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時吉祥與科學養生-行者

醫易同原道理真,陰陽氣化是本根;宇宙人身同太極,東方智慧最精深。       中醫養生理論與養生實踐是以周易思維方法為指導的,中醫養生的各個方面無不體現易學思想的靈魂。中醫養生學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礎就是:以易學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其中最核心的觀念是「天人合一」。 此「天人合一」,從自然哲學來說:是合一於「氣」;從社會哲學來說:是合一於「德」。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宇宙,天人合一:人體的氣化陰陽根源於、統一於宇宙自然的氣化陰陽;人體的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的運動變化息息相關;人的養生應當做到人與天地自然和諧統一。首先應當順應自然的季節氣候變化;順應晝夜晨昏的變化;利用自然生成的五味食物以調養人體五臟氣血陰陽。        過去有很多人在寫信的結尾處常寫一句祝福語——六時吉祥,現在的老年人比較了解,這裡說的「六時」是指——春、夏、秋、冬、晝、夜。春夏秋冬四季和白天、夜晚這六種時段的形成,是宇宙自然界周期循環變化的結果。六時吉祥的最基本含義在於根據春夏秋冬和白天、夜晚的季節氣候的變化,來調節人們生活起居。一方面保證避免自然氣候變化帶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的侵襲;一方面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氣化陰陽與宇宙氣化陰陽相互協調一致。   在我國古老的經典書籍《周易》和《黃帝內經》中談到很多這方面的認識。《周易》太極陰陽學說和《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學說是指導六時養生的最好法寶。順應宇宙自然氣化陰陽是人體養生的總原則;        一年四季養生的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一天晝夜養生的原則是:子卯養陽,午酉養陰。    為什麼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我們看下面的陰陽魚太極圖,因為冬至是陰極,夏至是陽極,陰極則陽,陽極則陰。俗話說冬至一陽生,從冬至開始到夏至是陽長陰消,就是說從春天到夏天是陽長陰消的階段,氣候逐漸變暖;那麼從夏至開始,是又進入了陰長陽消的階段,氣侯逐漸變涼。   所以,在春夏的時候是陽長陰消的階段,它主要是陽長,春夏順其生長之氣即養陽,尤其是陽虛的人,就應該在春夏時候注重養陽。   在秋冬的時候,大自然的陰陽氣化,是陰長陽消,天氣也開始變冷了,那麼陰開始長了,陽開始消。秋冬順其收藏之氣即養陰,尤其陰虛的人就應該利用大自然的這個規律。我們在秋冬的時候養陰,那麼就比其它任何時候效果好得多,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唐代啟玄子王冰認為:養即制也,春夏陽盛,故宜食寒涼以制其亢陽;秋冬陰盛,故宜食溫熱以抑其盛陰。作為一種觀點值得參考啊,夏天太熱吃冷飲冰棍,冬天寒冷時吃羊肉火鍋,這是因時飲食養生的典型例子。   《黃帝內經》論述到四季飲食養生的方法,如《素問?陰陽印象大論》認為,春季「在味為酸」;夏季「在味為苦」,長夏「在味為甘」;秋季「在味為辛」;冬季「在味為咸」。從而指導人們根據四時季節氣候特點來選擇相應的五味食物,這是當時飲食經驗的總結。今天人們的飲食生活同樣應當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特點,而選吃相應的食物,如熱天吃清涼多汁的食物來清熱解渴,冷天吃辛辣溫熱的食物來增暖祛寒等等,這是隨季節氣候變化而應遵循的飲食特點。掌握這種飲食五味與四時的關係,不但對於飲食養生有益,同樣適於病後飲食調養。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春屬木,主生髮,春氣通於肝,春天應當養肝。這一時令以肝當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樹木那樣生髮,主人體一身陽氣升騰。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選吃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芥菜、香菜、生薑、蔥。這類蔬菜均性溫味辛,既可疏散風寒,又能抑殺冷濕環境下氣溫回升時孳生的病菌。   夏屬火,主生長,夏氣通於心,夏天應當養心。夏季暑熱,以心當令,適宜清補。而心喜涼,宜食酸,因此人們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涼味酸食物為宜,盡量不吃辛辣溫燥之物。不過應注意生食冷飲不宜過度,以免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長夏屬土,主生化,長夏之氣通於脾,長夏應當養脾。中醫認為:長夏(即陰曆6月、陽曆7—8月)最適合養脾。長夏的氣候特點是濕,「濕」與人體脾臟關係最大,所謂「濕氣通於脾」,長夏是健脾、養脾、治脾的重要時期。 長夏同時也是人體脾胃消化、吸收營養的大好時期,在七八月間應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可以多吃些肉類食品,還可吃健補中氣的白朮、山藥、白扁豆等以健運脾氣。   秋屬金,主收斂,秋氣通於肺,秋天應當養肺。秋燥以肺當令,是由熱轉寒,陽消陰長時期。所以秋季養生保健必須遵循「養收」的原則。其中,飲食保健當以潤燥益氣為中心,以健脾補肝潤肺為主要方法,以清潤甘酸、寒涼調配為要。秋季進入進補季節,要平補,選用寒熱之性不明顯的平性滋補品。另外,燥是秋季主氣,肺易被燥所傷,進補時還應當注意潤補,即養陰、生津、潤肺,採取平補、潤補相結合的方法,以達養陰潤肺的目的。補肺潤燥,要多用芝麻、蜂蜜、水果等柔軟、含水分較多的甘潤食物。   冬屬水,主收藏,冬氣通於腎,冬天應當養腎。冬天是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因此冬季養生重要的是「養」,要養腎防寒,只有腎臟機能正常,才能調節肌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冬季飲食應以「藏熱量」為主: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蔔、核桃、栗子、白薯等含熱高的食物。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腎主咸,冬季要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   晝夜養生重在起居和飲食兩個方面。 從現代科學角度看,養生三件大事:一睡眠,二便利,三飲食。其他方面如起居、服裝等皆是輔助,當然也很重要。三件大事中睡眠第一。然胃納不和者,夜眠不安,故以二便通暢為第二。而飲食不節,饑飽過度者,腸胃必受傷,則營養日減。睡眠以安神為要,安神以心靜為主。睡眠時間應根據年齡情況分別對待,壯年一般七小時至八小時,久卧傷氣,多睡則頭暈眼脹,四肢疲軟;童年必睡足八小時至九小時;老人一般六小時即可。夜晚睡眠之外,白天的午睡也不可忽視,正午十二點時最好有片刻午休為好。附: 1、四季太極陰陽循環示意圖 2、晝夜太極陰陽循環示意圖 3、五行、五臟與四季養生
推薦閱讀:

簡單的光腳養生小妙招
我有一個朋友說吃火鍋喝涼茶就不會上火,在連吃五頓火鍋之後,他……
道能養生學
滇鶴養生館:自測是否已淪入「亞健康」大軍
萬一你的雙手出現這8種狀況,就要及時就醫啦!

TAG:科學 | 養生 | 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