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Q的名字怎麼讀

在一本雜誌上讀到題為《阿Q的名字該怎麼讀》的文章。文章說:「有一部分人,按英文字母的名稱音,把阿Q讀作阿『克育』;有一部分人,則叫他阿Quei(即「阿桂」)。後一種叫法,在魯迅先生的故鄉浙江省特別多。」文章作者是主張讀阿桂的,理由有三:魯迅在《阿Q正傳》中「明白不過的告訴我們」,「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許欽文在《阿Q——阿桂、阿貴和阿鼠》一文中說,魯迅自己也是叫阿桂的;《阿Q正傳》中有個小D,魯迅說了「他叫『小同』」,所以「阿Q只能讀作阿桂,這正如小D只能讀作小同一樣」。文章作者的結論是:阿Q的名字,應該讀作阿Quei(即「阿桂」)。

魯迅在《阿Q正傳》中有沒有「明白不過的告訴我們」阿Q應叫「阿桂還是阿貴」呢?沒有。為了彼此都要防止斷章取義,這裡只好占點篇幅且把《阿Q正傳》中的有關一段話引錄在下面:

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樣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們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後,便沒有一個再叫他阿Quei了,哪裡還會有「著之竹帛」的事。若論「著之竹帛」,這篇文章要算第一次,所以先遇著了第一個難關。我曾經細想: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倘使號叫月亭,或者在八月間做過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即沒有號——也許有號,只是沒人知道他,——又未嘗散過生日徵文的帖子:寫作阿桂,是武斷的。又倘若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貴了;而他又只是一個人: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其餘音Quei的偏僻字樣,更加湊不上了。

在這段話里,魯迅「明白不過的告訴我們」:「阿桂還是阿貴呢?」是疑問句。魯迅對這句疑問句做了否定的回答。「寫作阿桂,是武斷的。」既不能寫作阿桂,請問讀作阿桂有何根據呢?讀作阿桂,難道就不武斷了?「寫作阿貴,也沒有佐證的」,讀作阿貴,難道就有了佐證?而且魯迅還指出:任何漢字中Quei的同音字,都不能用來寫作阿Q的名字,既然不能寫,當然也無法用來標明怎麼讀。魯迅的意思是明白的:阿Q沒有漢文的名字。既然沒有漢文的名字,你也就不可能用漢文來標明怎麼讀。你要讀阿Quei,那就讀阿Quei。如果「讀作阿Quei(即阿桂)」,或「阿Q只能讀作『阿桂』」可以成立的話,請問:魯迅為什麼不把阿Q直接寫作阿桂,而要繞彎子叫阿Quei,然後又簡化為阿Q呢?

《阿Q正傳》中的阿Q不但沒有漢文名字(不論寫的還是讀的),而且也沒有姓(不論寫的還是讀的)。魯迅寫道:「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趙,但第二天便模糊了。」又說:「他大約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裡,也不該如此說的。此後便再沒有人提起他的氏族來,所以我終於不知道阿Q究竟什麼姓。」

《阿Q正傳》中的阿Q不但姓名不詳,而且也沒有籍貫,不知道他是哪裡人。小說中寫道:「他雖然多住未庄,然而也常常宿在別處,不能說是未庄人,即使說是『未庄人也』,也仍然有乖史法的。」

《阿Q正傳》中的阿Q,也無人知道他的經歷。小說中說:「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

魯迅為什麼要把《阿Q正傳》的主人公寫成姓、名、籍貫、經歷都渺茫的人物呢?這就要從《阿Q正傳》的成因說起。魯迅說:「《阿Q正傳》大約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的。」(《再談保留》)魯迅在談到《阿Q正傳》時還說過:「假如寫一篇暴露小說,指定事情是出在某處的吧,那麼,某處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處人卻無異隔岸觀火,彼此都不反省,一班人咬牙切齒,一班人卻飄飄然,不但作品的意義和作用完全失掉了,還要由此生出無聊的枝節來。」「我的方法是在使讀者摸不著在寫自己以外的誰,一下子就推諉掉,變成旁觀者,而疑心倒像是寫自己,又象是寫一切人,由此開出反省的道路。」(《答〈戲〉周刊編者信》)這就是魯迅筆下的阿Q姓、名、籍貫、經歷都渺茫的真正的原因。阿Q不是某地姓什名誰的一個具體的人,卻又是各地的「一切人」身上都可能會有他的影子、連讀者也會「疑心倒象是寫自己」的那麼一個文藝形象。魯迅稱他為阿Quei,簡稱他為阿Q,代號而已,目的在於「渺茫」,有人一定要考證出「阿Quei即阿桂」,「阿Q即阿桂」,這合乎魯迅初衷嗎?

《阿Q正傳》另有一位其名也是用英文拼法的,那就是小Don,簡稱為小D。他也是一個姓、名、籍貫、經歷都「渺茫」的人物。有人猜測他叫「小董」或叫「小童」。魯迅在《阿Q正傳》發表13年後的《寄〈戲〉周刊編者信》中說:「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這說明魯迅給他起個英文拼法的名,不是隨便起的,而是有深意存焉。那麼,阿Quei,簡稱為阿Q,是否也有深意呢?既然Quei和Q是代號,為什麼不用A、B、C或其它字母起頭的詞作代號呢?我以為魯迅看中的就是這個「Q」。據周作人在《魯迅小說里的人物》中回憶:「據著者(魯迅)自己說,他就覺得那Q字(須得大寫)上邊的小辮好玩。」「好玩」在哪裡呢?我揣摩:「Q」這個字母的形狀,很象漫畫里的一個人的形象:一顆楞頭楞腦的腦袋,後面拖著一根辮子。而這正是《阿Q正傳》的主角的外形。至於小Don叫小同,是否阿Q就要叫阿桂?這是毫無邏輯關係的推論,何況魯迅已經明明指出阿Quei不是阿桂。

許欽文先生是五四時期的著名作家,魯迅為他編過小說集《故鄉》,魯迅在自己創作的小說《幸福的家庭》上還特地以副題註明「擬許欽文」。許先生在現代文學史上有過貢獻,但許先生的有些說法實在令人不敢苟同。他在《阿Q——阿桂、阿貴和阿鼠》一文中說:「Q是Quei的縮寫,照魯迅先生的意思,明明是應該讀作『桂』或『貴』的音的。」魯迅在什麼地方「明明」表示過這樣的「意思」?許先生又說:「辛亥革命時期,我國農村中不會有叫作『阿克育』的農民的。就是現在(1956年),農村中也是聽不到叫作『阿克育』的名字的吧。有誰發現了叫做『阿克育』的名字的農民呢?」這好像對魯迅把他的小說主人公取名為阿Q也有點意見似的。許先生又說:「小說家給人物起名決不隨便,魯迅先生更認真;七斤、閏土、雙喜、阿發,這才是農村中通行的名字。『阿克育』,在這以前我國的農民,實在也是叫不順口的。」照這樣說來,阿桂、阿貴當然是「農村中通行的名字」,而且叫起來順口。可惜魯迅明明說阿Q不是阿桂或阿貴,許先生既然認為給小說中人物取名「魯迅先生更認真」,那為什麼不對《阿Q正傳》的《序》中的關於阿Q的姓、名、籍貫等等的話多研究一下呢。許先生還認為:「因為Q象個老鼠,下面拖著的是尾巴」,倒不如把阿Q「叫做『阿鼠』」,「叫做阿鼠的人倒是有的,像《十五貫》里的婁阿鼠,大家聽著覺得很自然」。許先生真不知扯到哪裡去了。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許先生確實沒有弄明白魯迅把阿Q的姓、名、籍貫、經歷都寫得渺茫的用意。

我是紹興人,1946至1949年在紹興讀初中,我們的國文老師蔣屏風、董芳(他是魯迅學生)等先生,都讀阿Q,我們同學也都讀為阿Q,從未聽人叫阿桂。最近我向前《文學報》總編輯劉金先生請教,他說:「我從小就讀阿Q。Q是英文字母,就照這字母的原音讀。」劉金先生是紹興人。說是把阿Q讀成阿桂「在魯迅先生的故鄉浙江特別多」,不知是什麼時候調查出來的,還是臆測的?

在我國,不論有沒有讀過《三國演義》,人們都知道諸葛亮;不論有沒有讀過《西遊記》,人們都知道孫悟空;不論有沒有讀過《紅樓夢》,人們都知道賈寶玉、林黛玉。在新文學中,只有《阿Q正傳》有這樣的殊榮:不論有沒有讀過這篇小說,人們都知道阿Q(照英文字母的讀法),把他說成或寫成阿桂,人們不知是在談論哪位不相關的人了。小D也是一樣。魯迅不同意把小D稱為小董,並說「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主要是指小D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小D何嘗不是渺茫的代號。D是英文字母,人們普遍地按照英文字母來讀,也是不錯的。既要以英文字母作為一個人的名字,又要人們不按這字母的讀音去讀,這行得通嗎?

推薦閱讀:

姓名學01期丨屬鼠名字最怕什麼字?寶寶取名起名
馬年50個男寶寶好名字精選!
名字打分
為甚麽李嘉誠的名字使用了粵拼 Ka-shing,而姓氏未用 Lee 而用 Li?
楊姓打分100分的名字

TAG:名字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