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崇禎殺袁崇煥是對的嗎?

謝謝邀請:

(《崇禎長卷》卷八)對袁崇煥的描述:

袁進士出身,卻頗具血勇。只認定「不怕死,不愛錢」與「曾經打過」十字耳。強敵壓境,人方疾呼而望援,而崇煥為關門必不可發一援寧之兵,法置死地而後生。亦但是置將與卒耳。而祟煥置母妻百口于軍中。紙上甲兵,禁中頗牧人可自命也。而實從矢石鋒刃中,住奴而遇奴者,其膽氣較量而伎倆較實。

(《石匱書後集》十一中)如何評價袁崇煥的:「袁崇煥短小精幹,形如小猱,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漸,而終日夢夢,墮幕士雲霧中,而不知其著魅著魘也,五年滅寇,寇未滅,而自滅之。通過這段描述,可以看出,袁崇煥是一個極容易感情用事和衝動的人,也正是他這種言多必失的情格缺陷,從和崇禎那次平台詔對中,已經埋下了他日後人生慘劇的根源。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4月),崇禎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7月14日,崇禎在平台召見廷臣及督師袁崇煥討論平遼事事宜。認真而講究實效的崇禎一見面,就直接了當問袁崇煥:「建部跳梁,十載於茲,封疆淪陷,遼民塗碳。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案,可具實奏來。」崇煥:「..............「五年而建州可平,全遼可復矣」。振興大明心切的崇禎帝感覺像是在絕望中抓住救命稻草那樣的心喜若狂「認定是袁崇煥精心謀劃,周詳考量之後擬出的計劃,一時滿朝大臣莫不歡欣鼓舞。

但是大臣中必竟對遼東局勢還有清醒之人,召對結束後,一個許姓大臣問袁崇煥:

:「五年方略怎麼回事」。

崇煥回答:「聊慰聖心耳「。

許姓大臣:「當今聖上非常精明,豈可胡亂應對..............。就是沒有直接對袁崇煥說,這個崇禎帝可沒有他那個皇兄天啟帝那麼好糊弄,這可是個較真的主。

袁崇煥自知失言,幡然醒悟後,以各種苛刻條件來刁難各部大臣,力圖留下迴旋餘地。不料未等各部大臣開口,崇禎先開口一一滿足他的條件,使崇禎的後路徹底被堵死了。

到遼東的袁崇煥先做了兩件事:

一:統一領導權。他部署新信趙率教,麻登雲,祖大壽三人負責麾下軍務,並向崇禎表態:「此三人當與臣始而終之,若屆期無效,臣手戮三人,而以身請死於皇上!「為免重蹈先前「經撫不合"的覆轍,袁崇煥請皇上撤銷遼東巡撫和登萊巡撫的建制,崇禎一一準奏。至此,在袁崇煥的遼東,薊州,登萊三轄區,再無一人的權力可以與他相抗衡。

二:請發欠餉。根據以前不斷發生的兵變為依據,袁崇煥向崇禎帝請旨,速發山海關內外積欠軍餉74萬兩,以及太僕寺,撫賞銀4萬兩。鑒於軍隊中存在虛冒軍籍,貪污軍餉等弊端,是否補發,朝中看法不一。但是崇禎還是補發了欠餉,以振作軍隊士氣。

在袁崇煥到遼東後不久,毛文龍已經意識到要徹底統一遼東軍政大權的袁崇煥,看自己是越來越不順眼。似乎已經預感到將要有禍事來臨的毛文龍,向崇禎說出了自己的擔心「:諸臣獨計除臣,不計除奴,將江山而泄私憤,操戈予,於同室。」當時的崇禎皇帝已經承諾袁崇煥:「只要能實現「五年平遼"的大計,一切可以便宜從事,朝廷不加掣肘。」崇禎用和稀泥的方式回應毛文龍:「軍中的一切事情,應當從長商榷。

袁崇煥率領關寧鐵騎保衛京師前後過程:

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在「釋堅攻脆」戰術思想指導下,即避開袁崇煥的寧錦防線,對大明實施「出其不意,攻其要害」,兵鋒直指大明京師展開軍事打擊。10月27日,皇太極率滿清部與蒙古部軍隊10萬之眾,突破喜峰口以西的長城邊關,龍關入塞。當年戚繼光苦心經營的數十載防線一夜之間崩潰。滿清軍隊,乘虛而入,兵臨長城南面的軍事重鎮,距離北京不過二三百里的尊化城。

在此之前,袁崇煥兩次上奏明廷要加強此地防務,恐滿清軍隊繞過寧錦偷襲京師,可惜沒有引起明廷的重視。

此時袁崇煥有兩種選擇,

一:他可以進攻後金都城瀋陽,迫皇太極回援,但他手裡能動用的軍隊只有4萬餘人,但到達瀋陽需要經過盤錦,黑山,遼河等防線,皇太極已經在此布置了近6萬軍隊加強防務,對袁崇煥來說,無論是攻堅戰,還是野戰,都無勝算。如果皇太極從背後偷襲山海關,則意味著關寧鐵騎和寧錦防線的覆滅。

二:勤王北京。但如果沒有勤王的詔書,地方軍隊私自進京,是有滅族之重罪。以國家安危,帝國興衰存亡為重的袁崇煥義無反顧,選擇了這條對他來說,意味著走入絕境的「不歸之路」。

袁崇煥緊級派趙率教率4000精銳為先鋒救援遵化,急馳350里到達三屯營時,被拒入。趙率教只能繞遠馳援遵化。趙率教到達遵化時,城已淪陷,趙率教遭遇滿清軍隊伏擊,趙率教戰死,全軍覆滅。

得知遵化淪陷,北京宣布戒嚴,京師陷入恐慌之中。但在名將孫承宗有條不紊的指揮下:「組織城防,日夜巡視,京城稍安:」

袁崇煥得知,敵兵來勢兇猛,京師己陷入危矣!便於11月5日親自率軍,進關增援。袁崇煥在這裡犯下二個被東林黨及其王公貴戚商民攻訐:「所謂通敵畏戰的證據。「

首先::敵軍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不應該率兵尾隨,而是應該就地阻擊敵人。由於袁崇煥的慎微之心,使敵兵連陷京城東面的屏障玉田,三河,香河,順義等縣。

其次:11月15日,袁崇煥趕到河西務,又與諸將商議前往北京事項。副總兵周文郁極力反對,認為:「大兵宜迎擊敵軍,不宜入都,況且敵軍在通州,我屯兵張家灣,離通州十五里,糧餉給於河西務,理應在此戰守。外鎮之兵,未奉帝旨而輕易進至京師城下,此事弄不好就是謀反的罪名。」

袁崇煥回答:「周君言是,弟恐逆奴狡詐異常,又如薊州,不與我戰,倘徑通京城,剛從未遇敵之人心,一旦動搖,其關係不忍言。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濟事,雖死無憾。(周文郁《邊事小紀》卷一)。

袁崇煥沒有採納周文郁的建議,而是引接帶領軍隊退保京都。到達北京城下的崇煥上書崇禎帝,要求軍隊進城。由於當時京城戒嚴,塘報無法送入,到了半夜時崇禎收到消息:「敵軍兵臨城下「,並要求進城。」第二天消息傳開後,京城輿論輿情嘩然之際,更是引起了京城內外,損失慘重,王公貴戚商民的強列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發:「崇煥雖名人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的庭院庄舍為敵蹂躪殆盡」。京城甚至出現了袁崇煥通敵滿清說法。

本人觀點:做為軍事統帥袁崇煥採取這種消極避戰的原因也是有他考量的:

首先:是軍隊力量的懸殊對比,滿清是10萬,袁崇煥帶領的關東鐵騎不足萬人,又有趙率教剛剛全軍覆滅的教訓。河北又是平原之地,無險可守。如果袁崇煥在通州附近和滿清軍隊進行野戰,很容易陷入內外無援孤立境地,有被滿清軍隊合圍殲滅的危險。

其次:想進入北京城,以京城為屏障,和滿清軍隊展開決戰。

當時的袁崇煥對大明,不可謂不是忠心一片,對局勢的擔心,不可謂不五臟俱焚:「在他的潛意識中,在此關係到帝國興亡存廢之際,他是不能出現一點點差錯的,他要為大明負全責,絕不能再有第二個靖康恥的出現。也正是他這種單純的軍事觀點,政治上的憂國憂君的意識,使袁崇煥距離人生的終點越來越近了。

11月20日,京師保衛戰打響。德勝門外,勤王的大同總兵滿桂和宣府的總兵候世祿,與代善,濟爾哈朗,岳托,及蒙古騎兵六萬人,展開大戰。候兵敗突圍而逃,城樓軍隊發炮誤中滿桂軍,死傷慘重,滿桂負傷20多處,退入廣渠門外。

袁崇煥和祖大壽帶領的9000關寧鐵騎與莽古爾錄,阿齊格,阿敏,多爾滾,等三萬餘人,戰況慘烈。自辰至申,戰十餘里。袁崇煥身負密箭,兩肋如蝟,幸有重甲防護,無礙。滿清軍大敗,退30里。從此,八旗軍野戰不可戰勝的神話首次被打破。

11月23日,袁崇煥和各總兵入城。在承諾5年「復遼」的平台與崇禎二次召對,袁崇煥沒有拿出任何退敵方案,崇禎拒絕了關寧鐵騎進城休整的請求。

11月27日,掠奪京郊獲取給養的滿清軍隊開始狂攻左安門。秋毫無犯,忍受7天饑寒的關寧鐵騎在袁崇煥帶領下重新布陣。此時的皇太極己抱必勝之心,他想在北京城下,讓大明帝國的上至君王,下至臣民,見證他滅掉關寧鐵騎的壯舉。袁崇煥在皇太極調兵遣將之際,搶先發起進攻。不足9000對90000萬,10倍的兵差,在天子腳下展開悲壯的對決。袁崇煥採用晝伏夜出的戰法,用火炮轟擊敵軍軍營,代善兒子幾乎重傷致死。傷亡慘重的滿清軍隊在皇太極的帶領下,不得不狼狽的撤出南苑。見證了關寧鐵騎兇悍戰鬥力的皇太極哀嘆:「10餘年未嘗有此勁敵」。

1629年十二月一日:敵兵稍退,袁崇煥被崇禎帝下獄。帶著一身血跡傷痕的關寧鐵騎在祖大壽的帶領下,憤怒返回遼東。滿清軍隊復侵,崇禎讓在獄中的袁崇煥給祖大壽寫信,祖大壽母親也勸說祖大壽,祖大壽再次引關寧鐵騎勤王北京。

12月14日,滿清軍隊佔領永平,遵化,灤州,遷安4地,

12月17日,滿清軍隊從永定門4次攻打京師,新到勤王總兵孫祖壽,黑雲龍,麻登雲,滿桂一併迎戰,這些軍隊戰鬥力不及關寧鐵騎,滿桂,孫祖壽陣亡,麻登雲,黑雲龍被俘。滿清軍隊傷亡慘重,停止攻城。月底,滿清軍隊被孫承宗和祖大壽逐出關外。阿敏對永平屠城,京郊周邊重鎮,鄉村,參天森林皆被破壞殆盡。

1630年8月16日,崇禎崇禎在內閣召見輔臣成基命等大臣,商議處決袁崇煥之事,然後又在平台召見內閣,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科道掌印官及錦衣衛堂上官等文武大臣,共同商議袁崇煥處決事宜,最後決定「依律磔之。」崇禎說:依律家屬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令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胞兄弟於二千里外,余俱釋不問"。在錦衣衛抄袁崇煥家時:「家無餘資」。

袁崇煥赴西市受磔刑時:「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肉啖之,劊子手亂撲,百姓以錢買其肉,傾刻立盡。開膛出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頰間,猶唾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東林黨人唯一在崇禎朝的兩大功績:

一:殺魏忠賢,廢閹黨干政,致使東林黨一黨獨大,崇禎失去政治緩衝帶。皇權和相權直接鬥爭,把大明王朝拖進萬劫不復深淵同時,也耗盡崇禎精力,更是耗盡了大明王朝的僅存精血。

二:殺袁崇煥:「邊事益無人,明亡已決。」

對外:「滿清用此事為例召降遼東將帥,瓦解遼東軍隊。」

對內:闖王攻打北京時:「文武官員軍隊盡降民軍,再無崇煥之人勤王救駕。」

東林黨人高攀龍主張:「君子為政,不過田民之好惡、」「以君子之所為:」「直要通得天下才行得「,去判定是非,主張有益於民,即使有損於國,也須權民為重,則宜從民。

在國家無內患外憂時,此思想可以說值得提倡,值得讚美。可崇禎朝已經內憂外患俱至:「皮將不存,毛將焉覆」,帝國大廈即將傾覆之時,崇禎朝東林黨人依舊以民生民權為重,大搞黨同伐異之舉,置國家於危亡不顧。最俱諷刺性的是:「他們眼中的民,不是普通百姓之民,而是富豪之商民。更是東林黨人竭澤百姓而漁商民的惡為,終激民變,毀滅大明。

非常之業,必用非常之人,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重症如乾柴列火,一點即燃。重症只能緩治,不能急攻。崇禎心太急,總想一舉定乾坤,只能適得其反。剛繼位的崇禎疏於政事,做事難免有欠考量之處,有東林黨這些為民做主,為民當家的賢臣輔佐,崇禎想不故亡國之君都難。

我們社會近年泛濫抹黑英雄現象實在令人堪憂,從岳飛,到袁崇煥,到邱少雲,黃繼光,等等,一個不尊重英雄的國家,這個國家前途堪憂。一個不尊重英雄的民族,這是一個道德淪喪的民族。

「國危思良將,國難思忠臣」。不管每個時代,現在世界上每一個國家都需要和呼喚英雄。因為英雄是一個國家精神與力量的象徵,它也是一個民族向上向善正能量的象徵。尊重英雄,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折射,更是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底蘊和道德力量。而文化恰恰又:「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我們需要像更多《戰狼2》這樣優秀的影視文化作品來展現我們國家的軟實力。

英雄,也難免有這樣的缺陷或是那樣的不足,我們不能在小節上苛責他們。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英雄身上折射出的那種民族大義,神聖的道德力量賦於我們國家民族,「正義的精神與力量。」我們不能冷了,也不能涼了英雄的血:「因為我們實代需要英雄」。


推薦閱讀:

老家綏中(147)大明遼東悲歌(25) 袁崇煥之死
紫禁城死局袁崇煥慘遭凌遲真相
勝利之後嫌隙漸生,袁崇煥獨當一面,努爾哈赤抑鬱而亡
寧遠之戰:袁崇煥獨卧孤城
文史宴|袁崇煥的圖森破(一)

TAG:袁崇煥 | 崇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