標籤:

武海滴珠----禪拳基礎

武海滴珠(玄光法師編寫整理)
2009-04-25 05:25:34
(已經被瀏覽144次)

武 海 滴 珠

----禪拳基礎

前言

自影片《少林寺》播出後,很多人以為天下功夫都出自少林,本人也曾經持守此一觀點。然而,近幾年來在與武術界的接觸過程中,我漸漸覺察到武功的源頭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其實天下功夫大多各有淵源,少林只是對中華武學作出過較大貢獻,說少林是中華武功之源,未免失之偏頗,更有漠視古今天下人物智慧能力之嫌。況且少林寺也從未以中華武功鼻祖自居,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純粹是文人墨客搞的雙關語。撇開源頭問題不談,若說少林拳是一門剛柔相濟、吞吐含蓄的功夫,是禪拳合一的武道體系,這倒一點不假。

在武道實踐中,我進一步發現,少林功夫其實也是後發制人的,也即是後發而先至。有不少人認為:太極八卦是後發制人,少林則是先發制人;少林以剛制勝,武當以柔克化。其實不然。少林有大悲拳,是柔中含剛;有心意把,是剛中帶柔。還有,從少林拳里的起手式,則可以確定少林拳是非常注重於克制和禮讓的拳法。說少林是先發制人可能太過武斷了。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在《少林功夫》一書中說得非常明確,他說:「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約束。戒律體現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宗旨,……在少林寺特定環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為習武戒律。戒律在習武者身上,又表現為武德。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制、謙和、內斂、含蓄和講究內勁、短小精悍、後發制人的風格和特點。」釋永信方丈為少林嫡派傳人,且自幼浸淫於少林武功。其既能作如是之言,應該是無容置疑的了。

被大家認為剛猛少柔的少林尚且屬於後發制人,何況峨眉、武當呢!

私下以為,中華武學主流都講究後發制人,而以柔克剛則是它的極致,這是儒釋道仁慈思想及「三無」(無我、無為、無私)思想影響使然。佛家講「無我」、「諸緣和合」 、「不變隨緣」,道家講「無為」、「萬物同構」、「順應自然(順應外界的變化)」,儒家講「無私」、「中正不偏」、「天下和融」。用之於武學,則「內固精神(精氣神),外應物機(對方動作之機);捨己從人、順其(對方,下同)力勢;神和其意,身諧其動;上下迎隨(上其上、下其下,迎其來、隨其往的意思),如波吞浪。」如此,既符合三教修養之精神,又符合周易數理之常軌。

由此可知,我國的武藝功夫,是以三教治身制心的教義及周易制衡動變原理作為依據的。

萬物和諧平衡是常,乖戾失衡是變,知常然後才能達變。武學的目的是為了達成「和平」,即「和諧」、「平衡」,通俗地說是為了「不對抗」或「對而不抗」 ,即是以不足對有餘,以有餘對不足,此消彼長,其狀如水,趨空溢滿、避實就虛(太極之『化中』)。如果出現嚴重的「不和諧」、「不平衡」,就只好順應形勢,見機徹底打破,再重新構建「和諧」、「平衡」。或「集中優勢兵力」(形意之『發中』),或「奇兵(奇中有正、奇正相生)突起」(八卦之『變中』、合前二即成『化發變』、化即泯中、發即立中、變即統中,與天台宗之一心圓融三諦吻合)。但這是變數,不得已而為之。

假設彼我兩人對搏,若來勢被我所化,則尚不至於必然傷害對方;若來勢含暴戾之氣、強抗之力,其勢已至於極,無所用其化,則彼必被我發而傷之,非我傷之也,和氣傷之也。這就是「先傷和氣者、和氣必傷之」的道理。所以,有「抗」者有「敗」,「頑抗」者「徹底失敗」。

武學之真諦,深契宇宙天地之真理,有至道在焉(至極的道理就在這裡)。運用之妙,本乎一心。若能趣歸本心(天下的道理都可以返回到心裡去找),妙悟圓融,則無我無敵,得大自在矣。(細究後附的悟心篇等內容,結合禪武實踐,可以慢慢明白心武同圓、禪拳一體、徳藝不二的道理。)淺言之,也極其符合生理,符合物質、精神兩重力學原理。倘若違背此理而慣用,縱有勝出,也是拼蠻力得一時之僥倖,不合真理。理既不合,久戰必敗,久習必死也。人其如此,家國之間亦然。遵道順生而慎殺,不戰而屈人之兵,則無不祥之事。可見道是無時無處不在的,大道無痕(物道不二、物外無道故),至道無間。古人云:「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同其輝。」更有曰:「天地晦其德,日月潛其輝。」這就是隱藏在萬事萬物裡面的道!我姑妄言之,各位姑妄聽之就可以了。

宗明玄光謹識

武海滴珠卷上

基 礎 篇 ---調身法(調:粗、細氣脈亦即易筋)

(一)形身法 ---四威儀

形身法是講關於行為儀態方面的良好習慣,也就是「威儀」。正所謂習久而成慣,慣久而成自然,自然則不怒而威、勿態而儀。佛門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之說,概括地說有行住(立)坐卧「四威儀」。它的真正目的是束斂自己的身心,養護自個的道心,勿被外境六塵之所擾亂。當然,養成好的威儀習慣對武功幫助也很大,故有志於上乘武學者不可不學。四威儀是: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卧如弓。古語云:行住坐卧不離這個。

1. 佛住 ---立如松

佛住,也叫立禪。兩腳以60度角站成外八字步,兩腳跟相距約兩寸,必須挺拔端正而立,故云立如松。兩手抄起放掌於心口(膻中)相疊,兩拇指尖輕抵,如捧如意寶珠或妙蓮花,即成法界定印。此為正式立禪相。還有合掌當胸的,是一心誠敬之相。合掌要合實,掌離胸一二寸,眼能看見小指尖,則掌必直豎,如豎立金剛寶杵於胸前。無論定印、合掌,都要兩肘撐開,兩肩松沉,頭頂(動詞)項直,頸靠衣領。雙目垂瞼為入禪相,兩眼定平為肅然起敬相。

2. 佛行 ---行如風

佛行,也叫經行,徑直而行,不歪斜搖晃,不左右張望,如風之行去而不留,吾心之行亦不留戀外境,故云行如風也。行法有二,一雜行,二專行。雜行夾雜閑散事務,繫念佛法僧三寶之力較弱;專行則一心繫念佛法僧三寶或專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心無旁騖。雜行一般可以掉臂(垂手、穿海青時不許)而行,只是兩個手臂不可過於甩動,只可輕緩甩動。專行又分平心、舉心兩種。以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為例,平心則放掌心口結成定印以表持定佛號不失,此是緩長行法,六字洪名、四字洪名慢板都適用;舉心則當胸合掌以表切願誠忱,此為急切行法,一般轉念四字洪名快板將收佛號時用。專行念佛洪名,腳落地時一定要合乎節拍。另外禪門尚有跑香奔行之法,屬於特例,不必詳述。

3. 佛坐 ---坐如鐘

坐式大致有雙盤、單盤、自然盤、垂腿式四種,是佛門修習禪定的方便,其中以雙盤為最上,單盤次之,自然盤更次之,垂腿式不易入定故正式禪坐不取。坐時一定要選擇有硬支撐的坐具或床榻上,不可在只有軟支撐的地方打坐,可在坐骨下少些墊高,以利於脊柱挺起。下盤穩固,全身正直安舒,狀如扣地之鐘。

(1)雙盤

雙盤也叫跏趺坐。臀部坐實,先將右腳腳膝著地屈來,靠近身體;次將左腳屈來置於右大腿上,盡量靠近大腿根部;復將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同樣盡量靠近大腿根部。然後挺起腰桿,脊柱豎直,全身放鬆,特別要松下兩肩,將兩手懸於臍下氣海部位結成定印。其他要領:頭如懸樑,下頷內收,閉口垂瞼,舌頂上齶。

(2)單盤

單盤也叫半跏坐。臀部坐實,先將左腳腳膝著地屈來,靠近會陰部位;再將右腳屈來置於左大腿上,盡量靠近大腿根部,膝不可離地。倘若兩腿難耐,可將兩腿上下對調,翻一下腿子。其他要領同雙盤坐。

(3)自然盤

自然盤也叫交腳坐。臀部坐實,兩小腿交叉,兩腳屈來交互置於兩腿下,盡量內拉靠近身體。其他要領基本與雙盤坐相同。

(4)垂腿式

這個坐姿也叫掉腳式,也叫正襟危坐式,是日常待人接物時的儀態,它也有很好的養生效果。椅或凳面的高度,等同或略高於地面到膝蓋鶴頂穴的高度。坐的時候,只能以坐骨恰好坐得到椅面或凳面的前沿,兩小腿自然垂下,兩腳輕踏地上,兩腳間距等於肩寬,兩手輕撫膝蓋上,或結定印置於臍下,端身正坐即可。

4. 佛卧 ---卧如弓

佛卧是佛入涅槃時的相,也叫吉祥卧。佛門睡眠都用這個姿勢,能讓人睡得很安穩,不容易做夢。右脅著席側身躺下,膝胯處稍屈曲,左腳自然擱置右腳上,身體如一把弓平放於地。在上面的左脅不可有半點右傾,右傾會增加心臟壓力。右手枕於頭下,左手撫在左大腿上,安祥而卧。

(二)質身法 ---鍊形五法

質身鍊形,意思是把身體來一個質變,它是關於身體內在的修鍊,因此也叫內功。其法有五:吐納法、象形操、內練法、易筋經及除病法。有了質身鍊形做基礎,才有望修鍊上乘武功。

1. 吐納法

(1)抖拍

這是起床後、做象形操前必做的功夫,當然不是說其他時間就不要練了,只要做了感覺舒服,完全可以隨自己意加練。兩腳立禪式步,全身徹底放鬆,腳跟快速而微小的起落震地,身體隨之上下抖動,兩手快速甩動,將病氣抖甩出去。意念中口鼻要鬆開,舌輕抵上齦與上齶之間,使氣息能夠因為震蕩而自然輕微細聲地從口鼻盪出,如滿瓶水震蕩出泡沫之狀,這樣容易排出宿腐及病毒之氣。熱天抖甩的時間可以短一點,冷天抖甩到身熱未汗為度。抖甩畢,橫開一大步,相當於肩寬的兩倍,然後對全身上下從頭到腳背進行旋轉甩臂拍打,一定要鬆柔自然,千萬不可閉氣,並且循序漸進地加大拍打力度。正確如法的拍打,既能夠消除某些宿疾,還能夠產生出甩鞭之類的手臂功夫和抗擊打能力。

(2)吐納

做好抖拍及象形操之後就可以進一步吐納了。天氣好的話,在早晨陽光初出不甚強烈之時,擇戶外空曠而叢綠之處進行。天氣差的話,可在室內做,適當減少次數,因效果出不來,當然能夠憑記憶觀想的話效果也還不錯,但總離不了經常性的實境體驗觀想。敘述如下:兩腳間距略寬於肩,站成大外八字步,雙手托腰護住兩腎,順逆晃腰(做畢全套象形操則勿需晃腰)多次,令筋骨舒適。復將兩手反背置於命門,左手握住右手腕,右手變拳置於左掌心內,下頷內收,頭微低不動。兩眼莫閉,向左右掃視數次,可令氣達衛表。若身中有氣血營衛不調之處,眼光會有澀滯不暢之感,即多掃幾遍,務令氣血從營達衛。然後以下丹田納氣一口,兩腿直膝不動,平腰俯身下去,邊俯下、邊張大口緩慢哈氣。哈氣時一定要氣歸丹田,並觀想將所有邪氣,全部哈散,從腳底、全身毛孔及口中而出。即向外哈吹的時候要體會哈吹的反作用力,這也就是常人不易體會的內氣的作用了。要將邪氣吹至於地底,哈散於四海,當然這是說如此這般的去觀想。呼盡後,即緩緩起身並後仰,並以鼻緩緩納氣,至不能再仰時停住。人雖後仰,但下丹田需蓄氣之故,小腹不宜前突。待後仰時所納之氣自然呼出後,再以鼻納氣一次為一息,須行三息以上不過九息。第三息納氣畢,復哈氣俯下。如此俯仰吐納多次後,以關公理髯式收功。納氣行息時,仰望蒼穹,見天空蔚藍,盡多清新悅愉之氣,遂至直透我身,並輸與全身經脈細胞。觀想的訣竅是虛靜而不勉強躁動,也就是形意拳的最上法訣: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如此俯仰多次,覺身心舒暢就可以了。

2.象形操

(1)搖櫓勢

向右開右步行右式,陰手(手心朝下)出、陽手(手心朝上)回,要肘不離肋;出則舒掌,回則拳手,出入成側立面之圓。其狀近似搖櫓。步法則前腳進步後腳墊步跟進、亦步亦趨,須腰活而步微,以六四、四六轉換重心,手出則腳步弓而非弓,手入(回)則腳步虛而非虛,即兩腳吃重在前六後四、前四後六之間轉換。行多次之後,再換左步行左式。

(2)推磨勢

步法手型變化同前搖櫓勢,只是出入成平面之圓,還有除了左右轉換,與前搖櫓勢不同的是有了順逆的變化。即右式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推磨,左式則先逆後順。

(3)戲浪勢

前進步法亦步亦趨同搖櫓勢,後退步法反其道行之,後腳先退,前腳隨之而退。手協身、身隨步,兩手一手上則一手下,始終以陰手畫正立面上下偏長之橢圓,如隨波逐浪,故名戲浪。至若白蛇掀浪水淹金山,著了意,則名鼓浪或興風作浪。先做右式,後做左式。這個戲浪勢,也要求做到肘不離肋。

(4)鶴翔勢

右腿微屈,如鶴獨立,左腳附貼右膝旁,不可扣於膝窩;兩手臂屈臂橫展,高與肩平,須沉肩垂肘;兩手手指向下,自然松垂。右膝微作屈伸運動,使全身上下輕鬆起伏,當然手臂也隨之上下起伏,但基本不另外扇動。要心平氣和,心情舒暢。可左右腿交換練習。

(5)抻肩癢勢

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兩膝稍屈,如猿駐熊站;兩手相距約五公分,手背基本相對,松垂腹前。左右輪抻(左右肩輪番抻癢),肩提臂牽;如熊抻癢,如猿擠肩。

(6)風擺荷勢

兩腳立禪式步,雙手自然垂於腿側,全身放鬆。先順時針扭動腰胯6次,再逆時針扭動腰胯6次,此為一遍,共做三遍。(以6次為度,是因普通人的定心難以持久之故。)

3.內練法

內煉法俗稱「菩薩拳」,是相對於外練的「金剛拳」而言的。日未出起身前,或日落後臨睡前,盤腿而坐,眼開一縫,即將眼神舌神識神三神合一而擬人化,將自己粗重的身體想像成宇宙空間,進一步想像三神合一的神身在宇宙空間做各種左右均衡且整體協調的動作。所用動作宜簡而不繁,有利於神意自如地運使各種動作。不要使用太繁的動作,以免耗神傷氣。下面介紹的象形操、五行拳,太極拳中的雲手、運球,都是很適合的動作。注意,識神一定要寧靜而不浮躁,即用意不可太急,轉睛與攪舌一定要協調一致。攪舌應該隱而微,不在顯著。神身的運動是從著至微、從顯至隱,也就是從形動到意動。此法既能調營衛,又能通臟腑,功效絕對不遜於金剛拳。我只能講到這裡,至於更秘奧的地方,就要靠自己體悟了。還有早上內練之前,或晚上內練之後、入睡之前,宜練習內運臍輪法:閉目靜卧榻上,雙掌疊置臍腹,全身徹底放鬆,讓腹部感受到兩掌有點沉為標準,然後用暗勁極緩極柔地運揉臍腹,使臍輪氣機內動、氣動而形不動或形微動,順逆運揉至非常舒泰為止。

4.易筋三式

兩腳立禪步自然站立。撮口吐濁氣三口,意濁氣從湧泉及全身毛孔出。稍停之後,兩掌上提至臍下小腹處(丹田)疊掌成定印,掌心向上,拇指輕觸,舌接天根頷內收。定勢後,呼吸自然,眼觀鼻,鼻觀心,心觀丹田,靜慮一分鐘。

(1)展翼式

兩腳站如前,兩手漸漸握成虛拳,緩緩向內翻轉上提至胸前膻中部位,兩肘如翼展開。呼氣時,兩拳握得稍緊一些,兩腳跟似欲提起,腳趾微微扣地,腳尖稍稍著勁,要瞪眼愣神。吸氣時,兩拳鬆弛,腳跟松沉,全身放鬆,雙目垂瞼,含光斂神。呼吸要純順自然。呼吸七次,腳跟落地,抱拳於腰際。

(2)順步屈伸式

承前之腰部抱拳勢,將右腳向右前方踏出,與左腳各據正方形的斜對角,且兩腳尖朝正前成平行,兩腿右弓左箭。上身也朝正前方,與弓箭方向成45度。同時右臂向前端出,仰手作拳,肘曲成鈍角,左臂向後伸直,仰手作拳略帶勾勁。氣歸丹田,眼看右拳心,凝神靜慮30秒以上,此為右式。靜慮畢,恢復成前之腰部抱拳勢,再如法做左式。可延長定勢靜慮的時間,也可增加左右式的次數,此則視乎各人具體情況而靈動。呼吸宜任其自然。

(3)魚翔擺尾式

承前之腰部抱拳勢,兩腳站成八字步,略寬於肩,兩拳變掌於背後交插其掌指(兩拇指尖輕抵),手臂要伸直。然後俯身塌腰並仰頭踮腳,交插之手由背後盡量向上抬舉至不能再舉為止,最好接近豎立狀態。全身放鬆,定心靜慮,呼吸自然。此為魚翔。靜慮畢,起身落腳,放下交插之雙手,仍按於背後,放鬆身心。然後踮腳挺身仰頭,並將交插之雙手向下向後撐開,全身放鬆,呼吸自然,靜慮片刻,然後張開大口,連續小聲發聲,疾速哈氣三下,每下都要有氣沖丹田之感,氣雖沖而不猛,聲雖發而僅能自聞。此為魚躍。魚躍畢,兩腳松下並步(腳尖併攏)立定,交插之雙手仍於背後撐開,身體做左右轉動,頭左顧右盼,速度要不快不慢。此為擺尾。

易筋經屬性命雙修功法。若能選擇晨晚空氣清新、陽光柔和之時練習,則最好不過。若不能如是,也應避開不良的時空環境。如:丑時陰氣太重,只宜卧眠不宜練功(入定另當別論);春天氣機初發,減少斂氣入內的練習,宜多練舒暢安和的動作,放鬆身心以養功;當風之處不可練;暴風雷雨時不可練;空腹太過及飽腹時不可練;心情不好時絕對不能練;等等。練功畢要休息一段時間後再接觸涼水、冷水(如涼水毛巾擦汗及喝冷水等)。一呼一吸若能配合念「阿彌陀佛」四字洪名(阿彌吸氣、陀佛呼氣),則能獲不思議之感應,臨終必得吾佛接引,往生西方凈土。凡吸氣之時,要身似慵懶意內視,與呼氣時之瞪眼愣神適成一陰一陽之契合。若氣息不平穩時,在過渡動作中加做法幢高舉,再弧形飄逸地降下雙手,可起到平氣作用。修此功法最好能夠同時參悟佛理,並堅持修習禪觀。禪觀之法,當推天台妙觀和達摩壁觀,一者取其深遠,一者取其切近。

靜慮觀心訣:內觀諸心,心無其心;外觀諸身,身無其身。

禪拳總訣:筋舒力宏,經暢氣通;心平氣和,虛靜沖庸。功參造化,德含斯隆;最上一乘,妙悟圓融。

5. 除病法

(1)排濁除病法

人坐床上,背後墊兩條硬一點的棉被,上身後傾45度。兩腿伸直,兩腳稍分開,兩手手心向上,手指既不朝前也不相對,一切都要很自然。輕鬆地想全身鬆開,先開頂輪,次開喉輪,心輪,臍輪,海底輪,將身中濁氣病氣從腳底排出。

(2)調神候氣除病法

或站或坐,姿勢較為隨意,全身徹底放鬆,兩手置於肚臍上下,手心相向,狀如抱一極柔軟且有彈性之氣球。邊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阿彌陀佛」,邊體會兩手之間隨呼吸而產生的羲和混沌之氣。此實為能大能小、動變不居的先天真一之氣,可隨心所欲地將此氣運至全身任何部位,全身任何部位也可放置兩手之間的球體中。總之,宇宙萬物都是全息的。此中有後天返先天之法,即通過調神候氣喚出先天之氣後(氣暖而舒和為候氣已應),再不時用手(主要是手指)如揉大糰子一般輕輕揉動球體,也即揉動全身或病處。以先天熏陶鍛煉後天,豈有乏效之理!揉動時不可過於著相和著意,以免破壞先天羲和混沌之氣。

(3)彌陀大悲鉤病法

盤腿而坐,念「阿彌陀佛」四字洪名,配合呼吸,吸氣時嘴唇微動默念「阿彌」,呼氣時口唇稍用力,默念「陀佛」。念佛時,觀想臍輪即是阿彌陀佛壇城,小大內外無礙。念「陀佛」時,觀想阿彌陀佛徹底悲心,用大悲鉤將我身中積聚偏邪之氣勾向臍輪壇城,直至全身舒暢,則進一步在念「陀佛」時觀想阿彌陀佛發三昧真火煉化此邪氣,至使壇城內外清澈,萬象更新,圓融活潑。

(4)一心念佛除病法(身心兩忘作而無作氣脈法)

盤腿而坐,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高聲念則「陀佛」二字呼氣,金剛誦或低聲連綿快念則呼吸任其自然。吾身既已成病,則要徹底放下身心,不可再有絲毫顧慮和挂念,將身心一併交付阿彌陀佛。內心要拿定主意,作如此打算:若我壽限已到,請阿彌陀佛,聽到我的呼喚,將我接至西方極樂世界,我則欣喜萬分;若我命不該絕,則無需擔憂此身體,只要一心念佛,定能在佛力的加被下,早日康復。如此行法,則身心終究無礙矣。若再結合拜佛消業障法,往往病入膏肓者,也有痊癒之可能。吾人不可依賴藥物,凡葯皆有偏性,久服害身。其實病不是靠葯治好的,而是靠自身本有的潛能治好的。話雖如此,也不必拒葯,因為食物也算是一種葯,是醫治吾人色身飢餓之病的葯,只是性質相對比較平和一些。有的人很固執,病重了也堅決不肯服藥,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可以問他一句:汝既拒葯,何必食為!

(三)防身法 ---護法自衛術

最好的防身法是戒和忍,那才是常法,拳法只能應一時之急,不可常此為恃!拳法包括練法、演法、用法,是從前修道的人不得已而用此護法自衛的技術。在此介紹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一些東西,包括技擊功法和套路,是武功最重要的基礎,也即練法。這些大多是張鶴年老先生的弟子張明亮老師傳授的,先行介紹出來,大家可以按自己喜好,有選擇地來鍛煉。至於演法方面在此暫不介紹,如果需要這方面內容的話,可以找一下薛顛著的《象形拳法真詮》,那裡面不光將練功的心法訣竅(練法)透露無遺,在演法方面也是和盤托出、毫無保留的,內容雖然不是很多,但足以讓我們觸類旁通。只是演法的編排是為了吸引外行,往往表現的強勁威猛,故而我們只可透過它來領悟虛靈活潑的用法,若以此作為練法則更不可取。至於我所學到和領悟到的用法,以後一定有機會,另行介紹給大家的。(期待在卷下可補上)

張明亮老師八卦掌、形意拳傳承世系:董海川-程廷華-李存義-張鶴年-張明亮(八卦掌) 姬際可-曹繼武-戴龍邦-李洛能-郭雲深、劉奇蘭-李存義-任德傑-張鶴年-張明亮(形意拳)

1. 太極樁

兩腳與肩同寬平行站立,膝似屈非屈而不著勁,兩手下垂輕貼左右大腿的風市穴,全身松垂而支撐不失,狀如掛衣之架。舌頂上齶頭虛懸,雙目垂瞼神內含。站立片刻,將呼吸調平。然後兩腕微生內勁緩緩向前向上掤起,感覺兩手指肚似乎在找手心,兩臂漸屈自然向上慢慢抬起,抬至兩腕與肩同高,或略高於肩,但不可高過耳垂,意守兩手心。要開天門閉地戶,頭如頂天,腳如生根,臂肘屈沉,手似萎垂。臉帶微笑眉自舒,松腰斂臀肛自閉,發如懸樑頭自頂,沉肩墜肘氣歸田。

2. 三體式樁

三體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樁法,拳譜和媒體已公布了不少的內容及要訣,但具體練法,卻很少沒有錯誤的,不知是保守的緣故,還是未得真訣的緣故?現在把我所得到的三體式站樁法稍加點示,受用多少全憑各人緣法和體悟。頭頂懸為天,腳踩扣為地,肩臀顧中(命門腹中)為人,所謂頂(上憑)天、立(下據)地、和(中聚合)為人。天地緣和(緣和為人)為三才,古稱三體。而三圓、三合、三扣等都是你要漸漸達到的境界,並不是一上來就能做得好的,因為這些要訣不光是針對外形的,所以並不那麼簡單,要慢慢找勁,不可用死力蠻站,蠻站只能練出僵力,不能練出活勁。其次,前腳尖內扣15°左右(套路中這個步子只要求10°左右就可以了),後腳尖外撇約45°左右,兩腳都要有內扣的勁力,兩膝也要內扣,兩個腿腳前後撐扣,後腳跟要有撐拄之力,腳心要含空,兩腳腳趾扣地之勁要扣中有撐、撐中有扣,架勢勁力不散向左右,而完全在前後一條線上,兩腳一前一後也不可偏離中心線,大腳趾尖、食指尖、鼻尖三尖相對,這叫做不散架。雙手一前劈、一下捺,用瓦楞掌,即掌心內含內收,十指撐扣不可屈曲太過,虎口如初透芽尖,尖中帶圓,才會有內含勁和劈勁的統一。不取低樁,只取中樁和高樁,因為無論技擊樁和養生樁,都不適合低勢,恐因氣脈在臀胯及膝部折斷而使內氣上浮虛懸、不夠沉穩貫達之故。但必須要有形如坐轎的感覺。無論中樁高樁,兩腿吃重要前三而後七(三七步)。所謂形如坐轎,是指上身不可有絲毫的前俯之狀,猶如穩坐轎內。值得提醒的是,掌劈出時上身因順肩而自然有所偏轉,但千萬不可偏轉太過,要保持臀正坐、胯不轉、尾閭中正。如果初學的人上身偏轉太過的話,要立即加以調整。只有臀胯正了,才能做到力在一線和不散架。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此即三合,是指全身上下整體渾成,一氣呼應。另外還必須要遵循的是: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肛斂臀,氣達神全。斂臀正坐可以讓我們避免腳下的虛浮,它使人身體內的氣機上下貫通而不折斷,即氣達湧泉和氣沉丹田。具體做法:用立禪式步,腳跟併攏,腳尖分開,猶如八字,兩手自然垂下,左右中指分別輕貼兩大腿上的風市穴,靜立片刻。(圖74)身體稍微下蹲,雙手提至小腹部拳心向上成鮐形,再提至胸前,前劈之手的掌背疊於後捺之手的掌心上面成疊掌,(圖75)然後與在上之掌同側的一腳前跨,屈膝蹲成三七步,同時上面的手以掌背搓摩下面的手的手掌心,從手掌心內穿搓而出,一定要有搓摩的阻力,上手翻掌前劈,下手翻掌微收下捺,手臂要屈,速度要慢,前手掌指高不過眉、低不過頷,後手置於胸腹前。上身約偏轉30°至45°,沉肩、墜肘、塌腕(以不影響掌心的內含勁為標準),眼從前掌指尖望出去。也要輕鬆愉悅地活站,站累了,可以左右變換。(圖76)

關於形意拳的三圓,個人認為,應該從更多層次來理解。首先三圓是背圓、腹圓、手足圓的意思,其中手足圓除肘膝屈曲外還包括虎口圓、手心含空和腳心含空,腹圓是指聚氣下丹田的松腰及提肛斂臀,背圓是指含胸拔背,此即所謂的靜態三圓。其次是身法、步法、肢體動作要曲中見直、方中含圓,即所謂的動態三圓。但說實在話,光知道這兩個層次的圓還是不夠的,倘若我們能夠作進一步的探索,那麼三圓還有更高的層次,就是形圓、意圓、神圓,那是:形的圓靜(靜而非靜、靜中蓄動勢),意的圓動(動而非動,動中存靜心),神的圓悟(形神意妙、形空<形空松而常無力>意有<意緊密而常有力>圓融不二),此即是所謂的勝妙三圓,奧而難解,全在妙悟。此三三九圓,是內家精義,不可輕忽。

3. 五行拳

五行拳是一種易學難精的拳法,難就難在師資條件上面,師要好師,資要好資。倘若兩者具足,也不甚難。總之,此拳須從無力練到有勁,純是無中生有,息法(效法)自然,勁法(效法)自然,氣氣含中(先誠於中後形諸外),息息歸根,徹底改變閉氣努氣、強行催動梢節等陋習,久練對身心大有益處。五行拳是劈拳、鑽拳、崩拳、炮拳、橫拳。

起勢

先以立禪式步,兩手垂下,中指輕貼風市穴,靜站片刻。然後右腳尖稍外撇,左腳尖踮於右腳旁,腳跟靠在右腳腳踝處,同時兩腿稍屈膝下蹲,身向右一擰,雙掌挪至右胯旁,左掌心向下,右掌心向上,右掌中指尖對著左掌食指內側。稍停後,雙手抓握成拳,拳心向上置於小腹前。身手須皆有扭擰之巧勁,不可用拙力也。

劈拳

上動不停,雙手繼續挪至胸前左上右下成疊掌,如前樁功一樣穿搓劈出,同時左腳向前上步,右腳小步前墊,成三七式九宮步。(即三七步,兩腳承重在一九之間變化,形意拳將這種步法統稱為九宮步。)上步時,要有如橡皮筋牽住兩腳脛的意地想像或感覺,所以後腳也就自然被牽向前微步一墊。形意門好像將這種步法稱做狼牙步或磨脛步,即邁步見狼牙弧形,過足如磨蹭、如滯澀而有阻力,這是自然運行法和勁力整合法的合一。肩、肘、掌、眼、步(除重心外)等要領均與樁功相同,其勢猶如掄斧劈柴,上步撞身一劈,只消稍轉身順肩,而不可太過,太過則會消減整體的向前撞劈之勁。注意,是前劈!雖然主方向是向前,但前撞之整體勁中一定要帶有下劈之勁!劈出時,兩手之間也要有如橡皮筋牽住的意地想像或感覺。要有整合之勁,慢慢體會六合的道理。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勁合;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要練出根節勁、三節勁,僅有梢節勁是不行的。所謂力由脊發,對一般人來說,往往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因為根節虛懸、中梢虛浮,俱未練出松沉真勁、虛靈活勁。改造自己的要訣是梢節絕對不用力,放鬆至最松極松,根節、中節、梢節俱要松而沉、沉而松,切忌閉氣催力。如此慢慢練去,所謂久煉成鋼,急是急不來的。運力到梢節,閉氣催力,拚命發勁的人,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總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千言萬語不如實踐體會。

劈出後用縮身法,如懸崖勒馬,將重心稍後移,身形稍含,勁回蓄丹田,左手如有橡皮筋牽著一般滯澀地抓握收回,與右手(兩手同時變拳)合力勒收於臍腹前,收到腹前的同時即擰轉變為拳心向上,好像有東西通過兩拳塞進腹中,續前含蓄之勢即時稍向左擰腰一蓄,眼光要凝視前方,並總覽一切;縮身擰腰的同時,腰胯牽動左大腿,左腳約離地面一寸(寸腿),不是鬆鬆垮垮地提離地面,而是含有大腿發到腳內側和腳尖的向前踩踢之勁,踩踢時腳尖不要明顯地現出外撇之相,只要有這份勁就可以了。身體後縮時略微帶點後撞之勁,是完全與腿腳整體合一的。

左腳順時針狼牙步(右式相反用右腳)自然前踏,右腳被牽跟進,成三七步。同時臀正坐胯不轉,上身小幅度猛地右旋發送左拳,左拳鑽出,即屈肘擰小臂,由身腰前順、前送之力,沿腹胸中心線向上端遞鑽出,肘屈至小於90°,沉肩垂肘,肘近於身而與上臂合勁前擠。拳高與口平,離口約兩拳距離,所謂拳從口出。右拳擰轉成拳心向上,用如別住槍把之「後控合力」附貼於右腰際。鑽拳是以食指中節外紋處鑽出,以拳小眼擰轉偏朝上為準。凡抓拳者皆應如小兒握,不虛不死,緊而不僵,含蓄而難破,方扯散而即聚合,這就是童貞先天真元內勁作用,成年破體而久習於後天僵力,未作返還功夫者,絕無此相!吾人應慢慢努力恢復之。還有一點要提醒的是,不全身自然松沉的話,後足跟是最容易浮的!眼察看鑽出方向的動靜,要有撥草尋蛇的神態。

右腳狼牙弧步過左腳繼續向前,左腳被牽墊步跟進(不過足),成三七步。同時身左轉,兩拳變掌,右掌前伸,於胸前左掌心上穿搓劈出,要領如前。再如前縮身、前鑽,左右交替進行。打到有阻擋處便用回身法,即縮(這時腳要真正縮回且以並步或非並非點步過渡)即轉,轉身鑽出即可。左式尚另有一法,即用狸貓倒上樹接葉底錘的方法:身右轉,左腳收至右腳旁成瞬間非丁非八步(實則左腳尚未落實右腳即已提起),身繼續右轉,同時左手捋回,與右手一起牽捋、抓控至右腰間,左拳心向下,右拳心向上。同時右腳順身腰擰勁低勢踩踢而出,高不過膝,腳心基本朝前,腳內側著勁,腳尖外撇。隨即右腳落下,身略蹲,成右騎龍步,同時右拳於右腰間及左拳背上平鑽而出,鑽中帶壓(含一點搬攔錘的勁)。不可鑽出太遠,有鑽和下壓的勁就可以了,右腰左轉向前的擰勁更重要。接著右腰右轉後擰,雙手順勢一繞上下置換,左拳即變為掌,右拳順腰後擰之力如抽刀後回,左掌順勢前切如抹刀面。身略起,左腳過右腳狼牙步上前,同時右手由身腰擰勁從左掌下於右腹前崩出,不可如正式崩拳那麼崩得遠,要肘不離肋,並且要做到全身帶動左右手的整合崩拱擰撞之勁,前輩們對此作了個形象的譬喻,叫做如拱豬圈。如果右腳配合向前一墊,就更加能夠打出整勁。這是葉底錘,也叫拗步崩拳。這個拗步崩可以左右交替一路崩去,只是必須要在劈鑽有功底以後才可以這麼做,或者索性在練好順步崩拳之後再這麼做。其實劈鑽也是有拗步的,炮拳也是有順步的,但都要在功底很好之後才可練習,這是敘述到這裡順便提一下的。拗步崩拳畢,然後上左腳,墊右腳,雙手變掌於胸前一搓,左掌劈出,接著左右交替一路劈去。劈拳是打基礎的,最好練上一年後再練其他的,當然鑽拳例外,因為比較接近劈拳,所以數月後即可以同時練習。這是劈拳,劈中有鑽。劈拳屬金,利於肺腎。(肺屬金,腎屬水,金能生水。)

鑽拳

鑽拳的話是鑽中帶劈,劈是一樣的劈法,而鑽就變為雙手合勁的鑽法。操作方法是,一手鑽出如前,唯獨離口的距離可延至於兩拳半,另一手則肘與上臂輕貼肋脅前擠,其拳則拳心向上附在鑽出之手的小臂上,形成合力,如槍刺出一般即可。回身法與前劈拳無異,也同樣可用狸貓倒上樹接葉底錘的方法調頭。鑽拳屬水,利於腎肝。(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

崩拳

緊接劈出之勢,將九宮步之前腳略後收,腳尖外撇約40°,同時劈出之手捋回,後腳立即狼牙步過足上步,變為前腳,已變後腳的,又似被牽墊步跟進(這凌波微步般的一墊是不過足的),還成三七步(只是左右前後已換)。同時,不待前手完全捋回,後手即隨換步及身腰弓崩、上身擰轉之勁,沉肩、沉肘、沉小臂,從捋回的手下,沿中線向前崩張攻去。上臂帶豎勢而前擠,全身均帶擠撞之勁。去手如張弓,回手如拉弦,兩手交過狀如撕棉。臀正座,胯不轉,轉也不明顯,上身偏轉不可太過,崩拳定勢時來去手必須同一高低。接著,前手又捋回,後手復崩出,如此左右換步,前後交替,一直崩去。到頭用返身回捋法,然後繼續一路崩去。這是崩拳,張弛之法,屬木利肝,兼利腎陽命門。(肝陰木,命門陽水,陽水近乎木。)

炮拳

以劈拳劈出之勢,左式為例。上身轉向朝左方(原來右偏40°的話、就要左轉130°),同時在後的右腳上去,與左腳成左側身並步,而與此同時,左手弧形下落收回,與右手同置兩胯前,掌心向上,掌指相對。上動不停,兩掌順勢在身兩側稍前用橈側以腕力弧形向上撣抖,力發於根節,兩掌心基本相對,拇指扣藏掌內,余指萎垂不可僵直。這個動作叫金雞抖翎。接著震右腳,同時左手為臼、右手(拳背)為碓於腹前一搗,勁力要整。然後身向右轉的同時右腳上步,左腳墊步跟進,兩拳手臂形如犄角,向右協同轉磕而出。前手右旋線中帶波浪涌動線(上涌)路徑,但將落下時只是向前猛一沉磕,並無明顯下落之象,所以外人看去好像是往上格擋招架,甚至有人以為是用瓢底弧線,其實非然。後手直出中略帶波浪涌動線(這裡只是稍上涌),沒有右旋線,到頭也是來個外人不易察覺的向前沉磕。兩手動作是同時的,兩臂屈曲在90°左右,不可與這個要求相差太遠,因為不是用肢體撐力和肌肉僵力。定勢時為六四式(承重前六後四的)九宮步,但前腳尖可能要更內扣些,後腳尖也可能會多外撇些,這裡的關鍵是順其自然。炮拳屬火,利於心膽。(心陰火,膽陽木,陽木近乎火。)

橫拳

以劈拳劈出之勢,左式為例。左腳微鬆起,在原地或稍後挪淺踏成外撇步(外撇45°),身左轉45°,上右腳與左腳成不落實之虛點步,劈勢之左手似抓拿對方攻來之右手臂而回,後護之右手亦抓拿橫插左臂下,兩手臂成交剪勢,兩肘靠肋。隨即,尚未完全落實之右腳向前稍偏右方上步,兩腳一前一後而稍帶斜橫,同時右臂如野馬分鬃般橫格而出,仍然要肘不離肋,並要有端沉之勁,右肘臂收貼於腰腹部位,格出同時兩手漸握成拳,右拳心向上,左拳心向下。然後右腳微鬆起,在原地或稍後挪淺踏成外撇步(外撇45°),身右轉45°,上左腳與右腳成不落實之非丁非並步,同時兩拳鬆開抓拿,交剪勢,上步橫格成拳,與上右腳者相稱。此橫拳尚有更複雜練法,即橫格之後,側縮猴閃(右橫者左側轉、左橫者右側轉、前腳縮回虛點於後腳旁、手眼身法步皆模擬猴相),橫步抹眉,再換步橫格。不易祥述,在此只能略加點示,敬請諒解!

收勢

用關公理髯收勢,兩手五指舒開,掌心內含,從身體兩側稍偏前方半展臂(松肩屈臂沉肘),如捧下起會陰上至印堂之大圓氣球,要沿大圓氣球邊沿弧形向上捧,兩掌心始終向著圓心,兩手捧至大圓氣球頂部適成覆掌,兩手中指分別指向兩太陽穴,然後雙手五指併攏從身前以掌根之沉勁下按至兩胯前,掌指相對。上捧時吸氣,下按時呼氣。無論呼時吸時,都要氣歸丹田。

4. 八卦掌功

這裡只講基礎八掌及單換掌法。說實在,象八卦掌這一類武藝是無有止境的,但並不是往多而雜的方向努力,而是往精深處發展。基礎八掌是增強功力及精神力的好方法,而單換掌則是整套掌法的種子,整套八卦掌從此而衍生。若能用心練好這兩個小套,可以說足夠一輩子受用了。基礎八掌是青龍探爪(青龍返首)、猛虎出山、大鵬展翅、獅子張口、白猿獻桃、懷中抱月、指天插地、黑熊探臂。單換掌逆轉從倚馬問路開始,依次做左葉底藏花、右藏龍縮尾、左鴻雁出巡、左青龍返首、左稚雁拋剪、右黑熊探臂、左馬步按掌,順轉直接從右葉底藏花開始,依次做左藏龍縮尾、右鴻雁出巡、右青龍返首、右稚雁拋剪、左黑熊探臂、右馬步按掌。

先以立禪式步於乾位(後天八卦)面南站定,繼以右腳上步踏兌位,成右虛步;上右腳的同時兩掌俱以陽手右前左後從胸前平托前伸,成倚馬問路勢,身順步步合身,力向氣勢均朝向兌位。隨即右腳稍外撇微後收,但不出兌位,左腳即至兌位扣於右腳尖前,成非丁非八步;兩掌右上左下、上陰下陽,成夾抱之勢,右臂持平向右撞肘,左手護右腋下。這是左葉底藏花。腳不動步,身不俯仰,隨以右手旋繞8字,即先內旋再外旋做螺旋掌,右手掌繞經右脅後,要下沉往右腰後斜插,但右手仍貼近右腎腰,並非真的插出去。旋繞8字時身體要以腰脊為軸稍有左右來回跌宕擰旋,即不很明顯的來回擰轉旋動,這是擰勁的作用,及身手整體合一的緣故,當然這是功夫出來以後的事。右掌後繞時,左手照護於右手腕背處,然後右手繞左手,繞至腰腹前時右手翻轉(即8字的另半個不很顯著的小圈)成掌心向上,左手亦轉成掌心向上,插於右手下,兩手要靠近。動作不停頓,旋即右手稍後抽後縮,左手附於右手下稍向前穿。這是右藏龍縮尾。至此8字繞畢,此時上身開始慢慢向左轉,同時左手繼續左穿左格,向左偏上(約30度)運出。右手也先仍基本保持掌心向上,用下沉拉斥分合之力,附隨於左手臂肘(合中有分)。這是左鴻雁出巡。此時身腰已轉至最左邊,身體已朝向將要走的圈線方向。左手隨向左稍擰身之勁,翻轉成小指沿側向左(亦即向圓圈中心)成側立瓦楞掌,左臂曲臂沉肘(約145度)置於身左,亦即順向圓心方向。掌指向上,高不過眉,低不過頷。右手也隨擰身之勁,轉成掌心基本向下,近按左肘內側稍下方,掌指指向左肘尺側肘彎。這是左青龍返首。隨即左腳外擺踏坤位,成擺步,再右腳順八卦圈走圓弧線內扣踏離位成扣步;再左腳走直線外擺成擺步踏巽位,右腳走弧線扣步踏震位。如此走八卦圈,凡擺步一定踏四維,扣步一定踏四正,身體始終朝向將走之八卦圈線方向。圈數步數不限,隨機地在右腳踏四正位時,例如踏坎位時,步更為內扣,身轉朝圈內,左手向右捋至胸前靠右,左肘順右膝,左手順對右腳,掌心向上;右手小臂背面靠近左肘,右手掌心向下照住左膝。這是左稚雁拋剪。接著身左轉,左腳隨轉,不離艮位成左虛步;同時右手於小腹前向左托出,掌指向下;左手下沉以四指指肚近照右手內關穴與大陵穴之間,掌心向下。要手不離腹,肘不離肋,雙手形成合力,身順步步合身,力向氣勢均朝向艮位。這是右黑熊探臂。繼而上身微向右轉,朝向圓心,左腳跟稍外撐(也可以整個左腳向左撐移),重心也向前一頓,成半馬步;同時左手掌心向上向左挫按,右手掌心向下置於腹前,掌指指向左手虎口。這是左馬步按掌。接著左腳退至坎位,腳尖內扣,同時身左轉,朝向圈外,右腳隨之亦踏坎位扣於左腳尖前,成非丁非八步,向身左側撞左肘,成右葉底藏花。以下動作適與上面所述左右相反,亦是擺步踏四維,扣步踏四正,不再贅述。

起手用倚馬問路,然後葉底藏花、藏龍縮尾、鴻雁出巡、青龍返首,再走八卦圈,接做稚雁抱剪、黑熊探臂、馬步按掌,再接另側葉底藏花,左右循環,連綿不斷。身、腰、腿、臂要內含擰勁,如擰麻花;全身無處不具矛盾爭力,滾鑽爭裹(繞旋斥合),整個人如一張大弓、一個大彈簧,全身由無數張大大小小的弓、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彈簧組成。用趟泥步走圈時,要走得既沉穩又活潑,不可聳肩搖臂。要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肛斂臀,氣沉丹田,虛領頂勁,十趾抓地。下面是基礎八掌,其實是結合了單換掌的基礎八掌。

從起手一直至青龍探爪,再從黑熊探臂一直至左右換式完全同於單換手,唯青龍探爪後依次接練猛虎出山、大鵬展翅、獅子張口、白猿獻桃、懷中抱月、指天插地,可以一氣練完全部動作,練至指天插地,再捋手接黑熊探臂,直至左右換式。也可以依次練至任何一式,捋手接練黑熊探臂,直至左右換式,如此不斷循環。無論從何式接黑熊探爪,都要以捋手過渡,上捋下捋,按各式手臂所處位置而定。從青龍探爪勢,身稍外(向圈外)轉,雙手順探爪下按之勢,弧形捋至小腹前成雙按掌,兩臂曲臂成圓,兩掌心向下,兩虎口相對,如擠掐二、三十公分之氣球,此即猛虎出山。再身稍內(向圈內)轉,將雙手從腹前弧形分開,轉為掌心向上,掌指向外,沉肘上托,圈內手高與肩平,或略低於肩,圈外手略高於肩,此即大鵬展翅。再身稍外轉,圈外手如叼捋敵手,圈內手如托捋敵腋臂,圈外手略高過頭,手心照向頭角,此即獅子張口。再身稍內轉,雙臂一合,雙手如捧桃頷下,但雙手要向圓心擰轉,即內手手指朝著圈內,外手手心朝著圈內向內推託,如欲將桃推向圈內,此即白猿獻桃。再身稍外轉,兩臂撐開抱圓於胸前,兩手略低於肩,虎口相對,如掐氣球,掌心向外,此即懷中抱月。再身稍內轉,內手手臂屈於胸前,肘沉心口下,手掌外擰,掌心照向圓心,有上插之勁,高與眉齊;外手掌心亦向圓心,下插護於襠部。即指天插地。除指天插地外,其餘動作轉黑熊探臂,都要加捋手,當然指天插地也可以加捋手,但不是必須的。凡原來身稍外轉的動作,要繞圈走轉的話,前腳由內扣變外撇之前,先向內一轉。黑熊探臂不走圈。這是本人的獨特練法,不一定適合所有人,僅供大家參考。

附:八卦掌歌訣

八卦掌傳統字:海福壽山永,強意定國基;昌明光大陸,道德建無極。八卦掌形法訣:趟泥步,剪子腿,螺絲腰;形如龍,轉如猴,捉如鷹;穩如坐轎。八卦掌手法訣:推託帶領,搬攔截扣;(小圓8字)擰旋走轉,(大圓8字)虎坐鷹翻。(立體圓8字)八卦掌步法歌:未曾動梢先動根,手快不如半步跟;進退出入只半步,制敵進招妙如神;力著他人根已散,若再繼力彼卸難;此時唯有沖前步,腰肩臂掌力不斷;彼力千斤快如梭,避強須用快步挪;閃躲棲化全靠步,步眼盤旋妙處多。八卦掌用法歌:掌如閃電步如龍,兩敵相逢似火烘;手比葯箭身似弓,消息全在後腳蹬;起無形影落無蹤,手腳好似追地風;五行一發氣力整,拳打腳踢不留情。外五行變化訣:封(金)閉(水)閃(木)挎(火),勾(金)摟(水)掤(木)打(火)。此為第一層功夫,雖為外五行,卻可作生內五行之土,能生內之金水木火。內五行本能訣:驚(金)晃(水)猛(木)烈(火),恨(火中金)毒(火中水)神(火中木)疾(火中火);剛柔陰陽(五行變化、四象推移),通(五氣渾圓、推源尚假)盡(性出五行、假盡真通)明(中道妙理、性本明通)圓(遮那妙體、法性圓通)。前兩句八字是原文,為第二至第九層功夫。剛柔陰陽一句,是依世間法五行本能陰陽消長、循環遞進原理而加。後一句是依佛理而加,通字是第十層功夫,凡夫勉強能到;盡字是第十一層功夫;明字為第十二層;圓字為第十三層,亦是最上一層。後三層已不在五行之中,必籍佛法,修習有成才能達到,凡夫無法企及。第一至第五層屬易筋功夫,第六至第十層屬洗髓功夫,第十層獨稱假通,第十一層是真通功夫,第十二、十三層是圓明境界,而十三層則獨稱圓通。

卷下分進修篇、明武篇、悟心篇,容後再敘。

推薦閱讀:

【餅衣櫥】秋日裡的基礎清單,搞定衣櫥沒商量~
中州派基礎星情之,魁鉞輔弼,昌曲祿馬
真宗子平基礎講學之4.2——地支六衝三刑六害六破
李德新中醫基礎理論講稿5.2
摩登舞基礎知識(七)

TAG: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