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相見恨晚的職場知識,給年輕人

點擊播放GIF/1K

我是米粒。就像柳樹吐芽,捎來春的消息,當地鐵站掛滿智聯招聘,跳槽季就來了,用行話說:金三銀四。

據數據顯示,94.8%杭州白領有意跳槽,超一成已拿到新offer。在跳槽一族中,90後有實際跳槽行動的比例最高,為77.8%。

為什麼3月和4月離職潮這麼洶湧?這跟企業職位空缺息息相關。

A 年前已拿offer,就等年後的年終獎。

B 臨時起意要辭及裸辭的,拿了年終獎就辭職。

C 節後發現老闆沒有提拔自己,自身發展沒有達到預期。

D 企業年後決策,產生了新業務和新職位。

E 公司在年前進行人才盤點,到年後再裁員。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換一個東家,通常薪水都能得到較大的調整,新的工作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還能緩解倦怠感。離職之時,這些硬道理不能不了解。

01什麼時候選擇離職?

很有意思的是,去年年底去樓下餐廳吃飯,總能聽到上班族的抱怨。以三四人為一個團體,你一句上司sa逼,他一句領導摳門,說到義憤填膺處,總要碰碰杯,才算解恨。

很多人就因為公司里發生的齟齬,在某一刻,和同事溝通發生障礙而爆發,辭職!我TM不幹了!愛誰誰。確實,逞一時英雄,意氣風發。只是,從此你的職場情商就被判為負分。在這家公司和同事相處不來,到下一家公司不見得會更好,離職也是枉然。

離職應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在這家公司,你已經沒有上升的空間、無法學習到更多的東西了;在這家公司,你已學到足夠的知識,可以在新領域或新平台上一展身手了。除此以外,很多問題是換個環境解決不了的,那只是逃避。

據調查顯示,今年廣州白領跳槽的原因,還是比較理性的。

02怎樣跳槽會更好?

職場老人給你一句話:萬萬不要裸辭,不要裸辭,不要裸辭。雖然,一口熱血衝上頭了,我們是什麼都顧不了的,直衝上司辦公室。但生活還得繼續,這就決定你跳槽必須冷靜。

從容,這是跳槽跳得好的前提。而方向,是跳槽跳得好的必要條件。

選擇公司之前,看你想要什麼。

有人為了高薪,有人為了雙休正常上下班,有人為了更高的職位,有人為了更好的平台,有人為了更刺激的挑戰。卯足了勁兒,朝你想要的方向出發,才可能找到理想中的下一站。

這個時候,千萬要注意,有一種效應叫暈輪效應。比如A,原來月薪9K,他想去工資更高的公司,滿腔熱血敲開了一家月薪16K的高企。面試過了,滿心歡喜,以為房子車子妻子,滾滾而來,卻不料,從前雙休爽到飛起,朝九晚五準時到666,現在呢,熬夜加班到兩三點,周末24小時準備見客戶,別說老婆了,女朋友都分手了。更別提,公司領導給他穿小鞋這茬了。

被高薪迷暈了頭,以為得來那麼容易,不曾想,高薪之下,若是狼性文化,自己可受得住,職場絆子三三兩兩,自己可頂得住。選擇A,就意味著失去B,方方面面權衡之下,達到平衡點,才算圓滿。

而對於想換個更大平台的你而言,臉書COO桑德伯格的話送給你:「如果你得到了坐上火箭的機會,別管是什麼位置,上去就行。」

03如何處理與新老東家的關係?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春季是招聘季,但也有些公司,打著招聘的幌子,實際上是通過面試核心崗位來做市場調查。

如果你感覺到這種不安,請問問對方這個職位的具體細節。比如這個崗位的KPI考核是怎樣的,工作又該彙報給哪位分管領導。而關於老東家的核心機密,在適當體現自己能力的同時,能不說盡量不說。

當你拿到offer後,等待最後的離職大多需要一個月。在這一個月里,請交接好手頭工作,做好善後。比較尷尬的是,領導對你離職的緣由打破砂鍋問到底,即便如此,「薪資太低,領導不好相處」這樣的話,都不要說,畢竟傷感情。誰也不能保證,離開之後,你們不會相遇,世界那麼小。

04沒有一種工作是不想辭職的

很多人一旦工作不順心,「辭職」這兩個字就冒了出來,好像換個工作就會稱心如意一樣。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就像劉若英說,沒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但就像自由一樣,沒有約束,自由哪有快樂可言?工作沒有挑戰,哪有成就感可言?

在職場上,如果你某方面的業務能力真的很出類拔萃,那你完全可以突圍,不受「金三銀四」和「金九銀十」的束縛,在任何時段都能拿到一份心儀的offer。而在此之前,請做一個有plan A和plan B的高能職場人。

少一些糾結,多一些實幹。

不好高騖遠,不妄自菲薄,

努力把當下的事情做到一百分,

是職場人的自我修養。

wannathis氣質流蘇搭扣日程本,

陪你把2017過得充實一點。

開會也好,洽談合作也罷,

氣質日程本在手,你便能征戰天下。

【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Miuo】幾張老圖,告訴你,年輕女孩上班穿什麼?
茶這種飲料,再不科普就要在年輕人當中失傳了, 綠黃白青紅黑花各種顏色的茶
加繆:年輕一代的良心
趁年輕,折騰吧!----袁岳 
看淡得失關於青春的句子 趁我們都還年輕,多走幾步路

TAG:職場 | 知識 | 年輕人 | 年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