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50年的雙語教育道路,崎嶇不平,這得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

根據1956年《新加坡立法議院各黨派華文教育報告書》的建議,我們在各語文源流的小學實行雙語教育。以華校來說,就是教導學生華文和英文,在英校,就是教導英文和各族群的母語(華文、馬來文或淡米爾文)。然而,效果並不理想。

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後,我們在小學和中學逐步貫徹雙語政策。1966年,所有中一生必須修讀第二語文,但英校華族學生還不需要選擇母語(華文)為第二語文。1981年,我們規定學生報讀大學時,A水準會考第二語文必須考獲AO副修水準的E8(1983年提高到D7),而且分數算進大學入學總分,1980年開始,我們進一步規定英校華族學生必須以華文母語為第二語文(從前他們多選馬來文)。這些規定給來自講英語家庭、成績雖然優異但華文差的華族學生造成了日後升大學的障礙。到了2004年,報讀大學,華文母語第二語文仍然必須達到所定的最低水平,但是分數已不再算進總分。

在本書從頭記述了新加坡雙語政策50年來的演變。

時代變遷,現在的年輕華文教師具有雙語能力,他們正逐漸取代老一輩的單語華文教師。在小一和小二階段,學生集中精力學習華語和說的能力。閱讀和書寫的能力則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成為高年級的學習重點。華文教師用英語解釋較難的華文辭彙。這是一個大轉變。以前,華文教師同時教導學生聽、說、讀和寫的能力,這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學習負擔。

腦神經專家證實,學習語言最好的是在孩提時候。家裡、遊戲班、幼兒園、小學都為孩子提供無窮的語言學習機會,一個人要到成年時候才來學習華語就困難多了。每個漢字四個不同的發音很難掌握,所以要講流利的華語並不容易。在年紀小的時候,當耳朵、舌頭和大腦最為敏銳和靈活時,是學習華語的最好時刻。

華語流利的家長如果能在家跟孩子講華語,這對孩子掌握華文有很大幫助。學生在家使用的辭彙雖然有限,但通過多講,熟悉華文句子結構,可為他們日後學習華文打下基礎。講華語的家長不必急著要孩子學號英文,因為日後學英文的時間有的是。自生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新加坡已經成為一個以英語為主的社會。在學校,所有學生都開始學習英文,英語成了我們社會的主導語言。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出生的華族孩子,倘若在家裡使用華語,日後上學,掌握華文並不是問題。倘若在家裡講英語,則日後學習華文就跟其他美國人一樣,覺得是件苦差事。

很多講華語的家長誤以為在家裡即使使用文法不通、發音不準的英語同孩子交談,也對孩子的英文能力有好處。其實,孩子在上完幼兒園和小學之後,英文便會逐漸成為他們的主要用語。小學階段有75%的時間是使用英文,25%使用華文。在中學,這個比例則是85%對15%。只有在特選中學和初級學院的雙文化課程,才有更多的課程是用華文教導。至於高等教育,包括理工學院和大學,英文則是唯一的教學媒介語。那些到中國和台灣大學深造的學生,回來工作後便投入英文環境,英語久而久之也成為他們的主導語言。

我的三個孩子出身傳統華校,但他們工作之後,使用的是英語,華文變成了他們的第二語文。在新加坡,只有華文教師和華文媒體工作者等才會繼續以華語作為主導語言。

一個人可以通曉多種語言,卻只有一種主導語言,就算以語言為專業的專家也不能例外。他們的第二語文表達能力無可避免地會比較低。中國最好的華、英同步翻譯員,英譯中(他們的主導語言)的能力,比中譯英的能力強。以英語為主導語言的外國華、英語同步翻譯員,情形則剛好相反。

新加坡人的主導語言是英語,這是我們吸收知識最方便媒介。以英語為主導語言的華族新加坡人如果也能講得一口漂亮華語,是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我認為一般新加坡人,只要能講華語,即便現在水平不高,辭彙貧乏,將來工作有需要,通過實際磨練,辭彙增加了,他的華語自然會流暢起來。所以,最怕是一開始就放棄學習。學習華文不管多麼困難,都應該有個開始,持之以恆,必能一生受益無窮。

推薦閱讀:

趙薇:想挑戰床戲才接港囧 當技術活完成
林正剛:民企常見的五大運營挑戰
【海外歷史】李光耀的畢生挑戰:新加坡雙語之路
WHO AM I | 什麼是斯巴達勇士賽
13個城市525家店,3倍薪水挖角星巴克,它挑戰的只是咖啡嗎?

TAG:李光耀 | 挑戰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