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人親子關係其實很悲劇——父母需要怎樣的教育
評論數: 1 人氣: 8275 時間: 2011-3-25 2:24:47IP: [221.238.*.*]昨傍晚,一好友CY出差來京,是提早一周就告知的,是那種懂得、溫暖、親人般的朋友,互相尊重,互
相支持,互相提供人生的解決方案,這般友情是到位的。飯聊的其中一個主題便是CY剛從父母家裡出來,以為是正常的父母子女的歡聚,不料CY卻說剛才教育了一下父母。CY 的父母年屆80,曾是部隊的幹部,一輩子養育了三個孩子,兩男一女,均是大學畢業且人到中年博士、碩士各有造就,然而父母卻不知道同在京城的大兒子因病住院兩個月,反倒是三兄妹彼此間保持經常的溝通與關心——確是不正常。中國式的親子關係, 人性弱點的放大與放任生於1950』S後新中國的人們多是在同樣的親子模式中長大的.一宗親大哥談起父母時,時常以旁觀者的稱呼、語氣與姿態。他是孝子,為完成父親遺願,自費出版父親的作品並將已出版的小說整合再版,母親移居珠海後他每逢年節都要開車從深圳到珠海去看望母親,然而母親並不和他同住。CY的家庭教育總括起來是軍事化的管理,可想而知,父母除了嚴要求、苛責,就沒有任何鼓勵
、表揚甚至溫暖親密的心靈關懷,在子女成年後亦沒有獲得父母任何的助力與貼心關問。發小麗的父母自三個女兒小時起就動則破口大罵的,在罵聲中長大的三個女兒出落得鮮花般漂亮,倒是有能力的父親安排好了三個孩子的工作,但親子關係依然不夠平和、喜樂。知識分子的老爸在老伴去世後跟著大女兒生活卻總是跟女兒鬧矛盾吵架,他的孩子都是孝敬父母的。我自己的記憶里,自小就沒跟父母撒過嬌,反倒是總是替父母著想、做些事情;就連媽媽要給我做新衣服我卻要求媽媽將他們大人不穿的衣服改了給我穿,太懂事的孩子在親子的世界裡沒有童年。好在爸爸是懂得愛的,所以我只感覺母愛不足。溺愛,冰冷,盲區。中國的父母大多是感性的,要麼是疼愛過頭,一切圍著孩子轉,苛苦自己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精神需求;
要麼是板著生硬的面孔以家長的權威強加於孩子各種期望而不顧孩子作為一個人的健全心智成長;少有的子女教育感性理性平衡者,那種天倫的和諧是那麼的難以企及。在子女進入學習期、青春期、工作期、婚戀期,父母的關問、教育要麼是物質的供給,要麼是壓力下的鼓動,沒有心靈心理的進入、了解與輔導,中國的父母不懂得滲透進子女的靈魂深處和子女一同體味人生。盼兒女生個孫男孫女也多是出於自私的含飴弄孫之爺爺奶奶輩分的把玩心理之需。中國父母自上而下的親子品質實在算不上高。控制,自私,扭曲。相當一部分家長抱持施主與恩主的心態對待子女——我生了你,又操勞著把你養大,我是你的絕對權威,你得聽話,你得孝順,你得回報我,你得主動關心問好我,你得像對待領導那樣恭敬我……當孩子不再沒臉沒皮地依賴父母而到了自立成人的階段,作為一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尊嚴感回歸心理,不適應的父母並不懂得變通以對待成人的心理、禮節與子女相處,於是乎很多父母子女無形中都在等待對方的重視與關懷,矜持、隔閡、倨傲居功心理導致兩代人愈益缺乏溝通、關懷、溫暖與理解,儘管有子女的金錢、物質供給,也有年關子女的千里奔赴承歡膝下的拳拳子心,但親近接觸時卻總難有朋友般的互訴心曲、靜好的咖啡語茶。外化,影響,糾結。
佛家與西方心理學一致認為父母的心態會影響孩子的心行、造就甚至命運,可見親子關係之重要與其道的核心價值。然而父母們卻是無意識的甚至是自我自私的,帶給子女一生的痛苦與糾結而不自知。即便是父母時刻心繫子女甚至幫助弱勢的子女成家立業,但心理與靈魂處父母的責任依然是缺位的。為此,父母糾結、哀愁、擔心,子女孤獨甚至自顧自己的媳、夫、子,無法回復童年時與父母的親昵。學習親情,懂得倫常之道,不負此生中國式家長模式依然慣行,子女是絕對不能批評父母的甚至給父母提意見都不能,子女對不是的父母只能隱忍。CY般隱忍多年終於「爆發」立竿見影,父母承認了自己做得不好,在飯聊結束時,CY一的姐姐打來電話,告知弟弟父母奇怪、「反常」,居然發簡訊告知女兒天冷注意多加衣服,搞得一直習慣於父母漠不關心的姐姐在電話的那一頭不可思議、弟弟在這一頭哈哈大笑,教育父母的效果出來了。人,都是自私的么?自私自我的父母儘管幸得寬容的子女自顧關懷父母,但缺失了父母子女天性里應有的
溫暖關懷、瑣碎溝通與親昵,父母的感受也好不到哪去,誠如CY」一條腿已邁進棺材裡」的父母接受了孩子的要求與「批評」後能從善改過,心理便住進了正常的親子溫暖與真愛,將失落的親情挽回,父母子女都將活得值當與欣慰了。為人子女的科學性, 做我該做的父慈母愛,是天理,很多動物種類做的夠好,足以作為人類的樣板;為人子女,是否寬嚴有度,於孝敬中導引父母偏離的心行,對於中國人來說實在是很尷尬甚至牽扯倫理綱常的糾結。你懂得做母親么?你懂得做父親么?你懂得做兒子么?你懂得做女兒么?寬容與不計較是真理吧。CY是始終
如一一兩個月從上海回京看望父母一次的,也每周堅持打電話給父母,所以他有資格「教育」父母;我呢,也時刻提醒放下母親不夠關問的自我表現,儘管付出自己牽繫生母的心,做自己應該做的,心理舒服幾多,也相機地與懂得的繼父溝通,去影響媽媽微調自己、改善與子女的相處之道,最終是讓母親不再糾結於她遭歷的不幸與歷史,讓天倫親情還她一個愉悅的晚景。真情是不求回報的,但需心靈映照,放下狹隘、自我,去力行情義天道,我們
的心自會清凈、平和、舒泰、無愧,也有令父母敬重並接納自己意見甚至「教育」的可能。人無完人,父母也需要外力去觸動、教化。所謂最大的孝是養父母心智也。
父母子女的人際關係與彼此影響是最甚的人生幸福指數,需要雙向的共同學習、頻繁交流與規諫,進而達成良性互動、實現彼此的無私關懷與奉獻,我們才不會缺漏於人生、幸福,讓潛藏於中國家庭的親情悲劇轉化為正常平實、最溫暖處的親情歡樂。多年前的一個朋友sl,人過四十還總回家,且總是枕著老媽的腿,跟老媽聊天,那是親子幸福的樣板。家庭情感與價值的貶損
父母之於一個自然人的意義是源頭、是港灣、是溫軟的心靈寄託,也是
一個人的生活模板;家庭之於一個社會人是回歸的安全感、風雨心靈的棲息地、釋放純真的不設防專區。然而,我們的成人之心,潛意識裡是痛苦大於親情的,因為父母滿足不了我們的上述情感慰藉與能量補給,我們的家庭內涵與價值有一定程度的未被發覺與實現,為人子女所寄望的心靈需求朋友、愛人或許能彌補,但總是因了家庭的基因與父母的心智而如影隨形外化成自己的人生要素,缺漏在所難免,互為作用力,父母也會對我們有缺憾。我們都太需要學習親情溝通、相處之道,進而柔化僵硬的親情紐帶,疏通心靈管道,幸福於父母子女的心地。【鏈接】親子教育專家董進宇博士首創的《親子關係模型圖》「孩子有問題100%是家長有問題。」也就是說,是孩子與父母之間所形成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成長起決定性作用。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家庭教育方式,我們的祖先都是在一家一戶各自獨立的狀態下被教育長大的,我們發現很多個體的方法和經驗 不能普遍適用,我們必須摘到家庭教育的帶有規律性的東西,才能為大眾所遵循。親子關係模型是我們總結出來的教育孩子的規律,它代表著整個家庭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圖上家長和孩子之間有兩條帶箭頭的線,這代表著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果家長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絕對的責任,孩子相信家長無條件的愛著自己,相信家長所有批評、表揚的出發是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潛意識裡對此達到完全相信,那麼這種關係是良性的是互相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穩定關係。再這種情況下 ,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簡單的事情,用蘇聯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的話就是「伴隨孩子成長」。但是,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的親子關係是不穩定的,或者說是扭曲的,並不能真正信任家長。家長究竟要在孩子身上完成什麼任務有太多的家長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學習上,其實那主要是學校的事。有很多家長對學校應做的事忙個不停,比如幫孩子作業,家查孩子作業監督孩子學而到都來勞而無功事倍功半我認為我們很多見張都是不務正業者,我們是中了別人家的地,荒可自己家的田。沒有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作為家長,我們要完趁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主動進取精神、學習興趣和好習慣。這是孩子成長的六大核心軟體,如果這些沒有處理好,孩子是註定要出問題的。第一個要鑲進孩子生命里的軟體是「自尊心」當孩子開始尊重自己,把自己當作和別人一樣的人來尊重的時候,孩子的主體人格就建立起來自尊心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樑。如果孩子沒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會在意別人怎麼看他,他就不懂如何去看別人的眼神,他就不會去研究人群的行為規則,他也就不會尋求別的尊重和認可,由此也就沒有了上進心。這時通過批評來教育孩子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不在乎你的看法,你的批評對他不起作用。沒有自尊心的孩子不會主動參與群體活動,不尊重別人,不尊重自己。沒有在群體中出類拔粹的願望。應該說,自尊心是孩子的生命之火,是孩子成長的原點。自尊心沒有建立起來,就等於孩子的生命之火沒有點燃,因次他不會有成長的動力。建立孩子自尊心的最好方法是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是和自己完全平等的人來對待,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時候,他開始尊重自己,進而他會尊重別人這樣他的「人化」過程才能啟動。建立孩子自尊心的第二個重要方法是要無條件的愛孩子。當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的時候,孩子的自我價值回上升,他開始感覺自己很好,進而會產生尋求更好的動力。第二個軟體是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對家長來說,不能是一輩子的任務,至少是孩子25歲以前的任務孩子在離開家長以前,家長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就是說一個人不能一勞永逸的永遠有自信心,他必須每時每刻的培養自己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去做事時的主觀心理狀態。有自信心他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甚至調動潛能,把事情做成功。假如打個比喻,自信心相當於電腦進入主運算程序的前置性程序。一個孩子如果沒有自信心,當他面對一個習題時,他的大腦進入的是一個系統,啟動的程序是如何來解釋為什麼沒做上這道題,我為什麼不行。而有自信心可以時可以進入主運算程序,他的大腦的注意力的焦點會集中在解題的方法上,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可以問題做出來。所以自信心是一個孩子能否做事的,能否把事情作對的核心和心理程序。誠然,自信心不是我們大家理解的挺胸抬頭那摸簡單。他是人們做事時的心理程序:一個自信的小學生,他面對試題時,大腦會深入到題的內部去做去找條件和結果間的因果關係,把題作對;如果沒有自信的孩子,看到題馬上會停留在題的表面,感受問題帶來的壓力和焦躁情緒,然後會想:這提怎摸這磨難?老師為什麼會出這題?我不會做我媽會怎摸批我?結果20分鐘過去了,他根本沒做題而在想別的東西和感受痛苦。最後他會得出結論:你看我學不好吧,我還是不行。第三精神軟體是「責任心」責任心是一個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相互關係時產生的主觀心理狀態。當一個人的行為與其他人的痛苦、快樂產生果聯繫,自己對這種聯繫很看重的時候,就產生責任心,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講話影響其他人,如果他有責任心就不會講話了。責任心分為對內的和對外的責任心。對外的責任心比如對家庭、對別人、對社會的。我們要講的是孩子對自己責任心,我們太多的家長沒有在孩子心中建立起責任心,沒能使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然後由我們來看管,來強迫,這樣,等於孩子對人生的責任由家長承擔了,家長當警察,孩子成了小偷,我們不斷的在後面監督。如果孩子建立起對自己負責的責任心,我們家長的監督智能就可以解除了。責任心沒建立,一個孩子是斷然不能去積極進取的!孩子會變的被動,家長推一下他動一下。第四個精神軟體是「主動進取精神」如果孩子自己要成長,自己要學習,那摸教育孩子就是太簡單的一件事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而腦力勞動的特點是,勞動者必須處於主動 學習狀態才能學習好。如果沒有主動進取精神,孩子是無法學習好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我們沒有培養孩子的 主動進取精神,那麼孩子將來是斷然不可能在人生中成功的。沒有主動進去精神,就意味著一個孩子對人生沒興趣,對人生沒興趣,整個人萎米不振、,那麼這個孩子精神上是不可能發育成長的。第五精神軟體是「學習興趣」我在大學時讀過蘇聯教育家寫的《學習興趣》一書,讀完之後豁然開朗。那裡的基本概念是說;興趣是學來的,不是天生的。所謂興趣是當孩子在做這種行為的時候,他能感受到快樂,不用意志力逼自己去做,形成自動反應叫興趣。如果孩子在腦的神經系統中,作一個學科的功課會產生條件反射的快樂,學習興趣就產生了,這種行為習慣是培養出來的,孩子第一次做這種行為是不會有什麼快樂的,反覆行為,最後不能用意志力,條件反射的把事情做對,再由於家長的表揚、鼓勵,孩子找到了快樂,時間長了,形成自動反應了,每次行為孩子都能找到勝任自如的感覺。此時,所謂興趣就產生了/我們有太多的家長認為學習好的孩子最有意志力,其實學習出類拔萃的孩子絕對不是靠意志力學習的。孩子晚上看書到一、兩點鐘,是因為有興趣看書,不想睡覺,也不覺得累。如果憑意志力,是斷然做不到的!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對於孩子來說要想使孩子學習好,培養學習興趣是第一位的。而學習興趣是家長從小對孩子進行培養的。第六精神軟體是「好習慣」習慣即不用意志力就能做出的自動反應。好習慣是一個人快速成功的快車道。真正以學習為主的人,比如很多優秀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教授,沒有人是靠意志力來學習的。這些人都是因為學習產生快樂才會沒日沒夜的做,後來就成了習慣。一個人的習慣決定了他日常的行為,而這些日常的行為就決定了他的成就。總結上述觀點,我們家長的任務就是要在孩子的大腦中鑲入這些精神軟體。家長好比程序輸員,孩子像剛出廠的計算機,硬碟還沒有經過格式化,需要一道道輸入程序,然後才可以獨立的使用。孩子只有變成獨立的人才得以在社會上獨立行走!如果說孩子是我們雕塑的作品,那我們手中應有的工具是什麼?家長手中最重要的工具第一條件是「無條件的愛」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但是有意識的愛孩子,是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當一個孩子無條件的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自己會尊重自己,進而回尊重別人。在他的心靈中會感受到自我價值的產生,即自我價值開始萌芽。而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培養孩子安全感和勇氣最重要的方法。第二個是「鼓勵」美國一個大教育家說過一句非常偏激的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勵還有什麼別的方法!」我認為這句話中當中80%的成分是真理。教育孩子,鼓勵是每天要做的事情。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斷的鞏固。可是大多數家長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誰家的孩子都比你強的多1』這些家長彷彿是專門來為孩子泄氣的。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自信和勇氣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第三個工具是「表揚」表揚是孩子作對行為、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他加油的核心方法。當孩子的一個行為作對了,我們及時的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為固定下來,才能使他下次接著再做。所以表揚是家長經常要作的行為。孩子每天、每星期總會有優良的行為,或者取得小的成績,比如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家長應及時的表揚,表揚會把行為確定下來。表揚是孩子生命成長的陽光,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被表揚就意味著事情做對了,被認可了,他的自我價值會上升,自信會增強。第四個工具是「確認」一個行為是對的,還是錯的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告訴孩子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這裡不帶有任何錶揚和批評,家長要客觀的幫孩子培養價值觀的一系列過程。所以,家長要知道孩子是不會自動知道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這些都是學來的,是我們家長不斷灌輸的結果。比如去年美國雙子大廈被炸,我女兒的班級產生了爭論。他回家跟我講時說:「爸,要把我嚇死了!」我說:「怎摸了?」他說:「今天我們老師讓同學們討論一下雙子大廈該不該被炸?我們班男生一起喊『該炸』然後,老師說『我覺得也該炸1』我們班有個女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不該炸,裡面有那摸多無辜的人,這是針對政府的行為他們不該炸無辜的平民!』我們班男生一起喊;『打倒***!』」我們老師不但不制止,還說『我認為美國人太氣人了!應該炸!『「我問女兒:」你怎默認為的/「他說;」太不應該炸了!老師不該這呀!我告訴他:「你是對的,恐怖分子是人類的敵人,傷害無辜的人,這是對生命的殘害!」所以我們家長要幫孩子分清是非善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五個工具是「理解」有些家長來找我諮詢,對我說,孩子就是不跟我講話,最近他學習成績下降,在學校和老師作對,回來什麼也不跟我說!我問什麼原因?他說不知道。如果你去投醫醫生什麼都不問,就給你開藥方,那他百分之百是個江湖郎中!一個孩子行為出現偏差,可能有二十個原因,你想討秘方,我開玩笑地說「打」。有很多學校的家長會就是這樣給家長開秘方的1這麼武斷!拿人當玩笑一樣!事情不是這麼簡單的,家長和孩子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我們必須建立一種牢不可破的觀念:孩子從一生下來,他的人格就是和你一樣平等的。你要把他當成和你一樣的人來看待!在能力上,要考慮到孩子是待培養的,是需要你怒不斷培養的小動物。我們很多家長恰好弄反了:人格上不能平等對待孩子,能力上卻苛求孩子什麼會!家長要用理解這個工具走進孩子的心靈,不在批評、苛責。假如說你有工作上的煩惱,來找我談談,我什麼也不問,劈頭蓋臉把你一頓數落,你肯定覺得董老師是不是有毛病,都沒搞清是怎摸回事就罵我一頓。可是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卻是不問原由,開口就批。在理解這個問題上家長要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對待,不帶任何的價值批判,單純聽孩子說他有什麼理由。我請家長記住一句話:「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一個行為,在他自己看來都有絕對的理由!」孩子的行為在他自己看來,總有他自己的理由,只不過這些理由在成年人看來是不對的!或說是不成立的。如果你搞不清他的理由是什麼,想改變他的缺點是不行的。如果你門不能彼此傾聽對方的心聲,就無法搞清他行為的原因。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通過理解建立孩子的自我尊重感,他可以和別人心靈相通,感覺自己有能力溝通,感受彼此有能量流動,這是親子關係就穩定了。第六工具是「陪伴」孩子不是需要我們的錢,而是需要家長人本身!我在大四時讀了蘇霍萬林斯基的《給兒子的信 》,正式這本書引發了我對教育的思考,促使我對教育進行了這摸多年的研究。有一句話很深刻,但深在那裡並沒有完全理解。這句話簡單的不得了:「人需要人!」它的意思是,一個人必須在人的環境下才能成長完整意義的人,也就是他需要別人的存在,對它確認、理解、鼓勵,最後他得以建立獨立的人格!孩子在出生後,他的成長處於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他就會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需要家長的陪伴。否則,他會漸漸產生恐懼感、對人生的無助,也就沒有辦法成長太多的家長因為自己事情太忙就用錢打發孩子,其實大錯特錯。假設在此時此刻,讓孩子選擇給他一百快錢或父母用一小時來陪他,來了解他的生命,他可能會選擇一百塊錢。這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真實的需要,他的潛意識裡更需要父母用一小時確認他的價值,伴隨他成長!我們既要在主體資格上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來對待,又要在思維方式上考慮到他的人格是待發育的、能力是待培養的,所以,還不能完全理解我們的意思。這也是兒科醫生難當的原因。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只是哭,不知道自己那裡不舒服,醫生必須像獸醫對待小動物那樣去了解、去觀察。孩子缺乏父母的愛,他自己並不清楚,更不會表達。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去體會、去陪伴孩子!通過陪伴了解孩子,通過陪伴消除孩子的恐懼感。第七個工具是「批評」這是應該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評只是針對行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這個工具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係穩定!這樣批評才能起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之間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即使批評是正確的、是直指行為的、不損害人格的,孩子依然不接受你的批評,這時,批評只能起副作用。批評是非常專業的事情,沒有經過訓練,很少人會把批評作對。因此,最保險的方法是盡量不用批評。家庭教育真正的目的——培養真正的人我們有些家長腦海里,只是盯著上大學。我認為大學無論如何要上,這是沒問題的。在辦家長課程的過程中,我遇到一個非常大的悖論:我是非常反對以上大學為誘惑,讓家長來聽課的,但在家長的腦海中,你不說培養孩子上大學他就不來聽你的課!我認為,培養孩子上大學、讀碩士、讀博士是必須做的。讓孩子上大學不是目標大了,而是目標小了!上大學就相當於讓孩子吃一頓糖三焦一樣。我打這個比喻的背景是70年代到80年代初,《人民日報》做過一個調查,問一個農民能想到的最好生活是什麼樣的?農民想了半天說:「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生活就是每天讓我吃糖三角!」有很多家長想讓孩子上大學的心情和那個農民想吃糖三角是一樣的!不是目標大了,是小了!上大學是一個正常人應該接受的教育,我們高中生考大學的升學率已經達到50%了,10年內達到60%是沒有問題的。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上大學,而是培養真正的人!這是每個家長都應真真切切銘記在心的!我們要培養的不止是高智商的人,還應該是正直、善良的人,並且是對我們的社會有正麵價值的人。這樣我們對社會的責任!對家長來說,你的兒子、女兒碩士畢業了,博士畢業了,可是,婚姻不幸,家庭不幸福,事業無成,作為家長我們應做和感想。我們要培養的是真正的人!讓他幸福、成功、快樂!讓他通過上大學這個渠道來達到生命的目的!家庭教育的總思路是引發孩子成長的動力我相信80%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頭腦沒有自覺的、系統的思路。教育孩子不是我們不斷的講道理、告訴他應該怎麼怎麼做,而是我們要從他的角度出發,看什麼能把他激勵起來,使他自己能夠學習、能夠成長、能夠探索自然、能夠探索人與人的關係、探索社會……也就是我們要讓孩子找到「我想學「的感覺。我們是在引發他成長的動力!而不是我們要他怎樣。要他自己想成為一個男子漢,而不是你強迫他去成為一個男子漢。當一個人有了成長的動力,一切事情都好辦了他想成長、想學習新的行為,他會有動力去完成。如果孩子主動學習,想報這個班、那個班,想培養自己的獨立人格,想有好的品質,孩子的幸運之神降臨了。而沒引發出孩子成長的動力,不厭其煩的講道理是毫無效果的!當我們把孩子當作「人」而不是「物」來對待,這個思路就是必然的選擇。我們向孩子示範正取的行為是什麼樣的、成功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幸福快樂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學習好了以後會怎麼樣……。讓他自己來選擇,誘導他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引發它成長的動力。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推薦閱讀:
※【學誠法師文集】行出家之道,成人天師表(八)
※[成人區] [老妖兒]——暖陽
※[成人區] 五十度灰--馬甲背心式長袍
※臟腑點穴法成人三十式套路點穴法
※上海兩年發生280件性侵未成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