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老師講解《心經》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菩薩名為菩提薩埵。菩薩名為自度度人,叫自覺覺他。菩薩叫大心,菩薩的心特別大,幾乎和佛差不多。因為菩薩發大心,所以叫大心眾生。發什麼大心呢?發無上菩提心。從眾生這一點上,那個大和佛是一樣,所以菩薩叫大心眾生。菩薩叫觀察自心。菩提叫觀察,菩提叫覺悟,覺悟叫清楚明白。眾生叫心,以後大家要記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既然三無差別,也可互用。所以菩提薩埵名為覺悟觀察自心眾生。自心的心念才叫眾生,菩薩和念佛是一個意思。念是觀察,佛是心,念佛是觀察自心,菩薩也是觀察自心。所有的佛學名相統統是觀察自心。

「觀自在菩薩」,我們講了觀自在,現在講菩薩。菩薩叫馬上舍。必須在每個名相上詳細解讀,否則你的了解太死板了。菩薩不是死丁丁的做好事,死丁丁的名為有所著。有所著已經不對了。菩薩叫馬上舍。發生在她身上的所有現象馬上就結束。

菩薩叫遠離諸法,遠離諸法叫菩薩,那就是說頭腦要停止。無所求是菩薩,無所得是菩薩,因為心經里明顯有一句,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不著事相是菩薩,直心是菩薩,大慈大悲是菩薩,平等是菩薩,保持觀照覺察自己是菩薩。這些大家都應清楚地知道。所以一個菩薩的名字可以用許多方式來形容她,可以用很多名相來描述她,而這每一個描述都與覺照有關。言語道斷是菩薩,心行處滅是菩薩,無所見是菩薩,無所住是菩薩。

【觀自在菩薩行深】

觀自在菩薩行深,「行深」。你不斷保持對自己的覺察,這叫「行」。不斷的把自己從不覺知的狀態帶回來,這叫「行」。這個行最初叫「警覺」,警惕自己不要流浪生死,不要被慾望帶跑,不要跟著六根的取捨分別。那就是說不要向外看,因為你向外看,不可能不取捨分別,那由不得你,因為剎那之間就已經取捨分別了。你的頭腦就是區別,這是本質。沒有區別,頭腦沒辦法運作,那個區別是習慣,名相區別自動就產生。

這是白色的紙,黑色的本子,就算我不想區別,名相自動會出來了。這叫順著六根流浪生死,隨波逐流。然後這是我的本子,這是我朋友的電話,這朋友對我最好,一層一層的區別,現在先把這些區別合起來,然後反聞自性。

所以什麼叫「行」,不斷的把自己帶回來這叫行。在帶回來的基礎上,不斷的覺察自己皮膚的微妙變化,這叫行。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覺察呼吸的秘密這叫行。不斷的覺察自己思想叫行。不斷的覺察自己內心的現象這叫行。行是積累的,行是量變的,行是一個不斷的精進的過程。

「深」是什麼?深是我不斷的把自己帶回來之後,慢慢的形成對自己連續的覺察。由不覺察到覺察,這叫一個飛越,所以深叫飛越。慢慢的由這個覺察皮膚,突然間發現呼吸的秘密,那叫突破。所以深叫突破。在我不斷的覺察過程中,突然間我領悟了生死,所以那個深叫領悟。

這麼全然的觀察自己,就會達到內心寧靜,那寧靜的心叫凈土。這往生凈土並不是等到人死之後才去,在活生生的觀照中就往生凈土。往生之時你並沒有死,而是妄心寂滅,寂滅心生起而已,所以那個深叫往生。

那些變化的積累叫「行」,那個變化的突破叫「深」。積累加突破,合在一起就叫「行深」。行深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圓滿的大智慧,超越的大智慧,這個大智慧是什麼?就是我們說的全然的、純凈的無上觀察。

純的觀察包含了一切法,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是智能中的智能,超越一切知識。是生命中的生命,是呼吸中的呼吸,是甚深中之甚深,是微妙中的微妙,是太陽後面的太陽。跟隨這個大智慧,在這個觀察的帶領下,一定會照見五蘊皆空,那個照見不是簡單的知道自己,是你對自己的了解,已經非常全然,了解得非常深刻。

【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深般若波羅蜜多,有時候也叫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以寂定到達彼岸。深般若波羅蜜多是以甚深三昧到達彼岸的大智慧。那個智慧是超越的智慧,那個智慧不是聰明,那是沒有思維的智慧,那是無作的智慧,那是純然觀察的智慧,那是遠離諸相的智慧,那是無所住的智慧。

若遠離所有的對待,對治與對立的形式,來行深般若波羅蜜會有很多困難。因為般若波羅蜜中有六度,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若於觀照中即要具足以上六度,又不可失於中道。這對行般若觀照者來說,有時會有困惑。為此,佛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者開示了般若方便。

行六波羅蜜的方便是:布施波羅蜜以無舍為方便,持戒波羅蜜以無護為方便,忍辱波羅蜜以無取為方便,精進波羅蜜以無勤為方便,禪定波羅蜜以無思為方便,智慧波羅蜜以無著為方便。菩薩行波羅蜜,以無住無所得為方便。這些都是觀察的要領。我們有了這樣的基本了解,就可以進入中道觀察,亦即進入金剛觀照。

觀察的培養非常不容易,本來它很簡單。但由於人是活在頭腦里,頭腦不會作簡單的事情,頭腦是設計來做複雜的事情用的。頭腦對作簡單的事情沒興趣,因為沒興趣,就變得很困難。生生世世人都不了解自己,沒有一刻了解自己,對自己非常的陌生。人不了解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強大的習慣,現在要把這個習慣改過來,反而非常的不容易。

你幾乎不能保持連續對自己幾秒鐘的清楚。這一秒鐘你知道自己,下一秒鐘就已經被帶跑,一跑就是好幾個小時,觀察的培養做起來非常的困難。這件事是你自己在戰勝自己,是你對自己的了解戰勝對自己的不了解,是你對自己的清楚戰勝自己的無明。所以不管多困難,都得把對自己的了解這件事做好。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好才真的是連人都做不好。因為若做不到這一點,其實是沒有做人的尊嚴。

一天二十四小時,總共一千四百四十分鐘。一天增加一分鐘對自己的了解,有三年你已經做到所有時間都了解自己了。如果修行真的很重要,這不應該是問題。

當我們掌握了觀察的要領時,做起來好像也不難。你對自己的了解,從不要忘記自己開始,不斷的把自己喊回來,這叫「警覺」。在警覺的基礎上,學會深一步「覺察」。在覺察的基礎上,進入「覺觀」。再進入「觀照」。這時就可以清楚自己的五蘊究竟是什麼。那個覺知的光,已經非常的強大,名為照見五蘊。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是什麼?大家可能都知道,是色受想行識。色是你的身體,受想行識是你的心。這五蘊是怎麼產生的呢?當你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有六根見聞覺知的能力,亦有被見聞覺知所感受到的各種塵受相。有看就有物,你的眼根面對那個物叫色。在面對外境的時候,你的身心,你的眼睛若有觀察,內心就有相應的感受。我們現在對自己洞察不深,不知道內心的感受。由於你不知道這些內心感受,所以你就不知道風動,幡動,還是仁者的心在動。當你可以感受到你的心和外界的動是連在一起的,你才能覺察到,外事外物動,你的心也在動,他們是互應的。

你的心對應外物對應得非常奇妙,這個過程叫受,色受。隨著受這個過程,剎那之間就有許多想法,就會有聯想。然後這聯想又被加工,又被歸類這叫行。識是最後的總結歸納。色受想行識,就是在剎那之間面對一個現象,你內心展現的過程。

色受想行識如果把他歸類就叫亂想,是五種亂想。色是堆積虛假,一再的堆積虛假,名堅固大妄想,包括你的身體,你的身體就叫堅固大妄想。這世間萬事萬物是什麼組成的?是我們的思想組成的,思想是透明的或者看不見的,為什麼組成了萬事萬物?思想不斷的積累、大量的凝聚,聚沙成塔,所以色是堆積虛假,名堅固大妄想。

受是領納滋貪,名虛明大妄想。想是取相賓士,名融通大妄想。行是微細潛流,名幽隱大妄想。識是熾然區別,名顛倒大妄想。

色比較粗大,受也比較明顯,想就比較細了,行更微細。行微細潛流,更微細更奇妙,你根本看不見你身體裡面行的亂想。所以,你以為你好寧靜,那個行在好遠處,你在高山上看這湖面,好平像鏡子一樣,真的走到湖面前,才知道到處都是波紋,祇是小波紋而已。識如熾然,像火一樣的。到處都像火苗一樣,燎原遍野。因為你剎那之間都有思想出入,進進出出,多得不可想像。

那怎麼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呢?五蘊是人的五層混濁迷妄。

第一層混濁是「色」濁。我們面對塑造出來的一個空間裡頭,有空無體。空間沒有樣子,什麼都看不出來。有樣子就沒有空間,所以有這個空間,沒有一個體相。你有見的能力,但覺察不出來,沒有辦法體現這個覺察,這兩個形成了一個不清楚,到底你看到的是你見的能力呢?還是空的現象呢?這叫第一重混淆,不清楚。你的自性被圈在身體這樣一個空間里,面對這個空間的時候,有空間沒有樣子;有覺察,並表現不出覺察到什麼,在這個時候有一個混淆,你不知道你看到的是一個空間的樣子,還是覺察的能力,這叫不清楚。這叫色,色名第一個混淆,這個濁名混濁,這個混濁名為「劫濁」。

劫是個佛教專用語。它有時代表一個過程,有時代表一個無量長的時間,有時代表一世,有時代表一年,有時代表一個月,有時代表一天,有時代表一個呼吸,有時代表一剎那。佛法中本無時間,所以用時間這個名相,巧喻修行的困難與方便。

第二層混濁是「受」濁。我們的身體束縛了自性。你的四大,身上的地水火風,既給你的覺性提供覺知的機會,又限制了覺性,裡面層層阻隔障礙。這是個矛盾,自性被束縛在身體里,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障礙阻隔,使覺性不通達。反過來身體里的地水火風,又給覺知提供感知的機會。既限制,又給提供機會,提供的又不完整,這名混濁。混濁使你見不清楚,這種不清楚名為「見濁」。

第三層混濁是「想」濁。你的想是意念思索。意念思索展現為六塵上的名相,不過你離開了這六塵就無相可見。覺性開始作用的時候,你離開了現象,離開了色聲香味觸法,你沒辦法感知。但外邊有色聲香味觸法,裡邊又有自性,你離開了見就沒有辦法體現自性。這兩件事情又是一個混淆,這個混淆就叫煩惱濁。煩惱就叫思維,思維就叫煩惱,煩惱又名法塵,這是第三個混濁,名為「煩惱濁」。

第四層混濁是「行」濁。你在每一個剎那的思維裡頭,都想樹立見解。你不斷積累知識,但你的生命又不斷的向前進。前進的生命留下後面一層一層的見解,你又以為你的見解和生命是同步的。生命是前進的,你的概念是僵持的,像一個墓碑一樣豎立在那裡,你恰巧卻用那個墓碑指導你的生命,用過去的去指導現在的。這是第四個混濁,名為「眾生濁」。

第五層混濁是「識」濁。你的自性本來就是完美的,統一的。自性雖不區別,卻可感知所有的一切。但是現在把它分成六個系統,即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系統互相間隔。本來是不可區別的,本來是一個自性,現在變成互不相關的獨立運用,這叫同異失准。本來是一個老闆,分成六個部門。這個老闆說大家是相同的,這六部門說你是你,我是我,我們是不同的。然後互不通信。這裡會有矛盾。這是你生命的第五種矛盾和混濁,名為「命濁」。

色受想行識是五種混亂,五種不清楚。你的身心就是如此,你還以為你很精明。你就是一個大傻子,內在一團漆黑、五種混亂,這是你的本質。你若能夠觀照這些,就有能力洞察你的五蘊。在洞察五蘊的過程中,你可以了解到空與色之內,就是你的「色蘊」。當你能洞察到空與色是虛妄,那你的色蘊也是虛妄。如果色蘊虛妄你就是虛妄,你就是假的,你能清楚這是一個因緣現象,觀察到這是假的,這叫照見色蘊。

「受蘊」的範圍是接觸和不接觸。這接觸和不接觸之間才有感受。離開這個接觸和不接觸,你根本沒有受蘊這件事情,受蘊是個虛妄。

「想蘊」就是記與忘。沒有忘沒有記哪有想蘊?記與忘都是虛妄,在記與忘之間行的想蘊也就是虛妄。

「行蘊」就是滅與生。就是開始和結束。若沒有開始和結束,若滅與生都是虛妄,那麼行蘊也是虛妄。

「識蘊」就是開與合。你若能觀察到開與合都是虛妄,那麼中間的識蘊也是虛妄。如果這些都被觀察清楚,這叫照見五蘊皆空,全是虛假的。而你身心所有的痛苦都是這五蘊製造的。所以照見了五蘊,若見五蘊虛妄不實,因五蘊所產生的痛苦就消失了,此為度一切苦厄。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你能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聽得到的都是幻相。你不過沒有能力知道它是個幻相,因為你太不清楚了。在我們的修行當中,以我們心內行這個層面,我們解讀這一段經文。

色不異空,你這一次生命中,你一再地錯過真實的生命。你活在未來、活在過去。你用未來和過去,一再地破壞當下。你這個生命就像沒有一樣。你根據夢想來活著,你從來沒有真實地活過,你一直活在過去和未來。你的頭腦就是這麼一個架構,它永遠沒辦法活在現在,現在是無所住。你的過去和未來,是一個逃離,你根本不敢面對你自己的生命,所以你擁有這個生命等於沒有一樣。簡單來說,這就叫色不異空。人生難得,得到又錯過了。

你們覺得自己是不是這樣?不敢哭、不敢愛、不敢恨、活得好委屈。這已經夠慘了,然後居然在每一分、每一秒你用這麼完美的方式,徹底地錯過你的生命。你的借口非常多,有的借口也很偉大。你不是為你自己,是為了別人。是為了孩子、先生、國家、民族、宗教,所有的就是為了錯過了這一次生命。所以,這叫不同的各式各樣的色不異空。你用各種責任、權力、義務的借口錯過你生命的當下。然後再用你的生命去換錢,用你的生命換一些執照,用你的生命去換一些大家對你的認同。你其實是模模糊糊地活著,就像小孩夢遊,你是在這個世間夢遊。你錯過每個當下具體的生命,你去延續那個錯誤。延續那個對自己的不清楚,這就是色不異空。

我們擁有一個身體,你不知道用來修行,而是用於執著它,執著五蘊妄想,這樣就錯過了真實的生命,錯過了生命的意義。每一次生命都是為著尋找自性的,都是來修行的。因為你的執著,白白地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這叫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你有個身體,卻說身體是臭皮囊。就算有一天你領悟了,我要修行,我要遠離這種無明,我要用各種對治的方法斷除煩惱,這種對治叫斷滅,也叫斷滅空。你最後就算達到羅漢的程度,證得解脫之後,你就會沉沒於解脫深坑中二萬劫。這個叫空不異色。

執著色相是愚蠢的,但大部分人都執著色相,認為這色相是真的。你已經領悟這些是假的,反過來你又執著空,執著空也不明智。真的和假的在同一個範疇,一個在上面,一個在下面。你的空還是個有,起碼你有個空。只要有有,就不是真的空。你用斷滅對治的方法,就算你得到了空,那個空叫有,那叫空無一色。那叫斷滅空。

[色即是空],你好好的隨著自己的因緣,不用頭腦,保持不分別。你在花街柳巷裡,或是在市場里,或是在娑婆世界中,只要你不取不舍,保持完美的觀照,這個就叫色即是空。你是在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裡,但是你的心不執不取,一味的覺察。覺察就是存在的本性。所以雖然你在這個物質世界中行,在色身中行,其實你是在空中行。色即是空,就是不要逃避你的生活,不要改變你的現狀,老老實實的隨順你的因緣,不間斷的覺察自己,這個名為色即是空。你在做事情,不要忘記覺知,那個關鍵在不取不舍。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亦不離眼耳鼻舌身意。不跟隨色聲香味觸法,亦不反對色聲香味觸法。只是於色聲香味觸法現前時,觀照色聲香味觸法。是為修持者色中空行。如是之行名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當你了知了自性,當你有更深的洞察,你就知道一切都是自性的顯現。自性里已經包容你世間、出世間所有的成就。所有的功德莊嚴,所有的神通自在,所有的智慧展現,所有的眾生度盡,都在自性之中。這就是空即是色。

那看來看去,你去覺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沒有什麼東西是固定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被指稱的,沒有什麼是真的,都是相同的假樣子。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說從色上觀察,它是如此。那從受想行識上觀察呢?就是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受不異空 空不異受 受即是空 空即是受

面對一切色相,身心會有感受。感受叫感覺。很多人沒有感覺,太麻木了。我們不講沒有感覺,我們談有感覺。很多人有感覺,有了感覺你就開始驕傲,你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很多人把這個叫見法了,其實什麼都不是。你只是回復了你的知覺,你只多了一些深一點的生命現象。其實你身上所有的現象,統統叫業力。所以你的感受,亦是虛妄的,因為他和前面講的色一樣。

既然五蘊之首是如此,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世間凡夫執著,覺受麻木,面對外境只用頭腦,內心關閉,沒有感覺。即便修行也只限於理念,修行是死沉沉的,時間一長必然退卻,此類屬於沒有感覺。

有些人很幸運,有很清楚的感覺,可以使修行變得活生生的。不幸的是,這些人大都落入邪見之林,難得脫出。由於那是很深的感覺,就覺得是什麼證量,是什麼功能,能感覺別人感覺不到的,了解別人不能了解的。甚至,驅邪役鬼,預測吉凶,自立宗派,廣收門徒,如是之類為「受不異空」。

受是五蘊的第二個。所以你身上所有的受,也叫虛明大妄想。你要拿它當真,你就錯了。它照樣是個虛妄,這叫「受不異空」。進而有些人有感覺,也了解執迷感覺的危害,因此就反對感覺,恐懼感覺,一聽到有人談感覺,就要聲討誓不兩立,如此之類為「空不異受」。

一個高度覺照之人,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感覺。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高興,也沒有因此而生氣。沒有期盼,亦沒有逃離,只是不執不取,此類為「受即是空」。

若更深的進入觀照,六根統合,雖然遠離所有的觸受,仍能有無量無邊的奇妙覺察,此類為「空即是受」。

你追求感受,你就會被感受欺騙。你了解到感受可以欺騙你,那你就不想要這個感受。你不要這個感受,也叫感受,也名為被感覺欺騙。說沒有感受,那就是感受。好多人說:「我一點感覺都沒有」,那就是有感覺,要不然,你怎麼說你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們成天說傻話,以後多注意自己,少說傻話。少說前後矛盾那樣的話,這就叫覺知。必須從前後矛盾中走出來。所以色受想行識,全都有四個過程。我們自己去深入觀察,然後從矛盾中跨出來。

想不異空 空不異想 想即是空 空即是想

想是五蘊的第三個。五蘊即是五大妄想。想蘊即是融通妄想。在覺照中會發現,有想就是諸法不空,若有一法不空就會障礙你的法眼。有想法,法眼中就有沙子。法眼中就有一粒沙子,就看不清法界。更為嚴重的後果是,有想就已斷掉了覺照。斷失覺照是觀照者所犯最大之戒。

普通人沒有覺照。你知道覺照,但是是用頭腦在精細思維,以為是覺照,其實沒有覺照,此類為「想不異空」。當你覺悟到,想會中斷覺照,你就開始執著不想,那個不想就是空想。再有,就是用觀呼吸數息剷除諸念,這種以剷除諸念而得到的無念境界,即是頑空。頑空也是枯槁亂想。不想以及空想,仍然是想,此為「空不異想」。

以般若觀察的智慧,不斷地覺照自己,煩惱妄念,自動解脫,亦名善思惟。此善思惟實為不可思惟,此為「想即是空」。於覺照中逐漸降伏頭腦,雖然頭腦被降伏,面對要處理的工作,你卻有空前的能力與效率,此乃自性妙用現前,此為「空即是想」。

行不異空 空不異行 行即是空 空即是行

不覺凡夫,千辛萬苦終生奮鬥,功名利祿,權力事情,到死卻帶不去。修持者不識自心,執著諸法,行心外行。雖備受辛苦,卻離菩提之路更為遙遠,此為「行不異空」。

不論外道的頑空,還是二乘人的斷滅空,都是自我之行。所以「空不異行」。

菩薩以般若波羅蜜六度為行,度盡心內眾生,此謂「行即是空」。以不生滅法,如觀世音菩薩依無上般若,以無所行而圓覺普照,完成菩薩百千諸行大願,此為「空即是行」。

識不異空 空不異識 識即是空 空即是識

攜帶頭腦,執著世情,著事累身,終不得解脫。欲以精密分析想要洞見自性是不可能的,因為生因識有,有識即生死相續。生死相續即不得解脫。不得解脫的修行即是假修行,此為「識不異空」。

得知頭腦是修行的障礙,就開始反對頭腦,對治思想,斷煩惱,殺六賊。這些方法都來自知識,來自頭腦。消除頭腦的方法就是頭腦。此為「空不異識」。

了悟文字般若,即可行觀照般若。既行觀照般若,就一定能進入實相般若。此為「識即是空」。

明悟自心,妙用無窮,方法無盡。行獅子吼,辯才無礙,流布般若,獲一切智智,開悟眾生,廣施法雨,此為「空即是識」。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是諸法空相」。現在這樣看來,所有的諸法,都是一個空的樣子。繼續觀察就是你的自性了。在這觀察中,你已經可以體悟了,慢慢的你也知道,有個不生不滅的。你那個觀察就是不生不滅,再也不可能被加工,再也不可能被改造。所以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這是諸法實相,也就是你的自性。在這個真正純然的自性里,沒有世界,沒有眾生。沒有我,沒有人,沒有受者。沒有語言,沒有思維。沒有正念與邪念。沒有持戒,沒有破戒。沒有修,沒有不修。沒有智慧與愚痴,沒有凡夫與聖人。不可以描述,無所見,不可思議。

「是諸法空相」。沒有一個是真實的,全是一個假的樣子。假的樣子,只有一個名字,一個空的名字。五蘊並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假的樣子,只是一個緣生緣滅的空相。如果觀察夠強,你就會明了一切都是如來藏,都是自性的顯現,不是什麼因緣,亦非自然性。

舍利子,這是一個觀察的過程。從觀自在菩薩開始,你是從一個粗淺的到徹底的,從局部的到全面的,從簡單的到複雜的,從這樣開始來觀察自己。你觀察到你的五蘊根本不是真實的,就是一大堆假樣子。就這樣再繼續觀察下去。

「是諸法空相」。什麼都是假的。這不是理念,是你觀察之後所發現的。因為你的色受想行識,各各層面,都像我們看的電影一樣。你身心所有的層面都是一個脈衝接連另一個脈衝,中間都是間斷的。所以如果將電影膠捲單獨擺在面前時,一個個都是死的畫面。只有在連續播放時,才像是活的。這色受想行識也是一樣,全是死的,連著播放才是活的。所以你的心電圖,各式各樣身體裡面的脈衝,一再顯示和電影一模一樣。如果你的觀察能夠快於百分之一秒,甚至於七十分之一秒,你就能看到生命的整個荒謬。所謂的你,就是色受想行識的五部電影。你的生命和電影一模一樣,你的身心並不是真的。這麼觀察下去,五蘊是空相,眼耳鼻舌身意是空相,色聲香味觸法是空相,所以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繼續觀察,超越那些假相之後,你的本質是什麼?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遠離所有的對比。你的自性是中道實相。剛剛我們說過,見見之時見非是見,那些可以變化的,可以被看見的,可以被聽見的,可以被達成的,都不是你的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的。

「不垢不凈」。你不可能污染它,你也不可能讓它更清凈。「不增不減」,你上天堂它也不會增加,下地獄它也不會減少。流轉於娑婆世界,它也不會減少,成道的時候也不會增加,這就是你的自性。這麼一路觀察下來,你這樣深刻的觀察,於觀察中會領悟到,自性是純凈的,空明無染,光明朗凈,那是充滿妙有的真空。

是故空中無色

色是空見不分。你面對一個空間,你所看到的不知是空間的體現,還是你覺性的能力。這兩個分不清楚,而在自性里,沒有那個不清楚,所以是故空中無色。這個空呢,不是前邊羅漢的空,而是自性里本然的那個空。這個空是說自性中沒有對立,沒有可被描述的那個空,沒有取捨分別的虛妄,沒有那個無明,沒有無明即無十二因緣,無十二因緣即無輪迴、生死、眾生、世界森羅萬象之色,是故空中無色。

既然五蘊的第一個色蘊,在自性中事實上不存在。後邊的四蘊、四個混淆也不存在,是故無色,無受想行識。

色是五蘊中的色蘊。惟色與空是「色」邊際。在這兩個邊際之中即是所謂的「色」蘊。

這兩個邊際的第一邊是色。這個色按佛在楞嚴經上開示,說色為病眼空花,亦就像幻視病人能看到很多奇怪的東西一樣。

另一邊是空,這個空是頑虛,迷妄有虛空,因迷於能所而妄生虛空。

經由深刻的自心觀察顯現出來的,是色蘊的兩個邊際,全是妄想,不是真實的,是故空中無色。這個空是指純然的自性,或指純然的覺照之中,無色,無有色蘊,無有此類的妄想。

【無受想行識】

惟觸與離是「受」邊際。觸是五蘊中的「受」蘊,受蘊的兩個邊際是觸與離,接觸與離開是受的邊際。經由觀照你將發現觸離俱是幻。受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兩個邊際全是妄想,是故空中無受,無受蘊。

惟記與忘是「想」邊際。想是五蘊中的「想」蘊,想蘊的兩個邊際是記與忘。

經由深入觀察,記與忘都是夢幻。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即是想。白天不是想過去,就是想未來。總是想個不停,即夢不停,白日夢不停。所以想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自性空中,無想,無想蘊。

惟滅與生是「行」邊際。行是五蘊中的「行」蘊,它的兩個邊際是滅與生,經由觀察均是無常。緣聚即生,緣散即滅。兩邊生滅不停,生是妄生,滅是妄滅。想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自性空中,無行,無行蘊。

惟開與合是「識」邊際。識是五蘊中的「識」蘊,識蘊也有兩個邊際,即是開與合。經由洞察,二俱虛假。識蘊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空中無識,無識蘊。

【無眼耳鼻舌身意】

我們往下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什麼?是你的六根。你的六根是你從頭腦分出來的,你的自性分成了六個層面,那叫分割。現在經由觀照,你已經回到那個整體,沒辦法再分割。而你的分割,就是區別。自性中沒有區別,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這麼說是分析,像照見五蘊皆空一樣,當你達到了無眼耳鼻舌身意的時候,你自己會開始粉碎。

你曾經在這個觀察里,發現思想是個東西,是個假樣子。當你發現了思想是個假樣子,這個時候你已發現色受想行識,一切諸法都是空相。這個空相的意思是說,是一切法無有實際的體性,只是一個暫時的和合之相而已。

這句話千萬別錯過,你的思想是個樣子。那個諸法是你的思想,是你的一大堆亂想。一大堆亂想,就是一大堆樣子。進一步洞察自己,既然沒有五蘊,諸法空相是個空的樣子。如果你突然察覺到,所有的法都是亂想。你的身心已經薄得像個最薄的玻璃,只要再輕輕的碰一下你就碎了。你碎掉之後,就會萬法自證。

你已覺察到一個相當的深度。亂想原來就是個樣子,因為這許多樣子在你眼前晃來晃去,大量的思惟,大量的樣子,你不可能看見真相,你看見的只是你思想的樣子。所以佛才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不見諸法這些混亂的樣子,你眼前才會透徹,有洞識的能力,才能看見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你看到的是自己的妄想,妄想的樣子。

現在諸法空相了,證悟了萬法,萬法自證。就像身心脫落似的,自己的身體碎掉了,消散在四周空間里,自己不存在了。自己的形體,已經不是原來這個樣子。在你觀察過程中,它那麼薄、那麼細微,只要一捅,它就碎了。碎的時候,你看著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消失了。在這時你看著自己的反應,那是不可避免的反應,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反應。

你猜是什麼?是後悔。我幹嘛要修行?我幹嘛要成道?孩子、老婆、錢,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還捨不得還回去,突然間我要消失,嚇死人了。以前所有的大公無私,有愛心,捨己為人,甚至布施、忘我、無我,其實都是為了這個我,往生西方亦是為了這個我。此刻是我在消失,是我在粉碎,你馬上就後悔了。這是為什麼呢?你的自我還非常大,你還沒有準備好,心還不凈,頭腦還未被降伏。這時候你的心只要一動,對你就有非常大的危害。大部份的人,把碎掉的身體,砰砰又貼回去。上面說的是過程,它是很真實的過程,它是會在很多人身上發生的過程。它不是個偶然的現象。所以,覺察的這條道路千真萬確,希望大家深信無疑。

今天講「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這還要補充一下,這個空中不取不舍,沒有愛,沒有恨,就是那個中道。中道和實相是連在一起的。中道是通達實相最快的路。不取不舍,不相應,也不排斥,沒有愛、沒有恨。就是說沒有黑,沒有白,沒有得,沒有失。不過你不是這樣子,你一定要選擇什麼。這也就是說,你必須平等的對待一切,也就是不區別。如果是這樣的話,你保持這樣的觀察。在這樣的觀察當中,你怎麼能有五蘊呢?這時你是完整的,以自性本來的樣子去觀察,也就是沒有這些分裂,沒有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

深入洞察自心會發現,聽不超聲,見不越色。眼耳鼻舌身意各有自己的範圍。於妙明見自性之中,無暗無明,離此暗明,無有見體,眼根無存,眼根的基礎就沒有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動靜,離動離靜,元無聽質,耳根無存,耳根的基礎就沒有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通塞,離通離塞,臭性不生,鼻根無存,鼻根的基礎就不存在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恬變,嘗無所出,舌覺不生,舌根無存,舌根的基礎就消失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離合,不離不合,覺觸本無,身根無存,身根的基礎就沒有了。於妙明見自性之中,本無生滅,無滅無生,了生安在,意根無存,意根的基礎就沒有了。於觀察中,六根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故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所以觀察中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更深入觀照,能見的見根與所具的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 能聽的耳根與所聽的聲音,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能聞之鼻與所聞之香,俱無處所,即臭與香,二俱虛妄。 能品嘗的舌根與品嘗的五味,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處虛妄。能覺的身根與所覺的身受,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處虛妄。 能思之心,與所思之法,俱無處所,即意與法,二俱虛妄。經由觀察十二處虛妄,是故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經由觀察六根虛妄,六塵虛妄,可見中間六識亦是虛妄。

至此,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十八界各各虛妄,是故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五蘊六根十二入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虛妄有生,虛妄有滅,生滅虛妄,滅妄名真,即真真如性。

剛剛講過,無眼耳鼻舌身意,加上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沒有十二入。

前邊是沒有六根,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是沒有十八界。 其實這是講你身上的身心變化,就是這些層面。 總共有十八個層面,名為十八界。這十八界中六根虛妄,六塵虛妄,中間六識亦是虛妄。 所以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段叫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然後老死,共是十二個過程。 這十二個過程叫輪轉。四方為界,遷流為世,這是屬於我們可以感覺的世界,其實展現在你身上的世界也是如此。

無佛出世的時候,若能自己看著天地間這些變化,從春夏秋冬十二個月的遷移中,能感知外在和自己身上十二個經脈是相通的。你在這裡看到循環的軌跡,看到那個生物鏈,看到一切都是這樣銜接在一起,你了知到原來都在一個漩渦里。

等你覺悟了,從任何一個點走出去,你都能不再生死相續,再也不用輪迴了。 這樣悟道的叫緣覺,由因緣去覺悟。 什麼叫因緣呢?就是分別,從分別去覺,我們現在叫心理分析。 但這個覺悟是不徹底的,它僅僅到了解脫深坑這一步,只是可以不輪迴,但是沒有究竟成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這句話是講進入觀察自心時,沒有所謂的十二因緣。

菩薩於十二因緣深入觀察,知因緣法。 從因緣生,從因緣滅。生時無生,滅時無滅,只是虛妄分別所致,其中無有生者,亦無有所謂的滅者,都無自性。 僅僅有個因緣的名字,而無有真實。亦無十二因緣可生,亦無十二因緣可斷。

若十二因緣有生,於法則有斷見,若十二因緣有滅,於法則有常見。 菩薩以深觀智慧,已離斷常二見。 於觀察中深入中道,所以不見有十二因緣。因於觀察中不可區別,若無區別,根本就無因緣。 既無因緣,就談不上有明與無明,也談不上無無明,就是無無明也盡,也消逝了,以至於無老死盡。因緣尚無,何談因緣中的名相。

【無苦集滅道】 那下邊又有一個「無苦集滅道」。

無苦集滅道在十二因緣之前。 苦集滅道是成就羅漢最基本的方法。

如果你真的很了解自己,你就知道你很苦,但這個苦是從那裡來呢? 是從心生起的。 心是萬惡之源,那叫集。苦可以經過一個方法,通過那個方法可以消滅,那叫滅。 滅除苦之後,可以證入涅槃,那叫道。 這叫苦集滅道,這是成就羅漢的方法。

但是在很深的自我洞察當中,沒有十二因緣,因為十二因緣還有分析。 般若洞察已經遠遠超越了十二因緣。苦集滅道還有區別,那個般若洞察裡頭沒有區別,所以沒有苦集滅道。 這是十二因緣和苦集滅道。如果按二乘人原來的理解不究竟,如果用一個究竟的方法來解釋,就和原來不一樣。 名為甚深四諦,甚深十二因緣。就是沒有四諦,沒有十二因緣。

無苦集滅道。 這句是講在觀照自心時,無有所謂的四諦。 亦云菩薩入甚深法門,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入者。 若菩薩入甚深因緣法,知逆順因緣法。善知出離,善知生滅,善知集盡,善知眾生。 以何因緣故,受垢離垢,舍凈得凈,乃至不見一法有垢有凈。

知一切法性相清凈,亦不得清凈法相。 以了知自己甚深,才能知一切法甚深。 以能遠離自我,而知一切法遠離。 以一切我無二故,知一切法無二。以根塵二法都已遠離,所以六識亦得遠離,乃至意法亦離,如是則入第一義。 以順世諦而假名諸法。亦不執著真諦世諦,是為菩薩入甚深法門,此甚深法門諸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入。

【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你在觀察自己的過程當中,就是個觀察,愈來愈純,就只是觀察,也沒有什麼叫般若波羅蜜多。

所有的智慧如果還抓住不放,還用意念去表達它,那叫不舍智慧名愚痴,還是很笨。所以真正的觀察,遠離語言,遠離你所有的意識,所以稱為教外別傳。

它不是一個宗教,它就是一個光,它是清楚明白。和一個宗教,和一個宗派等等沒有關係。 所以這裡也沒有智慧和愚痴,這叫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若菩薩摩訶薩有所得應叫凡夫。

菩薩於一切法而行平等,若有所得已非平等,若非平等即不是菩薩。 故菩薩是清楚明白的光明者,若有所得是貪心無明,若無明即非菩薩。菩薩若有所得是名為有,菩薩已遠離二十五有。

若有所得即非菩薩。 若有得有證即是聲聞,非是菩薩。 若有所得就會有所失,有得失名為生死,菩薩遠離生死,所以菩薩無所得。菩薩在心經中應名為觀察,於般若觀察中實無所得。

若有所得即非觀察,若有所得觀察已經失去了。以無所得故,你的觀察還存在,一切都在觀察中消失,什麼都沒得到。要說得到什麼,得到一個無所得。這樣的話,就是一個真正的大菩薩。

菩提薩埵是菩薩。 因為如果你還有所得,還有什麼智慧,還有苦集滅道的區別和對照,甚至你還有十二因緣,通通是缺了真正的觀察。

是因為般若觀察如此純凈,所以才沒有這些法上的分別。此刻的般若觀察,應該已經一點思維都不存在了,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就是這樣。因為無所得,才是真正的觀察,這個真正的觀察就叫菩薩。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你若是一個純然的觀察,就沒有思想。 既然沒有思想,不管多高級的道理都沒有,不管壞事好事都沒有,到最後是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什麼叫法呢?這種不帶思維的觀察叫法。

這種純然的觀察最後都得舍。因為它已經變成自動的,你觀察也是觀察,不觀察也是觀察,所以連最後一點努力,你都得放棄。這時候叫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何況那些音聲言說,不管它多有道理,到此都用不上了。

因這種純然的觀察,是可以讓你徹底解脫的金剛觀照。 依此金剛觀照,你的心就無罣礙。為什麼無罣礙呢?你的心在金剛觀照下,已經變得如如不動。 金剛本來不可以被觸動,你怎麼會有罣礙呢?罣礙是心的動,有罣礙之心還沒到達那個不動的點。

因為如果這個心再也不動了,這個心再也不取捨分別了,若能不取捨分別,即可無有恐怖。因為一切恐怖都依自我,依身心,依思惟分別而來。而此金剛觀照之心,早已超過自我、身心、及思惟分別。 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所有的顛倒夢想都是取捨分別,只不過這個取捨分別是最後的,像成佛,度眾生啦!入涅槃啦! 大智慧啦! 等等等等。你不管怎麼說還是沒有離開那個對待。 還是在矛盾的取捨有無之中,你還沒有到達徹底清凈。

所以心無罣礙只是純然的覺察,心如金剛。金剛心中沒有罣礙,因此就不會有恐怖,也看清楚了沒有死沒有生,連這個沒有死沒有生這些概念都沒有。不僅僅領悟了無生無死,連那個領悟都沒有,就是一道純的光。在純然的觀察中,遠離所有的取捨分別,就沒有身心的多種罣礙。 那道純的光也是不可見聞的。

因無罣礙,就沒有我及我的一切問題。即照見五蘊皆空,照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皆空,照見十八界皆空,照見一切法以及佛法亦皆空。這時候才能真正的遠離顛倒夢想。有些菩薩還是會在很深的顛倒夢想里,那個顛倒夢想就是執著一定要度眾生,一定要六度萬行。遠離這些顛倒夢想,你才能到達非常清凈的,如如不動的,本來自性的地方。

至此無我無法,人空法空。 一切法都是假名,一切境界都是自心幻化,一切生死輪迴都是虛妄不真。雖說度眾生,實無眾生可度。雖說涅槃,實無涅槃可入。 遠離眾生顛倒,遠離世界顛倒。 凡有所思即是夢想。於深觀察中少想都不可得,即遠離一切夢想,一切對錯分別,徹底平等。於是平等名為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是所有一切成道的人。 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都是用這種觀照的光明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說它是船,說它是車,你說它是什麼都可以,你說它是翅膀,說它是方法,其實它已經不是方法了。依照這個大智慧的觀照,你就能成就無上的正等正覺。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故知」,所以說這種觀照的大智慧,「是大神咒」。神是神奇的神,所以說它神,僅僅是一個觀察,完成所有動作能夠做到的。僅僅這一個觀察,人世間,出世間,各式各樣的修行,所能達成的神奇境界,我們說的五眼六神通,通通在這個觀察中被實現了,所以說它太神奇了。

你根本不需要改變自己,這個觀察把你改變了。太奇妙了,你什麼都沒做,但是你做了所有的。 因為有覺照,非常不可思議。

為什麼稱它是咒呢? 咒叫總持,叫樞紐,叫守護心,守護心的方法。這個觀察是最奇妙的守護心的方法,所以叫它大神咒。

「是大明咒」。這種清凈無上的觀察,是你自己對自心,對整個存在,對所有的眾生的徹底明了。百千萬億眾生,一剎那間,所有的思維,所有的情感,你全都清楚,是最清明不過的了,比千百萬億個太陽還清明。你在任何一個光明的物體面前都會有陰影,這個覺知的光明不會有陰影,所以它是最明亮的,因此把它叫做大明咒。

這個觀察自己,最後會使你自己進入徹底的無為,徹底的清凈。這種清凈叫無上。因為這觀察是最清凈的,在這一切法里始終在最上邊,所以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它含括了所有的秘法。我們這個世間可以總結出了六十二種見解,含括我們基本的或者說一切的思想。這六十二種最重要的秘法也好,心法也好,見解也好,其實在這樣一個觀照當中,全都被包括了。

也可以說八萬四千法門,或者說佛在圓覺經里說的奢摩他或三摩缽提,毘婆舍那,禪那等等,或者說楞嚴經里說的二十五種方法,都包括這個觀察自己當中,所以叫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能除一切苦」。包括了一切我們說的五蘊苦,生死苦,什麼求不得苦啊,愛恨苦,所有都除掉了,因為你的心再也不動了,一切幻象都消失了。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非常信任師父的人,但是他的師父不怎麼好。徒弟對老師不但信任,而且是徹底服從。

有一天師父出去了,師娘看徒弟很漂亮就動心了,就調戲這小徒弟,小徒弟就是不從。

師父回來了,師娘在那邊抹眼淚。 師父說你怎麼了?她說你那個好徒弟在家欺負我。師父非常生氣,對徒弟說,你在我這裡已經學了很久,我已經應該教你方法了。

徒弟很高興以為師父真的要教他了。師父叫他現在去殺一千個人,殺完一千個人你就成道了。師父是要害他。殺一個人都不得了,還殺一千個人。

這個人並沒有懷疑師父,而是認為師父在考驗試他。 他不敢違背師父的命令,只好去準備殺一千個人。只要自己能成就,就算下地獄也可以。

由於他原來武術就非常棒,所以他的動作的速度,跑的速度都是不可想像的,殺一千個人對他來說就不太困難。不過那時候人還不太多,慢慢的凡是經過森林的人,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惡人在那邊殺人。

人被殺得太多了,整片森林都變得很恐怖。森林的四周都變成荒野,最後就沒有人經過了。快接近一千個人的時候,他就再也找不到一個人可以殺了。

這個人的媽媽覺得她的兒子非常可憐,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一定要給她兒子送東西吃,這個人最後決心把自己的媽媽殺掉去湊足這一千人。

這件事情被佛知道了,佛就趕緊領著他的弟子,想超過他媽媽之前進入森林,但是在超過他媽之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一個一個的落在佛的後面,最後就剩佛自己往森林裡走,大家都喊佛回來吧!但是佛繼續往前走,就是為了救那個人。

那個人很遠就看到釋迦牟尼佛,他本來認為再殺一個人就可以成道了,但佛走路的樣子,那麼高度的覺知,一步一個蓮花,實在讓他感動。他不想殺這個人,就大聲說:「你不要過來。」

釋迦牟尼佛繼續往前走,然後他就繼續喊說:「你不要過來,你再過來我就殺你。」 但釋迦牟尼佛還是繼續往前走。也有描述說釋迦牟尼佛往前走,他就在後面追的。

佛就慢慢的走,他用最快的速度追,但怎麼也追不上。 佛就用幾句話點化他,他就服從了佛。 服從佛之後,他很快就修成阿羅漢。但是周圍的人都很恨他。

有一天他在街上,被很多人圍起來打。 因為他已經不還手了,把他打的像爛泥一樣。 釋迦牟尼走過來問他說:「怎麼樣?」他說:「我非常感激您,您教給我這麼殊勝的方法,不管他們怎麼打我的身體,他們永遠沒辦法觸及到我的心。」

要知道是什麼能除一切苦,你所以苦,都是你把身體,你把眼耳鼻舌身意,你的情緒都當做自己。 你和它們太近了。當你會觀察的時候,叫知法,法叫遠離。

在你觀察當中,你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都離你無限遠。所以不管這些地方怎麼樣受傷,當然會有疼痛,由於你那麼清楚的覺知,這些地方不可能不疼痛,但是觸動不了內在那個如如不動的心,是因此才解除了你的一切痛苦,解除一切對痛苦的認同。

我們是把一切假相,貼在自己的心上。 你以為它是自己,你認物當己。

你把東西當成自己,我們是把各式各樣的東西,你的傢具,你的房子,你的車子當作你自己。你院子外邊貓的大便,狗的屎,這些東西都當成自己,其實什麼都不是。 那些最多是我的房子,我的狗屎,我的車子,我的眼睛。那些是我的,它們和我有好大好大的距離。

所以,觀察到這個程度真的就能除一切苦。

前面跟你一路講下來,這個也沒有,那個也沒有。但在講什麼也沒有的後面,再講一個有。那後邊有一個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的實相,也就是一直都沒有改變的自性。那個自性真實不虛。自性才是真實的你,真實的你中根本就沒有你。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既然般若觀照能除一切苦,能出一切成就者,如此簡單、易成就的無上妙法,一定要於眾生中廣泛流通。因此觀世音菩薩承佛威神之力,宣講了此般若波羅蜜咒。

「即說咒曰」,這句話的原文為怛致他。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把自己找回來,把自己找回來。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好好的和自己在一起吧! 觀察觀察再觀察,把自己看清楚。 度啊! 度啊! 把自己度到彼岸。 清楚啊!清楚啊! 更清楚就見到實相。

就是說,快一點快一點,更快一點,因為來不及了。你可以用任何一個鼓勵、激勵促進自己的語言,用在這句話上,都沒有錯了。保持高度的般若觀照,一再一再地圓滿你的金剛之光。

【菩提薩婆訶】 「菩提薩婆訶」。 菩提是覺悟,是觀照。這個覺悟,這觀照最後也要超越,直至什麼也沒有。「薩婆訶」是圓滿成就,也是消散。 所有的都到此為止,只剩下一個全然的無上妙覺。那個無上妙覺是以一切眼都看不見的,不論多麼細微的感覺,也感覺不到的。

就是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它遠離你所有的能力。 內在的心性不可以被創造,也沒有任何一個力量可以毀壞它,這就叫不生不滅。心性不可被染污名為不垢,也不可能讓心性更清凈名為不凈。 心性真常不變名為不增不減,這就叫你的真實面貌。

也就是說我們一直質問我們自己,如果沒有我,誰在修行? 就是你的這顆心。 這顆心和存在連在一起,是這顆心在觀察自己。

這就是心經,心經就是從開始一點一點的觀察。 先告訴你觀察自己要自在,後邊再告訴你觀察自己有多神奇。然後再告訴你,一層一層觀察自己的步驟,最後告訴你觀察的結果。

心經開始時沒有提到成不成佛,只是因為你的心、你的頭腦很混亂,所以提醒你,先以般若觀照了解自己,繼而照見五蘊皆空。

這種自在觀照,看清楚自己的過程叫修行,看清楚自己的結果叫成佛。


推薦閱讀:

黃老師新作:太極拳的技法與內勁——小張老師
劉東亮老師講六祖壇經(41)
蔡禮旭老師:家長教育孩子,小心陷入「雙重標準」的誤區!
石老師幫你輕鬆搞定科學社會主義選擇題
產後怕冷、怕風、多汗怎麼辦? 周老師談「產後風」的護理與治療

TAG:東北 | 心經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