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民的名義》看中國古代四種官員:清流、酷吏、循吏、能吏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向觀眾展示了宦海沉浮的是非爭鬥,揭示了官場生存的生態環境,其中涉及的官員形形色色,「好官」各有各的類型,「貪官」也各自心懷鬼胎。其中被人們稱作「好官」的代表大概有這樣幾個:以陳岩石為代表的清流,以李達康為代表的酷吏,以季昌明為代表的循吏,以沙瑞金為代表的能吏。這四類官員不僅在當下現實社會中存在原型,在中國歷史上,也都可以找到他們的影子。

清流

《人民的名義》中,陳岩石無疑是清流的代表,陳岩石是原漢東省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然而在退休之後,卻賣了單位分他的司局級幹部房,把錢捐了,住進養老院,引起「官憤」。他不僅自己以身作則,對他人的腐敗行為也深惡痛絕,一生都在與趙立春的腐敗行為作鬥爭。然而,他的一些言行也會給人迂腐、不切實際的感覺。

在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不健全,百姓切身利益僅能依靠地方長官個人的德行維繫,在這種情況下,清流一類的官員無疑是最受百姓歡迎的,老百姓將其冠以「青天大老爺」的稱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海瑞,海瑞一生居官清廉,深得民眾的尊敬與愛戴。曾上書批評皇帝生活奢華,不理朝政而遭迫害入獄,而海瑞在上書之前甚至自己買好了棺材,抱定了必死的決心,直到世宗死後才得以獲釋。清流一般都清正廉潔、痛恨腐敗、剛直不阿,但同時書生氣重,雖然品行端正,但能否真正給老百姓帶來實際利益,還要看他們自身的能力大小。

酷吏

酷吏是中國古代中對用嚴刑峻法的官吏的稱呼。其中包括執法嚴格的正直官員,也包括利用酷刑草菅人命的官吏。因此,「酷吏」的稱呼也不盡然都是貶義。《人民的名義》中的李達康就屬於前者,他執政期間堅守原則,維護人民的利益,但也霸道、專斷、愛搞一言堂,不苟言笑,不近人情。在擔任縣長期間接連三天三夜開會,致使一位村支書死亡。其行事作風可以說是「酷吏」了。

中國古代很多朝代的史書中都有《酷吏列傳》,記載了歷朝歷代的「酷吏」,其中張湯就是其中有名的一個。用法主張嚴峻。比如在處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謀反的案件時,張湯主張窮追狠治,徹底審理。漢武帝欲釋放嚴助和伍被。張湯與漢武帝爭論說:「伍被本來就曾謀劃反叛之事,而嚴助親近交結出入皇宮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結諸侯亦如此類,不加懲處,以後將無法處治。」漢武帝因此同意將伍被、嚴助治罪。

像李達康和張湯這樣的酷吏都不失為廉吏,雖然嚴厲苛責,容易引起同僚及下屬的不滿,但在人民群眾中卻仍然是很受歡迎的。

循吏

古代還有一種官員被稱作「循吏」,他們做事謹慎有度,有知識,有方法,主張在複雜的環境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張居正、李鴻章為代表。在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開始抓捕丁義珍的案件中,便出現了一位典型的「循吏」——季昌明。在侯亮平和陳海都堅決主張對丁義珍先斬後奏實行抓捕時,季昌明堅決要求向上級請示,按程序行事。最後間接導致了丁義珍的出逃。但換一個角度考慮,季昌明的做法也避免了給人留下口實的機會。總體看來,他們勇於任事,也不乏靈活性,能與現實妥協,也還保有理想。

張居正在為官上就主張「寧為循吏,不做清流」,做「清流」容易,做「循吏」難。「清流」只需在「對與錯」,「是與非」之間作選擇就可以了,不必對結果負責。而「循吏」則不同,「循吏」不但需要把事情作對還需要把事情做好。也就是說,「循吏」不但要有知識,更要有方法,要有在風口浪尖上,審時度勢,達成所願的操控能力。循吏不一定全部都是廉吏,比如張居正作為一位循吏,曾推行萬曆新政,頗有建樹,但私德上也有很多不檢點的地方,曾被人評價為「工於謀國,拙於謀身。」但他們能辦實事,在大節上也不失為「好官」,他們一般在生前身後都爭議頗多。

能吏

能吏,則嫻於吏道,善於規避法令,善於解決棘手疑難問題,善於改革前進。《人民的名義》電視劇中的沙瑞金就是能吏的代表。他為人正義凜然、穩重冷靜,在用人方面表現得很謹慎又不失敏銳,很有政治智慧和能力,也有敢於整治漢東官場的魄力。

中國歷史上的能吏中有「廉吏」,比如被後人稱為「唐室砥柱」,德才兼備的狄仁傑。也有「貪官」,比如曾經因才華出眾而令外國使臣馬嘎爾尼大為嘆服但卻因貪污落馬的和珅。他們大多身居要職,才能過人,但正因其位高權重,面臨的誘惑也會很多。如果能吏能夠自身的廉潔性,同時也扮演好廉吏的角色,那才真正是人民群眾之福。


推薦閱讀:

檢察官為何用三個「最」來形容官員漂亮情婦?
美駐港官員密會極端激進派釋放錯誤政治信號|香港激進派
張宏傑:中國傳統政治體制默許官員腐敗(2)
官員禮儀:小細節大學問
香港特區前官員:「佔中」全景觀察深層剖析

TAG:中國 | 古代 | 人民 | 官員 | 酷吏 | 清流 | 四種 | 人民的名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