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菩提心】你真的發起菩提心了嗎?
菩提心是正覺之心,它包括兩個關鍵要素,一是誓度無量眾生出離輪迴,二是自己成就無上智慧。發起菩提心是行菩薩道的前提,令菩提心堅固不退是成就菩提大果的條件。所以《華嚴經》說:「所謂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菩提心是菩薩道不可或缺的核心內容,但決非空洞的口號。菩薩五十二階位中的所有行持,都可概括為六度四攝,菩提心又是其核心。 菩提心作為菩薩修學的核心,其正確發起又是關鍵。但很多人沒有把握菩提心的精要、沒有切實修學六度行,所以通常存在種種不良發心、不純發心及不正確發心。本文就發心過程中通常出現的一些誤區作一番淺析。
一
以為一念之善就是發起菩提心
菩提心的顯著特徵是利他,包括願和行兩個層面。首先是發起願菩提心,樹立起覺有情的意樂。而後應實踐菩提心,將覺有情的悲願落實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菩提心是行願的合一,不是有願無行的。 在生活中,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關懷;在學修中,人人都需要善知識的指引。很多人初發菩提心時,往往很猛利,誓願利益一切苦難眾生。每看到路邊的乞丐、流浪兒時,每聽到貧困山區有很多輟學兒童、天災人禍中有很多無家可歸的難民時,即心生悲憫,及時施捨,捐款捐物。但看到燈紅酒綠中醉生夢死的人,雖也能發起一念救拔之心,但對於如何使他們出離生死大苦,卻感到手足無措、寸步難行了,因為口頭說教對於不具善根的人無濟於事。 可見,菩薩行要受到時、地、人的種種限制,不能如願心那樣廣大無邊。菩薩道的難行就在於實踐中不舍一切眾生,一律平等地施於慈悲。於是,很多菩薩行者偏向於心行,卻離現實社會越來越遠。 此外,自利與利他有時也會出現衝突。因為個人修學也需要充足的時間、資財及清凈的環境。再加上耳聞目睹的苦難眾生實在太多,菩薩行者也就慢慢地習以為常。最後,難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如此,菩提心一退再退,最後只滿足於一念之善,並以此擴充為菩薩行的一切。但菩薩的利他願行不僅要成就他人的現法樂,還要成就他人的後世利益。若是只停留在個人的心行與觀修上,則與弘法利生的真菩薩道相去甚遠。
二
以為不斷煩惱就是修學菩提心
經中說,眾生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祗劫的累劫修行、經過無數次的轉生才能圓滿福慧資糧、成就三身四智,最後究竟成佛。經中又說,佛菩薩不舍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又本具佛性。既是如此,何不悠著點?三大阿僧祗劫,且慢慢來,急也沒有用!「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就有充足的理由了。 又菩薩行者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實踐利他的願行。如在家的菩薩行者,他們認真工作,能為集體謀福利;他們照顧家庭,能讓親人得安樂;他們一輩子兢兢業業,能讓子女有個好的將來。出家的菩薩行者,或勤勤懇懇為常住做事;或擔任執事等職,為大眾安心辦道創造良好的環境;或向社會弘揚佛法,為眾生種下善根,成就他們學佛修行。總之,菩薩行者投身於利他事業中,與眾生同事、同苦、同樂,個人自然少有機會修學禪定,少有時間降伏自身的煩惱了。只有忘我,才能更好的利他,所以菩薩便可「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了。 確實,菩薩熱心於利他事業,眾生苦即是菩薩苦,眾生煩惱即是菩薩煩惱。眾生無盡,利他事業無盡,菩薩的煩惱亦無盡。所以,在大乘佛教盛行的漢地,我們經常能聽到「不修禪定、不斷煩惱」的菩薩道。 但我們要知道,此菩薩的「煩惱」是眾生的煩惱,非菩薩自身的煩惱。菩薩只有降伏自身的煩惱,斷除法我二執,才能真正引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能救拔眾生出離生死大苦。否則,這些只是世間善行,僅能成就自己有漏的福德,得到人天果報,自己尚不能跳出六道輪迴、解脫生死大苦,更遑論令自他成佛了。所以,斷除煩惱恰是菩薩行的應有之義。正如《佛說象頭精舍經》中說:「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菩提心。何等為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禪定斷諸煩惱行。」又如《秘密不可思議經》中說:「智資糧者,是斷一切煩惱;以福資糧者,是長養一切有情也。」所以,「菩薩摩訶薩當於福智資糧而精進也」。
三
以為不求出離就是實踐菩提心
在菩薩道中,首先是資糧位的修學。只有積聚相當的福德智慧資糧,才能順利進入加行位,向上修學菩薩行。我們也經常從諸多法師、長老處聽到「福慧雙修」的開示,警醒我們積聚二種資糧,不應偏廢。因為修行不可急躁冒進,而要四平八穩。一般來說,培福增慧之道有服務大眾、布施資財、建塔蓋廟、依止聞思、持戒修定、講經弘法等,於是菩薩行者就有了個人的事業和福德。 有很多人以為,菩薩為了圓滿利他的廣大事業,不應當修習出離心。這是因為他們完全不知道究竟要出離什麼,完全不清楚出離心的種種功德。出離就是以空性智慧出生死苦海、離無明貪愛,出三界牢獄、離人法二執。生起出離心,就會不墮惡道,就能趣向無上菩提。若是菩薩不能生起出離心,則易為惑業煩惱所系縛,自顧尚且不及,又如何能利他呢?《大般涅槃經》說:「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為二?一者貪樂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寶。以如是等眾因緣故,退菩提心。」所以,出離心與菩提心不僅不矛盾,且相輔相成。如果通過培福增慧得到一些現世福德,只能以此作為進一步修道的資糧,而非最終目的。若是過不了名利這一關,於個人福德心生貪著,追求現世享樂,系縛於世間八法,則能障菩薩行,退菩提心。 信徒發心為寺院做些事情,為僧眾服務,是菩薩行的一種體現;在社會中遵紀守法,為集體、國家奉獻自己的才幹,也是隨緣利他的表現。所以,樂於行菩薩道的信徒,無論是在寺院還是在社會中,都可以自利利他,實踐菩薩的慈悲情懷。但經營這些世務僅僅是前行,只能成就有漏的福德,並不能解決生死的根本問題。若將此作為菩薩修學的全部,而不及時進趣於菩薩的加行,乃至見修二道的修學,則會因此荒廢時日。另外,有些人漸漸對世俗事務生起貪著染愛之心,甚至忘失菩提心,則與菩薩道漸行漸遠了。 有些出家菩薩行者經過不斷付出和努力,在建寺、弘法或慈善等事業中取得了較大成就,這無疑會給廣大在家信眾、出家弟子乃至整個教界和國家帶來利益。但對於他們個人,若是沒有如法生起出離心,心生貪著,往往事業越大,我執就越大,我慢就越大。結果,事業反而成為他們的累贅。 又有些人通過研讀經典、學習佛法,已能明晰義理、通達經教、說法無礙了,從此走上弘法利生的道路。很多人因此得聞佛法,並心生敬信、受持奉行,如此功德莫大矣。說法者因此信徒眾多,為人敬仰,有大名稱、大利養。但若是自身修持沒有跟上,不思惟無常、領悟無我,於此心生貪著,以不凈心說法,如此則成障道因緣,能斷菩提種。 所以說,菩薩為了更好、更圓滿地利他自利,尤其應當修習出離心,否則一樣會淪為魔業。
四
以為貶斥聲聞就是弘揚菩提心
大乘行者都有一個基本知見,即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的基礎上,所以大乘比小乘高,菩薩眾比聲聞眾高。既是如此,一些人便將聲聞、緣覺貶為小機眾生,甚至斥為焦芽敗種,因為此二乘只顧自己解脫不顧別人。有了這種先入之見,他們一看到那些行頭陀行的、深山潛修的、閉關幽居的、嚴持聲聞戒少事少業的修行人,一律斥為傾向自利的小乘根機,對他們滿臉的鄙夷之色。還有一些不修學聲聞教法而自詡為「大乘」的人,一向高唱「不修禪定、不斷煩惱」,說什麼「不入深定」、「不樂涅槃」,染著世法,戴著「菩薩」的高帽在五欲六塵中打滾。他們一旦聽到聲聞乘教法,如聲聞律、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及無常、苦、無我等,則心不喜樂,口說粗言。更有甚者,以貶斥聲聞、破聲聞法為能事,好象越貶越破,他們就越是「大乘」,越是高人一等了。 佛陀在世時,七眾弟子和合一味,無諍共住,以出離生死輪迴為要,以涅槃解脫為究竟,沒有今天這樣的解脫道與菩薩道、小乘與大乘的對立。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菩薩道既是成佛之道,理所當然地也要自覺。可見菩薩也不是全然地利他,自利也是必不可少的。聲聞眾也不是絕然地自利,從佛陀時代至今,聲聞弟子也為正法久住而四處弘揚佛法、應機說教。 自利與利他並不是絕然對立,而是相輔相成。菩薩如果不自覺,又拿什麼去覺有情呢?這不是「泥菩薩」又是什麼?又如當年的佛陀,諸根寂靜、相好莊嚴,由此顯現的無量功德在不動聲色中就讓許多人生起敬信。聲聞眾中,或許有些人不太注重言教,而是以嚴持戒律、精進修行來以身示教,但這種身教決非言教所能替代。尤其在末法時期,更有弘揚佛法、住持聖教的現實意義。 在《法華經》中,佛陀一一授記他的聲聞弟子將來普度無量眾生、究竟圓成佛果。可見聲聞眾也會利他,也能覺行圓滿。而且,佛陀並沒有必須先修利他的教言,菩薩眾貶斥聲聞眾的理由又何在呢?眾生的根機不同,起點也會不同。聲聞眾與菩薩眾修學利他行,或許在時間上有先後的不同,在言教與身教的方式上各有側重,但若斷定聲聞眾自私自利,則與聖教相違。 又覺他是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菩薩道是建立在解脫道的基礎上。那麼,一些自詡為「大乘」者貶斥、摒棄聲聞解脫道教法,不就象以身材高大為傲的人要砍掉自己雙腿一樣愚蠢可笑嗎?而另一些所謂的「菩薩」面對聲聞行者,以深固的我執、我慢來自贊毀他,又哪裡是「菩薩」應有的風度與智慧?雖然大乘有它的殊勝與不共,但與聲聞一樣都是以自他究竟解脫為終極圓滿。所以,聲聞解脫道不僅是大乘菩薩道的起點,也是它的主幹,兩者密不可分。 大乘與小乘、菩薩眾與聲聞眾,只是因時、因地、因人而有發心的大小不同,並沒有根本的區別與對立。所有這些教法,都是眾生修行成佛的支分。又聲聞教法是佛陀親口所說、輾轉弘揚的解脫大法,菩薩為覺有情,度脫他們出離生死輪迴,哪能不需要修學呢?那些貶斥、摒棄聲聞教法的人,不僅惑亂視聽,還會敗壞佛法,罪莫大矣! 令自他覺悟與解脫是菩提心的關鍵要素。可是有些自詡為「大乘」者,對漏盡阿羅漢與聲聞教法連起碼的尊敬和讚歎都沒有,卻將大小二乘對立起來,以貶斥二乘、破聲聞法為能事,其實是受到邪見的迷惑,而非真正發起菩提心。真佛弟子應當明辨!
結 語
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與空性基礎上的無上智慧之心。如《金剛經》中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濟群法師在講授菩提心時,指出菩提心有利他、平等、無我、無相、無所得等特徵。若是貪著經營世務,追求個人福德,不能做到願行合一,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不敬重、修學聲聞教法,則會障礙利他行,不能真正堅固菩提心、實踐菩薩行。正發菩提心者,要以利他為基礎,以空性見為特質,以無所得為究竟,圓滿地行持六度四攝。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起並實踐菩提心,成就圓滿的菩提大果。 正如《華嚴經》所說:「菩薩發菩提心寶,亦有十事。何等為十?一、初發心布施離慳;二、修持戒頭陀苦行;三、以諸禪定解脫三昧令轉精妙;四、以道行清凈;五、煉以方便神通;六、以深因緣法莊嚴;七、以種種深方便智慧貫穿;八、置神通自在幢上;九、觀眾生行,放多聞智慧光明;十、諸佛授智職,於一切眾生,能為佛事,墮在佛數。」經文中說到菩薩要行持的教法,是通於大小二乘的,於六度四攝無所偏廢。所以,本文所說的種種誤區,菩薩行者應當努力避免。
To大象:
Hello,我是大象佛學圖書館公眾平台,我的微信號是:dxfxtsg
推薦閱讀:
※掌中解脫 第十六天 發菩提心利益
※菩提心
※如何愛天下蒼生?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土登翁修堪布:你修行你的 別去打擾別人
TAG: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