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族史系列〕《壯侗源流史》〖長篇連載〗(14)

水族

水族,自稱rensui即sui人,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市等,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安縣、南丹、宜山、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來賓市,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有少量水族人居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79020_1.html/ ]

貴州三都水族絕大部分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有的說是江西吉水等地),其文化是水書,一般認為sui為睢水,主要通過歷史上號稱「人流走廊」的江西省而轉向它地「駱越」區域。

兩次大規模基因學研究證明水族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緣。綜合各方面資料,可以看出:水族先民的遷移史經歷了中原—西北—南下的過程。

1、人口分布

江西的水族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中部的吉安。江西省歷史上號稱「流民走廊」,水書學者韋章炳《水書與水族歷史研究》介紹過調查:貴州三都縣水族的老人,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說祖先是來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有的說是來自江西吉安。後來一些人移民到廣東省、廣西,一些是直接從江西到貴州。到廣西的,一些移民到貴州,一些成為壯族的一部分。

貴州的水族主要生活在都柳江、龍江上游地帶,這裡氣候溫和,宜於種植,在水族和周邊兄弟民族的辛勤開拓經營下,這裡逐步變成竹木成林、魚米花果之鄉。

廣西雲南也有一些,一些貴州水族就曾從廣東省到廣西,再到貴州,一些成為壯族的一部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2、語言文字

(1)水語

水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水族先民曾創製過自己的文字,稱為「水書」,其形狀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是一種已經有2000年歷史的古老文字,但只有400多個單字,且多用於巫術活動。這些文字全靠謄寫抄錄,沒有刻版印刷,但各地的水書基本一致。大部分水族人不認識。他們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

(2)水書

「水書」是水族古老文字,水族將它稱為「泐睢(lesui)」,「泐」即文字,「睢」即水(家),「泐睢」意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書。在我國56個民族中,有17個民族有自己傳統的文字,水書即為其中一種。它是一種類似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元號,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水書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水族的古文字、水族書籍的通稱。水書還有其他的榮譽稱號:比如水家人的「易經」、「百科全書」,是解讀水族悠遠、滄桑、苦澀歷史的重要典籍。同時,水書還被譽為「華夏古文化寶庫中一塊珍貴的活化石」,是象形文字未開發的最後領地。幾千年來,水書因其神秘的文字構造和特殊的用途而成為一種「被壓迫和被限制」的文字,在民間艱難地傳承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從如今的研究成果來看,水書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巫術用書。水書的製造時代極為古遠,有學者推測,水書源頭可追溯至夏代,而且「水書與古代殷人甲骨文之間,當有若干姻緣關係」。水書製造之地點,初在西北一帶,由北方次第傳入江西,再由江西遷入貴州省,「乃攜之俱來」。

水族古文字的結構大致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類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漢字,即漢字的反寫、倒寫或改變漢字形體的寫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種密碼符號。書寫形式從右到左直行豎寫,無標點符號。如今見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載體主要有:口傳、紙張手抄、刺繡、碑刻、木刻、陶瓷煅造等。水書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由於其結構多為象形,主要以花、鳥、蟲、魚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圖騰物如龍等所撰寫和描繪,仍保留著遠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區仍被廣泛使用。

水書,一個僅有八百多個單字的文字體系,成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撐著這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字史和文明史。在水書研究領域浸淫多年的潘朝霖認為,水書具有獨特的魅力。首先,水書是水族固有的文化,水書有自己獨特的文字體系,是中華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儘管這個文字體系顯得十分「稚嫩」與脆弱,但能穿越時空,流傳至今,本身就顯得十分神秘。水書儲存的信息量,已遠遠超過水族社會的範疇,「禮失求於諸野」,從水書中蘊含的一些信息中有助於解開中原古文化的內涵。另外,在全國56個少數民族中,有自己語言和傳統文字的民族約為三分之一,才有40萬餘人的水族就占其一,這很值得研究。而且,水書是水族信仰文化的重大集成,是研究水族宗教信仰、天文曆法、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生產生活等諸多方面的珍貴典籍。

3、宗教

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多神,其中大多數信是佛教。認為古樹、巨石、井泉都有神靈。生死、疾病、災荒等都請巫師占卦念經,殺牲祭鬼,尤其以魚祭祀為其特點。19世紀末、21世紀初,曾傳入天主教,但信徒不多。

在一些邊遠的山區,水族人有掛獸骨崇奉神靈的習俗。人們獵獲虎、豹、野豬、野牛、熊等動物後,習慣把獸角或頭骨整齊懸掛在牆壁上或懸吊在門上。有的地方宰牛祭祖時也留頭角懸掛,使野獸、鬼神望而生畏,不敢進寨侵害人畜,同時也顯示家庭的富裕與主人的獵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79020_1.html/ ]

4、起源

(1)民間的江西安徽遷移說

這是「江南」遷移說。

據調查,三都水族自治縣百分之八十多的老人說祖先來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這反映主流說法。

有些說祖先來自安徽。

這種說法在水族民間流傳甚廣,主要來源於水族中幾個大的姓氏的族譜和某些志書記載,如三都水族自治縣廷牌鎮甲王村定華寨的蒙澤明,46歲,水族,平時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歷史。他說水族蒙姓來於安徽鳳陽,是朱元璋時代來貴州平蠻夷留下的。傳最初居住在獨山城南,後遷至三都陽安鄉。《潘氏本源》也記錄潘氏始祖原來是「江南」省九江府人氏;《獨山州志》和《獨山縣誌》則都記載獨山蒙氏原籍「江南」省鎮江府,宋代來到如今的水族地區。此外,楊、石、王、吳、莫等水族姓氏,也流傳來自江西、湖南、湖北或者從廣東、廣西等省區,並說由於征戰才遷移過來。然而,一些人又認為這些所謂的「族譜」是封建社會水族知識分子為了避免民族歧視,為能夠有資格參加科考,不得已而為之,自編自撰的。孫易教授也認為:不是所有的族譜都是家族或者民族歷史的「活化石」。透露出來這樣的信息:表明水族大家庭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已吸收了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成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曾曉渝在《水語里漢語借詞層次分析方法例釋》(2002年)中則「根據侗台語的台語支、侗水語支各語言本族詞語以及中古漢語借詞調類上的一致性,推測這兩個語支的分化時間大概不會早於隋唐時期。即認為水語(水族)僅產生於隋唐之後的一個後起民族。

水族自稱為「任睢」,他稱水家、水家人、僚、水苗等,最早史料記載為「水家」、「水」者為唐、宋年間,《唐書·南蠻傳》始記載:「開元中,置莪、勞、撫水等羈縻州。」在我國歷史上,統治者曾在全國各地廣設帶有「撫」字的行政機構,美其名曰「安撫」、「關愛」百姓。唐王朝在今廣西的環江縣與貴州荔波縣接壤處也設立「撫水州。」然那時此地就已是「水族先民連並居住之區域。」顧名思義,「『撫水州』的建立是唐王朝為安撫以水家人為主體對象的行政建制。」(《中國水族文化研究》潘朝霖、韋宗林著。)後來,由於歷史原因,水族稱謂偏引旁用,說為獠、僚、水仲等。1957年新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啟用「水族」之稱謂。但隨漁業的不斷發展,水類動物悄然被世人稱為「水族」。這給來自遠古的水族族稱又塗上了一層莫名其妙的陰影。

唐宋時期與壯、侗、苗、布依等諸民族交往融合,但其族稱「任睢(水人)」一直沒變。曾被漢人統稱為「僚」。後於唐始稱為「水」,明清時期稱為「水族」。

(2)早期學界的駱越說

駱越說的有幾種。

族源上的多樣說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3)西南的土著說

此說者認為水族源於南方「僚」、「俚僚」、「濮」、「夜郎」、「駱越」、「西甌」、「百越」、「南蠻」、「西南夷」、「東謝蠻」等。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土著民族。

(4)東謝蠻後裔說

鄺福光先生根據史籍記載,結合水族語言、文字、習俗特徵等方面信息推出論斷,說水族的遠祖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居住在這一地域的,到了唐宋時稱為東謝蠻,劉日榮也贊同這種看法。

(5)龍番氏後裔說

胡羽高先生於民國年間曾在其編撰的《三合縣誌略》中,根據《宋史·南蠻傳》記載,牂牁郡諸蠻進貢團的代表龍光進尊宋太宗令,演本國歌舞后自名其為「水曲」的記載,論斷水族因曲名而得御賜族稱,並說水族是宋代西南龍番氏的後裔。但孫易教授則認為:「史料中記載番龍氏演『水曲』時用的是蘆笙伴奏,蘆笙並不是水族最擅長的樂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79020_1.html/ ]

此說也遭到水族研究專家石國義先生的質疑,他認為「蘆笙既非本民族之樂,當不能以之名族。」

(6)水上的族群說

另有學者從一些地名的字面上分析,又結合水族的一些風俗習慣,認為水族就是居住在今南方水上的群族。獨山的萬大章在其著作《史地叢考》中就這樣說「至黔省南部土人,於苗仲諸族而外,有所謂水家者,其族人與漢人甚近。而荔波、三合間有水龍、水潘、水祥、水韋、水婆、水葛、水堯、水艮、水甫、水錯、水冬、水慶、水梅、水利、水岔十六大寨,稱十六水。又結合《蠻夷傳》『然竊猶謂水曲水家之名』應是其民水居種水田之故。』以及史傳中所謂「『夾龍江而居,亦種水田』是也」。推知水族乃因居住在水邊種水田而得名。

(7)現在學界的中原說

水族的歷史淵源,如今國內外持兩種說法。一是以學院派貴州民族大學教授潘朝霖、韋宗林為主的認為水族自稱為「睢」是因河南睢水流域而得名之說;二是以貴州水書研究者韋章炳為主的「水族為共工大族團陸終支後裔」之說。

對於第一種說法,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梁敏也著文質疑,故漢字的「睢水、睢河」與水族人的自稱稱謂「任睢」究竟有沒有關聯?此說亦須進一步考證。但水族約於七、八百年以前分期從江西、廣西、湖南等地遷至今貴州境的看法已成共識。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水族自稱「任睢」。按水書理論,分明可譯為「水人」。不知學人們為什麼要說從「睢」到「水」的轉變是音的轉稱而不意的翻版呢?

水書先生現仍讀水書中的山為「散」;讀水為「睢」;讀虎為「夫」;讀天為「聽」等。這些水文字的讀音與漢音甚近,而與現今水語相去甚遠(現水族分別稱山、虎、天為「努」、「芒」、「悶」)。這一信息不僅表明:水族在古代是中原華夏族,操的口音十分近似於今天的漢語。還表明水族自稱「任睢」其實就是「(治)水人」之意。

(8)基因學證明來自西北

兩次大規模基因學研究證明水族是水家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緣。

《記者觀察》2004年第11期所刊周芙蓉《活化石「水書」傳承水族歷史」》說:1997年貴陽醫學院遺傳專家對貴州水族和漢族、苗族、布依族等幾個主要世居民族作了人群線粒體DNA多態性研究,將三代皆同一民族家庭的150份標本進行了2600餘次實驗,結果表明:水家先民是西北地域民族的血緣。

2004年9月新華網《DNA研究表明:水族先民來自北方》報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細胞與分子進化開放實驗室和貴州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共同完成的DNA研究顯示,在遺傳組成上,生活在我國南方的水族人群較其他南方民族群體與西北人群的序列更有相同性,表明水族是一個來自北方的古老民族群體。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9)路線:中原—西北—南下

綜合各方面資料,可以看出,水族先民的遷移史經歷了中原—西北—南下的過程。

5、婚俗禮儀

水族婚俗留有較濃的傳統色彩,講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節日及趕集時的對歌活動交遊相戀。即使自由戀愛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則不合禮俗,要受歧視。青年男女相愛後,先託人告訴雙方家長。若家長表示願意,男方才請媒人去女方家送禮定親,並擇定吉日,派人抬著豬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親時,再抬大豬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來表現主人的盛情。接親與送親,男女雙方的家人不參加,除少數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數是盛裝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開一條縫的紅傘步行在前,接親的伴郎、伴娘及抬著嫁妝的長隊緊隨其後。一般是於中午出娘家門,傍晚六七點鐘進夫家門,吉時不到不得進門。新郎家的親人在新娘進門前外出迴避,新娘進屋後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與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門去娘家住。婚期之後,新郎再去請新娘回來,開始夫妻生活。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門就長達一兩個月時間,謂之「坐家」,實際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殘存餘音。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諱打雷變天,因此婚期在秋冬舉行。

水族[2] 有招贅的習俗,男方入贅女方家,婚禮程序大同小異,只不過以女娶男嫁的方式進行。婚後夫妻感情不和也可以離婚,但限制甚嚴。若是女方先提出,則要償還男方結婚時花費的錢財。

在過去的水族社會裡,還盛行著一種姑舅表婚的習俗。即姑母的女兒得嫁給舅父的兒子作「回頭親」。如果舅父無兒子或者年齡不相稱,才允許對外開親,但得付給舅父一份外甥出嫁的資財,又叫「外甥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12779020_1.html/ ]

水族姑娘出嫁後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推薦閱讀:

請教關於諾蓋汗國的歷史及其相關史料?
錫伯族和滿族什麼關係?
烏茲別克和維吾爾為什麼分化成兩個民族,兩族間的關係如何,為何維吾爾人認為烏茲別克和他們不是一個民族?
土家族到底是怎麼來的?
「中華民族」這個稱謂是何時出現的?

TAG:民族 | 民族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