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叱責孩子嗎?注意,「叱責」要講究技巧
06-07
●責罵並不一定能使孩子變好 ●不恰當的叱責還可能使孩子變壞 ●叱責不當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要求孩子聽話應該說出理由 ●對孩子的問題不要嫌麻煩 ●要學會和孩子共同討論 ●要讓孩子敢於說出不同的意見 ●不能強迫孩子讀書 ●應該允許孩子失敗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 ●孩子需要讚許、表揚和鼓勵 ●糖果和鼓勵 ●遊戲與玩具 ●責罵一定要說明理由 ●不要一味地催促 ●責罵無妨,但不可暴怒 ●責罵時不要揭短 ●不要多講孩子的缺點 ●不要威脅和埋怨 ●不要諷刺孩子 ●責罵並不一定能使孩子變好 叱責確實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我國民間有句俗話:「不罵,孩子就不曉得厲害。」但是怎樣責罵卻大有學問。因為簡單、粗暴的叱責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關懷;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這種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會造成父母和子女間的隔閡和衝突。我就曾幾次聽我的女學生向我訴說她對母親的怨恨與不滿。她小時候,做事馬虎,常弄壞家裡的東西。有幾次洗碗,一失手把一疊子的萊碗都打爛了。母親聽見碗打碎了的聲音,就厲聲地責罵了她一頓。她心裡很不服。她覺得打碎了碗,她心裡已經很害怕,母親還一味責罵,於是對母親產生了一種強烈的不滿與憤恨。 世間由於父母一句過失的話。過火的責罵而使孩子感到絕望,甚或自殺,以及舉刀殺死父母的事,亦時有所聞。 另一方面,在我們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還會發現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大人責罵孩子時,孩子根本就不理會。他既不頂嘴也不反抗,就是不聽。你罵你的,他做他的,日積月累的結果孩子越變越壞。 如此種種,是不是說,父母就不要責罵或叱責孩子了呢?當然也不是是。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導;他們難免闖禍做錯事,也需要叱責。否則孩子就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教育孩子,古往今來對做父母的人來說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做人本來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門大學問了。在生活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們很會做人。在與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他們熱情周到。和藹、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他們卻不能妥善地處理與子女的關係。問題就出在管教子女時叱責的方式上。不是失之過嚴,就是失之過寬。不是把孩子管教成了小老實或木頭人,就是把孩子慣成了飛天蜈蚣。 我在教育工作中深深體會到父母過多的叱責,嚴厲的管束不但會束縛孩子的主動性,也會扼殺其心靈的創造精神。 我有個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學教師。她管教的學生遵紀守法,學科成績好。在家中對子女的要求也甚嚴。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飯時不許說話,坐在椅子上背必須伸直,家規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過失,她就叱責。由於她長年的這種模式般的訓練,孩子雖然是變得聽話了,對人也彬彬有禮了,但卻也變得拘謹。怕事。被動。 有一天,她的學校里舉行觀摩教學,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學回來,就坐在沙發上等母親。整整一個中午母親沒有回來,沒有給他們做飯,他們也就餓了一個中午。下午放學回來,母親問他們中午吃些什麼,他們說沒有吃什麼。母親問那個十二歲的姊姊,冰箱里有速食麵,為什麼不取出來泡了吃。兩姊弟卻說:「你沒有講呀!」 同樣的情形。那位教師在做菜,發現醬油瓶子里沒有醬油。而家裡又適逢有客,菜不能馬虎,於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兒上街去買醬油。不巧,那天雜貨鋪盤點,關了門。只在門前擺了一個小攤。小攤上沒有瓶裝醬油,只有塑料袋包裝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於母親沒有吩咐可以買袋裝醬油,不敢買,結果空了手回去。 在我女兒任教的小學也有類似的情況。她們帶領低年級學生到兒童樂園去,做完了集體遊戲,進行分散活動。學生可以自由玩耍,玩自己喜愛的遊戲:坐碰碰車。划船或坐電動火車……然而有的學生卻不知所措。 這些學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顯得這樣無能,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家中常遭父母的叱責。父母管得過嚴,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動習慣。 這些孩子只知道聽從大人的吩咐,自己從沒有主見,也不敢有自己的見解和要求。他們既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沒有自己的判斷力。當然也就更談不上有什麼創造性了。 這些都一一說明,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發育與成長。過多的或不當的叱責不僅會束縛孩子的主動精神,也會扼殺兒童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並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嚴重的創傷與依賴性。 然而今日的世界卻到處充滿挑戰,它要求獨立思考、堅強的意志、創新與創造。 ●不恰當的叱責還可能使孩子變壞 前面已談到,管教過當,或過多的叱責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險和可悲的。 但是另外還有一種危險。那就是孩子對叱責置之不理。口頭上不反抗,內心不服。你越罵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歡,我越要做。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曾對父母的責罵是否對孩子成長有所影響進行過研究,他把父母責備孩子的不良態度分為下列幾種,並且舉出了一些會使孩子變壞的責備方式: 難聽的字眼一一良瓜。騙子、不中用的東西。 侮辱——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 非難——叫你不要做,你還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藥! 壓制——不要強詞奪理,我不會聽你的狡辯! 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 威脅——你再不學好,媽就不理你了!你就給我滾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這樣做了,行吧? 賄賂——只要你聽話,我就給你買一輛自行車。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給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爛碗;真能幹,將來還要成大事哩! 這種惡言惡語,強迫、威脅,甚至挖苦,都是一個年輕母親在氣急了的時候,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訓斥子女時常採用的方法。但是,它們通常也是最不能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強的孩子所接受的。它們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會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孩子不良的影響。至於央求和用金錢來誘惑,更是只會把孩子引上邪路。這方面的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實在是太多了。近年來發生的子殺父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父親對兒子的要求非常嚴格,略有過失,便打罵,兒子在不堪如此對待之下,有天下午趁父親午睡之際,終於拿刀殺死了父親。由於父母管教方式的不當,而產生的類似的悲劇大多了。因而,在這裡我想針對上述不好的責備方式,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則。 這些原則談起來簡單,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績時,要及時肯定和適當的讚揚,鼓勵孩子繼續進步。當孩子做錯了事或闖了禍的時候,作父母的一定要冷靜,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後再責備。 怎樣責備孩子才較為恰當呢?這裡基本上可以歸納出三條原則: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子們的人格。作父母的一般常認為孩子小,尚未成人,談不上什麼個人的人格。這是極端錯誤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認他們的人格,並且尊重他們的人格時,叱責和責備才會為孩子所接受。否則,孩子不會乖乖地聽父母的話。第二,必須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挨罵,錯在哪裡?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究。因為父母斥責的目的也就是要讓孩子知道、認識自己的過失。否則一味地責備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引起相反的效果。第二,告誡孩子不要重犯。與此同時,父母還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確的做法告訴孩子,由孩子自己決定一些原則,具體的作法還可因人。因地而異。不過,總而言之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對孩子的過失不誇大,也不掩飾。責備時,冷靜而又熱情。不使用偏激的語言,字字句句都說在一個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親切,感到爸爸媽媽是講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學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為了自己好;因而樂於接受父母的斥責。絕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蠻不講理。因此,在訓斥孩子時,父母既要嚴肅,又要冷靜;同時滿腔熱誠。 嚴、冷、熱一一這三個字談起來容易,道理也淺顯易懂,但真正做起來卻很不容易。雖然,沒有一個父母會承認自己不講理;但在責備孩子時,在氣頭上,自以為講理實際上蠻不講理,或者只許講自己的理,不許兒女講兒女的理,卻是常有的事。這就是為什麼強調要冷靜。叱責不當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在前面我曾經談到了一件事實。就是教師帶領兒童到兒童樂園去,在結束集體遊戲後,教師就吩咐孩子們自己去玩自己喜愛的遊戲。這本來應該是孩子們皆大歡喜的事;他們可以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木然地站在那裡不知應該做什麼。因而也不禁使老師感到驚訝。老師沒有吩咐,沒有布置,他們就不知如何行動。沒有了指示和布置,他們就無所適從。孩子們的天真哪裡去了?!他們的主見和喜愛哪裡去了?!這些固然值得老師們深思,但更應該值得父母們深思和反省。平日是否對孩子們的行動管束得過多了呢?叱責過多了呢?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親,樣樣事情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作所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來指責:「應該這樣做,而不應該那樣做」。實際上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種方法的。在同一條件下,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於是,產生不同的行為方法。這些都屬正常現象。只允許一個模式,尤其是自己的模式是不正確的。另外,給予孩子大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獨立性。相反地,如果孩子們遇到某些問題時,我們給孩子們一些機會去思考。行動,自己去學習如何處理問題,便能養成他們的獨立性和判斷力。如果樣樣事情做父母的都預先下了判斷,作了吩咐,孩子自己沒有機會去思考,當然也就不會再去思考了。這樣就會養成孩子被動的習性和依賴父母的思想。因此一旦脫離了父母或老師,他們就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父母過於溺愛孩子,事事代勞,樣樣包辦,不讓孩子動手,那當然更糟。 反之,如果父母能從小就養成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會自然而然地奮發向上。努力進取。 這裡不妨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孩子放學回來,很多母親就逼他們做作業:「到屋子裡去,做完了作業再玩!」或者「先到外面去玩,玩夠了就回來做作業!」後者表面上看似比前者要開明些,允許孩子玩一玩。實際上這兩種作法都值得斟酌。因為這都是強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意志。 其實,如果孩子已經多少有了些思考能力和獨立的要求,我們就應該盡量給予孩子們自己思考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決定應該從什麼做起,是馬上就做功課呢?還是先玩耍一會再做功課。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孩子們又能高高興興地做功課。當然,這樣做,絕不是要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父母親既應監督,也應檢查;必要時,還應給予幫助,幫助和啟發孩子作出正確的選擇。這是因為孩子的選擇有時不一定完善。它們可能會有不夠妥當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沒有什麼不良的後果,父母就應盡量不插嘴,讓他們自己去總結,並從中吸取教訓。 ●要求孩子聽話應該說出理由 我們常聽見一些父母在叱責孩子時說:「難道連父母的話你都敢不聽了?」或者:「你敢不聽?」這當然也是父母對不肯聽話的孩子,氣得沒有別的辦法時才說出的氣話。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對付不聽話的孩子最後的一張王牌。 這是一句強迫的話,而且還帶有威脅。如果孩子很小,是個小學生,孩子聽了可能會真有些懼怕,因而也會屈從。但是,這種王牌。這種強迫加威脅長久了,對孩子的頭腦、思想的發展卻都會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 「連父母說的話你都敢不聽!」這話的背後就是「父母所說的具有絕對權威,而且也是絕對正確的。你必須服從,不容討價還價廣這是顯示父母權威的一種恐嚇行為。這是父母要求孩子們的絕對服從。平日我們所常說的「聽話」,實質上就是服從。 這種話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發展,影響他們思考力的發育和成長。他們可以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時也可能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的人。 「不容討價還價」,「不容爭辯」。這常是我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而在歐美,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他們不主張強迫,更不主張威脅。在子女不聽從父母的時候,他們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傾聽孩子的意見,然後再告訴孩子:「為什麼應該這樣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為止。 因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話中的道理。這時,父母就要耐心地說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讓孩子認同父母的道理,進而知道什麼是對是錯,什麼是好是壞。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養成自己判斷的能力了。 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釋,不作耐心的說服,只是說,「難道你連媽媽說的話也不聽嗎?」這樣強迫孩子服從,他們並不知道父母是對的以及對在什麼地方;自己是鍺的,錯在什麼地方。孩子盲目的服從,也就無從養成自己的判斷力。更壞的是有的孩子不服從,消極地或公開地與父母對抗。 ●對孩子的問題不要嫌麻煩 小時成績的好環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學班上成績很好的學生,上初中和高中後成績下降,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我孩子班上的同學和我的同事好友的兒女中,就有很多這種事例。反之,小學成績不太好,進中學後成績斐然的亦到處可見。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為常見。 這是為什麼呢?一些孩子成績下降了的父母更是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個孩子,怎麼突然趕不上進度了?」這其中的奧妙,或者說,事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學功課比較容易,只要順從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獲得好成績。初高中課程難度逐漸加大,需要個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這時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無法再左右孩子成績的好環了。這是因為單純的死記硬背已不能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問題,學科的功課越來越多地要求孩子們獨立思考。因而孩子對所學的課程不感興趣,不肯動腦筋,就會學不懂、學不精,更不要談做作業了。反之,如果孩子對新鮮事物,新的學科能抱有強烈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就會去自尋答案。求知慾和好奇心是每一個人,每個兒童和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強弱和大小有所差異罷了。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孩子在小時候都喜歡見了什麼就問父母:「這是什麼?」和「為什麼?」 兒童三、四歲的時候,是最喜歡發問的時候,也是兒童智力發育的重要時期。到了小學低年級,孩子開始接觸書本,求知慾和好奇心增加,於是常問父母「為什麼?為什麼應該變成這個樣子?它是怎樣變來的?」父母這時如果因一時答不出而斥責孩子,或因有事而嫌棄孩子厭煩!「我現在很忙,沒有時間跟你講。」或者乾脆罵:「你怎麼這麼嚕嗦,別再問了廣或「只有你的問題多,下次不帶你出來了!」 父母這種粗暴的態度就會撲滅和冷卻孩子開始萌生的求知慾和日益增長的好奇心。如果這種情形反覆出現,就會使孩子逐漸對一切不感興趣。當然,在學校里對新的功課就不會產生什麼強烈的興趣了。尤其是當功課有了一些難度的時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懶。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我問你們,你們還嫌麻煩,我不問就是了。 這當然是極端鍺誤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慾是孩子聰明成才的先決條件。所以,父母應重視孩子的發問,並加以鼓勵。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當然對於孩子們的詢問,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詳盡。但絕不可隨便編個理由敷衍,更不可違背科學亂講。有些問題一時實在無法回答,也應該耐心地講清楚:「你好好用功讀書,將來你自己就會了解的」。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的興趣自然發展。這應該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項首要任務。 發明蒸氣機的瓦特,由於少年時期看見水壺蓋被蒸氣所吹動,於是對蒸氣產生了興趣,而不斷研究,最後發明了蒸氣機。所以孩子好問,可以說是一種好事。 有的問題,確實答不出來。這時也不妨但白地向孩子承認:「媽不知道。」或「媽也不清楚。將來我問清楚了,再告訴你。」這樣做並不是什麼丟人的醜事。因一個人本來就不可能什麼都清楚;同時也不應忌諱向孩子說明父母讀的書不多,過去沒有條件上大學等等。更重要的,這樣做可以從小教育孩子對科學和學習應該採取老實的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求實求是的精神。 ●要學會和孩子共同討論 孩子們開始認識世界,接觸世界,他們會有很多的「為什麼?」 「這是什麼?」這是因為外界的一切對他們而言都是新鮮的,他們急切想認識它們,知道它們。 因而,要回答孩子的「為什麼?」就並不容易。他們的問題常常會使父母無言以對。要回答得當,就有很大的學問了。 春天,父母常愛帶孩子到公園去玩。看到初春盛開的桃花,母親會指給孩子看:「你看這桃花開得多好看!」這時,有的孩子就會好奇地問:「桃花怎麼會開的呢?」這個問題,母親還不難回答。她可以說:「春天來了,桃花就開了。」然而什麼是春天,為什麼到了春天花兒就要開,孩子仍然是迷霧一團,於是孩子不免要問,「為什麼桃花要在春天開呢?」 孩子們這類天真的問題很多,有些確實還很難回答。這是由於許多大人們認為是當然,或自然的事情,孩子們卻覺得新鮮稀奇。「為什麼?」正是孩子們推想出來的問題,也是他們求知慾的表現。如果這時父母對他們的問題等閑視之,隨隨便便給以搪塞,就會抹煞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扼殺孩子的求知慾。時間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會逐漸減低。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說:「是呀,為什麼桃花在春天就會開花呢?這個問題問得好。」然後和孩子耐心地解釋並提出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春天的天氣是不是暖和些屍「冬天乾枯的樹葉現在沒有了,天氣一變暖,又長出了新的嫩葉,對嗎?所以天氣一變暖,花兒也就開了。」如果能夠這樣與孩子討論,啟發孩子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那麼就會增強和提高孩子的求知慾。同時,也會增加母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在子女的教育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我們不應粗魯而簡單地拒絕: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在我們父母提出的要求,兒女不同意時,我們也不應簡單地採用命令方式:這事媽已經決定了! 具體地來說,九、十歲的孩子都喜歡到動物園去看動物。春天來了,孩子早就盼望著有一個節日,父母能帶他們到動物園去玩。一個春和日麗的星期天,小寶眼看左鄰右舍一家一家地走了,於是嚷著說:「媽,咱們也到動物園去玩吧!我要看河馬。」母親由於那天有事,而且身體也不大舒服,便簡單地拒絕了。於是小寶哭了一上午,弄得一家人不痛快。當時如果母親能夠體諒孩子的心情,心平氣和地和小寶講清楚自己的處境,與小寶商量、討論。他們不難達成一項協議:下星期天到動物園去看河馬。或者媽身體不太舒服,動物園太遠了,到較近的公園去賞一賞花。 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子女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友諸方面看法都會與父母有分歧。這時父母對子女的一些喜愛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子女討論,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我自己就曾遇過有關此類棘手的問題。孩子上高中後交上了一個不大讀書的朋友。俗話說:近未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贊同孩子與那個同學常來往。有一天,當孩子又要找那個同學去玩的時候,我攔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字玩呀?我不喜歡你同他過多的接觸」。孩子不以為然地問道:「為什麼?他又不是什麼壞人。」確實,小字並不是什麼不三不四的壞人,只是不愛讀書。我不能以此而禁止兒子與他交往。但我又耽心交往的時間久了。孩子會受他的影。響也失去上進心。因為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餘。於是我只得以商量的口氣問道:「你為什麼喜歡同他來往呢?他有些什麼優點?」孩子由於沒有感到什麼壓力,所以未多加思索地便說:「他為人很好啊,我喜歡和他聊天。」這時,我也就說出了自己的耽心:「小宇是個不壞的孩子,但是他有一個嚴重的缺點,不讀書。而青少年時代正是你們應該發憤讀書的時候,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你們將來會受到一生中無法彌補的損失。你如果真心與他交朋友,你就應幫助他努力學習。你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就必須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經過這次談話後,兒子才又把心收了回來,不再有時間就同小宇泡在一起胡聊了。 大人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是不可免的。 ●要讓孩子敢於說出不同的意見 母親們都喜歡孩子聰明。聽話。可是有時聰明的並不一定聽話,聽話的不一定聰明。作教師的也是一樣,尤其是小學。中學的老師總喜歡自己的學生聽話,少給自己找麻煩。雖然他們也知道過多地要求聽話會妨礙兒童的智力發展。 由於家長和老師都喜歡孩子聽話,所以勇於說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不同於父母和老師的意見的孩子通常不受歡迎。不過有時也會有例外。 我的一個學生,她在小學教書。她告訴過我一個有趣的故事,同時也是很有啟發性的故事。有一次她上一年級的數學課,她問:「一棵樹上站著三隻小鳥。一個頑皮的孩子用彈弓打掉了一隻,試問樹上還有幾隻?」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手說:「一隻也沒有了。樹上應該是零隻。」而一個平常不太愛說話的孩子卻舉手說:「三減一等於二,樹上應該還有兩隻。」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但那個孩子卻執著他說:「就是兩隻嘛」。於是教師啟發說:「打掉的雖然是一隻,但是彈弓一響,其他的兩隻就飛走了。」這樣才結束了那場爭論。 那個學生雖然是答錯了。但是我聽了這個故事,我卻覺得那位同學很值得稱讚。因為他能不為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而有自己的主見;不怕被人恥笑,而敢于堅持自己的主張。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少年時代很少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而愛獨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學校里他曾被譏嘲為「鄉巴佬」。發明「相對論」的愛因斯但的座右銘之一就是「從他人的意見中獨立出來」。這兩個科學家的發明和創見,正是因為他們能獨排眾議。當然,這樣作是不容易的。因為有時他們要頂住外界的冷嘲熱諷和各種壓力。現在的許多公司或企業里,一些年輕人之所以被選拔提升為經理,就是因為他們具有獨特的見解,能開拓、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 不過事情儘管如此,我們的父母仍然喜歡自己的孩子在家聽話,在外不標新立異。當自己的孩子和同學的意見不合時,他們就擔心「這樣會受大家的討厭」。這實際上就是強迫孩子順從大家的意見,不利於孩子的自我發展。 法國人則全然不同。他們輕視受他人意見左右的人。他們讚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他們喜歡孩子相互討論和辯論,藉此磨練孩子的處事能力。 因此,在孩子反對父母的意見時,我們不應輕易地責備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也應該耐心他說明、解釋。這樣,才能養成孩子有主見、有創造性。 我國是一個具有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古國,存在的封建意識在我們的頭腦中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歡兒女聽話,百依百順,容不得兒女的反對意見,更容不得兒女的反駁。而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再要求兒女們百依百順是很難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確。兒女們有時的反對或者有不同的意見並不一定就是什麼了不起的錯誤,更不是對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本來就可以是這樣做,也可以是那樣做。 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才能做。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記得有一次我妻子要兒女去買米。女兒拿了兩個提包就準備出門,我妻子看見把她叫住了:「你怎麼不拿小推車去拖呢?還拿兩個提包!」 女兒不以為然:「我。拿兩個提包,一手提十斤就拿回來了,何必還推什麼車子呢?」 妻子卻堅持說:「當然是推車子方便得多啦!」 其實,這種爭論完全是多餘的。女兒喜歡用手提,就讓她用手提好了。如果真是吃力的話,那麼下次不用大人提醒,她也會自己要用推車的。這既是對女兒的尊重,也是讓孩子們自己到生活中去學會經驗。一個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也才最牢固。 同時,一個人只有對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才能肯定自己的生存的目的,並才能為達到目的而努力。當然,在兒女這樣做時,也不應排斥向父母請教,排斥父母的教導與提醒。 ●不能強迫孩子讀書 現在孩子們玩的東西越來越多。有的孩子放學回來,書包一丟,就玩起了電動玩具,一玩幾個鐘頭。或者往沙發上一坐,打開電視就看了起來。正書也不看,功課也不做。急壞了做媽媽的。有的父母氣急了,沒有辦法,就搶掉孩子的電視遊樂器,或砰地一下關上電視:「快去做功課!整天正書不念,看你將來怎麼得了!」 做媽媽的越是不準,孩子們越是要看,要玩。這種強迫孩子念書的教育方法,是最容易引起反效果的。因為如果孩子對書本(功課)不感興趣,強迫孩子去念,孩子只會對念書感到痛苦,會討厭書。而且作父母的愈叱責,愈強迫,孩子愈討厭。 所以,當孩子沉迷於電視遊樂器和電視的時候,不能粗魯簡單地關掉,而應當想辦法使孩子轉移興趣,使孩子對功課產生興趣。例如母親可以問:「你今天的功課做了嗎?」或者「你們今天上什麼課?講了一些什麼問題?那些問題都聽懂了嗎?」「你覺得今天的功課有趣嗎?」誘導孩子對功課產生興趣。 現在日子過得好了。家長都很少要求子女做什麼家務,」甚至連掃地、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來。他們只要求子女讀書,讀好書,希望子女成才。因而孩子不讀書,或者不用功讀書就成了當前許多父母責罵兒女的主要或唯一的原因。他們對子女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嚴。而子女不能了解父母的這番苦心,因而對父母的督促。甚至規勸和責罵聽不進去,仍然貪玩,是常有的事。這原因也很簡單: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愛玩,不足為奇。其次讀書與玩相比是一樁苦事。因而,如果孩子沒有求知的慾望,不明確讀書的目的,對讀書激不起興趣,父母的責罵只會徒勞無益。我從前的一位鄰居就是這樣。母親自己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家庭環境的變化,使她沒有機會進中學讀書。她終身引為憾事。因而有了女兒以後,一心就想一定要讓女兒多讀些書,絕不能讓女兒走自己的老路——當一個大老粗。然而,她的這番辛酸的歷史,女兒並不能理解。因而每當她督促和責罵女兒不好好讀書時,反而引起女兒的反感——我就是不讀。那位母親經常同我提起這事就抱怨說:「我真不懂他們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條件卻不用功讀書;我們那時沒書可讀,卻想讀得要死!」事情就是這樣:人們對得到的東西通常並不珍惜,而對得不到的東西卻總是無限嚮往或追求。 父母要求子女用功讀書是正確的,父母督促子女讀書也是應該的,而且是父母應盡的職責。否則,子不教,父之過。因為青少年時代正是求學的最好時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是讀書又不能強迫。因為父母可以把子女鎖在書房裡,但父母卻不能把書本,把知識塞進兒女的頭腦。知識的吸收與消化必須通過孩子自身的努力。所以,父母要想讓子女努力學習,當然應該督促;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讀書的重要,也可以罵、應該罵。但是如果孩子喊不聽,罵不怕,仍然是貪玩而不讀書,則應該作耐心細緻的說理工作了。只能是通過耐心細緻和熱情的關懷,幫助孩子自己認識讀書的重要,並對讀書產生興趣,由不自覺而逐漸變為自覺的學習。同時,父母還應該熱情地幫兒女妥善地處理好玩與讀書的關係,做到有勞有逸。學習好,休息好。 因之,我們也不應一味地反對孩子玩電視遊樂器和看電視。因為它們對啟發和發展孩子的智力和想像力還是有益處的。只要不是過度沉迷於遊戲,就應當允許孩子做一些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只允許孩子看正書或做功課一方面難於做到,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孩子僵化和呆板。所以應該通過看兒童書籍和電視以及玩電視遊樂器使孩子多方面接觸世界和事物。 否則家裡的電視機關上了,孩子可以跑到鄰居家裡去看。家裡不許玩電視遊樂器,他跑到外面去玩。孩子如對功課不感興趣,認識不到讀書的重要,即使人坐在書桌前,心思也可以仍在電視上。 再者,父母在要孩子讀書,教育孩子讀書時,除不能強迫外,也不應提一些過高的,顯然是孩子一時無法達到的要求。前面講的長沙晚報上報道的那位老農也是恨鐵不成鋼,要孩子讀好書的心情過於迫切,提出了不恰當的要求:考幾個一百分。一個完全不願讀書的孩子一夜之間可以變成一個考百分的孩子嗎?這無異於在把孩子往死路上逼。所以,只能循循善誘,逐漸提高要求。 讀書不能強迫,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那就是在兒女不願讀書時,父母應該冷靜地了解和分析孩子不肯讀書或功課不好的原因。有的孩子由於身體和智力的原因確實無法讀書,讀書困難很大。這種情況也是有的。這時就更應該關懷他們,愛護他們,與孩子一起共同尋找對策,更不能強迫。同時,父母在教育和培養子女時,也應因材施教。 ●應該允許孩子失敗 孩子好奇心強,常常看見大人們做什麼,就吵著要做什麼。男孩子看見哥哥或父親騎自行車,就會哭著要騎自行車。雖然他的腳還踢不著踏板,卻總是躍躍欲試。女孩子看見母親洗衣,有時也哭著要洗衣。這既是孩子的一種好奇心,但同時也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表現,表現他們和大人一樣也能夠做。因此,在他們要求這樣做時,不要隨便對他們潑冷水:「你人才比車子高一點,就想騎車子,別把車子摔壞了。」或者:「人小小的,就想洗衣,反而把衣服洗髒了!」 這樣潑冷水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妨礙他們的成長。雖然孩子確實是大小了,還不可能做這些事,但孩子有了這種獨立意識,有自己嘗試的意願,作父母的就應該儘力從旁協助,給予孩子自由發揮的機會。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而且當他們嘗試時,沒有做好,也不應苛責。因為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學習和熟悉的過程。因此,對孩子給予協助和適當的鼓勵是最可取的方法。這樣,孩子的上進心才會愈來愈強,進一步向自己的能力挑戰。 有一位著名的企業家說過:「千萬不要害怕失敗,害怕失敗就會畏縮不前!」一個人一旦有了畏縮心理,就會什麼事也不敢做了。企業家的這句話同樣也適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 如果孩子想做什麼新的嘗試,父母一聽就先說:「你做得好嗎?莫做錯了,把東西搞壞了!」這樣孩子就會猶豫畏縮起來,沒有了信心!而信心則常是一個人做成事的後盾。反之,畏縮、害怕失敗,心理上首先就失敗了,便更容易把事情做壞。 有個圍棋家說過:「不嘗試是無法知其成敗的」。因而這位圍棋家以此話勉勵自己的弟子。所以他的弟子們都敢積極地進行挑戰,而且多數成為了棋壇名人。 學功課也是這樣,只有敢於提問題,又敢於回答問題,才能把一門功課學好。一個在英語課堂上不敢開口,怕講錯的人,是絕對學不了英語口語的。 因此,當孩子們要求做某種嘗試時,即使我們知道會有許多困難,或者不會成功,但還是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嘗試的機會,讓他們去考驗自己的才能。有時孩子能想出父母想不到的辦法,超乎平常的構思,也不一定。如果事先就肯定會失敗,而不許孩子嘗試,那麼孩子內心潛伏的無限可能性就會因而得不到發揮。這種害怕失敗的心理狀態,會使孩子不敢輕易嘗試新的事物,養成孩子保持緘默和消極、被動。 而事實上,任何人的成功通常都是經歷了無數次的探索與失敗的。任何人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有一個學習與實踐的過程,而且開始通常也都是做不好的。而是通過不斷的實踐,才由做不好達到了做得好。就以洗衣服這樣一件簡單的事而論,一個人初次洗衣服時肯定洗得不甚乾淨。因為他沒有洗過,沒有經驗,不知道怎樣才能洗得乾淨。做飯也是一樣,很多人第一次做飯,不是少放了水,把飯煮得過硬,就是多放了水,把飯煮得過稀。這是不足為怪的。因而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什麼事,做壞了,父母不要過於責備,而應幫助他總結經驗,找出沒有做好的原因。下次也就可能做好了。所以,正確的態度,不是埋怨。責罵,而是熱情的幫助孩子找出失敗的原因。俗話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也就是這個意思。沒有失敗,何來的成功?! 不過這個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事實上也並不容易。我就見過有些父母,他們看見孩子沒有把事情做好,就乾脆自己做了起來。他們的說法是:「我自己動手省事得多。」 現在有些孩子在考大學時,由於某些原因臨場發揮得不夠好,而沒有考上。這時父母就焦躁不安,於是埋怨、責罵。這種作法是極端錯誤的,而且不利於孩子再戰。像孩子考大學這種大事,我們當然不希望子女落榜;但同時我們卻又必須允許和容忍孩子失敗。一時失敗了,壞事既然已經發生,父母就絕不要再埋怨和叱責。反之,應關心和體貼孩子的痛苦,同他談心,共同找出考試失敗的原因,想出克服的辦法,找出前進和努力的方向,激勵孩子再戰,爭取下次戰鬥的勝利!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 家長們都希望兒女成才。年輕的父母更是望子成龍心切。在兒女的智力投資上不惜一切。他們聘師教孩子寫字、認字,甚至彈鋼琴。有的孩子生性好靜。坐得住,拿支鉛筆給他亂畫,他也喜歡。從前我家摟下的一位鄰居的孫子就是這樣。他一個人拿一支鉛筆一張紙坐在小桌子跟前能畫上一兩個鐘頭,不吵不哭。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跟一個小大人一樣。念小學以後,一直在兒童美術班學畫,確實畫得不錯了。但這樣從小對畫畫有興趣,喜歡畫的孩子畢竟是少數。而我所見更多的是父母強迫,孩子們畫畫、寫字、彈琴、而且還硬性規定每天必須畫幾小時,寫幾小時的字或彈幾小時的琴。一個三、四歲,五、六歲或七、八歲的孩子正是對外界一切都感到新奇。最好玩的時候。你現在要把他關在屋子裡,鎖在書桌旁。鋼琴前,他怎麼會受得了呢?而且還是一兩個鐘頭。於是有的就只得逃跑。父母發現後,當然少不了要挨一頓訓斥;同時還得老老實實地又坐回去:「你再跑,看我不打斷你的腿!」 孩子沒有興趣,沒有學習的要求,父母只是管束、訓斥和強迫,孩子是學不好的。而且時間長了,孩子還會對畫畫、寫字、彈琴反感,厭惡,以致消極對抗。這樣的事我見過和聽過的都很多。那就是:你一定要我畫,我就亂畫……父母一來檢查:畫的畫是圓圈圈,字寫的東倒西歪……這還是好的,老實的。 早一兩年報上就報道過這樣一個悲劇。一個小學生,家裡要他學鋼琴。每天下午放學,就必須先練一個小時鋼琴,然後做功課。星期天更是得忙上一上午,上教師家裡學琴——孩子對彈琴沒有興趣。他看見鋼琴就厭惡,他幾次想把鋼琴毀掉,幾次反抗:「我不彈,我不要學。你打死我,我也彈不好廣但父母卻不顧孩子的興趣與反抗,一定要孩子學:「已經學了兩年了,花了這麼多錢了。你應該爭氣,把琴學好!今後每天不彈熟練習曲,就不許出去玩!」 孩子無奈,為了斷掉父母要他學琴的念頭,有一天在放學回家時,他用石頭砸了自己的一根手指。 藝術家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兒童的智力也應該從幼兒時開始啟發;同時應該先從培養兒童的興趣著手。而且興趣又是因人而異的。絕不能由父母來主觀決定或強加於孩子的身上。在幼兒時期,作父母的可以鼓勵孩子們學習和接觸各種事物:畫畫、寫字、彈琴、跳舞、武術等等。啟發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自己產生學習的要求。只有當孩子們自覺地願意學習時,他們才能把坐在桌前畫畫、寫字、坐在琴前彈琴當作一樂事。一兩小時還嫌少。他們的學習也才會進步。 反之,沒有自覺的要求,即使可以強迫一個時期,也不可能持久堅持下去。這是因為一個人不論做什麼事情和學習什麼東西,只有當他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那件事情上時,才能做好或學好。我有一個同事為了培養兒子畫畫,她有好幾年沒有休息過禮拜天,也沒有休息過寒暑假。因為一到禮拜天、寒暑假,她就要陪兒子到少年美術班去上課。兒子在她的監督和半強迫下畫了二、三年,當然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績,還得過獎,受到過外國朋友的稱讚。但是,當那個孩子一人小學,母親不可能時刻控制住他時,他就再也不拿畫筆了。 另外近兩三年社會上又興起了經商熱。人人都只想賺錢。於是有些父母不讓孩子讀書,要他們未成年的孩子輟學去做買賣。這當然是一種短視,而且是極端錯誤的,貽誤了孩子。因為經商、做買賣也是極端需要知識的。一個文盲是做不好生意的。 而且更糟糕的是:有的孩子要讀書,死命要讀書,不肯去做小買賣。可是父母則鑽到錢眼裡去了已經出不來了,強迫自己的子女輟學。曾有一個縣的商人,就因為強要念中學的女兒輟學去做生意,女兒不肯。在父親的一再逼迫下,自殺了。 所以,作父母的絕不可以濫用自己的權威,強迫子女做他們所不願做的事。哪怕是好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確的,也只能耐心地開導,絕不能一意孤行,強迫、蠻幹。●孩子需要讚許、表揚和鼓勵 父母希望自己的兒女成才,對兒女的學習成績通常十分重視。即使平時沒有時間關心孩子的學習、輔導他們的功課;但每逢考試,不分大考小考,家長總要問一問成績,看一看分數。孩子得了高分,孩子得意,父母也高興。又是讚許,又是獎勵。家長這樣作,肯定孩子學習上的成績,與孩子分享成功的歡樂,鼓勵孩子繼續進步是正確的,也是應該的。因為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懷,需要鼓勵,何況孩子?! 但是,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的成績不好,或是考試不及格,臉馬上就沉了下來:「怎麼考得這麼差?!真丟人!」或者:「不及格,你的書怎麼讀的?真是蠢死了!」孩子沒有考好,或者不及格本來就有些著急和不好意思,甚至難受。羞恥之心人皆有之。因而,這時孩子最需要的是親人的關懷,尤其是父母的關懷。如果這時父母能更加關心他一些,幫助他找出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從中吸取教訓,努力學習。孩子也可能會奮發努力,趕上進度。反之,如果像前面所講的那樣一味指責,孩子只會更加悲觀。失望,甚至內心很可能反抗:「丟人就丟人,我笨,我學不好!」進而走上撒謊、塗改成績的道路。這樣的事,不是沒有;而是經常發生。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有些孩子別的成績都好,偏偏主科成績不好。我就過見過這樣的孩子。於是她母親說:「雖然你的體育和勞作成績好,得了滿分,但是算術不及格,這有什麼用呢?!」主科比較難學,孩子算術不及格確實不能忽視,應該督促孩子努力學好;但對孩子在體育和勞作課上取得的優良成績也應該肯定和讚許。而且體育和勞作要得滿分,孩子也是花費了勞動和汗水的代價的。同時,孩子的體育和勞作好,使孩子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和熱愛工作的習慣,對兒女今後的成長也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父母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當孩子畏懼困難或由於某種原因而沒有學好算術,甚或語文等主科,這當然是嚴重的不足。中小學教育是打基礎的階段。它要求全面發展,平衡發展。因之,父母應及時指出,幫助孩子認識其重要性。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教導孩子的方法有兩種:肯定成績,發揚優點,鼓勵再進;認識和矯正缺點。這兩種方法各有各的效用,相互補充。前者肯定成績比較容易做到;而後者要矯正孩子的缺點就不容易了。它既要求耐心,也要求愛心。這兩種方法實際上是對子女教導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如果父母過於注意孩子的缺點。這裡要說明一下,孩子是不可能沒有缺點的,沒有缺點的孩子是沒有的。區別只是孩子缺點的大小。父母如果看不到孩子的優點,就會對孩子責備過多,以致誇大缺點,對孩子身心產生不良影響。因之,父母必須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優點;並且誘導孩子發揮自己的長處,來克服自己的短處。不論是體育課或勞作課,只要是孩子感到得意的學科或是孩子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就應當予以肯定。稱讚,使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感到頭痛的科目,他們就會有信心去努力學習了。 反之,如果父母親忽略孩子感到得意的科目,而一味強迫他們去念成績較差的課程,會使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因為有的孩子在主科學不好時,他們自己就感到有壓力,他們很容易產生自卑感。而父母又拚命地逼他們學好,他們會越發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加深自卑感,最後甚至進而對所有功課都產生厭惡感:「不行,不行。我反正什麼也不行!」 相反的,如果在孩子算術或語文考試不及格,感到沮喪和悲觀時,父母能熱情地鼓勵他:「不要泄氣,我相信只要你努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做好作業,就一定能學好,一定能考出好成績廣孩子可能會心情開朗,一心去克服算術或語文學習中的困難,走出低谷。 與此邁然不同的是另一些家長。他們面對形勢的變化,茫然失措。孩子沮喪、悔恨、悲觀;父母埋怨孩子過去不讀書。眼看同學在前面跑的遠了,那些孩子的自卑感越來越重。後來也會幾次參加考試,但次次落選。 這些事例有力說明,在孩子對學習認識不足、不好好讀書、考試不及格,或者受到挫折與失敗時,父母應該按捺住自 己心中的怨氣和不滿,而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肯定他過去的努力或成績,鼓勵他。幫助他克服弱點,戰勝困難。不要潑冷水,專門數落孩子的缺點或過失。幫助孩子從沮喪。悲觀中走出來。 當然,對孩子也不能片面的讚許和過分的表揚。或者只因為孩子喜歡聽表揚就一味遷就而表揚,包括孩子的缺點,容忍孩子的壞毛病。那樣也會把孩子慣壞,使孩子聽不得批評。經不起失敗。 ●糖果與鼓勵 孩子們都喜歡吃糖果,於是有的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做功課,努力學習,常用糖果來引誘和激勵他們。 我的一個同事曾經跟我講過他用糖果訓練兒子跑步和跳高的趣事。那當然是一切比較貧乏的70年代初期。教師工資不高,因而進口糖果在一般人家也都成了奢侈品。 每天清早,他領著兒子跑步,然後訓練他跳高。每跳過一次跳竿,他就賞給兒子一粒糖。經過這樣的特殊訓練,他兒子在高中畢業時,終於順利地考人了師範學院的體育系。這件事今天聽來雖然有些滑稽可笑,卻說明了糖果的一定的刺激作用。 平日一般父母也常對孩子說:「如果你得到了一百分,我就給你買支鋼筆」,或者別的什麼孩子希奇的東西。於是孩子為了得到自己所希奇的東西,認真做功課,拚命爭取一百分。 這種鼓勵的方法與前面講的賞一粒糖實質相同。它們有時可達到預期的效果。不過,在這樣的激勵下,孩子雖然認真學習,在一段時間裡提高了成績,考了一百分;但是孩子們並不看重功課,看重學到的知識,為學到了知識而高興,而是一心想著的是獎品。獎品一旦得到了,也就不再讀書了。同時,由於他們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讀書目的,或者說父母並沒有幫助他們樹立一個正確的讀書目的;因而孩子也不能真正養成讀書的興趣。此外,由於父母要求的是分數——一百分。有的孩子用了功,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也可能只得了九十分或九十幾分——實際上這已經是很好的成績了。一個認真讀書的孩子也應該可以為這樣的成績而高興了——但是由於它與父母的要求還相差幾分,因而仍然得不到父母許諾的獎品。於是孩子產生了一種不合理的悶悶不樂。這是一種完全不應該的偏差心理。孩子本應以念好書學好知識為追求的對象,這樣卻變成了孩子為獲得獎品而上學、讀書。 同時,由於孩子急切地想獲得父母允諾的獎品——他們早就渴望獲得的東西。因而一旦他們也努力了,而分數仍達不到父母定的指標,他們就會怨恨老師,而且會促使他們在考試中弄虛作假,塗改成績單。 目前一些富有的家長,他們動輒以大量的鈔票來作為獎賞,後果只會更糟,對孩子們的心靈毒害更大。這些父母在看了兒女成績不夠理想後,為了鼓勵孩子學好功課,想給兒女一個強刺激,於是大口許諾:「只要你能考一百分或九十分,媽就給你錢」。這種把分數與鈔票直接掛鉤,在短期內也許可能得到一點強刺激的作用,鼓勵孩子進行一次最後的衝刺;但很容易使孩子忘卻學習的真正目的,掌握有用的知識。而且孩子拿多了錢也不好,容易走上邪路。孩子一旦養成了大把花錢的習慣,而成績又一時不理想,分數上不去,得不到那筆獎金,孩子可能就會去偷錢!因為學習成績——有時不是一兩次衝刺就可以上去的! 這還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有獎也就會有罰。父母為了督促孩子學好功課,有的父母也常採用一些懲罰。「你下次再考不及格,我就不給你買新衣了!」或「下次你再考不好,就打你的屁股!」 這樣講,父母原是想嚇一下孩子,想讓孩子用功讀書,認真做功課。 但是,不論是用糖果或金錢作為獎勵或懲罰,父母們都忽視了一個根本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為什麼不好好學習,為什麼考不及格?是單純的好玩,沒有做功課,或課堂上沒有聽講?還是聽不懂,作業不會做呢?這些問題如不逐一解決,孩子的學習成績無論如何也提不高的。許諾或恐嚇只會使孩子更加痛苦且厭惡讀書,厭惡老師。同時,他們為了獲得父母許諾的東西,或者逃避挨罵挨打,他們會撕毀成績單,塗改分數、偷東西,甚至離家出走。 這些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屢見不鮮。所以我認為在子女的教育中獎罰雖然不可無,但一定要使用得當。絕不能濫用金錢物質作什麼強刺激。要想使孩子學好功課、努力學習、成績好,主要的應是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啟發孩子的求知慾,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養成孩子自覺地讀書做功課的習慣。對已經懂得用功讀書的孩子,則不必過分看重分數,例如九十五分與一百分之差等等。對於成績不好,沒有上路的孩子,則首先是了解孩子不念書或學習不好的原因。如果只是聽課不認真、貪玩,父母應耐心說服,幫助孩子明確讀書的目的。如果是聽不懂,學不好,父母就應具體幫助,並給以正確的指導,設法幫助解決孩子學習中的具體困難:「現在你可以自己做做看。不要著急、不要慌。……不久你就能趕上其他的同學的!」以增強孩子的信心。 其次,再談一談九十分與一百分的問題。有些父母在孩子得到九十五後,仍然要求孩子得一百分。這種要求並不為錯。它可以使孩子不滿足已取得的成績,繼續進步。不過,對分數 也不應迷信或絕對化。因為有的考試的試題全是書本上的死材料。有些不大喜歡死記硬背的孩子儘管學得很好;但對有些部分沒有死背,於是丟失了幾分。這裡面就有一個讀死書和讀活書的問題。我們在工作中和生活中也都曾見過或聽說過這樣一些人。那就是他們在學校的成績很好,是高分滿分,而一到社會上工作中他們的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卻很差。 反之,有些思想靈活的孩子,他們功課也學得很好,只是從來沒有或很少得過滿分。但是他們養成了讀活書的習慣,思想活躍,到了工作崗位,實際工作能力很強,適應快。 因此,父母在關心孩子的學習時,父母應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以及代表成績的分數;但千萬不要也不能過於迷信或強調分數。 ●遊戲與玩具 做遊戲是兒童的需要,愛玩是兒童,也是中、小學生的天性。遊戲也符合孩子心理活動發展的特點。它是兒童的基本實踐和獨特的學習形式。如果一個孩子對玩耍和做遊戲的需要都沒有,那個孩子不是身體發育不健全,就是心裡不健康。 所以,在每個院落里,我們總是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做遊戲,聽到他們的歡聲笑語。當然,有時也會聽到一些哭聲。 捉迷藏,牽羊買羊。這些都是孩子們最喜歡玩的遊戲。它簡單,不需什麼設備,又熱鬧有趣。不分男女,人多人少都可玩。除了這些共同的外,男孩子還喜歡打彈珠,玩打仗,「打圓牌」;女孩喜愛跳橡皮筋,丟米袋(或沙袋)等。 在做這些遊戲的時候都有一定的規則的。它要求參加這些遊戲的孩子們必須自願地遵守規則。如此一來,做這些遊戲可以養成孩子守規矩、重法律的意識和習慣。因為如果哪個孩子不遵守規則,耍賴皮,玩伴們便會群起而攻之。「你賴皮!你賴皮!」如果他堅持不改,玩伴們就會不理睬他,不同他玩耍。小朋友們對他的疏遠比父母的說教要有效得多。 另方面,做遊戲是一種集體活動。通過遊戲,在玩耍的過程中也可以無形中培養孩子的集體觀念和合群性。這些對孩子將來的獨立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需要群體生活,需要有別人的伴同,需要有別人的情感支持。大量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無論成功還是幸福,都離不開人際關係的支持。 所以作父母的絕不可以一味地把孩子關在屋子裡,禁止他們與鄰居的孩子玩耍。即使像打圓牌這種遊戲,它要賭輸贏,容易引起爭吵。玩槍,玩打仗有時也容易打架,也不應禁止。因為從賭勝負中孩子們可以培養拼搏的精神和競爭的能力。 與此同時,孩子可從遊戲中得到滿足和發展,進而豐富孩子的知識,發展孩子對事物的觀察力、注意力和思考力,鍛煉孩子的意志。孩子們在遊戲中不僅可以反映現實,認識世界,從而甚至產生改善世界的某種強烈的願望。所以父母不要壓制孩子愛玩的天性,輕易責怪孩子貪玩。反之,應加以正確指導,使遊戲成為孩子更有目的的模仿和學習活動,並從中學到更多的生活知識。 另外,孩子們除了做室外遊戲外,還需要室內遊戲,於是就產生了玩具。現在孩子們的玩具更是越來越多,而且製作得十分精巧。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可以行走,甚至作各種表演。在孩子玩玩具時,有些父母也喜歡在旁指指點點。這在年齡很小,不能獨自玩耍時,是有必要的。母子共玩,也可增強母子感情和家庭樂趣。但是如果孩子稍微大一點,如幼兒園大班學生、小學學生,能夠獨自玩耍的時候,父母則最好放手,讓孩子自己自由自在地去玩,讓孩子自己變著花樣去玩。這樣會更有助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和想像力。如果玩得盡興,而且創造出了一些新的玩法,父母還可以在旁鼓勵一兩句。 玩具買來就是給孩子玩的,所以只要孩子玩得盡興,就達到了目的。因此,父母也不必過多的干預。有的孩子在玩玩具時,他們極不老實,玩幾次就玩膩了,喜歡敲敲打打。有的甚至拿了螺絲刀把玩具分解得支離破碎。父母看了不免痛心,忍不住要罵幾句:「再這樣弄壞,就不再給你買玩具了廣或者「這麼貴的玩具一點也不曉得愛惜。只曉得破壞」。確實有時一件很貴的玩具,才玩了三五天,孩子就把它弄爛了,著實令人心痛。所以適度喝令孩子不要隨便拆毀和搞壞玩具,教育孩子愛惜玩具、愛惜東西,是應該而且必要的。 不過,我們也不妨冷靜地想一想。孩子之所以拆爛,這裡面也有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看看它們是怎樣能夠自己行走和唱歌的,絕不是有意破壞。所以當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拆開玩具時,父母最好能因勢利導,教育孩子根據玩具的結構,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拆,不要損壞零件,然後在孩子盡興以後,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再把它重新組合起來,或者試著動手把它修好!即使孩子還小,還遠沒有這種能力,但可以鼓勵孩子動手去試。 當然,除了一些極簡單的機械玩具以外,孩子們由於知識的限制是無法重新組合的。但是動了手,對孩子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重新組合好了一個玩具,讓孩子學習了知識,也學會了勞動。組合不起來,孩子懂得了製造玩具不易,也就不會再輕易地拆爛東西了。對一些好奇心強、求知慾高的孩子,父母還可趁熱打鐵,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探求玩具中的奧秘。 ●責罵一定要說明理由 有的年輕父母脾氣躁,看到孩子做鍺事或者不聽話,脾氣來了,就喜歡大罵一通。這時老實一點的孩子就獃獃的站在一旁讓母親罵。調皮的不免要頂上一兩句。作母親的罵了一通、出了氣。可是兒女並沒有認識自己的錯誤,更沒有什麼悔改之心。 顯然,父母在孩子做錯事時,單純發一頓脾氣,罵一頓是無法教育好孩子的。在責罵孩子時,父母應該說清道理,指出孩子錯在哪裡;為什麼不應該做,使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自覺地改正。 有的母親在孩子不聽話,重犯一些錯誤時,還喜歡翻老帳。孩子重犯一些過去的錯誤,正好說明孩子自己對以前的錯誤沒有認識,過去罵的時候母親沒有能夠說清道理,孩子沒有能夠明白挨罵的原因,進而反悔。因而挨罵過了,而錯事重犯。這時作父母的更需要冷靜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因而也更應該冷靜而耐心地向孩子說明孩子行為錯誤的所在,更加熱情地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尋找出重犯的原因。 我認識一位母親,她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疼愛子女的母親。但是她有一個容不得兒女頂嘴的毛病。兒女一頂嘴,她就氣更大,罵得更凶。什麼惡毒的話都罵出來了。本來就不很馴服的孩子,經她這一罵,更是不服。於是母親氣急了,就翻舊帳。「要你好好讀書,你不好好讀書。小學時我就再三提醒你,罵你,要你好好讀書,你不讀。中學時——上課愛說話,聽得不認真,現在考試又不及格。除了說話。閑聊、玩,你哪門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掃地還要我掃第二遍。玩,玩,你玩死這條命算啦!」 這些舊帳,女兒不知聽過多少次了,也厭煩透了。因而母親數落完了,女兒不但沒有對自己的錯誤有什麼認識,反而更反感:「過去的一些事,老拿來講來講去。」 所以,父母在責備孩子時,一定要注意,絕不能動感情,由於恨鐵不成鋼,把自己的不滿一股腦兒全部發泄出來。只能就事論事,冷靜客觀地向孩子講明孩子所犯錯誤,說明道理,使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認識到自己的不對,而產生侮改之心。這樣才能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不要一味地催促 我們常聽一些父母抱怨說,「我那孩子簡直是被罵疲了。隨你怎麼喊,怎麼罵他都無所謂。」是的,有的孩子確實是被罵疲了,把父母的責罵當耳邊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作母親的好咬叨,而孩子則最討厭母親澇叨。 有的母親看見孩子吃了午飯好久了,還坐在電視機前或在玩耍,就要喊:「快點做功課去!」或者看到孩子做完功課,擺滿了一桌子的書和本子,就又會催促:「快整理好!把桌子收拾乾淨!」如果是一個十分聽話的孩子,當然,母親一催,他就會馬上去做。 但是大多數的孩子並不可能有同母親一樣的緊迫感。因而。他們即使心裡接受了母親的意見,也會要遲延一下。於是有的母親就又催了起來:「還不快點去做功課!」或者:「還不快點把書本收拾起來!」 這樣,父母的催促。咦叨多了,孩子反而會習以為常,不聽訓示了:「反正她喜歡嘮叨!」這也就是父母們所抱怨的「疲」了。 所以要督促孩子讀書和要培養孩子愛整潔的習慣,必須隨時注意方法。父母可以提醒:「你今天有作業嗎?功課做完了沒有?那麼你就不要玩太久,要記得做功課。」或者:「做完了功課,要記得把書本整理好,不要都攤在桌上!」而且講了之後,要給孩子時間思考,不要急不可待,馬上又催,那樣就容易變成咦叨,而且也容易使孩子厭煩。相反,應該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和行動。 ●責罵無妨,但不可暴怒 做父母的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就免不了要責罵。完全不責罵,對孩子的任何行為都聽之任之,必然會慣縱孩子,慣壞孩子。我國有句古話:「玉不琢,不成器」。說的也就是這個道理。孩子不好好管教,教導,是不會成才的。而對於放任孩子不管的父母也有一句警語:「子不教,父之過」。 我國幾千年來一直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教育中包括對孩子壞行為或不好的行為的責備。只是在責罵時,絕不要由於一時氣憤,感情用事而大發雷霆,大聲呵責。因而,「責罵無妨,但不可暴怒」便成為教養子女的戒律之一。 不輕易苛責孩子的父母,突然一次厲聲責罵孩子,會使孩子感到不知自己是否犯了什麼大錯,於是想知道惹父母生氣的原因。這時所產生的責備效果很大。因為孩子知道父母平時不會也不曾這樣大聲叱責,如此發作過。 他感到自己的過失嚴重,才會惹得父母生如此大的氣。因而不禁有了反悔之心。 但是,於今有些父母不然,他們動輒大聲苛責。一家孩子犯事,四鄰連帶遭殃。而且由於父母經常如此,孩子也就會習以為常:「又來這一套」,甚或:「又來這一套,又沒有那個怕你這一套」。對於稍大一點的孩子,這樣大聲苛責,還會造成頂嘴和反感:「真是嗜咳!」或者:「沒事找事罵!喜歡罵!」這樣大聲苛責,孩子當然一句也聽不進去,更不會有什麼反悔。所以我們說厲聲責罵,是管教孩子最笨拙的方法。 國外有一位知名的棒球評論家說過的一段話對我們怎樣訓練孩子可能會有些啟示:有許多棒球運動員在比賽時,會時常轉過頭來看教練的臉色。老練的教練這時總是不理睬球員的注視,若無其事的觀戰。因為這樣能給球員以安全感、信任感,便於發揮他們的戰鬥力。其實那位教練的內心何嘗不是同球員們一樣緊張激動?!但是他不能表露出自己的緊張和擔心,怕影響球員們的情緒。父母子女之間也一樣,父母的一舉一動常會給孩子很大的影響。 參考這位評論家的話,我們可以看出,在責備孩子時,父母應冷靜而細聲地同孩子講清楚:「你為什麼被叫到這裡來,知道嗎?」或者:「對於你所做的事,你有什麼感想?」引導孩子自己反省,承認錯誤。 印使是再大的事,即使是自己很氣憤,但在孩子面前,也應該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靜地責備孩子。否則感情用事,厲聲苛責孩子後,孩子們不服,只會徒增煩惱。 ●責罵時不要揭短 現在,我想改換一個角度來談。孩子們會做錯事,因為孩子們不可避免地會有缺點。而且這些缺點也正是造成他們挨罵或父母嘮叨的原因。 責罵也好,嘮叨也好,最好就讓它們停留在家庭的圈子裡、母女之間、父子之間。但有的父母有時喜歡對鄰居和客人們也講:「唉,我這個孩子就是不讀書,功課總是不及格廣或者:「我這個孩子就是喜歡說謊,真是氣死人!」父母這樣說,也可能出於無心,只是一時氣憤或心血來潮,或者說明自己責罵。孩子的原因。不論是前者,或是後者,這樣做都是不對的。這樣在外人面前張揚孩子的缺點,絲毫無助於對孩子的教育,而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無地自容,在人前拾不起頭來。 另外,在鄰居和幾個好友相聚時,有的人喜歡對主人的孩子誇獎幾句。這通常是一種客套。但有的母親為了表示謙虛,在聽到讚美時總愛說:「唉,我這個孩子任性得很,不太聽話哩!」或者:「都小學五年級了,還嬌氣得很,什麼事都要做母親的督促!」如果孩子沒有這些毛病,為了謙虛,作母親的這樣說就不對,即使孩子真有這些缺點,也不應向外人張揚。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知道自己的缺點,他們有羞恥心。自己的缺點,家人知道沒有什麼,但說與外人知道,面子上就覺得過不去了。因而這樣會使孩子產生羞辱感,令他們自慚形穢。所以,父母在與外人交談時,談到自己的子女絕不要揭短。因為父母無意間向外人講自己的孩子的缺點,無異於向第三者說他並非是一個好孩子,極端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長。相反地,作為父母對孩子的點滴進步要時刻加以肯定。譬如在外人讚美自己的孩子時,父母可以說:「是的,我的孩子最近進步很大!」這樣孩子覺得光彩,同時也會更加奮發向上。 ●不要多講孩子的缺點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聰明、漂亮。但是事實上這是很難的,世上哪有那麼十全十美的孩子?!那麼十全十美的好事?!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中國人又有一句古話:「母不嫌子丑」。別人看來不好看或不聰明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卻總是聰明可愛的。不過這通常是指很小的時候。事實上,如果孩子有些天生的缺陷,再加上淘氣不聽話,父母除了痛心以外,有時難免會有厭惡之感。 在早兩年的報紙上我就看見過一則中學生自殺的新聞。那孩子還只是一個中學學生。他天生比較遲鈍,倔強。而他的弟弟卻長得與他全然不同,大臉大眼,一副聰明相。兩人在一個學校讀書,哥哥原比弟弟高兩年級,後因功課一直學不好,三年內降了兩級與弟弟同班。由於他讀書讀不進去,又長得丑,所以母親看見他就難免會產生了些厭煩的感覺。看到他作業總是打X,就情不自禁地嘮叨起來:「我怎麼會生出你這麼一個又蠢又丑的笨蛋?!我不知前世做了什麼孽。」 孩子雖然遲鈍,但這些話還是聽得懂的。於是孩子對自己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愛,吃安眠藥自殺了。孩子死後,母親也十分傷心,但悔之晚矣! 又如,我從前有一家鄰居,他有一個兒子是天生的高度近視。看什麼東西都要放在鼻子面前才看得清。母親見了又氣又恨,有時就罵:「什麼東西都要拿到鼻子底下去聞。瞎子!」 孩子天生視力不好,本來自己就很痛苦,結果母親還要喊他瞎子,心中更是痛苦和自卑,因而常一個人躲在外面痛哭。這樣當然對孩子身心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壞處。 作父母的沒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正是由於這種心疼與憂慮使他們對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感到無奈與怨恨,因而在生氣時,或孩子不聽話時,這種對上天不公的怨恨就發泄了出來。這行為,我們作過父母的人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它無意間對孩子心靈造成的傷害卻是無法彌補的。所以對待有天生缺陷,包括生理缺陷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加耐心和細心,使他們時時感到溫暖和幫助,並且克服和戰勝那些缺陷給生活和學習上所帶來的不利與不便。同時,作為父母為了鼓勵孩子奮鬥的勇氣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還應該更加細心和熱情地去發現孩子的優點,發揮其長處。 一句話,父母絕不能嫌棄自己的孩子。 孩子生性有喜歡讀書的和不喜歡讀書的,有天生會讀書的和不會讀書的。但父母們總是喜歡用同一尺度去要求孩子,只希望要求自己的孩子會讀書。如果有兩個孩子,則要求兩個孩子個個都會讀書。能夠這樣當然很好。而且這樣的孩子不是沒有。我就認識兩個教師,他們兩家都是兩個女兒。個個女兒都會讀書,不要父母操心勞神,高中一畢業就都考上了自己選擇的大專院校。但是與同學院的其他教師的子女相比,他們這兩家的子女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不讀書的孩子,或者是只有一個會讀書的,有一兩個不會讀書的。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小時候不讀書,不學些知識,將來又能幹什麼呢?因而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好好讀書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的。因而父母喜愛會讀書的孩子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事與願違,許多孩子卻並不懂得這個道理,也不懂得讀書對他們的重要性,卻把讀書當作苦差,不肯讀書,一心貪玩,因為童年本也正是好玩的時候,於是他們上課不聽講,下課打鬧,回家不做功課,不交作業。在學校里老師批評,回到家裡,自然也要受到父母的責罵。罵無法產生效果,父母在傷心之餘,難免有些嫌棄,甚至罵出一些過頭的氣話:「人家屋裡的琳琳,成績樣樣百分,只有你期期不及格,把我的臉都丟盡了!我不知道怎麼會生出你這種孩子!」或者:「你再要是不及格,你只有去死!」當然,罵歸罵,實際上母親並沒有真的這樣想,而且自己心裡十分痛苦。像這種惡意的威脅,說多了卻會刺激孩子的心理。因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開始都有一種潛在的不安感,唯恐父母不喜愛自己。孩子一旦有了雙親嫌棄他或不喜愛他的感覺,精神上便會產生不安定感。在這種環境中形成隱發性意識,會發展成無法彌補的不幸事件。我清楚地記得五十年前讀中學時,我寄居在父親的一位朋友家裡。他的一個兒子不會讀書,成績很差,父親脾氣暴躁,常以我為例來羞辱自己的兒子,結果兒子尋了短見。 對孩子不要強求,更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去與別人會讀書的孩子相比。這樣只會使孩子更加抬不起頭來,變得陰鬱,或者逼他走向反面——憎恨! 總之,父母應時刻記住:父母的一句話是能對孩子產生莫大影響的。我們常聽到的:「你怎麼這麼笨?」「你的腦筋真差勁廣這些責詞的副作用很大。那就是孩子自認為「腦筋差勁」,於是心灰意懶,什麼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讀書,對讀好書沒有信心。 所以不論是頭腦還是容貌方面的缺點,都不應成為父母責罵孩子的題材。我們常見到這樣一種母親,那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她們疼愛、心疼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生活上關心備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頑皮孩子的欺侮,她們會心疼得說不出話來,總要去討一個公道。但是當她們自己的孩子不讀書或不聽話時,她們也什麼話都罵得出,好像要罵了才痛快。因而她們時常罵些過頭話:「你怎麼這麼蠢呢?什麼功課也不會做。你真是蠢死了!」「這樣蠢,還不如死了的好!真把我氣死啦!」 罵過,她自己氣消了,對孩子又愛護如前。但是她卻不知道,也從未認識到她這種刀子嘴,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有多大!所以,父母在責罵孩子時一定要冷靜,要剋制! ●不要威脅和埋怨 我妻子從前的一個同事,她有一兒一女。她把兩個孩子看得跟心肝寶貝一般。將近二十年來,她把一顆心都貼在這一對兒女身上了。只想兒女聽話,在外不惹事生非,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孩子小時候,確實也很乖,很聽話。但到了十七、八歲孩子就漸漸變了。女兒是老大,前年剛滿二十就交上了一個男朋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本來成年了,交個男朋友也無可責難的。但是,哪知倆人還沒有訂婚,女孩子就到男家過夜。母親發現此事後,氣得一天沒吃飯,把女兒好好數落了一番。「一個女孩子要注意自己的身份,要知羞恥,沒有結婚就在男家過夜,說出去叫我還怎麼做人?!以後不要再這樣做了。」 好話說了一籮筐,女兒根本就沒有聽進去。隔不多久,就又在男家過夜。回到家母親當然又罵了一頓。女兒頂了幾句,仍依然故我。後來竟然在男家住上兩三天。母親是個守舊的人,這下子差一點沒有氣死。於是母親吼了起來:「你這個不要臉的東西,簡直把我的臉都丟盡了。你下次再敢去過夜,我就不准你回來。我也就不認你這個女兒了,你就給我滾!」 「不認這個女兒」,當然是氣話;「你就給我滾」也是氣話;而且兩句也都只是威脅。原想這樣可以嚇住女兒,哪知女兒就真的走了出去,再也不回來了。女兒不怕她的威脅,走了。結果母親反而變得茶不思,飯不想。過了一個星期只得又讓兒子把姊姊找了回來。 類似的威脅話我在左鄰右舍中也聽得不少。千百年來也常講:「你再亂拿東西,我就打斷你的手!」「你再往別人家裡去,我看見了就打斷你的腿!」 這些話,我之所以說是千百年來常講的,是因為這些父母親,就是從他們的父輩們那裡聽來或學來的。在幾十年前,或幾百年前,當封建家長制盛行的時候,這些話也可能確實曾有過不小的威懾力量,管住了不少不聽話的孩子。但是今天時代不同了,它們的威懾力量已小得可憐,幾乎等於零;而且還常常造成母子母女間的隔閡與不愉快。所以要想規勸子女,還是得講道理,循循善誘。我接觸過一些美國教師的家庭,他們父母子女間交流思想,討論問題。我覺得這一點很值得我國人學習。同時,我也深感我們的母親們應該多學會一些說理工作。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子女方式中,還有一樣也是不太好的,那就是事後埋怨。 孩子沒有認真地聽父母的話,後來在實踐的過程中果然就出了問題,出了差錯。於是有的父母就喜歡埋怨:「我早就說過了,你就是不信。現在闖了禍了吧?!」或「我再三跟你講,提醒你,你不信。現在把事情弄壞了吧?!」這些埋怨已無濟於事。至於子女沒有能聽父母的話,所以這次才出了錯。這事實已得到了證明,無需做父母的再去提及,子女心中有數,也會反侮和反省。在遇到挫折和失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同情。安慰以及如何克服當前困難的忠言。如果父母為了顯示自己的預見與正確反覆埋怨,結果只能引起孩子的煩躁、苦惱和反感。我已經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和過來人了,希望我們年輕的母親們能容忍孩子犯錯誤,盡量幫助子女改正錯誤,而不要埋三怨四!因為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是最需要理解、同情、安慰和鼓勵的。作孩子的更希望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同情、支持和鼓勵。 ●不要諷刺孩子 一些不用功和粗心的孩子,在做練習,甚至考試中常會把一些極簡單的試題做錯。母親看了孩子的作業本或試卷,連簡單的試題都答錯了,感到氣憤和失望。於是會罵:「這麼簡單的都會算錯,你還能做什麼!」有的為了刺激一下孩子,還故意辱罵一兩句:「你真是白吃了幾年飯!你是小學一年級吧!」 當然,這種話,父母不但會對小學生講;有時對一些成年的子女,在不耐煩或感到失望時,也常講。有時父母看到朋友們的子女,青雲直上,而自己的子女大學畢業七、八年了,還沒有被提拔,心裡不免有些憤憤不乎:「你工作這麼多年了,一個科長都還沒有弄到手。不知你到底在機關做了些什麼?」 當然,這種話也可能促使兒子深省,從而產生奮鬥的決心。然而,這種諷刺話:「你還在上小學一年級吧!」對於中小學生卻不可能產生什麼好的效果。因為這種話只能刺痛他一下,但並未能使他悔悟,認識自己不用功或粗心大意的錯誤與缺點。 每個小孩都願意大人說他們聰明能幹。父母罵他:「和小學一年級學生一樣」等於「你的天資差」。當然只會使孩子泄氣。照理說,在孩子受到老師或別人責罵:「你什麼都不會!」時,作為父母應該鼓勵支持孩子:「母親相信只要你好好做,認真地去做,一定能做得很好。」而且事實也是這樣,不管外人怎麼說他不行,但是只要孩子的父母承認孩子的能力,相信、信任孩子的能力,支持和鼓勵孩子,最後孩子就一定會努力拚搏,而不會沉淪下去。 反之,如果父母首先就把自己孩子的才能否定了,孩子當然就會無所依靠,而喪失信心,結果什麼都不想做。 還有一種諷刺話也是不能說的。這就是有的孩子本來對父母依賴性很大,讀書做功課都要父母催,做事要父母喊。後來孩子由於某種原因,改變了。自動念書做功課,而且還自動幫助母親打掃。於是母親覺得很驚訝,不自覺他說了一兩句:「今天怎麼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或「今天這孩子怎麼變得我認不出來了?是跟隔壁大維學的吧?!」 母親說這種話原是表示對孩子進步的高興。只是有些意外,所以說了這種帶有刺兒的話。不過,這種諷刺話,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要說為好。因為它同樣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俗話說得好:「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一個人的教養,細節就可以看出來,注意細節,做個有教養的人
※欲求正法者必須注意的事項
※請注意!法律賦予警察「使用武力的權力」!
※租房有哪些居家風水禁忌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