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嫁給魯迅那天起,朱安就註定了孤獨

從嫁給魯迅那天起,朱安就註定了孤獨

她叫朱安,一生欠安。

這是一組具有強烈對比的照片,左邊一家三口幸福美滿,而右邊的女子卻形單影隻、孤苦伶仃。

最讓人唏噓的是,這兩個女人有著同一個丈夫。她們的丈夫名聲顯赫,從中學課本到政治新聞,他的名字從未遺漏,這個男人就是魯迅。

而右邊那個被人稱作他虧欠一生的女人,叫做朱安,是他的原配妻子。

新婚第一夜,她獨守空房

朱安是一個連照片都很少留下來的女人,因為無論對於那個時代還是對於魯迅而言,她都不重要。

她的出身不錯,父親是商人,在紹興也算一方富戶。被傳統女德教育長大的朱安,按照那個時代的規矩四五歲便纏足,長大後自然是三寸金蓮。

本來她可以如同那個時代的許多婦女一樣安然地走過人生,然而命運把她推到了一樁封建包辦婚姻面前,她的夫婿是一位小她三歲的前任官員之子。此時,朱安21歲,魯迅18歲。

當時的魯迅家道中落,母親看中朱安的溫柔嫻淑,便為他定下這樁婚姻。後來魯迅遠渡重洋,赴日讀書,他曾通過書信希望母親向朱家轉達,讓朱安放棄纏足並且進入學堂讀書,然而朱家並未同意,魯迅也就沒有從日本回來。

直到1906年,母親稱病把魯迅從日本騙了回來,兩人才成親。朱安聽說丈夫不喜歡纏足女子,於是上花轎前偷偷換了雙大鞋,可下轎的時候就不幸穿幫了。

那雙掉落的婚鞋,彷彿就預示了這對小夫妻婚姻道路的不順。

新婚當晚,朱安一個人在房間里默默地等待丈夫的到來。然而,她沒有想到,她這一生都等不來自己的丈夫。

這是魯迅沉默的反抗,他不能違背母親的意願,也不願意接受家庭強加給他的妻子。

最重要的是,他的妻子朱安,他一生的伴侶,從頭到腳都是封建的痕迹,這對於一個被舊制度摧毀又被新思想拯救的自己是何等的諷刺!

魯迅曾痛苦地對朋友說道: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個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於是,婚禮過後僅僅四天,魯迅就返回了日本。即使是後來回國,他也再沒有與那個被他留在家中的妻子見面。

從那天起到再相見,朱安一個人在紹興老家侍奉婆婆整整13年,無怨無悔。

娘家還是婆家?她放棄改變命運

1919年,魯迅在紹興的家出售給了大地主,朱安的婆婆帶著全家北上投奔他。到了北京,朱安用心支床、鋪被,不曾想,這張盛滿一個女人期盼多年萬千柔情的床,卻被魯迅無情拆毀,最後朱安仍舊跟婆婆住在一起,魯迅自己住一間房。

那時,魯迅曾考慮過離婚,但舊時代被夫家拋棄的女人的慘狀讓他放棄了這個念頭。魯迅只能無奈的維持原狀,朱安也只能忍受丈夫的疏離。

四年後,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分家。他給了朱安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是要回娘家還是跟著自己搬家?

朱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在北京,留在丈夫身邊,自嫁給了他,她就再也沒有想過獨自離去。

她以為自己一次一次的追隨最終會換來魯迅的一個回眸,所以她在面對魯迅給她的選擇時永遠直接且執著。

然而一個人的出現讓魯迅和朱安僅剩的平靜也被打破了。那個人叫做許廣平。

丈夫遇到了真心愛人,她孤獨終老

和朱安不一樣,許廣平年輕活潑,才華橫溢,她沒有舊時代的封建溫柔,卻有著新時代的進步思想。因為共同的愛好和理想,許廣平和魯迅一見如故,迅速成為知音。她讓魯迅嘗到了愛情的甜蜜,也讓朱安明白這輩子都不可能和丈夫擁有真正的婚姻。

後來魯迅定居上海,和許廣平過起了溫馨的小日子;而朱安仍舊守在婆婆身邊,和老北京的風沙與孤獨為伴。

即便如此,她仍把「大先生對我不錯」這句話掛在嘴邊。大先生指的就是魯迅,的確,他從未忘記自己供養的責任和義務。可惜的是,他給不了朱安愛情。他的體貼和溫柔,只為那個叫許廣平的姑娘流露。

朱安曾經做過一個噩夢,夢裡魯迅帶來了一個孩子。後來這個夢成真了,許廣平高齡產子,已知天命的魯迅做了父親。

但這卻加重了朱安人生的悲涼,她又何嘗不想要個孩子?朱安曾不無悲涼地對婆婆說,「大先生一天連句話都不和我說,我又怎麼會有自己的孩子呢?」

不過善良的朱安終究接受了這個現實,她把許廣平當成姐妹,更是把他們的孩子視如己出。

一輩子孤單,她真心對待自己的情敵

1936年,魯迅去世。後來,婆婆也離去了,朱安就一個人在北京孤立無援的生活著。許廣平雖然會負責她的開銷,但她卻過得十分清苦,因為她不想讓自己成為累贅。

後來她接受別人的建議,準備變賣魯迅留在北京的藏書。魯迅的老朋友從上海匆匆趕來勸阻她,這個從不被人理睬的女人爆發了。

「你們總說魯迅遺物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雖然這麼說,但她還是精心為逝去的丈夫保管他的心血。

一個人的院子是寂寞的,此時的朱安無兒無女,身旁更是空無一人。她想念許廣平和孩子,等到許廣平的孩子十五六歲,她甚至直接寫信給他:「你同你母親有沒有最近的相片,給我寄一張來,我是很想你們的。」朱安不恨許廣平,反而十分感激許廣平對魯迅的照顧。在她心裡,魯迅是她永遠的大先生,不管魯迅心裡有沒有過她,她一輩子把自己安在魯迅身上。

1947年6月,朱安孤獨地離開了人世。對她來說,過往的歲月太凄涼了。

去世前她曾滿面淚水地念叨,死後,我想葬在大先生旁邊。然而她最終也未能如願,她的墓甚至連墓碑都沒有。

這個終年無語的女人,唯以沉默替代了心裡那份對丈夫最深沉的愛。

他們何錯之有,他們一生糾纏

從嫁給魯迅的那天起,朱安就註定了孤獨。在她的人生悲劇里,所有的人都沒有過錯,錯的是那個時代,是幼時的教育和社會的風氣。這是朱安的悲哀,也是魯迅一生無法愛她的終極緣由。

魯迅的文學作品中,有過許許多多可嘆可憐的悲劇人物,卻不知,朱安恰恰也是其中之一。小說里的人物只是在魯迅的筆下哭泣嘆息,而朱安,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愛的女人,卻在魯迅身邊、眼前,在真實的歲月中,輕嘆了整整一生。

可誰又能說他們做錯了呢?魯迅尊敬朱安,也從未佔有她,更是給過她離開的機會;而朱安呢,她的善良、隱忍、溫柔與成全,讓人佩服又心疼。

他們明明都很好,可偏偏卻又釀成了這場凄風苦雨。

如果說愛情是一顆會開花的樹,那麼朱安生命中的這顆愛情樹,也一定開過花,只是那些花,綻放在朱安心裡,也凋謝在朱安心裡。

她叫朱安,一生欠安。


推薦閱讀:

男人的孤獨 女人的孤獨
致你 | 我們並非活在同一世界上
夜涼衣單,又孤獨了嗎?
經典語錄:人,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庸俗五步驟

TAG:孤獨 | 魯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