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殺》又啞火,韓國電影進軍中國為何頻頻遇冷?

抗戰片,今年中國最有名的是《百團大戰》——在組織的關懷下票房過4億,韓國最有名的是《暗殺》,在韓國是一部觀影人次過千萬的現象級大作,而且一手好牌:諜戰、抗日、女神全智賢和雙男神河正宇李政宰,口碑吊炸天,但在中國9月17日上映,首日票房不過430萬,照這樣下去,總票房不會比《鳴梁海戰》好哪兒去。

這對韓國電影進軍中國又潑了一次冷水,近年來,韓國熱門電影,甚至現象級大片,在中國表現都很不如人意:

《孤膽特工》 2011年

韓國表現:影片上映9天即突破150萬人次,蟬聯四周票房冠軍,最終突破600萬人次,是當年韓國最賣座的本土片中國票房:846萬

《鐵線蟲入侵》 2012年

韓國表現:在韓國曾力挫《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的災難片中國票房:705萬

《奪寶聯盟》 2013年

韓國表現:現象級娛樂大片,韓國本土觀眾人次超過1300萬人次,年度票房第一中國票房: 2225萬

《鳴梁海戰》 2014年

韓國表現:影片在韓國動員1700萬觀影人次,趕超《阿凡達》刷新了韓國曆年觀影人次紀錄中國票房:2671.3萬

這些片子,表現都還不如一個湯唯參演的韓國文藝悶片《晚秋》。韓國擁有發展完善的電影工業,又與中國文化相近,為什麼屢屢在韓國本土大賣的電影,在中國屢遭冷眼?這不給習大大和朴姐姐會面說的多次中韓文化交流合作添堵么,我們曾經的藩屬國為啥就沒法再用電影取悅我們,我們亞洲人就不能互相幫助一下以示友好共同抗塢嗎?

韓國電影在中國遭受冷遇不是第一次,之前很多業內磚家給了很多原因,比如「檔期延遲」「好萊塢電影太多太強勢」,說得都很好,但都沒說到點子上,更沒有什麼卵用,絕大部分批片都延遲,顏值也就郭達水平的傑森斯坦森老師的《機械師》比北美晚了20個月還賣了9000萬,印度電影那麼冷門《我的個神啊》也賣了1.2億,說到底,還在韓國電影的屬性和國內消費習慣上。

第一、文化相近?看韓片不如看國產片

作為大中華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韓國與中國文化何止相近,簡直都是一回事。歷史上的朝鮮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去中國化,使用自己當年官方都鄙視的語言文字,但一拍個古裝片打扮全是中國的。但進入近代一代,韓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與變化,與中國走的完全不是一個路子,資本主義腐朽觀念早已經滲透到各方面,加上各種地緣政治文化影響,早已經形成自己的本土文化。(從這一點說,可能獨裁胖三代的朝鮮跟我們一度更接近)。

所以文化相近只能作為文化研究方面的認同,而不能作為娛樂消費的基礎。別說韓國和日本,就是台灣和香港,都形成自己獨特的本土文化,凡是本土色彩很重的電影,在中國大陸都不一定能表現很好,比如台灣很多小清新來了大陸上映就炮灰,香港很多本土懷舊情懷電影在大陸也難打開局面,比如《可愛的你》。

英國雖然二戰以後國際地位不如美國,但在文化上依然有強大優越感,所以英國電影人在好萊塢依然很吃香,但面對大眾消費,好萊塢才是從歐美到全球通吃的消費文化。相比之下,韓國文化,對於中國,歷史上是從屬的,現代雖然發展早,但在電影消費上,由於中國完全擁抱西方的速度夠快,並沒有形成足夠強勢的文化輸出。

那麼,文化相近是一回事,讓我跟你感同身受形成消費衝動,完全是另一碼事,我寧願看《同桌的你》也不見得願意看《陽光姐妹淘》,片子爛不要緊,但倫家覺得那裡有俺們矯情意淫出來的青村啊。

第二、成熟?看韓片不如看好萊塢

韓國電影在類型片上發展得日趨成熟,愛情、喜劇、犯罪和動作等等,都能拍得賞心悅目。然而韓國成熟而有票房號召力的電影演員太少,或者說,韓國一直有,但並不為中國大眾接受,連尼古拉斯凱奇、傑森斯坦森這樣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級別都不夠,這樣來演繹出的動作、愛情、犯罪電影,即便優質,轉化為大眾消費效果有限。韓流在韓劇和流行音樂上形成的影響,轉化到電影也並不順暢。韓劇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更新換代都很快,一直讓觀眾保持著新鮮感,而且韓國電視劇和電影兩個領域區分較為明顯,電影演員和電視劇演員相對比較獨立,所以相比較之下,內地引進的韓國電影,大部分都是老牌韓星的作品,那些在韓劇里超紅的演員們,很少涉足電影,因此受到年輕觀眾的關注並不多。

更何況,韓國工業雖然發達,但與好萊塢比起來已然不可同日而語,好萊塢所打造的視聽奇觀全球通吃,中國人民也喜聞樂見,而對於格局更小的類型片,比如韓國比較擅長的動作、犯罪,在缺乏視覺奇觀的情況下,中國香港電影人拍出的片子,已經足夠滿足大陸觀眾,更何況中國年輕導演一直很努力。

那麼,消費文化與情懷,不如看本土;消費類型片的刺激,不如看好萊塢。對於韓國來說,太本土了吧,就像日本那樣,與全球電影趨勢不那麼緊密相連;太好萊塢了吧,又沒人家牛逼。

第三、韓國電影想進軍中國?不如來給中國電影打工

那麼,在目前的趨勢下,韓國電影要進軍中國贏得中國觀眾,短時期內很難有成效,因為一個群體的消費習慣培養起來不容易,更何況在中國本土電影迅速崛起的情況下,中國電影市場將迎來本土電影與好萊塢電影的不斷廝殺,兩個巨人激烈交鋒,其中一個巨人的小鄰居雖然離得近,也未必能近水樓台先得月,甚至都很難近前。

所以,我曾經做過大膽預測,在電影方面,韓國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香港,電影工業極其發達,但受限於本土產業格局,電影製作資源會大量過剩,而中國電影作為發展中的工業和產業急需這類資源。2002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化改制之後,香港曾經一度想繼續自己東方好萊塢的角色,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根據地,但大陸的電影市場和群體消費習慣,遠遠不是香港電影人能夠把握得住的,那麼,香港成熟的電影產品確實一度是大陸市場的重要產品,撐起了很長時間內的大片時代,但隨著本土電影人崛起,港片已經慢慢成為大陸市場消費的一類產品而已。相比之下,有遠見的香港電影人積極北上,不僅促進大陸工業體系建立,也讓香港電影人有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同理,韓國電影想征服中國觀眾,不如韓國電影人積極進入中國,一起建立一個華語電影為中心東亞範圍內的工業體系。

這種趨勢近年已見端倪,比如韓國人打造的《筆仙》系列,是中國電影市場比較成功的驚悚片系列,中韓合拍的《分手合約》以及中韓同步計劃的《重返二十歲》(韓版叫《奇怪的她》),都獲得了較大成功,接下來,韓國林大雄導演、《筆仙》原班人馬打造的電影《捉迷藏之生人勿近》也值得期待。(本文首發鈦媒體)


推薦閱讀:

韓劇學校2017為什麼這麼火?
當你沉睡時是韓國的連續劇吧?
韓國第一美女李成敏的演藝經歷有哪些?
如何看待中國打臉韓國?

TAG:電影 | 中國 | 韓國電影 | 韓國 | 暗殺 | 啞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