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心》影評~ 摘~
《偷心》影評~摘~ 2010-07-30 00:22閱讀:8,389 因為喜歡曼塔里波特曼~ 所以看了偷心~ 果然沒大看懂~ 研究了影評~才發現是因為對愛情沒有體驗~hello stranger原來現實的愛情是這樣的。。。。PS:愛情:馬伯機智、尖銳而又準確地剖析了現代愛情,強調了墜入情網過程的複雜性是如此令人興奮,人們對愛情的著迷甚至如毒品般可以上癮。馬伯在作品中表達出來的尖銳的觀點無不帶著機智和風趣,而這種幽默又總帶著智慧的光芒和心碎的哀傷。1轉《偷心》里的四個人將兩男兩女之間組合的可能發揮到了最大,卻沒有讓人覺得亂倫或者不堪,只是似曾相識的一聲嘆息。這是編劇和導演的功力,整部戲緩緩的進行,卻不失張力,鏡頭乾淨,對白簡潔,沒有多餘的嘮叨,讓人在兩個小時的觀影和思考之後,沒有絲毫的厭倦和乏味,這樣的電影不太多了。 很多人都說過,電影的拍法有兩種,一種是把簡單的故事說得很複雜,一種是把複雜的故事說得很簡單,我想《偷心》就是屬於把複雜的故事說得簡單的那種吧。我喜歡簡單的東西,電影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大學的時候,一個師兄對我說,你什麼都好,就是不夠多愁善感,你該去讀讀悲慘世界。這話差點把我噎著,人生不一定非得要這麼沉重的吧。在經歷了歐洲文藝片的長篇大論和台灣悶片的半小時不說一句話的痛苦之後,我一下愛上了《偷心》這種平民化的表達方式,其實《偷心》的對白是非常多的,因為電影是改編自舞台劇,《偷心》的情節發展基本是靠對白來支撐,不過這些對白很生活化,沒有太多藝術電影喜歡的高談闊論和哲學思辯,普通的就像我們跟愛人相愛吵架時會說得那些話。多一些平實少一些玄虛,對於浮躁的我們,已變成了一句口號。 一直以為愛是不能說出口的,一說出口就要變質。可是《偷心》里的愛,說的太多,幾乎每個組合之間都說過愛,對於他們,愛和不愛都是如此輕鬆,只需揮一揮手,我不禁懷疑這些愛的真實性,愛說得太多,就分不清真假了。不過愛情本就是神秘的東西,討論了幾千年始終沒有個說法,所以就算是一瞬間的感覺,說出愛來,也不能算是欺騙吧。 喜歡《偷心》是因為電影里的開放式的關係,沒有把誰是受害者,四個人都是很平等的在對待感情的問題。這不像一些電影,總喜歡把女性當作弱者,當作受害人,感情都是你情我願,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沒有必要失戀了就當自己是曠夫怨婦。可以說,電影里的四個角色,沒有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一個是勝利者,每個人都傷痕纍纍,這也是通常多角感情糾葛的最後結局。不過電影告訴我們許多東西,真相、謊言、欺騙、妥協、嫉妒,愛情就是由這些光彩或者不光彩的內容組合而成。 裘德勞扮演的丹是個懦弱的男人,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略帶憂鬱的英俊臉孔和懷才不遇很能激起女人的母性。這類男人通常都比較任性,他只想獲取愛的快樂,卻不考慮愛的責任,他的情商該是比較低的,他考慮問題時只考慮當前的感受,不往前看,也不管自己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他與艾麗絲一見鍾情,生活的很幸福,但這卻沒有影響他對安娜緊追不捨,也許他也不明白自己追安娜最後是為了什麼,他只是單純的想偷情,先偷再說,至於責任,到時再說吧。丹的軟弱在幾次分手戲中表露無遺,第一次分手是與艾麗絲,分手的時刻他猶豫了,如果艾麗絲沒有偷跑,他也許還會在兩個女人間繼續周旋,對於他,道德是透明的,快樂是真實的。第二次分手是和安娜,他得知安娜用身體來換和拉里的離婚協議書時,他吃醋了受不了要求分手,可是分手之後他又後悔了,做了一件很讓男人丟臉的事情,去求拉里。這種男人在我眼裡不是為愛放棄尊嚴,而是毫無尊嚴,他是為了愛去求拉里的嗎?我認為不是,他只是受不了寂寞,如果艾麗絲在,他就不會去求拉里了,套句很流行的話,其實他誰都不愛,只愛自己。 丹和拉里的網聊也很有意思,丹把自己偽裝成安娜,做出很淫蕩的樣子,挑逗拉里,拉里在電腦那頭興奮不已,丹在電腦這頭面無表情。這裡的丹很有阿Q精神,認為自己即玩弄了拉里,又在腦海里狠狠的意淫了安娜一把,有種精神勝利的感覺,所以他的面無表情底下隱藏著勝利者的冷漠和自以為是的驕傲。劇中這麼多人物里,我最不喜歡的就是丹,只不過生活中這種男人很多,許多女人可以看電影的時候很理智的討厭,生活里卻很不理智的深陷其中。 女人在乎的是男人的心靈是否出軌,男人在乎的是女人的肉體是否出軌。拉里很霸氣,是個目的性很強的男人,他很在乎肉體上的征服,或者應該說男人都很在乎肉體上的征服,所以當他知道安娜有外遇時,他關心的不是安娜更愛誰,而是誰的性能力更強。當他遇到艾麗絲以後,他也不想從心靈上征服艾麗絲,而是選擇肉體上的佔有,用這個來作為對丹的報復,尤其當丹來求他時,他最後的嘴臉真讓人想摔他一巴掌。拉里爭取安娜的手段也極為高明,雖然還是從肉體入手,但他很明白人性的弱點。拉里應該算是完勝了,雖然他是吞下恥辱迎接的勝利,但他還是達成了目標。拉里在最後遇到丹的時候告訴丹,你不懂得妥協,這句話道盡了相處的真諦,兩個人的相處靠的不是愛情,而是妥協,為愛妥協,並不會失去尊嚴,反反覆復的左右搖擺,才讓人覺得不齒。扮演拉里的克利夫歐文在舞台劇中扮演的是軟弱的丹,我一直很好奇,他扮演的丹會是什麼樣子。 艾麗絲是個隱藏很深的女人,看上去很純情,心裡卻藏了許多東西。她很早就知道了丹有出軌的意向,但卻一直不動聲色,女人的涵養很難做到這樣的,起碼我就做不到。當她在脫衣舞場里對拉里說,她叫簡時,我就懷疑這才是她的真實名稱,所以她的笑容如此輕蔑。電影里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艾麗絲,雖然她隱藏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她這麼做是為了保護自己而不是傷害別人,從一開始,她就為自己設下了防線,這樣她才能全身而退,在紐約的陽光下接受眾人的目光。艾麗絲是個個性很強的角色,她對愛的態度非常絕決,愛就是愛,不愛就是不愛,愛與不愛之間的距離只是短短的幾秒種,她可以容忍丹對自己長期的背叛,卻無法容忍丹對自己的懷疑和質問,她離開丹實在是很讓我驚訝,雖然這種角色的個性讓我們覺得什麼事情發生在她身上都是正常的。現在的好萊塢好像很喜歡艾麗絲這樣的角色,有點古怪,很有個性,《情歸新澤西》里娜塔莉扮演的也是這樣的一個角色,《暖暖內含光》里的女主角也是如此,這也許是好萊塢的形象新寵,我估計未來幾年內這類形象還會層出不窮。 相對艾麗絲,安娜則顯得平庸而沒有個性。我對這個人物說不上喜歡說不上討厭,覺得象個擺設,只是劇情需要,沒有靈魂。她最終溫順的躺在拉里身邊,眼睛茫然的透過黑暗,也許她想看到自己的未來,也許她想看見丹,在我眼中,她已經失去了方向,擁抱並沒有溫暖她。她與拉里在生活上已經靠近,但在心靈上的距離也許今生都無法再靠近一步。安娜很可憐,她太誠實,也太沒有耐心,她以為相愛需要以誠相待,可惜,真相往往只會加大距離。我一直相信,愛的呵護有時需要善意的謊言。真相,總是醜陋不堪的,為什麼要逼自己去直面,裝傻是種大智慧。 人是害怕孤獨,渴望溫暖的,「抱緊一點」這熟悉的話語透露了內心的渴望,對親密和溫暖的渴望。人們總是相信肉體的親密能帶來心靈上的安全感,只可惜,有時,物理的距離非但不能拉近心靈的距離,反而讓人更加孤獨。靠近一點很容易,再靠近一點,卻很難。3這年頭,採花賊滿大街都是,但是採花採得像丹一樣風流倜儻,就很需要幾分手腕了——當然,先天條件很重要,長不成裘迪·洛那模樣,估計再使心眼也是白搭。情慾是不能迴避的,我們首先不對這四個紅男綠女做道學上的評判——起碼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情慾。當愛麗絲在大街上被丹吸引時,我們很難分清這種化學反應的準確成分。一見鍾情是可能的,可要記住一見鍾情也不過是生「情」而已,跟「愛」還是隔著一層的。愛麗絲是個有點悲劇的角色,最初她遇到丹的時候,她是死心塌地愛著對方的。而且丹也沒有拒絕,只是丹總抹不去對安娜的牽掛。在這個階段,應當說丹的心裡裝著的只有安娜——愛麗絲只不過是個擋箭牌,或者說是個聊以排遣寂寞的發泄品罷了。於是,我們看到單純的愛麗絲誤以為丹喜歡水性楊花、賣弄風騷的女子,便去做起了舞娘的營生,並且在大街上奇裝異服招搖過市——最初出場時,素麵朝天的愛麗絲走在街頭無人注意,只有丹朝她看了一眼;而當性感火辣的愛麗絲吸引了滿大街男人的目光時,她卻對任何人都視而不見了——包括曾經讓她魂牽夢繞的丹。然而愛麗絲並不是一個徹底的女性受難形象,在最後一刻丹才知道她的真名——她叫簡,「愛麗絲」只不過是她從墓碑上隨便看到的一個名字而已。我不相信一個真心愛著對方的女人會隱藏自己的真名——名字是極具象徵意義的符號,還記得《千與千尋》的情節嗎?簡變成愛麗絲,乃是因為她是戴著面具來面對丹的,也許正因為是這樣,她才可以如此的無所顧忌,如此的千變萬化。丹並沒有失去愛麗絲的愛,他失去的是簡。 愛麗絲在酒吧里賣身的時候,難道靠的不是情慾?還是拉里來得實在,他用金錢買到了愛麗絲的身體,然後又在安娜即將投入丹的懷抱時成功的誘騙她發生了一次關係——此舉徹底擊潰了丹的心理防線。拉里顯然比丹更有手腕,不顯山,不露水,卻在衣帶群腳間徹底瓦解了丹原有的美麗幻想。也不能全怪拉里,總頂著丹給定製的綠帽子,普天下有哪個男人可以承受? 不過很奇怪,愛麗絲跟拉里交歡的時候,用的是簡這個名字。或許,在彼此情慾相對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自己?3愛情訃告墓碑上的愛麗絲其實就已經是一個有意味的象徵——這個敢愛敢恨的女子,是一個已經不在人士的女子。愛麗絲——簡——的真愛,早已深埋在這墓碑之下了。丹總能脫口而出「我愛你」那三個字,說的太多當然是因為他不夠真誠,不過反過來想想,也許問題的癥結並不在這裡——丹頻繁的用語言表示愛意,其實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懂什麼叫「愛」吧,在丹的世界裡,愛情是一種幻相,他根本把握不住。不知道愛的人,自然也不可能用愛來欺騙人家。所以,丹是個訃告作者——《偷心》的故事是圍繞丹展開的,丹的身份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就是一則寫給愛情的訃告。歐美人的訃告跟我們不同,中國人講究為死著諱的官樣文章,歐美人卻總是拿訃告表現自己的文筆和幽默感。或許,導演尼科爾斯也是想用這部電影來對愛情幽上一默。 不過這幽默既黑色,又苦澀。在整部《偷心》里,我們已經看不清到底什麼是愛情了——你來我往,她走他上,這邊廂剛寬衣解帶,那邊廂又擁吻上床……性解放的年代過去了,艾滋病的流行也無時無刻不提醒著我們對於自己身體的潔身自好。但是,飽暖過後的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什麼叫愛。愛,已經成了某種供人把玩的玩物——真正的愛,只存在於文學藝術品里,卻在生活中全然無蹤。愛情死了,丹的文字是寫給死人的訃告,丹的生活卻是一則寫給愛情的訃告。正如本文開頭所引的那句話所說:在這個「有史以來最好的年代裡」,死是最棒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死亡了的愛情,才是最棒的愛情,才是我們可以把玩的愛情。也只有可以把玩的愛情,才是讓小資們願意去嘗試的愛情。因為把玩意味著不用觸及靈魂,意味著可以隨時全身而退,意味著房子、車子比愛情本身更重要。孔慶東老師說過,大部分夫妻之間是沒有愛情的,只不過是互相幫襯的互助組關係。上個禮拜一個剛失戀的女孩對我說,愛情是現在這個社會的奢侈品。 如果你還相信絕對不摻和雜質的純凈愛情,那《偷心》是株大毒草。如果你想了解現代人的真實生活,那就去看《偷心》,去讀訃告。
4 轉Alice的出現 在蒼白無力的冷色調中的唯一一點火紅她是脫衣舞娘卻又完全是因為Dan的不信任 冷漠 偏執而流淚成為照片中美麗卻悲傷的一瞬她只有一個謊言,就是名字。而其他人全是謊言,除了名字當她不愛了,她拋棄了一切,包括身體,這對她來說都不重要了她唯一一次對larry說出自己的真名jane jones 的時候她知道沒有人會相信因為他們活在謊言中!Anna和Dan真的相愛嗎?OH come on.....那幾乎和吞一整塊巧克力差不多。撇開Anna冠冕堂皇的理性表情,她的穿著,她的照片。Anna只是在享受偷情的快感,她欺騙別人也欺騙自己,甚至不了解真正的自己。她難道是理性的代表嗎?事實恰恰相反,她是乾柴,只要有一點火星,哪怕一點的誘惑,都控制不了自己,她並不是沒有嘗試,而是真的不能控制而已。而Dan呢?原本已經擁有了最完美的Alice,但是人這種貪婪的動物怎麼會知足?他也在尋求一種快感。拋下Alice或是對她說溫柔的語言,對Alice來說這要比扇她一個巴掌更為受到傷害。因為這是冷漠與無情的代名詞.愛情中最為悲傷地事莫過於此。身體的背叛是第一步,而心靈的背叛才真的能狠狠地傷人,而最痛苦的莫過於他已經背叛了你,卻仍然故作冷靜,祈求你的原諒。其實他需要的不是原諒,只是自我寬恕罷了,自我放縱,尋求另一個尋歡作樂的理由而已。所以他根本不值得知道Alice的名字。Dan只是一個懦夫,一個尋求真相,又隱藏真相的小偷。無論怎樣,愛情彷彿只成了一種遊戲與過程,會痛會失去理性,失去你所擁有的一切,但是看Alice。最後她回到了紐約,換上了髮型,改變了妝容,從她的臉上沒有看到笑容,只有一種自信,與生俱來的自信。周圍的男人不懷好意的看著她,她用嘲弄的眼神無視他們,男人們自認為擁有了Alice的身體,卻不知Alice正用此鄙視著這群豬玀,他們什麼都得不到,Neverdid ,Never will!一切都過去了,Dan也從她腦中剔除了。See,no difference!時間會改變一切,沒有永恆的愛情,有的只能是回憶。人永遠是孤獨的,最終是!Alice 就像她的名字一樣迷幻,也許這是另一種真實吧.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Alice Dan Anna Larry,所以當你看偷心的時候,心中會不安,會彷徨。他們四個人,是各種不同人們的集中代表,殊不知當故事降臨到你的身上,你會如何? 測測你的托福分能上哪所大學
分享
1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