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青年畫傳承人故事---王文達

2

年畫《天仙送子》

2

王文達刻版照 趙梵汐 攝

1

非遺名片  楊柳青木版年畫創始於明末,鼎盛於清朝。明永樂年間(距今600年),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和天津漕運的興起,使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經濟日益繁榮,加之鎮外盛產杜梨木,適宜雕刻畫版,楊柳青木版年畫隨之興起並日益走向興盛。  楊柳青木版年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構圖飽滿、寓意吉祥、雅俗共賞,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哲學、地理學、社會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加之採用刻繪結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繪製細膩、色彩絢麗,被公推為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之首,成為歷史的「活化石」和反映時代風貌的「百科全書」, 代表作品有《連年有餘》等。楊柳青木版年畫於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專業性試點項目。2005年12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人故事  王文達:刀尖上的手藝  「人生四喜」之所以讓中國人痴迷了千百年,是因為它們各有各的作用、滿足和回味。久旱逢甘雨,解的是饑渴;他鄉遇故知,填的是寂寞;洞房花燭夜,留的是快樂;金榜題名時,要的是認可。不過,最能將無邊喜氣醞釀到濃厚,最能把美好祝願放大到極致的,還得說是普天同慶的中國年。  過年就離不開年畫。那花紅柳綠的畫面上,不知留駐了多少代中國人的歡樂與憧憬。  河西區佟樓三合里111號是個幽靜的院落,坐落其間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和它收藏的明代以來的萬餘張年畫以及6400餘塊古版一起,靜靜地等待著來者的翻閱。  68歲的王文達是楊柳青木版年畫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與楊柳青年畫的情愫已經超過了半個世紀。  1953年,在天津市文化部門的組織下,幾位老藝人成立了「楊柳青年畫生產互助組」,恢復了楊柳青年畫的固定生產;1958年,天津德裕公畫庄、天津榮寶齋、楊柳青年畫工場合併為天津楊柳青畫店(後更名為天津楊柳青畫社),完整保留了楊柳青木版年畫製作的全部技藝,成為楊柳青木版年畫專項保護和發展的官方機構。  1960年,楊柳青畫社到周邊省份招錄學員,16歲的王文達憑藉孩提時代臨摹連環畫的基礎考進畫社「年畫訓練班」。當年春節,他背著行囊從河北省青縣坐火車來到楊柳青鎮,師從武強年畫名師肖福榮、李長江,得到傳統木版水印刻版技術的真傳。  王文達回憶:「我們那時候是半天工作,半天學習,一邊跟著師傅學手藝,一邊整理舊畫版。學徒工一干就是5年,幫師傅整理出不少珍貴的傳統年畫。」剛剛入道的他沉浸在對楊柳青年畫的無限嚮往中。他從師傅們的講述中得知,楊柳青木版年畫產生於明末,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當時的畫樣(粉本)多達幾千種,鎮上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的成品產量就有2000件(每件500張),超過100萬幅。全鎮周邊的32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擅丹青」,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年畫集散地。  業內人士都知道,楊柳青年畫勾、刻、印、繪四道工序中,刻的難度最大,那是再現代化的機器也無法替代的手工技藝。王文達說,木版年畫重在木版。別小看這塊版子,裡面的門道博大精深,先是選材,一定選擇木質厚實、無橫豎絲的梨木,因為這種木種纖維細密,軟硬適中,勾勒出的線條潤朗大氣。版子選好後,要刨平、拼縫、打光,經五六年風乾定型才能使用。年畫中的所有線條,大至外部輪廓、小至人物皺紋,都要事先用刀刻在梨木版上,再經拓印和彩繪成為成品。  一把刻刀、十來把鑿子是王文達的全部家當。他說,「以刀代筆」是楊柳青年畫的精髓所在,需要技術,更需要修養。除了深厚的美術功底外,還必須鑽研著名畫作,特別是以線條為基礎的中國畫。50多年來,經他手刻的每一塊版上,都注滿了學習和二度創作的心得。據他介紹,一塊雜誌大小的木版刻製成型需要一個月左右,楊柳青木版年畫博物館入口處一對高2.5米,寬1.2米的巨型門神就是他率三位木刻師用時一個月雕刻而成的。他說,一位木刻工藝的學徒至少經過3年訓練才能出師。  據王文達介紹,楊柳青年畫分為粗活和細活,粗活的銷售對象主要在農村,題材相對單一,但一直是農民朋友一年的企盼。年畫里有人物、有故事,也有意境,是舊時村民學史明理的主要「教材」。 楊柳青畫社經過長時間的挖(掘)、整(理)、創(新)、移(植)後,使這一畫種的質量達到了歷史最高點,而且各工序全面提升,深刻體現了木版年畫的筋骨精神。  一輩子用刀在木頭上行走的王文達坦承自己累在其中,樂在其中,從沒覺得這種對文化的堅守有多麼枯燥。他現場為記者演示了幾個刻版步驟,先剔去木版的空白處,留下原稿墨線,完成墨線版。接下來將勾好的墨線稿反粘在梨木版上,以刀代筆,逐條線在木版上鐫刻,然後一一將線外部分剔空。他說,要想印出來的畫線條漂亮,與原作有極高的契合度從而達到「翻舊出新」的效果,木版線條必須「立得住」,技師要對原作有深入的理解,這樣才能確保後面工序的精細度及柔和性,成為真正的版、畫俱佳的藝術品。  在回答「一位5年刻齡與50年刻齡的技師區別在何處」以及「如何傳承這項技藝」兩個問題時,王文達略加思考後說:「區別在於一刀一筆之間的貫氣,深厚的文化積澱體現在刀尖上的是嚴謹和深沉,這一點需要用心去體會。傳承是一項艱難但意義重大的事業,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培養年輕人。」令人欣慰的是,天津美院版畫系畢業生趙亮在兩年前拜至王文達門下,為這項傳統技藝注入了時代元素和嶄新希望。  專家點評  孫寶發(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原楊柳青畫社總編輯)  楊柳青年畫絕在何處?  一是創新手法。  「半印半畫」的多色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製作工藝是天津楊柳青年畫區別於其他年畫的重要特徵。楊柳青年畫的每道工序都有專人操作,一幅年畫完工時至少要經過五人之手。彩繪是楊柳青年畫專屬的「獨門秘籍」:畫師將套印完的畫幅加礬後敷於畫門上,使生宣紙變成熟宣紙,經作臉、上色、勾道、助線、漆黑、醒粉等二十餘道工序方可完成。楊柳青年畫人物好看的原因主要在於畫工。作臉是彩繪中最有特色的一步,畫師用特製的扁筆,一邊蘸顏料,一邊蘸水,在人物的臉上轉一圈,形成一個中間深、兩邊淺的圓,畫師為人物臉部上色前,先要給人物「化妝」,也就是用自製白粉在人物面部打上底色,勾出輪廓。勾完臉後便是「開眼」畫師先在眼部點上眼白;如果是孩子臉,還要打上藍眼使其顯得明亮;之後再用濃墨開眼兒(畫上眼珠),「睜眼」以後,畫師還要為人物畫上眼眉,打上眼影才算徹底完工。  二是風格融合。  楊柳青年畫的精細化得益於地利與人和。天津拱衛京畿,漕運發達,被請入宮的畫師極大開闊了眼界,作為貢品,畫作自然要精雕細刻;天津水陸交通的便利也使得南方北漂的畫師將文人畫的影響帶了過來,使其具有了濃厚的國畫味道和鮮明的版味。同時,人物造型受宋元繪畫影響尤甚,最為經典的《連年有餘》中的胖娃娃形象就是受了當時「短胳膊短腿大腦殼、小鼻子大眼沒有脖」造型的影響,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迎合了民間「祈福迎祥」、「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傳統繪畫的皴、描、點、染技巧也被楊柳青年畫借鑒得淋漓盡致,而且創新出淡而不平、淡而有味的獨到風格,不再一味的大紅大紫,而是有了柔和的粉底。總之,各個時期的特徵匯成了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獨特的藝術風格,奠定了她的地位和價值。  作者:馬宇彤 趙梵汐王文達老師河北省青縣大功村人。老人家除為楊柳青年畫木刻傳承人令人敬重外,國畫牡丹也獨具特色,將花王雍容大氣,艷壓群芳表現的淋漓盡致。
推薦閱讀:

華嚴宗的起源、傳承、演變與復興?[游有維]
中醫傳承人推薦《黃帝外經》第五十一章:五運六氣離合篇
地理冒禁錄(元極門風水傳承,得之請珍惜)
【讀唐卡】十八世紀西藏寧瑪派傳承:無量壽佛唐卡欣賞
曾子與《孝經》的關係,我們該如何傳承孝道呢?

TAG:故事 | 傳承 | 青年 | 楊柳青 | 柳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