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中國春節應該在哪個時刻辭舊迎新?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按此順序,十二生肖的代表動物每年一換崗,每十二年輪到一次。2017年是丁酉年,屬雞;2018年是戊戌年,屬狗。辭舊迎新,雞下狗上。
可是,此刻眼下當前,雞狗兩位到底該哪天換崗呢?一般人都認為應該換崗時間應該是大年三十晚上12點,也是正月初一凌晨零點,在那麼一瞬間,雞下崗了,狗上崗了。
但也有一種聲音說,不對啊不對,應該是立春日凌晨零點換崗。
兩派人群為此展開了沒完沒了的論爭,每到農曆新年到來之際就吵吵一次。
看熱鬧的不嫌事大,程老漢覺得這個爭論之外其實還有一個爭論——中國曆法的日期變更線不應該是晚上12點/凌晨0點。
中國曆法是干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10個符號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個符號叫「地支」。「天干地支」可簡稱為「干支」。中國人正是按照這種紀年法,叫2017年為「丁酉年」,叫2018年為「戊戌年」。
按此曆法,每天被分成12個時段而不是24個時段,這12個時段就是12地支,每個時段相當於兩小時即120分鐘。過去中國人說「半個時辰」意思可不是「半小時」而是「1小時」。
按干支紀日,每天起始的時辰是子時,子時相當於夜晚11點到凌晨1點為止的這個時段,而日期變更時刻就是子時剛開始的那一刻,晚上11點0分0秒。如果嚴守這個定律,則中國春節辭舊迎新的時刻應該是在大年三十晚上11點,子時開始的那一刻,而不是現在的晚上12點/凌晨0點。
這種計時法現如今只在算命先生那裡應用。如果一位生於晚上11點的人來算命,算命先生一定把這位算作次日出生的而不是頭天出生的。比如,2018年2月15日晚上11:08出生者,在算命先生那裡不是丁酉年十二月卅日出生的,而是戊戌年正月初一日出生的,四柱八字為:戊戌(年柱)、甲寅(月柱)、乙卯(日柱)、甲子(時柱)。
其實算命先生生肖變更線不在除夕夜11點,而在立春時辰。比如,2018年立春時辰是2月4日早晨5:38,那麼這個時辰之後出生的人,在算命先生那裡一律屬狗。
這也就是生肖動物換崗日爭議的由來。如果沒有算命先生那一套,誰管那麼多呢?
以立春為日期變更線有一個大bug大漏洞。二十四節氣是按天文變化來劃分的,它不是中國人的想像,而是中國人觀察了天文現象之後對天文變化規律的記錄。所以,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二十四節氣,與西洋曆法(即公曆)竟然不謀而合,這二十四節氣總是相對固定地對應著某個公元日期,比如每年的清明節大致都是4月5日,而立春也大致是每年的2月3日或4日。
就算命而言,立春有如下問題:
其一,立春是在特定日期的特定時刻(準確到分秒)發生而不是按日期發生;
其二,是立春日在公曆日期里大致恆定,而在農曆日期里卻有早有晚:有時候在農曆正月發生,有時候在農曆十二月發生。
比如,2017年農曆丁酉年就有兩個立春,第一個立春是正月初七(公曆2017年2月3日)23:49,第二個立春是十二月十九(公曆2018年2月4日)5:38。
問題來了:
(1)如果按算命先生演算法,2017丁酉年都已經過了7天了才進入雞年?丁酉年明明還有11天雞年就已經結束了?
(2)干支紀年法是按照每天十二時辰來計算的,每個時辰倆小時。按算命先生演算法,立春之後從進入新的生肖年,但立春的時辰精確到分秒,早一分鐘就不是立春,如何給人批八字?程老漢學過一點皮毛,發現算命先生在這個問題上都是矇事。比如,今年2月4日早晨5:37立春之前出生的人,竟與同日5:38立春之後出生的人一模一樣的八字,都是:戊戌(年)、甲寅(月)、丁卯(日)、癸卯(時)。立春前立春後同樣八字,這不是矇事是什麼?
算命先生那一套,並未獲得中國人廣泛認可,算命不是正統文化,而正統文化即官方文化,生肖動物們哪天換崗,只看皇上怎麼決定。當然皇上並不決定十二生肖的事,只決定哪個月份是「歲首」,生肖動物是在年末下崗歲首上崗。
哪個月份是歲首,從夏朝到漢朝,不同的統治者有不同的規定。中國古代曾經產生過102種曆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曆法有6種,「古六歷」是也。「古六歷」指的是黃帝、顓頊(「顓頊」讀如「專須」)、夏、殷、周、魯等六種曆法。夏曆與殷歷、周曆,顓頊歷的主要區別在於以哪個月歲首。
干支紀年法十二地支分別代表12個月份,每月固定,每年循環。但排在十二地支之首的「子月」並不是一月而是十一月。
按年代先後,最早的夏朝「建寅」,即夏朝以每年的「寅月」為歲首,寅月就是一月。
殷商「建丑」,以「丑月」即每年的十二月為歲首。
周朝「建子」,以「子月」即每年的十一月為歲首。
秦始皇死於始皇三十七年。《史記》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十月出遊」,同年七月卻「崩」了,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歷史是倒著來的?這可不是看視頻,滑鼠拉一下就往前,反方向拉一下又往後。秦始皇他老人家十月活得好好的,卻死於同年七月,是曆法鬧的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以顓頊歷為基礎制定曆法,以建亥之月(即十月)為歲首,就是說,每年的十月初一是新年的開始,每年的年底月份是九月。秦朝的人,是在每年九月底辭舊迎新的哦。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秦歷(顓頊歷)還沿用了230多年,直到漢武帝即位後,因為發現顓頊歷有誤差,朝廷才決定修改曆法。「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為太初元年。」從那以後到現在的近兩千年里,以正月為歲首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不曾改變。手機讀者翻上去回看一下,就知道漢歷以正月為歲首,正與夏曆的基本原則吻合。所以漢歷也可以叫夏曆。今人所說的農曆、陰曆、古歷、舊曆,都指的是漢歷。
百餘年前,清朝退場,民國建立,民國政府決定採用公元紀年,規定公曆1月1日為元旦,改變了中國人沿用了近兩千年的、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的習俗。如果這個規定被堅決貫徹執行不打折扣,沒準兒今天的中國人就沒有現在這個所謂的「農曆新年」可過了。問題在於,100年前的中國人好生懷舊,頑固不化,就是不肯在洋人的「元旦日」過新年,還是習慣要在農曆正月過新年呢,連政府大小百官也這樣「抱殘守缺」不肯「與時俱進」呢。中國人超會變通,1914年1月,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袁世凱一聲令下,洋人的1月1日叫了「元旦」,咱就把農曆元旦改個名兒吧,叫「春節」。一錘定音,「春節」一詞從此就是農曆新年了,而農曆十二月卅日就仍然享有「除夕」待遇。話說,「春節」原先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日,打那以後,立春日就只是立春日不再兼任春節了。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而將時間表述出來則是人類的主觀創造。按照《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的說法,人類經過「認知革命」後就發展出一種能力,一種可以共享某種概念性或虛構故事的能力。最典型的就是宗教,而對於時間的描述也是人類的一種共同的虛構。
赫拉利這樣評價虛構的魔力:「『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你規定了哪一天是歲首,只要得到多數人認可,那麼,不早不晚不偏不倚,那一天就是歲首。
能夠把自己一個人的虛構變成大家的共同想像就是能耐。人類歷史上、中國歷史上,關於歲首的規定,要麼靠國家機器的力量,要麼靠宗教的力量,而算命先生所靠的力量跟宗教差不多,你信它則有,不信它則無。
大家春節快樂!
推薦閱讀:
※孩子有這些癥狀原來是食積導致!應對春節後小兒食積,你得這麼做...
※春節須防前列腺「綜合症」
※【給力熱點】中國春節在東南亞
※2013年春節到-祝福到
※為熱依扎說話,是為了還能繼續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