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式傳統楊式太極拳拳理探秘
四十二、上步指襠捶指襠捶也是傳統楊式太極拳術中五種拳法之一。「指襠」,顧名思義就是直接擊打對方襠部的動作。但在此動作過程中,右拳的動作幅度不是很大,卻也是右拳的運動過程,是從右腰側向前直打,在動作時首先要保持松腰沉髖、身體重心下沉,身形要達到「立身中正」的要求。即使是右拳直打,上體也要保持正直。這樣就盡量避免了為了追求直打的效果而失去身體的平衡,產生俯身、突臀、左右歪髖的錯誤動作。如果出現了這些錯誤動作,當然也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閭中正」的拳理要求。其次在身體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前弓成左弓步時,身體要平穩位移,髖關節沿水平位置運動,這是避免在動作過程中身體上下起伏的要點。「尾閭中正」要貫穿始終。「主宰於腰」,腰髖的轉動起著主導作用。左掌、右拳的動作要隨腰的轉動而動,在腰的左轉過程中身體切不可 搖晃,因為晃動必然產生身體俯仰、歪髖,這均與拳理不符。雙掌的運轉、勁力的變化尤其要注重體會。動作1左臂的擺掌與動作3左掌由右肩前落於右腹前的勁力為「截勁」,目的是截擊對方動作,使之失卻重心,所以要意貫右臂左側、左臂下側。右掌握拳提收時,先要意貫肘關節,同時又要具備向下的掤勁,是下掤勁與肘勁的合力。動作1完成時,要意貫雙臂,同時含有向外的掤勁。松腰沉髖、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是勁力貫注到雙臂的保證。在此勁力意識下,通過腰的左轉,將右腿的腿腳之力運用到指襠捶和下摟掌中。在做指襠捶時,右臂邊內旋邊向前直打,拳面朝前,要松肩、送臂、坐腕,沉肩垂肘,力達拳面。在做下摟掌時,意貫左臂後側使用撐勁,同時,又要有向下和向外的采按勁。虎口向前是為了便於拿采對方,這也是傳統楊式太極拳動作的獨特風格。肩髖上下相對相合,避免了過分強調向前送肩而使兩肩高低不平的現象。指襠捶動作的勁力、步法的變化極其重要,也是要細心體會的,可以通過單式、定式(以定式架勢較長時間的練習)體會動作的勁力。在做此式動作時,身體左轉,重心前移,以髖關節的水平移動帶動上體立身位移,右腿的腳腿之力逐漸移向左腿形成左弓步。左掌落於右腹前時,掌心向內,掌指向右,意貫左臂下側,是向下的「截勁」。然後翻轉掌心向下,意貫左臂外側,在向前經左膝前弧形摟過於左膝外側時是「橫勁」。虎口向前,掌指側向前,加強了左掌的采、按勁力。同時右臂隨身體的轉動邊內旋邊向前打出,此時要松肩沉肘,坐腕前打,拳面朝前。尤其要強調的是,左右腳的橫向距離要與肩同寬。定式時,雙腳應做到「一條中心線」,即在身體的中線「左右兩側分」,雙腳要在身體中線的兩側,如把前腳直接收回,雙腳間距離應與肩同寬。身形的中正安舒,松肩拔背,雙臂保持弧形、撐圓,是意貫雙臂、力達雙掌的必然條件。拳諒云:「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勿使有缺陷處,勿使有四凸處,勿使有斷續處。」「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於腳根,主宰於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
四十三、上步七星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上步七星的動作是從低架式仆步變化到高架式虛步的動作,是步法幅度變化比較大的動作之一,因而習拳者對動作要領的掌握極其重要。從低架式仆步,變化到高架式虛步,其中重要的過渡動作是弓步起身。弓步起身的動作,要解決好在身體轉動的同時左腳先向外展,腳尖轉正,然後右腳隨之內扣135度,此時身體重心前移,左腿前弓。動作要緩慢完成,要時時注意虛領頂勁,身體沿縱軸方向向上頂起,立身中正,意貫頭頂。切不可在起身時髖關節向左側突歪,用俯身前沖之慣性動作起身。重心隨身體左轉前移,左掌繼續向前穿伸,此時意貫掌指。當弓步形成時,意貫左臂下側,為「立掤勁」。同時右臂內旋,轉動勾尖向上,力達右臂及勾背。腰髖松沉,肩背舒展,立身中正。如拳諺所云:「肌膚骨節,處處開張,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傍,轉接靈敏,緩急相當。」動作完成後,左腳外轉,幅度 在30~45度之間,重心在左腿;右腳要蹬地提起,輕提慢放,成右虛步。做動作時要充分體現出邁步如貓行的勁力內涵。右前腳掌踏地成右虛步時,右前腳掌要有支撐感,身體的重心分配為左七右三。雙臂相合,雙拳上架,雙臂要撐圓,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尾閭中正,松腰松髖,氣沉丹田,勁起於左腳,力達於雙臂,以增加前後之間的張力,保證動作姿態的中正安舒。在雙臂舉架的同時,不僅力達雙臂上側,同時還要意貫雙臂外側,具有向外的雙掤勁。此式動作幅度雖然不大,但要體現出拳諺所云「圓之出入,方之進退,隨方就圓之往來也。方為開展,圓為緊湊。方圓規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動作之間的協調一致、上下的相隨相輔,是絕不可忽視的。
四十四、退步跨虎在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以左虛步,雙掌上下、左右分開完成的兩個外形相似的動作是白鶴亮翅和退步跨虎。這兩個動作雖然外形看似直立,但是動作要領卻絲毫無變,即身形上要達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沉髖、收腹斂臀的要求,既要有向上的挺拔之勢,又要含有向下的沉勁,有上下對拔、把身膚拉長的感覺;雖然右臂向上擎托高舉,但是松肩、垂肘的動作原理也要充分體現,右肘關節不可揚起,要松沉,右肩與右掌指呈一弧形,雙臂也要呈弧形不可挺直,只有這樣才能將腿腳之力、腰髖之勁,通暢地灌注到雙掌。前(左腳)三後(右腿)七的身體重心的合理分配,就是整體動作勁力的基礎和保證。含胸拔背、松腰沉髖、松肩垂肘,加強了身體重心的穩固性,同時也保證了呼吸的深沉,還能充分體現出太極拳原理中所包含的升、降,虛、實,開、合,采按、擎托等相對、統一的哲理。以心意之動,寓動作之形。退步跨虎的動作要注重身體左右的轉動,在軀幹端正、旋轉圓活、舒展大方中寓有緊湊之感。定式時雙掌左右分開,更須注意開中寓合、合中寓開的意念。此式動作右腳提起向右後撤步的方向要保持在右後45度,右腳後撤,前腳掌應先踏地,並隨重心右移全腳踏實,右腳尖與前進方向成45度。特別要注意的是身體右轉與身體重心右移要協調一致,否則極易產生身體向右傾倒的現象。左拳隨身體轉動稍向右畫弧,意貫左臂右側,為挒勁,是格擋化解的動作意識。右拳向下收於右腰側,右肘的動作方向同樣 為右後45度,此時意貫右肘,力達肘關節,有向後撐頂的動作意識。身形要達到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松腰坐髖。以腰的轉動帶動雙拳同時而動,同時帶動左腳提起踏地成左虛步,上下動作應協調完成。立身中正、松腰沉髖、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動作要領,不僅保證了身體重心的沉穩,同時也將勁力通暢地運用到了雙臂。動作外形雖然是雙臂向外展開,但要意貫雙前臂外側,為撐掤勁。如拳諺所云:「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黏而游,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摺而空;或捆而捋,或擠而按。」白鶴亮翅與退步跨虎動作雖然外形相似,但勁力的運用卻有相當大的區別:白鶴亮翅的動作,意貫右掌虎口,右掌是向上擎托高舉之意,左掌為采按之意;退步跨虎的動作為意貫雙掌及前臂外側,為向外開展、撐掤之意。
四十五、轉身雙擺蓮在目前社會上流傳的此式動作名稱中,「連」與「蓮」通用,一為延續不斷、連接和順的寓意,另一為此式動作猶如風擺蓮花般的象形比喻。動作的連續和順、快速度的大迴轉和擺腿是本式動作的特點。在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轉身雙擺蓮是唯一的一組大幅度轉身、運動速度相對較快的動作組合,對腰腿功夫的要求較高。從整體動作過程來看是向右後轉身360度,在具體動作過程中,分解動作1、2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從退步跨虎的定式到本式分解動作2,身體轉動的方嚮應為退步跨虎定式的左後側方45度,也就是身體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了230度左右,左腳跟的落點以此方向為宜。在身體轉動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身法的正確,保持尾閭中正,身體沿縱軸方向旋轉,在運行中注意松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通過以上方法加強了身體重心的穩固性。練拳中只有身軀中正,才能達到敏捷中求穩定的目標。身體右轉,身體的重心要微移於左腿,右腳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向內擰轉,這樣方能輕靈自如。以腰轉為軸,帶動雙臂同時向體前圈合,左掌於內,右掌於外,雙虎口在同一直線上。此時意貫雙掌虎口,該勁為拿勁。拿勁就是控制對方的腕、肘、肩等部位,以防止對方化脫。同時,要注意步法、身法及動作方向的配合,上下動作要相隨相合。身體外形要達到立身中正、松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沉髖、雙臂撐圓的要求。該動作身體繼續向右後的轉體幅度很大,運動速度相對也較快,因此隨身體的繼續右轉,左腳可順勢蹬地,身體沿縱軸而動,左腳提起於右腳前落地。雙臂保持上式動作外形,就是為了在旋轉時保持身體重心不受干擾。腰髖的松沉也是為了重心的穩固。動作3是整體動作啟、承、轉、合的銜接點,腰髖的轉動帶動左腳的內扣,同時右腳點地成虛步要與右掌的前抹動作協調完成。腰髖為順勢,身形要達到尾閭中正、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沉髖、雙臂撐圓。動作外形不可起伏。此時要意貫左掌、左臂內側,為化勁;意貫右掌及右前臂外側為抹勁;肩背舒松,雙肘關節要具有撐勁。腰髖的轉動使得身體繼續右轉,左腳內扣,重心左移,右腳點地成虛步,雙掌一引化、一抹掌,把整體旋轉動作完成。擺蓮腳時,要提頂吊襠,身體沿縱軸方向向上提拔,左支撐腿可微向上頂起,同時以腰的轉動帶動右腳自左向右以扇形向外擺動,力達右腳背外側,為橫擺勁。動作如張開扇面,雙掌同時自右向左順序拍擊腳面。不可將此動作做成向右踢腿,也不可為了擊拍腳面而彎腰俯身,失去中正安舒之意。要如拳諺所云:「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四十六、彎弓射虎在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彎弓射虎是唯一的一組弓步方向與雙拳的動作方向在兩個不同的隅向的動作。如前面所描述的玉女穿梭的動作,雖然弓步的方向全是隅向,但雙掌的動作方向都為順勢順向。彎弓射虎上下動作方向的不同,不僅加強了身體轉動的幅度,同時也強調了腰為主宰,以腰的力量加強了雙拳的力度意識,突出了「左顧右盼中定連」的重要性。彎弓射虎雙掌動作的勁力的變化,雖然是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勁力方式出現的,但總的動作意識是延續不斷的。如動作1轉體邁步時,左腿獨立支撐,雙掌順勢向體左側前擺掌,左腕略高於肩,右腕與肩平。右小腿屈收,右膝上提,動作方向為右側前。在身形上要達到虛領頂勁、立腰豎項、松肩垂肘、含胸拔背、雙臂撐圓、氣沉丹田。意貫雙掌及前臂下側,為采之意。動作2強調了右腳邁出時左支撐腿的重心要微微下沉,隨腰髖的轉動右腳順勢向右側前邁出,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邁步如貓行的輕靈穩健的動作特點,也避免了「搶步」、「砸地」現象的出現。分 解動作3、4在延續采勁的同時,雙掌握拳勁力變化為掛帶之意,當轉體弓步時隨腰的轉動雙拳向前擊打,力達雙拳面。以腰髖的轉動帶動雙掌向下、向右采掌,當雙掌順序經過右膝前時,雙掌握拳。此時身形要做到虛領頂勁、尾閭中正、松肩含胸、腰髖松沉、雙臂撐圓,尤其是右腿的膝關節不可挺直,要微屈,以保證身體的沉穩。右腿的弓步方向為右側前方,即右前45度,而雙拳的打出方向則為左前45度,右腿和雙拳在兩個不同的隅向。雙拳要向右做掛拳,力達雙拳。然後雙拳隨腰髖的左轉,折肘向左前側擊打。身形要達到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松腰沉髖、沉肩墜肘、肩背舒展、氣沉丹田、雙臂撐圓。動作意識要如拳諺所云:「拳之運動,唯柔與剛;彼以剛來,我以柔往;彼以柔來,全在稱量;剛中寓柔,與人不仵;柔中寓剛,人所難防;運用在心,不矜不張。中有所主,無任猖狂;隨機應變,終不驚慌!」
四十七、收勢(合太極)在傳統楊式太極拳套路中,「無極式」就是現在人們經常提到的「預備式」、「合太極」的動作形態,也是整套動作的起、始動作姿勢。其動作要領也是貫穿整套動作的精髓。《太極拳論》首先就提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從整體外觀來看,「合太極」要做到身體自然直立,動作雖然簡單看似容易,但卻內含了極其複雜和嚴格的動作要領。從傳統楊式太極拳動作要領和練習法則來看,「合太極」動作要做到:頭頂懸——虛領頂勁,身體自然挺拔;眼平視——精神提起,意念集中;口微開——舌抵上齶,呼吸平緩;下頜微收——豎項立頂,立身中正;肩松沉——神態自然,呼吸下沉;含胸拔背——身體自然舒松;射微屈——雙臂保持弧形,動作飽滿;松腰——沉髖,身體重心平穩;尾閭中正——收腹斂臀,身體保持自然弓形;雙膝微屈——身體避免僵直;十趾微抓地——身體保持平穩,重心穩固。正如《無極勒所講:「無形無象無分拿,一片神行至道誇。參透虛無根蒂固,混混沌沌樂無涯。」又如太極拳論所云:「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蟬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雙臂邊內旋邊向前平展,使雙掌自然分開與肩同寬、同高。此時要松肩、垂肘,意貫肩關節及雙肘關節,使雙臂含有向下的「沉勁」,同時雙掌指含有向前的「展伸勁」。雙臂的動作外形要強調呈弓形。身形上要達到尾閭中正、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沉髖的要求。只有這樣雙臂才具有以上勁力感覺和動作外形的自然撐圓。雙掌慢慢下落至兩腿外側,掌心向下,掌指向前,這個動作雖看似極其簡單,但雙掌的動作過程卻包含了極其複雜的勁力變化。在動作過程中意貫雙臂下側,勁力變化的順序應是:1.松肩(肩關節的松沉),2.垂肘(肘關節的沉落),3.順腕(腕關節順勢的沉落),4.展掌(掌指的舒展)。雙掌的動作是向下的松沉的勁力變化,而雙掌邊下落邊內收是錯誤的動作過程。虛領頂勁、立身中正、含胸拔背、腰髖松沉的身法要領是動作勁力變化的關鍵。雙腳自然併攏,身體自然直立,不偏不倚,虛領頂勁,眼向前平視,下頜微收,口微開;松肩,虛腋,雙臂自然撐圓,雙掌指輕貼雙腿外側,含胸拔背,腰髖松沉;氣沉丹田,收腹斂臀,雙膝微屈,神態安閑。如拳諺所云:「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 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全文完)4下一頁
推薦閱讀:
※繼承與超越——對我國幼兒家庭傳統德育的思考
※新技術: 傳統方法與現代物聯網技術結合
※語言的牢籠——西方哲學根本傳統的一種闡明
※蘇格蘭傳統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