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才女張愛玲
亂世才女張愛玲2013年6月24日 17:01來源:上海檔案信息網 選稿:張力韻(轉自:東方網)張愛玲,原名張瑛,河北豐潤人,於1921年9月30日出生於上海。她家世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李鴻章的女婿,到她父親一輩,已家道中落。母親曾去過英國,按照西方淑女的要求教育她,並送她就讀聖瑪利女校,取英文譯名張愛玲。張愛玲才華早露,1932年首次在校刊發表小說《不幸的她》,18歲時在《西風》雜誌舉辦的徵文比賽中,以散文「我的天才夢」獲名譽獎第三名。1939年張愛玲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因歐戰爆發,未能成行,只能就讀於香港大學。1942年香港淪陷,她回到了上海,與姑媽同住在靜安寺赫德路一所公寓里。閑時她寫稿自娛,給英人辦的雜誌《泰晤士》等寫劇評、影評和散文。1943年她在《紫羅蘭》月刊發表了第一篇中文小說《沉香屑棗第一爐香》。作品一經問世,立即以題材新穎,文筆優美細膩轟動了當時的文壇,《萬象》月刊的編輯柯靈隨即也發表了她的另一篇小說《心經》,從此,張愛玲一發而不可收,先後發表了《金鎖記》、《傾城之戀》、《封鎖》等小說和散文。1944年張愛玲的小說以《傳奇》為名結集出版,1945年初,又出版了散文集《流言》。張愛玲的身世一如賈府,因此她的作品深受《紅樓夢》的影響,情景交融,帶有一種富有意境的美和「舊事凄涼不可聽」的蒼涼感,在當時國破家亡的時代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些作品中,以《金鎖記》和《傾城之戀》最具代表性。翻譯家傅雷曾評價《金鎖記》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張愛玲則偏愛她的《傾城之戀》,曾將它改編為舞台劇目,在大中劇院上演,由羅蘭、舒適主演,一時轟動上海。柯靈後來評價她時說,偌大一個文壇,只有當時那一短暫的時期能夠成全她,但當時環境複雜,有些給她捧場的雜誌又背景不明,一些有識之士曾勸張愛玲不要到處發表作品,要等待時機,不要急於求成,張愛玲則認為出名要趁早,晚了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她不但不聽從勸告,還和汪偽政府的宣傳部次長鬍蘭成結成姻緣,從而付出慘重的代價。抗戰勝利後,社會對她的種種非議,一時喧囂日上,胡蘭成也把她拋棄了。張愛玲在傷感中一度沉寂於文壇,上海解放後,她於1950年出席了上海文藝界第一次代表大會,隨後發表了長篇小說《十八春》和中篇《小艾》。1952年張愛玲去了香港,供職於美國新聞署的駐港辦事機構,為《今日世界》雜誌寫了兩部帶有政治傾向性的長篇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1955年她離開香港去了美國,得到愛德華·麥克道威寫作基金會的獎學金,並與美國作家賴雅結婚,在加州安了家。但這段婚姻苦多甜少,不久賴雅中風,張愛玲不得不靠翻譯和編寫劇本謀生,僅發表了英文小說《北地胭脂》、《少帥》和長篇小說《怨女》。她們的婚姻只維持了十餘年,1967年賴雅去世。1970年張愛玲應邀到加州柏克萊中文研究中心工作,她閉門謝客,工作也在家中,用十年功夫,撰寫了紅學研究著作《紅樓夢魘》,並翻譯了清末小說《海上花》。可惜《海上花》的英文版在搬家時丟失,未能出版,只於1981年出版了國語版。1978年她還創作了描寫40年代間諜活動的《色戒》等短篇小說。1993年她撰寫了最後一篇作品《對照記》,展示了她和家人100多幅照片,似乎是在向世人告別。同年大陸出版了她的作品,上海掀起了張愛玲熱,第二年香港也出版了她的全集,台灣《中國時報》授予她特別成就獎,人們再次想起了她,但張愛玲沒有理會,她為各種疾病所苦,已厭倦了紅塵,1995年在孤獨中去世,幾天後遺體才被人發覺。她的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歡迎光臨木柳書屋
推薦閱讀:
※才女和美女,男人會愛哪一種?
※胡蘭成如何搞定一代才女張愛玲?
※【人物】堪憐詠絮才:民國四大才女
※蘇州美女、蘇州才女,擺得上檯面的,有哪些?
※張憬:民國才女的世紀傳奇【文/朱梁峰 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