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孟小冬:愛,要適當妥協才長久

文/簡書作者:林宛央

強勢與弱勢——女人太強勢,往往命運也彪悍;然而,懂得示弱,才是真正的強大。??

曾經有一段時間,極度執迷於京劇。綿延悠長的唱腔,咿咿呀呀的胡琴,塗著濃厚胭脂的鬚生坤旦,戲裡的悲歡,戲外的人生,在台下觀眾的彩聲連連中,不可思議地重合。於是,戲中之人也恍惚了,塗上胭脂,分不清戲裡戲外。?

只是,在那恍惚的一二三刻,一切,大不相同了。?

1926年,一出花團錦簇的《游龍戲鳳》里,如若,台上的孟小冬沒有剎那的恍惚,也許便不會有鬚生之皇與旦角之王的一段良辰好景虛設。?

1933年的9月5日、6日、7日,孟小冬在天津《大公報》頭版,連登三天《孟小冬緊要啟事》:「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雖經友人勸導,本人辯論,蘭芳概置不理,足見毫無情義可言。冬自嘆身世苦惱,復遭打擊,遂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自聲明後,如有故意毀壞本人名譽、妄造是非,混淆視聽者,冬唯有訴之法律之一途。勿謂冬為孤弱女子,遂自甘放棄人權也。」?

字裡行間傲骨錚錚,無半句言曾經之恩愛,滿腔怨懟,一如當年卓文君「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的憤慨。若放在當今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路上,分分鐘都是類似於「鋒菲戀」、「陳赫離婚」的大熱門。?

聲明既出,孟小冬再未與梅蘭芳言語半句,當年風雨滿城的「王皇之戀」,到頭來也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1907年,孟小冬出生於上海民國路同慶街。梨園世家的孟家,自孟小冬祖父孟七始,世代皆為京劇演員。自小耳濡目染,百般熏陶,令孟小冬對京劇極為有天賦。5歲,跟隨父親孟鴻群晨練吊嗓,學習老生唱段;7歲,隨父親到無錫搭班演出,9歲,被送往孫派傳人舅父仇月祥處學習老生戲;12歲,在無錫「新世界」劇園登台,因神采流映,悠然出塵,在當地聲名鵲起。

後到薛觀瀾家中唱堂會,在《黃鶴樓》一劇中扮演劉備,單是一句:「休提起當年赴會在何梁」,便引得全場掌聲四起,喝彩連連;14歲,孟小冬在上海乾坤大劇場演出,與老旦張少泉、武旦粉菊花同台演出,雖年歲尚幼,但毫不怯場,一亮嗓,便驚艷四座,此後,一炮而紅;18歲,在上海風頭一時無兩的孟小冬,轉赴北京開闢全新的天地,她先拜陳秀華為師,後得力於「全國第一琴」孫佐臣,並勤奮不輟,在1923至1928年這五年間,風雨無阻地研習京劇大師余叔岩的舞台表演。?

天資極高,悟性又好,從上海轉至北京的孟小冬進步神速。?

由於當時在北京,男女演員不能同台登唱,孟小冬只能先後搭永盛社、崇雅社等坤班,在城南遊藝園的大柵欄夜戲台演出(正式戲台只有男旦青衣等可上)。雖然其時對女鬚生的演出限制非常之多,但甫一亮相的孟小冬,依然迅速崛起,與楊小樓、程硯秋、梅蘭芳、馬連良等大咖名伶同台競技,平分秋色。??

劇評家梅花館主撰文說她:「扮相俊秀、嗓音嘹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有首屈一指之勢。」?

當年撰寫劇評的「燕京散人」,評價孟腔為:「在千千萬萬人里是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已逝的知名劇評家、袁世凱女婿薛觀瀾說:「當年有美貌之稱的名坤伶,如清朝末年的林黛玉、陸蘭芬……以上十個美人,姿色都不及孟小冬。」?

《天風報》的主筆沙大風極其迷戀她,稱她為「吾皇萬歲」,將她捧為老生行當中的「皇帝」,美曰「冬皇」,劇評家孫養農也很捧她的場,寫了一首打油詩稱讚她:「沙君孟話是佳篇,遊藝場中景物鮮。萬歲吾皇真善禱,大風吹起小冬天。」那時,孟小冬未至20歲,風華已然冠蓋,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現在的當紅影星。「冬皇」美譽傳遍北京城,喜歡她的票友,人人以「冬皇」萬歲,表達著對她的擁護。??

她的確很美,身材頎長,舉止優雅,步履間,十足的古典韻味,比起風靡上海灘的名媛唐瑛,不遑多讓。在一張她和梅蘭芳的合影中,她穿一身曳地長裙,滿頭青絲攏在耳後,薄薄的紅唇微微上揚,一雙剪水眸子里,淡淡的清冷感,像極了《一步之遙》里周韻的樣子,又柔美,又憂鬱,真的讓人移不開眼睛,更讓人無從想像,這樣一個女子,竟然無數次在台上反串男人,而且比男人更男人。?

也許,長達十幾年的「老生」生涯,已讓孟小冬不自覺生出了幾分男子的氣概,也許自十餘歲起為了養家糊口而不得不跑江湖的艱苦生活,讓她過早地體會了世態炎涼、人心寒薄,所以孟小冬的美麗中,多了幾分傲岸與凜冽。連帶著人也不那麼溫柔起來,孤傲又倔強,剛烈又決絕,完全不是萌萌噠軟妹子。??

這種要強的性格,讓她從來不妥協。可是,性格太強勢,命運往往也彪悍。女人太強了,男人的寵愛便少了。所以 ,那一場「只是當時已惘然」的風花雪月,也只能得一個悲涼的收稍。??

1925年8月,北京第一舞台舉辦了一場義演,孟小冬和梅蘭芳得以相遇。。當天,大軸是梅蘭芳和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壓軸是余叔岩、尚小雲的《打漁殺家》,倒數第三出場的是孟小冬的《上天台》。台上,一個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花旦之王,一個是「羽扇綸巾凌雲志」的坤生之皇。早在林青霞憑藉女扮男裝大紅大紫之前,梅蘭芳和孟小冬已經讓世人領略到「可男可女」的顛覆性美麗。?

1926年下半年,在北平政要王克敏的生日堂會上,不少人提議梅蘭芳和孟小冬合唱一出《游龍戲鳳》:「一個是鬚生之皇,一個是旦角之王,王皇同場,珠聯璧合。」?

乾旦坤生,顛倒陰陽,眾生傾倒。台上,英俊倜儻的正德皇帝娶了楚楚動人的酒家姑娘李鳳姐,台下,韶華正盛的孟小冬嫁給了美男子梅蘭芳。不知是戲如人生,還是人生如戲,一場戲,台下人分不清戲裡戲外,台上人剪不斷,理還亂。?

一出《游龍戲鳳》,一個相愛的理由。??

由是,而立之年的梅蘭芳,愛上19歲的孟小冬。?

梅蘭芳是京劇藝術大家,宛如天籟的嗓子一疊三嘆、餘音繞梁,讓孟小冬仰慕得不得了,他又是那樣的英姿勃發,風流瀟洒,讓她喜歡得不得了。19歲,剛懂得心動的孟小冬,恍惚了。他當然也喜歡她,她那樣美,那樣聰明,對京劇那樣痴迷,她的出現讓他覺得高山流水遇知音。

可是,要怎樣娶孟小冬呢?當時,梅蘭芳已成婚多年,前有髮妻王明華,後有夫人福芝芳,最是春風得意的孟小冬怎麼可能屈就做小。於是,便有了後來的「名定兼祧」。因為梅蘭芳早年過繼給伯父,兼做兩家繼承人,故而可以娶兩房妻室。說白了,效仿的還是「娥皇女英」,兩頭同貴,不分大小。??

可人家娥皇、女英是親姐妹,共事一夫,磕磕碰碰,相互遷就著也就罷了,再者古時的習俗如此,無可爭辯。但孟小冬的境遇顯然又不同,「名定兼祧」是梅蘭芳一己私念,以「梅蘭芳」為最高事業的福芝芳可沒認同這個說法。這事情要再過個幾年,孟小冬未必同意,不分大小,說得好聽,就算她孟小冬願意屈尊紆貴,人福芝芳可未見得願意承讓。??

而19歲的孟小冬並不明白,愛情和婚姻大不相同。?

愛情很簡單,來來回回不過「我愛你」、「對不起」、「分手吧」,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事情,關上門怎麼都好解決。可婚姻很複雜,父母兄弟、老人孩子,事業錢財,舍不掉的太多太多。遷就忍讓、相敬如賓……夫妻的相處之道可以用無數種模式開啟。一句「我愛你」之後是「不行,還要愛我的家人」,一句「對不起」之後是「你對得起孩子嗎?」,一句「分手吧」之後是「房子歸你還是歸我?」?

婚姻的殿堂太窄了,只能容得下兩個人並肩而站,三個人,太擁擠了。?

名分事小,地位事大。?

一個早被婚姻牽制的男人,憑什麼來兌現對你的承諾呢??

半路殺進的後來者孟小冬,偏偏又不懂得服軟,拿什麼本領讓福芝芳給她騰地方呢???

19歲,太年輕了。最終,對愛情期許大過婚姻的孟小冬,為了一套連承諾都算不上的說辭,心甘情願地嫁了。?

1926年,《北洋畫報》登載了一篇文章:「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新郎不是闊佬,也不是督軍省長之類,而是梅蘭芳。」??

與開首那一篇句句譴責的「分手聲明」相比,完全是另一種腔調。單是從「冬」到「小冬」的轉換,都蘊藏了無盡的繾綣,更別說語氣拿捏間,那滿溢的驕傲。??

既是「兼祧兩房」,便無需與福芝芳同住,於是二人另購別院,住在了北京東單的馮宅「綴玉軒」。兩房妻室,互不相見,倒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爭風吃醋,孟小冬與梅蘭芳,開始了一段新婚後的甜蜜日子。??

他們留下一幀照片:梅蘭芳嬉笑著在牆上上留下投影。孟小冬題字,「你在那裡做什麼啊?」梅蘭芳手書,「我在這裡做鵝影呢。」如此這般風流韻致,情調婉轉的生活,宛若古時的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實難讓人不心生蕩漾。?

如果沒有當年震驚北平城的「馮宅槍擊案」,孟小冬與梅蘭芳的勞燕分飛,可能不會來得那樣快。?

粉絲的力量有多可怕,看看劉德華,想想阮玲玉,就知道了。?

1927年9月,迷戀孟小冬的粉絲得知梅孟結姻之後,懷恨在心,持槍闖入綴玉軒,直言要見梅蘭芳,慌亂之中錯殺了當時正好在場,前來出面交涉的梅蘭芳好友《大陸晚報》經理張漢舉。?

雖然最後北洋軍警將該粉絲射殺,並斬首示眾了三天。但梅、孟二人卻並沒有因事情的結束而回歸平靜。?

「綴玉軒血案」鬧得滿城風雨,起因是孟小冬,死的卻是梅蘭芳的摯友,二人之間的嫌隙由此而生。僥倖躲過一劫的梅蘭芳不敢再留在孟小冬身邊,也不知道如何面對孟小冬,張漢舉的死,像是一條悲傷河流橫亘在二人之間,他們的快樂來得不那麼容易了。?

驚魂未定、不知所措的梅蘭芳回到了福芝芳身邊。一直在梅、孟戀中處於不利地位的福芝芳很快抓住了反擊的機會,她對外高調宣稱:「大爺(梅蘭芳)的命自然比什麼都要緊。「?

人命關天,社會輿論也站在了福芝芳這一邊。什麼「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那都是事不關己者的夸夸其談,真到了生死關頭,沒人能置身事外。?

兩情相悅,不等於生死相依。也許梅蘭芳愛孟小冬,但人人更愛自己。怦然心動誰都可以,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豁出去做個梁山伯一樣的情聖。比起愛情來,男人們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再者,命都沒了,拿什麼談情說愛。?

所以,與梅蘭芳的京劇事業相比,孟小冬只能暫擱一邊。?

梅蘭芳的沉默與逃避,讓孟小冬備受煎熬,內心寒涼。梅蘭芳以為,一切不過權宜之計,他只是暫避,又不是不回來。可是,孟小冬這樣強硬的女人彷彿一碗熱湯,捂在懷裡,便永遠有著暖人的溫度。放在一邊,涼了,就是涼了。即使,再用更純青的爐火,使她熱起來,也再失去了最初的味道。?

「綴玉軒血案」不過是個開始。悲劇,往往來得比想像中還要快。戴孝風波,使梅蘭芳與孟小冬終於走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1930年8月,梅蘭芳的伯母去世,因為年幼時,梅蘭芳曾過繼給伯父,算作兩房共同的繼承人,伯母去世,視同母親去世。所以依照「名定兼祧」的規矩,也為了照拂梅蘭芳的情緒,孟小冬披麻戴孝前往梅府守靈。然而置身靈堂,忙前忙後的福芝芳無情地將孟小冬攔在門外,拒不承認她是梅家人。當梅蘭芳心有不忍,提出讓孟小冬進來看一眼的時候,福芝芳用自己的一雙兒女和肚子里的一個孩子為籌碼,揚言要和孟小冬死磕到底。?

左右為難的梅蘭芳,只能讓孟小冬先回去。舊時,紅白事是頭等大事,戴不了孝,孟小冬就不算進了梅家的大門。那麼之前的那些年到底算什麼?妻不妻,妾不妾,真是折辱一個女子的尊嚴。?

福芝芳的排擠,梅蘭芳的置之不理,讓孟小冬如夢初醒。什麼不分大小,簡直可笑。?

其實,這事兒,要換作一般女子,低個頭,丟個面兒,細水長流,指不定誰笑到最後。?

可孟小冬是多麼驕傲的女子啊,當年,女子唱戲受人白眼,她硬是憑藉一身技藝,傲岸眾生。此刻,又怎會有半點妥協。?

強忍屈辱,憋成內傷。歸家不久,孟小冬便生了一場大病。隨後,她去往天津,寄居親戚家,對梅蘭芳避而不見。?

是真的心寒至極吧,才能這般痛下決心,見一面都不願。在雨中空等一夜的梅蘭芳悵然離去,恐是怎樣都料不到,一霎思量,竟成訣別。?

1930年,孟小冬登報聲明與梅蘭芳分手。?

1931年,孟小冬聘請律師與梅蘭芳離婚,在上海灘大亨杜月笙的調停下,梅蘭芳賠付孟小冬4萬元為補償。?

一段艷羨眾生的傳奇,終未圓滿。也許真如電影《半生緣》里所言,人生是故事,而非童話,可哪有故事是不惆悵的。?

相愛21年的袁詠儀和張張智霖說:「夫妻相處之道並不是1+1=2,而是0.5+0.5=1,因為每個人都要丟掉自己一半的想法,一半的尊嚴,一半的東西,用剩下的另一半,去迎合對方的另一半。「驕傲的孟小冬,固執的梅蘭芳,都寧可做那孤單完整的「1」,而不願丟掉自己的「0.5」,尋找對方的「0.5」。

然而,一對拒絕妥協的愛人,註定不會長久。愛情也很現實:不能一起改變,只好一拍兩散。??

所以孟小冬與梅蘭芳究竟是誰辜負了誰,恰如孟小冬自己所言:「世間自有公論。「?

1933年分手聲明之後,孟小冬再未提及梅蘭芳。她將所有的心思放在京劇事業上,灌制唱片,登台演戲,1938年拜四大鬚生之首余叔岩為師,盡得真傳,成為天下第一女鬚生。?

一切塵埃落定,不見風塵起。??

時光走到了1947年,雖然不過彈指之間。?

60大壽的杜月笙,舉辦了一次「南北名伶」賑災義演,梅蘭芳、孟小冬都被邀請。這場在上海大戲院的義演,盛況空前。原定5天的戲,延長至10天。聽說梅、孟都會唱,外邊的人坐飛機也要來聽,過道兩側擠滿了人,一張票價被炒到了1000元。聽不到現場的戲迷,紛紛購買無線電收音機聽轉播,一個小攤位,1小時賣出了20多部收音機。?

遺憾的是,人人都以為他們會同台,他們,卻連一面都沒見到。在杜月笙的精心安排下,10天戲,唱5天不同的曲目,梅蘭芳四場大軸,孟小冬一場《搜孤救孤》,5場演畢,倒頭再來。這樣刻意的錯過,看似是杜月笙的安排,恐怕卻是孟小冬的意思。?

究竟,是往事不願重提,還是從未放下?答案,永遠不會再有人知道。??

一場戲,一場流言。人人傳說著梅、孟複合,結局卻是孟小冬第二天就走了,她將自己的戲服送給觀眾,此後再不登台。?

她不知道的是,她演了兩場《搜孤救孤》,梅蘭芳在家聽了兩次電台轉播。?

只是一切都過去了吧。孟小冬這樣說。?

很久以後,回首再看這段往事,她輕描淡寫道:「當初的興之所至,只是一種不太成熟的思想衝動而已。」?

果真如此嗎?他不知道,她的卧室只擺放兩張照片,一張是恩師余叔岩,另一張是梅蘭芳……?

曾經滄海,一聲嘆息。??

她最後的選擇是上海灘風雲人物杜月笙。?

這個從槍林彈雨、陰謀算計中掙紮上來的幫派大佬,對她,百般呵護,事無巨細。?

1931年,孟小冬決意與梅蘭芳離婚,對她,杜月笙早已心之所動,但仍然在意著她的想法,勸她仔細思量。?

1938年,孟小冬追隨余叔岩學藝。老派梨園最講尊師重道,余家女兒出嫁時,她送出滿堂紅木傢具,背後,予以她無聲支持的,唯有杜月笙。?

1944年,她已決意避世。為了杜月笙的60大壽,她同意登台演出。為的是20年來,他的情深意重,潤物無聲。?

也許,於整個上海灘而已,杜月笙都是一個霸道、狠心,讓人望而生畏的人,但之於孟小冬,他從來都是細膩綿延的溫情男子。??

他知道,對別的女人不忍心,就是對愛人太狠心。無怪乎,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壞」男人永遠不會心軟。像梅先生這樣,兩個都不忍心傷害,到頭來兩個都會受傷。但杜月笙不同,他可以對所有人狠心,唯獨對孟小冬不忍心,她不是他唯一的太太,卻是他心裡最珍貴的人。??

新中國成立後,杜月笙遷往香港,臨走前,要帶上孟小冬。她淡淡地開口:「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

他給了她想要的答案。

1950年,43歲的孟小冬嫁給63歲的杜月笙。?

久卧病榻的杜月笙堅持婚禮所用一切全要最好。900元一桌的酒席,九龍飯店最好的廚師,滿滿十幾桌子的賓客,兒子、女兒、媳婦、女婿,全部到場,對她跪拜磕頭,親切地喚她「媽咪」,細心的他,還依照家族定例,替她給孩子們準備好了所有的見面禮,不至於讓人覺得她貧寒,看她不起。真是體貼周到,給足了她面子與里子。?

我想,杜月笙是真的懂孟小冬,了解她的心境,深諳當年「名定兼祧」事件對她的傷害之大,所以縱然已過耳順之年,也要昭告天下,孟小冬是他名正言順的妻子,讓她不至於活在別人奇特的眼光與輕蔑的笑意中。??

從藝術家的愛情,到黑社會的愛情,孟小冬的感情跨度,大得令人咋舌。?

可是,對一個女人來說,有什麼分別呢?重要的不是那個男人在做著什麼,而是願意為你做什麼。??

寫過孟小冬的人說,她把名分看得太重要了。貌似,從「名定兼祧」到「跟著去算什麼」她一直都在拿名分說事兒。不過是個誘餌罷了,要釣的還是那份真心實意。當年梅蘭芳傷到她的不是「兩頭不能同大」,而是對她「概置不理」,現在杜月笙打動她的不是「杜家五太太」的頭銜,而是對她的珍惜。?

她把「名分」這個難題扔給他們,不是為難愛情,而是相信愛情。?

只是,答案並不唯一。有些愛情讓人失望,有些愛情讓人驚喜。???

並不是要爭什麼,一切恰如張愛玲說給蘇青的話,謀愛,亦謀生。人,活著不易,美人活著,尤其不易,生存的艱難,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可以解決的。?

應該慶幸,最後的時刻,孟小冬終於懂得伸手謀求一些溫暖。不然,在杜家,她該如何生活呢??

1951年,杜月笙病逝,若不是一年前用一紙名分傾盡對她最後的保護,其後的20多年,一個孤身女子,該是怎樣的孜孜矻矻,磕磕絆絆。??

1956年,梅蘭芳赴日本,在香港轉機,專程去看孟小冬。兩人負手而立,終也無話可說,只能互道一聲:「好久不見」。?

1977年,孟小冬孤獨逝去。張大千為其題字「杜母孟太夫人墓」,給了她最莊重的冠名。可是,真的如她所願了嗎???

一生,繞不開兩個男人,到底,她愛誰多一些,都不重要了。人生是一個行行重行行的過程,二十歲的孟小冬和四十歲的孟小冬對人生的期許大不相同。?

二十歲,有情飲水飽,一句「我愛你」抵過萬金;四十歲,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再美麗的誓言,也不如一個等你回家的眼神來得實在。

夫妻的相處之道不外乎三種:?

第一種,相互遷就,如梁思成與林徽因,彼此欣賞彼此成全。?

第二種,一方遷就,如徐志摩對陸小曼,用一己深情祭奠愛情。?

第三種,互不遷就,如梅蘭芳與孟小冬,最終兩敗俱傷。?

從梅蘭芳到杜月笙,孟小冬的情感跌落與飛升,超乎想像。她不是不懂有些愛要胼手砥足,才能長久。只是亮烈如她,不肯低頭罷了。孟小冬的愛情觀,不是你給什麼,我就接受什麼,而是我要的,你敢不敢願不願給。?

可是,未必所有人都有她後來的運氣。平凡人的世界裡,愛,總是要適當妥協,才長久。?

林宛央:簡書原創作者。微信公眾號:宛央女子(Apple1990-kun)

版權所屬,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推薦閱讀:

兩本撒切爾傳記出版均以「絕不妥協」為題
永遠不要向命運低頭,不要向生活妥協
俄羅斯有可能向西方妥協的傾向
香港廉政公署妥協與鬥爭背後的民主啟示
人生要學會妥協

TAG:妥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