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5)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5) 第二冊卷21-卷40 卷第三十釋初品中善根供養  問道人譯

複次,欲界眾生有十種:三惡道、人及六天。地獄有三種:熱地獄、寒地獄、黑闇地獄。畜生有三種:空行、陸行、水行;晝行、夜行、晝夜行,如是等差別。

(又,欲界眾生有十種:三惡道、人及六天。地獄有三種:熱地獄、寒地獄、黑闇地獄。畜生有三種:空行、陸行、水行;晝行、夜行、晝夜行,象這樣等的差別。)

鬼有二種:弊鬼、餓鬼。弊鬼如天受樂,但與餓鬼同住,即為其主;餓鬼腹如山谷,咽如針,身唯有三事,黑皮筋骨,無數百歲不聞飲食之名,何況得見!復有鬼,火從口出,飛蛾投火以為飲食。有食糞、涕唾、膿血、洗器遺余,或得祭祀,或食產生不凈,如是等種種餓鬼。

(鬼有二種:弊鬼、餓鬼。弊鬼如天受樂,但與餓鬼同住,即是他們的主人;餓鬼腹如山谷,咽如針,身唯有三事,黑皮筋骨,無數百歲不聞飲食之名,何況得見!又有鬼,火從口出,飛蛾投火用作飲食。有食糞、涕唾、膿血、洗器遺余,或得祭祀,或食生產不凈,象這些等種種餓鬼。)

六欲天者,四王天等。於六天中間,別復有天,所謂持纓絡天、戲忘天、心恚天、鳥足天、樂見天。此諸天等,皆六天所攝。有人言:「欲界眾生,應有十一種。」先說五道,今益阿修羅道。

(六欲天指,四王天等。於六天中間,另外有天,所說的持纓絡天、戲忘天、心恚天、鳥足天、樂見天。此眾天等,都包括在六天內。有人說:「欲界眾生,應有十一種。」先說五道,現在增加阿修羅道。)

問曰:阿修羅即為五道所攝,是阿修羅非天、非人,地獄苦多,畜生形異;如是應鬼道所攝?  

(問:阿修羅即包括在五道內,阿修羅不是天、不是人,地獄苦多,畜生形異;象這樣應屬於鬼道?)

答曰:不然!阿修羅力與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為諸天所破,或時能破諸天。如經中說:釋提桓因為阿修羅所破,四種兵眾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與天相似,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餓鬼所攝!以是故,應有六道。

(答:不然!阿修羅力與三十三天相等。為什麼?或被眾天所打敗,或有時能打敗眾天。如經中說:釋提桓因被阿修羅所敗,四種兵眾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樂,與天相似,是佛弟子。這樣的威力,何得屬於餓鬼!所以,應有六道。)

複次,如阿修羅、甄陊羅、干沓婆、鳩槃荼、夜叉、羅剎、浮陊等大神,是天;阿修羅民眾,受樂小減諸天,威德變化,隨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羅非修羅。修羅(此言不飲酒),說者言:是阿修羅非修羅,阿修羅道初得名,余者皆同一道。

(又,如阿修羅、甄陊羅、干沓婆、鳩槃荼、夜叉、羅剎、浮陊等大神,是天;阿修羅民眾,受樂少減眾天,威德變化,隨意所作,所以有人疑心說,此種修羅不是修羅。修羅(此言不飲酒),這樣說的人說:這種阿修羅不是修羅,阿修羅道初得名,其餘的都同一道。)

問曰:經說有五道,云何言六道?  

(問:經說有五道,如何說六道?)

答曰: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若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義意,應有六道。  

(答:佛去久遠,經法流傳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或說五道,或說六道。如果說五的,於佛經迴文說五;如果說六的,於佛經迴文說六。又大乘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各種義意,應有六道。)

複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故,地獄、畜生、餓鬼道。若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  

(又,因分別善惡,有六道:因為善有上、中、下,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羅;因為惡有上、中、下,地獄、畜生、餓鬼道。如果不是那樣,惡有三種果報,而善有二種果報,此事相違。如果有六道,於義無違。)

問曰:善法亦有三果:下者為人,中者為天,上者涅槃。  

(問:善法也有三果:下的為人,中的為天,上的涅槃。)

答曰:是中不應說涅槃,但應分別眾生果報住處,涅槃非報故。善法有二種:一者、三十七品能至涅槃,二者能生後世樂。今但說受身善法,不說至涅槃善法。世間善有三品:上分因緣故,天道果報;中分因緣故,人道果報;下分因緣故,阿修羅道果報。  

(答:此中不應說涅槃,但應分別眾生果報住處,因為涅槃不是報。善法有二種:一、三十七品能到涅槃,二能生後世樂。現在但說受身善法,不說到涅槃善法。世間善有三品:因為上分因緣,得天道果報;因為中分因緣,得人道果報;因為下分因緣,得阿修羅道果報。)

問曰:汝自說阿修羅與天等力,受樂與天不異,云何今說善下分為阿修羅果報?

(問:你自說阿修羅與天等力,受樂與天不異,如何現在說善下分為阿修羅果報?)

答曰:人中可得出家受戒,以至於道。阿修羅道結使覆心,得道甚難。諸天雖隨結使,心直信道;阿修羅眾,心多邪曲,不時近道。以是故,阿修羅雖與天相似,以其近道難故,故在人下。如龍王、金翅鳥,力勢雖大,亦能變化故,在畜生道中;阿修羅道亦如是。  

(答:人中可得出家受戒,以至於得道。阿修羅道結使覆心,得道很難。眾天雖隨結使,心直信道;阿修羅眾,心多邪曲,不時近道。所以,阿修羅雖與天相似,因他們近道難,所以在人下。如龍王、金翅鳥,力勢雖大,也能變化,而在畜生道中;阿修羅道也是這樣。)

問曰:若龍王、金翅鳥,力勢雖大,猶為畜生道攝,阿修羅亦應餓鬼道攝,以何更作六道?

(問:如果龍王、金翅鳥,力勢雖大,仍然屬於畜生道,阿修羅也應屬於餓鬼道,為何再作六道?)

答曰:是龍王、金翅鳥,雖復受樂,傍行形同畜生故,畜生道攝。地獄、餓鬼形雖似人,以其大苦故,不入人道。阿修羅力勢既大,形似人、天故,別立六道。是為略說欲界眾生。色、無色界眾生,如後品中說。

(答:此龍王、金翅鳥,雖然受樂,因為傍行形同畜生,所以屬於畜生道。地獄、餓鬼形雖似人,因他們的苦大,不入人道。阿修羅力勢既大,因形似人、天,別立六道。這是略說欲界眾生。色、無色界眾生,如後品中說的。)

立檀波羅蜜者,菩薩語諸眾生:「當行布施!貧為大苦,無以貧故作諸惡行,墮三惡道。作諸惡行墮三惡道,則不可救。」眾生聞已,舍慳貪心,行檀波羅蜜。如後品中廣說。

(立布施波羅蜜的意思是,菩薩告訴各種眾生:「當行布施!貧窮是大苦,無不因為貧窮而作眾惡行,墮三惡道。如果作眾惡行墮三惡道,則不可救。」眾生聽後,舍離慳貪心,行布施波羅蜜。如後品中廣說的。)

複次,菩薩於眾生前,種種因緣、種種譬喻而為說法,毀砦慳貪。夫慳貪者,自身所須,惜不能用;見告求者,心濁色變,即於現身聲色醜惡;種後世惡業故,受形醜陋。先不種布施因緣故,今身貧賤;慳著財物,多求不息,開諸罪門;專造惡事故,墮惡道中!

(又,菩薩在眾生前,種種因緣、種種譬喻而為他們說法,毀砦慳貪。慳貪的意思是,自身所須,吝惜不能使用;見到告求的眾生,心濁色變,即於現身聲色醜惡;因種後世惡業,受形醜陋。因先世不種布施因緣,今身貧賤;慳吝貪著財物,多求不息,開各種罪門;因為專造惡事,墮惡道中!)

複次,生死輪轉利益之業,無過布施,今世、後世常得隨意。便身之事,悉從施得。施為善導,能開三樂:天上、人中、涅槃之樂。所以者何?好施之人,聲譽流布,八方信樂,無不愛敬,處大眾中無所畏難,死時無悔。

(又,生死輪轉利益之業,沒有超過布施的,今世、後世常得隨意。便身之事,都從施得。施為善導,能開三樂:天上、人中、涅槃之樂。為什麼?好施之人,聲譽流布,八方信樂,無不愛敬,處大眾中無所畏難,死時無悔。)

其人自念:「我以財物植良福田。人天中樂、涅槃之門,我必得之!」所以者何?施破慳結,慈念受者;滅除瞋惱,嫉妒心息;恭敬受者,則除憍慢;決定心施,疑網自裂;知施果報,則除邪見及滅無明。如是等諸煩惱破,則涅槃門開。

(其人自念:「我用財物植良福田。人天中樂、涅槃之門,我必然能夠得到!」為什麼?施能破慳結,慈念受施的人;滅除瞋惱,嫉妒心息;恭敬受施的人,則除憍慢;決定心施,疑網自裂;知道施的果報,則除邪見及滅無明。象這樣等眾煩惱破,則涅槃門開。)

複次,非但開三樂而已,乃能開無量佛道、世尊之處。所以者何?六波羅蜜是佛道,檀為初門,余行皆悉隨從。如是等布施,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故,令眾生立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義,如先檀中說。

(又,不但開三樂而已,乃能開無量佛道、到世尊之處的門。為什麼?六波羅蜜是佛道,布施是初門,其他的行全都隨從布施。象這樣等布施,有無量功德;用此因緣,使眾生立布施波羅蜜。布施波羅蜜的義理,如前面布施中說的。)

立屍羅者,菩薩於眾生前,贊說戒行:「汝諸眾生,當學持戒!持戒之德,拔三惡趣及人中下賤,令得天人尊貴,乃至佛道。戒為一切眾樂根本,譬如大藏,出諸珍寶。戒為大護,能滅眾怖,譬如大軍破賊。

(立戒是,菩薩在眾生前,贊說戒行:「你們這些眾生,當學持戒!持戒的德行,能拔三惡趣及人中下賤,使得天人尊貴,乃至佛道。戒為一切眾樂根本,譬如大寶藏,出各種珍寶。戒是大護,能滅各種怖畏,譬如大軍破賊。)

戒為莊嚴,如著纓絡。戒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戒為大乘,能致重寶,至涅槃城。戒為良藥,能破結病。戒為善知識,世世隨逐不相遠離,令心安隱;譬如穿井,已見濕泥,喜慶自歡,無復憂患。

(戒為莊嚴,如戴纓絡。戒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戒為大乘,能獲得重寶,到涅槃城。戒為良藥,能破結使病。戒為善知識,世世隨逐持戒的人不相遠離,這樣的心安穩;譬如穿井,已見濕泥,喜慶自歡,不再憂患。)

戒能成就利益諸行,譬如父母長育眾子。戒為智梯,能入無漏。戒能驚怖諸結,譬如師子,能令群獸懾伏。戒為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修凈戒者,所願隨意;譬如如意珠,應念時得。」

(戒能成就利益各種修行,譬如父母長育眾子。戒為智梯,能入無漏。戒能驚怖各種結使,譬如師子,能使群獸懾伏。戒為一切德的根本,出家之要。修凈戒的眾生,所願隨意;譬如如意珠,應念時得。」)

如是等種種贊戒之德,令眾生歡喜,發心住屍羅波羅蜜。住羼提者,於眾生前,讚歎忍辱:「忍為一切出家之力,能伏諸惡,能於眾中現奇特事。忍能守護,令施、戒不毀。忍為大鎧,眾兵不加。忍為良藥,能除惡毒。

(象這樣等種種贊戒的恩惠,使眾生歡喜,發心住戒波羅蜜。住忍辱是,在眾生前,讚歎忍辱:「忍是一切出家人的力量,能伏眾惡,能在眾人中現奇特的事。忍能守護,使施、戒不毀。忍為大鎧甲,眾兵不能加害。忍為良藥,能除惡毒。)

忍為善勝,於生死險道,安隱無患。忍為大藏,施貧善人無極大寶。忍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忍為[石+從][石+瞿],能瑩明諸德,若人加惡,如豬揩金山,益發其明。求佛道、度眾生之利器,忍為最妙!

(忍為善勝,在生死險道,安穩無患。忍為大藏,施給貧善人無極大寶。忍為大舟,能渡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忍為[石+從][石+瞿],能瑩明眾德,如果人加惡,如豬摩擦金山,金山更明。求佛道、度眾生的利器,忍為最妙!)

行者當作是念:『我若以瞋報彼,則為自害!又我先世自有是罪,不得如意,要必當償。若於此人不受,余亦害我,俱不得免,云何起瞋?』」

(修行的人當這樣想:『我如果用嗔回報他,就是自害!又我先世自有這樣的罪,不得如意,要必當償。如果對於此人的侮辱不受,其他的人也會害我,反正都不得避免,為什麼生氣?』」)

複次,眾生為煩惱所牽,起諸惡事,不得自在。譬如人為非人所持,而罵辱良醫,良醫是時但為除鬼,不嫌其罵;行者亦如是,眾生加惡向己,不嫌其瞋,但為除結。

(又,眾生被煩惱所牽,做各種惡事,他們也不得自在。譬如人被非人所控制,而罵辱良醫,良醫此時但給他除鬼,不嫌他罵;修行的人也是這樣,眾生向自己加惡,不嫌他瞋,但給他除結使。)

複次,行忍之人,視前罵辱者,如父母視嬰孩,見其瞋罵,益加慈念,愛之逾深。又復自念:「彼人加惡於我,是業因緣,前世自造,今當受之。若以瞋報,更造後苦,何時解已!若今忍之,永得離苦,是故不應起瞋。」

(又,修行忍辱的人,看面前罵辱自己的人,如父母視嬰孩,見他瞋罵,更加慈念,愛他逾深。又再想:「此人加惡於我,是業因緣,前世自造,現在當接受這種苦報。如果用瞋回報他,更造後苦,何時解了這種怨結!如果現在忍下,永得離苦,所以不應起瞋。」)

如是種種因緣,訶瞋恚生慈悲,入眾生忍中。入眾生忍中已,作是念:「十方諸佛所說法,皆無有我,亦無我所,但諸法和合,假名眾生。如機關木人動,雖能動作,內無有主;身亦如是,但皮骨相持,隨心風轉,

(象這樣種種因緣,訶責瞋恚生慈悲,入眾生忍中。入眾生忍中後,這樣想:「十方眾佛所說法,都沒有我,也沒有我所,只是眾法和合,假名眾生。如機關木人動,雖能動作,內沒有主人;身也是這樣,但皮骨相持,隨心風轉,)

念念生滅,無常空寂,無有作者,無罵者,亦無受者,本末畢竟空故,但顛倒虛誑故,凡夫心著。」如是思惟已,則無眾生;無眾生已,法無所屬,但因緣和合無有自性。如眾生和合,強名眾生,法亦如是,即得法忍。

(念念生滅,無常空寂,沒有作的人,沒有罵的人,也沒受的人,因為從頭到尾畢竟空,但因為顛倒虛誑,凡夫心著。」這樣思惟後,就沒有眾生;沒有眾生後,法沒有主人,只是因緣和合沒有自性。如眾生和合,強名眾生,法也是這樣,即得法忍。)

得是眾生忍、法忍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諸餘利益!眾生聞是已,住羼提波羅蜜。立毗梨耶者,教眾生言:「汝莫懈怠!若能精進,諸善功德悉皆易得;若懈怠者,見木有火而不能得,何況餘事?」是故勸令精進。

(因得此眾生忍、法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各種其他的利益!眾生聽到這些說法後,住忍辱波羅蜜。立精進是,教眾生說:「你不要懈怠!如果能精進,眾善功德全都易得;如果懈怠的話,見木中能生火而自己也不能得到,何況其他的事?」所以勸他們讓他們精進。)

若人隨方便精進,無願不得。凡得勝法,非無因緣,皆從精進生。精進有二相:一、能集生諸善法,二、能除諸惡法。復有三相:一、欲造事,二、精進作,三、不休息。復有四相:已生惡法斷之令滅,未生惡法能令不生;

(如果人能隨方便精進,無願不得。凡得勝法,並不是沒有因緣,都從精進生。精進有二相:一、能集生各種善法,二、能除各種惡法。又有三相:一、想造事,二、精進作,三、不休息。還有四相:已生惡法斷掉它使他滅盡,未生惡法能使不生;)

未生善法能令發生,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如是等名精進相。精進故能助成一切善法,譬如火得風助,其燃乃熾。又如世間勇健之人,能越山渡海;道法精進,乃至能得佛道,何況餘事!眾生聞已,皆立精進波羅蜜。

(未生善法能使發生,已生善法能使增長。象這樣等名精進相。因為精進而能助成一切善法,譬如火得風助,它燃燒的才猛烈。又如世間勇健的人,能越山渡海;道法精進,乃至能得佛道,何況其他的事!眾生聽這樣說後,都建立起來精進波羅蜜。)

複次,菩薩見有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為讚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一切諸法中最為第一,極為尊貴,能益一切,令得諸法實相不誑之法。

(又,菩薩見有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眾生,為他讚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一切法中最為第一,極為尊貴,能利益一切,使他們得一切法實相不誑的法。)

有大慈悲,具一切智,金色身相第一微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量光明,無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三達無礙,於一切法無礙解脫,得如是者,一切眾生中最為尊上,應受一切世間供養。

(有大慈悲,具一切智,金色身相第一微妙,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無量光明,無量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三達無礙,在一切法中無礙解脫,得這樣的眾生,一切眾生中最為尊上,應受一切世間供養。)

若人但心念佛,尚得無量無盡福德,何況精進布施、持戒、供養、承事、禮拜者!語眾生言:「佛事如是,汝等當發無上道心,勤修精進。行如法者,得之不難!」眾生聞是已,便發無上道心。

(如果人但心念佛,尚得無量無盡福德,何況精進布施、持戒、供養、承事、禮拜的人!對眾生說:「佛事是這樣,你等當發無上道心,勤修精進。能如法修行的話,得到它不難!」眾生聽到這樣說後,便發無上道心。)

若發心者,不可但空爾而得,當行檀波羅蜜;行檀波羅蜜,次行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五波羅蜜,則是毗梨耶波羅蜜。

(如果發心的人,不可但空發心就會得,當行布施波羅蜜;行布施波羅蜜,再行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行這五波羅蜜,就是行精進波羅蜜。)

若不發大乘心者,當教辟支佛道;若無辟支佛道者,教行聲聞道;若無聲聞道者,教令離色,受無色定,寂滅安樂;若無無色定者,教令離欲,受色界種種禪定樂;若無禪者,教令修十善道,人天中受種種樂。莫自懈怠,空無所得,

(如果不發大乘心的人,當教給他辟支佛道;如果沒有辟支佛道的人,教行聲聞道;如果沒有聲聞道的人,教他們使離色,受無色定,寂滅安樂;如果沒有無色定的人,教他們使他們離欲,受色界種種禪定樂;如果無禪的人,教他們使他們修十善道,人天中受種種樂。不要自我懈怠,空無所得,)

貧窮下賤,種種勤苦,甚為可患!懈怠法者最為弊惡,破壞今世、後世利益善道。眾生聞已,集諸善法,勤行精進。立禪者,菩薩於眾生前,讚歎禪定清凈樂、內樂、自在樂、離罪樂、今世後世樂、聖所受樂、梵天王樂、遍身受樂、深厚妙樂:

(貧窮下賤,種種勤苦,這是非常大的禍害!有懈怠法的人最為弊惡,破壞今世、後世利益善道。眾生聽後,集各種善法,勤行精進。立禪是,菩薩在眾生前,讚歎禪定清凈樂、內樂、自在樂、離罪樂、今世後世樂、聖人所受樂、梵天王樂、遍身受樂、深厚妙樂:)

「汝諸眾生,何以著五欲不凈樂,與畜生同受諸罪垢樂,而舍是妙樂?若汝能舍小樂,則得大樂。汝不見田夫棄少種子,後獲大果;如人獻王少物而得大報;

(你們各種眾生,為什麼貪愛不舍五欲不凈樂,與畜生同受各種罪垢樂,而舍這些妙樂?如果你能舍小樂,就得大樂。你不見種地的人舍少量的種子,後獲大果;如人獻王少物而得大報;)

如少鉤餌而得大魚,所舍甚少而所獲大多。」智者亦如是,能棄世間之樂,得甚深禪定快樂。既得此樂,反觀欲樂,甚為不凈,如從獄出;如病疢得差,更不求葯。

(如用少鉤餌而得大魚,所舍甚少而所獲很多。」有智的人也是這樣,能棄世間的樂,得甚深禪定快樂。既得此樂,反觀欲樂,非常不凈,如從獄出;如生熱病得癒,不再求葯。)

複次,禪定名實智初門,令智慧澄靜,能照諸法,如燈在密室,其明得用。若依禪定得四無量、背舍、勝處、神通、辯才等,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變成如意珠,何況餘事!

(又,禪定是實智慧初門,使智慧澄靜,能照各種法,如燈在密室,其明得用。如果依禪定得四無量、背舍、勝處、神通、辯才等,各種很深的功德,全都能得,能使瓦石變成如意珠,何況其他的事!)

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為種種禽、獸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時變身充滿虛空,或時身若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若泰山;或時以足指按地,天地大動如動草葉。如是等神通變化力,皆從禪得。眾生聞是已,立於禪波羅蜜。

(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為種種禽、獸的身,而不受他們的法;或有時變身充滿虛空,或有時身象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若泰山;或有時用足指按地,天地大動如動草葉。象這樣等神通變化力,都從禪得。眾生聽到這些後,建立起禪波羅蜜。)

立般若波羅蜜者,菩薩教諸眾生:「當學智慧!智慧者,其明第一,名為慧眼。若無慧眼,雖有肉眼,猶故是盲;雖雲有眼,與畜生無異。若有智慧,自別好醜,不隨他教;若無智慧,隨人東西,如牛駱駝穿鼻隨人。一切有為法中,智慧為上!聖所親愛,能破有為法故。

(立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教各種眾生:「當學智慧!智慧,其明第一,名為慧眼。如果沒有慧眼,雖有肉眼,仍然是盲;雖說有眼,與畜生沒有差別。如果有智慧,自己能分別好醜,不隨他教;如果沒有智慧,隨別人東西,如牛駱駝被穿鼻隨人。一切有為法中,智慧為上!聖人所親愛,因為能破有為法。)

如經中說:於諸寶中,智慧寶為最;一切利器中,慧刀利為最;住智慧山頂、無有憂患!觀諸苦惱眾生,無不悉見。

(如經中說:在各種寶中,智慧寶為最寶貴;一切利器中,慧刀為最利;住智慧山頂、沒有憂患!觀各種苦惱眾生,沒有不知道的。)

智慧刀能斷無始煩惱生死連鎖,智慧力故,能具六波羅蜜,得不可思議無量佛道,成一切智;何況聲聞、辟支佛,及世間勝事?是智慧增長清凈,不可沮壞,名為波羅蜜。」眾生聞已,住般若波羅蜜。

(智慧刀能斷無始煩惱生死連鎖,因為智慧力,能具足六波羅蜜,得不可思議無量佛道,成一切智;何況聲聞、辟支佛,及世間勝事?此智慧增長清凈,不可沮壞,名為波羅蜜。」眾生聽到這種說法後,住般若波羅蜜。)

複次,菩薩或時不以口教,或現神足光明,令眾生住六波羅蜜;或現種種余緣,乃至夢中為作因緣,使其覺悟,令眾生住六波羅蜜。是故經言:欲令眾生住六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又,菩薩或時不用口教,或現神足光明,使眾生住六波羅蜜;或現種種其他的緣,乃至夢中為作因緣,使他們覺悟,讓眾生住六波羅蜜。所以經說:想使眾生住六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經】「欲植一善根於佛福田中,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盡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善根者,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痴善根。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根生增長。如葯樹、草木,因有根故,得生成增長。以是故,名為諸善根。

【論】善根是,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痴善根。各種一切善法,都從三善根生、增長。如葯樹、草木,因有根而得生成增長。所以,名為眾善根。)

今言善根者,善根因緣供養之具,所謂華香、燈明,及法供養,持戒、誦經等,因中說果。何以故?香華不定,以善心供養故,名為善根。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善根名為福,如針導綖縫衣,縫非針也。

(現在說的善根是,善根因緣的供養用具,所說的華香、燈明,及法供養,持戒、誦經等,因中說果。為什麼?香華不定,用善心供養而名為善根。布施不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門;所以善根名為福,如針導線縫衣,縫不是針啊。)

一者:若華、若香、若燈明、若禮敬、若誦經、持戒、若禪定、若智慧等,一一供養及法供養,植於諸佛田中。佛田者,十方三世諸佛,若佛在世、若形像、若舍利、若但念佛。植者,專心堅著。

(一:或花、或香、或燈明、或禮敬、或誦經、或戒、或禪定、或智慧等,一一供養及法供養,植於眾佛田中。佛田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或佛在世、或形像、或舍利、或但念佛。植的意思,是專心堅著。)

問曰:經言種種福田,何以獨言植於佛田?

(問:經說種種福田,為什麼獨說植於佛田?)

答曰: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以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如是等無量佛法具足,是故獨說植於佛田。法寶雖為佛師,若佛不說,法為無用。如雖有好葯,若無良醫,葯則無用。以是故,法寶雖上而前說佛寶,何況僧寶!

(答:雖有種種福田,佛為第一福田,因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象這樣等無量佛法具足,所以獨說植於佛田。法寶雖為佛師,如果佛不說,法就無用。如雖有好葯,如果沒有良醫,葯就無用。所以,法寶雖上而先說佛寶,何況僧寶!)

複次,佛田能獲無量果報,余者雖言無量而有差降;以是故,佛田第一。不盡者,諸佛成就無盡功德故,於中植福,福亦無盡。

(又,植佛田能獲無量果報,其他的雖說無量而有差降;所以,佛田第一。不盡的意思是,因一切佛成就無盡功德,於中植福,福也無盡。)

複次,佛功德無量、無邊,無數、無等故,植福者福亦不盡。

(又,因為佛的功德無量、無邊,無數、無等,植福人的福也不盡。)

複次,佛為菩薩時,緣一切眾生,如眾生無量無邊故,福亦無盡。

(又,佛為菩薩時,緣一切眾生,因為眾生無量無邊,福也無盡。)

複次,佛田清凈:拔愛等諸煩惱穢草,凈戒為平地,大慈悲為良美,除諸惡邪鹼土,三十七品為溝塍,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等為垣牆,能出生三乘涅槃果報。植種於此無上無比田者,其福無盡!

(又,佛田清凈:拔愛等眾煩惱穢草,凈戒為平地,大慈悲為良美,除一切惡邪鹼土,三十七品為溝埂,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等為垣牆,能出生三乘涅槃果報。植種在此無上無比田的人,他的福無盡!)

問曰:一切有為法,無常相故,皆歸於盡。福從因緣生,何得不盡?

(問:一切有為法,因是無常相,都歸於盡。福從因緣生,何得不盡?)

答曰:亦不言常不盡,自言乃至得佛中間不盡。

(答:也不說常不盡,自說乃至得佛中間不盡。)

複次,一切有為法,雖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果報不失故,名為不盡。如燃燈雖焰焰生滅,不名為滅,脂盡炷滅,乃可稱滅。福亦如是,深心種於良田故,乃至法盡而亦不盡。

(又,一切有為法,雖念念生滅,相續不斷,因為果報不失,名為不盡。如燃燈雖焰焰生滅,不名為滅,油盡炷滅,才可稱滅。福也是這樣,因為深心種於良田,乃至法盡而也不盡。)

複次,菩薩知諸法實相,如涅槃不盡,福德入諸法實相故,而亦不盡。

(又,菩薩知一切法實相,如涅槃不盡,因為福德入一切法實相,而也不盡。)

問曰:若爾者,涅槃不盡,福德亦應常不盡,云何言乃至佛中間不盡?  

(問:如果是那樣的話,涅槃不盡,福德也應常不盡,為何說乃到作佛中間不盡?)

答曰:是福者以智慧力故,令是功德如涅槃畢竟空,不生不滅。以是故,喻如涅槃,非即涅槃;若見涅槃,不應為喻。若是涅槃,云何果報成佛而不盡?譬如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如解脫畢竟空相,是空解脫門,

(答:此福因用智慧力,使此功德如涅槃畢竟空,不生不滅。所以,喻如涅槃,不即是涅槃;如果見涅槃,不應為喻。是涅槃,如何果報成佛而不盡?譬如三解脫門:空、無相、無作。如解脫畢竟空相,是空解脫門,)

觀世間亦畢竟空;如解脫無相相,是無相解脫門,觀世間亦無相相;如解脫無作相,是無作解脫門,觀世間亦無作相。以是故說:欲植一善根於佛福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盡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觀世間也畢竟空;如解脫相是無相,是無相解脫門,觀世間相也是無相;如解脫無作相,是無作解脫門,觀世間也是無作相。所以說:欲植一善根於佛福田,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盡的,當學般若波羅蜜。)


推薦閱讀:

太上感應篇白話故事(三)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1)
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
白話華嚴經第二十七卷
????每天一聽【白話佛法】 既不願吃苦,又不去行善,將來哪來的福氣?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