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推拿治療大全【值得珍藏】

頸椎病的推拿治療 一、治療原則活血祛瘀,剝離粘連,整復錯位,解除神經、血管的受壓,恢復頸椎的平衡。二、施術部位:頸肩部及受累肢體。三、時間與刺激量:每次15~20分鐘,1~2日1次,刺激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四、體位:頸型頸椎病:可取坐位或俯卧位。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神經根型頸椎病:取俯卧位和仰卧位。五、操作流程1、拿捏頸項:用拇指指腹與食、中指對稱用力拿捏頸項兩旁的軟組織,由上而下操作2~3分鐘。2、滾頸肩部:用滾法放鬆頸根、雙側肩部及上背部,以全面放鬆斜方肌為重點,力量要深入,不可在皮膚上搓動,以防搓傷皮膚,一般做2分鐘即可。3、撥揉項韌帶:用拇指撥揉項韌帶,由輕而重,重點施術於陽性反應點,反覆施術,時間2分鐘。4、點揉頸項膀胱經:用拇指點揉1~7頸椎棘突旁開1.5~2寸處的膀胱經路線,重點施術於陽性反應點。5、點穴:用拇指點按頸肩部重點穴位,包括風池、安眠、完骨、風府、啞門、肩中俞、肩外俞、頸根穴(第7頸椎棘突下旁開5厘米)、肩井穴,時間各30秒。6、若頸椎側彎、棘突偏歪,則採用頸椎定位扳動法(坐位)。以右側為例,醫師用右手拇指頂住向右偏歪的棘突,左手扶於頭部左側,囑患者頸部前屈300左右,左手向右側推扳,此時可聽到響聲。頸椎側彎手法同前。若頸椎間隙狹窄,採用頸部拔伸法,可聽到響聲(仰卧、坐勢均可)。六、分型施治1、頸型:著重點按肩中俞、肩外俞、頸根穴、肩井穴。2、神經根型:拿揉患側上肢,用多指橫撥腋下臂叢神經分支(或極泉下),點按缺盆穴(臂叢神經阻滯)、使患者手指有串麻感為宜,最後牽抖患側上肢2~3次。3、交感型:著重點按內關、風池、安眠、完骨等腧穴。4、椎動脈型:推橋弓3~5遍,加點按百會、四神聰、頭維、率谷、風池、太陽、合谷、聽宮等穴位。落枕的推拿治療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解痙止痛。二、施術部位:頸肩項背部,以患側為主。三、時間與刺激量:每次治療20分鐘左右,局部手法不宜過重。四、操作流程1、患者取坐位,醫者立於其後,用輕柔的滾法、一指禪推法在患側頸項及肩部施術約3~5分鐘。2、用拿法提拿頸椎旁開1.5寸處的軟組織,以患側為重點部位,並彈撥緊張的肌肉,使之逐漸放鬆。3、醫者在患側頸部疼痛處尋找壓痛點(多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處),由輕到重按揉,然後用拇指指腹點揉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風池、頸根等穴位,每穴約30秒,手法由輕到重。4、囑患者自然放鬆頸項部肌肉,醫者左手持續托起下頜,右手扶持後枕部,使頸略前屈,下頜內收。雙手同時用力向上提拉,並緩慢左右旋轉患者頭部10~15次,以活動頸椎小關節。搖動旋轉之後,在頸部微前屈的狀態下,迅速向患側加大旋轉幅度,手法要穩而快,手法力度和旋轉的角度必須掌握在可以耐受的限度內,切忌暴力蠻勁,以防發生意外。5、醫者用拇指點按患側落枕穴,有明顯酸脹感時,囑患者活動頸部。6、最後以空心拳敲打放鬆患側肌肉。五、注意事項手法宜輕柔,切忌施用強刺激手法,以免加重癥狀。胸脅屏傷(岔氣)的推拿治療一、治療原則:行氣導滯,通絡止痛。二、施術部位:患側胸脅部及背部。三、時間與刺激量:每次治療20分鐘左右,常用輕手法或中等刺激量,多1次即可治癒。嚴重疼痛者,3日後開始做推拿治療。四、操作流程1、推摩揉按胸部法:患者健側卧位或坐位,醫者立其後方或側方,用雙手掌由上而下縱推、多指前後分推數次,撫摩胸肋、肩背部疼痛處3~5分鐘;用雙手掌或多指揉按胸脅間背部疼痛部位3~5分鐘;雙拇指緩穩地用力按揉患側棘突旁數遍。2、擠振叩擦胸部法:醫者用雙手掌相對用力上下、前後擠壓胸脅部3~5遍,再加振顫動作擠壓2~3遍;適度用力隔掌空拳或指側叩擊胸脅部數十次;用一手掌上下擦,多指橫擦(前後)胸脅部數十次。3、提臂叩擊胸背法:適用於胸背脊柱中斷肋椎關節錯位。患者取坐位,醫者立於患側,用一前臂由前向後插入患側腋下,以前臂之力向上提拉患側肩部,囑其深吸氣;閉氣後,醫者用另手掌根用力猛擊胸部背側疼痛部位相應肋間隙的相鄰上下兩肋骨角處1次,再令其深呼氣,疼痛即可緩解或消失。用拇指按揉背部痛點及其上下2分鐘。4、按揉腧穴痛點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醫者立其右側,用拇指按揉期門、章門、膻中、日月、肺俞穴15~30秒。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症的推拿治療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祛瘀,理筋整復,恢復功能。二、施術部位:患側顳頜關節部及相關部位。三、時間與刺激量:每次治療15分鐘左右,每日1~2次,10~15次為一療程,中等刺激為宜,勿擦傷局部皮膚。四、體位:仰卧位或側卧位五、操作流程1、患者取仰卧位,頭偏於一側,使患側在上(或取側卧位),醫生坐於其患側。為防止局部皮膚損傷,局部可外鋪治療巾。2、揉捻法:先在顳下頜關節區及冀外肌周圍用魚際肌揉法3~5分鐘,以促進血液循環,環節冀外肌痙攣。3、推法:用大拇指由下關穴起,沿下頜骨前緣,自上而下推按3次~5次。4、點穴:以指代針點按上關、下關、翳風、頰車、角孫、聽宮、阿是穴等穴,以通經活絡。5、指揉耳門、下關穴時,囑患者作主動張口、閉口運動,動作要緩慢幅度要小,使指揉的功力深透到深層組織,約5~10分鐘。6、活動顳頜關節法:醫者用雙手大魚際置於兩側頰車穴部,雙手多指握住下頜骨的前後緣,協同用力(囑患者配合)做上下、左右及順逆時針方向活動顳頜關節各數次。7、如顳頜關節錯縫,則下頜骨向健側偏斜。牙齒咬合關係異常者,醫者用一手大魚際置於患側顳部及下頜小頭,另一手掌放於健側下頜部,囑患者做張口、閉口動作,醫者雙手相對用力擠按,即可將向健側偏斜的下頜矯正,恢復其正常咬合關係。8、最後局部可輔以擦法或熱敷法,拿合谷穴、肩井穴結束治療。肩周炎的推拿治療【概說】肩關節周圍炎是指肩關節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及滑膜等周圍軟組織發生廣泛的勞損和退變以及因骨折而使上肢長時間固定等各種原因,導致肩部功能活動減少,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產生慢性非特異性炎症,產生的以肩部廣泛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為特徵的一種病症,簡稱肩周炎。肩關節的急性創傷引起局部炎性滲出、出血、疼痛、肌肉痙攣,也會導致創傷性肩周炎。因其多見於50歲左右患者,故又有「五十肩」之稱,但長期在冷庫等寒冷潮濕環境中工作者,或肩部負荷過重或活動過多者,其發病年齡往往偏低,甚至可見於20~30歲者。女性略多於男性,以體力勞動者稍多。此外又因其晚期肩關節功能障礙,而有「肩凝症」、「凍結肩」等名稱。中醫學稱為「漏肩風」。肩關節是由肩肱關節、肩峰下結構(第2肩關節)、肩鎖關節、喙鎖連接、肩胛胸壁關節、胸鎖關節6部分組成的關節複合體。其中肩肱關節又稱盂肱關節,是由肩胛關節盂和肱骨頭組成的杵臼關節。因肱骨頭大,關節盂淺小,韌帶薄弱,關節囊松馳,故肩肱關節是人體運動範圍最大並且是最靈活的關節,但也是人體大關節中最不穩定的關節。肩肱關節下為纖維組織構成的松馳下壁,環繞在關節的周圍。在關節下的外側附著肌腱袖,又稱肩袖。肩袖由岡上肌、岡下肌、小園肌和肩胛下肌組成。肩肱關節最外層是有力的三角肌。肩袖主要作用有懸吊肱骨頭,協助三角肌外展肩關節的功能。三角肌中部纖維和岡上肌協同完成上臂外展運動,其前部纖維收縮可內旋及屈曲上臂,後部纖維收縮可以外旋及伸展上臂。胸大肌扁平的總腱,止於肱骨結節溝外側層,該肌主要作用為內收內旋肱骨,僅鎖骨部對上臂有外展作用,並可與三角肌協同前舉上臂。在肩關節前部,肱二頭肌短頭起於肩胛骨喙突尖,長頭起於肩胛骨盂上粗隆,與關節盂後唇相續,起始為一長園形腱,行經肩肱關節囊之內,穿出關節,沿肱骨結節間滑液鞘下行。【病因病機】本病屬祖國醫學「痹證」範疇,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復感風寒濕邪或外傷勞損所致。跌扑閃挫導致經脈受損,血溢脈外而致氣滯血瘀;或年老體虛,肝腎虧虛;或勞累過度,氣血不足,筋失所養,致筋脈拘急;或久居濕地、露肩當風,風寒濕入侵,,使血脈凝滯。均可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現代醫學則認為本病的發生,除外傷、勞損等因素外,還和肩關節的解剖和運動特點有關。認為肩肱關節韌帶薄弱,關節囊鬆弛,靈活性好而穩定性差。而日常生活中肩部活動非常頻繁,而且活動範圍大,容易受到勞損和外傷。若長期固定,肩關節粘連;或變性、寒冷、勞損、外傷引起關節充血、水腫、滲出,刺激神經,而致疼痛和功能障礙肩周炎病變部位主要在肩肱關節的關節囊。岡上肌腱炎、肱二頭長頭肌腱腱鞘炎等周圍軟組織的慢性炎症和損傷均可波及關節囊,引起關節囊的慢性炎症和粘連。在病變早期表現為關節囊攣縮,關節下隱窩閉塞,關節腔容量減少,肱二頭肌腱粘連,其餘組織正常;中期大部分軟組織受累,膠原纖維變性,血管增加,組織失去彈性,纖維化並攣縮,有的病變組織脆弱容易撕裂;病程晚期喙肱韌帶攣縮成索狀,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緊張,將肱骨頭抬高,限制其各方向運動。滑膜隱窩均閉塞,肩峰下滑囊增厚,關節囊粘連至骨,肱二頭肌腱與腱鞘均有明顯粘連。【臨床表現】起病多隱匿,少數可有肩部外傷或上肢外傷。臨床主要癥狀為疼痛、功能障礙。1.疼痛:早期呈發作性酸痛,常因氣候變化、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到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劇,疼痛日輕夜重,甚至夜不能寐。當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病人害怕碰撞患處而將臂垂於體側。令作肩部活動時,只能緩慢逐漸進行。在病情穩定期,不活動時可無明顯的自發痛。病變後期,整個肩肱關節廣泛性粘連,功能喪失時,疼痛亦可消失。2.功能障礙後期盂肱關節幾無活動,但即便接近強直仍有矢狀面少許活動。少數病人肩部僵硬,卻無疼痛。某些病人出現血管運動障礙,特別是疼痛嚴重,肌肉痙攣明顯者,由於血管痙攣,手輕度蒼白、浮腫、腕及手指關節僵硬。在病程末期(解凍期),疼痛減輕,肩部粘連也可能逐漸有所松解,活動度有所增加。【檢查】肩關節周圍廣泛壓痛,局部肌肉痙攣,常見於斜方肌。肩關節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病程長者可有三角肌、岡上肌和岡下肌肌肉萎縮。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但肩關節平片與最大上舉位各照一張划出肩胛岡軸線與肱骨幹軸線夾角〈140°,可做為X線診斷肩周炎的客觀指標。肩關節關節囊造影顯示關節囊變小,其下緣呈鋸齒狀,肩胛下隱窩可以變小或消失,肱二頭肌腱及其淚點以及肩胛下滑囊可不顯影。造影時,注入造影劑會感到有阻力,這些改變可同時存在,也可單獨出現。但目前一般臨床使用不多。【診斷與鑒別診斷】(一)診斷要點:1.肩部疼痛,廣泛壓痛。2.肩關節不同程度功能障礙。3.X線檢查肩關節骨質無異常。(二)鑒別診斷:本病X線檢查多無異常發現,對疑有骨折或肺結核、腫瘤病人,懷疑有肩部轉移者,以及其它原因不明者,當攝肩關節正、側位片,以排除肩部骨關節病變。本病當注意排除肺結核或腫瘤的肩轉移及骨折、脫位等。一般根據病史、體征及X線檢查診斷不難但當注意和臂叢神經炎及部分神經根型頸椎病相鑒別。臂叢神經炎多發生於青壯年,男性多見,可有感染病史;肩周炎多生於老年,女性多於男性,無感染病史。臂叢神經炎常為急性發病,疼痛部位在鎖骨上窩和肩部,疼痛為火烙樣,疼痛可分布在整個上肢,可出現不同程度肌體癱瘓,肌肉萎縮,並可出現多汗、浮腫,皮膚髮紺等植物神經系統癥狀;而肩周炎為緩慢起病,疼痛部位在肩肱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疼痛多為鈍痛,無肢體癱瘓及植物神經紊亂癥狀。臂叢神經炎在其神經幹上有壓痛,肌力減弱,腱反射減低;肩周炎壓痛點廣泛,多在肩關節周圍,肌力正常,無腱反射改變。肩周炎和頸椎病的最重要的鑒別點是肩周炎被動活動也有功能障礙,而頸椎病一般肩部無功能障礙,即使有也是輕度的自主活動的障礙,被動活動不會有障礙;此外,頸椎病可有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和椎間孔加壓試驗(+)。【推拿治療】一、治療原則:早期以疏通筋絡,祛瘀止痛,加強肌筋功能為主,晚期以剝離粘連,滑利關節,恢復關節活動功能為主。二、施術部位:患側肩關節周圍、肩胛部及上臂。三、時間與刺激量:每次治療25分鐘,每日一次,刺激量應因人因症而異。四、操作流程1、松解放鬆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站於患側,用一手拖住患者上臂使其微外展,另一手滾法或拿揉法施術,重點在肩前部、三角肌部及肩後部。同時配合患肢的被動外展、旋外和旋內活動,以緩解肌肉痙攣,促進粘連松解。2.點穴舒筋法:依序以指代針點按肩井、天鼎、缺盆、雲門、肩髃、秉風、天宗、肩貞、曲池、合谷等穴;然後在肩前(肱二頭肌長短頭)、肩外(三角肌)、肩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各痛點處施以揉按撥絡及捋順手法,用單手中間三手指由肩胛骨脊柱緣插入肩胛骨前方撥理肩胛下肌數遍,以剝離肩部粘連,松解肩部肌肉。3.拔伸滾搖,托肘迴旋:醫者以一手握住患肩,另一手握住手腕,提起患肢,緩緩拔伸,輕輕內外攝搖,再將患肢作順時針與逆時針循環交替搖動,先低後高,開始作6次~7次。後視病情逐步增加,然後一手握腕,一手托肘部,將上臂內外交替旋轉4次~5次。4.外展抬舉,屈肘搭肩:醫者一手扶住肩部,一手托其肘部,將上臂外展,用力抬高,然後緩緩下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如此重複數次,接著一手托其肘部,一手握其腕部,囑患者儘力屈肘搭肩,手掌摸到健側肩部為度,醫者用手在患肩稍加按壓。5.肩後拉手,牽拉抖動:醫者一手握拿患肩手腕,並將患側手臂置於同側背後,另一手按壓肩部,並稍加向上牽拉之力,接著將其患肩外展,然後醫者雙手握腕部,略往上抬,作牽拉抖動5次~10次。6、旋轉法:醫者一手握住患者手腕,一手扶持肩關節,以肩為中心,做順時針、逆時針旋轉各幾十圈。範圍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忍受為度。7、臨床上可根據肩關節不同方向的運動障礙情況,選擇推肩拉肘內收法、前屈後伸捏筋法、扣肩揉搓扛動法、下拉上提牽伸法、扣肩托臂後伸法、後伸摸棘動肩法、環轉活動肩部法以被動運動肩關節。8、叩搓牽抖上肢法:醫者用雙手空拳相對適度用力上下往返叩擊上肢數遍;雙手掌相對用力揉搓上肢數遍;用雙手握上肢腕部在輕力牽引下抖動上肢數遍;最後拇、食二指捏拿肩井穴,多指捏拿肩部數次。【其他療法】1.可配合針灸。2.可配合口服中藥獨活寄生湯加減。3.疼痛嚴重者可口服芬必得等消炎鎮痛劑。4.部分病例可採用小針刀松解粘連。5.年紀較輕,體力較強壯的肩周炎患者在外展達120°以上後可採用高位臂叢麻醉下一次性松解手法。方法是:取1%利多卡因10~20毫升,內含1:20萬腎上腺素,做前、中斜角肌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待麻醉生效後,使患者取端坐位,將其患側上肢逐漸進行大幅度的外展、後伸內旋、環轉手法,幅度由小到大,使粘連完全松解。最後作搭肩試驗,證明無脫位、骨折,按揉患肩及上臂後,結束手法。【注意事項】1.手法操作中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2.肩肱關節粘連使用搖法、扳法者當循序漸進,逐步加大活動範圍。特別注意晚期患者粘連日久,可因廢用而發生骨質疏鬆。搖、扳時注意用力輕柔。3.除治療外當囑患者加強功能鍛煉以加強療效,並注意局部保暖。4.功能鍛煉以「爬牆」、拉毛巾、手拉滑輪、體後拉手、環轉搖臂等方法為主。一定要在引起疼痛的範圍內鍛煉,幅度由小到大。因護痛而在小範圍內的鍛煉意義不大。5.早期以疼痛為主者可配合針灸。嚴重疼痛者影響睡眠者可配合布洛芬等消炎鎮痛劑內服。中、晚期則當以被動運動為主。6.晚期患者粘連日久,可因廢用而發生骨質疏鬆。搖、扳時注意用力輕柔。7.少數患者可呈現一定的自愈傾向,主要為青壯年或肩部體療刻苦者。大多數患者若不治療或治療失當或不及時,則病情加劇。推拿治療一般可治癒,但是治療所需時間個體差異很大。一般跟病變的嚴重程度,整個機體的代謝情況,對疼痛的耐受情況,自我體療鍛煉情況有關。急性腰扭傷的推拿治療【概說】急性腰扭傷是指因腰部脊柱兩側肌肉急性損傷而引起的腰痛,活動障礙為主症的一種病症。腰部脊柱是一根獨立的支柱,承擔著人體1/2的重力,從事著複雜的運動,其前方為鬆軟的腹腔,附近只有一些肌肉、筋膜和韌帶,再無骨性結構的保護,所以在支持體重和運動中,脊柱本身和周圍軟組織較易受到直接或間接的暴力損傷。【病因病機】祖國醫學認為各種原因,致使腰部經絡氣滯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機。彎腰提物,運動過猛,跌扑閃挫,導致腰部經絡受損,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而引起疼痛,功能障礙。現代醫學認為腰部的急性扭傷,多發生在腰骶、骶髂及椎間關節和骶棘肌。關於椎間關節的問題已在「椎骨錯逢」篇中講過,此處不討論。腰骶關節是脊柱的樞紐,骶髂關節是軀幹與下肢的橋樑。因為這些部位應力集中,所以受傷機會較多。人體的脊柱前屈時,其兩旁的骶棘肌先收縮,以維持軀幹的位置,並抵抗自身的體重,這時若負重過大,或動作過猛,致使肌肉猛烈收縮,易造成肌纖維的斷裂,則會造成骶棘肌的撕裂傷。當腰彎到90°時,骶棘肌不再進一步收縮,而主要是靠棘上和棘間韌帶來維持軀幹的位置,此時若是負重過大或暴力衝擊,易造成韌帶損傷。韌帶損傷以後,在屈腰過程中,支持力量必然減弱,需要肌肉的更強烈的收縮來代償,日久增加了肌肉受傷的機會,反之肌肉受傷以後,由於支持力量減弱,在異常情況下,作用於韌帶上的力量也會增加,從而增加韌帶受傷的機會,兩者是有相輔相承的關係。若是直接暴力作用於腰部則會產生局部的挫傷。【臨床表現】一般均有明顯的扭傷史。重者,傷後立即出現腰痛,活動不便,坐卧困難,生活不能自理,咳嗽,深呼吸時癥狀加劇;輕者當時癥狀不明顯,數小時或第二天開始癥狀才逐漸出現。【檢查】1.損傷局部有明顯的壓痛,局部肌痙攣。根據壓痛點的位置可以大致判斷損傷的部位,腰椎的橫突上有腰肌的附著點,腰肌拉傷時常在相應的棘突旁約1.5cm處相當於橫突位置處有壓痛,並可見有該側骶棘肌的隆起變硬(因痙攣所致),並可引起側彎(因痙攣而產生兩側拉力的失衡),有時雖棘突連線在一條線上,但讓患者彎腰時可明顯出現一側腰部高而另一側低,此因脊柱縱軸旋轉所致。若損傷在棘上韌帶,則可在棘突間觸到明顯的較表淺的壓痛點。若棘上韌帶剝離,則指下可感到棘突和韌帶的分離。若斷裂則可觸到棘突間的缺損。棘上韌帶損傷時,向前彎腰時疼痛加劇;棘間韌帶損傷則壓痛較深,一般觸診時摸不到,但若損傷後,當患者後仰時,因棘突的擠壓會出現疼痛(在脊柱中間的疼痛),而且一般不會有單純棘間韌帶的損傷,即多數是先有棘上韌帶的損傷,更嚴重者才進一部出現棘間韌帶的損傷。棘上韌帶是一個強有力的纖維索帶,連接著從C7到骶椎的棘突,但以腰椎的棘上韌帶為寬,摸起來較厚。2.功能障礙。腰肌拉傷時,各方向活動均可因牽拉受傷肌肉而了產生疼痛而受限。僅棘上韌帶損傷則彎腰時加劇並受限。若再合併棘間韌帶損傷則後仰時也會使疼痛加劇。嚴重的腰部扭傷,當攝腰椎正、側位片,以觀察有無橫突的骨折。直接暴力造成的腰部挫傷,除要排除骨折外,還要查尿常規,檢查有無腎挫傷。【診斷與鑒別診斷】(一)診斷要點:1.外傷史。2.腰痛、功能障礙。3.X線無異常。(二)鑒別診斷:本病診斷不難,惟當注意排除骨折,及準確確定受傷的部位以便判斷預後。【推拿治療】1.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止痛。2.手法:滾,四指推,按,揉,擦,扳,彈撥。3.取穴與部位:局部加委中,承山,陽陵泉等。4.操作:(1)、滾揉舒筋法:患者取俯卧位,自然放鬆。醫者站於一側,用滾、揉等輕柔手法在局部施術3~5分鐘,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2)、點撥鎮痛法:醫者用拇指點壓、彈撥等稍重刺激手法依次點壓L2~L5棘突旁夾脊穴、膀胱經1線、膀胱經2線、委中及阿是穴。伴臀肌緊張疼痛的加環跳、秩邊,在點壓穴位時應加以按揉或彈撥,以產生酸、麻、脹感為宜。可調和氣血,提高痛閾,從而減輕疼痛。(3)、理筋整復法:先施腰椎後伸扳法扳動數次,然後用腰部斜扳法。此法可調整後關節紊亂,使錯位的關節複位,嵌頓的滑膜回納。(4)、推拿揉擦法:以雙手十指指腹提拿患者腰椎兩側肌肉,最後以揉捏法自上而下施術。【其他療法】1.可配合使用針灸,可取委中、人中、腎俞、腰眼等穴,也可取耳穴、腕踝針。2.可配合使用中藥熏洗或理療。【注意事項】1.休息制動3~5天,以利損傷的組織修復。2.局部早期禁熱敷,但可中藥熏洗,嚴重肌肉拉傷出血多者24小時內亦不主張熏洗。3.局部注意保暖。慢性腰肌勞損的推拿治療【概說】慢性腰肌勞損是指因腰部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而產生的腰脊酸痛為主症的一種疾病。本病以長期彎腰工作或持續負重,或急性損傷誤治、失治,遷延日久而來,體力勞動者多見。【病因病機】祖國醫學認為,本病以腎氣虧虛為本,復感風、寒、濕邪,筋脈不和而致。長期彎腰,持續負重,導致腎氣虧虛;或急性損傷,遷延日久而致氣滯血瘀。復又感受風寒濕邪,經絡痹阻,不通則痛。現代醫學認為是由先天發育的缺陷,慢性的勞損,急性損傷的失治,而使局部的代謝發生障礙,組織變性所致。【臨床表現】1.有長期腰痛史,反覆發作,或時輕時重,纏綿不愈,可曾有急性外傷史,亦可無外傷史,但有勞損史。2.腰骶部一側或兩側酸痛不舒,勞累後加重,休息後減輕,並與氣候有關,喜暖怕涼。3.腰腿活動可有牽掣不適感,但活動尚可。4.急性發作時各癥狀均可明顯加劇,可出現活動不利。【檢查】1.腰椎生理弧度可變淺或消失。病程長者,腰肌萎縮變平,使正常時在脊柱棘突兩側隆起的腰肌消失變平而中央的棘突呈一條隆起。由於腰肌的神經支配是節段性的,因此棘旁肌肉可因各種原因而出現局部肌肉萎縮。2.可見到腰肌萎縮,而其生理弧度反明顯增大者,其人前腹壁部肌肉必有萎縮或無力。查其腹肌。方法是令患者交叉雙臂抱在胸前,上身略微從床上抬起,然後逐段觸診腹直肌,注意有無肌肉無力或缺失。臍部相當於T3、4椎間盤的水平。腹主動脈也在此分為左右髂總動脈。3.腰部皮膚可見於毛孔變粗,皮膚粗糙,局部感覺稍減退。並要注意有無其他異常皮膚的改變,若有麵糰狀的脂腺瘤,可能是脊柱裂,異常的毛髮斑也提示脊柱裂。若兩者均有則可能性更大。4.腰部有廣泛的壓痛,但不嚴重,也無放射,但急性發作時可明顯壓痛,肌痙攣,脊柱側彎明顯。5.一般無明顯功能障礙,急性發作時可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6.X線無異常發現。【診斷與鑒別診斷】(一)診斷要點:1.有慢性腰痛史或勞損史。2.腰部廣泛輕壓痛。3.不同程度腰肌萎縮。4.功能障礙不嚴重。5.X線無異常發現。(二)鑒別診斷:本病當注意與棘上、棘間韌帶的損傷相鑒別。因韌帶血供較差,修復能力較弱,且疤痕修復時可產生粘連等原因可使腰痛纏綿日久,但其壓痛局限,且在棘間,不可見有長期腰痛,即診為腰肌勞損,當要仔細問診,仔細體檢,不可枉下診斷,檢查一般診斷不困難。【推拿治療】1.治療原則:舒筋活血,溫筋通絡。2.手法:滾,按揉,四指推,拍,擦。3.取穴與部位:委中,陽陵泉,崑崙,太溪,命門,大腸俞。4.操作(1) 推揉滾擠腰部法:患者取俯卧位,醫者立於患側,雙手掌交叉放於脊柱及其兩側,上下縱行分推5~7遍。繼之,用雙手大魚際或掌根部由上而下揉、掌指關節滾、兩掌根對擠兩側骶棘肌數遍(擠壓用力方嚮應向脊柱中線)。(2) 推按分撥痛點法:用雙手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撥骶棘肌數遍,用拇指重點推按分撥硬結及痛點,每個點2分鐘左右。(3) 捏拿脊柱兩側法:用多指縱向捏拿脊柱及其兩側腰肌數遍。(4) 疊掌搖擺推按法:以雙手掌重疊放於腰4、5脊柱兩側,用力左右搖擺,並上下推按2~3分鐘。(5) 按摩腧穴痛點法:雙手拇指輕力揉壓兩側腎俞,重揉壓腰臀部的痛點及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秩邊、環跳、委中。(6) 沿背部至骶部,用拍法或空拳叩擊法放鬆整個腰背肌。(7) 患者取仰卧位,施「屈膝屈髖動腰法」,最後揉撥陽陵泉穴。【其他療法】(1)可配合內服補肝腎、強筋骨中藥,要辨證施治。(2)可加用理療,常用超短波、TDP等。(3)可配合中藥活血祛濕劑熏洗。【注意事項】1.避免長時間彎腰負重工作,必要時建議調換工種或休息。2.避免不良姿勢(彎腰駝背)3.卧板床,而不能睡軟床。4.穩定期適當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練,注意要循序漸進。5.勞動時以寬皮帶或護腰束腰以保護腰部肌肉,但不可長時間一直配戴,以免造成廢用性肌萎縮而反加劇癥狀。6.治療需要時間較長,具體時間根據病程等不同有很大個體差異,堅持治療療效尚滿意,但要注意節制性生活,因其腎虛為本也。股骨頭壞死的推拿治療股骨頭壞死又稱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傳統醫學屬「骨蝕」、「骨痹」範疇。該病主要臨床癥狀為「疼痛」、「廢用」。疼痛經治療可逐漸緩解,甚至到關節強直後期可自行消失。但功能的喪失卻會隨病情進展而加劇,生活不能自理,因此保持或改善髖關節功能對患者日後功能恢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推拿能通過手法直接幫助改善肢體功能,使患肢得到有效的最大限度的運動,起到了其他療法無可比擬的作用。推拿手法「揉」、「點」、「按」、「推」、「旋」、「拔」為主。循經循筋,舒經通絡,以促經絡通、氣血暢、筋骨得養,手法力度以「柔中帶剛、附筋著骨而不傷筋」。具體操作如下:1、仰卧位:立於患側,以掌根揉,從髖部大腿外側揉至膝部,先取外,再取內,內由大腿根部揉至膝部,掌根重疊相連,初始手法不宜過猛,應輕柔舒緩,使肌肉得以放鬆。2、仰卧位:立於患側,以拇指點壓環跳、風市、梁丘、膝眼、陽陵泉等穴,以指下酸沉憋脹為宜。意在舒筋通絡強肌健體。3、仰卧位:屈膝以空拳叩擊患肢,由髖及膝,從上而下,由內至外,緩慢叩擊,待肌肉放鬆後,以一手扶膝,一手握踝,使患肢作髖屈曲,內收、外展運動,角度以能耐受為度。然後雙掌重疊,抱患側膝,作髖關節旋轉運動。4、仰卧位:患髖屈曲,將踝關節放至對側膝關節上部,患膝外展至最大限度。同時一手壓膝,一手拇指撥動患髖內側大筋處,由髖及膝,由上至下撥動1-2次,撥動時疼痛較甚,以患者能耐受為宜。5、仰卧位:患肢抬高並做蹬腿運動。蹬腿時以一手扶膝,一手握踝,輔助做蹬腿運動。疼痛緩解後,以其自主蹬腿為宜。6、仰卧位:以掌根從髖外側由上至下揉至膝上部,從臀後揉至膝腘部。7、俯卧位:髖內側由上至下拿至膝內側,再有髖外側由上至下拿至膝外側,然後以掌根由上至下叩擊,使肌肉有效放鬆。8、俯卧位:屈膝內收,以足跟叩擊臀後。髖關節間隙狹窄者,屈膝可致大腿前側至大腿根部痛,用力不可過猛。叩擊臀後以足跟壓臀作內收、外展、旋轉運動,以充分伸展股四頭肌。9、以拇指或肘部按壓環跳穴,使其有憋脹感向下傳導至膝踝為佳,從而達到舒筋解痙通絡之功。10、以雙手握踝向後拉伸升提做搖擺運動,從而使髖關節間隙拉伸,緩解局部肌痙攣,從而改善其血液循環。股骨頭壞死屬骨科疑難病例,西醫以往多採用「開創」、「手術」等療法,代價高、風險大。後「介入療法」的引用,風險有所降低,但代價也明顯提高。中醫傳統療法內外兼施,中藥內服、外敷,針灸、推拿等綜合措施有效結合,對該病治療前景良好,適應於早、中、晚各期。肱骨外上髁炎的推拿治療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肱橈滑囊炎、橈側伸腕肌腱起點損傷、肱骨外上髁綜合征和網球肘。【病因病機】本病可因急性扭傷或拉傷引起,但多數發病緩慢,無明顯外傷史,多見於需反覆作前臂旋轉用力伸腕的成年人,好發於右側。當前臂作旋前活動時,如腕關節同時作背伸尺偏的聯合動作,類似錘釘樣動作,則前臂伸肌群,尤其是橈側伸腕長、短肌的附著處受到牽拉,經常牽拉即可引起損傷,其主要病理變化為:1.伸肌腱附著點骨膜撕裂,骨膜下出血,形成小血腫,繼而血腫機化、鈣化,而產生肱骨外上髁骨質增生。2.經常的前臂旋前,腕關節主動背伸,使伸腕肌緊張痙孿從而擠壓夾於這些肌肉間的血管、神經束。3.橈側腕短伸肌的慢性勞損而繼發環狀韌帶的創傷性炎症。4.肱橈關節處的滑液囊炎或肱橈關節滑膜被肱骨與橈骨小頭擠壓嵌頓於關節間隙。【臨床表現】肱骨外上髁及肱橈關節附近疼痛,尤其在前臂旋轉,腕關節主動背伸時疼痛更為明顯,可沿伸腕肌向下放射,握物無力,手掌向下不能負重平舉。【檢查】局部壓痛明顯,有外傷史,早期局部可微有腫脹。根據壓痛的情況還可進一步區分損傷較重的部位:1.肱骨外上髁上方壓痛,可能為橈側腕長伸肌起點損傷為主。2.肱骨外上髁壓痛,可能以橈側腕短伸肌起點損傷為主。3.橈骨小頭附近壓痛,可能為環狀韌帶損傷為主。4.橈側伸腕肌上部廣泛而明顯的壓痛,則可能為血管神經束受壓。網球肘試驗為(mill氏試驗)或前臂伸肌抗阻力試驗(+)肘部x線片多無病理改變,病程長者可有外上髁骨膜不規則或骨膜外有少量鈣化點。【診斷與鑒別診斷】(一)診斷要點:1.肱骨外上髁附近疼痛,局部壓痛。2.網球肘試驗(+)。(二)鑒別診斷:本病根據病史、癥狀及體征一般不難與肘關節的骨折、脫位等病變相鑒別,但要注意與臂叢神經病變而產生的肘部疼痛相鑒別,特別是早期的頸椎病所致的局限性肘部疼痛。強直性脊柱炎的推拿治療【概述】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侵犯脊柱為主,呈慢性進行性發展的炎性疾病,最後可以使整個脊椎受累變為強直、圓背畸形而得名。中醫稱「龜背瘋」。本病曾有「類風濕性脊椎炎」、「脊柱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中樞型」等許多名稱。患者大多為男性,發病年齡以20~30歲為多見。本病的確切病因還不十分清楚,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第一為感染因素。本病與泌尿生殖系統和盆腔慢性感染有關,通過淋巴途徑和脊椎靜脈系統而播散到骶骼關節和脊椎。感染還可以通過血液循環播散到全身引起全身症,如發熱、消瘦等症。第二為遺傳因素。強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親屬中,本病的發病率較當地居民高數十倍;有許多例是同卵雙胎同時罹病。不同民族中本病發病率的差別很大,如北美印地安人中發病率為27‰~63‰;而非洲僅2‰。在美國白人和黑人發病率之比為9.4:1。【臨床表現】早期為下腰部疼痛、僵硬(尤其是晨僵感),亦可出現交替性非典型性的坐骨神經痛,下蹲和腰部運動受限。絕大多數患者先骶骼關節受累,以後呈上行性發展,直至整個脊椎僵硬。同時可伴有消瘦、乏力、盜汗和原因不明的發熱等全身癥狀。到晚期,脊椎大部分或全部強直,固定於圓背畸形姿勢。頭頸轉側不利,胸廓擴張運動限制,出現束帶狀胸痛,呼吸不暢,胸悶和肺活量顯著減少;由於圓背畸形,使胸、腹腔容量減少,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明顯障礙,稍活動後即感心慌、氣急、疲勞、汗出等癥狀。雙髖關節亦常受累,可出現步履和上、下樓梯困難,不能下蹲等髓關節強直的現象。骶骼關節及病變處的脊椎段僵硬疼痛、壓痛、叩擊痛、活動受限,胸廓扁平,胸廓擴張度限制在2.5厘米以下;雙髓關節輕度屈曲畸形,「4」字試驗、骨盆分離和骨盆擠壓試驗均為陽性。步履艱難,可出現「脊以代頭,尻以代踵」的典型體征。紅細胞沉降率增高。HLA—B27陽性。X線檢查:首先是骶骼關節間隙的狹窄和破壞;在腰椎平片可見有韌帶贅和竹節樣改變。【診斷和鑒別】1.診斷要點(1)腰背部持續性疼痛,發僵超過3個月經休息後並不能緩解者。(2)胸廓擴張運動受限(相當於第四肋間水平,胸廓最大呼吸時,其收縮、擴張的差數值在2.5厘米以下)。(3)脊柱活動明顯受限。(4)雙側或單側骰骼關節具有典型X線徵象的變化。2.鑒別診斷(1)緻密性骼骨炎:多見於經產婦,病變僅侵犯於骼骨呈局限性骨質密度均勻增深,邊緣整齊,與正常骨質分界明顯,但並不侵犯關節。(2)骶骼關節結核:常為單側發病,關節以破壞為主,同時伴全身性結核毒血癥狀。(3)退行性脊椎炎:多見於40歲以上,X線提示椎體有增生,沒有韌帶贅;紅細胞沉降率正常。【治療】推拿療法對早期強直性脊椎炎是有效的。能起到緩解疼痛,幫助脊椎及雙髓關節恢復運動功能,減輕僵硬,防止圓背畸形的發生或減緩畸形的發展。一旦形成骨性強直,推拿是無效的。1.治療原則疏經通絡,滑利椎骨。2.常用穴位及部位脾俞、胃俞、腎俞、膏盲、命門、八髎、環跳、足三里、陽陵、絕骨、膻中等穴,及背部、骶部、髖關節等。3.常用手法滾法、掌根按揉法、指壓法、指揉法、拿法、彈撥法、擦法等,及脊柱,髖關節被動運動法。4.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醫生立於其一側。先施以輕快的掌根按揉法於背部,自上而下止骶髂部,及兩側髖部,約1~2分鐘,使其適應治療,避免緊張。繼之施以滾法於兩側骶棘肌,胸、腰、能及兩髖部,並且可以與掌根按揉法交替使用,手法力量一定要能深透,使骶棘肌放鬆;在髓部用手法時可配合做髓關節內、外旋轉和後伸的被動運動,這樣治療約10分鐘。對背俞及督脈經諸穴施以指揉和指壓法,其重點穴位有肺俞、隔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大椎、身柱、至陽、筋縮、命門、腰陽關、八髎、環跳等穴,約3~5分鐘。繼以上體位,對骶棘肌施以自上而下的彈撥法、在病變部位更是彈撥手法治療的重點。此法能改善骶棘肌的循環,使僵硬的骶棘肌恢復良好的張力,約3~5分鐘。單側挺胸壓脊法:患者繼續取俯卧位,醫生立於患者的左側。以左手托住患者的右肩前部作向後伸的動作,而右手以手掌按壓患者的胸段棘突作向下的按壓動作;雙手配合默契,同時施力,這樣就可使胸段脊椎產生以單側挺胸為主的伸展運動。右手手掌按壓的胸椎部位可有次序地由上逐漸向下移動,這樣就可以完成整個有側挺胸為主的被動伸展運動。反之,醫生立於患者的右側,依上法操作,亦能完成整個左側挺胸為主的被動伸展運動。此法能有效地改善肋椎關節運動。腰、腰骶、骶骼、髖關節被動後伸法:患者繼續取俯卧位,醫生位於患者的右側,右手分別在腰部、腰骶部、骶髂部、髓關節作向下按壓的動作,左手握住患者的雙腿或單腿作向後伸的動作,雙手配合,同時用力,完成腰、腰骰、骶髂和髓關節的被動後伸,以恢復腰、髓運動功能。最後以擦法施於背部督脈和膀胱經,可分胸段。腰段、骶髂段施行,以熱力度,起透熱鎮痛作用;亦可配合熱敷法,其重點部位在骶髂和腰骶。患者取仰卧位,醫生立於其患側。分別在股前,股外側,股內側用滾法,可配合髓關節外展、內、外旋轉的被動運動,並且做髓關節屈曲和屈曲位旋轉髖關節的運動。拿股內收肌,拿股後肌群,拿委中、承山,指揉足三里、陽陵、絕骨諸穴,約5分鐘。另一側髖關節亦取同樣方法施治。擴胸伸脊法:患者取坐位,雙手指交叉握緊抱於後腦部,醫生立於患者的背後,用膝關節抵住患者的胸段棘突,雙手扶住患者的兩肘,做好手法前的準備。醫生的雙手先將患者的雙肘向前方推,軀體亦隨之前屈,並囑患者作呼氣動作;而後醫生雙手將患者雙肘向後方拉,並囑患者作吸氣動作。在做雙肘拉向後方的時候,醫生用膝蓋抵住患者的胸段棘突,同時儘可能地使雙肘關節向後過伸,胸廓擴張度增大。如此反覆2~3次。此法能改善胸廓擴張運動和增加肺活量。最後以指揉膻中,按揉胸骨,拿肩井結束治療。【自我保健】1.指揉膻中穴及每一肋間隙。2.深呼吸配合胸廓舒展運動。3.全掌揉少腹3分鐘,指揉足三里1分鐘。4.以手掌向後擦腰及骶髂部以熱力度。【注意事項】1.儘可能保持原先的正常工作、生活。2.一定要持之以恆地行做擴胸、深呼吸和下蹲運動。3.堅持仰卧硬板床和低枕。4.加強營養。5.注意保暖。痙攣性斜頸的推拿治療一、概念:痙攣性斜頸,又稱頸部肌張力障礙,是由於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等頸部肌群不自主收縮引起頭向一側扭轉或陣發性傾斜,是局限性肌張力障礙的一種。痙攣性斜頸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其無特效藥物治療,故目前僅能控制癥狀。二、病因:常發生於30-50歲的成人,本病病因尚不明確,患者可能有家族史,少數繼發於腦炎、多發性硬化、一氧化碳中毒後,但大多無明顯病因。對其致病原因,有中樞性及外周性兩種推測。中樞性病因可能是額頂部皮質萎縮、中腦被蓋部損害、丘腦系統或基底節等處病變所引起,也有認為是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兒茶酚胺等濃度降低導致。Treckmann(1981)根據Jennetta理論,認為周圍性病因可能是微血管對副神經的壓迫,即副神經受血管長期壓迫產生局部脫髓鞘變,使纖維之間產生短路,致異常衝動積累而產生頭部肌肉收縮。三、表現:本病多緩慢起病,但亦有驟然急起者,頸部的深、淺肌肉均可受累,以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及頸夾肌的收縮最易表現出癥狀。單獨一側胸鎖乳突肌收縮時引起頭向對側旋轉,頸部則向對側屈曲。一側胸鎖乳突肌合併對側斜方肌和頸夾肌同時收縮時,則頭向對側旋轉並固定於此位置,不伴有頭頸向收縮肌側屈曲。兩側胸鎖乳突肌同時收縮時,則頭部向前屈曲。兩側頸夾肌及斜方肌同時收縮時,則頭部向後過伸。患肌可發生肥大,受累的肌肉常有痛感,但多不嚴重。頸肌的不隨意運動早期可甚輕微而被忽視,隨後則日益嚴重,最後則必須用極大力量,才能把向一側扭轉的頭部扳回原位。痙攣的頻度因人而異。不隨意運動可因情緒激動而加重,當頭部得到支持(如頭部靠在椅背上或平卧)時則減輕,睡眠中可完全消失。神經反射及感覺均正常。患者往往因隨意運動、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發生障礙而影響情緒,並且為了補償頸的異常位置,眼球常做相反方面偏斜,以便視線與體位協調。四、分型:痙攣性斜頸按嚴重程度可分輕、中、重三度。輕型者肌痙攣的範圍較小,僅有單側發作,無肌痛;中型者雙側發作,有輕度肌痛;重型者不僅雙側頸肌受到連累,並有向鄰近肌群,如肩部、顏面、胸肌及背部長肌群蔓延的趨勢,且有嚴重肌痛。按表現形式可分為四型:(1)旋轉型:頭繞身體縱軸向一側做痙攣性或陣攣性旋轉。根據頭與縱軸有無傾斜,可以分為三種亞型:水平旋轉、後仰旋轉和前屈旋轉。旋轉型是本病最常見的一種型別,其中以後仰型略為多見,水平型次之,前屈型較少。此外根據肌肉收縮的情況,又可分為痙攣和陣攣兩種。前者患者頭部持久強直地旋向一側;後者則呈頻頻來迴旋動。(2)後仰型:患者頭部痙攣性或陣攣性後仰,面部朝天。(3)前屈型:患者頭部向胸前做痙攣性或陣攣性前屈。(4)側攣型:患者頭部偏離縱軸向左或右側轉,重症患者的耳、顳部可與肩膀逼近或貼緊,並常伴同側肩膀上抬現象。五、實驗室檢查:一般實驗室檢驗:一般腦脊液、血、尿常規檢查均屬正常;其他輔助檢查:脊柱X線片:可見脊柱形態方向改變,如側彎,前屈,後伸或扭轉現象,偶可見頸椎小關節半脫位。CT片上可以測量左右兩側同肌肉的周徑,加以比較,列出肥大肌肉的名稱和側別,協助發現受累肌肉的範圍,以便選擇性肌肉切除術。六、診斷:本病的診斷比較容易,明確其受累肌肉比較困難。依據特有的臨床表現,頸肌痙攣或陣攣使頭偏向一側,神經系統檢查(包括錐體系、椎體外系和小腦功能、感覺等)均在正常範圍內。由於長期肌肉痙攣,受累肌肉常有異常堅實和肥大。頭顱CT及腦電圖多無異常表現。根據癥狀即可作出痙攣性斜頸診斷。七、鑒別診斷:①癔症性斜頸:臨床特徵驟然起病,常因精神創傷而誘發,癥狀變化多,在情緒安定或接受暗示後癥狀可緩解,往往在無人注意時,頭位自然復正。②感染性斜頸:本病罕見,發病前有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癥狀,臨床表現與痙攣性斜頸相似,但發作時間短,持續數分鐘或半小時,一般3-10天癥狀即可完全消失。③遲髮型運動障礙:長期服用某種抗精神病藥物後出現,主要表現為口、面、頸部肌肉不自主運動,停葯後癥狀逐漸緩解而自愈。④先天性斜頸:為小兒,多在產前即形成,主要表現為胸鎖乳突肌攣縮,不肥大,無陣攣。⑤全身性肌張力障礙:痙攣性斜頸可以為全身肌張力障礙的初始表現,也可以為全身性肌張力障礙的一部分。根據疾病的轉歸和癥狀的廣泛性可以與其區別。八、治療:目前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①選用的藥物有鎮靜劑、抗膽鹼能葯等,但療效不確定。②肉毒素的應用:頸肌局部注射A型肉毒桿菌毒素安全有效。方法是選擇胸鎖乳突肌、頸夾肌、斜方肌三對肌肉中4塊肌肉,每塊肌肉選擇2-8個注射點,一次總劑量不超過55U,每次療效可持續1-3個月,顯效率達50%-90%,重複注射有效。副作用輕,有時有疲勞感或周身不適,偶有一過性吞咽困難、頸無力等。③目前手術治療方案有:選擇型頸肌及神經切斷術、頸神經前根+副神經根切斷術、副神經切斷術、選擇型周圍神經切斷術、立體定向腦運動核損毀術、副神經根顯微血管減壓術等。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電生理檢查來確定痙攣形式及受累肌群,個性化制定手術方案,有望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④針灸、推拿及理療可暫時緩解癥狀。九、預後:痙攣性斜頸為一種緩慢起病、進展緩慢的疾病,多數病人由於頭頸部異常運動而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也造成了精神上的壓力,晚期還可產生肌痛。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加強臨床護理,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的推拿治療【概說】膝關節是全身關節中滑膜最豐富的關節。滑膜是關節囊的主要結構。膝關節腔內除關節面外,均為滑膜覆蓋,並在關節的前上方形成一個很大滑膜囊,稱髕上滑囊。髕上囊位於股四頭肌下部和股骨之間,一般均與膝關節相通。滑膜富有血管,滑膜細胞分泌滑液,可保持關節軟骨面滑潤,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因其血液循環豐富,又有營養及散熱作用。此外,在膝關節周圍的肌腱附著點,約有16~19個小的粘液囊。但本節僅討論膝關節滑囊炎。【病因病機】急性損傷常因暴力直接打擊、跌仆創傷、扭傷或囊內骨折手術而損傷滑膜,引起滑膜充血、水腫、滲出、細胞浸潤,若吸收不良,則可引起纖維化,繼而引起關節囊增厚、關節囊內粘連,導致功能障礙。慢性損傷常由於慢性勞損或關節內遊離體。【臨床表現】急性損傷:膝關節疼痛、腫脹、乏力,滑膜有摩擦發澀的聲響和局部溫度升高。其疼痛特點是:膝關節主動極度伸直,特別是抗阻力伸膝時,髕下部疼痛加劇,被動極度屈伸時疼痛也明顯加劇。慢性勞損:膝關節疼痛無力,腫脹在活動增加後較明顯,膝關節活動尚正常。【檢查】急性損傷:1.膝關節功能活動較輕度受限,主要是屈曲功能。2.浮髕試驗陽性。3.關節穿刺一般為淡黃色澄清或微混或為淡粉紅色的滑液,量較多。4.膝關節X線檢查無異常。慢性損傷:1.髕上囊增厚,局部輕壓痛,活動時膝關節局部可觸及細碎摩擦感。2.浮髕試驗陽性或弱陽性或陰性。3.股四頭肌萎縮。4.關節穿刺為無色或淡黃色澄清或微混滑液,量較多。5.X線片可見膝關節內遊離體或不中同程度骨質增生。【診斷與鑒別診斷】(一)診斷要點:1.有外傷史或勞損史。2.膝關節抗阻力伸膝時疼痛加劇。3.關節穿刺液非血性,量較多。4.膝關節X線檢查無骨折。(二)鑒別診斷:本病的急性損傷當和關節囊撕裂(可因骨折或嚴重扭傷或直接暴力所產生)或半月板損傷而產生的關節內積血相鑒別:創傷性滑膜炎關節內積血浮髕試驗(+)(+)腫脹疼痛較輕較重腫脹出現時間傷後數小時立即出現穿刺淡黃色或粉紅色滑液血性X線檢查無異常可有骨折體溫和局部皮溫常不高可有稍高【推拿治療】1.治療原則:活血祛瘀,消腫止痛。2.手法:滾法,按、揉、擦、四指推。3.取穴和部位:膝眼、委中、承山、陰陵泉、陽陵泉。4.操作:(1)病人仰卧,患肢伸直,可在腘窩部墊一薄枕,在關節周圍用輕柔的滾法、按揉或四指推治療,同時進行股四頭肌的揉捏,此法對慢性期可增強股四頭肌的力量,減輕肌萎縮。(2)俯卧,患肢前墊一薄枕,在腘窩及其兩側用輕揉的滾法治療,再按揉委中、承山、陰陵泉等穴,最後在腘窩用擦法以透熱為度。(3)若急性損傷,髕上囊撕裂出血,而髕上囊又不與關節囊相通者,則表現為髕上囊局限性腫脹,可先使膝關節過伸然後迅速靈巧地強迫膝關節充分屈曲,再伸直膝關節,對髕上囊短時間增加壓力,可使其中的積血通過傷口而滲往組織間隙,從而使髕上囊減壓,可較快減輕疼痛與功能障礙。【其他療法】1.急性期可配合三色敷藥外敷,繃帶固定制動。2.若積液嚴重,用關節穿刺將積液抽出,並注入1%普魯卡因3~5ml及強的松12.5ml~25ml再加壓包紮,此法可重複2~3次。3.恢復期可配合針灸、理療。【注意事項】1.急性損傷應正確處理活動與固定的關係。活動可預防肌肉的萎縮和關節粘連,但活動過多又促進關節內積液或出血。固定有利於減少關節積液和防止繼續出血,但固定過久,必然引起肌肉萎縮,以致關節失穩,發生粘連,關節僵硬。所以要恰當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係。2.避免寒冷刺激。3.治療時切不可用力按壓髕上囊,手法要輕柔,切忌反覆使用過度的運動關節類手法。4.鼓勵病人作股四頭肌的收縮鍛煉。腕關節扭傷的推拿治療【概說】腕部結構複雜,受到外傷後,根據損傷的部位、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各異,處理原則不同,相當複雜。在此僅討論腕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扭傷。【病因病機】一般多有外傷史或勞累史,可分急性和慢性損傷。慢性損傷諸如腕關節負荷過重、活動過頻;急性損傷諸如跌仆手掌撐地、腕部活動不當、暴力直接打擊等造成腕關節韌帶、肌腱的損傷。【臨床表現】急性損傷:有外傷史,腕部疼痛、腫脹、功能受限、活動時痛甚。慢性損傷:無明顯外傷史,但可有勞損史,腕關節乏力或不靈活,疼痛輕微或偶有疼痛,無明顯腫脹,一般活動不受影響,作較大幅度的活動時,則傷處疼痛。【檢查】體檢時局部會有不同程度的壓痛和功能障礙,根據以下的檢查還可進一步診斷是哪條韌帶或肌腱損傷。1.腕關節掌屈時腕背疼痛,則背側腕橫韌帶或伸指肌腱損傷。2.腕關節背伸時腕掌側疼痛,則掌側腕橫韌帶或屈指肌腱損傷。3.腕關節橈偏時尺側疼痛,則尺側副韌帶損傷。4.腕關節尺偏時橈側莖突部疼痛,則橈側副韌帶損傷;如尺側疼痛則三角軟骨損傷。一般損傷無骨折、脫位者,X線無異常發現。【診斷與鑒別診斷】(一)診斷要點:1.局部壓痛。2.相應腕關節的活動受限(使損傷的韌帶或肌腱張力增大的活動)並有疼痛。(二)鑒別診斷:本病當與三角軟骨損傷、下橈尺關節損傷、橈骨下端骨折,腕舟骨骨折、月骨脫位相鑒別。除根據體征鑒別外,X線片是重要的鑒別手段,一般不難鑒別。三角軟骨損傷腕關節扭傷下尺橈關節損傷橈骨下端骨折舟骨骨折月骨脫位壓痛腕部尺側損傷部位不同壓痛點不同腕關節背側中間腕關節廣泛壓痛鼻煙壺腕部掌側腫脹尺骨小頭周圍腫脹部位因傷而異下尺橈關節背側中間橈骨下部腫脹鼻煙壺腕部掌側畸形無無無餐叉樣或槍刺樣畸形無腕關節屈曲,中指不能完全伸直,握拳時第二掌骨頭塌陷軸擠壓痛尺偏腕尺側有擠壓痛無無有手指橈偏第三掌骨頭有擠壓痛手指尺偏第四掌骨頭有擠壓痛X線檢查無異常無異常下尺橈關節間隙增大橈骨下端骨折舟骨骨折月骨脫位【推拿治療】1.治療原則:理筋通絡、活血祛瘀。2.手法:按揉、搖、彈撥、拔伸、擦、搓、抖、滾。3.取穴和部位:局部及相應經絡的穴位。4.操作:(1)滾、大魚際揉、按揉損傷韌帶或肌腱的起止部與損傷處,同時配合腕部各方位的搖動,再沿損傷組織作垂直方向的輕柔彈撥。(2)拔伸腕關節。如果損傷在背側,則拔伸時向掌側屈曲,損傷在掌側,則拔伸時向背伸,損傷在橈側,拔伸時向尺偏,傷在尺側拔伸時向橈偏。(3)腕關節搓、抖、搖法。(4)局部擦法。【其他療法】1.急性期可加用三色敷藥外敷、繃帶包紮固定以利於損傷的修復,疼痛或腫脹嚴重者可配合口服中藥活血通絡止痛劑。2.恢復期可配合中藥熏洗與針灸、理療。【注意事項】1.手法操作急性期宜輕柔,慢性勞損期手法可稍重。2.避免過勞,局部保暖。3.嚴重軟組織斷裂要縫合。4.舟骨骨折固定:背伸25~30°,橈傾,拇指對掌中立位,3~6月。月骨骨折固定:掌屈30°,一周後改中立位,二周後可活動腕關節。5.治療期活動時可用護腕。踝關節扭傷的推拿治療【概說】踝關節扭傷是指間接暴力作用於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所造成的損傷,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由於青壯年運動量大,活動較為劇烈,占發病的大多數。踝關節扭傷是全身軟組織損傷中最為常見的,約佔全身關節扭傷的80%以上。【病因病機】踝關節扭傷,多因在不平的路面行走、奔跑、跳躍或下樓梯等情況下,踝關節跖屈位突然過度內翻或外翻,使踝關節外側或內側副韌帶受到強大張力所致。一般多為韌帶的部分撕裂傷,嚴重者可完全斷裂或伴有外踝或內踝的撕脫性骨折,甚至三踝骨折。踝關節的扭傷一般以內翻損傷為最常見。其原因有:1.外踝細長靠後,且低於內踝;內踝寬扁而靠前。2.外側韌帶較內側韌帶薄弱。3.脛腓橫韌帶纖維斜向下外,且外踝內面的關節面比較傾斜,使踝關節外側活動度較大。在踝關節的內翻損傷中,以距腓前韌帶最易受傷,嚴重者亦可發生腓跟韌帶的損傷,但腓距後韌帶很少發生損傷。若外翻損傷多伴外踝骨折。【臨床表現】有急性損傷史,踝部明顯腫脹、疼痛,不能著地,局部可有皮下瘀血。【檢查】1.局部明顯壓痛。2.外踝損傷時將踝關節內翻則疼痛加劇,腫脹壓痛多位於外踝的前下方及外側。若無骨折時縱軸叩擊痛陰性。3.內叩踝損傷多伴外踝骨折,此時內外踝均腫脹、壓痛,縱軸扣痛陽性。4.嚴重的外踝損傷,雖無骨折,但可能造成韌帶的完全斷裂,當攝強力內翻位踝關節正位片,若距骨的上關節面與脛骨的下關節面的傾斜角度>5~10°,則有韌帶的斷裂。【診斷與鑒別診斷】(一)診斷要點:1.急性外傷史。2.局部腫脹壓痛。3.踝關節功能障礙。4.x線檢查無骨折、脫位。(二)鑒別診斷:本病當注意鑒別有無踝關節的骨折、脫位。扭傷骨折脫位外傷史有有有疼痛腫脹功能障礙較輕重較重畸形無骨折畸形脫位畸形縱軸叩擊痛無有無或有骨擦音無有無X線檢查無異常骨折徵象脫位【推拿治療】1.治療原則:活血化瘀、消腫止痛。2.手法:按揉、一指禪、拔伸、搖、擦、四指推。3.取穴和部位:局部+陽陵泉、絕骨、足三里、解溪、崑崙等。4.操作:(1)患者仰卧,醫者用四指推沿小腿外側至外踝往返數遍。(2)按揉足三里、陽陵泉、絕骨、崑崙等穴,以舒筋通絡。(3)局部用輕柔的一指禪或揉法稍作治療,以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4)拔伸踝關節,並在拔伸狀態下作踝關節搖法。(5)外翻損傷者可在拔伸狀態下,將患足逐漸內翻牽拉,再外翻以理順筋絡。(6)局部用擦法。(7)內翻或外翻固定(內側副韌帶損傷則內翻,外側副韌帶損傷應外翻固定)1~2周,制動休息以促進韌帶恢復。【其他療法】1.局部可敷消腫化瘀止痛藥膏如三色敷藥等。2.可配合內服活血化瘀止痛劑。【注意事項】1.急性損傷早期,手法當輕柔,且不宜在傷處過長時間進行手法治療,以免加劇局部的出血、水腫。2.24~72小時禁止熱敷,可冷敷以減少出血。3.制動休息,抬高患肢以利於消腫。4.韌帶損傷伴骨折、脫位者,按骨折、脫位處理。推拿治療單純韌帶撕裂傷為好。5.損傷恢復期,手法以彈撥為主,以松解粘連,再加上拔伸、搖法等運動關節類手法。.恢復期加強功能鍛煉。7.治療失當,遷延而成慢性陳舊性損傷,易致韌帶與周圍組織粘連而使癥狀難愈,並易在原損傷部位重複扭傷。梨狀肌綜合征的推拿治療梨狀肌綜合征是指由梨狀肌擠壓坐骨神經或其屬支導致功能障礙的臨床病症,主要臨床表現為一側臀部痛及坐骨神經痛,是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原因之一。中醫認為,感受風寒或外傷,氣血痹阻不通,瘀阻經絡、關節、筋脈所致。【解剖生理】梨狀肌起於第2~4骶椎前面骶前孔的外側,外行出坐骨大孔形成肌腱至股骨大粗隆後上緣,在伸髖時可使髖外旋,屈髖時使髖外展。梨狀肌將坐骨大孔分為上下兩個骨纖維孔,上孔有臀上神經及血管束通過,下孔有兩組血管神經束通過,內側為陰部神經血管束,外側正常為坐骨神經或其兩大分支——腓總神經及脛神經。下肢主動外旋或被動內旋時梨狀肌緊張,肌力增加,肌肉肥大。梨狀肌增大時可擠壓經過其肌束間或其下的坐骨神經。【病因病機】1.外傷髖關節過度外旋外展,或下蹲位突然站立等局部損傷,導致骨盆旋轉,梨狀肌受到過度牽拉出現創傷性反應。梨狀肌纖維水腫、滲出和毛細血管擴張,重者可出現梨狀肌痙攣、出血和腫脹。坐骨神經在盆腔出口受到攣縮的梨狀肌機械性壓迫刺激而產生炎症反應,局部缺血缺氧,出現坐骨神經痛。變異的梨狀肌與坐骨神經關係更易使坐骨神經或腓總神經受損。2.勞損或受涼部分病例可僅有因過勞或夜間受涼,導致梨狀肌受刺激而發生痙攣、腫大,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產生臀部疼痛,小腿外側麻木,或腓總神經麻痹的癥狀和體征。若鄰近組織器官炎症,使S1、S2神經根或骶叢神經受到刺激,亦可繼發梨狀肌痙攣,刺激坐骨神經。3.解剖變異一般情況下,坐骨神經兩支皆由梨狀肌下緣穿出,梨狀肌與坐骨神經關係變異如脛神經出梨狀肌下緣、腓總神經經梨狀肌肌束之間或脛神經經梨狀肌下緣、腓總神經經梨狀肌上緣,當梨狀肌張力增加,肌肉腫大時,坐骨神經或腓總神經受刺激,出現下肢疼痛。【診斷】1.臨床表現(1)多有臀部急、慢性損傷史或受涼史。少數病例可有鄰近組織器官的損傷或炎症如盆腔炎等病史。(2)一側臀部疼痛及坐骨神經痛。或伴有同側下肢麻木。輕者臀部有深在性的疼痛、不適或酸脹感。重者出現刀割樣劇痛,不能入睡。疼痛卧床休息減輕,坐位、行走或彎腰活動時加重。(3)下肢無力,病人呈強迫體位,走路時身體半屈曲,間歇性跛行,甚至生活不能自理。2.檢查(1)梨狀肌體表投影區可觸及該肌腹呈條索樣隆起,壓痛明顯,並沿坐骨神經放射。(2)患側臀部肌肉不同程度萎縮、鬆軟、肌張力低。(3)直腿抬高試驗在60°以前疼痛明顯,超過60°以後則疼痛減輕。(4)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鑒別診斷】1.腰椎間盤突出症多在腰椎間盤退變基礎上發病,腰痛,下肢放射痛,L(4~5)、L5~S1節段椎間盤突出可有坐骨神經疼痛。壓痛點多在病變椎間隙旁,腰部活動受限,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加強試驗陽性。CT掃描可見椎間盤突出,神經根受壓。2.臀上皮神經損傷一側臀部及大腿後側疼痛為主,一般不超過膝關節,髂嵴中點下方2cm處壓痛明顯。梨狀肌緊張試驗陰性。3.腰椎後關節紊亂腰椎關節滑膜嵌頓產生。疼痛多發生於棘突旁,可有向同側臀部或大腿後放射,一般不超過膝,且不伴有感覺、肌力減退及反射消失等神經根受損之體征。【治療】治則: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急性期以解痙止痛為主;慢性期以舒筋通絡為主。部位及取穴:臀部及下肢部;環跳、風市、委中、陽陵泉、承山、懸鐘、崑崙。手法:撥法、推法、按法、壓法、按揉法、擦法、屈伸下肢法。操作:(1)急性期①用掌按揉法在臀、骶部操作3~5分鐘。②用輕緩的撥法撥痙攣的梨狀肌2~3分鐘。③用拇指推法順梨狀肌纖維方向操作2~3分鐘。④用按法或壓法按壓痛點部位2~3分鐘。⑤用拇指按揉法按揉委中、承山穴,每穴1分鐘。⑥用擦法擦患部,以透熱為度。(2)慢性期①用掌按揉患側臀部3~5分鐘。②用拇指撥法撥梨狀肌及周圍痛點1~2分鐘,以患者能忍受為度。③用雙手拇指重疊順梨狀肌纖維方向推按梨狀肌5~7次。④用拇指按揉環跳、風市、委中、陽陵泉、懸鐘、承山、崑崙穴,每穴約1分鐘。⑤屈伸下肢法:患者取仰卧位,助手按壓健肢固定。術者站在患側,一手握其踝部,另手扶膝部,將患肢儘力屈曲伸展。【自我推拿保健】用雙掌握臀部兩側肌肉(以患側為主),約3分鐘;雙手直推或分推臀部軟組織,約2分鐘;用單拳或雙拳揉環跳穴,約2分鐘;用雙拳叩擊髖部約1分鐘;雙手扶髖部,掌心按在環跳穴上,旋轉搖髖6~8次。【調護】1.急性期宜卧床休息或減少活動,慢性期指導患者適當進行腰臀部功能鍛煉。2.注意下肢及臀部保暖,避免風寒濕邪侵襲。可配合熱敷,減輕疼痛。【按語】推拿治療梨狀肌綜合征的關鍵是緩解梨狀肌痙攣,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同時通過局部手法以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消除局部無菌性炎症,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利於損傷組織的修復。急性期手法宜輕,即使是慢性期採用較重刺激時,亦不可因損傷位置較深而用暴力,避免產生新的損傷。教你幾種推拿按摩的方式來治療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出現之後,是很嚴重的,患者不及時醫治只會長期忍受疾病的折磨,而在眾多的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方法中,常見到的有手術、西藥、中藥、按摩、推拿等多種辦法,就拿其中的一個來說吧,一起看看推拿治療腰間盤突出的方法有什麼?推拿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一種不錯的治療方法,其中的推拿方法有:揉法,沿腰背部順行向下至小腿進行揉摩,以放鬆身體,舒通經絡使氣血得以暢通;點按法,點按雙側腰肌,以改變腰肌緊張狀態;彈筋法,彈撥腰肌,以興奮肌肉.恢復肌纖維組織彈性;推法,用雙手掌根沿脊拄兩側自背部開始推至臀部,以調達氣血、疏通經絡,使腰背肌肉得以調整;按揉法,沿受累的神經路線重點按揉至小腿,以松解肌肉,改善受累區血受累區血液循環,恢復麻木區的神經組織;點穴法,自腰部開始依次點按腎俞、環跳、承扶、殷門、風市、委中、陽陵泉、承山、崑崙、湧泉穴,以通經活絡改善神經傳導,促進神經組織恢復等多種治療方法,治癒腰椎間盤突出。通過這些簡單的按摩方法就可以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希望患者不要懶惰,抽一部分時間按照這些方法進行治療,那麼就不會出現腰椎間盤突出早期癥狀了,患者也就可以安心健康的去面對生活和工作,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遠離腰椎間盤突出的危害。
推薦閱讀:

吐血總結:這7年我在美容院、中醫館踩過的坑(上篇)
推拿督脈少生病
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腹瀉40例
中醫推拿是否真的有效?

TAG:治療 | 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