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台灣,香港文化人的新風向
一、是時候離開香港了
2013年10月,人來人往的香港金魚街,知名的專欄作家媒體人馬家輝在一家越南粉店接受採訪。當提到將來幾年有什麼打算時,他精神一振正色說道「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我要好好答……嗯,我準備過幾年要回台灣。」
眾所周知,馬家輝娶了一個美麗溫柔且有才華的台灣妻子,他是台灣女婿,回台灣天經地義,但是真的要離開香港回台灣定居則是一另一個意義上的重大決定,因為這意味著在香港打下的十幾年的人際關係網和人生格局為之一變,為什麼是台灣呢?馬家輝的答案非常之專欄作家,「香港的優點是百無禁忌,但香港越來越沒有百無禁忌這個優點了。」或者用更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他覺得日子沒法過,日子為什麼沒法過了,當然就是因為人太多了「比如我們這樣的中產階級,星期天想一下今天要去哪裡吃飯,我們的第一個念頭居然是哪些地方不能去,你看,尖沙咀我們不能去了,那裡已經淪陷了,旺角不能去了,金鐘、中環不能去了,因為普通人太多了.甚至有些離島也不能去,你有時候坐地鐵你都會發現全部是普通人,」什麼叫普通人呢?他的助理說就是說普通話的人。
「香港真的容納不了這麼多人。」馬家輝痛心地說,除了香港的擁擠,更讓他受不了的是連心理上的百無禁忌也沒有了,「十年之前誠品書店採訪我的時候,我就說過香港最重要的價值在於自由……」那究竟什麼就自由呢?馬博士又侃侃而談「自由對於我來講,一是發表的自由,這個自由現在看來暫時還有,另一個是免於恐懼的自由,這個越來越沒有,以前我寫文章罵了人之後不用想別人會來找你,但現在一定有各種各樣的壓力,所以也是時候安排撤退了。」
二、為什麼是台灣
相對於堅決的馬博士,對於為什麼要去台灣?香港詩人廖偉棠的態度顯然要平和許多,他對要去台灣的人的原因分析得十分透徹:「我身邊特別多年輕人想移居去台灣,特別是男生,原因嘛,你想都想得到,因為台灣女生比香港女生要溫柔,哈哈哈哈……大家都知道香港女生『惡名』在外,台灣女生比較善解人意。當然也有女生,我認識的一個年輕的香港女詩人就找了一個台灣的男編輯,因為在香港你找不到能和你溝通的人,香港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地方,那種生活壓力不容許人們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大家都在想怎麼生存怎麼多賺點錢,市面上容不下那麼多有浪漫情懷的人。台灣相對來說節奏慢一點,而且台灣的社會環境比香港的環境更真實,硬體也比香港好,別的不說,台灣的咖啡館啊書店啊這種小資的地方實在比香港強太多了,香港也有,但都不是年輕人去得起的地方,要不然就是很世俗的茶餐廳。」
「香港年輕人會覺得在香港沒有太多樂趣,因為這一代的年輕人和父輩不一樣了,父輩就是搵食工作買樓賺錢,但這一代年輕人對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台灣是一個更理想的地方。」當然最實際的原因,還是因為台灣的生活水準較香港要低得多,「你想想看,在台灣用很少錢可以過得很好,你年輕人在台北租一個小房間只需要5000塊錢,但這個錢在香港你只能租得起劏房(一種香港居住方式,一套房被隔成若干小間),台灣吃個飯盒二三十塊港幣,在香港沒個四五十塊吃不上,生活條件台灣是好香港太多,很多年輕人都會考慮去台灣生活,至少試一試,實在活不下來再回香港。」廖偉棠繼續說。
想去台灣的人基本分兩類,一類是稱得上可以悠哉悠哉的退休中產(當中有不少退休的大學教授),他們會把寸土寸金的香港的房子放租,收到的租金足夠在台灣過上極其舒服的生活;另一類則是什麼都沒有的年輕人,台灣的房租低,加上近幾年旅遊業暢旺,那些對生活自有一套想法的人就想到台灣創業—這在香港是難可想像的事,其中最出名也最典型的是原來英皇三小花之一的音樂人蔣雅文,她當年的兩位同伴,一個還在當明星,一個轉行當了設計師,只有她孑然一身來到台灣創業。創業之初,她派過傳單、去便當店剁過排骨,在設計工作室當學徒,補習班進修設計課程,現在她和朋友合資成立服飾品牌「Little Secret」,據說生意還不錯。如果說蔣雅文是為了圓夢,還有一些年輕人則是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曾是獨立音樂人的古谷傑與柴雯就選擇在台灣台南市中西區的一處小巷弄內開設他們的咖啡館,原因是「討厭現在的香港」。
三、台灣「北漂族」
香港文化人想去台灣,台灣文化人近年卻紛紛跑到了大陸—台灣創意人集體「北漂」一度也是現象。就連被稱為「台灣反服貿第一人」、剛辭去馬英九「國策顧問」一職的著名出版家郝明義,其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北京。「以做出版來講,大陸對台灣來講還是一個最大的市場。」他曾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這樣描述搬到大陸的原因。
出於相似的原因,搬到比台灣空氣質量糟糕太多的北京的台灣人還有很多,著名的有到北大廣告系讀博士的「文案天后」李欣頻、在北大中文系混得風生水起的龔鵬程,台灣戲劇人余大任1999年起就常駐北京,由於娛樂產業等一直處於更先進的發展水準,台灣的從業人員例如經紀人、化妝師、造型師等更是深受大陸娛樂圈的歡迎,當然更別提導演和演員了。甚至有一個名為「台灣文化人在大陸」的微博,專註於介紹這個「北漂族」群體。對許多剛完成學業、四處尋找機遇的台灣年輕人來說,大陸更是一片理想的「新大陸」。
對於文化人來說,生活在北京、香港、台灣有什麼樣的不同?2014年3月5日的鳳凰衛視《鏘鏘三人行》節目曾這樣分析:「不高興的人會更喜歡香港,因為大家的關係可以很商業很冰冷,寫稿的人就是交稿就完了。但到了台灣,你會發現文化人圈子的氣氛和北京有點像,會有各種社交活動等著你去參加。」
四、移居不移民
說到從香港移民到台灣,其實歷史淵源流長,自1949年以後,台港兩地向來聯繫緊密,離得近,又都是華人社會,聲氣相通,但因為香港是國際通商港的關係,一直較台灣更為先進和發達,通常情況下是台灣移民來香港的多,而香港移民台灣的少。人總是嚮往更發達更摩登更現代的地方,當年蔣介石力邀青幫大佬杜月笙去台灣,杜家上下都不願意去,原因是覺得台灣是個鄉下地方……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三次香港移民去台灣的浪潮,第一次發生在1970年代,因為台灣的人文氣氛濃厚過香港,許多香港僑生來到台灣讀完大學之後就留在了台灣,知名歌手周華健就是典型代表,他最後留在台灣成為標誌性的台灣歌手,許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原來是香港人,可以講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而90年代則有第二波來台潮,某一年香港移民台灣的人數曾達到創紀錄的逾三千人,再加上90年代初期台灣開放外資保險業來台,許多香港人到台灣從事保險業。1997年香港回歸那一年,也有近2000人移民台灣,這其中就包括近年活躍在台灣專欄界的林保華。
第三波移民台灣潮發生在近幾年。進入新世紀之後,移民台灣的人數一般保持在一年200人左右,但從2011年開始這個數字越來越大,話題也越演越烈,而此次移民則明顯以中產階級和文化界為主。不僅娶了台灣太太的馬家輝旗幟鮮明地說要移民台灣,知名的女作家李碧華也會長時間地在台灣居住,在一次私人聚會上她更笑著說自己「已經是台灣人了」。香港跨媒體創作人、生活家歐陽應霽說過他身邊的許多朋友開始討論要去台灣居住,而他自己也有移居台灣的想法,希望台灣成為自己的第二個家。
不過,這些文化人的選擇多半為移居,而不是移民,移居指暫時居住停留,包括因工作或就讀的入境申請,移民才是指到台灣移民永久居留。為什麼移居不移民呢?這顯然和香港人現實理性的態度有關,詩人廖偉棠說:「香港和台灣向來聯繫就緊密,近嘛,機票來回才1500港幣,太容易了,不過現在移居台灣的條件也越來越高,而且還面臨著服役、入籍等問題,像我們寫稿的人去台灣,一方面台灣報紙雜誌的稿費低,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入籍,你在台灣工作所得的收入,要抽20%的稅,這是很高的,你知道香港很低稅的—很多現實條件會限制你。那我們就選擇短期居留吧,周末大家去度個假,香港的台灣簽證有長達三個月的,我去年去了台灣四次,願意的話一次可以待上一個月。你實在喜歡那裡,就多簽嘛。」
這種移居不移民的情況也得到數字的證實。台灣最新港澳人士居台數字顯示,2013年有621名港澳人士獲批定居台灣,較往年有所提升;更為驚人的數字則是移居的人數,2013年有4624名香港人獲批台灣居留,較2012年升44%。人們心中暗潮湧動,台灣「內政部」也沒閑著,他們日前宣布,「港澳地區移民台灣的風潮目前很熱絡」,為避免「難以預期的衍生性人口」,將收緊港澳人移民台灣規定,把移居台灣投資最低金額由500萬(新台幣,下同)(約131萬港元)大增1倍至1000萬元(約263萬港元),數月後實施。
香港要到台灣,移民不易,但移居容易,大家且行且珍惜吧。
1、更多擴展閱讀請見:http://www.time-weekly.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id=24514
2、感謝編輯吳筱羽,改了很多,加了很多。
推薦閱讀:
※台灣鍾玲-玉緣的故事連載(四十五)青白玉鼻煙壺《清》
※未來台灣民進黨將一黨獨大,台灣徹底走向不歸路?
※陳孔立:「台灣生活方式」解讀
※台首位「閣員」更換背後的政治考量
※林全「內閣」可望再挺半年、陳菊出任「閣揆」應有三個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