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樣的方式改正孩子行為,有害無益!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會不自覺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籤:膽小、懦弱、自私、霸道、任性、自卑、不誠實等,因為他們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是不斷告訴孩子什麼做得不對,只有批評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孩子才會改進。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的建議是:請父母放慢節奏,先不要急於下結論。先好好觀察一下孩子,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再想一想,孩子的特點是什麼,孩子的喜好是什麼,盡量順著孩子的特點來進行教育和引導。

  • 「搶玩具」的孩子--教給孩子具體的技巧而不是空洞的說教

  • 小孩子之間的小衝突,常常被成人貼一張標籤:這個孩子愛欺負人!其實,有時候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放大孩子之間的事情。所謂孩子的欺負人,有時候只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去和別的小朋友溝通。

    我的幾個鄰居都有孩子,大家關係也不錯,經常在一起玩。但是有好幾次,琪琪媽媽私底下跟我抱怨,說豆豆最近幾次在她家玩,總是欺負琪琪。但是大家經常在一起聚會,也沒辦法避免。

    又一次聚會的時候,我有意觀察了這兩個孩子。4歲的琪琪在玩一個玩具。突然,2歲多的豆豆奪手就搶,很粗暴地推她。琪琪其實是個很懂事的女孩子。她尖叫起來,吸引了家長的注意力。豆豆的媽媽急忙教訓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不好好和姐姐玩!不要搶!」回頭和琪琪的媽媽解釋說:「他就是這個爛脾氣,在家裡老欺負他哥哥。」後者呢,也為了不傷朋友間的「和氣」,則責備她的孩子:「弟弟要玩你就給他吧,你是小主人嘛。好了好了,別鬧了。」孩子們暫時分散了注意力,一會兒又玩在一起。不過沒過多久,相同的紛爭又發生了。

    兩個孩子間的紛爭經過媽媽的調節,最後並沒有得到解決。表面上看,媽媽們在教育孩子,可實際上,孩子並沒有從中學到什麼。

    豆豆媽媽說:不要搶。琪琪媽媽說:你是主人,所以你要給他玩具,這要求對4歲的孩子來說顯然是過高。沒有一個人教他們怎麼一起好好玩,只是說教,消極地把他們倆扯開。結果問題並沒有解決,兩個孩子又爭起來了。家長還是說教,繼續貼標籤。

    豆豆媽媽說:「你看你這個爛脾氣,不好好玩下次不帶你來了!在家就老欺負哥哥。」我一聽,說教不成,威脅都來了。我問她:「豆豆在家裡老這樣,你沒跟他講講道理?」他媽媽說:「你看我總跟他說要好好玩,沒用!」琪琪媽媽也附和著說:「是呀,我們琪琪象他這麼大的時候,不讓別的小朋友動她的玩具,說什麼都沒用,等大了就好了。」於是大人們都說是是,跟小孩沒道理可講,等大了自然就好了。

    我觀察了一下,琪琪已經上幼兒園了,懂得跟人分享的道理,只是豆豆的行為太粗暴。我就對豆豆說:「你想玩姐姐手裡的玩具對不對?那你就跟姐姐說,讓我玩一下好不好?姐姐一定會給你的。琪琪,你說對不對?」琪琪點點頭。開始,當豆豆再想要琪琪手裡的玩具,我就跟他說:「想想,怎麼跟姐姐說?」豆豆就不搶了,把我教他的話重複一遍,琪琪也很樂意把玩具給他,還教他怎麼玩。幾個回合下來,都不用我提醒,豆豆不搶了,兩人玩得很高興。誰說小孩子不懂道理啊?關鍵是家長不要輕易地把孩子之間這種正常的衝突貼上「欺負或被欺負」這樣的標籤。

    我們換個角度來想,這麼小的孩子,他需要學習怎麼和他人有效的交往。他並不是要去有意識地「欺負」別人,而是他不知道具體應該怎麼做。父母不要消極地貼個標籤,而是要把道理講透,教他們具體怎麼去做,而不是空洞的說教。

    如果豆豆媽媽能有意識的這樣去矯正他的行為,過一段時間,她就不會覺得這個孩子脾氣爛了。相反,如果她沒有堅持,也許到明天,豆豆又會和別人搶玩具了。

  • 「固執」的孩子--觀察並順應孩子的特點

  • 去年,大寶的學校安排了一次老師和家長的討論,是一對一的,講一講孩子近期的發展情況。大寶其他都挺好,就是一點,有時候不肯和人分享。

    比如,他們的室外活動時間,大寶一定要騎那輛紅色的三輪車。可是他不是每次都能先得到那輛車啊,如果被別的小朋友搶了先,他能哭鬧上15分鐘。我說,在家也是這樣,有時候一定不和他弟弟分享某些玩具,這孩子,還真是固執。我在談話的時候,不知不覺地給孩子貼了標籤了。

    老師笑眯眯地說,其實據我們觀察,這個孩子是這樣的:他對某一樣東西如果很喜歡的話,他就一心放在裡面拔不出來。這就讓他看起來很固執,不肯聽道理。

    我想想,還真是那麼回事。比如,他喜歡數字,周末的廣告紙被他剪下來,走到哪裡帶到哪裡。我就請教老師,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在他跳著腳哭著要三輪車的時候,跟他說,你覺得三輪車很好玩,你喜歡三輪車是不是?(認同他的感受,通常會讓孩子安靜下來)。你覺得三輪車好玩,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滑梯啊?其實滑梯也很好玩,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多說幾次,他也去玩了滑梯,這樣就讓他的注意力從三輪車轉向滑梯,哦,原來我不玩三輪車,玩滑梯也很好玩。老師說他經過幾個星期,比剛開始的時候好多了。

    我非常感激老師能夠仔細觀察孩子,並且試圖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來教育他。而且老師找對了教育的角度,那就是既然孩子比較專註,就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果換了一個不會觀察的老師,象我一樣,給他貼上一個固執這樣的標籤。每次他哭鬧的時候,認為他是無理取鬧而叫他站到一邊反省,這樣非但不能糾正他的行為,反而會讓他變得更加有挫折感。

  • 「不合作」的孩子--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

  • 很多時候,相同的行為,在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作為父母和老師,最好是先觀察孩子,看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再根據不同的原因來對症下藥,效果就會好很多。

    相處久了,老師都知道大寶有個特點,就是做他喜歡的事情,就非常專註,超過一般的孩子。這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有時候這個特點會「壞事」。

    比方說,他在做自己喜歡的一件事,但是接下來,該做別的活動了。那麼,他就顯得「不聽話」了,常常不聽老師的,堅持做自己的事情。雖然是幼兒園,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活動結構的,老師會指揮從一樣活動轉移到另一樣活動。而且,以後上小學了,這個問題會更顯得突出。你不能因為喜歡音樂課而非不要上下一堂課。我很擔心以後他入學了,會顯得不聽老師的話,從一堂課轉到另一堂課會比較困難。而那個時候學生也多,老師一定不會喜歡這種影響大家正常活動的學生。

    那麼,怎麼辦?大寶的老師很好,沒有給孩子貼一個「不聽話」或者「不合作」的標籤,而是仔細觀察,並且找到他「不合作」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根據這個特定的原因,她想了一些小辦法。

    比如,這個活動,讓大寶當老師的小助手,讓大寶轉移對上一個活動的興趣,積極來參與老師所要求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他就慢慢接受了,原來在學校,不能完全依著自己的興趣來,每一項活動都是有時間限制的。經過老師這樣的訓練,他以後正式入學,適應地會比較順利一點。

    所以說,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你可以從這個角度看他,他是這樣的;你也可以從那個角度看他,原來他是那樣的。以不同的角度看孩子,就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我們能夠以尊重孩子的角度來觀察他們、理解他們,儘可能了解孩子行為背後得原因,以適合孩子本身的方法來教育他,才能使其更好地成長。

  • 「不體貼」的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

  • 有時候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往往顯得過於理直氣壯,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這樣的管教通常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而起不到預想的效果。

    我有一次在朋友家參加孩子的生日派對,男孩得到一輛玩具自行車做生日禮物。他興奮得在客廳騎來騎去。媽媽制止了他,蹲下來,對他說:「寶寶,小弟弟躺在這邊,你這樣騎來騎去,我怕你一不小心會弄疼他。這樣,你去那邊騎,不要到地毯這邊來,好不好?」男孩看了一下弟弟,說:「好的。」他真的乖乖不靠近弟弟。

    孩子為什麼這麼「聽話」啊?這位媽媽以平等的態度,商量的口吻,成功地制止了孩子的行為,而且很明確地告訴他理由:怕不小心弄疼弟弟,最後還給他一個解決辦法:你可以在別的地方騎,但不能靠近小弟弟。沒有大呼小叫,沒有哭鬧,解決事情就這麼簡單。

    如果這個媽媽只是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體貼?這樣騎車待會兒碰到弟弟!乖一點。」你覺得孩子會怎麼想?他會想:第一,我沒有不乖;第二,弟弟比我受重視。他的心理能平衡嗎?他會聽你的話嗎?如果他真的弄疼弟弟,你可能會指責他欺負弟弟,不乖。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綜上所述,貼標籤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弊無利一個環節。教育的重點不是給孩子貼上標籤,而是要尊重兒童的發展規律,尊重孩子的感受,仔細觀察孩子,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順應孩子的特點而進行引導,這樣一定會事半功倍。


    推薦閱讀:

    梁朝偉X金城武,想不到你是這樣的王家衛!
    手紋長這樣的女人,一生婚姻幸福!
    這樣洗澡會導致「濕毒入體」!可惜沒幾個人知道!必看!
    家裡戶型無玄關,要怎麼布置鞋櫃?這樣做輕鬆解決!
    如果飯廳設計成這樣,老婆煮飯的心情都美美噠!

    TAG:孩子 | 行為 | 方式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