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情商教育的三堂必修課

伴隨成長腳步的是一個接一個的人生困惑,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靠著自己艱難摸索。然而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有專業的知識,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更擁有智慧和一顆柔軟的心,他們就是心理諮詢師。本刊每期將邀請一位國內著名心理諮詢師做客心理會客廳,聊聊他們經歷過的事情,告訴我們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如何給別人帶去幸福。

採訪對象:張怡筠。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心理學博士;「張博士青少年情商夏令營」創辦者&主持人 (2007年迄今);活躍於媒體的心理學專家,曾任央視《開學第一課》《心理訪談》,湖南衛視親子教育節目《變形計》之心理學嘉賓、主持。

人物標籤:作為第一個用中文撰寫情商專著的學者,著名心理專家張怡筠認為:這是個以情商論成敗的時代。80%情商+20%智商=成功,100%情商=幸福!因此,情商教育是每個人的人生第一課!

兩年前,本刊曾刊登過一篇文章,名為《張怡筠:用心理學玩轉婚姻的幸福魔方》,讓讀者了解到這位來自寶島台灣,享譽兩岸三地的著名心理學家、兒童情商教育專家如何巧妙、細緻地利用她最擅長的心理學,讓自己20多年的婚姻生活幸福如初。

2012年10月,本刊記者專程前往上海,在張怡筠的「情商工作室」里,再次採訪了她,傾聽這個優雅、美麗、溫和又聰慧的女人,為我們講述她致力並投入多年的兒童、青少年情商教育的心得、感觸以及想與父母們分享的情商必修課。對記者來說,這是一堂非常輕鬆又收穫多多的課程。儘管應試教育和「分數決定一切」的後遺症還在,不可能折轉回去重新培養高情商後再經營人生,但記者還是從她的幾堂情商必修課里,學到了終生受益的知識……

沒有EQ,IQ再高也枉然

如今溫文爾雅、落落大方,極具女人魅力的張怡筠,其實在小時候十分活潑,很有自己的主見。為此,她有時會挨媽媽的打。因為張媽媽小時是被父母用打罵方式教育長大的,剛開始做母親的她,也有樣學樣地打罵孩子。然而在12歲那年,媽媽在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夜間失蹤」後,小張怡筠突然發現:「媽媽變了,原來會打人的媽媽再也不打人了。」後來她才知道,媽媽是去學習了有關心理學的成長課程,因而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媽媽不再打孩子,她變得親切和幽默,變得更願意花時間跟她玩耍,聽小孩說話。而且更多時候,媽媽會鼓勵她對許多事情有自己的判斷和看法,並不斷給予表揚。

「一直到現在,我70歲的媽咪隨時隨地都樂觀開心,任何時刻都給予孩子們無窮的正能量。她優化了自己,成長為孩子們心中喜歡的媽媽,用現在的眼光看,成功變身孩子的情商教練,讓我們能快樂幸福地成長。有這樣的媽媽,我真的很幸運。」張怡筠說。

自己的成長經歷,讓張怡筠意識到心理學對人的重要影響力,因而立志要成為心理學家,後來一直投身於情商的研究與教育工作。

情商(EQ),是情緒智力商數的簡稱,是一個人對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認知及管理能力。情商的主要內容包括自我情緒認識能力、自我情緒管理能力、認識他人情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四個方面。簡單點說,就是一個人運用情緒,圓滿處理自我及人際關係,達成生命目標的能力。

張怡筠說,研究發現,對一個人的成就及幸福的貢獻,情商都比智商重要多了!而情商有部分會受到遺傳影響,但後天的教育及學習更重要。良好的親子關係及家庭教育,會彌補孩子情商的「先天不足」,培養出有高情商的寶寶。

情商教育第一課:自信

那麼,一個高情商寶寶最明顯的表現是什麼?「自信是情商的重要基礎及能力。」張怡筠說。差不多每次親子講座後,都會有媽媽跟她憂心忡忡地傾訴:「我覺得我家寶寶不自信,總說『我不會』『我做不到』。比如嚷嚷著要拼圖,給他買回來了,反應居然是『我拼不好,還是媽媽幫我拼吧』。」

張怡筠說,很多學齡前的孩子常常將「我自己來」「我能行」掛在嘴邊,表現得自信滿滿。但是,也有些孩子是典型的「我不會」寶寶,總是不敢去嘗試新事物,總是顯得很膽怯,處處退縮,此時爸媽要特別用心去培養孩子的自信。

自信,指一個人對自身價值的肯定,是對自己外貌、能力、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持有非常積極的信念。

張怡筠說,由於自信是一個人情商能力的基礎,其重要性,就如同大樓的地基,地基不穩,房子越高越容易坍塌。許多父母過度的誇獎:「孩子你是最棒的」,其實無益於培養紮實的自信。自信的孩子有兩大正面自我認知:「我是可愛的」「我是能幹的」。

從本質上看,「我可愛」源於孩子從他人口中獲得的積極評價,「我能幹」源於孩子過往勝任某項工作或任務的經驗。如果想培養孩子的自信,需要呵護和強化孩子的這兩個信念,家長們不妨這樣做:

實踐和體驗,讓孩子的自信更紮實。讓孩子體驗自己成功完成任務的感受,能增強孩子自信。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讓他自己去做,小到吃飯、穿衣、刷牙、洗臉,大到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應酬,家長沒必要包辦代替。可以鼓勵孩子參與一些相對簡單的家務,並及時給予認可:「你把地板掃得很乾凈,真讓媽媽大吃一驚!」孩子會因此獲得勝利完成任務的成就感,也獲得了父母的認可,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滿意而更加自信。

肯定和鼓勵,讓孩子的自信更牢固。來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勵,能讓孩子更相信自己。怎麼做更有效?

首先,肯定和鼓勵要及時,孩子一有良好表現就要給予肯定。

其次,肯定和鼓勵要具體而不是泛泛的「你真棒!」例如,孩子自己收拾玩具,父母可以這樣表揚:「今天,你不需要提醒就自己主動收玩具,而且擺放得很整齊。」具體的反饋,會讓孩子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該繼續怎麼做。

另外,肯定和鼓勵要客觀。許多家長可能會認為,時不時誇孩子「你真棒」「你好聰明」會讓孩子更自信。實際上,自信需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孩子才能從內心真正認可自己。因此,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他(她)某件事情的具體經過,一邊幫孩子梳理當時的情緒感受,一邊對孩子的行為表現給予客觀評價。讓孩子對自己的認識更全面,獲得更紮實而不是盲目的自信。

比如那個嚷嚷著不會做拼圖的孩子,張怡筠建議家長這麼做,從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當寶寶說「我拼不好,還是媽媽幫我拼吧」時,媽媽先鼓勵孩子參與拼圖活動:「我和你一起玩拼圖好不好?」當寶寶成功找到一片拼圖,媽媽要及時肯定:「寶寶找到一塊合適的拼圖啦,真是努力的好孩子!」此外,媽媽還可以時不時「示弱」:「寶寶,快來幫媽媽,媽媽怎麼找不到呢?」

當孩子認為自己的存在有價值、被人愛,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對各種挑戰,也就獲得了通往成功和快樂的鑰匙。

情商教育第二課:處理衝突和憤怒情緒的能力

很多孩子非常自信,他們也擅長在公開場合積極表現,並恰如其分地展現自己的能力。但是,動不動就發脾氣、面對衝突要麼迴避要麼採取極端方式,卻是張怡筠在親子課堂中遇到的很普遍的一個問題。

「我們的課堂上,有很多寶寶是那種十分討人喜歡,一看就是小甜心的孩子。他們的嘴巴特別甜,也總是開心不已,就像小天使一樣。」張怡筠說,但當他們的父母被要求「描述寶寶」時,竟然有高達95%的選擇「易怒」。很多的父母,在孩子表現出這樣的情緒時,要不覺得「等一會兒就好了」,要不和寶寶一起惱怒發飆。其實這樣做,對培養孩子的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毫無作用。張怡筠一向很注意國內外關於兒童情商教育的研究,2010年以色列一項研究發現,家長忽視幼兒的負面情緒比如哭泣、發怒等,或要求孩子壓抑情緒,會削弱孩子的情緒覺察和共情能力。

當孩子悲傷或憤怒時,家長要避免哪些誤區?美國學者John Gottman博士認為,有三類做法不利於培養高情商孩子:第一,忽視孩子負面情緒,覺得無關緊要;第二,對孩子負面情緒不滿,甚至指責或處罰他們;第三,接納了孩子的負面情緒,但卻沒有引導孩子如何處理情緒。

在寶寶傷心時,張怡筠建議父母切忌有如下反應:1.假裝沒看到;2.對孩子說「不哭才堅強」;3.呵斥「不準哭!」甚至動以武力。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無條件接納他們的情緒並有所回應,才有利孩子的情商發展,即培養處理衝突和負面情緒的能力。

另外,體罰傷自尊也積怨氣,是最糟糕的情商教育。張怡筠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父母打孩子。 孩子的負面情緒積壓,家長沒有重視並及時和他們溝通以幫助排解和處理,相反卻暴力相向,後果可能會很嚴重。對於現在有很多青春期孩子選擇輕生,張怡筠非常關注也很痛心,她說,這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及時給孩子上好情商教育這一課。

情商教育第三課:樂觀、感恩和同理心

因為是獨生子女的關係,很多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的壞毛病。這是張怡筠在親子課堂上遇到的另外一個普遍問題。這些孩子缺乏對別人的寬容、理解和換位思考等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論的專有名詞,是指正確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緒,進而做到相互理解、關懷和情感上的融洽。

比如,很多孩子在收到別人禮物、公交車上被讓座時不願「謝謝」,很多父母因此覺得沒面子、惱怒,當面或者事後會狠狠教育孩子。其實,三四歲的孩子都有明白別人善意、能完整表達自己的語言能力,他們不是不會或不敢表達,而是根本就不願意。張怡筠認為:這是家長教導孩子禮貌、得體表達的好時機。聰明的父母,會這樣做:

首先,把感謝作為自己的生活常規,給孩子做好良好示範。比如在家庭里,對待自己的愛人、父母,都應該適時地說「謝謝」;其次,不時提醒孩子體恤他人好意:「阿姨喜歡你才給你讓座,我們一起對阿姨說謝謝吧!」第三,要及時讚揚孩子得體的表達,比如對孩子說:「剛才你用『請』字,真有禮貌!」示範得多了,孩子自然會懂得感恩和換位思考。

「良好的家庭教育,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點就是教會孩子感恩運氣、重視能力。看自己,不因外表及家境優越而得意洋洋;看他人,以人品素質而非權貴財富去衡量對方。教孩子懂得一個人的真正價值,才能教會他經營出自己有價值而且幸福的人生。」張怡筠說。

她認為:樂觀是孩子的關鍵情商能力。樂觀的小孩具備如下特質:1.總能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2.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挑戰,把事情做得更好;3.把成功歸結為自身的能力或努力;4.遇到困難不灰心不放棄;5.認為總會有好的事情發生。想要孩子快樂成功,爸媽該從培養小小的樂觀高手開始。

幽默感和想像力,是培養孩子樂觀能力的重要手段,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讓管教變得有趣有效。例如,教孩子收拾撒落一地的玩具,與其嚴肅地命令,不如這麼開口:「小汽車想念它的家了」「積木寶寶都困了,該回家睡覺了」「鉛筆和筆帽是好朋友,讓它們彼此擁抱吧」……幽默感,會讓大人童心泛濫而興趣高昂,也會讓寶寶養成好習慣,真是一舉兩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教練

張怡筠曾遇到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女企業家,她的事業做得非常成功。事業成功的她,還有個為她掙夠了面子的女兒,從小到大,女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數不完的鋼琴、奧數大獎,高中畢業後保送到上海著名高校。一切聽來好極了,可是這位媽媽卻焦急地說:「女兒剛上大一,最近突然對我說她想自殺,而且,她這樣說的時候,彷彿對我充滿敵意……」這位媽媽百思不得其解而又傷心不已:女兒那麼優秀,堪稱同齡孩子中的佼佼者,而且一向開朗樂觀,大好的前程擺在面前,為何要自殺?

通過溝通,張怡筠發現,這位母親和很多中國式母親一樣:從小到大,她只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必學科目的成績、鋼琴考級的分數、奧數是否拿獎……媽媽想當然地認為:女兒成績好,就能上好大學找好工作嫁好男人。殊不知,女兒一直過得很壓抑,她的樂觀、幽默和懂事,都是裝出來的。不然,她怎麼會在考入名牌大學後,竟想了斷美好的人生?

青春期是每個孩子人生中最嚴峻的考驗,一不留神可能就會出現心理風暴。

父母應該知道培養一個孩子,就如同蓋一棟大樓,在打地基時就要想到,某一天可能有颱風、地震來襲。蓋樓前把地基打得結結實實,每一層樓都用心蓋,不要等大樓蓋到十幾層高遭遇颱風來襲時,才後悔不已。

近幾年科學家對人類大腦研究後發現:大腦第一次迅猛發展期在6歲以前,而青春期其神經系統經歷一次重塑,身體生理經歷了大的變化,性荷爾蒙和大腦也經歷了一次大的變動,即從兒童到成人的心理風暴期。「很不幸的是,這個時期的孩子剛好碰上中考、高考,父母又正處於更年期。如果父母依然一味強調學習成績,給予孩子更大的壓力,那麼就極容易出現問題,而這個青春大逆反期的問題,往往是最嚴重的。」

張怡筠還講述了一個讓她非常感動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主角,是她情商工作室的一位女講師。這位女士非常積極陽光,善於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她的幸福和快樂由內而外感染了每個人。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她父親從小到大的教育。比如,學校布置的家庭作業太多,父親發現女兒有點不高興,就會找到女兒的老師說:「作業太多,很抱歉我女兒沒時間做完。」老師問:為什麼其他孩子能做完,她就不能做完?父親答,因為他要帶女兒出去玩兒!「玩兒」,不是純粹的玩樂,這位父親總是利用玩樂的時光,和女兒溝通談心,與她一起分享一本好書或一場電影。與此同時,父親總是時時處處做好女兒的表率,自信、樂觀,處理自我負面情緒和與他人衝突的能力。

這個總是不做完家庭作業的女孩,成績一直非常優秀。因為,父親重視培養她的情商能力,讓她樂觀開心並熱愛學習,成績自然不是問題。

這個女兒一直比同齡孩子顯得自信而樂觀。大二那年,她的父親不幸患重病,彌留之際,媽媽問:「女兒還沒畢業、結婚,你怎麼捨得撇下她啊?」他答:「我一點都不擔心我的女兒,因為她長大了,是個獨立、自信和有幸福能力的孩子。所以我了無遺憾……」

這真是父母最大的成功,把孩子培養成幸福開心的成人。

因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情商教練。當孩子具備了極好的情商能力,我們還愁他們的人生道路不一帆風順並永遠幸福嗎? 文/本刊記者?玄圭


推薦閱讀:

作為一名教師的你,見過的最奇葩的家長是怎樣的?
荷蘭留學生活都有哪些費用
怎樣教育孩子正確理解死亡呢?
梁啟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起跑線》:有多少父母拚死在為孩子,捍衛教育的公平權

TAG:教育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