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三昧經註解四卷(明 圓澄注)

X0651_35 金剛三昧經註解(4卷)

〖明 圓澄 注〗

No.651-A 金剛三昧經註解敘

  夫真心獨露若皓月之朗於太虛法性無虧似驪珠之耀於滄海了了不昧日用明明無生即生以真如不守自性而變現隨緣生即無生以實相本來無物而一塵不受求之叵得如木中火決定是有而方處無憑體之即神比鏡內華儼然可見而取不能得無方妙用猶映色之摩尼影雖移而體實不變具足本來若迷家之貧子身雖困而寶未嘗無悲夫我輩沉埋曠劫迷背日深本有家財致生難認良由不逢善友開悟何從故我如來離兜率降皇宮舍富貴逃雪嶺苦行六年睹星成道作眾生之慈父為九界之宗師三七思惟法輪大轉蓋為利鈍難齊所以教分漸頓四十餘年欲說不能說權實互覆涅槃時近欲休不能休罄示一心其猶握金剛劍用斬群疑豎正法幢破諸邪惑革小乘而純入一乘會百川而同歸大海真救病之良藥運寶筏以濟人是故世尊無問自說施甘露而普救沉痾伽陀說偈讚揚鼓瑟琶而相席打令解脫髮廣問之端知六度皆歸無相心王問無生之義識三行惟一自心無住示法身非來非去大力啟果德有證有修身子重聞一偈之因緣達真空具含四德梵行守真修之一味即俗諦頓具四緣地藏騰七品之餘疑阿難請一經之名字始末究竟秪是自心前後辨明寧逃法性惜乎澆漓末世妙典難逢茲得無瑕師夢祈神授刻此流通旨奧文奇讀者彷彿由是不揣愚庸伸此管見若夫昔人片言而擲地金聲一語而大千廣被余何敢言但心慕大乘聊希讚歎奈聖言莫測凡智叵思倘或淆訛願施懺悔。

  明傳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會稽雲門山顯聖寺住持圓澄注並序

  金剛三昧經註解目次

  卷第一 自序 序品第一 無相法品第二

  卷第二 無性行品第三 本覺利品第四

  卷第三 入實際品第五 真性空品第六

  卷第四 如來藏品第七 總持品第八 ?

  金剛三昧經註解目次(終)

  No.651

金剛三昧經注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北涼錄

明會稽顯聖寺沙門 圓澄 注

  金剛義言堅固三昧義翻正見世以不見為昧佛法以無見為正見故亦云正定因二行所發故有二名為止所發則名正定修觀所發則名正見見驅內惑定卻外魔二者同得堅固取喻金剛也夫金剛之為義也而有多種姑舉三名一曰能持二曰勇健三曰威猛是三者合三世間能持者即是器世間故楞嚴曰堅明立礙堅覺寶成故有金輪保持國土是故世界皆依金剛際所持也勇健者即是眾生世間故人中有金剛力士之稱威猛即是智正覺世間故曰金剛藏王菩薩精心陰速摧伏魔冤保綏法忍是知乃聖乃凡若情無情莫不皆稟金剛三昧為本覺正體也又復通因徹果因即是眾生本覺故曰一切眾生本根覺利所以雲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者此也果即是諸佛始覺菩薩華台受職十方諸佛同放寶光灌菩薩頂入金剛三昧一剎那中轉成正覺者是也曰若金剛三昧即是眾生本覺胡不一時成佛而有凡聖差別者何也答正因佛性生佛本同緣因佛性眾生未具諸菩薩等皆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至等覺已是覺方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眾生無緣因故不能一時成佛也蓋本師深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迷而罔返出世以種種方便種種因緣開導眾生知依緣因漸漸修集始契未有故曰始覺也而涅槃經取喻多種經雲譬如金剛所擬之處無不碎壞而是金剛無有折損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所擬之法無不碎壞而是三昧無有折損善男子如諸寶中金剛最勝菩薩所得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於諸三昧為最第一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修是三昧一切三昧悉來歸屬善男子如諸小王悉來歸屬轉輪聖王一切三昧亦復如是悉來歸屬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有人為國怨仇人所厭患有人殺之一切世人無不稱讚是人功德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菩薩修習能壞一切眾生怨敵是故常為一切三昧之所宗敬善男子譬如有人其力盛壯人無當者復更有人力能伏之當知是人世所稱美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力能摧伏難伏之法以是義故一切三昧悉來歸屬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浴當知是人已用諸河泉池之水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習如是金剛三昧當知已為修習諸餘一切三昧善男子如香山中有一泉水名阿耨達其泉具足八味之水有人飲之無諸病苦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具八正道菩薩修習斷諸煩惱瘡疣重病善男子如人供養摩醯首羅當知是人已為供養一切諸天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有人修習當知已為修習一切諸餘三昧善男子若有菩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見一切法無有障礙如於掌中觀阿摩勒果菩薩雖復得如是見終不作想見一切法善男子譬如有人坐四衢道見諸眾生來去坐卧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見一切法生滅出沒善男子譬如高山有人登之遠望諸方皆悉明了金剛定山亦復如是菩薩登之遠望諸法無不明了善男子譬如春月天降甘雨其渧微致間無空處凈眼之人見之明了菩薩亦爾得金剛定清凈之目遠見東方所有世界其中或有國土成壞一切皆見明了無障乃至十方亦復如是善男子如由乾陀山七日並出其山所有樹木叢林一切燒盡菩薩修習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所有一切煩惱叢林即時消滅善男子譬如金剛雖能摧破一切有物終不生念我能摧破金剛三昧亦復如是菩薩修已能破煩惱終不生念我能壞結善男子譬如大地能持萬物終不生念我力能持火亦不念我能燒物水亦不念我能潤漬風亦不念我能動物空亦不念我能容受涅槃亦復不生念言我令眾生而得滅度金剛三昧亦復如是雖能滅除一切煩惱而初無心言我能滅若有菩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於一念中變身如佛其數無量遍滿十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如是菩薩雖作是化其心初無憍慢之想何以故菩薩常念誰有是定能作是化唯有菩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乃能作耳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於一念中遍至十方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還其本處雖有是力亦不念言我能如是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緣力故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金剛三昧於一念中能斷十方恆河沙等世界眾生所有煩惱而心初無斷諸眾生煩惱之想何以故以是三昧因緣力故菩薩住是金剛三昧以一音聲有所演說一切眾生各隨種類而得解了示現一色一切眾生各各皆見種種色相安住一處身不移易能令眾生隨其方面各各而見演說一法若界若入一切眾生各隨本解而得聞之菩薩安住如是三昧雖見眾生而心初無眾生之相雖見男女無男女相雖見色法無有色相乃至見識亦無識相雖見晝夜無晝夜相雖見一切無一切相雖見一切煩惱諸結亦無一切煩惱之相見入聖道無聖道相雖見菩提無菩提相見於涅槃無涅槃相何以故善男子一切諸法本無相故菩薩以是三昧力故見一切法如本無相何故名為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剛若在日中色則不定金剛三昧亦復如是在於大眾色亦不定是故名為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金剛一切世人不能平價金剛三昧亦復如是所有功德一切人天不能平量是故複名金剛三昧善男子譬如貧人得金剛寶即得遠離貧窮困苦惡鬼邪毒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得是三昧則能遠離煩惱諸苦諸魔邪毒是故複名金剛三昧是知金剛三昧義利難思功德難思豈小智之能議哉准天台大師以五重玄義用釋一經旨趣此經以三種名共目一經一曰攝大乘經即是能攝二曰金剛三昧即是法喻三曰無量義宗即是所攝法身無相為萬法所宗即中道義解脫猛利摧堅破惑即妙有義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普含萬有即真空義進不至四退不至二祗目三名是知此經以三德圓融為名顯秘密藏作涅槃之先導也曰既具三名何以獨名金剛三昧耶答破惑義顯故以名之以本覺利行為體故經首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若有聞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則為入佛智地以真空實相為宗故偈曰一味無相利猶如太虛空無有不容受(云云)他經以破疑盪執為用此經不然以無執可盪無疑可破無化為化無修為修無得為得是此經之妙用也故經雲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云云)他經以各善己味為教相此經不然應是般若最後法華當先以二時不定為教相何也般若雖則指示家財未敢希取一餐之意猶住門外止宿草庵既未的明父子一乘尚昧而此經偈雲當為入實說隨順皆一乘又雲一味之法潤普充於一切又決定斷疑悔一法之印成寧不為般若之後耶此經雖示一乘一法一雨一味而未蒙面授劫國嘉號故知法華前矣若准賢首即是一乘頓教他經以行布熏修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此經一時於人天眾前無問凡聖頓說金剛三昧現前大眾一念開悟便名本得頓同佛體是知其為頓教也經者道也其猶大王之道人人可以共行無有委曲離諸險難徑達帝都此經徑直舍方便令入於佛道直指自心見性成佛不落見思不涉邪小真猶長安大道也。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大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一萬人俱皆得阿羅漢道其名曰舍利弗大目犍連須菩提如是眾等阿羅漢復有菩薩摩訶薩二千人俱其名曰解脫菩薩心王菩薩無住菩薩如是等菩薩復有長者八萬人俱其名曰梵行長者大梵長者樹提長者如是等長者復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六十萬億。

  如是乃指法之辭我聞者法有憑據非為謬集一時者廣舉有多不同總指即有五時所謂華嚴時等此經的在般若法華兩間之時如前明佛乃說法之主闍崛山乃弘法之處蓋言如是之法我從佛聞要見佛何時何處所說故時處並舉也以據事相大途如是若依理序又且不然何也蓋真理無朕無相無狀不可以文言求不可以有無得不可以言辭載不可以心識辨一切禁止但曰如是而已使人默識於意外了鑒於言前阿難恐人不信疑為謬談指佛為證使人必信也故寶鏡三昧雲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護銀碗盛雪明月藏露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是知傳佛心宗曾無別旨阿難恐又別人作難雲雖則時處可憑為復惟汝一人得聞為復多人共聞非我一人比丘有一萬人菩薩有二千長者有八萬天龍等有六十萬億以杜一人獨聞之難也。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為諸大眾說大乘經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若聞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則為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眾生為一切眾生作大知識。

  佛所說經有五味差別所謂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此經純一醍醐更無餘味無餘味者即是真實自心生佛本同眾生全迷諸佛全悟聖賢居於迷悟兩間故我本師直以金剛三昧盡破其迷使獲究竟故為說也以真心無相為眾相所依目曰法身真性無生不妨熾然發生目曰法性法身無相猶如虛空虛空無相普含萬有法性無生猶如天地天地無生不妨萬物發生佛為眾生文字詮表開化物務故立假名若我等契旨言前了不可得決定秪是一實相也不說無相而說實相何也恐人不解無相而空之義作有無見故說實相也何以為實以人人本覺終不容他如眼不容塵火之不容水等何以為利行所言本覺利行即楞嚴所謂本覺妙明也上言無相無生若定執無相則落外道斷常邪見而安知法身無相而靡所不相法性無生而無所不生真心無為而無所不為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今以本覺妙明有如是利行眼如是見耳如是聞曾非心思言議所及略著意思則成妄想非本覺也以妙明故不期然而然不知所以然而然莊子無知目為自然似差一著矣雖然須知如是注釋猶是畫蛇添足何也昔者世尊升座默然而文殊白椎雲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若如是者世尊雲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都來是個註解若非文殊識破則學者往往錯過也若人受持世尊未開口以前一句真經是人則為入佛智地所謂自證實相者既能證實便解施權作眾生大知識也何以故惟實非權則收機不廣惟權非實終難究竟權實並施三根等利寧不為真知識耶。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即入金剛三昧身心不動。

  上文以文言顯無文言之理故古人云他說的說個不說的而學者終滯言詮今則跏趺入定以無言顯無言直使心思路絕言語道斷非神通所至文殊不能出女子之定非三昧可到普眼不能見普賢之身非言語可辨凈名杜口於毗耶非身世可擬世尊掩跡於摩竭非金剛三昧而何。

  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名曰阿伽陀從座而起合掌胡跪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上文世尊說經已而入三昧者雖則有言而終歸無言也此中比丘名阿伽陀者梵語未翻以多含故意謂無言無言則無說無說而不妨說偈對佛所謂說即無說無說即說不偏枯不沁漏圓融中道自在若此。

大慈滿足尊  智慧通無礙

廣度眾生故  說於一諦義

皆以一味道  終不以小乘

所說義味處  皆悉離不實

入諸佛智地  決定真實際

聞者皆出世  無有不解脫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三乘共有但彼以愛見經懷不名滿足豈若世尊無緣慈悲不揀冤親等皆度脫故稱大稱滿智慧有二一者寶二者權三乘同入法性聲聞執實迷權故目偏空菩薩執權滯實故曰事度而世尊初以大擬次以小導始也從實開權終則廢權顯實而中間應權與權應實與實無方化導故曰無礙小乘度人如羊車載人中乘大乘可知其化有限豈若世尊以虛空無礙乘度人故稱廣度三乘以分證智齊已所解用度眾生非不欲廣度以力不及也世尊智慧無礙一乘作無量乘說究竟秪是一諦一諦即是一心此心生佛同稟其味真正猶如醍醐非前四味大小相隔故能廣度所說義味義即一諦味即醍醐一諦無二諦一味非雜味無二無雜皆離不實矣既離不實當詣何所離不實故詣實際而入佛智宜矣如是之法希有難遇苟能遇之若見若聞皆得出世解脫也比丘說偈有二已上對眾稱揚此下勸眾廣問。

無量諸菩薩  皆悉度眾生

為眾廣深問  知法寂滅相

入於決定處  如來智方便

當為入實說  隨順皆一乘

無有諸雜味  猶如一雨潤

眾草皆悉榮  隨其性各異

一味之法潤  普充於一切

如彼一雨潤  皆長菩提芽

入於金剛昧  證法真實定

決定斷疑悔  一法之印成

  上來稱揚已竟此下勸問揀雲菩薩智深志固自度有餘何必更問意謂菩薩度生為懷若不廣問深要安能如世尊之廣也所以下文解脫等菩薩皆因勸發起問也由廣問故知法寂滅知寂滅故入決定處此證實智也既證實智當問如來權智了明權智當如如來善巧方便會諸方便皆為入實而隨順一乘無有雜味設喻猶如天雨一味平等草木根莖大小之不同而受益各異非謂雨有私也如來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解雖則各解之不同而究竟所以無非皆長一乘菩提之芽入此金剛三昧斷疑生信更無別印也。

無相法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而說是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方便神通皆無相利一覺了義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惟佛菩薩乃能知之可度眾生皆說一味。

  前品結集家首敘世尊說法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提起示人意在言先利根之人見鞭影而行不待再說恐中下之機不信不解故世尊從定而起無問自說作不請友入實法相決定性者乃諸佛自覺聖智地境界惟佛與佛乃能究盡不通他解是為實智此由出定反示入定之事也何也蓋此事非文字語言所到之境若非入定何能斬斷群疑所言方便神通者即是權智指前所謂一味真實無相無生等於自分上本無可說為眾生故從實施權以無礙智神而通之方便為說種種名相如是名義雖權非實非權無以導其實然權不自權乃顯實故施權實不自實為遣權故說實是二者皆從諸佛自覺地流出故皆無相一覺了義以三乘見隔權實難融故曰難解難入也。

  爾時解脫菩薩即從座起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若佛滅後正法去世像法住世於末劫中五濁眾生多諸惡業輪迴三界無有出時願佛慈悲為後眾生宣說一味決定真實令彼眾生等同解脫。

  此菩薩名解脫者因佛入定深悟真實所有一切群疑眾惑皆不為累故名解脫也其問有二一為阿伽陀比丘所勸廣深問故問二者自既解脫憫及將來未解脫者故問也佛在世時佛自教化不待我問佛滅度後正法已去於像法時彼等眾生不能面稟嘉猷將何依准末法眾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怙更兼五濁濃厚斗諍堅固既無師法可憑誤造惡業輪迴莫返故請世尊預懸法鏡照彼將來使識正道等同解脫也。

  佛言善男子汝能問我出世之因欲化眾生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議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說即墮慳貪汝等一心諦聽為汝宣說。

  出世之因者法華雲諸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言一大事者即佛知見也眾生迷佛知見故入生死諸佛入佛知見故證涅槃證涅槃故就無量樂入生死故受無量苦故世尊美雲汝若非有大慈悲安能問此不思議事也汝既以慈悲心為眾故問我當以大喜舍心與汝宣說。

  善男子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令彼眾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世尊既許與說恐其不解落於能所故云若化眾生無生於化若存能化之心所化之眾則涉愛見其化有限不稱大慈故金剛經雲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然亦不生無化何以故若生無化即不與眾生界接慈無所施書雲天何言哉四時行焉天何言哉萬物育焉實乃無欲無言方見天地之大化若天言我能育萬物地言我能載萬物其量窄小豈稱大德雖則無言而天下之人推功有本皆歸天地故惟諸佛以離能所化被大千功牟天地矣既非能化所化何名化眾生也實無所化諸聖了知一切眾生所有身心皆非身心無明妄執枉受生死方便開示令離心我所言心我者我即是色身心即是緣影圓覺所謂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云何開示耶身如幻泡遇緣成形緣盡則滅心如石火剎那不住一念了達當體空寂此所謂虛妄身心也若得空心者所謂常住真心也不同四大緣影虛幻不實以其常實無幻無化了此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性自寂滅非他能化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云何修習得本空心愿佛慈悲為我宣說。

  菩薩上聞若得空心心不幻化則知眾生心性本來空寂空寂則無色相可求無求則云何修習得本空心。

  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佛答所言心性本空為度眾生作此詮表究竟實旨則本來無本無本處所空寂故無本無生故無處直了自心無處無本即入空寂所謂心欲緣而慮忘口欲談而辭喪無相故不可以識識無心故不可以智知了達心相二邊無我可得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者也菩薩向依三乘熏煉執有身心修證可得今聞一乘頓說身心本來空寂以解無修無得心未決了故騰此問而世尊意謂我說本來不本來猶是表詮之說若了惟名無實即得空心何必更說修與不修證與非證。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一切眾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覺令彼眾生出離斯縛。

  承上答菩薩領解心性空寂本無修證理果有在事即不然何也若一切眾生現前執有身心未審世尊何法開示令其覺悟出離斯縛。

  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令滅生性若心滅者令滅滅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何以故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十二因緣資始為因助因為緣冥通三世由迷背自心名曰無明無明不覺曰行此二支屬過去因不動而動妄起分別曰識不緣而緣曰名色根塵相會曰六入根境相對曰觸領歸苦樂曰受此五支屬現在果因受起憎愛曰愛由憎愛故造未來業曰取聚三界業曰有此三支屬現在因三界受生曰生老死相繼此二支屬未來果緣業為因受報為果如是因果皆由無明不覺妄心取捨今觀緣生之法三世不住剎那不停何處有心因心不有由心妄構幻身當念消滅故圓覺雲四大既已各有所歸今者妄身當在何處以此十二因緣反覆窮究何者是我若眾生執有我者為無明是我耶行識名色乃至生老病死是我耶若一一是我應有十二我若一一非我則有見自除此對凡夫執有我者所破若二乘外道執無我者彼因緣所生之法應離心有若離心有無我者則同外物非我所預誰定有無若即心有無我者因緣變滅若同變滅顯發一切都無都無則知無者誰知無不無故令滅無見復有執雲因緣去來皆從心生既知從心所生而復應知心本無生因境有生前境若無生亦叵得若二乘執心永滅不生心本圓融無生不生妄執成謬若知其謬妄執自遣故楞伽雲大慧我說藏識相滅不說性滅若性滅者無始流注應斷而是藏性實不滅滅是見性者非謂明心見性之見乃是執有無生滅等見若滅是見即入實際何以故本生不滅以法性真常無滅可滅本滅不生剎那不住無生可生由是吾心外推萬法等一無生故云亦復如是。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何見見法滅時令滅何見。

  前有我見者令觀十二因緣因緣無生由心妄生故若心生滅令滅妄心則故是若法生滅令滅何見。

  佛言菩薩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無見見法滅時令滅有見若滅是見得法真源無入決定性決定無生。

  法法無生因心成見若彼凡夫執法本無見法念念出生豈是永無令滅無見若彼凡夫執法本有見法念念滅壞豈是常有令滅有見若法有無不定定知法無自性無性故無生無生故無見何也譬如明暗相傾夜則無明晝則無暗世人不解各起定執智者示雲汝言無明當明生時明相現前那得雲無即滅無見汝雲有明當明滅時暗相現前何處有明即滅有見明暗自相傾奪虛空何預前塵自相有無於心何預以無預故當其生滅達法本空知心妄計滅心妄見然亦不可定執有無若法定有有不應無云何剎那不住若法定無無不應有云何念念出生故曰無入決定性。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令彼眾生住於無生是無生耶佛言住於無生即是有生何以故無住無生乃是無生菩薩若生無生以生滅生生滅俱滅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寂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若謂住於無生是無生者有無生可住即是有法有法有住即是有生非無生也無住無生乃是無生雙遣之辭若以前念能生之心滅於後念所生之法是即為生若以後念能滅之念滅前已滅之法是即為滅如是則但名生滅豈為無生直使生滅俱滅心常空寂亦不住生亦不住滅兩頭坐斷中間自虛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心無有住有何修學為有學耶為無學耶佛言菩薩無生之心心無出入本如來藏性寂不動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為所學。

  若心無住則超然自得非因學就而世尊嘗勸人修學為有學耶為無學耶世尊意曰我勸人修學者蓋由無生之心非內非外本如來藏人不能自知攀緣顛倒起內外有無等見故我勸彼了證自心入無生地原非有學離外慕故亦非無學親近觀照自心故自心迷背日久若非數數親近則何由證入無生無別所學是即無學以學其無所學故非謂一無所學是所學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如來藏性寂不動佛言如來藏者生滅慮知相隱理不顯是如來藏性寂不動。

  如來藏有二種一曰在纏眾生為生滅所隱二曰出纏復有三種謂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諸佛圓證顯了無礙故能出生入死救護眾生眾生為無明所覆死此生彼自尚不知何能化他雖則無知而本性未嘗有動以不動故勸令數數親近學知不動非出非入是為所學無別學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滅慮知相佛言菩薩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

  根境如如心性無知意識隨緣思慮妄起分別緣現則生緣散則滅生滅皆緣於我何有妄認自心真理為隱隨順緣慮則生滅宛然隨順真理則了不可得眾生由認妄為己即生諸念乃至千思萬慮總是生滅故我世尊勸諸菩薩常須觀理觀理則理自滿足心王處於正堂巍巍自在不應隨事隨事則千思萬慮不益道理為物所轉心王失主受他處分楞嚴所謂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皆言心隨事轉之故也。

  若無思慮則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凈是謂大乘菩薩入五法凈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

  眾生隨事則內起思慮外成生滅菩薩觀理則思慮泯於內生滅忘於外如實內外不起則諸識安寂流注不生諸識即是思慮流注即是生滅思是意識慮是識識知是八識生滅是五識此識同八識具含世出世間生滅種子故內外不起生滅何狀以無狀故得五法凈如楞嚴所謂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義同五法者名相妄想正智如如眾生為幻相諸佛名如如眾生名妄想諸佛名正智正智治妄想如如治幻相是二者分別有凡聖優劣合則等一幻名而無實體若了唯名無識則了心本無妄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妄想者應無止息佛言菩薩妄本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止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是則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領上法無生滅妄心取捨知妄本空應無止息佛雲汝謂無妄想則無止息而安知妄本不生心亦是無無心則內不起思慮無妄則外不著生滅不起思慮則無分別不著生滅則現識不生內外既如則無生滅思慮可止無可止即是無止之止非因有顯無之止若因有顯無則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止無止止即是生何謂無生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云何是生。

  若後念止前念之生滅所止生滅雖止而能止之念己生何為無生佛答當其後念止前念之生滅前滅後生誠如所問然前念生滅既滅則後念能止之心不住何也因生滅故說止既無生滅可滅亦無能止可止前不生生滅後亦不住於能止前後既空中間無住何者是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生之心有何取捨住何法相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舍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心若無生應無取捨若無取捨則時中當依何法而住佛答以心無生當依無住為住內不住思慮之心外不住生滅之法應如是住也故古人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住於不心住於不法佛言不生於心是住不心不生於法是住不法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想譬彼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得心空眼得法空心五陰六入悉皆空寂善男子修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凈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

  既已無住云何復有心可不住復有法可不住耶佛答非謂有心可不住法可不住但內滅思慮心是住不心外不住生滅法是住不法心為能依法為所依能所相依故有諸行若能所相忘則諸行不住心常空寂無有異想能想即思慮所想即生滅若證空寂自心即無能所之異等於虛空虛空無動起住作心亦無動起住作動起合思慮住作合生滅無此則無思慮無彼則無生滅得心空眼能圓鑒生滅得法空心則不礙思慮夫修空法者不依三界有為之法不持小乘有為之戒證得清凈自性則無欲無念無有攝心無有放蕩超然自在等於金剛不壞三寶者彼外道二乘執有空心可得撥無三寶大乘即此清凈心中本具三寶覺了自性是佛寶圓鑒萬有是法寶空有不二是僧寶三寶本是一心不妨一心不動而具足六波羅蜜也。

  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羅蜜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耶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蜜者無相無為何以故善入離欲心常清凈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蜜至念堅固心常無住清凈無染不著三界是屍波羅蜜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蜜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毗梨耶波羅蜜具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住不住大空是禪波羅蜜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蜜善男子是六波羅蜜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前雲無住無生不心不法應是無為而六波羅蜜者有修有證事是有為豈應以有為法而契無為心耶佛答若先三乘教中所說六度原是有為以有為不契無為誠如所問今一乘教中所說六度當體無相無為非前所比何也所言檀度者即是舍義但舍有為而住無為不名波羅蜜也今則了心無生則有為無為二者並舍故是波羅蜜也何以知二邊俱舍善入離欲是舍有為心常清凈是舍無為二邊既舍則超然中道證中道故善了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應與實利則說實應與權利則說權是二者皆本覺中本具之利也又以無利為利是為本利前文雲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戒為防非止惡志念堅固不為世法所侵而心不住善惡以無住故清凈以清凈故不如凡夫染有為不同二乘之染無為凡夫染有為則於三界不能出二乘染無為則於三界不肯入菩薩心契中道不著三界不離三界超然自得矣三乘所修忍辱身心未空根結未破內有能忍之心外有所忍之境能所既形非真忍辱大乘門中根結已破不依諸有內不住能忍身心外忘所對三業冥然一相名數擾動空有相非舍懈怠而修精進是名妄想遠離名數空有齊泯了陰非有非精進非不精進是精進義小乘舍動求靜破有入空二邊相敵是有為禪大乘空寂尚離誰住起動空不住空禪非禪相是無為禪凡夫執心有相或取諸有或取諸空或雙離空有而取寂滅大乘了達心法皆空不取不舍非出非入平等實際善達根本決定無惑外不取證故不依諸地內不著自心故不住智慧如是六度度無可度本覺中妙明真性本來如是非度非不度非有為亦非無為能以有為無為而修菩薩行莫不皆一本覺無為任運而超然出世無解脫無不解脫是真解脫義是解脫中無相無行無動無亂。

  解脫菩薩聞是語已心大忻懌得未曾有欲宣義意而說偈言。

大覺滿足尊  為眾敷演法

皆說於一乘  無有二乘道

一味無相利  猶如太虛空

無有不容受

  二覺已圓故稱大覺二行已備故稱滿足然三乘賢聖未嘗不與人說法但隨分所證齊已所領所說偏頗三乘相雜不能盡稱一乘而世尊窮盡妙覺果海徹法根源所說皆是一乘無有二乘一味醍醐無有餘味皆從自覺聖地稱性流出故等無相猶虛空普含萬有所謂一音演說法大小根器邪見正見莫不皆為如來一乘所容也。

隨其性各異  皆得於本處

如彼離心我  一法之所成

諸有同異行  悉獲於本利

滅絕二相見  寂靜之涅槃

  法雖一味根器萬差隨類各解獲益大小雖則大小不等其所得利益皆領自心本有之利益非外有也何謂得本非外而三乘所證大小雖異莫不皆一味遠離身心是其所得故行有同異其所得無二也何為無二既能頓空身心則能滅絕有無等六十二邪見保證一味涅槃也。

亦不住取證  入於決定處

無相無有行  空心寂滅地

寂滅心無生  同彼金剛性

  有煩惱可離有涅槃可證落所知愚又謂之果縛不成增進不稱大乘而此一乘頓教了身心不有何涅槃可證而生死不生死涅槃非涅槃皆如來稱機權說豈可作決定解耶何無決定以常住自心無相無行空寂無生不為二邊所動同金剛性故。

不坏於三寶  具六波羅蜜

度諸一切生  超然出三界

皆不以小乘  一味之法印

一乘之所成

  恐眾生聞自心無相無行作撥無解或引古人所謂念佛一聲??口三日又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如是等語不解秘密起撥無見故菩薩頌中意雲若悟自心心外無法不壞三寶又長行中所說六度皆無相行便雲不必修行六度豈知非事不表其理非理不顯其事事理雙運始不偏枯故云具六波羅蜜始可度眾生始可出三界如是事理大小皆從如來本覺性海流出皆一乘一味甚勿取捨直信自心本來具足也。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心大欣懌得離心我入空無相[懨-猒+火]廓曠盪皆得決定斷結盡漏。

  在會大眾向依身心所修盡屬有為所向多局今聞是義身心遠離入空無相向所執之局見今也[懨-猒+火]廓曠盪所以忻懌也。

  金剛三昧經注卷第一

卍續藏 第35冊 No.0651 金剛三昧經註解

金剛三昧經注卷第二

明會稽顯聖寺沙門 圓澄 注

無生行品第三

  前無相品雖心法雙辨而多分在法故菩薩名解脫者令解脫法相故今此品亦以心法雙辨而多分在心故問主名心王也。

  爾時心王菩薩聞佛說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議從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問曰。

  菩薩在會聞法四十餘年何以偏於此經深相讚歎蓋所聞者皆依身心修進有生死可出有涅槃可入於三界中生內外見疑信相半所以不起深贊而此中所聞本無身心可得能造之身心既無所造之三界何有實出於有為思慮之表故所以深贊也。

如來所說義  出世無有相

可有一切生  皆得盡有漏

斷結空心我  是則無有生

云何無有生  而得無生忍

  我觀如來所說義超出三種世間無論情與無情乃凡乃聖等一無相平等具足以平等故無有得無有不得所有眾生皆得盡漏空心斷結其證無生而無生之理理本如是無得不得云何而雲有得無生忍者此反問蓋恐在會之眾聞此法已不解無生作有得想故興此問也可有一切生應是所字。

  爾時佛告心王菩薩言善男子無生法忍法本無生諸行無生非無生行得無生忍即為虛妄。

  法即是所依之法行即是能行之行能行之行即前所謂思慮心是所依之法即前所謂生滅者是若真得無生者內不起思慮外不著生滅法之所以無生在思慮之不生若以思慮心作有無得失想而雲得無生忍非是無生行寧不為虛妄耶。

  心王菩薩言尊者得無生忍即為虛妄無得無忍應非虛妄佛言不也何以故無得無忍是則有得有得有忍是則有生有生於得有所得法並為虛妄。

  菩薩因上所言得無生忍為虛妄者無得無生忍者應非虛妄佛答若無無生忍則亦無得若有無得則非無有無生忍若有無生忍則非無得若有得有忍是則有生皆由生心動念作此妄計併名虛妄。

  心王菩薩言尊者云何無忍無生心而非虛妄佛言無忍無生心者心無形段猶如火性雖處木中其在無所決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詮其理假說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爾不見處所知心如是則無心生。

  菩薩以言語分別欲窮無生忍義故兩度發言皆為世尊格下此中以云何無忍無生心非虛妄者辭窮故也佛答無忍無生者心無形段其猶火處木中也蓋法本無生因心所生究心有所則生滅宛然窮心不有則生不可得何為不可得若謂有心可得則在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然過去已滅已滅不可言有未來未至未至不可言有現在不住不住不可言有三際求不可得則知此心本不有生雖無有生不妨從緣發生如火處木中決定有性而無處所何為無處所耶為復在外耶為復在內耶在外則同他物於木無預不可說木中有火在內則劈碎研磨了不可得中間可知雖不可得遇緣則熾然發生所以鑽則出火搖則生風絞則流水燒則成土以木中雖無處所決定有性故如腐木無性鑽不能得也心亦如是性本無生遇緣則有善惡邪正等生曰既本無生何故有善等種種名字佛答欲詮表其理示諸眾生假說名字了名非得心亦何有了心無有則言語道斷心行處絕何虛妄之有。

  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果本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因生不無生何以故緣代謝故緣起非生緣謝非滅隱顯無相根理寂滅在無有處不見處所住決定性故是決定性亦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滅離諸四謗言語道斷無生心性亦復如是云何說生不生有忍無忍若有說心有得有住及以見者即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長夜了別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是無生行。

  上則以心喻火者用顯有性而無處所此則以心喻阿摩勒果用顯四性無生阿摩勒者接種如此方柳樹本不生果以桃枝接之則生桃不自生以柳樹不能生待接乃生不他生而桃亦不能生若桃能生桃則自生何待接柳乃生不共生非柳桃共生何也柳味苦而桃味甜若共生者應甜苦相半味既不然則非共生矣不無因生者定因接因緣故生也經中不因生不無生此二句譯訛中觀論偈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何以故緣代謝故緣起非生者此柳接以成桃但名緣起本無生相何也以柳不具心識不雲我能生桃緣謝非滅者彼桃移來此接彼樹少一枝故名緣謝此間成一樹故名不滅彼來故隱此成故顯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無相若推其根彼則是桃此則是柳根本各異推理則桃不能成柳柳不能生桃不成而成是為寂滅四處窮其生相不可得則本無處所因接故決能生桃故是決定性是性不一則常異彼桃此柳不異則常一接故生桃不斷彼樹移來此樹生桃彼樹不常此樹既以生桃則失柳名故不常桃雖從彼來柳上生桃而實不從彼來入此柳異本種而能生桃而實不從內出何以故以各不相到故柳不能生桃而生是為不生以無生性故桃從移來柳上相接此成而彼亦不滅是為不滅何以故以無滅性故只這一種無情之物尚且四句百非皆不能到直使言語道斷何況最靈心性而欲以心識語言文字計較說生不生有忍無忍窮詰無生忍義縱經塵劫竟有何益若有作如是說者非惟不得阿?菩提抑且困於無明長夜若真正了別心性者心欲緣而慮忘口欲談而辭喪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故金剛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心王菩薩言尊者心若本如無生於行諸行無生生行不生不生無行即無生行也。

  因聞喻法解知心法本是如如若本如如無生於行能生是起心動念所生是思慮分別若不起心則千思萬慮皆無所生能生所生不生則無思慮之行如是可即無生行也菩薩深解此意而但不知非言語所到。

  佛言善男子汝以無生而證無生行也。

  夫真得無生行者如啞子吃苦秪可自知向人說不得故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若以言語伸明此義則似欲以無生證無生矣若有能證所證似是二法非得無生也故曰這個若是則頭上加頭這個若不是則斬頭覓活又曰是無真是非不真非我無三寸鱉可喚龜。

  心王菩薩言不也何以故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舍云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無諍論無諍無論乃無生行。

  世尊恐菩薩以無生心取證無生行故征以問之菩薩善領佛意而雲不然何以故如無生行稱性而行則行無所行任運而用則相不可得稱其實性則無得無失以性本具故稱任運則無見無聞相處空故如世尊所云詮表其理假說名字達名字性空則無言說因言說故無知現知無相說相言說既空內不見知覺外不見幻相內外既無則何物可取何物可舍無可取捨何有取證若有可證則有不證便成諍論。

  佛言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汝言有取證者即是諍論汝可於中有得阿?菩提不此問蓋為三乘之人執有可證寄以斥之使菩薩款以答出使人必信故金剛雲若有法得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義同。

  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凈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本無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非不明而問對佛伸明為眾作標則故故曰我無得菩提何以故性中本是具足云何有得亘古常存云何有失菩提雲覺覺法自性故對迷說覺本是不迷云何有覺心不自知云何有知知覺即是思慮分別即是生滅內之思慮本無外之生滅何有凡夫著分別則轉智成識菩薩了分別則轉識成智是名清凈性又名無分別智是清凈性中不著有為不著無為不為有無之所間雜亦復無有言說真空絕朕故非有任運無礙故非無稱體寂然故非知靈明常照故非不知用例一切萬法莫不皆然也何以故一切思慮一切生滅皆無處所無決定既無處所無決定則於中無有得無有不得是二者皆不可決定說故何以故若決定說無得則互古無有一人發菩提心求出三界者若決定說有得則三乘之人滯著不舍何能證其稱性妙樂之地也是故得與不得皆不可決定何以世尊問我得菩提也金剛經佛告須菩提實無少法可得得阿?菩薩此中菩薩自款無法得菩提者父子似同一口更無二旨也。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過無相體寂無生所有諸識亦復如是何以故眼眼觸悉皆空寂識亦空寂無有動不動相內無三受三受寂滅耳鼻舌身心意意識及以末那阿梨耶亦復如是皆亦不生寂滅心及無生心若生寂滅心若生無生心是有生行非無生行內生三受三行三戒若寂滅生心則不生心常寂滅無功無用不證寂滅相亦不住於無證可處無住總持無相即無三受三受等三悉皆寂滅清凈無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禪無生無行。

  佛以兩如是者一以印其無得菩提二以印其無決定可說也所有心法不過以無相為體無相則無生心法既以無相無生而識豈有生耶故曰亦復如是下釋識之所以無生者眼即是根眼觸即是塵根塵空寂識亦空寂根塵識三者互為因緣起必同科而空亦同寂以無相為體無動不動譬如明鏡對境影現不現非鏡於現不現兩忘能所眼根對境亦復如是故無動不動三受者即第三不苦不樂受也若證無生則根塵寂滅三受不生若生寂滅則不生不滅若有不生不滅便有不苦不樂是名三受曰此現量根性屬無記同於明鏡無動不動喻似有理如心意意識有思慮分別八識含藏無始善惡種子豈得同五根耶答意根無自體如眼等故如幽室見亦無現塵如色等惟緣過去落謝五塵起思慮想如夢所見了知如夢則全體空寂意識亦無自體緣塵而有分別前塵不住識亦不住以不住故故名空寂非謂永寂為空寂也末那還是意根阿梨耶還是八識譯人欠巧雖則具含無始種子性是無記不含而含猶如明鏡形不到鏡鏡不到形而能妙含雖則妙含本無能所故常空寂是八種識分則有記無記似有二種合則同一無相為體以無相無生故不生寂滅心不生無生心此乃真心無為故無能所若如凡夫心識起能所執我能寂滅我能無生是則有生以有生故內起三受由三受故便起貪等三行為治貪等故有三戒若能所生則有受等心生若寂滅生心則不生以不生故無功無用不證寂滅者不住無為也不住無證者不廢有為也於有為無為二邊無礙則能總持世出世間若善若惡若染若凈若能若所任運自在皆成妙善故三受等悉皆寂滅矣不住坐禪者不證寂滅也不入三昧者不住無證也。

  心王菩薩言禪能攝動定諸幻亂云何不禪佛言菩薩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無生禪禪性無生離生禪相禪性無住離住禪動若知禪性無有動靜即得無生無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動以是智故故得無生般若波羅蜜。

  佛塔因治動亂故說禪定若謂有禪可住禪即是有為是動而安知禪之性不動不亂是無生禪所謂那伽常在定更無不定時何以無不在定以禪性無生無生則無相無相則無處所可住了無住故即得無生禪無生故般若亦無生也。

  心王菩薩言尊者無生般若於一切處無住於一切處無離心無住處無處住心無住無心心無生住如此住心即無生住尊者心無生行不可思議不思議中可不可說佛言如是如是。

  一切處無住者不住有為也一切處無離不住不住也直使住與不住無可用心無用心故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般若無為而無所不為如此用心則入不思議以不思議故不可決定說不可說亦不可決定說可說須知說即無說是為說通無說即說是為宗通宗說兼通無礙寧非不思議耶佛以雙許兩證允其宗說不礙也。

  心王菩薩聞如是言嘆未曾有而說偈言。

滿足大智尊  廣說無生法

聞所未曾聞  未說而今說

猶如凈甘露  時時乃一出

難遇難思議  聞者亦復難

無上良福田  最上勝妙藥

為度眾生故  而今為宣說

  無生之法三乘各各稱得但彼以分證知隨分齊己所領上地下惑迥不能知故不能廣說惟有諸佛盡窮般若源底故圓滿具足能於大眾中廣說無畏也三乘賢聖一向齊己所領於此圓滿無生之法向所未聞而今得聞世尊為眾生根性不同將此一乘無生之義作隱顯半滿之說今也四十年調護根性已純涅槃將近故罄說無餘故向所未說而今說也如是一乘了義之法猶如甘露有能服者皆得不死而此法但恐不聞有聞之者皆契無生但不能常說四十年不說而今時僅一說而甘露亦不能時有既非常時所有是為難遇遇亦不能即信是難思議也如是之法於其無量劫無量國土名字尚不得聞何況得聞其義是為聞亦難有能一經耳目永作菩提根本為良福田亦如妙藥善療身心等病諸佛為度眾生故向所未說而今說之。

  爾時眾中聞說此已皆得無生無生般若。

  兩無生者上句是禪定下句是般若菩薩問一禪能攝動今也由禪而達般若亦無生可謂一舉而兩得也。

本覺利品第四

  此品據序品之意應在後彼雲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首品雖是總標如阿伽比丘所贊可謂一味真實也次品名無相三品名無生此品應是入實際品然後入之不失次第何以卻將此品在前蓋由前二品備顯無相無生之義夫何以知其無相無生耶以本覺妙明無為任運不假造作不屬安排古所謂自性天然之佛法爾如是入實際品自六行而後入實際似涉一分修為故在後矣本覺者即人人之法身利行者即人人之法性法性非生滅而亦非不生滅用顯無生義法身無相而靡所不相用顯無相義還是成前三品之意也。

  爾時無住菩薩聞佛所說一味真實不可思議從遠近來親如來坐專念諦聽入清白處身心不動。

  法性一味無餘味法身一相無餘相法身法性體用相須二名一義同名真實一味則普收餘味猶如大海一相則妙含眾相猶如虛空不有而有不無而無故名不可思議法身即是本覺人人本覺即是如來是為正因佛性也是如來者即諸法如義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菩薩深證此理直以不來相而來故從遠來非至而至故從近來何以如此以身心不動故。

  爾時佛告無住菩薩言汝從何來今至何所無住菩薩言尊者我從無本來今至無本所佛言汝本不從來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議是大菩薩摩訶薩即放大光遍照大千界而說偈言。

  從無本來則來無所來至無本所則至無所至不來不至則法身之理本是如如何來去之有而如來深知菩薩證入此義對眾發明欲使現前眾等重重證入無相無生之義自信本覺妙明之性本來具足非從外得故如是而問菩薩以如是而答所以世尊贊其是大菩薩也即此一問一答顯法無餘使人人斷惑即是放光照世界也。

大哉菩薩  智慧滿足

常以本利  利益眾生

於四威儀  常住本利

導諸群庶  不來不去

  若以有為智慧有修有證自有分限不名滿足此菩薩以無住為本建一切法稱本地風光無得不得一念便名滿足本利者即無為以無為任運化利眾生前文所謂無生於化不生無化者化大焉於四威儀一味無為使諸眾生法而則之各證法身不來不去故世尊贊之也。

  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唵摩羅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以轉諸識入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菩薩意謂我從無為法性來蒙世尊深相讚歎我聞諸佛有二種利一者無為實智二者有為權智若一味用實則群機不能概被若一味用權則三乘不能究竟未審世尊以何法轉諸眾生情識入唵摩羅唵摩羅此雲白凈識即是第九識前五六七識是世間相故是情識八識則具含世出世間九識惟是出世間所謂轉彼世間情識入出世間之凈性佛答惟有一覺我為眾生或實或權無方開示究竟本懷惟是一覺何以故佛及眾生惟一本覺無二覺故以無二故常以一覺覺諸眾生皆得本覺所謂本覺者本自有之與佛無二諸佛已悟眾生正迷聖人憫之無方開示無非為此一覺也眾生既言其迷不可雲無以非無故性常空寂情識所覆妄計動靜了情不實則知性決定有本來不動。

  無住菩薩言可一切識皆緣境起如何不動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本師稱實而答故曰本來不動菩薩隨情而問故曰皆隨緣起可字應作如字佛答汝雲一切皆隨緣起汝今諦觀法法何狀境不自緣因識顯相識不自識因境顯識是二者遞互為因亦遞互為緣識空則境無相境空則識無用識境二處性本空寂不知何者是識能隨緣起。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如何言見佛言見即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有見。

  佛答汝前問以何利轉諸情識入唵摩羅故我以本覺稱實所答故言一切境空汝何以情識為實執有所見汝言云何有見諸佛證真本覺則見及見緣猶如空華本無所有眾生為情識所迷能見所見同名妄想且如可見之境性決定是空是無生無相彼不自名因識立名以不自名故皆空寂是一見境例彼一切莫不皆空此乃即外境為辨若即內身則父母未生已前一無所有已生之後四大和合幻成微細推析四大各離何者是身能見之身尚不見何者是所見之境。

  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識空覺亦應空。

  境即是塵身即是根根塵識三即名情識為轉情識故說本覺迷去覺除則覺亦應空。

  佛言可一覺者不毀不壞決定性故非空非不空無空不空。

  對迷說覺覺亦應空此特名字而本覺自性決定不空不可毀壞非如情識之不實也但此性圓融自在能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而實非空非不空能空能不空但非三乘劣智所解矣。

  無住菩薩言諸境亦然非空相非無空相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決定決定性根無有處所。

  如佛所說本覺如如不毀不壞非空不空諸境亦應如如非空不空前解根境空故覺亦應空以覺例境此解覺性如如則知境亦如如以境例覺前後相承深契佛意故佛印雲如是彼幻境可空彼真境則非空非不空有決定性故言不空無處所故言空。

  無住菩薩言覺亦如是無有處所佛言如是覺無處故清凈清凈無覺物無處所故清凈清凈無色。

  前以覺例境以覺性如如則知境亦如如今因境之幻色無處所故則知覺之幻名亦無處所而佛印其解為然故言如是於清凈性中何處有覺之幻名何處有境之幻色故同一清凈清凈者即是空義。

  無住菩薩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佛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何以故色無處所清凈無名不入於內眼無處所清凈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凈無止無有起處識無處所清凈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性無有覺覺則為覺善男子覺知無覺諸識則入何以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斷已入無住地無有出入心處無在決定性地其地清凈如凈琉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覺妙觀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

  菩薩因聞性境如如非空不空不可思議則廣推根塵識亦復如是可謂聞一而知余者矣佛與印成而復分別之可謂慈悲之至也色者舉塵而言清凈無名上則言幻境非色二文合看一色以例六塵可推舉一眼根以例六根根不能出塵不能入以本覺法界為一大圓鏡雖則交光相接智人觀之而彼彼不相到非內非外而亦宛然內外非不思議而何世出世間所有諸法皆從心生而心性本空不住三世以剎那不住故求其起處亦不可得識因根境而有分別根塵既泯識亦無處處尚不有何能緣塵而起分別耶是根塵識等性本皆空寂無有覺與不覺法爾如是眾生在迷對迷說覺故有覺不覺名若能知本覺如是則無有能所為覺也覺知無覺覺尚不有則諸識復入本覺彼名色等一切皆空直入金剛智地是地即等覺後心一切名相至此悉斷斷已入無住地者是謂妙覺以妙故不住世間不住出世間不住有不住無不住得不住失究竟心性決定無處雖則無處而性決定不空若定執無處則落外道邪見若定不空應有可見以清凈性無朕無兆非狀貌可見也以清凈故內外無障如琉璃以平等故聖凡並育如大地以本覺妙明觀察世出世間纖悉洞了如日光利成得本謂功成行滿得入本覺以斯道覺斯民如大法雨此句全是利他前來諸句皆是自利二利具足是入佛智地金剛智地下結釋真性不空應合有見以無相故空無見有功能故決定不空也。

  無住菩薩言如來所說一覺聖力四弘智地即一切眾生本根覺利何以故一切眾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眾生本來無漏諸善利本今有欲刺為未降伏。

  如佛所說本覺之中本具自利利他之力諸佛菩薩因中所發四弘誓願菩薩所到金剛智地原是眾生本分體用即身中本自滿足嗟嗟一切眾生高推聖境自甘絕分寧不為自欺也本覺者心佛眾生共稟之體自利利他聖凡同具之用諸佛已證凡夫在迷菩薩發四弘誓以求到金剛智地為得菩薩雲道心眾生凡夫一發道心便名菩薩便名滿足故曰菩薩初發心便登正覺也佛印如是者肯諾相半汝說本來滿足而不知滿足中有不滿足本來中有不本來何也諸聖已拔欲刺故證聖乘可稱滿足凡夫欲刺未降若不修行終難具足菩薩伸明欲啟凡夫下劣慢而佛之所答為除外道自然慢一問一答各有其長。

  無住菩薩言若有眾生未得本利猶有採集云何降伏難伏。

  誠如聖訓則一切眾生迷此常住本覺用諸妄想攀緣諸欲侵損法身故名欲刺然是欲者眾生深著拔之甚難而未審以何方便法門施諸眾生令其降所難降拔所難拔。

  佛言。

若集若獨行  分別及以染

回神住空窟  降伏難調伏

遠離諸欲刺  解脫魔所縛

超然露地坐  識陰般涅槃

  初句頌八識以此識具見相二分故見分名獨行識體是無記故相分名採集識能遍緣六七故總別相攝故以總從別則七六宛然以別就總則惟一八識無有別體故二句頌七六識六識有分別故名分別事識七識有思慮故名染污識以見從相出名採集以相從見入名獨行由採集故分別染污隨之而起其猶狂猿之難伏也若迴光返照攝相歸性常居空宅所有難伏之貪嗔悉皆降伏矣且貪嗔等為根本煩惱欲刺為枝末根本既降豈枝末之不能遠離耶而魔縛之不能解脫乎欲刺既遠魔縛已脫寧非如露地白牛永絕遮障即此識陰便名涅槃矣無瑕師刊本無遠離欲刺一句予添入未知可不識者證之或曰和尚所云採集是八識相分差也八識是無記不能採集故若然者云何楞伽偈雲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心非八識耶曰此是八識見分非是相分何為相分如所見山河大地是色法無有分別故名採集若以山河大地等色法為八識相分此之色法為在眾生身內耶在身外耶若在身內者彼諸山河應無屬當云何而雲此張家山此李家田耶若在身外於汝有何交涉而雲是汝相分若定執彼無知而此有覺分此見相二分正是凡夫外道所執云何顯發聖教異彼外道耶曰相分是八識變起故經雲山河大地咸是妙明心中所現彼外道不知從自識變起故異正教也若如汝所言而復引類不全彼雲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其所現秪這不知二字正指心境雙迷分自別他作內外見佛為遮此過故立此萬法唯識宗唯一自心更無他物剖一心而為二分以生滅不停者為相分離緣獨立者為見分彼二乘得滅意根便是滅相分也未盡見分取證涅槃迷彼寶所故目小乘頌雲二乘不了因迷執寧非不了見分謬執意根盡為涅槃耶若見分盡即證大涅槃成圓鏡智無從有身境之異也若不是相分者彼所滅意根是何分也曰所滅意根是六識於八識何預若所滅意根不預八識非相分者則一身之內應具二知何者是汝經雲性中相知用中相背相背故功用不同開為六七以相知故總是一心八識無別有用即彼六七為相分六七無別有知所知所見即八識見分世出世間所有萬法不出此二攝盡無遺若謂此外別有山河大地無知色法為相分與彼凡外何所異焉故馬祖曰凡所見色即是見心韶國師雲心外無法滿目青山西天比丘有思淫女思久夢遺覺後乃雲彼既不來我亦不去不去不來而淫事得辦寧非萬法唯心乎豁然大悟證阿羅漢豈非悟此相分虛幻不實而又能成辦妄業耶但未盡見分秪證小果故經雲汝諸聲聞雖得六銷猶未亡一此一六之義豈非見相二分耶若以緣塵分別者謂之見分山河等色法謂之相分彼此兩立所謂萬法唯識甚難融會矣若雲八識是無記性不能攀緣此復不然頌雲性惟無覆五遍行此一句明分二分也此中遍行與彼五六七識之遍行同耶異耶若有異者至何分齊知其為異若無異者豈有彼能攀緣而此獨不能攀緣耶若雲此能生起不能取境故不名採集者此亦不然生起是卒爾心不是作意何也覺時或有精細者先作意而後動念夢時是誰作意往來酬答宛然知覺苟許生起非卒爾心所觸者與誰相觸而起受想思耶終不應言心自觸心心自受心若不許其言何故不許相分是八識採集而雲相分是世間山河大地等色法耶經雲見色之時見非是色豈非是自己相分之見非是山河等色耶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豈非是見分之見非見相之見耶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豈非盡此二分乃真唯識性耶予私謂無他此論自西天傳流此土年代浸遠不無其訛所謂字經三寫烏焉成馬學者未能見性宗師舊說以為有知者是見分無知者是相分吾未聞世人喚山作人謂他各有心識覺知若未有此見則各各知人是有情山等是無情不知此論欲成立何事欲遮何道也若然者如和尚所論遮何等過成立何功答遮自他內外取捨之過成立自性無礙自在之德譬如良馬見自身影不復驚怖又如有人為人所觸勃然起嗔若自觸自身則嗔不復起以了自己故今之成立亦復如是了萬法唯識不復有生死等怖不立自他等相超然自得矣。

  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何以故涅槃本覺利覺利本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本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云何有住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唵摩羅識。

  菩薩聞回神住空窟即得離欲刺脫魔縛而識陰得入涅槃是知涅槃獨一無伴安樂無比常住於此得解脫不佛謂涅槃為安樂眾生為狂勞所困故說法門以治之若病去葯存執葯反以為病故是涅槃縛也永嘉雲舍妄想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猶如避溺而投火義同所言涅槃即是自性本覺之安樂也非從修為所得在眾生最初一念未生已前為本覺為因因在菩薩修行末後證得為涅槃為果果以本末不二故涅槃即本覺本覺即涅槃其間本分無生無滅悉等無異以涅槃即是本有之覺故無得者尚無有得有何可住若了本覺無得即知涅槃無住以本覺無生無住則涅槃無動無住若住如是金剛智地則知心離三際入唵摩羅識也前問以何利轉轉諸眾生情識入唵摩羅識佛答但依本覺無生之理證入無生到金剛智地自然而入也。

  無住菩薩言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

  菩薩恐三乘作有得想故伸以問之若唵摩羅識即本覺凈識應無所得有得則非本覺如前所示今言識有所入有入即有得那得言無。

  佛言不也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善男子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即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迷子喻五陰眾生金錢喻本覺凈識迷背不知喻迷而不覺遊行十方喻備造十惡經五十年喻五陰為謬既迷法界真性執五陰為自己無禪定資身曰貧無法財養命曰窮綿歷六道曰困受種種逼迫曰苦專事求索有二種一者眾生為養身命求索五欲名利等二者外道頗厭世間求生天上修行邪見等彼二者皆依世間有為功用故不充足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者即諸佛默然知眾生具足本覺凈識起以說法而示導之故曰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良由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當說法令其開悟此之謂也而謂子言汝執金錢蓋六道眾生雖則五陰相隔而本覺妙性未嘗有失若能開悟則一切具足其子惺已者喻眾生悟入雖則悟入心大歡喜作有得想其父諭其本有之物非從外得何喜之有合喻唵摩羅識人人本具向因迷而不返故謂之出出而未嘗出也今因我開示汝等悟入故謂之入入而未嘗入也何以故以本覺自性非出非入以文字詮表示人有出入名若忘名契旨則得得非得。

  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

  父子情同一體子樂則父樂子憂則父憂初見子迷何不即救要待五十年方起救之豈父之心也耶。

  佛言經五十年者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遍計。

  涅槃經有四種喻借喻非喻似喻假喻此即借喻也以五陰難曉借世間年數以喻之非同世間實隔長遠也若一念未生已前即等諸佛稱體富足一念已生即落五陰備造十惡便名貧窮遠行則備歷六道遍計則廣執名相。

  無住菩薩言云何一念心動佛言一念心動五陰俱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一念不生則本覺自心名字尚不可得一念既生則千思萬慮皆屬五陰由思慮故一陰十惡則五陰五十惡頓然具足以佛與眾生於一念已生未生便分得失故古人恆勸學者向一念未生前會乃至父母未生前洪蒙未判前看莫有不根乎此也。

  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云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生一念。

  菩薩意謂一念心生便具眾惡誠如聖訓不可不慎也而凡夫集氣所醉云何得無生念若用心遏捺是止病若任心生滅是任病若動心修為是作病若永滅不生是滅病未審世尊以何方便修行令入佛答四威儀中以坐為上令彼眾生安坐心神自然住金剛地靜念無起身心安泰無別方便也六祖雲汝但不思善不思惡只恁么去自然心入無生湛然常寂本於此。

  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凈無染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佛言如是。

  向因背覺合塵千思萬慮勞役心神今也蒙佛開示離塵則無念無念則無覺覺念兩忘則心神安泰非因修得是本覺本利其間非動非靜非得非失本覺常然如手內之金錢常在不無有無之義隨世間有四句所謂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既悟本覺則四句盡遣故曰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者對昔時之迷覺知無覺對今日之悟以悟故所得本覺是本利本覺得得非得能覺是者不為有無得失等所染亘古常存故曰不易始終無異故曰不變以性決定故不可思議也。

  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

  菩薩向所聞者皆是三乘權說權實互隱心未盡惑今聞一乘了義無餘故自慶得未曾有。

尊者大覺尊  說生無念法

無念無生心  心常生不滅

一覺本覺利  利諸本覺者

如彼得金錢  所得即非得

  余經皆稱世尊而此經概稱尊者尊者乃羅漢之通稱豈如來類羅漢耶而佛亦名阿羅漢又是譯人本國之尊名故不可定尊者而雲大覺尊則揀異小阿羅漢也說無生無念之法無念無生之心非世尊而孰能說之雖說無生無念之法而心未嘗生滅及不生滅生與無生滅與不滅皆自本覺自然妙用用是妙利利諸眾生眾生無得而我亦非與。

  爾時大眾聞說是語皆得本覺利般若波羅蜜。

  金剛三昧經注卷第二

卍續藏 第35冊 No.0651 金剛三昧經註解

金剛三昧經注卷第三

明會稽顯聖寺沙門 圓澄 注

入實際品第五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不受一塵故大眾得所非得不舍一法故不妨以方便導人又不受一塵則問答無門不舍一法故無問自說。

  於是如來作如是言諸菩薩等本利深入可度眾生若後非時應如說法時利不俱順不順說非同非異相應如說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海無令可眾挹彼虛風悉令彼庶一味神乳世間非世間住非住處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何以故諸法空相性非有無非無不無不無不有無決定性不住有無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而能惻隱諸菩薩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

  印前菩薩得所無得即是本覺利行乘此利行可度眾生如現前大眾根利時熟當以無說為說無化為化無修是修無得是得直如良馬見鞭影而行不待多說若如來滅後根鈍時非當如正法種種方便而說之也若五濁斗諍之時純是邪見鈍根當順不順說順則方便不順則種種呵斥呵斥即是逆化順即是正化正則權實並施逆則惟權無實何以作如是三種說蓋根性萬差故非同不可一概本覺一致故非異不可永棄故當順其相應方便逗化故曰引諸情智流入薩婆若海情即是邪鈍智即是利根惡世雖鈍亦有可化之眾無令可眾虛過無益眾庶雖則不等而菩薩運慈等以神乳而孚育之世間出世間住即是世間相非即是出世間相洞了五空無有取捨何以無取捨以法相空無自性不屬有無而亦非不有無無決定性故不住有無豈凡夫權位聖賢之智而能測哉能知是利即是菩提。

  爾是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大力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尊者如佛所說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云何五空而不取捨佛言菩薩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識義是空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無空相無相之法有何取捨入無取地則入三空。

  三有者即欲有色有無色有六道者地獄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欲有名五趣雜居地總收五處色有即色界無色有即無色界三有廣被四生六道統具二十五有同是真心中影像非有非無非不有無三有六道是世間義法相名相則舉世出世間如是名相皆依識心而有分別內窮心識本空則外之名相何有雖雲三有六道名相心識一切皆空而空亦不可得何也諸佛為度眾生文字詮表目之曰空然空不自知為空有不自知為有以稱性法不可得故何取捨之有。

  大力菩薩言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

  空相亦空上所謂三有六道等空空亦空所謂空不住空也所空亦空者能所皆空也所說空等雖無能所等相而不無真空之性實而非虛但非文字語言所到故謂之不可思議也。

  大力菩薩言不無真實是相應有佛言無不住無有不住有不有之法不即住無不無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無而詮得理菩薩無名義相不可思議何以故無名之名不無於名無義之義不無於義。

  菩薩問不無真實是相應有云何復說三有六道等相是空佛答無不住無有不住有其間必有真性之所建立若非真性能有能無而法法無性彼彼不相到不有應是無以無不住無故不即住無不無應是有以有不住有故不即住有然非有無何以詮表其理而示諸後人而真實性中雖無名義然亦不無名義故難思議也無名而能名無義而能義釋成法性不思議也。

  大力菩薩言如是名義真實如相如來如相如不住如如無如相相無如故非不如來眾生心相相亦如來眾生之心應無別境。

  名不自名因名詮義義不自義因義顯名既互無自性即真實如如所言如來者亦應惟名以如不住如同於有無名義以如中無相相中無如非如非不如故是如也而眾生心相相既是如心豈不如故曰無別境也。

  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凈故理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是境虛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境。

  眾生心性本凈猶如寶鏡本來如是垢積穢生便不明了心染情垢便有三界猶如病眼別見空華似有外境究竟虛妄非離眼而別有亦非眼中本有皆病為謬眼病若除空本無華三界萬法皆由妄心所見似有外境究竟諦觀非離心而別有亦非心中本有若了妄心本空則如如無別也。

  大力菩薩言心若在凈諸境不生此心凈時應無三界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則無所見菩薩內無眾生三性空寂則無己眾亦無他眾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則無三界。

  菩薩領前心外無境之意謂境由心染而起若心在凈境則不生佛印可其解也心不生境猶鏡之不生山河也境不生心猶山河不來入鏡也雖各各不相到而騰輝弄影皆鏡之功由鏡之所現也心境雖各各不相生而能見所見莫不皆心之幻現也心若不幻則無所見印其心在凈則境不生矣以不生故內不見眾生無善性惡性無記性外無境故則無他眾得如是利用何三界之有。

  大力菩薩言云何二入不生於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理入者深信眾生不異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金剛心地堅住不移寂靜無為無有分別是名理入行入者心不傾倚影無流易於所有處靜念無求風鼓不動猶如大地損離心我救度眾生無生無根不取不舍菩薩心無出入無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為入菩薩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虛棄何以故不無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爾清凈。

  真性即是理不異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此言體同也而復不一者此言位別也釋不異之義若不異者則佛及眾生應無差別以位不齊故言不一若謂此性生佛共同則應一人成佛則一切皆成皆成則不名不一若不成則不名不異佛謂理雖無異事則不同諸佛證窮法界等一清凈眾生為客塵所翳自障不入不得不異佛知無異故欲使眾生斷障得入故說真性之理不異如是開示使知生佛異與不異一與不一瞭然明辨能信自性不出不入時中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者如礦中之金不得因緣煉製終不見金故不無者礦中決定有金故非同頑石之無也凡夫隨事順取則自他宛然諸聖順理逆觀則自他俱寂以俱寂故不見凡聖之二以不見故則住金剛心地也行入者即逆事把守也以把守故心不傾倚事乃心之影像了影即是自心之像不為外境所動以了境無處所故了境無處則心不攀緣故曰靜念無求也譬如風能鼓動萬物不能動於大地境風能動一切凡夫而不能動於金剛心行人也何以不能耶凡有心則能動是菩薩了心非心彼外境豈能動也然守往不動則落二乘不能化利眾生是菩薩雖則了心不動以不壞慈悲能熾然常動救度眾生所謂聖人無已而靡所不已也理入無生行入無相無生無相故不取不舍離取捨故心境如如當體湛然非出非入何為無出理性無生故何為無入事行無相故猶如寶鏡內無所出外無所入而形影斯睹瞭然不昧也以不昧故法相不空何故不空以心中具足法性出生功德雖則具諸功德而心剎那無生故非影前塵空故法爾如是非造次也。

  大力菩薩言云何非心非影法爾清凈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識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有為不相應法非心無為是相應法非所現影非所顯示非自性非差別非名非相非義何以故義無如故無如之法亦無無如無有無如非無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離諸諍論不見其相菩薩如是凈法非生之所生生非滅之所滅滅。

  空如法者空乃真如之體如乃真如之用如是體用非能所之法非能故非心能主非識能別非所故心不能使非無故非空非有故非色有為者是世間相應於出世間為不相應無為法相出世間為相應於世間為不相應真如體用非世間非出世間故有為無為皆不預也凡所見色即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顯發究心無處則影亦非有真如體用無聲臭故非相之能顯非言之能示非自性則非體非差別則非用非相即非境非義則非理何也真如義中無有如名無有無如非無如有此二句於真如中遞互生起各無自性惟有名字何以惟名根理之法非理非根根即根境理即義理根境非相義理無生故皆不有二者既非諍論何有如是凈法即真如無生無相之體用非生心動念而法為之生非起意滅除而法為之滅故所謂言思道斷心行處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在各人自肯得旨為妙也。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獨成不羈不絆不聚不散不生不滅亦無來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議。

  領前開示之意皆不可思議也不合者領前不共之意不獨者領前不一之意不為煩惱所羈不為五欲所絆不聚者內無所積不散者外無所緣蓋真理虛玄非心思言識之可得也。

  佛言如是不可思議不思議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不異心心本如故眾生佛性不一不異眾生之性本無生滅生滅之性性本涅槃性相本如如無動故一切法相從緣無起起相性如如無所動因緣性相相本空無緣緣空空無有緣起一切緣法惑心妄見現本不生緣本無故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凡夫之心妄分別見如如之相本不有無有無之相見惟心識菩薩如是心法不無自體自體不有不有不無菩薩無不無相非言說地何以故真如之法虛曠無相非二乘所及虛空境界內外不測六行之士乃能知之。

  前文理入行入非心非影菩薩解不可思議而如來恐在會之眾推在聖賢分上自甘絕分佛謂即如來不思議心一切眾生心亦如是何以亦如是耶蓋真如界中絕生佛之假名皆是自心之別號故無異也以無異故眾生佛性即如來之性不一不異眾生之性無生滅即真如之性無生滅也何也三乘所觀生滅與不生滅如同水火不相和合一乘頓觀當其生滅即不生滅生滅者相也能生滅者性也於真如分中無能無所一本無有以真如無動則亦無靜靜乃寂滅之性動乃生滅之相二者等觀真如何有若執無有則落二乘斷見不妨緣起起即無起動即不動以真如不守自性則隨緣變現以真如不壞自性能不變隨緣以因緣性相性本空無故能圓融自在凡夫不了真如如是於能緣所緣能空所空不知本無惑心妄現而安知現本不生如空華幻影當其現處本來無有心生妄惑則一切皆有心契真如則一切皆無空王者即虛空之性廣大自在喻之為王而虛空無乎不在求其處所了不可得而凡夫之心虛妄分別謂有處所安知真如之相相本如如本來無有無有之相皆由眾生惟心所見不無自體法從心生也無體則法無所依自體不有心從緣現也緣散則心亦不有無與不無皆非言語所到以真如之境非二乘所測也。

  大力菩薩言云何六行願為說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迴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覺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

  十信者楞嚴雲從真妙圓重發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陰處界三不能為礙如是乃至過去未來無數劫中捨身受身一切習氣皆現在前是善男子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念心住妙圓純真真精發化無始習氣通一精明唯以精明進趣真凈名精進心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慧心住執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迴向心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凈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戒心住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暉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心中發明如凈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名饒益行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瞋恨行種類出生窮未來際三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痴亂行則於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無著行種種現前咸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一一皆是清凈無漏一真無為性本然故名真實行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眾生滅諸度相回無為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迴向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迴向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迴向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掛礙名無盡功德藏迴向於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凈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真根既成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眾生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真如相迴向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迴向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迴向阿難是善男子儘是清凈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即以佛覺用為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為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凈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凈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蔭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此經一乘頓教頓圓佛體不同纓絡惟取楞嚴為準以金剛三昧與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涅槃佛性同體異名故也。

  大力菩薩言實際覺利無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實際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

  佛說本覺利行無出無入六行之士有修有證是二者甚不相應未審欲入實際以何心法得入佛答我說本覺利行是體是因六行是行是用由用達體達體則因亡因亡則無證無得即此無證無得心無涯際是入實際義無別有際也。

  大力菩薩言無際心智其智無涯無涯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實際如彼凡夫軟心眾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堅心得入實際。

  由六行而入實際入實際則功行兩忘如如在定心智無涯誠如聖訓若凡夫心喘入定猶難何能入於實際未審以何法御耶但凡修止入定有四位一風二氣三喘四息至息道綿密方得入定爾今凡夫之輩雖離風氣猶有喘追故請法以御之也。

  佛言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滴瀝成海大風鼓浪大龍驚駭驚駭之心故令多喘菩薩令彼眾生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以禪定故心則無喘。

  內外使者即五十一心所用分內外心能使物即是如來心隨物使是名凡夫滴瀝猶言積集也心隨使流積集萬法容內心海猶海之內百川也以八識具含無始種子大風者即六塵境界大龍者即心王也此心靈變自在喻之如龍故楞伽雲八識如大海六識境界風七識波浪生義同若能修止止久則喘除喘除則息道綿密攸然入定住定則無喘此必然之理也。

  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實際大力菩薩言三解脫法是何等事理觀三昧從何法入佛言三解脫者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理觀心者心如理凈無可不心。

  虛空解脫者即是法身猶如虛空充塞十方無乎不在無形段可得非邊表可求金剛解脫即是妙有猶如金剛入泥入水不為污損般若解脫即真空破一切幻有故是三者非一非三而亦即三即一故名不可思議也心如理凈者智契真如非生非滅非有非無非垢非凈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實謂文言道斷心思路絕古人所謂去無汝用心處是也。

  大力菩薩言云何存用云何觀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凈心流入是名觀之菩薩如是之人不住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故雖無法服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不住二乘入菩薩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

  心即是理事即是境心境如如是名不二內即是心外即是境舍事從理謂之入以理就事謂之出以如如故不二不二故常住一相無得無失事得理融謂之一理隨事變謂之不一若事若理皆從凈心流入也能如是修觀之人不住二相謂有無生滅事理染凈等相也以不二故非真非俗超然住虛空地不假法服不具持戒而直入菩薩乘迥超二乘也此名初心正覺佛華嚴謂初發心便登正覺思益謂未得果而聖義同自迦葉以下諸大祖師皆住此地所以僧問南陽忠國師曰和尚所證法身與三世諸佛是同是別師曰汝問因中法身耶果上法身耶曰某甲愚蒙不知乞和尚開示師曰若問因中法身老僧與天下老和尚三世諸佛如水注一瓶水更無少欠若問果上法身老僧未夢見在從此發信由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乃登妙覺故曰後當滿地成佛菩提今人不識此位將謂悟道便同果佛高推聖境自甘絕分不即發心者哀哉。

  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宜應敬養。

  所言出家者一曰世俗家二曰三界家三曰無明家前文雖不出家不出三界無明家也不住在家已出世俗家也此非出家非不出家者所謂未得果而聖也何則若悟真如實際之理無生無相心獲安樂已受如來衣蔭不但人天之敬仰沙門亦應敬養如龐居士流又沙門者佛之通稱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越三界著如來衣入法空處坐菩提座登正覺一地如是之人心超二乘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印釋前解為是心越三界名入涅槃不在剃髮入法空處名著佛衣不在披緇登正覺名坐菩提座不在道場也。

  大力菩薩言如彼一地及與空海二乘之人為不見也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於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數劫猶不得覺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後得佛身如彼人者從舍闡提即入六行於行地所一念凈心決定明白金剛智力阿[鞥-合+(白-日+田)]?致度脫眾生慈悲無盡。

  彼一地者即初心正覺之地及與真如性空之海實大心境界非二乘所得見也如來印解非二乘全無但為三昧所醉暫時迷失定醒發心還得佛地如是存用觀想之人從舍闡舍一念發心即入六行一地者即圓教初信心地亦是干慧地慧與佛齊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從是發足修行六行以臻妙覺如斯亦由漸而入何稱頓教大心此菩薩一念凈心決定明了同金剛力不同三乘漸機上地下惑自相猶豫而不明了者比一獲己利即運慈悲普度眾生所以不同二乘也。

  大力菩薩言如是之人應不持戒於彼沙門應不敬仰佛言為說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識海澄九識流凈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諸集滅定不離三佛而發菩提三無相中順心玄入深敬三寶不失威儀於彼沙門不無恭敬菩薩彼仁者不住世間動不動法入三空聚滅三有心。

  二乘持持犯作止之戒大乘不持非謂不持性戒也沙門不敬仰內契平等不敬功德天不厭黑暗女兩皆棄捨也佛答彼說戒者實無戒可說為眾生有十不善故教其舍不善而修於善有種種慢故勸其舍慢而修謙敬為心識擾動猶如大海波浪令修戒止止其煩動而住清凈故說持戒如彼存用觀修八識海澄不為八風所動何更持戒八識即心九識即性波浪即七識風即六塵是人七六不生已入滅定不必更滅雖不更滅而亦不起滅定廣作佛事故不離佛而發菩提心無相不礙於相於中道心中超然順入三寶一體雖無可敬而亦不違於敬也。

  大力菩薩言彼仁者果滿於足德佛如來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而發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滅三有心不居寂地不舍可眾入不調地不可思議。

  彼能如是存用造觀於一念便稱滿果以能隨順三佛故足德佛即報身佛如來藏佛即法身佛形像佛即應身佛一念圓現三佛發菩提心不壞化儀故持三戒不違法身故不著事滅三有則不住世間不居寂地不住出世間以應身如幻如化故於世出世間無所住著不壞慈悲故有可度之機隨應說法不調地者無調不調即無功用行非三乘思議之境也。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前說偈言。

  大力菩薩啟問何以舍利弗說偈耶蓋此品標名入實際品菩薩既入實際分無可贊身子乃二乘之人表第二義門又謂之傍贊也二乘極多何以身子獨贊寧有意乎以此實際之理非智慧莫能彷彿也。

具足般若海  不住涅槃城

如彼妙蓮華  高原非所出

諸佛無量劫  不舍諸煩惱

度世然後得  如泥華所出

如彼六行地  菩薩之所修

如彼三空聚  菩提之真道

我今住不住  如佛之所說

來所還復來  具足然後出

復令諸眾生  如我一無二

前來後來者  悉令登正覺

  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以三諦三境圓融照了不偏不倚是名具足此述一品所談圓融之義以圓融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二邊不住亦非離生死而別求涅槃即生死即涅槃雖不住生死而不礙出生入死度諸眾生不住涅槃而亦常受安樂不為煩惱所污故如妙蓮華即染而凈也如是圓融智慧非二乘所有如蓮華非高原所出也然是智慧諸佛非造次而得無量劫不舍煩惱度盡世間眾生然後乃得如彼泥華上以法合喻此以喻合行菩薩度世以何為行釋雲惟此六行是其所行六行為所行以何為得道惟彼三空是道如來於此六行三空經劫修習我亦當如佛誓住生死不住涅槃是一生乃至無量生來此世界化利眾生具足智慧然後自出三界我願如是令法界一切眾生各各亦同此願使前後來皆登正覺。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議汝當於後成菩提道無量眾生超生死海爾時大眾皆悟菩提諸小眾等入五空海。

真性空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薩道無有名相三戒無儀云何攝受為眾生說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佛言善男子汝今諦聽為汝宣說善男子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杜四緣如順三戒具足。

  身子智慧第一一席所聞便解真性空義於性空中於菩薩道無名無相前雲六行是菩薩所行三空是菩薩所證乃得無相有二義故一者自證法不可得故無相二者不通他解上地下惑不相知故無相道無名相而戒豈有實儀耶既無儀範可依欲化眾生將何攝伏佛答實無名相定儀可得善不善法皆依自心之所幻立若能了心無有則無名無相若不能如是悟心則觀意語分別何以故心外無法法從心生心之生法先由意語一念不生外境何狀故曰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一處有二一者緣真放心無為一味修止天台謂體真止而有多種分別具如止觀二者緣俗繫念佛名或持咒誦經故曰制之一處則無事不辦修止則止無所止緣佛則念無所念無念則不計有無無止則不起分別不分別則一尚無名何三之有一三不辨則常住真如住真如故六道門杜三用者即空假中也此答菩薩道無名相義。

  舍利弗言云何四緣如順三戒具足佛言四緣者一謂作擇滅力取緣攝律儀戒二謂本利凈根力所集起緣攝善法戒三謂本慧大悲力緣攝眾生戒四謂一覺通智力緣順於如住是謂四緣善男子如是四大緣力不住事相不無功用離於一處則不可求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攝六行是佛菩提薩婆若海。

  作乃有作以戒有作為性故擇謂擇善如是應作如是不應作等滅惡以如是力用舍為緣律儀則作止持犯善惡對待得名攝善則菩薩本事不假對待以一味善根集福為緣本慧者菩薩根本智慧非安排而得此自利之德自利既具復須利他普運大悲濟度眾生若不度生墮二乘道一覺者即本覺即中道法身神通出假即解脫智燭幻有即般若是三者順如而住用答三戒無儀上二句是別此一句是總總別相收不出自心是四大緣詮表示人不無其名究竟實際本來無相以不住事故雖不住事用時了了故曰色里膠青水中鹹味也若離自心求其名相則了不可得一事攝六行者則一心備具六位也何止六行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則世出世間何所不該六行是因薩婆若是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曾有外乎自心者耶。

  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無功用是法真空常樂我凈超於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系是大力觀是觀覺中應具三十七道品法。

  不住事相者不著有為也不無功用者不礙有為也不著有為即真諦不礙有為即俗諦真俗不二以真空法性為體圓融並運以並運故成就四德超越二我證大安樂心亦不執安樂是大力觀即前大力菩薩所問之觀是觀應具道品領解不無功用之全也。

  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等多名一義不一不異以名數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義無文無文相義真實空性空性之義如實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如理者過三苦海。

  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是道品名雖多而義惟一心心無二用故不異次第不同故不一以文字詮表有三十七數究竟實理法不可得何以不得真如性空之中非文非義以無文故文言道斷以無義故名第一義空惟文與義皆從真空性中流出真性如如以如如故具一切法也。

  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言文言文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說今者如來云何說法。

  如佛所說文言非義而真義無說未審世尊以何說法若一向稱實而應常默然若一向方便分別又墮文義於此兩難取信所以問之。

  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非義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說如無無有無有於無如無有無有無於有有無不在說不在故不在於如如不有如不無如說。

  法本無說以眾生在生死之間不能出離故於不可說中方便為說佛所說義語非文者如人實到北京其所稱述皆是真實眾生所說文語非義者如人道聽途傳凡有所說皆是虛妄以未到故佛所說義既不同於世語有何實義以外道所說斷常所雜是名戲論凡夫所說秪知世間不信出世間是名虛妄三乘所說互成得失秪名方便而佛之說實空不空非空即有空實不實非有而無有無非即應是中道而中亦非中三者不著故無處所既無處所以何說如如如而說以真如不屬文字不屬語言故不涉有無故不計得失不著凡聖故說亦如是也下數句說如如如說意以真如中無有對待之名因有無對待說無有之無以治之有無既去無有於無如真如中無無而真如中有亦無有眾生著二邊故流浪生死佛所說法令其不住二邊故說中道如如究竟絕言如亦不有雖則不有度眾生故不無如說。

  舍利弗言一切眾生從一闡提闡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來如來實相佛言從闡提心乃至如來如來實相住五等位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種子為妄所翳舍離妄心凈心清白知諸境界意言分別二者思位思者觀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別隨意顯現所見境界非我本識知此本識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時先以智導排諸障難出離蓋纏四者行位行者離諸行地心無取捨極凈根利不動心如決定實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五者舍位舍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虛心不證心無邊際不見處所是至如來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

  梵語一闡提此雲信不具從不具信心已來一念發心便舍闡提於中經何等位到如來地佛言有五信者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故信當其首信有十種分別要而言之不出自信身中有真如種子雖有種子為妄所障不得顯現又信所障非他皆由自己意言分別若了意言境界何有思者即十住信者從聞生信思者由思發解解知境界皆由意言非是本識何以非耶以本識中非法即非文言亦復非義文義俱非何能所取捨之有修者即十行由解發行起心修觀心觀同時觀能破惑惑破則智生智生則出障離蓋矣行者即十迴向回己向他不著己求故離諸行地自行已圓故不動決定舍者即十地舍凡入聖舍凡則不住有舍聖則不住空惟空與有皆從正智流出調停眾生有無變易各適機宜不令空棄是謂大悲悲而雲大者無緣慈悲等視群有不揀冤親不起愛見常稱如相不生能度之相若生能度之相其相不稱真如雖則常不違如為度眾生於正等菩提虛心不證何以不證菩薩心量無邊誓不舍一眾生故不見處所者不見有生死可舍不見有涅槃可證如是修行是至如來如來實相上如來是果報佛下如來是究竟佛善男子說雖有五莫不皆由自性本覺逆觀而入非從外得若化眾生當依自悟建立施設也。

  舍利弗言云何從其本處佛言本來無本處於無處空際入實發菩提心而滿成聖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執彼空不得非不得。

  本來無本則心不自知處於無處則道無方所緣空入實入實則非空非不空雙遮雙照是為滿成聖道也不得非不得用喻空際入實之意空不可執故云不得手把空時已有一拳之空故云非不得喻於修道本自具足分無可得故云不得由客塵障故斷障出纏乃證菩提故云非不得。

  舍利弗言如尊者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在事先者一念未生前也一念未生即是本覺妙明本然利用一剎那無生相可得一剎那無滅相可得是為寂滅即此寂滅是真如義以如如故能總持萬德寂滅是不生不滅義雖不生滅不礙熾然生滅是為不可思議也能解此真實空性即是摩訶般若解此者一念能超一切障礙是大神咒能破一切無明長夜是大明咒真性空理惟佛能證是無上咒世出世間無與比並是無等等咒。

  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凈無有諸影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非動非靜用性空故非有非無空相空故善男子若化眾生令彼眾生觀入是義入是義者是見如來。

  佛以二如是證者一以印其得在念先一以印其能總持萬德得旨念前一切結漏一念燒滅所有諸法趣於真空是趣不過者是知真空乃平等中之最平等者雖則真空不妨具含萬德莫不皆從流入等覺三地望前為行布地由初地而至十地者中間即是等覺地望後即是干慧地故曰至等覺已是覺方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妙覺三身即法報化是三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圓融自在故稱為妙九識名白凈識即真空之異名得旨念前便與真空相應於相應中若因若果皎然明凈無有一切妄想影事是法者指第九白凈識是根本性不屬因緣本來如是以根本智天然任運其間非動非靜何以非動非靜以智依體現性體既空則用處常寂以常寂故非有無可及為度眾生權目為空稱性所談則空亦不可得前身子問三戒無儀云何攝受眾生此中告雲若化眾生令其觀入是義。

  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應離四禪而超有頂。

  流者類也其類有四所謂凡夫流外道流二乘流大乘流此中不住諸流者不住凡夫外道流應離四禪者不住二乘流而超有頂而入大乘流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若見如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處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善男子如彼諸禪觀皆為想空定是如非復彼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已寂滅寂滅即如義如彼想禪定是動非是禪何以故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本義義故善男子如是觀定乃名為禪。

  凡夫外道所有諸法惟名無義四禪有次第定亦惟名無義所以入如來本覺義觀則惟義無名如實義中無義為義故心常自在何以自在以住寂滅故所言寂滅者一剎那無生相可得一剎那無滅相可得以無生滅可得故生不名出滅不名入而凡夫所得禪定有出有入皆為妄想建立故不及如來如實義禪也何以不如以如觀如不見有能觀所觀何以不見耶以如相中一切諸相悉皆寂滅所言寂滅者即如實義也凡夫為妄想建立之禪既有出入非無動靜有動有靜總名妄想不稱如禪禪性等於虛空虛空無動靜即禪性無動靜以虛空無染凈即禪性非染凈以虛空體非群像故非法不礙萬象發揮故非影以虛空無分別即禪性無分別也問經中無文何以以虛空類禪寧非臆說耶答曰所言如義者非虛空難以喻明如涅槃思益等經多取虛空為喻也。

  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如實者即眾生本覺妙心實際理地也前文所謂一覺了義又雲一實義諦法華雲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名為一大事因緣乃諸佛之本懷故佛於普光明殿一乘頓演諸大聲聞不信不解由是如來隱實施權將一乘作無量乘說是知一實語中具足多文廣義菩薩能事非鈍根所及將來之世利根者少概惟鈍根而世尊云何方便耶。

  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四句偈中。

  施權則稱性發揮有多文廣義入實則言思道斷一字叵得若能信此如實之法持一四句偈便可得入其猶嘗寶鼎一臠已具眾味飲大海一滴則具味百川何必窮流溯源勞盡心力然後稱得耶。

  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因緣所生義  是義滅非生

滅諸生滅義  是義生非滅

  舍利弗初習婆羅門法路逢馬勝問汝師常說何法勝答偈曰法從因緣生義從因緣滅生滅是因緣自性非生滅身子聞偈豁然悟道即往歸佛此偈與彼但變其文蓋從因緣所生之法是義即是因緣有生有滅若了因緣無性則滅諸生滅而自性非生非滅常住不變也身子最初悟道由此一偈將謂別有餘旨而世尊末後重說此偈則知佛法始終無二義如是則何獨偏為鈍根者說如身子利根亦由一偈悟入臨濟所謂佛法無多子我信之矣。

  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皆得滅生得無生也無生則無所不生故般若現前性空即是體即無生義智海即是用即般若義由性空故萬法參差體惟一寂由般若故雖一真不二不妨大用現前。

  金剛三昧經注卷第三

卍續藏 第35冊 No.0651 金剛三昧經註解

金剛三昧經注卷第四

明會稽顯聖寺沙門 圓澄 注

如來藏品第七

  爾時梵行長者從本際起而白佛言尊者生義不滅滅義不生如是如義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則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惟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議中乃無分別尊者一切法數無量無邊無邊法相一實義性唯住一性其事云何。

  前來解脫等菩薩問者顯中道義次繼之以舍利弗問者顯真空義此中長者問者顯俗諦妙有義妙有不有真空不空皆莊嚴法性不思議境也生義不滅者所謂自性非生滅也滅義不生者所謂生滅是因緣也如是無生而不礙於熾然發生無滅而不妨於寂然常滅即佛之中道菩提為度眾生文字表顯作如是議論若究竟菩提自性則無可分別凡夫於無分別作分別解名之為識諸佛於分別時達無分別義名之為智何以為智以一切萬法由分別故了達無生故曰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之義生與無生滅與不滅分別及不分別皆不可得而思議也以不思議故稱性發揮如壯士展臂何處更容分別也以無分別故具收無量無邊佛法我惟住一性其義云何躡前一切佛法皆住一四句偈中意也。

  佛言長者不可思議我說諸法為迷者故方便導故一切法相一實義智何以故譬如一市開四大門是四門中皆歸一市如彼眾庶隨意所入種種法味亦復如是。

  佛謂汝能常守一性是不可思議也何以故蓋由眾生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變現深沉不覺欲返其迷故以種種方便引導其心雖說種種方便究竟所歸無非一實義爾譬如一市而開四門四門所入無非一市以東西南北所來路異適其便宜不得不四而所到之處不得不一何以故無二處故一切眾生利鈍偏圓根基不一所說之法不得不異究竟所歸惟一自性無二性故所以能住一性則不可思議也。

  梵行長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應攝一切諸味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實義如一大海一切眾流無有不入長者一切法味猶彼眾流名數雖殊其水不異若住大海則括眾流住於一味則攝諸味。

  領前一市開四門則知住一味即具攝諸味佛印許之復廣其喻一味如大海眾味如百川即一而多即多而一圓融自在海不言我能具內百川百川亦不言我等同歸大海無出無入是如是義上則以喻顯法此下以法合喻文顯可解。

  梵行長者言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異佛言長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異故深淺殊故名文別故水在江中名為江水水在淮中名為淮水水在河中名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長者住一佛道即達三行。

  心性惟一凡夫根機大小之不同如江河等水譬心性大小譬根機也真如不守自性隨類得名猶水無定名也水在江則名江水等用譬心性在凡名凡在聖名聖廣譬則六道四生其類無量莫有不從一性之所出生若能了性還源總一佛性惟一性故能住一義即達三行。

  梵行長者言云何三行佛言一隨事取行二隨識取行三隨如取行長者如是三行總攝眾門一切法門無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謂入如來藏入如來藏者入不入故。

  隨事取行者真如不守自性隨緣變現即俗諦幻有義隨識取行者真如不壞自性隨緣不變義隨如取行者即真俗不二中道不思議義所有世出世間不出此空假中三種妙門攝盡無餘入此三門不生空想不生不空想亦不生空不空想三諦圓融入即非入非入即入遮照自在是如來藏義文經句略具言則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如雲入是行者不生空相非專明一真諦可知。

  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入如來藏如苗成實無有入處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實際其智幾何。

  所言如來藏者即是自性本來具足非從修得由眾生迷其本有佛以方便調伏令其反迷得悟故說修行垢盡明現法爾如來豈從外來以非外來修行則自然得道如苗成實不期然而然不知所以然而然之矣實非苗外而有若耘獲得所苗則成實若不得方則實不成眾生道果亦復如是若知正修道則可冀不得正修道則不成道既可成當其得道之時得幾智慧。

  佛言其智無窮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為四一者定智所謂隨如二者不定智所謂方便摧破三者涅槃智所謂慧除電覺四者究竟智所謂入實具足道長者如是四大事用過去諸佛所說是大橋樑是大津濟若化眾生應用是智長者用是大用復有三大事一者於三三昧內外不相奪二者於大義科隨道擇滅三者於如慧如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則不流入彼四智海為諸大魔所得其便長者汝等大眾乃至成佛常當修習勿令暫失梵行長者言云何三三昧佛言三三昧者所謂空三昧無相三昧無作三昧如是三昧梵行長者言云何於大義科佛言大謂四大義謂陰界入等科謂本識是為於大義科。

  定智者即前隨中道如如之義也不定智者即前隨事取行也涅槃者即前隨識取行也三者即空假中之異名究竟智者非空非假亦非中道故曰二邊純莫立中道不須安前三行是因是自修之行此四智是果是利他之德以一切法趣真如是趣不過者故真如是定智順機適宜無方化度故解脫是不定智眾生為無明所覆煩惱所纏唯般若照惑無惑不破惑破則安樂故般若名涅槃空假中三名並立則名不當實故名究竟三者俱忘名實俱非言思道斷是為入實具足也如是四智非我獨唱過去先佛莫不說此是知此四是大橋樑一切賢聖同登故一切眾生莫不獲周濟故既聖凡同沾其利汝欲化眾生舍此無他也三昧雲正見亦名正定以正見故內不起諸惑以正定故外不為諸境所奪此特自利之意若具論利他內不見能度之心是空外不見所度之眾是無相內外既空中間無作天然自在不為內外所奪矣大謂四大即色身義謂陰界入即是色心科謂本識前所謂本根利力也以本根為體然後驗彼利鈍擇善滅惡何以擇滅若彼六道之眾單迷心者開心故說五陰單迷色者說十二入色心俱迷者為說十八界隨其道類擇以修之所謂善巧方便也如慧者不礙智照而方便調機也故曰般若無知而無所不知如定者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也不起滅定則自利已具不礙智照則利他有餘長者問意謂入如來藏當得幾智而如來藏當得四智而是四智非有所得能修三事不期入而入不修此三則不得入矣以不入故便為大魔所攝是知此三非特凡夫小聖便可中止乃至成佛不應暫舍釋文中具二缺一所謂舉二則知其三也。

  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如是智事自利利人過三界地不住涅槃入菩薩道如是法相是生滅法以分別故若離分別法應不滅。

  如是智事指上四智方便摧破是利他隨如是自利慧除電覺兼自他而言也此中合贊自利故超過三界九地利他故方便化生不住涅槃菩薩道即前入實具足道若此四智作四智解則是生滅法以有分別故若了四智無相當體無生離諸分別如是心法本非生滅以生處不可得故。

  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從分別生  還從分別滅

滅諸分別法  是法非生滅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以心隨分別則有法生法之所生起於分別還由分別微細?剝法法何狀以無狀故分別不生法亦隨滅能分別是心所分別是法心法兩忘真性獨朗非生非滅故古人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結答長者所解我住一味應攝諸味。

  爾時梵行長者聞說是偈心大欣懌欲宣其義而說偈言。

諸法本寂滅  寂滅亦無生

是諸生滅法  是法非無生

彼則不共此  為有斷常故

此則離於二  亦不在一住

若說法有一  是相如毛輪

如??水迷倒  為諸虛妄故

若見於法無  是法同於空

如盲無目倒  說法如龜毛

我今聞佛說  知法非二見

亦不依中住  故從無住取

如來所說法  悉從於無住

我從無住處  是處禮如來

敬禮如來相  等空不動智

不著無處所  敬禮無住身

我於一切處  常見諸如來

惟願諸如來  為我說常法

  是法寂滅者指真如來覺之法也生滅者指虛妄所生之法是虛妄分別之法即真如無生之理以真如離二邊分別著斷常如水火之不共勢使之然也夫真如之理非惟不著二亦復不住中三處無著可謂無方大道也彼外道凡夫不諳真如實隱之義於一切法妄起分別作有無論若說法有則落常見如毛輪??水本無見有寧非虛妄此斥常見凡夫也若見法無寧同虛空而虛空者無見無聞無知無覺汝現有見聞豈同無目現有言說豈等龜毛此斥斷見外道也彼為邪師所教墮此二見我聞世尊開示故三處不著何以不著以法無定方故如來說法無有定法可說以如來說法無定我從無定處留心以無住故無所不住如彼虛空周遍法界而非來去頭頭爾法法爾觸目現前常見如來也。

  爾時如來而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諦聽為汝眾等說於常法善男子常法非常法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非境界離諸妄斷際是法非無常離諸常斷見了見識為常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善男子知法寂滅者不寂滅心心常寂滅得寂滅者心常真觀知諸名色唯是痴心痴心分別分別諸法更無異事出於名色知法如是不隨文說心心於義不分別我知我假名即得寂滅若得寂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汝請我為汝說常法常與無常但有言說而無實體若真常之理非言可說非字可載非諦可信非解脫可求雖非言語等而實有法非同外道虛無不實比雖是有法乃自心具足非外境界既不同於外境即不同於斷常何以不同以吾自心真常之法非無故非斷非有故非常能了自心真常則知心乃寂滅之常非斷滅之常也若定執有寂滅可得則亦墮虛妄實為不可既無寂滅可得何以知其為寂滅耶以所知之法寂滅而能知之心未嘗寂滅也以心常寂滅不必更知得寂滅者心冥真觀知諸名色等法體是寂滅由心分別見有是非了法如是則知一切法非字非言以知非故不墮文言心契實義則不著我及無我是二皆寂滅故。

  爾時長者梵行聞說是語而說偈言。

名相分別事  及法名為三

真如正妙智  及彼成於五

我今知是法  斷常之所系

入於生滅道  是斷非是常

如來說空法  遠離於斷常

因緣無不生  不生故不滅

因緣執為有  如采空中華

猶如石女子  畢竟不可得

離諸因緣取  亦不從他滅

及於己義大  依如故得實

是故真如法  當自在如如

一切諸萬法  非如識所化

離識法即空  故從空處說

滅諸生滅法  而住於涅槃

大悲之所奪  涅槃滅不住

轉所取能取  入於如來藏

  領上名色諸法痴心分別而有則世出世間所有諸法皆是對待生起並皆不實法雖多名不出五種所謂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也領上非名非字是悟名空非境界則悟相空非諦則悟妄想空非解脫則悟正智如如空以正智對妄想以如如對幻相既以對待生起了妄本空則真亦不立我向聞外道所說一一皆執為實為有無所轉斷常所系入彼生滅非真常不生滅道今聞如來所說第一義空遠離二釋是二邊法從因緣生是真空之法不屬因緣以因緣之法定屬生滅真空不生故無有滅若彼外道執因緣所生之法是有者即落常見若執定無者即落斷見如是有無戲論之中欲求實義了不可得如狂人采空中之華如求石女生子畢竟不可得也了達因緣者不從因緣而起生相亦非離因緣而取滅相故中觀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已謂本識義謂陰界入大謂四大如是等悉了不實惟依如如正體乃得名實是故真如乃名自在一切萬法皆依識變離識非有不得名如以離識非有故佛稱真而說空說空在破有若破有住空缺於大悲雙舍有無不涉生死不住涅槃超然中道然後能取所取皆入如來之藏以如來藏有空不空空不空故。

  爾時大眾聞說是義皆得正命入於如來如來藏海。

總持品第八

  爾時地藏菩薩從眾中起至於佛前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觀大眾心有疑事猶未得決今者如來欲為除疑我今為眾隨疑所問願佛慈悲垂哀聽許佛言菩薩摩訶薩汝能如是救度眾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議汝當廣問為汝宣說。

  總持前七品之義也能持如地所持如藏故地藏菩薩表之也又離能絕所如地之持物含育萬有如地能藏也因聞前無生之義而眾疑未盡故起問明為眾所問揀自無疑也如來深相讚歎者印其自無疑而為眾故問使現前之眾各各自信勿作他觀爾。

  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云何不緣生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法緣所生  離緣可無法

云何法性無  而緣可生法

  內識為因外境為緣又資始為因助因為緣或因心而有分別以心為因以境為緣或因境而起分別則境為因以心為緣二者遞互生起各無自性以無性故我說因緣無生若彼凡夫執有因緣能生諸法是法既從緣生緣散則滅滅則顯發一切都無無則是誰修證無生法忍若是無生法性既不屬於生滅豈彼生滅之因緣能生此無生之法性耶。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無生云何說法法從心生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是心所生法  是法能所取

如醉眼空華  是法然非彼

  法若無生者則應無文無字無說無示領前非說非字等以為難本若非言則不應有說若非字則不應有示既無說示云何而說法從心生世尊答謂法本無生以一切眾生迷本無生著於能所故我說能所所生之法皆是妄想非是本心猶如醉眼狂見空華今此經中所說第一真如之法非同妄心故說無生欲令眾生隨宜獲悟故前則隱實施權權說法從心生今則廢權顯實故說法本無生不相違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如是法則無待無待之法法應自成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本無有無  自他亦復爾

不始亦不終  成敗則不住

  一切諸法法法相待所謂因待緣成無待無說今觀法性無生如是應非有待無待則法應自立謂世間之法因待成立出世本法無名無相非說非字非惟無有對待抑且自亦不立何以不立偈答法本無有無因有說無世間情見法本無無何待之有有無既然自他亦爾此之真法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既無終始成敗何有夫真如法性取譬虛空極為恰當以空無生故空亦不滅法性亦爾以空無成故空亦無敗法性亦爾如是之法當默得之言思之外可也若落意思則亦不是爾。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無是等法是法應如佛言無如是法是法是如。

  三乘說法有生有滅一乘說法非生非滅即是涅槃以涅槃不生不滅故為度眾生假說不生滅名若真實領意是生滅是不生滅俱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始稱真如菩薩領悟如是親切故如來印其解為是若有如是可得是亦虛妄以無如是可得故名為如。

  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業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可取亦應寂滅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一切空寂法  是法寂不空

彼心不空時  是得心不有

  非共者不與三乘生滅法共也非不共者亦非離生滅而別有法可得也意取即能取業取即所取若共不共能取所取皆歸空寂者故不可思議偈中重釋不可思議之意若法惟一空寂則三乘一乘何有優劣而此真如法性雖是空寂而空寂之中具含不空妙有也彼三乘人迷心執法執有空寂而一乘之人悟心不空真得空心矣是心非空非不空非空不空是謂不可思議也。

  爾時地藏菩薩言是法非三諦色空心亦滅是法本滅時是法應是滅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本無自性  由彼之所生

不於如是處  而有彼如是

  三諦者色是俗諦空是真諦心是中道諦上言此心非空非有似同三諦菩薩深解非空非有猶是言詮稱性所解三諦亦非寂滅亦滅而雲法應是滅作長滅解故作此問偈答無性之法由彼色心妄緣之所生起今了法性無有如是之名何處更有如是色心耶然以法性無生無所不生隨緣變現非是永滅。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云何不一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法住處無在  相數空故無

名說二與法  是則能所取

  一切諸法生滅本同今以無生無滅融之應等虛空云何不一有種種名佛答無住處無有體性也相數空者用處空也體只有名用但有說能說是用所用是體是二者皆由能所建立有能有所二者兩立尚不合一何況諸法各有能事何得混同。

  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不住於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識亦如是云何諸境界從識之所生若識能有生是識亦從生云何無生識能生有所生。

  諸法不住三際則境不可得心識不住三際則識不可得既各不可得者則二者各無自性無性而雲境從識生似有所生識能有生應從境生既具能所安得稱無何故無生識性而有能生所生。

  於是尊者而說偈言。

所生能生二  是二能所緣

俱本各自無  取有空華幻

識生於未時  境不是時生

於境生未時  是時識亦滅

彼即本俱無  亦不有無有

無生識亦無  云何境從有

  識本無生能生所生皆由虛妄自構二者本自無體凡夫作有解者如取空華終不可得二乘作無解者如滅空華欲何所為如是用心同名妄想何以知其為妄想耶諦審觀之若識未生時境即不有境未生時識亦不有觀之心境未形已前何處有能生所生有有有無皆是識心虛妄所計爾為度眾生權說無生識性若真實所論則無生亦無何處有境。

  爾時地藏菩薩言法相如是內外俱空境智二眾本來寂滅如來所說實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

  內空者智空外空者境空所言空者寂滅不可得也若有空可得還墮虛妄以寂滅不可得始稱真實一切萬法從此發生而無積聚故曰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者是也菩薩領前心境二法非三際所收則知境智內外等一寂滅寂滅無生而無所不生無有積聚用呈其解。

  佛言如是如實之法無色無住非所集非能集非義非文一本科法深功德聚。

  真如實際之中不立一塵豈干色相色尚無有何有方所可住方處既無則能所積集一切泯絕何以泯絕耶小乘教中有文有義故多諍訟大乘第一義空非義非文惟有無生本識終不容他毫末名相無世間積集有出世間功德積聚也。

  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不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如尊者所說法義皆空入空無行不失諸業無我我所能所身見內外結使悉皆寂靜故諸願亦息如是理觀慧定真如尊者常說實如空法即良藥也。

  不可思議者真如之體也不思議聚者乃真如之用體具不思議熏眾生為無明熏則為煩惱聖賢為聞思所熏便成解脫真如具不思議變故眾生名煩惱積集聖賢名功德積聚經文似訛五識與八識同一現量無為性收六識與七識同一比量有為法收有為有生滅應雲六七不生無為無去來應雲五八寂滅因前八種識一分有為一分無為同依九識為根本若彼二處不有則九識亦空何以故空文字詮表故空及不空皆屬文言若言思道斷則有無無有皆不可得菩薩善得文字性空入第一義空於空中有不空義無行故無所不行無所不行故不失諸業入第一義空故能見所見我及我所內外結使悉皆寂靜內外既離則心絕攀緣諸願已息慧是性體定是性用是二者皆一真如所統一念不思議觀圓具三法世尊常說如是空法向帶疑惑不能諦信今日諦思真是良藥也。

  佛言如是何以故法性空故空性無生心常無生空性無滅心常無滅空性無住心亦無住空性無為心亦無為空無出入離諸得失陰界入等皆悉亦無心如不著亦復如是菩薩我說諸空破諸有故。

  印可空法即良藥之解也下則釋成何以空法為良藥耶以法性空故所言法性者性即能也以諸法能一剎那無生相可得能一剎那無滅相可得雖無生滅可得而能隨順生滅建立其猶虛空體非群像不礙萬象發揮故欲知法性之空當觀諸虛空心乃性之主性乃心之能能即是用主即是體體用不二等一真空何以性能是空以陰界入等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其相不有故用處常空心無可著以無著故同彼性空達性空故不復為三界所系故是良藥也然則我所說空實名葯病句病去則葯除乃名智者病除而服藥不休葯返成病寧非狂人我說諸空在破於有有破則空亦當棄執空有得則墮二乘及諸外道非我之謬也。

  地藏菩薩言尊者知有非實如陽??水知實非無如火性生如是觀者是人智也。

  陸地陽??本非是水渴鹿望之謂水用喻一切諸法本無有相凡夫迷執作有義解火性生於木中本無方所形像可得鑽之出已實能燒物用喻真如法性本無方所形像可得遇緣應用毫不相虧故龐居士雲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能如是觀者寧非智乎。

  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觀觀一寂滅相與不相等以空取以修空故不失見佛以見佛故不順三流於大乘中三解脫道一體無性以其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作無作故無求無求故無願以是業故凈心以心凈故見佛以見佛故當生凈土菩薩於是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圓成即超三界。

  真觀者能所雙寂等一真空以空故不見二相非有所取空一切相即一切心是名佛佛者覺也覺自心故一切眾生迷背自心流落三有枉受生死能覺自心逆彼三有之流順入大乘聖流大乘之道性惟一體證有三門故稱三解脫無相即是法身以法身無相故無作即是解脫雖破塵沙不障化道體惟無作無求又名無願即是般若智備於內不假外求故眾生以貪瞋痴穢濁自心順三有流聖賢以空假中莊嚴自心入聖道流見佛是正報生凈土是依報若正若依皆不外乎自心也三化者空假中三種化門勤修不倦自利利他無所不備慧是般若定是解脫圓成是法身三德具足何三界之不超也。

  地藏菩薩言如來所說無生無滅即是無常滅是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為常常故不斷是不斷法離諸三界動不動法於有為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訶責入彼一門。

  為對生滅說無生滅既有所對非真寂滅何也對生滅說不生滅昔時之權今觀一乘法性本無生滅何須更滅若起心動念滅彼生滅轉覺虛妄若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生滅不生始稱真常常故不為三界所留動與不動皆不為礙直契無為反觀有為之法等於火坑然則見聞知覺凡有名相盡名有為離彼有為則無處用心若即彼有為復墮名相不知依何法而自責不知依何法而入一門。

  佛言菩薩於三大事訶責其心於三大諦而入其行地藏菩薩言云何三事而責其心云何三諦而入一行佛言三大事者一謂因二謂果三謂識如是三事從本空無非我真我云何於是而生愛染觀是三事為系所縛飄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訶責三諦者一謂菩提之道是平等諦非不平等諦二謂大覺正智得諦非邪智得諦三謂慧定無異行入諦非離行入諦以是三諦而修佛道是人於是法無不得正覺得正覺智流大極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

  因即無明緣行果即生老病死識為主宰統攝三世過去二支為因現在五支為果現在三支為因未來二支為果識性無體以無明不覺妄起分別為謬生死無源以識心妄取為過若能深觀無明過患則識心不起識若不生則生老病死當體寂然如此則三界往還皆由三事為凡夫心粗不能細觀妄執為有細以觀之則本來是空非實是我妄執為我豈真我耶了我非我何愛染之有故當深觀為業所系漂流苦海莫不皆由此三事也初信如此道力不能勝於習氣要當數數呵責漸至於無可呵責自當出於三界也菩提之道平等者即法身平等有情之類皆可證得故大覺乃正智所得非邪智得者即是般若勸擇師友故以邪妨正其害深故慧定無異者即是解脫梵行雖多不出此二故曰諸佛所得法定慧力莊嚴能修定慧是正智不能修定慧空談玄理而無實行總名邪智世多其病可不戒諸能以三事自訶三諦自修革彼三有之流入正覺智流自利已足若不發起慈悲拯救眾生則似缺一分直須自他俱利然後成佛也。

  地藏菩薩言尊者如是之法則無因緣若無緣法因則不起云何不動法得入如來。

  領前三事本空之義若三事本空則此法不屬因緣不屬因緣則當體湛然何故說有入諦有不入諦耶若有入有不入則不得稱如來若名如來則應無所入蓋菩薩恐人作有得想故興此問也。

  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諸法相  性空無不動

是法於是時  不於是時起

法無有異時  不於異時起

法無動不動  性空故寂滅

性空寂滅時  是法是時現

離相故寂住  寂住故不緣

是諸緣起法  是法緣不生

因緣生滅無  生滅性空寂

緣性能所緣  是緣本緣起

故法起非緣  緣無起亦爾

因緣所生法  是法是因緣

因緣生滅相  彼則無生滅

彼如真實相  本不於出沒

諸法於是時  自生於出沒

是故極凈本  本不因眾力

即於後得處  得得於本得

  一切諸法皆稱法性若即相以觀則法法宛然若即性以觀則法法空寂以空寂故不屬三際法不於是時起者當處湛然不可得故無異時者不屬二邊故不異時起者前後際斷故既非前後中間當體空寂何有動與不動從無住本建一切法當其寂滅無為之時而無所不為諸法炳然顯現其猶森羅之現空界空無能現之心像無所現之念各各無心各各不緣是寂滅緣以寂滅故不妨隨緣應現究竟其體畢竟無生何也以彼因緣自相生滅各無自性惟一性空統以收之無有不盡緣由因起因藉緣成本具能所皆由因緣緣無則起性亦滅轉釋上義何以緣無起性亦滅釋雲因緣生法是法是緣全體生滅生滅是自因緣彼法性本非生滅謂從因緣所生之法是法是自因緣何干法性以因緣有生滅法性無生滅故曰彼則無生滅何以無生滅耶釋雲法性即真如之別名夫真如實相之性既非內外何容出入然彼諸法皆藉真如為體而自出自沒了彼生滅即不生滅之體故法性為真如極凈之本體照體獨立不假眾緣但非初心凡夫所得之境乃聖賢歷位熏修自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至等覺後位登妙覺得其本得也。

  爾時地藏菩薩聞佛所說心地快然時諸眾等無有疑者知眾心已而說偈言。

我知眾心疑  所以殷固問

如來大慈善  分別無有餘

是諸二眾等  皆悉得明了

我今於了處  普化諸眾生

如佛之大悲  不舍於本願

故於一子地  而住於煩惱

  菩薩因眾有疑而起問知疑息而說偈可謂全體大慈曾不立有己也而世尊大慈適其所問廣為分別使在會之眾皆得明了彼雖明了僅得自利未得利他重複勸修大慈悲行普利眾生不舍本願視眾生如一子子病父母亦病故常住煩惱也。

  爾時如來而告眾言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恆以大慈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即不墮於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持此經者無餘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舍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汝等菩薩若化眾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偈雲不舍本願而菩薩之願雲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終不成佛以其誓願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拔眾生苦而眾生不可不知報恩也若欲報恩者無他若持此經若持菩薩名非惟知恩報本抑且廣獲自利不墮惡道滅障除罪也此經者有二一謂持文字三昧以大乘有不思議熏變獲利如上說二謂實相自心念念現前昭昭不昧獲益如上法爾如然非是強言故當修習菩薩化身說法終不暫舍令至菩提者結贊恆以大慈拔苦也汝等現前菩薩有二種緣一者當學地藏菩薩大慈普護二者常教眾生修習如是經典。

  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如來所說大乘福聚決定斷結無生覺利不可思議如是之法名為何經受持是經得幾所福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經分三分序分正宗已竟此當流通分也大乘福聚以經不可思議其福德果報亦不可思議也決定斷結者轉凡成聖也以一切眾生為無明所封眼與色結耳與聲結等於生死中不成解脫今聞此經一乘實相了證法法無生即是本覺妙明之自性也然雖本覺如是為無明封執不舍定執三大阿僧祇劫修行乃證而此經者如來才一敷揚當念現前不因修得是謂不可思議也如是頓妙之法名為何等而受持者得何功德。

  佛言善男子是經名者不可思議過去諸佛之所護念能入如來一切智海若有眾生持是經者則於一切經中無所希求是經典法總持眾法攝諸經要是諸經法法之系宗是經名者名攝大乘經又名金剛三昧又名無量義宗若有人受持是經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諸佛如是功德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我所囑累唯是經典。

  述成阿難所贊實不可思議也非三乘所有乃諸佛護念故也三乘中所有經典依而修行僅獲自分之果或得聲聞果者或得緣覺果等而此經一聞受持即能入如來智海寧非不可思議也此經乃自心三昧之力諸佛出世無非指明人人自心見性成佛以為本懷故諸經所指無出於此故受持是自性真經則余經無所希求也心為總持之大本心為萬法之洪源心為所詮經為能詮能所合目故此為總持之本諸經之要也攝大乘是能詮無量義是所詮若能若所皆以金剛三昧之力斷諸事理等障故是諸經所系之宗也是經乃諸佛之本懷故受持一經即受持百千諸佛之名功德正等此猶略喻若廣喻之若虛空之叵思議也。

  阿難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經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經者是人心無得失常修梵行若於戲論常樂靜心入於聚落心常在定若處居家不著三有是人現世有五種福一者眾所尊敬二者身不橫夭三者辨答邪論四者樂度眾生五者能入聖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經。

  心無得失者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只恁么去自然心入無生湛然常寂又楞嚴雲心言直故於其中間永無諸委曲相此論其安心則自然達體證法身佛是受持義常修行者於六度萬行備體而行自成妙用證報身佛故楞嚴雲理須頓悟乘悟並消事假漸除因次第盡樂靜入於聚落即靜而動以修真諦居家而不著三有者即俗而真以修俗諦釋成修梵行義不言中道者文略爾能如是三觀圓修廣舉有無量功德略舉則權標五種迷心則隨物所轉心悟則物隨我轉故為眾所尊不了自心妄執世壽能悟自心則知塵劫不滅何天橫之有不了自心則心外求法所有言論皆名局執若了自心則心外無法通達無礙辨拆邪論自心既明則自然樂度眾生此上四種前二自利後二利他具論因地能入聖道乃論果德。

  阿難言如彼人者度諸眾生得受供養不佛言如是人者能為眾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權實俱演是四依僧於諸供養乃至頭目髓腦亦皆得受何況衣食而不得受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識是汝橋樑何況凡夫而不供養。

  一切福田眾生本自有之奈何為無明所覆煩惱所纏如衣下之明珠如宅主之寶藏迷不受用故如貧子是人持是經者能示人之衣珠指人寶藏故是福田有大智者四依有二種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小乘四依者一能終身乞食二能終身冢間樹下宿三能終身集糞掃衣四能有病服腐敗葯大乘四者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小乘全在自利大乘多分利他以能利他故頭目髓腦尚應得受如阿難位入聖流尚應恭敬何況凡夫。

  阿難言於彼人所受持是經供養是人得幾所福佛言若復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於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不可思議善男子令諸眾生持是經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廣喻則河沙七寶不以為勝恐人驚駭權以滿城金銀布施不若從受四句功德全部則不可思議也何以如此以此純載自心得自心智寶世寶勿喻持心則心不失定所有諸業煩惱應念清涼。

  阿難言懺悔先罪不入於過去也佛言如是猶如暗室若遇明燈暗即滅矣善男子無說悔先所有諸罪而以為說入於過去。

  罪福無性亦無方所在迷則如處大夢處悟則黑暗頓消誰論三世。

  阿難言云何名為懺悔佛言依此經教入真實觀一入觀時諸罪悉滅離諸惡趣當生凈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懺則懺其前愆悔則悔其後過前愆既滅後過不起中間安然便名凈土阿難恐人不解重複發明佛謂菩提自性如鏡光明塵垢所埋有而不現垢盡明現不從外來一入觀時非特滅罪而已無上菩提當念具足。

  佛說是經已爾時阿難及諸菩薩四部之眾皆大歡喜心得決定頂禮佛足歡喜奉行。

  金剛三昧經注卷第四(終)

No.651-B 金剛三昧經註解?

  知者以心了言不知者以言了心以言了心不能亡言以心了言不惟亡言亦且亡心不至亡言不名了言不至亡心不名了心又亡言之至方得亡心亡心之至方名入道大道豈可以心思言議於是乎有言哉又豈可以離心思言議於是乎無言哉金剛三昧經直截上乘開示了義更得雲門湛然師出手眼一番拈弄其旨愈明師傳曹洞正宗詮釋文字乃其緒餘耳曹洞宗有寶鏡三昧即金剛三昧之異名本色草料家常茶飯師爛嚼知味自味味人當機者少有瞻賾顧居士信根堅固慧解清圓其知味者也為師刊刻流通斷言禪伯命一言為殿言如此或亦得師之心乎。

  華山明河識

  太虛圖書館


推薦閱讀:

漢傳佛教課誦,發現穢跡金剛神咒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6-20集)
毗盧遮那佛心咒、六字大明咒、准提咒、藥師心咒、金剛總持心咒、往生咒、地藏菩薩心咒、歡喜文殊咒
白話《金剛經》下
【《凈土與大圓滿修法儀軌》之-金剛薩埵會供】

TAG: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