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再現「槳聲燈影」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古老的秦淮河碎影粼粼、煙霧徐徐,是南京最負盛名的城市名片。然而,橫穿城市中部的內秦淮河北段,由於污染嚴重、建築遮擋、岸線不通,長期以來「養在深閨人未識」。近年來,南京市玄武區創新整治手段,把這條淹沒在歷史和鬧市裡的「水弄堂」,打造成水清岸綠景美的「濱水城市客廳」,再現秦淮河畔昔日的「槳聲燈影」。
綜合治污再現碧水清波
盛夏傍晚,褪去了正午的暑氣,許多行人遊客沿著南京內秦淮河北段岸邊的棧道散步。落日餘暉映紅了天空,兩岸景觀植物生機勃勃,河道內碧水緩緩流淌。
往來行人沉醉於這段路的美好,而長期居住在這裡的市民劉長雲則見證了這條古街從不美好到美好的「進化史」:「之前這條河太臟太臭了,河面上漂浮著各種垃圾,我們經過都得捂著鼻子,夏天也不敢開窗戶。現在經過區政府的治理,河水比原來乾淨太多了,環境也比以前好了。」
內秦淮河北段西起中山路,東至竺橋,全長2150米,已靜靜流淌了2000多年。自明代起,兩岸人文興盛、交通頻繁,逐漸演變成了城市內河。時至近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沿岸人居密度逐年提升,周邊垃圾成堆、道路不通,居民「背水而居」,曾經貫穿城市核心區的「水動脈」繁榮不再。
治水先治污。為了重現昔日的盛況,近年來,玄武區在「截、清、修、引、管」幾個方面同時發力,對內秦淮河北段河水進行除污清淤。在源頭上,首先對16處河道排污口控源截污,並將匯水區範圍內10家重點排水戶全部辦理排水許可。在河道內,清除河道淤泥垃圾約兩萬立方米,新建引水補水迴流管道,從浮橋引水至通賢橋,促進局部水循環。
通過綜合整治,碧綠的清波再次蕩漾在內秦淮河北段。
水路聯動打造生態景觀
「原先這裡的車都是隨便停放,地上都是垃圾,又臟又臭,一下雨髒水就流到河裡去了……」談起以往的環境,內秦淮河北段的居民們滿是心酸。
「內秦淮河環境污染表象在河裡,根源卻在岸上。要讓外地遊人嚮往,首先要讓本地居民滿意。」玄武區住房和建設局局長章凱意識到,河道整治的目標,不僅要「宜游」,還要「宜居」「宜業」。為此,在實施河道整治時,玄武區結合河道兩側的功能空間,劃分了不同的景觀風貌,對住宅區進行整改,實施建築立面及環境整治。而在城市商業段,則將河岸上雜亂不凈的小餐飲店換成文化創意店、休閑體驗店等輕時尚類商業配套,把水路交匯空間改造為文化廣場、路演廣場。此外,北段沿岸還多出了很多景觀小品,香樟、夾竹桃、梔子花等競相開放,一路行來,一步一景,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生態美景。
據悉,目前內秦淮河北段治理工程已累計完成河道兩側人行步道整治4200米,拆違1660平方米,建築立面整治3600平方米,綠化景觀建設4500平方米,內秦淮河北段沿岸「拂去塵埃」,舊貌換了新顏。
「現在空氣也很好,還有花香,我每天都會沿河岸散步。」居民李玉芳的家就在河岸邊,打開窗戶就能看見碧水藍天,「每天生活在畫里,像是在做夢似的。」
古今相融共築「人文之河」
「竺橋原本名為『竹橋』,始建於南唐,是明故宮護城河最西邊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因附近有大片竹林而得名,後因諧音改名『竺橋』……」在竺橋頭的河岸景牆邊,市民張文軍向七歲的孫兒講述這座橋的歷史。「現在河邊環境真好,我有空就帶著小孫兒沿河岸逛逛,帶他看秦淮夜景,給他講秦淮故事。」張文軍說。
內秦淮河北段承載著玄武區的歷史記憶,河段內通賢橋、浮橋、太平北路橋、東大橋(京市橋)、太平橋和竺橋等六座古橋歷史悠久,成賢街、丹鳳街、珍珠河、香林寺河等多條古街巷歲月綿長,沿岸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為體現內秦淮河北段的文化特色,玄武區在整治水環境的同時,組織多名專家學者對整段河道近2000年的歷史典故進行梳理,並將研究成果加以利用。「段內的六座古橋都有相應的歷史,我們在每個橋頭都設立了特色景牆,展示這座橋的歷史文化。」章凱介紹。此外,玄武區還將成賢街、丹鳳街、珠江路等古街巷的研究成果進行匯總,編纂「玄武古街巷、古河道文化研究系列叢書」,讓內秦淮河北段煥發人文生機。
如今,內秦淮河北段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沿線古橋悠悠、古巷深深,一段浸透著歷史積澱與內在氣質的內秦淮河重現在世人面前。
(本報記者鄭晉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