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釋迦牟尼佛一生(zt) - 2

21、採花獻佛  釋迦牟尼在印度北部遊歷傳教,一日於林中樹下靜坐,頭上光環,巍巍無量,如日月之光,輝映四方。  村中有一貧窮少女,為大家作傭人,她善良賢淑,敬信三寶。當時遙見佛祖,心懷喜悅,苦於無力,不克供養,即去荒野,採集香花鮮果,供獻佛陀。  釋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發大慈悲心,對她說法,並道:「一切眾生,皆當隨時隨處出至誠心,廣植善因。勿以貧賤為尤,勿輕視小的施捨,以為無福。  少女聞法後,心解佛慧,矢志隨佛以離塵也諸濁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脫。釋迦牟尼度她出家,號為妙花。

22、佛化無惱  舍衛國有一人,名叫無惱,身材魁悟,力超壯士,勇猛好鬥,從師一婆羅門,有一天,師父唆使他清晨執利刀出門,到中午時,若能殺夠一百人,把百隻指頭穿成指發(一環狀裝飾物),飾之就能升天成神。  無惱被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殺,如獅搏兔,劍到指脫,國內之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釋迦牟尼知道後,急忙趕去解難。  這時已近中午,無惱撿點手指,已得九十九枚,遍尋人不得,恐錯過時間,心中焦躁。恰逢無惱母親,已做好午飯,怪子不歸,出門來尋。無惱心智模糊;欲殺其母,以湊指數。  釋迦牟尼趕到,遮到前面。無惱舍母追佛祖,誰知力竭也追趕不上。佛祖教化他道:「汝從邪師,傷生害命,造無邊罪,豐能妄想成道?」無惱驀然醒悟,擲刀道傍,五體投地,愧悔不已,後亦隨佛出家,永離邪綱。摩揭陀國王舍城外山巒起伏,林木茂盛,極多飛禽走獸,於是許多人操弓持駑,大肆獵殺禽獸。  釋迦牟尼心中,眾生平等,人類畜生,本無差別,某日見一獵人,射獵飛雁,一雁中矢,哀鳴墮地佛祖心中慈悲,化作俗人,抱護傷雁勸告獵人道:「大雁生長川澤湖泊之間,與人無爭,有什麼罪惡,要受到你誅戮呢?要知道,人若殺生害命以自濟活,乃是罪孽深重的業障,若不自拔,報應將如影隨形,就在目前。」  獵人聽了佛祖之言,感悟悔過,忙取葯給雁治傷包紮,並放之于山林,佛祖又點化他道:「慈悲為本不傷眾生,博愛濟眾福常隨身。」獵人即皈依了佛陀,願受佛門五戒,以脫苦厄。

24、馴服醉象  釋迦牟尼還有一堂弟,叫提婆達多,也隨眾出家。他驕傲狠戾,妒忌佛陀,想爭奪僧團領導權,分裂佛教。他誘惑摩揭陀國王子阿闍世殺害了崇奉釋迦牟尼的父王頻婆沙羅。後來又欲加害佛陀,但三次暗害,都不成功。  他們又假意請佛陀入城,暗中在道旁埋伏一頭醉象,欲趁機殺踏,釋迦牟尼帶領五百弟子,往城裡而來。百姓恐佛被醉象傷害站在城頭,請佛陀不要過去,醉象卻昂頭甩動長鼻,直奔佛陀,釋迦牟尼毫不畏懼,迎了上去,伸開五指似雄獅怒吼,醉象伏地受法,從此馴服,不敢害人。  後來,阿闍世王覺悟,歸佛懺悔。提婆達多黨徒離散,眾叛親離,成為孤家寡人,無處容身,氣憤而死。

25、收比丘尼  釋迦牟尼返家省父後,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和妻子耶輸陀羅都先後皈依了他。同時有更多的婦女也信奉了佛教,其中有許多希望加入佛教僧團,釋迦牟尼也准許了她們的請求。  他說:「我今分眾為四眾,在家二眾。凡是信奉佛教,願意披剃出家的,男的名為比丘,女的名為比丘尼,這是出家的二眾。凡是信奉佛教,不願出家的,男的名為優婆塞,女的名為優婆夷,這是在家的二眾。」  本圖即為釋迦牟尼收女性弟子的情況,傍側僧人為阿難。  早期的女性佛教徒都樂善好施,忠誠於佛法,並能傳教佈道。她們為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較大貢獻。

26、不蓄金銀  「五戒」再加上不觀聽歌舞,不著華鬘,不坐高廣大床,過午不食,不蓄金銀財寶,即為佛教的沙彌「十戒」。  釋迦牟尼強調人生皆苦,貪愛皆是苦因,錢財是人所貪愛之物,變化無常,終將消失。欲解脫人生痛苦,就應捨去貪愛之物,消除貪慾之念,這才可能達到沒有痛苦的涅槃境界。  圖中倒卧地上之人,穿金戴銀,廣積財寶,貪得無厭,但是財寶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貪慾只會使他更為痛苦而無片刻的心理安寧。因此,只有虔信佛祖,崇敬三寶,才能登上「佛筏」。從無知,貪慾而痛苦不堪的此岸渡過生命的長河,到達智慧的彼岸。

27、象猴得渡  釋迦牟尼一日坐在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靜思,一隻獼猴手捧蜜果,一頭大象鼻卷竹筒甘泉悄悄跪伏於前。佛祖睜慧眼詢問其故。  獼猴答道:「我原居住山麓林中,有親眷數百,每日攀樹摘果自在生活。但王子遊獵射殺我輩,夥伴盡皆喪身,我幸攀樹枝盪過溪流而免。今剩一身,求佛祖救度。  大象也說:「我所居處附近有一惡人,對我象群十分兇狠,陷阱捕捉,刀箭殺傷,我為避滅禍逃匿於此,幸遇佛祖,祈求庇護。  釋迦牟尼聽後,對象猴說道:「傷生害命是佛門第一大戒,濫施強暴的人終將受懲。你們欲要解脫苦厄,須精修磨鍊。」說罷遂與象猴同飲甘泉,分食蜜果。象猴大喜,叩拜佛祖,投入尼連禪河,溺水而死,待轉世為人,再出家修行,以求解脫。  今河畔林中,佛度象猴處,仍有遺迹可尋。

28、普渡眾生  ①佛陀帶領摩訶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屍彌羅國傳教。  ②國內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當時久旱無雨,他就到曠野撒穀物喂鳥,以此向天祈雨。  ③毗闍先父母年邁多病,他盡心奉養,非常孝順。  ④毗闍先妻子賢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⑤他好學不倦,略有積蓄,就請妻子購回書籍學習,求取真知。  ⑥毗闍先勤勞仁厚,常於夜半起來為飼養的性畜加添飼料。  ⑦持之以恆不失善行的毗闍先為佛陀賞識,就吩咐摩訶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聽了迦枼尊者的種種教誨,明白了許多真諦,遂皈依了佛陀,後來成為著名的在家弟子。

29、佛渡眾生

  ①古印度摩揭陀國某村有一少女名叫優那陀耶。她父母雙亡,一人為生。  ②她擺設一個小攤,出售水果蔬菜等雜貨。由於買賣公平,生意還不錯。  ③後來,她與同村一個青年經為夫婦,婚後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務。  ④不久,她生了一個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樂趣。  ⑤可異好景不長,丈夫因病去世後,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著死去的孩子來到正在菩提樹下坐禪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⑥佛陀對她講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別離苦。生活在塵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⑦優那陀耶回村後,迫於生計,便求助粼里時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顧不及,無力相助。  ⑧她深感喪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憶及佛陀的教誨,決心脫離苦海。優那陀耶皈依了佛門,佛陀應允收她為徒。後來,她精心修行,終成正果。

 30、普渡眾生 

 ①中印度摩羅拘陀國有位婦女名叫波摩,她丈夫雖非常富有,但男耕女織,感情甚篤。  ②每逢丈夫在田間忙碌時,波摩忙完家務,總要到田裡去幫助他。他們還有兩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家庭生活幸福美滿。  ③有一天,丈夫去地里後,波摩在海邊的樹下給小兒子餵乳,大兒子在海灘上嬉戲。她輕拍小兒子,幸福充滿她的心田。  ④但是,人世間的幸福不會是長久的,波摩哪裡知道,當她喂完幼兒,把他放在樹下的時候,災難已開始降臨到她身上了——  ⑤正在田地收割莊稼的丈夫,被竄出的一條毒蛇咬了一口,很快就毒發身亡……  ⑥一隻兇猛的兀鷲,忽然從天而降,叨起樹下的幼兒,剎時便無影無蹤……  ⑦大海掀起了洶湧的浪濤,捲起了正在海灘的大兒子……  ⑧短短的一天之內,波摩便失去了丈夫和兩個嬌兒。她悲痛欲絕,望著正在焚燒丈夫遺體的火焰,深感世間之苦。家破人亡的波摩皈依了佛陀,虔誠地祈求解脫。在佛陀的點化下,她潛心修行,勇猛精進,後來成為有名的佛門女弟子。

31、佛說前生  

佛陀有一次向弟子們這樣說:  以前有一國王叫勒那跋彌,他秉性善良,體察民情,得到百**戴,由於無子,他虔誠祈禱天帝,不久王后就給他生下了一個兒子,人稱善事太子,太子少時即十分聽慧,熟讀經書,深明其義理。  他常端坐菩提樹下靜思,或聽僧眾誦經講道,看見過他的人,都說他相貌堂堂,酷似天帝。  一日,他途經郊外,見農夫犁田,便下車試之,隨即看見了這樣一件事——耕地之時,地中的許多蟲蟻被驅出:一隻蛤蟆趁機飽餐蟲蟻;爾後一條蛇又吞食了蛤蟆;接著一隻大雕飛來啄食了那條蛇。  太子看後,感慨不已,心尤不樂。他一面隨國師遍訪名山,求學尋道,一面勸告父母多做善事,更加體恤民間疾苦。後來,當善事太子到了紺琉璃山時,眾多天女手持珠寶,奉獻於他。佛陀最後說道:那時的善事太子,就是現在的我啊!勒那跋彌國王就是現在的凈飯王,那時的王后就是我母親摩訶波耶。

32、雙林滅度 

  釋迦牟尼八十歲時,一日到了拘屍那伽城外娑羅雙樹林間,這地方四面各有兩株娑羅樹,枝枝相對,葉葉相映;中間綠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錦;香氣四溢,清幽宜人。  佛陀命阿難在雙林中設席鋪床,然後頭北面西,右脅著席,疊足安卧,中夜之時,他對弟子說完最後的遺教,便默然無聲,安祥圓寂。  釋迦牟尼雙林滅度後,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們無不泫然流涕。皆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瞻仰佛的遺容,緬懷佛的功德。七日後,由大弟子摩訶迦葉主持了葬禮,在拘屍那伽城天冠寺舉火焚化。薪盡火滅,摩訶迦葉取出舍利(高僧遺體焚燒後留下的珠狀物),分為分份,用凈器裝盛,分送八國造塔供養。

33、佛光普照  

釋迦牟尼靜坐菩提樹下得大覺悟後,創立了佛教基本教義,他廣收門徒,組建僧團,度人不計其數,總計其一生,說法四十餘年,談經三百餘會,功德無量。  自他滅度後,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學理,編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經。  他的生平事迹,也隨著佛教在亞洲地區的傳播而流傳開來,並逐漸被後人賦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為法力無邊的佛祖。  我國漢族地區人們習俗上稱他為如來佛,如來,是佛的十種稱號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說的「絕對真理」,循此真如達到佛的覺悟。「如來者,乘如寶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  大乘佛教認為有許多佛,故如來並不一家專指釋迦牟尼。

 34、佛教聖跡  佛教聖跡遍及南亞,東南亞與東亞,本圖四幅照片為釋迦牟尼誕生,悟道,初次傳教,涅槃的四座聖塔。  上左:生處塔在迦毗羅衛國,(今尼伯爾南部地區)林微園中。  上右:成道塔在印度摩揭陀國(今印度比哈爾邦境內)善勝道場元吉樹下,據傳,佛陀就是在此地悟道的  下左:轉法輪塔在印度波羅奈國(今瓦臘納西城地區)古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據說,佛陀於此地第一次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說法,並使他們成為第一批佛教信徒  下右:涅槃塔。在拘夷那國(約今印度聯合邦迦夏城地區)力士生地秀林雙樹間。據傳,佛祖就在此處逝世圓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28、普渡眾生  ①佛陀帶領摩訶迦枼等三位弟子到古印度迦屍彌羅國傳教。  ②國內有一青年名毗闍先,心地善良。當時久旱無雨,他就到曠野撒穀物喂鳥,以此向天祈雨。  ③毗闍先父母年邁多病,他盡心奉養,非常孝順。  ④毗闍先妻子賢惠,幼子乖巧,家庭和睦幸福。  ⑤他好學不倦,略有積蓄,就請妻子購回書籍學習,求取真知。  ⑥毗闍先勤勞仁厚,常於夜半起來為飼養的性畜加添飼料。  ⑦持之以恆不失善行的毗闍先為佛陀賞識,就吩咐摩訶迦枼前往渡化他。  毗闍先悉聽了迦枼尊者的種種教誨,明白了許多真諦,遂皈依了佛陀,後來成為著名的在家弟子。

推薦閱讀:

佛及佛祖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生命歷險記(十一)
感念佛陀的恩德丨浴佛節來雲丘山多寶靈岩禪寺開啟了一場浴心之旅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一)
恭迎釋迦牟尼佛聖誕日,傳遞法喜,見者增福,功德無量!

TAG:釋迦牟尼 | 一生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