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賞析 不見
不見 杜甫 不見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 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 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 頭白好歸來。 杜甫詩鑒賞 這首詩作於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時輾轉得知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獲釋,遂有感而作。詩以質樸的語言,表達了對摯友的深情。 開頭一句,突兀陡起,彷彿蓄積於內心的感情一下子迸發出來了。「不見」二字置於句首,突出了渴望見到李白的強烈願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強調思念時間之長。杜甫和李白自天寶四年(745)在兗州分別,已有整整十五年沒有見面了。 緊接著第二句,詩人就表達了對李白懷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憐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滿現實的人往往佯狂避世,如同春秋時的接輿。李白就自命「我本楚狂人」(《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並常常吟詩縱酒,以狂放不羈的態度來抒發欲濟世而不得的悲憤心情。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卻不得不「佯狂」,這實在是悲哀。「佯狂」雖能蒙蔽世人,但杜甫卻深深地理解和體諒李白的苦衷。「真可」兩字修飾「哀」,生動地表達出詩人無限嘆惋和同情。 這種感情在頷聯中得到進一步展現。這兩句用了一個「反對」,形成了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世人」指統治集團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牽連,許多人主張將李白處以極刑。這裡「皆欲殺」和「獨憐才」,突出表現了杜甫與「世人」態度的對立。「憐」承上「哀」而來,「憐才」不僅是指文學才能,也包含著對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而這種悲劇也同樣存在於杜甫的身上, 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嗎?「憐才」也是憐己。共同的遭遇使兩位摯友的心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了,這也是杜甫深切哀憐的根本原因。 頸聯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勤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像李白在飄零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 這一聯仍然是抒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深情的懷念最後化為熱切的呼喚。詩意承上「飄零」而來杜甫為李白的命運擔憂,希望他葉落歸根,終老故里,聲聲呼喚表達了對老友的深長情意。「匡山」,指綿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時讀書於此,此時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歸蜀中。就章法言,開頭慨嘆「不見」,結尾渴望相見,首尾呼應,全詩渾然一體。 這首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加藻飾。律詩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結合,胡應麟說: 「作詩不過情景二端。如五言律體,前起後結,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詩藪》)杜甫往往打破這種傳統寫法,「通篇一字不粘帶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這首詩就是以傾訴心曲的寫法,不描繪景物,感情深厚,同樣產生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如本詩語言質樸自然看似平常,卻寫出了對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過散文化使精工整飭的律體變得靈活多姿,便於傳情達意,詩中以虛字轉折詩意,使對偶不切等。這種律詩改變了傳統的妃青儷白、四平八穩的老調,增強了律詩的表現力。 |
推薦閱讀:
※詩評 | 李白《長相思》其二: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經典情書 ——杜牧與《張好好詩》
※那一場想停就停的旅行
※唐詩賞析 絕句二首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