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編程師之六 培殖自己的福田
06-07
有一個羅漢只修智慧,不修福德,雖然成就了羅漢果位,但在化緣的時候卻偏偏沒人施捨,落得經常飢腸轆轆。有一天他走到皇家動物園裡看到一隻白象,有很多人圍繞著它祈求祝福,並且供養白象無數的珍饈果品。羅漢看到這裡,不禁長嘆。於是打坐入定。在定中看到自己往生不修福德、不結善緣只求自渡自覺。而那隻白象卻剛好相反,雖然修福修德,但不思智慧的解脫。由其不同的業力而受得今生不同的果報。這個故事說明了學佛乃至做人必須要求做到的兩個方面。出家人早晚作功課都念「皈依佛兩足尊」,哪兩足?福德和智慧都滿足了。福德怎麼來的?修功德來的。功德成就,福德就圓滿。所以修功德是非常積極的,修一切功德圓滿才能成就一切佛法。學佛想證道千萬要抓住這兩個方面!沒有修福德資糧就不要妄想成就,資糧位,資本的資,糧食的糧。由一個普通人想做到自己超凡入聖,做個小生意也要資本嘛,走路、做個勞動也要吃糧食嘛,所以第一步是修習資糧位,我們一個普通的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要修到成佛悟道,你有沒有這個悟道的本錢,先要去賺這個本錢。佛在世的時候,他有一位比丘弟子要縫衣,因為眼睛瞎了不能穿針線,就向四周求人幫忙。但是沒有人幫他,因為師兄弟都在打坐。結果是佛親自去幫他穿針,這比丘向佛致謝並表示不敢勞駕佛。佛說這是應該的,也因為是修福德。比丘聽了很訝異,您老都成佛了,還需要修福德嗎?佛告訴他,十方諸佛修福德的行為是永無窮盡的。然後佛迴轉來罵其它打坐的弟子,只顧自己修行,不肯幫人家,不修福德資糧怎麼會得定?所以真要成就佛位,先要準備資糧位。這個資本是兩種,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先培養福報,福報有哪些?我們中國文化里講五福臨門,五種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尚書·洪範),其中第一就是壽,有錢是「富」,官做得大不是福,五福中沒有「貴」字。『康寧』是健康、快樂,看到《紅樓夢》里的林妹妹我們就懂得一句話:『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在病中』。『康寧』做不到,人生始終是個病態!『五福』里為什麼有『攸好德』?『攸好德』是『所好者德也』的意思,攸有所的意思,如性命攸關中的攸,好代表喜好。所喜愛的便是道德與德行,即夸人有德行便是有福氣。最後是「考終命」,這個考是什麼意思啊?你翻古書,「考者老也」,考就是老嘛,七十歲叫老。那老又是什麼意思啊?字典上說,「老者考也」。常常看到中文這些註解,氣死人,真是胡扯,等於沒有說。「考終命」的意思就是善終,死得好。死得好很難!長壽固然好,還要死得好。所以中國的古禮,八十歲以上壽終正寢的,送禮不用白布,用紅色輓聯,紅帳子,當作喜事辦。為什麼呢?壽而考終命,高壽而有善終。這些都是世間法中的福報。福報怎麼培養?從做人開始,做人做事的開始。做人做事,我們中國的文化,儒家、佛家、道家,統統講這個東西,做好一個人,太難,太難,太難了!所以修神仙、學佛,福德不夠,你怎麼樣修持都是沒有用的,我們多做一件好事,自己的那個智慧,多開發一些,那個道理的功夫,咚,就大躍進,跳一步,這個福報修夠了,福德的這個修,修了做了好事,就會成道成佛嗎?不過是走成佛之路的一點資本而已啊。第二是,智慧資糧,福報真大了的人,智慧一定大,真的,世間的福報,有錢都可以買得到,有權有錢都可以買得到,智慧學問是錢買不到的呀,它一毛錢都不值,可是你就達不到,為什麼你的智慧學問沒有那麼高?因為你不修福德資糧,所以修行第一步,怎麼樣開始修福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沒有功德成就的話處處是障礙,身心都會是魔障,內外環境都是障礙。無量功德成就是修福報,無量佛土皆嚴凈是修智慧的成就。怎麼會無量佛土皆嚴凈呢?心凈國土凈,要念念清凈。一呼一吸是一念,眾生一念之間有八萬四千個煩惱,所以念念清凈才能夠證到無量佛土皆嚴凈。資糧位是修這兩個東西,福德資糧修好了,才修加行位,比如打坐、參禪、念佛、修行,是加行位,四層。什麼叫加行?就是現在工商界叫加工啦,來料加工,來料加工對不對呀?加工的位置,什麼參禪、悟道,也不過是加工的位置。打坐修行不過是加工位而已。加行位叫加行。第二位。由這樣到見道位兩個大阿僧袛劫了。多生多世修來,才能夠見道、悟道。第三是見道位。所以禪宗的《六祖壇經》,五祖告訴六祖,不見本性,修法無益。這是見道位。見道了,這個「見」,不是眼睛看見的見哦!你悟道哦!第四步。見道位以後才是修道位,悟後起修。這是五祖告訴六祖的不見本性,修法無益。悟後起修,起修了,見道位以後才是修道位。所以十地菩薩、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都是修道位上的事啊!最後成佛叫究竟位。由一個凡夫而到達成佛之路的五位修持的這個程序需經過三大阿僧衹劫修行方可成就。現在我們都在資糧位上努力而已,嚴格的講只是在修福德資糧!但是我們不要輕視培殖自己的福田的重要性。我常常看到在我周圍有的人人緣不佳,別人看到他就覺得討厭,他看別人也處處不順眼。有時一言不和就吵鬧起來,最後幾乎變得形同陌路,其實他自己內心也苦不堪言,卻又不明所以。這就是由於不修福德,不結善緣所造成的不良果報。誠然,人與人之間是有緣分的。但如果只認緣分,不知道如何創造好的環境,好的人緣就只能讓自己作繭自縛,充滿煩惱痛苦!那麼如何營造自己好的生活處境,培養自己好的人際關係呢?這就要了解大乘佛法的四攝法。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樣。這個「攝」字要注意,是包涵、包容別人。我們做得到多少?能夠包容,這是非常難的。要聽許多厭煩不必要的話,要說許多厭煩不必要的話,要做許多厭煩不願意做的事,這就是忍辱波羅蜜。忍辱不只是忍受別人對自己的侮辱,那只是一極小部分的涵義。菩薩行的忍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這是學佛的基本精神。比如我精神不好,但是為了幫助別人,把精神不好忘記了,先利益他人要緊,就是忍辱慈。保護他人,自己也沒有損失,也就是保護自己。生命本體是自他不二,自己與他人是沒有差別的。像你拜佛,這佛像是泥巴作的,你拜他,他也不會長大。但是因為拜他,實際上拜了自己。自他不二,自己是對佛法起了恭敬心,不是對偶像,這就自禮禮他了。「布施」,要做到精神布施,要注意如何去包容人家,不要被人家包容,讓人家原諒的人,是末等人,你去原諒別人,才是第一等人。學菩薩道的人,更應該如此。布施不只是錢財,要有精神布施。知道舍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回報!不能處處與人爭,要做到順人利他。有時寧肯吃虧,因為吃虧是福!「愛語」,待人要真誠,與大家相處和諧!孔子每天三省自身,其中有一條就是反省和人相處是否做到了誠懇待人,為別人做事是否如同對自己一樣忠心耿耿、全力以赴!其實「愛語」包含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大乘菩薩對眾生慈愛無邊,沒有分別!對地獄中的眾生同樣沒有拋棄!地藏菩薩的宏大誓言: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多麼偉大,讓我們感嘆自己的渺小!「利行」,有利於別人的事情,不分大小,有機會就應該幫助。「同事」就是世間法的同事,同事之間相處不易,你去到社會上做事,每一個地方,不論是公司、政府、乃至寺廟,都有同事,兩個人往往弄成三派。你看我不慣,我看你討厭,只有看自己是越看越偉大。每一個人都這樣,不能與人相處。所以菩薩道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你自己反省,哪一點做到了?中國古人所說的敬業樂群,就是菩薩道的四攝法,恭敬自己、恭敬別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專心一致,沒有推諉、沒有煩惱地做到底,是敬業。樂群是團體群眾的人與人之間,彼此很快樂地相處,我們幾千年都這麼教育,結果幾千年都沒有做好,都是不合作不團結。菩薩道的四攝法是這麼難,所以維持正法的人才這麼少。我們的心理狀況和行為要隨時恭敬。恭敬不只是心理的,是對任何一件事認真去做,非常謹慎、慎重,謂之敬。要敬重自己,把自己當人看,但普通人不把自己當人看。譬如讀書,總想把學問搞好,可是一讀書就東想西想,不專一、不努力了,不打起精神,也不限定時間把問題研究清楚,這就是不敬事,就是不尊重自己。尊重自己之外還要敬重別人,與人相處不尊重人,就是不敬。至於敬法敬佛,真做到了嗎?幾時心中有佛?學佛的人心中隨時隨地有佛就是念佛,也不用你著相,隨時把佛法的精神擺在心中就是敬。學大乘道的人要敬事一切,除掉了我慢,沒有我,也可以說,一切人、一切事都變成我,我應該替大家服務的。人類普遍的心理都是貢高我慢、自贊毀他。這個世界只有我了不起,別人都不如我!所以地球是圍著我在轉,我是核心,我更加不能吃虧,處處都要佔便宜。其實這種心理連一個白痴都有,但是知識低的人,我慢心還差一點,學識越高的人,我慢就越大,因為又加上了增上慢,自以為了不起,自己就算錯了,也還是對的。所以學菩薩道的人要先去慢心。慢不是驕傲,慢在內心你看不出來,人的慢心擋住了自己不能成道。「自贊毀他」是菩薩戒第一條大戒。有的人只自贊而不毀他,這也是不行。真有學問的人,反而變得很平凡,「學問深時意氣平」,不覺得自己了不起,如果不一切平,那就是半罐子水了。世法出世法都一樣。真得道的人,決不會覺得自己有所得有所證。只有成就了慈、悲、喜、舍才能徹底根除我慢!同樣人抓得最牢的三樣東西,叫做三堅,就是身、命、財。身就是身體,也就是我,是我慢的根本。身體還不要緊,命最要緊,假使你生病了,要把胃割掉一半,否則就會沒命,那你只有割了,身體不如命要緊。財也一樣要緊,要割的時候,趕快去繳費,割完以後會想,真可惜,花了那麼多錢。這三樣東西,一切眾生都抓得很牢。要能舍,就是真正的三堅法。我們要學會在社會中與人為善,現在提倡和諧社會,就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和諧社會不僅僅是停留一句口號,怎麼和諧?人人付出一份關懷,一份溫暖,這個世界都會變得不同!在這裡,我們不妨看一看佛門是如何做到僧團和諧共處,如何理解團隊精神。在佛教里維護僧團和諧的準則是六和敬法,六和敬是僧團最重要的相處之道。和尚是僧,僧伽就是僧團,出家人謂之僧,修道的謂之伽,出家的團體總稱叫僧伽。三皈依中,皈依僧是皈依僧伽的意思。僧團不一定指出家,在家真正發心修持的也算是僧團。僧團相處有六和敬,就是六個條件,彼此和平相處,沒有鬧意見,互相尊重。這個敬就是「敬事一切,起除慢法」的敬。我們從經驗知道,只要幾個人相處,乃至兩個人住在一起,就不得了,別人都是混蛋,只有自己是個好蛋。人與人相處能夠做到六和敬,然後再擴充到這個社會,就天下太平了。什麼叫六和敬?第一是「身和共住」,是什麼意思?你可以解釋成:不打架就是身和,沒有一個生病的,四大調和,每人都精神飽滿,無病無痛,彼此客客氣氣。身也包括面孔,沒有壞臉色給人看也是身和。中國的大廟子一進山門就看到彌勒菩薩的笑臉,學佛就先學拉開嘴巴笑,先學假笑也好,慢慢神經拉開了,看到人就笑。學佛第一步先學中國的彌勒菩薩,肚子大包容大,臉在笑。這個都學不會就是身不和敬。身不和怎麼共住?身和還要注意衣冠整齊,生活整潔,自己生理行為每一點都要搞得乾乾淨淨,不使人家討厭我。最難的是,即使別人做不到,你也要容納他,能做到就不得了。不但學佛,與同事之間也能夠做到才行。人與人之間就是相處不了,身不能和,因此就不能共同生活在一起。出家要生活在一起,第一就要學六和敬。居士也一樣,自己既然曉得缺點,這六和敬真做到,天下就太平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做到了。「身和共住」我們誰做到了?每個人身體都不調和,多愁多病之身,都要別人照應你,你照應不了別人。所以佛說多拿醫藥布施,他生他世就無病無痛。有的人活了一輩子,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傷風感冒,健康得不得了,也不學佛學道。不知道多值得羨慕,這就是前世布施醫藥修來的善報。六和敬第二是「口和無諍」,不講傷害人的話,在團體中有的人嘴就不和,本來很好聽的話,他講的就不好聽,真奇怪了。再不然,那嘴厲害的故意找些好聽的話說,但是那些話一聽就曉得,很討厭。這口要和是要會講話,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人家的意見調和了,這是高度的道德修養,是很難的。但是這個口業也是修來的,你前生沒有修口業,口德不好,你越勸,人家越要打官司。有的人一來,罵個兩句,「搞什麼名堂!不成樣子!吵個屁!我請你們吃飯去」,別人就不吵了,毫無道理的幾句話,也就解決了。這就是他前生修口業,有威德。所以要修口德啊!這是其一。其二,嘴巴上吵來吵去沒有什麼事,一句話空的嘛,卻抓得好緊,心裡生氣好幾天,不只把臉氣綠了,還氣烏了。尤其兩夫妻之間的爭吵,還找人拚命訴苦,其實兩個都不是省油的料兒,為什麼?口和就無爭論嘛!不過我們在勸夫妻不和的時候要注意,他們講另一半的不是,你可不要附和,他們回頭和好了,就會說起你這個中間人的不是了,這是實際的例子。口要和才無諍,這就是修行嘛!你不要以為是空話,你只會南無南無有什麼用?所以大家要反省,有幾個人是口和的?不要一開口就使人討厭就糟了。第三是「意和同事」,我們處在團體生活要注意,嘴巴不和還容易,有時口裡說點假話,唉呀!我對不起,抱歉……可是肚子里卻梗著,這會梗出癌症來的,真的喲!癌症就是與生悶氣有關的。非常內向的人,你打他都不放個屁的人,然後臉上發青發烏,在裡面生氣,將來百分百得肝癌。另一種是脾氣非常大的,也有肝癌的嫌疑。中國人肝病特別多,肝癌特別多,就是喜歡在心裡頭生悶氣。因為這個民族很奇怪,表面上有個假面孔的,裝作沒事,心裡卻生悶氣。意如何做到和,不但和,而且要能與人同事,能與人共同生活。家庭也是如此,你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意見會相同嗎?絕對不會。現在講代溝就是意不和,意和就沒有代溝了。第四是「戒和同修」,這個戒不但是戒律,也包括生活上的習慣。譬如愛乾淨的同不愛乾淨的,就不容易處在一起。但是真碰到了,又能怎麼樣呢?真把我東西搞亂了,你斜眼一瞪,他笑一笑,也算了,你就要想,這東西最後是會壞、會沒有的,就沒有事了。所以戒和才能夠在一起同修。戒和,照一般的解釋是大家的戒律一樣的好,這怎麼可能嘛?有人道德好,有人道德差一點。差一點好一點要能和最難,你看六和敬除了和還有敬,敬就是要尊重人家啊!這樣才能共同修行。第五是「見和同解」,見就是意見觀念,人與人之間意見會不同。不要講別的,沒有一對夫妻的意見完全是相同的,但也因為兩人的面貌不同、個性不同,才能結婚,完全一樣是不能結婚的,結了婚會早死一個。吵吵鬧鬧的反而可以吵一輩子,吵完了又沒事了。如果一直吵架的老伴走了,剩下的一個沒有吵的對象也就差不多了。見和是見解相同,如何溝通來達到見和是很重要的修行。第六是「利和同均」,利不只是錢,連睡上下鋪的人之間也有利的問題,這是個比方。利害關係之間能夠和平相處是同均,平等平等。發揮起來也包括社會經濟問題,這六和敬在佛經中是應用在僧團的生活上,實際上擴充起來,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在其中。如果懂得發揮,把六和敬這麼偉大的佛法應用到現實社會中,才是佛的真正教育法,天下太平的大法。六和敬從哪裡做起?六和敬有兩層意義,要先從內心做起,身、口、意從個人自我做起,戒、見、利從行為擴大,由內而到外,人人自動自發,這是真民主,真自由,也是真佛法。是真正的,中國、印度東方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最高的境界!世界不能和平,主要問題不在政治制度或是學術文化,而是在每個人此心能不能和平。因為做不到此心的和平,此心不能了、不能度,要想求家庭、社會、國家、天下能夠和平,那是永遠不可能的。這是人類文化的大問題,所謂人類文化,包括了一切宗教、教育、哲學、政治、社會、經濟、軍事等等,不只是博物館的古書,或是什麼歌舞才算文化,文化包括了整個人類的生活和習慣。如果六和敬能做到了,也許這個世界就能夠太平。如果有任何的團體可以做到六和敬,他們就值得我們頂禮膜拜,可以稱作是真正的僧伽。人怎麼能做到六和敬的要求呢?老老實實,不虛偽不作假。常在起心動念里檢討自己的行為,假使你能時刻找出不足,就是修行人了。真正做到嚴凈自身,凈行做到了才是凈命,生命才是清凈莊嚴,這才是道德的完成!所以真修行不是躲起來拚命打坐參禪,多去做點事培養福德吧。你福德不夠想開發智慧?沒有這回事啊!真正的福德是智慧!你不信嗎?父母有幾百億家財,能夠幫子女買到個聰明的頭腦嗎?做不到的!智慧不是財產或世間福德所能換來的,是要多生累積福德來的。不要講菩提智慧,就講普通學問,那笨的就沒辦法,為什麼頭腦如此笨?因為不修福德。智慧是福德中來的,一天到晚不修福德,自私自利,拚命求自己樣樣好,然後還想開智慧,智慧有這樣容易開嗎?一個人要想這一生少病少痛,相貌莊嚴,是要靠修來的,要前生福德修來的。你這一生多用笑臉迎人,他生來世長一個人人都喜歡的面孔。見到人用那個討債的相,他生來世長一個處處惹人討厭的臉。要相貌莊嚴,甚至於依報好的環境,進佛國土都要好,就要修福德啊!福德和功德有差別,譬如你修苦行,這是勞苦功高來的功德。福德不同,是犧牲自我,所有的利益都讓給人家。行四攝法等等,就是福德,六度也是福德。修福德修智慧都要精進啊!很多人拚命用功,想得定想悟道,但是做不到。為什麼?你福德不夠!學佛修行最重要是培福德,以實際行為幫助別人,不要只圖自利。一切布施以法布施為第一,一切供養以法供養為第一。使眾生的生命和精神升華得到解脫,就是法布施,行大悲慈,導以大乘。以現在漂亮的話來說,就是以文化哲學來救世界。法布施不是你出兩個錢,甚至於捐個一百億美金也不算,那只是財布施,是世間法的施主。真正的大施主是佛,布施智慧。真做到了法布施,才是一切世間的福田。出家人的袈裟,上面有一塊塊的,就叫作福田衣,象徵出家人是為眾生種福田。只有福田成熟了,我們才可以收穫智慧。福德不具足,智慧不會發起,智慧不發起,沒有辦法證得菩提。大家想悟道的念頭,都是妄想,連一點善行都沒有,何況是福德!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發起大慈悲、利他的心理和行為,成就功德,智慧圓滿,才能開悟成佛。福德是修善行來的,你沒有去修善行,只有在消福。《金剛經》講的兩件事,就是福德和智慧,但是它強調福德之重要,有大福德才有大智慧成就。如果天天在偷懶在消福,這樣哪能成道?沒有這麼便宜的事!得道是多生累劫無量細行而來的。真正懂得修行的人無不廣殖德本,注意這個「殖」是繁殖的殖,這個殖包括了很多東西,譬如培養細菌、養魚、養牛、養羊,生出更多來,是殖。怎麼殖呢?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小善不要放棄,言行上的小善都要修持好。真正行菩薩道的人要念念歸空,還能做到步步行有。要善護念,起心動念遍行功德,不是萬事不管,反而更管事,為什麼?要入世!六祖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出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在大乘佛法而言:成就不是小我的成就,而是眾生的成就!成佛的境界就是真正的慈悲,使一切眾生能夠得到安樂。在這世界上能得到安樂是非常難的,一個人一天當中沒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能夠真正在安詳快樂中的,不是這裡不痛快,就是那兒煩惱。吃飽了飯坐著看電視,還一面看一面想事情,都在煩惱中。真正的安樂是涅槃,是常樂我凈的境界。佛教化眾生的目的,是使眾生最後能成佛,令他們永遠得到佛境界的快樂。只有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轉化為西方凈土才是學佛的真正目標!所以大乘境界要十波羅蜜,你做到了六波羅蜜還不是菩薩的全道,因為六波羅蜜還是偏向了出世法,是升華的向形而上走,是為了證得實相般若的一個次序。也可以用禪宗話講,六波羅蜜做到了只能入佛,還不能入魔,還不全。要多加了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才差不多。這裡告訴我們一個全的不二法門:修六波羅蜜是只向上修,是出世法,還要向下,要懂入世法才全,才是菩薩道。佛十名號之一是「正徧知」,注意是雙人旁的徧。佛既然是正徧知,他不但懂出世法,也懂入世法,不過我們的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表相,走的是出世的路子,實行給你們看。成佛的人是全的,不但懂出世法,當然也懂入世法,而且不但懂佛法,當然也懂魔法。如來能徧知眾生心、心數法,對凡夫眾生,乃至其它動物的心理狀況都懂,不只是懂人類而已。什麼是如來?如來代表一切眾生、一切佛的自性本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死,如如不動,當下即是,是如來境界。你沒有功德成就,就做不到如如不動,就空不了。所以,了生死要依自性如來,不是靠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當依如來」,這如來一方面是代表佛的名號,所有的人成了佛都是如來,另一面是代表自性。了生死要依自性,自己的生死自己了。功德不是出錢布施,而是自己明心見性,修持到了,福德智慧就成就了,才可以了生死。因此你可以了解,真正了生死非大徹大悟不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大徹大悟,是去留學的,因為那邊有幾位大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他們晝夜都在授課,去了是跟他們修習,還是要等你功德到了,見到自性如來,才算成就。成佛的解脫法門,重點在見地。見地在經教是見道,能見道以後才能修道,但也可以說見修要同時。拿大乘的真正修法,也就是所謂無上乘的密道,有三個大法印,在密宗叫大手印:見(見地)、定(修持)、行(行願)。要想學佛成就,這是必然的道理。見道之後的修道法門有百千三昧,都是在定。小乘的四禪八定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大乘的定是不共法,因為要慧入,要有智慧進來後修道。百千法門的定是無往不定、無時不定、無處不定,也無定相可得。要得如來正定,就還要起行。沒有久住而不行者,佛也不住涅槃,無時無地不為利世利他起大菩提心、大悲心。要成佛,這三個大法印的重點還是在行。如何做到?例如六波羅蜜,這要起而行之,不是光談理論,或只是觀想了事。但是只有行而沒有見地,就是只有功德沒有般若,那還只是凡夫法。有般若而沒有功德,也永遠不圓滿。所以見、定、行,都不可缺。大乘菩薩道是要在入世中出世,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以大宗教家的精神,作社會福利的事業。大乘菩薩絕不走小乘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禪師,是通兩個宗派的傑出人物,他修天台宗的止觀而悟道,又得到六祖親自印證,也能算是禪宗。他在《證道歌》中講到:「大象不游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有人看了就認為可以馬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這是大錯,這裡的「小節」是指小乘道。聲聞道、緣覺道都是小乘。為什麼叫小乘?以剛才提出的三法印來看,第一是見小,所見有限。禪宗大師形容小乘是擔板漢,形容擔著條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第二是行小,行願小,只想逃避現實、成就自己、了生脫死,不敢入世。見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離三界的小乘無漏果而已。聲聞和緣覺之間也有程度上、層次上的差別。聲聞乘比緣覺乘還要小。坦白講,佛的弟子中,聲聞乘和緣覺乘的人,大部分(並非全部)是出家眾。當然也有大乘菩薩示現為出家眾的,例如地藏王菩薩。那麼,究竟什麼是聲聞?就是依賴性,都靠世界有善知識、有佛出世,追隨他們的教化,而不能自悟自了。因為是由聽聞教化,熏習自己的菩提種性而悟道的。他們是小乘基本的群眾,例如我們熟悉的舍利弗、大迦葉就是。佛在世時,對聲聞眾講四聖諦,他們由此證入菩提的不計其數,因為他們親聞佛的音聲,容易入道。但是,以大乘菩薩道來看,聲聞眾的法是不圓滿的,所以他們甚至連佛說的大法都聽不進去。例如《法華經》開頭,佛正在說法時,小乘聲聞的比丘就退席而去,總不進大法。大乘菩薩為了教化根基小的聲聞眾生,就方便示現聲聞身,但是畢竟是走大乘的大路。這就好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願意降低職位,去作幼兒園教師,可以教孩童他們未曾聽過的大道理。辟支佛是梵文的譯音,意思是緣覺,有時也被翻成獨覺。在無佛出世的時候,甚至佛經也不存在了,他由於多生累劫的修持,能夠由因緣而成就,例如看到落葉,聽到水聲等,因而悟道,無師自通,獨覺於世間。他的層次比聲聞乘高,證得性空的面比聲聞乘大。可是嚴格說起來,辟支佛只能算是自了漢,一般的羅漢只能算高級的凡夫。既然羅漢證空,定在空性。何以羅漢還是算小乘呢?因為只見到性空,而不能起有,雖然勇健無比,放得下,但提不起;可以出世,但是不敢入世。到了大乘境界,見地不同了。雖然知道諸法不生不滅,為了示法(就是為尚未開悟的眾生證明佛法),而由真空生妙有,展現十方諸佛一切國土,如同日出,沒有看不見的。現代天文知識告訴我們,宇宙之中不知有多少太陽系統。同樣的,諸佛菩薩的國土,也不知有多少。在念這一句經文的時候,不要忘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多得很,無不現前。乃至一花一樹,都可能有一佛國土,這是沒有智慧功德成就的人所不能了解的。所謂大而無外,小而無內,華嚴境界是重重無盡的。好比《維摩詰經》所表現的,都是真空起妙有,像一丈見方的房間,能容納三萬二千張天一樣高的座位,以及天華著身等等。菩薩道境界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終究以人乘為本,偏重入世。叢林大廟大殿上有三尊佛,轉到三尊佛的後面,就是觀音菩薩,唯有成佛了,才能真起大慈大悲,於苦海中救度眾生。寺廟用建築和佛像的布置,把佛法的道理都說明完了,不止只是建築的藝術而已。菩薩道是在五欲境界中修行,維摩居士比喻是在火中生蓮。火里不會長蓮花,蓮花是生在水中的,這是代表修持功夫,密宗就有火中生蓮的特殊修法。世上五欲都是火,尤其是人慾的笑視交抱觸(小五欲),代表男女之欲,更是火。宋代的名儒朱熹,他當年有個年長的朋友下放到嶺南,多年之後得到平反回來,卻娶了個年輕女子,朱熹很不以為然,寫了首詩送給朋友:「十年浮海一身輕,乍睹梨渦倍有情。世上無如人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欲」這一關難過啊!欲不單是男女之欲而已,譬如色慾和情慾就不同,色慾是看到異性受吸引,但是這個色,什麼才是漂亮是沒有標準的。情慾比色慾嚴重,情慾不是被色引起,是由感情引起的。色慾難了,但相對還比較容易了,修持功夫夠了,就可以了色慾,可是情慾是更難了。我們生命在欲界中,在欲界中修行,就是在五欲中修。五欲就是火坑,在火坑中修行談何容易!「幾人到此誤平生」,不止男女之欲,各種引誘你起煩惱、起貪嗔痴的,沒有哪一樣不是欲。即使修道人貪圖山林清靜環境修道,也是欲,因為離開清靜就不行了。欲讓你貪著清靜,到了執迷,非這個不可,已經是痴了,到了鬧市就起了厭惡之心,又犯了嗔了。但是如果五欲當中都不敢去,五欲的關都過不去,你修什麼大乘佛法?維摩居士講,大乘菩薩要示受於五欲,他自己是現居士身,與五欲接觸,可是在五欲中也示現給世人看,他還能在其中修行得定。五欲中到處是魔境界,大乘菩薩在五欲中修行,不但沒有被魔住,反而磨到了魔。魔的心都亂了,起不了魔障。這裡問題來了,魔還會心亂嗎?魔的心理本來是亂的,所以擾亂別人也擾亂自己。給人家煩惱痛苦,也給自己煩惱痛苦的就是魔。但是行菩薩道的人卻可以成為魔之魔,能作魔之魔的,就是佛。所以這裡沒有明確的講,就是魔佛一體。大菩薩魔佛不分,不怕魔,因為得了智慧的解脫,他可以隨意成佛或成魔。其實我們也做得到,例如我們都作過人家兒女,也有很多人是為人父母的。當父母的有哪一個不愛兒女?愛的時候就是佛。有時嚴厲督促兒女向上,就成了兒女之魔。同樣地,菩薩有時會成為眾生之魔。魔道是逆的教法,教育不一定要用善教的。等於後人講蘇東坡「嘻笑怒罵皆文章」。因為諸佛菩薩得了方便波羅蜜成就,所以能成佛,也能成魔。經過一次魔障,道力更堅強。禪宗祖師常批評弟子只能成佛,不能成魔。所以只能作二乘道的善知識,不足以作大乘道的善知識。大乘菩薩是既能成佛又能成魔,魔佛道中都是他的蓮花世界,這才是菩提道的正果。了解這個道理,就曉得真正大乘道是要在五濁世界、五欲中去修,面對現實地去修。而且面對現實連跳出來都不用,如果還要跳,就已經不是大乘菩薩了,大乘菩薩就坐在五欲當中,把它變成凈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微情書333】有一些人,TA們赤腳在你生命中走過,眉眼帶笑,不短暫,也不漫長。卻足以讓你體會幸福,領略痛楚,回憶一生......
※丈夫是妻子生命中最後的拐杖
※壓倒他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生命就是一場旅程
※幸福究竟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