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4種依戀類型,帶給孩子4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依戀」一詞是1969年由英國精神病學家鮑爾比提出來的。通俗理解,「依戀」就是指:孩子跟媽媽之間建立的一種非常親密的情感的關係。母親是孩子生命里第一位重要他人,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0-3歲),母親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這個階段內,可以說是,什麼樣的媽媽,就養出了什麼樣的孩子,或者說,孩子跟媽媽之間的關係是怎麼建立的,這個孩子長大後,就會和別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擁有怎樣的社會生活,或者說,擁有怎樣的人生。

心理學家對依戀做了不同種類型的劃分。不同依戀類型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內部工作認知模式,並會深刻影響到他們的人際關係模式以及人際互動的好壞。下面,我們就以一個常見的孩子的破壞行為為例子,看看媽媽應對方式不同,會對孩子發生怎樣不同的影響,並相應地給出一些建議。

有育兒問題,留言就好。

例子如下:

小明,2歲,男孩。玩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媽媽心愛的花瓶。

不同類型的媽媽面對這一情況會怎麼做呢?

安全型依戀

媽媽會這樣做:

首先,媽媽共情於孩子(孩子打碎了花瓶、巨響加突髮狀況,孩子一定會感到恐慌)「花瓶碎了,你感到很害怕對嗎?」

然後,跟孩子一起來看一下(在給予孩子情感支持的情況下,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花瓶碎了,它好疼呀」;

接下來,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給孩子一種解決辦法,或者說是建議)「我們來一起收拾吧(引導孩子承擔責任),以後你可以在離它(也可以是你想告知孩子的危險物品)遠一點玩(啟發孩子,怎麼做可以避免這樣的事再發生);

最後,和孩子一起玩點別的(轉移注意力,幫助孩子從剛才的負面情緒中出來)。

在安全型依戀關係里,媽媽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很敏感,態度積極,會尊重孩子的發展需要,給孩子提供必要的探索空間,並允許孩子犯錯;會與孩子有更多互動,與孩子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動作,為孩子的活動提供情緒支持,並經常激勵孩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是最好的一種依戀關係。在這種關係里,孩子跟媽媽之間,是非常舒服和自在的一種狀態。對孩子來說,當媽媽在身邊,看著自己的時候,他就能做一切的事情。媽媽即使暫時離開,孩子可能會有片刻的焦慮,但是很快就能夠去適應新的環境——因為媽媽穩定、持續地接納孩子,孩子早已將之內化到心中,確信自己是可愛的,不會被拋棄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適應能力更強,容易與人建立信任的、親密的關係。同時又能夠在親密關係中保有靈活舒適的界限。

培養孩子安全感有個非常好的小妙招,就是媽媽保證好的情緒狀態,多笑著跟孩子說話,笑著注視孩子,笑著撫摸、親親、抱抱。這個時候孩子會感受到的是放鬆、是自在、是快樂。當然,這個時候爸爸必須要做好媽媽的大後方,給媽媽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好讓媽媽們有更足夠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全身心陪伴孩子的過程中。

抗拒型依戀

媽媽會這樣做:

心情好的時候,不去責備或懲罰孩子打碎了花瓶;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就成了「發泄桶」,即便不是打碎了花瓶這樣的事,或者更小的一些錯誤,都會引來媽媽的勃然大怒。而且更常見的狀態是,媽媽平時可能很少陪伴和關注孩子,孩子一旦犯了錯誤,才會吸引到媽媽的注意。

在抗拒型依戀關係中,孩子傾向於表現出這樣一種狀態:即便在媽媽身邊,也是沒有活力的,少言寡語的,不去探索的——因為他們的探索、表達很可能會被懲罰、限制。他們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媽媽。當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的心裡會非常不舒服、焦慮,甚至大哭大鬧。而媽媽回來的時候,則既想接近她,又不願意去接近她,表現出自身一種很矛盾的狀態,所以也被稱為矛盾型依戀。此時,孩子內心既焦慮,又憤怒。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鏈接,就由這份持續的焦慮、憤怒維繫。

抗拒型依戀多數是什麼原因造成呢?一方面是媽媽經常人在心不在的陪伴,最重要的還是陪伴的太少。這樣的媽媽其實挺多的,尤其存在於事業型媽媽當中。

抗拒型依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教養方式還經常前後不一致。他們也許是在陪孩子,可是大多數時候都錯誤地「回應」了孩子,且對孩子時而熱情時而冷淡。孩子對父母這樣的態度和方式會感到絕望。為了獲得關注,他們要麼黏住父母,要麼哭鬧。如果一切努力都無效的話,他們就會變得憤怒、怨恨。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焦慮。嚴重的分離焦慮還可能會使得這些孩子要麼過於依賴他人,要麼乾脆擺出「遺世獨立」的姿態,拒絕與他人有長期的、更親密的關係。

我給這類型媽媽的建議就是:好好的陪你的孩子,其實你真正陪他的時間並不多。媽媽每天只需要抽出一到兩個小時的時間,甚至是半個小時的高質量陪伴也是好的,只要是用心在陪孩子就夠了。這個階段全心全意陪你的孩子,媽媽會因為孩子的高興而高興,因為孩子的悲傷而悲傷,當媽媽跟孩子的情感感受同步了以後,孩子就能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了。

迴避型依戀

媽媽會這樣做:

對於孩子打碎杯子的錯誤行為喋喋不休:「你看你乾的好事,怎麼搞的,多危險呀,不讓你在這裡玩你非不聽……」並且經常舊事重提嘮叨個沒完:「你上次這樣就把杯子打碎了,你不記得了嗎,怎麼不長記性……」最關鍵的是,如果此時爸爸不參與還好,一旦爸爸有護犢子或者跟媽媽的教養觀念不一致的情況,媽媽的「炮火」馬上轉移,發展成為夫妻大戰,當然,孩子就被晾在了一邊。

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依戀關係。你將會影響你的孩子,讓孩子的人生完全變了樣。此類父母對孩子不敏感,表現消極,很少滿足孩子的需求;很少從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中獲得樂趣。又或者,對待孩子過分熱情,刺激過度,經常對孩子喋喋不休,強行給孩子製造某些需要,讓孩子不堪其擾。

在迴避型依戀關係里,孩子很容易跟陌生人親近——這相當危險。如果陌生人有好的東西,比如他感興趣的玩具,好吃的東西,他一定會被陌生人帶走。我們見到很多青春期孩子,想要逃離開家庭,輕易被陌生人哄騙,就跟這種依戀模式有關。有這種依戀類型的家庭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種狀況:爸爸媽媽總愛吵架,吵架的時候,他們的重心全放在對彼此的攻擊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情感狀態。

我給這類型媽媽的建議是:第一,與孩子溝通的時候,請簡潔明了;第二,請從你所陷入的瑣細中抬頭眼,收回一部分注意力,真正地看見你的孩子,表達你對他們的愛和接納。第三,即使吵架,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如果不得以讓他聽到了父母間的爭吵,要跟孩子做解釋「寶貝,爸爸媽媽沒有吵架,只是在爭論,在討論一個問題而已,這與你無關。」

混合型依戀

媽媽會這樣做:

還什麼都沒問,拉過孩子來就一頓揍……

混合型依戀的孩子通常受過父母的嚴重忽視,或者受到過父母對其身體上的虐待。這些孩子的媽媽通常都患有較重的抑鬱症。這些媽媽自己也會經常出現恐懼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緒。除了第一種依戀方式是我們最提倡的以外,抗拒型的依戀和迴避型的依戀,大概在人群中各佔15%到20%。混合型依戀的母子關係,大概能夠佔到5%。在這種混合型依戀關係中,既有抗拒,又有迴避,還有矛盾的衝突。絕大多數這樣的孩子,在成長到成年以後,精神病發病概率會更高。

因為這種依戀關係里成長的孩子,對於媽媽的情緒完全沒有預見性,也不會預見自己今天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孩子也許今天表現得很乖,但是因為媽媽不高興,所以他就會被揍一頓;孩子也許今天表現得非常不好,可能搶了別人的東西,但是因為今天媽媽的狀態挺好,媽媽竟然原諒了他。所以,孩子也會隨著媽媽的變化,會變得非常的不一致。他會變成一個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人。在這樣的養育過程中,他也會慢慢的變成一種非常情緒化的狀態。

我給這類型媽媽的建議只有一個,先修復自己。不管是通過閱讀相關心理書籍,還是尋求專業心理機構的幫助,或者哪怕只是針對自己的情緒做一些改善的努力,比如聽音樂、畫畫、旅遊等,給自己找一些積極的情緒應對方式都是好的改變,這對於家庭、孩子、自己來說都是有利的。

關於如何更好地建構孩子的安全感,我在此前的靜觀育兒脫口秀中也有談到,在此一起分享給大家:

《粘媽媽的孩子在害怕什麼?》

《做個構建孩子安全感的智慧媽媽》


推薦閱讀:

讓益智玩具走進孩子的數學生活
她嫁給皇太極長子豪格為妻,還未改嫁,就已經懷了多爾袞的孩子
正確對待孩子之間的衝突
送孩子上幼兒園經常遲到的害處,別不當回事(轉給家長)
【六一兒童節特獻】基督徒如何做回小孩子?(四歲小朋友《加油,耶穌》 萌翻了)

TAG:孩子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