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東方的教育是教小孩修戒、定、慧,西方僅僅是教知識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3-10-25 05:13:10關鍵字:教育,戒定慧,早期教育,小孩,背書,事相,理體,印光大師文鈔,文鈔,一門深入,東方教育 |
【 點擊數:62 】 【字體:大中小】 【收藏】【列印文章】 |
摘自凈空法師《凈土大經科注》第487集 2013年10月22日講於香港 看電視能參透屏幕里外的「理、體」和「事、相」,能開悟,能成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 這四句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世尊為我們轉述。 請看念老的註解: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會疏》曰:『一切有情非情,凈穢凡聖,」 「非情」就是無情。「有情」,我們今天稱動物;「非情」是植物、礦物,這就把整個宇宙一切法都說盡了,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裡頭有凈、有穢、有凡、有聖。在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凈、是聖,我們稱為四聖;六道凡夫是穢,穢是染污、是凡夫。所以凈、穢、凡、聖是講十法界。 「名為諸法。」 「諸法」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諸法。 「性者不改義。」 「性」的定義,是不改、不變、不生不滅,沒有變化,這叫「性」。 「其理體也。」 「事相」是十法界的諸法,十法界諸法的理體是什麼?「理」是跟「事」說的,有事一定有道理;有形相,一定有它的本體。現相是「事」,理體是「性」,事相跟理體是分不開的。我們現在常常用電視做比喻。因為電視是近代發明的,古人翻經的時候,讀經、講經、教學,那個時候沒有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最近四百年才出現的,四百年前沒有。說性相、事理,最容易懂的,還是電視這個比喻,大家天天都看。電視的畫面是「事」、是「相」,能顯這個「事、相」的是屏幕。我們把電視的屏幕比喻做「理、體」,現相是「事」、是「相」。你看,「事、相」剎那剎那在變,這個大家知道;「理」跟「體」不變。這個看電視會開悟,看電視會成佛,問題就是你會不會,禪宗的大德常說「會嗎」。會,會看的人一看就開悟了、就成佛了,因為一樣通了,樣樣都通,全都明白了。整個宇宙的現象,跟這小屏幕上的現象,道理是一個,一通一切通,一迷一切迷。我們天天看,要會看,要看出它的「性、相、理、體」,要能看出這個,你就把事實真相全明白了,這叫諸法實相。「事」上看到「理」、看到「體」;「理」上看到「事」,「理」、「事」是一不是二。 就我們正在看電視的時候,屏幕上現的這些現相、事相,理、體跟事、相融成一,它沒有分開。如果分開了,現相就不見了,沒有現相了。所以「性」在哪裡?「性」在「相」當中。「理」在哪裡?「理」在「事」裡頭,它分不開。佛菩薩比我們有智慧、有覺悟,他在事相上見性,明心見性;我們在實相上見不到性,「性」就是「體」,我們著了相了。著了相了,只知道看屏幕上的現相,不知道屏幕存在,這就是凡夫知見。那佛知佛見,佛知道這個現相裡頭有屏幕,屏幕跟現相同時現前,他屏幕也看到,是現相也看到;我們亦如是,但是我們迷了,我們迷在現相上,只看到形像,把屏幕給忘掉了,屏幕在哪裡不知道了。凡聖差別就在此地。這個比喻好懂。比喻如何合法,比較上困難,但是道理是一個。禪宗裡面說明心見性,「性」在哪裡?隨拈一法無不是「性」。那我要問你,你在看電視,屏幕在哪裡?色相上任何一個相就是屏幕,離開屏幕沒有相。離開「理體」沒有「事相」,「體、性」從「事相」上顯出,「理體」在「事相」上,「事相」就是「理體」。念老在這裡有個簡單的註解,在括弧裡頭: 「(諸法本具之體性,永無改變,乃其實際理體也。)」 你要能夠見到這個「體」,就見性了。比喻究竟是比喻,沒有辦法比到恰到好處,那是做不到的。電視屏幕是它的「理體」,我們知道,把頻道關起來,屏幕就顯出來了,屏幕上什麼都沒有,那是「理體」現出來了。佛告訴我們,宇宙萬有的「理體」也是什麼都沒有,是空的。電視屏幕是物質;宇宙萬有的理體不是物質,這一點就難了,物質我們很容易知道。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它確實什麼都沒有,但是它存在。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就是心理現象,跟自然現象,都是從理體上顯現出來的。所以這個理體不能說它空,也不能說它有。你說它有,它三種現象都沒有;你說它沒有,它能現三種現象,能生萬法。 能生萬法,不能說它無;它一法都不立,不能說它有。說它有、說它無都錯了。那要怎樣說才不錯?佛法有個詞叫「不可思議」,那就對了。「不可思議」是什麼意思?無法想像,不能想像、也不能說。所以特別是宗門,對於這樁事情,叫「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一開口說它,錯了!你怎麼說得出來?你一動念頭,也錯了,不能動念頭,因為什麼?它不能夠思,愈思愈錯;不能說,越說越錯;不思、不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在眼前,你就見到了。見到這個事實真相,稱這個人叫「法身大士」、「法身菩薩」。 東方教育注重在消業障、斷煩惱,恢復自性的智慧德相在中國有一個代表人物,就是禪宗第六代的祖師惠能大師。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他用二十個字來描繪。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他見性了。也就是這個事實真相他清楚了、他明白了。那「性」是什麼樣子?他告訴我們「本自清凈」。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沒有染污。我們今天講染污,性體不會染污。染污是什麼?事相有染污。事相會被染污,性體不被染污。事相有生有滅,性體不生不滅。「本不生滅」,沒有生滅。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事有生滅,體沒有生滅,理體沒有生滅。第三句他說「本自具足」。這一句了不起!「本自具足」,它一樣也不缺。我們用世尊在《華嚴經》上的一句話來解釋「本自具足」,佛在《華嚴》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真的一切眾生;「皆有」,個個都有,沒有一個例外,統統都有像如來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在哪裡能看見?在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華嚴經》上這一句就擺在你面前,你全都看到了。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是佛法、是東方教學的理論依據。 東方人跟西方人不一樣。東方人教學,自古以來,現在沒有了,最近這兩百年成了問題了。古人教學,目的是教你開智慧,不是知識。西方人教學是求知識;東方人教學是求智慧。智慧是自性本有的,不從外面來的,就是「本自具足」。我們智慧沒有失掉,佛很清楚,佛說的話是真話。沒有失掉,為什麼現在智慧沒有了?佛告訴我們,因為你有煩惱,你有三類煩惱,三大類,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把你的智慧、德相障礙住了。你的智慧、德相沒有失掉,只是有障礙。那麼東方教學的理論、依據,就依這個。只要我們把障礙除掉,我們自性的智慧就現前了、德能現前了、相好現前了,沒失掉!而且告訴我們自性本具的是真的,就是智慧、德能、相好是真的;這個妄想是假的,無明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都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假的東西這一放下,把它拋棄掉,真的就現前了。這樁事情跟讀書不讀書、認識不認識字沒有關係。所以東方教育注重在消業障、斷煩惱,恢復自性的智慧德相,它在這裡。不一樣!所以方法用什麼?佛教傳到中國來了,佛教用的方法好!「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是從這兒來的,德能是從這兒來的,相好也是從這兒來的。 因此中國傳統不重視記問之學;這個是求知識的,他非常重視。你要讀很多書、你要把它記住,廣學多聞,那是什麼?知識。東方跟佛法求智慧,不求知識。有智慧自然有知識;有知識沒有智慧。知識處理問題有局限性、有後遺症,它不圓滿;智慧處理問題沒有局限性、沒有後遺症。 東方把自己東西拋棄了,學習西方人,現在東方智慧不見了,知識還趕不上別人,你說多可惜! 東方的理念是教小孩修戒定慧,西方是教知識東方人教學,從小教小孩背書,背古人的書。現在人對這個教學法不贊成:小孩什麼都不懂,你教他念這個幹什麼?不是把他念呆了?這句話說得沒錯,就是想把他變成呆的,獃人有呆福,可不得了!他一開悟就不呆了,一開悟就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所以從小教學,訓練他什麼?保持他的清凈、平等、覺,孩子的心是清凈、平等的。所以我最近也常常提起,我們的自性什麼時候現前過?有!真有。看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絲毫染污都沒有, 我們的本來面目現前,太可愛了!什麼時候?人生百日。人出生一百天,也就是說三個月、四個月大的嬰兒,你說他多可愛,你看到他多歡喜,滿面笑容。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境界?菩薩境界,不是佛。佛是不起心、不動念;他有起心動念,生下來他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菩薩!看菩薩,就在這個時候看。到他再長大,他認識誰是他媽媽、誰是他爸爸,他被染污了,為什麼?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了,他就不單純了。漸漸長大,說他懂事了,那不叫懂事,他染污了。染污越來越嚴重,距離天真越來越遠。所以中國古人懂得,確實是佛知佛見,我們老祖宗不是凡人,他知道。 孩子要怎麼教法?一千天之內,一千天就是三年,三歲,從出生到三歲之前,負面的東西不能讓他看見,他看見的是正面的。也就是好的讓他看見;不好的決定不能讓他看見,負面的不能讓他聽見、不能讓他接觸到。三歲是紮根教育,這個事情媽媽要負責任。像《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不是給小孩念的,是做父母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家庭里要把它做到,做給小孩看。小孩看到他的父母孝順他的爸爸媽媽,就是祖父母,他學會了。表演給他看是身教,不是言教,言教,他還不會說話。讓他看見的、聽見的、接觸到的,全是倫理道德、與自性相應的,這個要讓他看見。所以古人有句諺語說「三歲看八十」,三歲這個根要是奠定了,到八十歲他都不會改變,為什麼?他有能力辨別是非,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對跟錯誤,他有這個能力。 那麼三歲之後,漸漸長大了,可以教他認字、教他識字,一天教他認幾個字。再過三年,他可以能認識二三千字,這才上學。認字是很單純的。上學老師教他什麼?老師還是教他《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不是父母表演給他看了,老師表演。他信心堅定了:家裡父母這樣做,老師也是這樣做。他就不會懷疑了,完全相信、完全接受,就養成習慣了。 讓小孩背書是修定,是對治他的小腦袋胡思亂想背古人的書籍,用意在哪裡?用意在保持他的清凈、平等心,是修定,用背書來修定。你不叫他背書,他小腦袋還會胡思亂想,那就麻煩了,所以用背書。背書,書會背了,那是付作用,不是真正目的。真正目的是讓他的心清凈,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就是保持他的天真爛漫。一直大概保持到十歲到十二歲。背誦的東西不要太多,一樣,就是一本書,你天天念,什麼意思不要管,就是念。要講什麼意思,就起分別、執著了,起分別心了。就是叫你念,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漏掉,這是什麼?修定!定到一定的時間,就開悟了。古人,我們常常聽說神童,神童不少,不是少數,十幾歲小孩,不但明理,文章寫得好,他明白道理。這是什麼?這悟處!清凈心生智慧,要記住這句話;染污的心生煩惱、生妄想、生雜念。 所以西方人對中國有研究的,認為中國人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理念。佛陀這個「戒、定、慧」三學,是最高的教育理念。戒律就是規矩,小孩從小要把規矩建立,一生不會改變,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父母跟老師的恩德是同等的。 小孩在十一二歲之前,老師教;三歲,這是父母教。父母跟老師的恩德,不但是生,育,他養你、教你,完全是身教做出來給你看。所以入學,私塾,入學裡面的教學,是奠定「定、慧」的基礎。用背誦這種方法教你修定。一部書能夠背完,背一個字不錯,甚至於默寫也一個字不錯,可以再換一本。不換行不行?行!不換,一門深入,那會開悟。 修學成就的方法和指導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方法、指導的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是方法,「讀書千遍,其意自見」。所以要不要讀很多?不要!一生就學一樣。先得三昧,就是得定。學《無量壽經》,得念佛三昧,這是念佛法門;讀《法華經》,得法華三昧;讀《華嚴經》,得華嚴三昧。三昧得到之後,繼續能力,不要改變,再用個幾年的功夫,豁然大悟,就開悟了。開悟之後,就是明心見性了,剛才講,見性了,一切全通了,沒有學過的也通了。 我們看惠能大師這個例子,他真正聽別人給他講經,就是五祖。五祖給他講《金剛經》,不要用經本,為什麼?能大師不認識字,所以不需要用經本。講多少?大概《金剛經》,諸位翻開來看,大概四分之一,沒有到一半,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開悟了。悟了以後,不要講了,他全懂,自然就懂了,為什麼?佛經,諸佛如來從自性里流出來的。你明心見性,你的性跟佛的自性是一個性,所以佛自性流出來的,就是你自己自性流出來的。自己自性流出來的,哪有不懂的道理?全懂了!沒懂,是沒見性;見性是全懂了。不但佛法懂了,再給你說什麼宗教經典都懂了。不但宗教典籍都懂了,世間所有一切學說也懂了,沒有一樣不懂,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叫一通一切通。這是東方人的教育理念,東方人教育的方法。西方人不是的,他是知識。知識這樁事情,隔行如隔山,你學這個科目,你學通了,換到另外一個你一竅不通。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對佛法、對東方東西才佩服得五體投地。 用西方的標準看東方,是大錯特錯今天有不少人跟外國人學,批評中國傳統文化、批評古聖先賢,說他們不懂科學,說他們是封建帝制,是搞迷信、欺騙人民。這外國人對中國看法,情有所緣,為什麼?他是真正一無所知。用他們的標準來看東方東西;中國人也跟他們一樣,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我們自己有生之年,真正回頭回顧一下,我們用十年、十年做個比較。今年是公元二0一三年,回憶過去十年,二00三年,二00三年的社會比現在好,這我們能記得;那再往前去,一九九三年,更好!越往過去越好。那麼現在社會是倒退,不是在進步。科學技術進步了;人心倒退了,人與人之間關係沒有了。我第一次離開台灣到香港來講經是一九七七年。一九七七年的香港人,還有濃厚的人情味;現在沒有了。一九七七年,香港任何東方去吃東西,你放心,不會有毒,不會有不幹凈的,不會有假東西的。現在到處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包括醫藥,賣葯的賣假藥,這個在過去從來沒聽過的。葯是救人、救命的,你怎麼可以害人?賣假藥的都是殺人,真正叫謀財害命。社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現在不是十年、十年比了,現在一年不如一年,多可怕?! ------------------------------------------------------------------------------------------ 印光法師文鈔選讀與廣東許豁然居士書(代康澤師作)居士身居善堂,力行善事,終日宣講,勸人為善。擔荷聖賢居家為政在野①盡忠之道,遵守佛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法。每一思及,羨慕不已。然善事固有大小不同,善書亦有淺深不等。欲令自他同登善域,宜擇其善書之最精微顯著者,刊印流通。使天下後世之見聞此書者,皆悉改過遷善,希聖②希賢。何異③閣下遍提天下後世之耳而面命之。較宣講於一時一處者,其功德大小,不可同年而語矣。但善書雖多,所說皆世間小因小果。惟安士全書,覺世牖民④,盡善盡美。講道論德,超古超今。言簡而賅,理深而著。引事迹則證據的確,發議論則洞徹淵源。誠傳家之至寶,亦宣講之奇書。言言皆佛祖之心法,聖賢之道脈。淑世善民之要道,光前裕後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則繩武聖賢,了生脫死,若操左券⑤以取故物。與彼世所流通善書,不啻⑥有山垤⑦海潦⑧之異。茲因了得師由普陀朝九華,衲特令繞道至金陵請來,呈於閣下,祈細心玩索,則食嘉肴而知旨,學至道而知善,其刊板流通博施濟眾之心,必有決江河而莫御之勢焉。安士先生姓周名夢顏,一名思仁,江蘇崑山諸生也。博通三教經書,深信念佛法門。弱冠⑨入泮⑩,遂厭仕進。發菩提心,著書覺民。欲令斯民先立於無過之地,後出乎生死之海。故著戒殺之書,曰萬善先資,戒淫之書,曰慾海回狂。良以眾生造業,唯此二者最多,改過亦唯此二者最要。又著陰騭文廣義,使人法法頭頭,皆知取法,皆知懲戒。批評辯論,洞徹精微。可謂帝君功臣。直將垂訓之心,徹底掀翻,和盤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訓受訓,兩無遺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聖賢幽微奧妙之義,而以世間事迹文字發揮之,使其雅俗同觀,智愚共曉故也。又以修行法門,唯凈土最為切要。又著西歸直指一書,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脫死大事。良以積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盡還須墮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薩之位,決定直成佛道。前三種書,雖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種書,雖教人了生死,而又須力行世善。誠可謂現居士身,說法度生者。不謂之菩薩再來,吾不信也。竊念虞舜為善,捨己從人。商書修德,主善為師。素知閣下及同堂諸位善人,無功不立,有善皆納。敢請刊板,宣講流通,則展轉傳揚,燈燈相續,盡未來際,皆受其賜。祈發救世之婆心,勿以人微而廢言,則幸甚幸甚。居士傳,系乾隆間蘇州長洲進士彭紹升,博覽群書之暇,採自漢至今之大忠大孝,清正廉潔,有功名教,深通佛法者,錄其入道修證之事,兼載發揮佛法之文。人有數百,書成六冊。三教平心論,系元學士劉謐所作。先明三教並是勸人止惡行善,不可偏廢。次明極功淺深不同。後廣破韓愈之說,並歐陽程朱之說。釋氏稽古略,以歷代紀年為綱,儒釋事迹為目。自伏犧至明末以來,國家之治亂,佛法之興衰,信毀之罪福,修持之利益,祖師法言,高僧行實,並及出格忠孝,至極奸惡,皆錄其大端。使人展卷便知法戒,端坐曠觀古今。豈徒有益於修道之士,而實為讀書論古者之袖裡奇珍也。佛法唯教人止惡修善,明心見性,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一大藏經,絕無一字教人運氣煉丹,求成仙升天,長生不老者。國初魔民柳華陽作慧命經,盡用佛經祖語,證煉丹法。挽正作邪,以法謗法。未開眼人,見其邪說,認為真實,正見永失。所言所修,皆破壞佛法。而猶囂囂自得,謂吾幸遇真乘,得聞正法。所謂認賊為子,煮砂作飯,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可不哀哉。夫煉丹一法,非無利益。只可延年益壽,極功至於成仙升天。尚非老子真傳,況是佛法正道。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若能領會此語,便不被彼所迷。兼能熟閱安士全書,居士傳,平心論,稽古略等書。則明鏡當台,妍丑自分。洪爐驗金,真偽立判。恐曾從事此書,故不禁覙11縷雲。禪宗一法,惟令人真參實悟。故所有言句,皆無義路。不可以凡夫知見,作文字義理領會。若非親近明眼善知識,及用拌命死心一番工夫參究,必不能頓明自心。心既不明,必不解祖師意旨。切不可依文解義,學口頭禪。譬如山野小民,妄號帝王,罪必滅族。凡稽古略,居士傳及一切語錄中機鋒轉語,切勿妄會,至禱12至禱。(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一 書一) 註解: ①在野:原指不在朝做官,後也指不當政。 ②希聖(xī shèng):效法聖人;仰慕聖人。希,仰慕。 ③何異(hé yì):反問詞,表示與某物某事沒有兩樣。 ④牖民(yǒu mín):誘導人民。牖,窗戶。牖與「誘」古字通用,故為「導」。 ⑤左券(zuǒ quàn):古代稱契約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兩片,左片叫左券,是索取償還的憑證。後來說有把握叫「操左券」。 ⑥不啻(bù chì):不止;不只。啻,但;只。 ⑦垤(dié):螞蟻做窩時堆在穴口的小土堆。 ⑧潦(lǎo): 雨水大。 ⑨弱冠(ruò guàn):古時以男子二十歲為成人,初加冠,因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⑩泮(pàn):古代天子諸侯舉行宴會或作為學宮的宮殿 。也稱泮宮。 11覙(zhěn):古同「診」,察看。 12至禱(zhì dǎo):多用於書信結尾,表示懇切的請求或希望。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