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搬運工「軟硬通吃」
——亨通光電「光纖預製棒智能生產車間」亮點掃描
當「互聯網+」大潮席捲而來,當製造業轉型走到關鍵時點,智能製造便成為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能用機器人的不用工人,能用機器手的不用人手」。近年來,亨通光電研發中心致力於推進工廠智能化、製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三化」融合智能企業建設,努力實現在智能工廠以智能生產方式製造智能產品,進一步推動我國光棒製造業的優化升級,打破國外壟斷。
近日,記者走進新晉上榜的省級示範智能車間——亨通光電「光纖預製棒智能生產車間」,領略亨通智能製造的風采。
桁架機器人伺候脆弱光棒穩穩噹噹
你可能沒見過光棒,但你一定知道光纖。這個家庭寬頻上網用的「細線」,就是由光棒拉絲而成。
千萬別小看這根白色透明的玻璃棒,其核心技術此前一直被國外壟斷。亨通光電研發中心是目前國內唯一具備自主研發光棒製造工藝和設備的企業,而且該中心還成功研發出「超級光棒」,創下單棒最長6米、直徑200毫米、單棒拉絲1.5萬公里三個世界第一。
「光棒外表堅強,內心非常脆弱。」亨通光電研發中心負責人馬建強說,光棒原始的狀態是粉塵堆積物,由噴燈不斷將高溫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硅顆粒噴射、堆積於玻璃棒一頭而形成。這種長1.4米、直徑約200毫米的鬆散體非常難「伺候」,無論何種角度、方式搬運都不好下手。即便經過「燒結」形成光棒後,在操作過程中稍不留神就會對棒體形成損傷,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軟勁不行、硬來也不行。這時,就需要桁架機器人出馬了。
在鬆散體頂端的把棒上,預留一個內嵌U型槽的受力孔。
只見機器人「手」拿受力銷,藉助視屏識別系統,以誤差小於0.5毫米的精度,將受力銷插入受力孔,無論是「弱不經風」的鬆散體還是單根重400公斤的超級光棒,輕輕一提,穩穩噹噹。而且,該機器人不僅能夠實現自動抓取、自動判斷識別目標定位、自動行走及歸位,遇到障礙物還能自動停下來。
亨通光電研發中心設備總監柳錦煒說,這樣一套智能設備,如果全部依賴進口,沒有1000萬元根本拿不下來。如今,亨通研發中心通過自主開發,只花了100萬元。
亮點還不僅於此。在芯棒倉庫還有六個大型鋼架,上面密密麻麻、呈蜂窩狀放滿了各種芯棒,約有4000根。
以前,這些芯棒每天要人工拉出架子,一根根查找、比對、錄入、盤點,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頻繁插拔還會造成棒體擦傷。如今,研發中心通過二維碼開發應用技術,工人只要手拿掃碼槍,「滴」一下就能實現芯棒自動上架、芯棒庫智能盤點及生產過程追溯,效率足足提高了50%。
兩萬個信號集中控制,生產自動化
兩萬個信號集中控制,是亨通智能製造的又一大創舉。
記者在芯棒車間集中控制室看到,中控台上依次擺放著各工序的集中控制界面,近2萬個控制參數有序分布,每一台設備的生產狀態、控制目標、進度、溫度控制等主要工藝參數顯示得清清楚楚。同時,各系統還會自動根據各設備在關鍵節點上的生產步驟和突發故障發出提醒和報警,實現遠程工藝配方給定、導入和設備訪問。
「研發中心處於亨通整個光通信產業鏈的最上游,戰略地位決定了研發中心必須進一步提升智能製造水平。同時,光棒是整個光通信產業鏈的最高端,沉積和燒結又是芯棒生產的核心工藝。」技術研發工程師李曉東說,這兩年,隨著研發中心技術水平的日趨成熟以及設備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沉積、燒結等獨立機台的生產工藝過程已實現自動化,一個工人能同時負責好幾台設備,甚至好幾條生產線。
但是,每台設備都是一個單獨個體,需要安排不同人員監督和控制整個生產過程,24小時連軸轉,任務並不輕鬆。為此,研發中心組建研發團隊,開發出一套可供生產、技術、設備三部門集中操作和管理的集中控制系統。通過在每台設備上安裝感測器,藉助互聯網、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將每台設備的監督和控制實現集中管理,使車間自動化水平提升30%、生產能效提升30%、人力減少20%。
同時,整個車間採用視頻矩陣系統,將溫濕度監控、空調設備監控、消防系統監控、有害氣體監控、集中視屏監視進行整合,全方位監視環境參數,實時了解相關參數。
「理想狀態下,只需一個人就可實現對所有設備的實時監控和集中控制。而且,每台設備的狀態還可連接到終端實時查看。」馬建強說,當整個工廠全部聯網後,這些數據還能與製造執行、應用系統相集成,實時掌控流水線原材料、產品質量和生產效能統計數據、訂單完成進度等,給業務部門提供大數據分析,提升亨通智能製造競爭力。
推薦閱讀:
※大周天搬運
※教你小白也會的YouTube字幕下載方法
※李白寫的最漂亮的7首送別詩,最後一首中的名句直接被搬運成為歌詞
※周天搬運功
TAG:搬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