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甲午國殤 高擎愛國旗幟

2014年07月25日 16:22:45來源: 求是理論網 作者: 崔桂忠時光輪迴,歲逢甲午。120年前的今天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這場戰爭可以說是規模最大、失敗最慘、影響最深的一場戰爭,給中國帶來創深痛巨的嚴重災難。反思這場戰爭,必須銘記傷痛,凝聚愛國共識,高擎愛國旗幟,讓愛國成為中國人民堅決捍衛的核心價值。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告誡我們:愛國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甲午戰爭的失敗絕非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雖然甲午戰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且至今仍有許多疑點並存在諸多爭論,但從其根本的失利原因分析可以歸結為思想意識、政治體制和國家治理的落後。其一:思想意識的落後。思想意識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和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甲午戰爭,中國在思想意識方面顯然出了問題:思想麻木,精神渙散,缺乏國家和民族意識,無法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安於現狀,被動防禦,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消極隱退,避戰求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閉關鎖國,固步自封,戰術上不重視敵人。其二:政治體制的落後。政治體制是關於國家管理形式、機構設置、實際措施等的具體制度。清朝當時是封建君主獨裁專制,政權運行機制陳腐落後,官場因循守舊、爾虞我詐、欺上瞞下、結黨營私,缺乏戰略執行能力;最高統治集團內部明爭暗鬥不停,「帝後兩堂暗鬥於內,翁李兩黨傾軋於外」,內部傾軋,地方和軍隊派系林立,將領們把軍隊作為爭權奪利的資本,戰時只顧自保、互不配合。正如曾出使中國的日本政治家副島種臣所謂:「中國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絕無行法之人;有絕妙之言,而無踐言之事。」其三:國家治理的落後。國家強盛需要有效的國家治理。國家治理包括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反觀甲午戰爭時的清政府,從治理體系看:政治治理,依法治國、公民參與、民主決策、政治透明等必要法律制度不存在,對權力缺乏有效監督,內部腐朽;經濟治理,政策不力,國庫空虛、財力窘困;文化治理,沒有與社會相適應的核心價值體系,國民莫衷一是,行衣無歸;社會治理,管理手段落後,缺少道德約束,缺少公平正義;軍隊治理,軍人榮辱觀整體喪失,作風敗壞、訓練廢弛,戰時紀律渙散、貪生怕死。從治理能力看:朝廷昏庸軟弱,駕馭複雜環境的戰略能力極為薄弱;官僚素質低劣,辦事推諉應付形式主義嚴重,豪奪巧取牟利貪污腐敗盛行。甲午戰爭失敗的慘痛教訓告誡我們:落後就要挨打是一條永恆不變的真理。一個強大的國家,只有不斷的發展自己,使得自己不會處於落後的地位,在未來的發展中才不會受制於人,才能夠真正避免挨打。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我們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自覺增強愛國精神,自覺履行愛國責任,自覺實踐愛國行動。甲午戰爭帶來的深重災難警示我們:愛國必須大力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愛國始終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甲午戰爭的失敗 ,使中華民族面對空前嚴重的全面危機,也警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只有凝聚民族精神、匯聚民族力量才能救中國。警示之一:「勿忘國恥,知恥而後勇」,愛國必須自我覺醒。1894年11月18日,日軍進攻旅順,三天後旅順陷落。接著,日軍就在旅順城內進行了4天3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屠殺中國同胞二萬餘人,只有埋屍的36人幸免於難。「知恥近乎勇」。不對「恥」進行艱難、深沉的思索,不從心底喚起國人的恥辱感,就不能期望「勇」來得多麼飈烈、持久。正如馬克思曾深刻指出的「如果一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隻蜷伏下來的獅子,準備向前撲去……」甲午戰爭雖然對中國人民造成了最大傷害,但也帶來了最大覺醒。從準確意義講,不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大敗才是中國人真正睜開眼睛看世界的開始,也促動了辛亥革命的發生,最終選擇了以徹底變革方式實現近代化的道路。警示之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愛國就要甘灑熱血。革命英雄主義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甲午戰爭以來,無數愛國仁人志士,努力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發出了「救亡圖存」的吶喊和「振興中華」的吼聲。愛我中華、憂我中華、興我中華,成為一代代中華兒女不解的情結。中國共產黨人承擔起先輩們未能完成的偉業,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進行了前仆後繼、不屈不撓、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壯麗篇章。革命戰爭年代以來,約有2000萬烈士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了生命。這當中,留下姓名和事迹可考的烈士,僅有186萬。也許他們的事迹無人知曉,也許他們的屍骨不知所終,也許他們的墓碑空無一字,但我們知道,新中國的歷史就是這些有名或無名的烈士創造的,正是這些民族的脊樑,鑄就了今天中國夢的基座,也鋪就了民族精神最為亮麗的底色。警示之三:「積弱貧窮 ,國將不國」,愛國還須自強不息。甲午戰爭讓中華民族經歷了浴火重生的洗禮,也得到深刻警示:要讓屈辱不再復返,就要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動力自強不息,把我們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只有國家富強了,綜合競爭力更強了,才不會遭受別人欺辱,才有國格人格,才有國家安全,才有人民的福祉。歷史的恥辱是今日奮進的動力。改革開放的幾十年,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幾十年,這種難得的發展機遇期是幾代中國人用血汗和智慧換回來的,真正的愛國者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力促中華民族的崛起。須知,國與國之爭,最終決定性的還是綜合國力。而綜合國力的提高,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奉獻。銘記歷史,自強不息,用核心價值觀進一步熔鑄和升華民族精神,一心一意搞建設,這才是真正的愛國之舉。甲午戰爭刻在心裡的傷痕提醒我們:愛國必須增強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憂患意識是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千古名句在不斷地警醒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或居安思危,或奮起救亡。甲午戰爭刻在心裡的傷痕昭示我們:只有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才能在憂患中警醒,在警醒中奮進,才能成功應對國際國內各種風險和挑戰。第一,增強憂患意識要有緊迫感。從某種意義上說,憂患意識是愛國主義的另一種表達,體現了對民族、對國家前途命運的強烈關注。甲午戰爭逸豫覆亡慘痛教訓反覆昭示著保持憂患意識的極端重要性。今天的中國早已擺脫任人欺凌宰割的屈辱歷史,國際地位、綜合國力都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已有相當的綜合國力,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已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嫦娥奔月、蛟龍深潛、航母入役。但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任重而道遠。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流動的歷史。歷史經驗表明,越是形勢好的時候、越是發展順利的時候,越要有緊迫感,越要增強憂患意識。第二,增強憂患意識要有危機感。憂患意識的可貴在於,能夠從和平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把中國作為假想敵,時時提醒自己打敗北洋水師。此時,清朝統治者卻沒有認真對待日本,這種危機感的不同,自然是之後清朝慘敗的重要原因。歷史證明,那些時刻提醒要有危機感的國家,才能長久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安委第一次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這是我們黨的一條重要政治經驗,體現了黨對世界大勢的準確把握,對世情、黨情和國情的深刻洞察,表明我們黨在執政能力上日趨成熟。第三,增強憂患意識要有使命感。使命感是國家安全保障的精神之本,也是人民團結奮鬥的力量之源。甲午的硝煙挽著悲壯雖已遠去,日本軍國主義卻野心不死:從否認野蠻侵略罪行,到參拜二戰戰犯亡靈,再到解禁集體自衛權、架空和平憲法……現實警醒我們,日本右翼勢力有擴展泛濫的趨勢,日本軍國主義有死灰復燃的危險。如果沒有了國家,你將什麼都不是。在複雜和嚴峻的現實面前,人人要有勇於擔當、捨我其誰的強烈使命感,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忠於職守,勤奮工作,這是新形勢下愛國主義最根本的行為要求。歷史迴響,永矢不忘。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永遠是我們的精神旗幟。魯迅曾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一個人需要精神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同樣如此。銘記國殤,勿忘國恥,保持警醒,凝聚力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建設起一個強大的國家,悲劇才不會重演。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走過一段苦難,古老的民族浴火重生;創造永恆輝煌,嶄新的國家光芒萬丈!(作者單位:中共大連市旅順口區委政研室)
推薦閱讀:

俄媒:國際奧委會禁止將俄國旗帶上平昌冬奧看台
梁錦光靈柩將覆蓋國旗
【2011國旗下講話】感恩母親(母親節演講稿)
香港4日起連續3日國旗區旗下半旗向遇難者致哀

TAG:愛國 | 國旗 | 旗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