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淺談楚國歷史(八)——楚殤

戰國是非常殘酷的,你永遠不知道誰是你明天的敵人。今天大家還在走親戚,明天就會發生一場大戰。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要給我的好處。強如三晉者,開始貌似一家人,對外征戰是所向披靡,完全繼承了老晉國的血統。可惜好景不長,他們各懷鬼胎,尤其是強魏打骨子裡想一統三晉,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被打得缺胳膊少腿。三晉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的了。戰國也是很絢爛的,春秋末期冒出來的一些民間流派。經過洗禮後,更加成熟,也由此誕生了許多代表人物。比如,儒家的孟子、法家的荀子、道家的莊子,他們雖然不是開創者,確實集大成者,實現了中國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就在這殘酷而絢爛的年代,我們的楚懷王粉墨登場了。公元前329年楚威王駕崩,其子熊槐繼位,是為楚懷王。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就在這一年,魏國人張儀入秦為相。我們不敢說歷史帶有什麼宿命之說,但張儀入秦,這個楚懷王的剋星,現在我們看來,倒真有點不可思議,他敢把一個大國之君玩弄於股掌之間,使楚國從此陷入屢被羞辱被動挨打的境地。同時我們不得不說到另外一個更有名氣的人物,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貴族,屈氏也是羋姓,是武王一個兒子分封到屈地而區的姓氏,所以說屈原和懷王是同宗的。他大約出生在威王登基的時候(公元前340年),大約在郢都攻破時投江自盡,前後大約60年,正式這60年,他見證了楚國的由盛轉衰,從超級大國到國都被破的曲折歷程。正如閻崇年老師所說,明清興亡60年和袁崇煥有著某種命理,那麼楚國的再次興衰和屈原也有某種暗合。屈原在《九歌》中以東皇太一、大司命等神靈來命名寫了前八首,卻以《國殤》作為最後的結尾,謳歌了楚國將士浴血奮戰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僅表現在老百姓和將士的身上,同樣也體現在帝王將相的骨血之中。這段歷史堅強而悲愴,感動但卻凄涼。

楚懷王登基,繼承了「宣威盛世」的遺產,楚國當時國力應該是最強盛。但是幾年後,即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秦人稱王比楚武王稱王晚了四百餘年。

但是武王稱王主要原因是「不服周」,因為鬻熊老前輩陪著老姬家鬧革命,結果啥也沒有撈到,要不是周公避難,估計子爵不都承認,就是封了個子爵,還要被當成燒烤師傅那樣羞辱,而且連個謝字都沒有,這下就使楚人心理上大大地不平衡了。楚人回來,就大大發了許多「兮」嘆,開始足了勁與周王室對著干。楚國人雖然稱王比其他諸侯之國早了長達四百餘年,但它的稱王帶有賭氣的性質,我們從後世一些有為之君身上就可以看出,比如楚莊王,他也就是帶領楚師去中原炫耀一下。根本就沒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綱領,這就有點像民國時期的同盟會和國民黨的區別了。但是秦國就完全不同了,秦惠文王則不一樣之所以要稱王,一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接受了法家的那一套政治體系,雖然商鞅被秦惠文王車裂了,但是商鞅的變法體系依然為秦國所沿用;二是感到周王室已經氣息奄奄,他要取彼而代之;三是關西肥沃的秦川(不像現在),還有函谷關的天然屏障。他稱王是為一統江山打下理論基礎,是非常明了的政治之舉。所以,一個國家有多大的抱負,就會挖掘多大的潛力,做多大的偉業,秦人稱王昭告天下之日,就註定了歷史將為他們而大書特書了。  戰國後期,有識之士皆以天下為己任。當時,一些小國差不多都被滅亡了,爭雄爭霸自然在幾個大國之間展開。尤其是秦國經過變法以後,國力變得很強大,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秦國的崛起,都決定以自己忽悠的本領為自己賺取資本。於是江湖上就出現了兩大協會組織「連橫」和「合縱」,連橫就是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即秦拉攏弱國中的一部分去攻打其他弱國,以求慢慢的削弱弱國,其代表人物就是張儀。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即當時的韓、趙、魏、齊、楚、燕,這些國家,防止被秦國兼并,代表人物是蘇秦。當時齊在楚國之東北面,秦國則在楚國之西北面,齊秦兩國充分認識到聯楚必贏,紛紛攏楚國。楚國因為占此地利之勢,便與一些紛紛來朝的強國組成聯合國軍,聽聽這一方的說辭,又聽一聽另一方的意見,感到各方都講得十分透徹,這就使楚懷王舉棋不定了。最後,魏國的相國說楚,揭露秦國的狼子野心,告知如楚國之策再不明朗,秦必亡楚而得天下。於是,公元前318年,魏、韓、趙、燕、楚五國,推舉楚懷王為縱約長,攻秦至函谷關。從此開了秦國與楚國近百年的統一戰爭。戰爭開始時,楚國的攻勢十分凌厲,打得秦國抬不起頭來。到了公元前313年,齊國見楚國聯合國軍攻秦,戰果頻頻,也對秦發起攻勢,助楚取曲沃之地。看來六國合力還是比秦國力量強大些、  雖然楚國的聯合國軍,他們表面看來鐵板一塊,但是這種聯合體,如有外力很快就會分崩離析(我們旅行社的聯合體也差不多這樣)。先說魏國,它是三家分晉最大最強之國,與楚國有世仇,從春秋到戰國,兩國間幾乎沒有停止過戰爭,幾場大戰的勝負,兩國都可以彪炳歷史的。楚人提到魏人,差不多帶有今人提到日本人那樣的心態。這次由魏國發起的聯合國軍,儘管是楚懷王牽頭,在利益趨同下進行戰爭,也只是積了幾場小勝而已。  另一個舉足輕重的齊國,在楚齊的交往中,雙方沒有什麼時候能稱之為親密的關係。從前齊桓公帶領八國聯軍南下伐楚,定下召陵之盟;在楚威王時,楚敗齊師。只是秦國日益強大,使各國政府憂心忡忡,必須組織聯合體,以抗擊強秦,在道理上都說得明白,但實際操作起來則風雲變幻。  再說楚國與秦國的關係,歷史上甚至有「同志加兄弟」的關係,當年吳侵入楚之郢都,楚人搬救兵於秦師。現在楚秦通婚,好像在兩國交往中,有兩國公主相互定點供應,昭王就是平王和琴女所生,同樣後來秦始皇的祖母華陽夫人也是楚國人。所以別看聯合體一時氣焰熏天,秦人一個小小的計謀,就可以把它肢解。於是秦國就派初入相位者張儀去訪問楚國。這在戰國中後期,是一件重大新聞,各國政府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政要人物紛紛猜測今後的事態發展(其影響快要達到基辛格訪華的地步了)。其實,張儀來楚的確是敘舊,他曆數了秦楚兩國幾個世紀以來的親密關係,說得楚懷王又感動又慚愧,因為張儀敘舊是話中有話,暗指楚國不顧傳統友誼,背信棄義,使楚懷王覺得他身上就流有秦人的血液。張儀先生見楚懷王有所觸動,也就見好就收了,都是聰明人,講究個點到為止,他那如簧巧舌話鋒一轉,自我檢討了一番,我們也有該檢討之處,秦人性急,且國內有些唯恐天下不亂之人,暗中操縱政局,蠱惑秦王,使貴我兩方有隙。一些別有用心之國,則乘虛而入,使我們兩個世代友好之國,鬧到了使親者痛仇者快的地步。這時大臣中有人說話了,認為秦國不在理之處多也,大談友誼,好像楚人忘恩負義似的。好個張儀,覺得楚人真是不見鬼子不掛弦呀。便清清了嗓門,大聲說,這次我來訪問楚國,受秦王之託,一是邀請楚王在適當的時候,訪問我國;二來秦國為了表示對楚國的親善,共建聯盟,決定把過去屬楚的六百里商於之地交還於楚。楚懷王生怕聽錯了,他掩住激動的心情,故意裝聽不見,要張儀重複一遍。張儀又重複了「商於六百里地」。於是乎,咱們的楚懷王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收復失地,而且是六百里,這對於任何國家都是天大的好事,但只有強大的楚國才有如此的威懾力。張儀此言一出,一群馬屁精山呼萬歲,紛紛從不同的角度論證楚國是真正的宗主之國,彼時可以替代周王朝行使天子權。楚懷王也感到這等好事,不會「天上掉餡餅」,就問有什麼交換條件嗎?張儀見楚王如此爽快,就說明人不做暗事,條件就是與楚國與齊國斷交。  有個大臣名叫陳軫,楚國夏(今武漢市)人,此人頭腦很清醒,他不僅沒有祝賀,而且表現出深深的憂慮之情。他明確道出自己的擔憂來,這是秦使詐,他們是要摧毀我們的聯盟。如果楚與齊絕交,就會使楚國陷入孤立的狀況下。到時秦國不肯歸還商於之地,必會發生戰爭,到時只有我們孤軍奮戰,又未必是秦的對手。楚懷王已經被這天大的好事弄昏了頭腦,加上眾臣興高采烈地祝賀,陳軫的話半句也聽不進去。他倒是受了點啟發,特別授張儀以相璽,想用此法把張儀賄賂成自己人。儀式過後,召來齊國駐楚國大使,宣布與齊斷交的條款,有十條之多,氣得齊使兩眼翻白。齊與楚立即斷交。  等張儀回國,楚懷王立馬派使臣去追,因為六百里土地太誘人了。可是,他的秦楚兩國合用的張相國,下車時不小心閃了腰,住進了首都高幹醫院的特護病房,好不容易等了一個月,見到這位名譽令尹,他哼哼哈哈一陣,告訴楚使說,你們「兮人」的記憶有誤,秦王只同意歸還六里之地,我怎麼敢擅自做主給你們六百里土地呢?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儀詐楚」事件,事件的後果對於楚非常嚴重。楚懷王暴跳如雷,他由狂喜變成暴怒,要大舉進攻秦國,加倍奪回千里之地。就像易中天先生所言,人生的兩大悲劇:一是躊躇滿志,二是萬念俱灰。而懷王可以說是從躊躇滿志直接到了萬念俱灰,中間沒有過程,一千多年後我們的范仲淹曾說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這對對懷王完全失效。他是楚國這條巨輪的舵手,他的一言一行關乎到楚國的安危,如此行事,楚國離滅頂之災不遠也。這時聰明的武漢人陳軫又出來勸阻,但一錯再錯的楚懷王哪裡還有半點心智聽得進逆耳忠言。楚懷王發兵進攻秦國,被秦將魏章大破于丹陽,楚懷王再舉全國之軍,又慘敗於藍田,連屈原的家門楚國大將屈丐也在這場打仗中喪生,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看來忽悠不是趙本上發明的,范偉也不僅僅存在於老百姓之中。楚國在丹陽、藍田慘敗之後,楚懷王感到聯齊抗秦的重要性了,秦惠文王對楚留有餘地,在公元前311年(楚懷王十八年),大敗楚國的第二年,又要拿土地換和平,據《史記·楚世家》記載,願意「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楚懷王恨恨地表示,寧可得到張儀而不要地。懷王完全忘了楚國「國重君輕」國家政策,太過計較個人得失,而把國家利益放在一邊。此時應該屈原已經進入郢都為官,但是他的意見完全不能被懷王採納。而張儀何許人也,他再次主動向秦惠文王請纓,願意出使楚國。據《史記·楚世家》記載,秦惠文王很是不放心,但張儀十分有把握地告知秦惠文王:「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鄭袖,袖所言無不從者。且儀以前負楚以商於之約,今秦、楚大戰,有惡,臣非面自謝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儀。」  張儀乃豪賭之士,他就敢賭一把,楚懷王不敢把他怎麼樣。因為楚國統治集團已經腐朽不堪,在內政外交政策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特別是守舊貴族的政治勢力,像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夫人鄭袖等人唯利是圖又貪得無厭,且妒賢忌能,視進步勢力為仇敵。在軍國大事上,毫無主張,以進獻讒言為能事,如有戰事一開,必苟且偷安,不圖進取。張儀判斷能力很強,他看出了楚國的色厲內荏,他還認定了一點,有強秦在,楚國不敢拿他怎麼樣。  這裡有必要介紹使張儀敢再度赴楚的關鍵人物南後鄭袖。這個女人的心機深不可測,這個女的的歹毒絕不亞於後世的呂雉。楚懷王在鄭袖之後又得了魏美人,一時間寵愛得摟在懷裡怕飛了,放在嘴裡怕化了。好個鄭袖,對魏美人比君王還要喜愛,如有外國進獻的什麼玩藝,必定把最好的留給魏美人;如果有什麼可口的食品,必定會留一份給魏美人;在楚懷王面前,言必稱讚魏美人如何賢德如何美妙。於是倆人以好姐妹相稱,如不侍奉楚懷王,甚至可以同床共枕。楚懷王感到自己得南後鄭袖,就得了天下最賢德的夫人。這種「齊人之福」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懷王心中美滋滋的。  有一天,鄭袖夫人告訴魏美人,她什麼都好,就是鼻子有那麼點歪,楚王曾在她面前表示過遺憾。魏美人聽後,十分急切地討主意,向鄭袖討教博取歡心的秘訣。鄭袖夫人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就是為了這個局,她讓魏美人不要驚慌,遇到難題就想一想。沒有心計的魏美女只曉得喊:「姐姐救我」。鄭袖便附耳嘀咕一句,用手帕掩掩鼻子不就行了嗎?這個主意一出,魏美人一張焦急要哭的臉馬上就破涕為笑了。這以後,魏美人與楚懷王相伴,便手捂其鼻,使楚王大惑不解。問其故,魏美人扭捏不肯直言。楚王只好問魏美人的好姐妹,鄭袖告知,她說大王身上有股子味道。楚王一聽,他的牛脾氣在此,第二天即召見魏美人,見魏美人又是捂鼻見他,他氣極而怒,就下令割掉她的鼻子。魏美人在不知不覺中被鄭袖破了相。歹毒之事,使鄭袖夫人在歷史上成了典型人物。所以如果生在古代,最好不要進宮,因為在宮裡不僅要有超人的生存智慧,而且要有過人的狠毒勁。我們看過的很多電視不都這樣,什麼《宮心計》、《美人心計》、《至尊紅顏》,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的,「黃蜂尾上刺,最毒婦人心。」尤其是處在深宮的夫人。張儀再赴楚而來,因為早就對楚國的摸得一清二楚,上官大夫靳尚貪財,鄭袖對尚言聽計從,而楚懷王對鄭袖這個天下最賢德的夫人乃是百依百順。張儀這次來楚國,當然再也不會給他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了,楚懷王見到這個使他慘遭羞辱,嘗兩次敗仗的張儀,兩眼冒火,恨不能拿來一碗水,就著把張儀生吞而下,他決定把張儀先投到監獄再發落。同一個人,「朋友來了有美酒,如是敵人來了就是監獄了。其實張儀早料到這一手了,他已經先遣人給靳尚等一批讒臣打點過了。他願意自投監獄,乃是消消楚懷王之氣。他進去不久,上官大夫靳尚便匆匆找到了鄭袖夫人,神色憂心地告知鄭後,秦人見張儀投進監獄,準備了「以美女聘楚王」之計,如秦人計成,鄭夫人後位不保,我等也自然失寵了。鄭後一聽,幾乎要暈了,她好不容易把個魏美人弄破相,死了自己多少腦細胞,這次來個張儀,得了他一點賄賂,卻也帶來了更大的麻煩,弄得秦人又使美女救張儀,一定要使秦人這個陰謀破產。好個鄭袖,硬是以自己的個人魅力影響了楚王。如此這般,說得楚懷王連連信服地點頭,冒了一身冷汗,稱讚夫人乃女中豪傑,治國之良材,感嘆世間事真乃福倚禍伏,這張儀果真是殺不得殺不得。  等張儀出境,歷史上最偉大的楚國詩人屈原使齊歸來,幾句話提醒了楚懷王,待他再要去追殺這個敢把楚王玩弄於股掌之上的秦相時 ,可惜張儀似乎早已料定楚懷王會後悔,跑得比兔子還要快,早沒影了。懷王就這樣被忽悠了兩次,你要是以為咱們的懷王吸取了教訓,那你就大錯特錯了,豬撞樹上了尚且知道轉彎,懷王貌似少根筋。  張儀回到秦國,得到了英雄一般的歡迎。他認為時不待我,便風塵僕僕地出使韓國、齊國、趙國、燕國,推銷他的連橫戰略。但是很遺憾,他亦到了英雄末路,在這個關鍵時刻,他的欣賞者秦惠文王駕崩,其子秦武王立。秦武王對這個狡詐之人很不喜歡,儘管他有大功於秦,還是打發他而去。後張儀出任魏相不到一年,鬱鬱而終,這是題外話。當然秦惠文王死去,秦國要割讓漢中之地予楚國的事,也就無果而終了。  秦武王繼位,野心勃勃,繼續推行連橫戰略。秦王是一個比一個厲害,老嬴家出來的還真不是一般的「銀」啊!此時的楚懷王面對齊秦的一邊打壓一邊許諾,做了個騎牆派,左右搖擺不定,這個時候有沒有主見了,所幸他沒有主見比發怒和狂喜的有主見強多了。而對手秦武王果如謚號,乃一赳赳武夫,在公元前307年(楚懷王二十二年),秦武王如當年楚莊王一樣,入洛邑而「窺周室」,但此人卻沒有楚莊王睿智,他竟然身先士卒,與大力士孟說舉鼎,弄得折斷筋骨而死。秦武王無子,立同父異母稷王,是為秦昭王。秦昭王年幼,宣太后聽政,宣太后乃楚國的公主,實行親楚政策,並將漢中一半之地劃給楚國。楚國貌似遇到了一個好外甥,其實大錯特錯,這是一個與楚文王差不多的外甥,比張儀還厲害的「忽悠王」。秦楚兩國親善,激起了魏韓齊三國的憤怒,他們認為受了楚國的欺和玩弄,聯合伐楚。楚以太子做人質,求助於秦,秦發兵,三國乃退。戰國時的戰局幾乎是瞬息萬變,魏韓又有和好的趨勢,這時發生了楚太子橫與秦大夫的毆打事件,太子竟然把秦大夫打死後逃回楚國,秦楚關係宣告破裂。公元前301年(楚懷王二十八年)。秦以此為借口,聯合韓魏齊三國攻楚。這時面對四國的征戰,楚國先派一支軍隊抗擊秦國,又派精銳之師抗擊齊韓魏三國軍隊。拒秦一路,雙方陳兵對峙,沒有發生太多的爭戰,而三國聯軍攻楚國的方城,相持達六個月之久。齊軍發現楚軍防守嚴密之地,就是水淺之處,便在夜間從楚軍防守嚴密處發動進攻,大敗楚軍於宛、葉以北地區。從來沒有看到楚國如此奔命。  到了第二年,秦又攻楚,楚被迫與齊聯合,令太子橫去齊做人質,楚齊算是重修舊好。秦師來勢兇猛,一下奪取楚國八座城池,並用「胡蘿蔔加大棒政策」對楚懷王軟硬兼施。先是大談傳統友誼,又說秦之誠意,將漢中之半地劃給楚國,然後指責太子橫殺人逃亡,失去楚國作為一個大國的風範,致函的結尾,即要會盟,重修舊好。楚臣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楚懷王前往,乃以庶子子蘭和勒尚為代表;一派以大夫昭睢和屈原為代表,認為秦毫無信用可言,千萬不能去,去了恐生變,被秦扣為人質。楚懷王這時候有頭腦發熱了,認為偌大之楚國,縱橫五千里,人口眾多,精兵良將,秦就是膽大包天,也不敢把我怎麼樣。奇怪的是那位心計很深的鄭袖夫人竟然也智力下降到幼兒園階段,願意讓自己的「大樹」去冒險。 楚懷王發揚了張儀精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便前往武關。這邊秦昭王先讓一位和自己很像的軍官冒充昭王在武關等候,一見楚王入關,即關閉武關,把楚懷王劫持到秦國咸陽,並以下國之禮待楚王,要挾楚王割地結盟,楚懷王誓死不同意,被扣押秦國成為人質。  面對這種局面,楚向齊告急楚懷王駕崩,太子必須回國繼位。在齊國孟嘗君的大力支持下,太子橫得以回國,是楚頃襄王。公元前297年(楚頃襄王二年),韓魏兩國在齊相孟嘗君策動下,攻秦國至函谷關。楚懷王乘機潛逃,從小道奔趙國以求回楚,趙國不敢放行,楚懷王想逃至魏國,被秦軍發現又帶回秦國。第二年楚懷王鬱郁而病死於秦國。秦國將楚懷王靈柩送回楚國,「諸侯由是不直秦。」范偉被忽悠了兩次尚且開始研究兵書,我們的懷王卻覺得兩次不過癮,該拐時沒有拐,改賣的時候沒有賣,結果自己被人給「拐賣」了。  楚懷王在位三十年,楚國在其之初,也處在強勢之中。用當時的話說,真正具備統一條件的只有楚秦兩國,「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據《史記·屈原列傳》記載,楚懷王在內政上受制於自私自利的舊貴族(看來不徹底的變法害死人啊),在外交上總是處在搖擺不定的狀態中,且他因為「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使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縱觀楚懷王,我多少是懷著同情之心來看他。他繼位之初也能勵精圖治,以國家大事為重,被扣為人質後,個人慘遭羞辱而不失國格,面對淫威,不曾退讓。故客死於秦,被楚人懷念,磨山也有「懷王不屈」的雕塑。其實楚懷王如果生在其他時代,國際局勢不這樣瞬息萬變,他倒可以有所作為。正如人們對他的懷念,因此謚號為「懷」。八十多年後,項梁和項羽叔侄為了推翻暴秦,從民間找到懷王的孫子熊心,讓他即位楚王,王號也是懷王,說明懷王的聲譽在百姓心中長存,說明楚人對他更多的是同情和憐憫。  但是楚國在他之手走向毀滅,其實是一種決策失誤,只不過世人對他多惋惜少咒罵。頃襄王即位了,正如其號,「大廈將傾」。楚國在一連串的失利之後,已經不可能獨立面對秦國的戰爭了。頃襄王也不是一個英明的「中興之君」,他繼續信任自己的弟弟子蘭和勒尚這些自私的人,而疏遠屈原這樣正直的鬥士,甚至流放出都城。「親小人,遠賢臣」楚國已經開始自己毀滅自己了。襄王本人也是好色之徒,民間傳說,他喜歡莫愁女,要強納為妃,可惜「襄王有夢,神女無心」,莫愁女不為所動,投江而死,因此在南京就有了莫愁湖。秦國的國君從孝公開始是一代比一代強,而楚國的國君確實一代比一代差。頃襄王在荒於內政的同時,強秦又出現了一位更厲害的軍隊統帥,這個人就是被稱為「人屠」的白起,戰國四大將之一。白起在上一文中提到過,是白公勝的後代,白公勝自縊後,他的兒子們跑到了秦國,到白起這一代,由於秦王室是由從楚國來的宣夫人主政,他的弟弟穰侯魏冉大權在握,對有楚國背景的人格外重視,再加上白起自身的才幹,很快就由一名普通的士兵提拔到了將軍。公元前262年的那一場長平之戰,讓白起在歷史上留下深厚的烙印。楚國在幾次兵敗,和喪失大片國土後,由於秦國扣押懷王至死,受到諸侯的譴責,所以襄王即位很長一段時間,秦國和楚國沒有什麼戰事。但是頃襄王並沒有利用這和平的良機發展國力,反而帶著一群小人到處狩獵,而將屈原一而再,再而三的往偏遠的地方發配,國家的國力更加不如從前了。只是在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82年間乘亂撈到一點好處。 公元前284年(楚頃襄王十五年),燕、趙、韓、魏、秦五國聯兵伐齊,在燕將樂毅的帶領下,頃刻之間連克齊國70座城池,齊國只剩下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兩座城池,齊湣王躲在莒,向楚國求救,楚王派淖齒率師救齊,湣王任之為相。淖齒卻殺湣王,與燕、魏分齊之鹵器,收取淮北之地。戰國真是爾虞我詐,剛剛懷王那樣死了,這邊楚國也沒做出什麼好事。齊國後來在田單的帶領下,利用反間計,將樂毅從燕國趕出去,後來又用火牛陣衝破燕軍的包圍,瞬間恢復了被佔領的70座城。樂毅後來到了趙國為官,其破齊的戰績讓後人頗為讚頌,以至於《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是「管樂之才」,就是指管仲和樂毅、大概在公元前前282,楚將庄蹻出黔中,後西入滇池,將雲南的一部分納入到了楚國的版圖,這隻相當於遠征軍了,背離楚國的故土,後來庄蹻就割據在當地一段時間(天高皇帝遠),這個割據在黃易先生的《尋秦記》中也曾經提及過。

楚國依靠這兩次出兵,獲得了一片土地,但是好景不長。秦國絕對不會安靜的坐在那裡不動。公元前281年(頃襄王十八年),秦國從蜀地(秦惠文王時期就利用巴蜀兩國的矛盾,將兩國滅掉,變成自己的郡縣)興師伐楚,取鄧,拔黔中。楚只能割讓上庸、漢北地與秦。讓秦國罷兵。然而更大的災難就要降臨到楚國的頭上了。

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攻楚,取西陵。繼而攻鄢(今天湖北宜城),引西山長谷水灌鄢,楚軍民死數十萬。秦大軍壓境,但是頃襄王仍常與其寵幸者遊獵於雲夢之中,不顧國政。庄辛諍諫,但是頃襄王不聽,庄辛因離楚去趙。大災難就要降臨了。公元前278年(頃襄王二十一年)白起拔郢,佔領了整個郢都,又往東佔領了竟陵(今天門),攻打安陸(今安陸雲夢一帶)。往西取得了夷陵(今宜昌),一把火吧楚先王墓都給燒毀了。白起燒楚王墓就是為了為先祖泄憤,但是我很奇怪,白公勝難道就試試楚先王的後代了嗎?古人的做法真是匪夷所思。白起最後的下場也不好,長平之戰後,他受到秦王和秦相范雎的猜疑,後來被賜自盡,也算是他殺戮太多的一種回報吧。頃襄王敗後,帶著流兵殘勇向東逃竄,隨後遷都陳,郢都作為楚國400年的都城到此壽終正寢了。我們的愛國詩人在聽到了郢都被攻陷後,悲痛的寫下了《哀郢》,然後抱石自沉於汨羅江。我們今天的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頃襄王遷都到陳後,從趙國召回庄辛。庄辛向襄王再進亡羊補牢之策,勸告楚王不要親佞臣而且每天到處遊樂,應該以以蔡國被楚國滅亡為鑒,注意國事,以備秦患。頃襄王授之以執圭,封為陽陵君。再重整朝政後,楚地江南一帶的人民反抗秦國的統治。頃襄王收復一部分土地,得到士兵10餘人,後來向西取得秦國所佔江旁15邑為郡以抗秦。此時另外一位戰國風雲人物登場了,他就是春申君黃歇。公元前273年(頃襄王二十三年),楚左徒黃歇出使秦國,上書秦昭王,力陳「善楚」的好處。 第二年,秦派遣使者出使楚國,並送來重禮,楚秦兩國取得短時的和平。同年楚國派遣黃歇侍奉太子完到秦國做人質。此時齊、韓、魏共同伐燕,燕太子請救於楚。頃襄王派景陽率3萬人馳援,牽制魏、齊之師。公元前271年到前264年,楚子思在壽春南興建芍陂,引水灌田,從此這一代不在擔憂水患。這位後來楚國遷都壽春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263年(頃襄王三十六年),頃襄王病重,而太子還在秦國做人質。陪同太子的黃歇對秦相英厚說,如果讓楚國太子回去,太子能當上國君,將來一定會很好的侍奉秦國和應侯的;如果不讓太子回去,那麼他就是咸陽的一個平民罷了,而且楚國會立別人當國君,這樣秦國和應侯什麼都得不到。應侯把此事奏告了秦王。秦王說讓黃歇先回去摸清情況,在來謀劃。結果黃歇跟太子商議,讓太子乘機會逃出秦國。於是太子變換服裝替楚國使者駕車而出關,黃歇守候館舍,常常替太子託病謝絕來訪者。估計太子已走遠,黃歇就自己對秦王說:「楚國太子已回楚國,出秦國很遠了。我願意被您殺死!」秦王大怒,想要聽從他這樣做。應侯說:「黃歇作為人臣,獻出自身為他的主人而死,太子當上國君,一定重用黃歇。不如免除他的罪而讓他回楚國,來親近楚國。」秦王聽從了他的建議。黃歇回到楚國三個月,秋天,頃襄王死了,考烈王即位,他讓黃歇作相國,把淮北地封給他,號稱春申君。

考烈王即位後,楚國不敢與秦國正面交鋒,轉而攻打剩餘的一些小國。楚考烈王二年(公元前262年),楚國乘著秦國剛剛結束長平之戰,率師伐魯,取得了徐州。公元前260年到前258年,楚相繼吞滅費、邾、邳、郯等國(今天江蘇和山東交界一帶)。後來的項羽、劉邦就是這一代的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這裡稱為「西楚」。而在公元前259年,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出生在趙國都城邯鄲,這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了。公元前257年(考烈王六年),秦國軍隊久圍趙國首都邯鄲。趙孝成王以靈丘封賞黃歇,使平原君趙勝求救於楚(毛遂自薦,雞鳴狗盜成語就出自這裡)。春申君與景陽帶兵救趙,到達新中,楚、魏、趙三國合力攻擊秦師,秦將鄭安平以2萬人投降。從此解決了趙國的圍困。《尋秦記》中的項少龍大概就是這個時候到達古代的。春申君黃歇廣招賢士,食客至數千人,與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齊名,時人並稱之為「四公子」。

公元前256年(考烈王七年),秦昭王滅掉了東周,周朝八百年至此終結。同年楚國滅掉魯國,周文王姬昌的兩個兒子的國家都沒有了。公元前253年,考烈王遷都於巨陽。

公元前251年(考烈王十二年),秦昭王病逝,春申君到秦國弔喪。同年楚國的「樑柱」景伯去世。秦昭王去世後,做了三十年太子的秦孝文王即位,並從趙國換回人質公子異人,這就是秦始皇的父親,秦孝文王於公元前250年正式登基,但是只做了三個月的秦王就死了。其子異人即位,是為秦莊襄王。因為侍奉來自楚國的華陽夫人為母,所以異人也叫子楚。公元前248年(考烈王十五年),春申君將所受封之淮北12縣獻給王室為郡,後來被考烈王改封於江東。春申君因為所封城是前吳國的故地,就以這塊地方為自己的封邑了。後來春申君派人教化當地人易楚國風俗,並且興修水利,大力發展。今天的湖州等地都是當時開發出來的。尤其是對一條河流的開發更是影響深遠,這條江就是黃浦江,上海的母親河,取名黃浦江也是和黃歇有一定關係,而上海簡稱「申」,也是從春申君中化出來的。

公元前247年(考烈王十六年),秦將蒙驁(蒙恬的爺爺)率秦軍攻打魏國,魏信陵君魏無忌率領趙、魏、韓、楚、燕五國軍隊共同攻秦,與秦師會戰於河外。秦將蒙驁敗逃,五國兵追至函谷關而還。但是蒙驁等五國聯軍退去後,又攻打魏國,取得20城。就在這一年,秦莊襄王去世,其子嬴政即位,大名鼎鼎的秦始皇登場了,六國註定要被一一滅亡。

公元前241年(考烈王二十二年),趙、楚、燕、魏、韓,再次合縱組成了五國聯軍共同攻秦,以考烈王為縱長,春申君用事,對秦主動出擊,軍至函谷關,秦師反擊,五國就退兵了。當時秦國已銳不可擋,戰國時期最後一次的合縱抗秦,就這樣失敗了。楚國害怕秦國威逼,遷都到壽春,命曰「郢」,以示對郢都的懷念。同在這一年春申君進李園之妹於考烈王。開始了楚國一段混亂的內政。本來就已經被秦國折磨的不行了,還要自己瞎折騰。我們再來看一看周圍的形式。趙國經長平一役,白起坑殺40萬趙國士兵,讓趙國從此一蹶不振;韓國本來就是七國最弱的,再加上和秦國接壤,向來就是被欺負的對象;魏國也好不到那裡去,文侯的霸業早被他孫子消耗一空;燕國處在寒冷的北邊,雖有連奪齊國七十城的壯舉,但是和齊趙為鄰也沒有討到好處;東邊的齊國,經過樂毅那一占,再好的家底也被耗得一空了;楚國在懷王時期的丹陽和藍田兩戰以及頃襄王被白起拔郢之後,國力狀況已經大不如前了。反倒是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得到了巴蜀之地,可以說後方的糧倉富足,在經歷幾代像獅子一樣的秦王治理,秦國是蒸蒸日上,不斷的蠶食六國。到了公元前240年的時候,六國已經是風雨飄搖,而秦國已經變成了巨無霸。公元前238年(考烈王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的門客朱英建議他自立為王,並殺王舅李園,春申君沒有答應。考烈王死後,李園埋伏死士於王宮門外,等春申君前來弔喪,將他殺之,同時盡滅其家。李園妹所生子熊悍立,是為楚幽王。

楚幽王時期,曾經也計劃組織一次合縱,可惜被秦王嬴政派人用重金分化了。反倒是秦國不停的繼續征伐六國。公元前230年,秦國滅掉了韓國,三晉已經不復存在了。

公元前228年(幽王十年),幽王卒,葬於壽春東。楚國人立幽王的弟弟猶繼承王位,是為哀王。熊猶當楚王僅僅兩個月,幽王和哀王的庶兄負芻就殺掉了熊猶和李太后,並盡滅李園之家,自立為楚王。負芻二年(前226年),秦王嬴政派大將王賁(秦將王翦之子)率軍伐楚,大破楚軍,佔十余城。負芻三年(前225年),秦國又滅掉了魏國,至此秦國已經和楚國交界的地域更大了。楚王負芻向秦國提出,擬獻青陽(今湖南長沙)以西地以求和。但是此時秦王嬴政,已經開始部署一統六國了。他以老將王翦需要60萬軍隊滅楚,而大將李信只需要二十萬,認為王翦「廉頗老矣」。所以秦王政就派李信、蒙武將兵20萬從楚國的北方伐楚。李信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武攻寢(今安徽臨泉),楚國很快就打敗。李信又攻陳城(今河南淮陽),引兵而東,與蒙武會城父。楚均尾隨秦軍,趁秦軍不備,進行反擊,三日三夜不停留,楚軍大敗秦軍,殺秦軍七個都尉,收回失地。此時楚國竟然敢去摸老虎屁股,算是不屈服的一種象徵。並於前224年派楚軍襲擊原楚都郢所在地的秦之南郡(今湖北武漢以西至四川巫山以東,郡治設在今湖北江陵東北郢城,後遷江陵)。楚軍獲得勝利後,楚王負芻因此不獻青陽以西地。

同年,秦始皇吸取前次滅楚之戰的教訓,隆重請出大將王翦,讓他領兵六十萬攻楚。楚大將項燕(項羽的爺爺)堅守不出,秦軍一時討不到便宜。但是楚王負芻要求項燕出動主力與秦軍對抗。結果大將項燕被秦軍擊敗,自殺。第二年(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入楚都郢都(今安徽壽縣),俘獲楚王負芻,楚國亡。公元前222年,秦軍又向江南楚地進攻,盡占楚境。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滅燕趙兩國,公元前221年,齊國投降,至此,秦始皇一統六國。就這樣,當年「不服周」, 敢第一個稱王的楚國滅亡了;就這樣,當年「觀兵於周疆」,問鼎中原的春秋霸主滅亡了;就這樣,當年「地方千里,帶甲百萬」,戰國時期最大的一個國家滅亡了。但是楚國的滅亡卻不同於其他幾國,不像齊國那樣主動繳械,完全不像秦齊兩國東西稱帝那種豪氣;不像韓魏兩國經常做秦朝的幫凶,還最早被秦國所滅;不像趙國在長平被秦國兩萬人坑殺四十萬,那樣悲愴;也不像燕國那樣,阻擋不了歷史的車輪,還派出職業殺手演出一場歷史劇,最後殺手比燕國還有名。楚國是浴血奮戰,迫使秦國不得不拿出全部的家底才能終結對楚國的征伐,楚國滅亡的過程有淚,有血,有惋惜,更有的是像屈原《九歌·國殤》所說那種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這就是楚殤。

楚國抵不過命運,歷史的車輪必須前進。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成為開天闢地的「千古一帝」,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但是楚國真的滅亡了嗎?


推薦閱讀:

你知道十大元帥的最後遺言嗎?
大清統治下的300年,中國到底失去了什麼?
你知道毛主席最後歲月的三次痛哭嗎?
如何評價作家楊絳先生的一生?
圖說歷史:大明火器真不是蓋得,可惜到清朝不少已失傳(上)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