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民生·民聲)

  發展起來後的問題,一點不會比不發展時少。解決當前民生領域「好不好」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對症下藥,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我了解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是教育、就業、收入、社保、醫療、養老、居住、環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許多收穫,也有不少操心事、煩心事。」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溫暖著13億人。

  「擇校熱」「大班額」「看病難、看病貴」……這些尋常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成了今年經濟社會領域要著力解決的重點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問題導向,儘力而為、量力而行,找准突出問題及其癥結所在,周密謀劃、用心操作。

  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老百姓過日子已經從追求「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了。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吃飽穿暖的物質「標配」基本滿足,人們在富起來之後,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高配」成了新時代的新追求。

  與此相應,解決民生問題也從過去單純依靠發展經濟來滿足物質文化需要的加法,變成了加減乘除綜合運用來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四則運算。以教育為例,2016年我國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92%,初中階段毛入學率1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3.4%,但義務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迫切需要增加優質教育供給,減少無效供給。在養老、醫療等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普及,但享受服務的「難」與「貴」成為新煩惱,需要在加大公共投入力度的同時,激發社會資本活力,提供高質量、多樣化的社會服務。

  發展起來的問題,一點不會比不發展時少。解決當前「好不好」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問題導向、對症下藥,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要求聚焦重點、精準施策。解決「有沒有」,可以依靠撒胡椒面、攤大餅,把社會財富的蛋糕做大;解決「好不好」,則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有效解決發展質量不高、分配不公等社會問題,讓人們活得更舒坦、更出彩。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要求儘力而為、量力而行。滿足美好生活需要,既要盡最大努力謀發展,也要根據實際狀況定目標,不能超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搞不切實際的「高標準」,而應當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要求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新的時代條件下,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也將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豐富,舊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會出現,這決定了解決「好不好」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斷創造出「更好」的生活。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正是謀劃發展的最佳時機。做好民生改善這篇大文章,一定要瞄準群眾生活的難點痛點,真正了解百姓的所思所盼,讓政策更精準、措施更給力、發展更協調,讓新時代的日子更紅火。


推薦閱讀:

賈也:民生銀行「泰迪小虎」事件——業績可苟且,底線豈能苟且?
電視民生新聞興起的背景分析
【陸家嘴觀察】分紅花樣多 民生送股要花錢買
回首7年的移民生活:從開始申請加拿大移民到如今在蒙特利爾的生活
開車飛上三米屋頂,怎麼回事

TAG:沒有 | 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