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善:這是大作家才有的手筆 - 學術中華

陳子善:這是大作家才有的手筆  《時代周報》  在上海的南京西路和常德路的交叉路口,有一幢年代已經很久遠的西式公寓。常德公寓,張愛玲故居。常德公寓在張愛玲的生命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她1939年就隨母親和姑姑在這裡住過。1942從香港返回上海之後,她們三人依舊住在這裡,直到1948年離開。張愛玲喜歡這裡,她說過,「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  公寓底層現在開了一家咖啡館,也賣一些書,書架上放了很多和張愛玲有關的圖書。在這個地方採訪研究張愛玲的學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氛圍很特別。陳子善還沒有看完《小團圓》,這可能跟他看得很仔細有關。翻開他放在桌上的書,裡面不少地方都用鉛筆做了記號。  「《小團圓》里的九莉和張愛玲本人遭遇、情感變化很接近,所以我認為九莉的原型可以看做是張愛玲本人。」在這一點上,陳子善和很多張愛玲研究者的看法一樣。他認為,這部小說不是自傳體小說,而是一部「影射的和自白的」小說。雖然寫的是同一段戀情,張愛玲寫的是《小團圓》里的九莉和邵之雍,胡蘭成寫的卻是《今生今世》里的張愛玲和胡蘭成。所以,張愛玲到底還是一個小說家。  陳子善並不認為《小團圓》此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回應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回應的想法她肯定有,但不是這部小說的全部。張愛玲花費那麼多的篇幅筆墨和心力,第一次那麼認真將自己的家庭寫了出來,她將自己個人的歷史和家族史一起編織在《小團圓》中。她的父母、姑姑都在小說中出場,穿在她人生起伏的線索上。因此,「這本小說看得有些吃力」,前半部分光是出場人物的名單,就讓人很費腦筋。但陳子善覺得這也正體現了張愛玲寫作的天分之高,有些人物出場很短,張愛玲只是寥寥數語,這個人的性情就躍然紙上,十分生動,「這是大作家才有的手筆」。  「她愛他們,他們不干涉她,只靜靜淌在她血液里,在她死去的時候再死一次」。陳子善隨便找了一段張愛玲寫家族血統的妙語,令人折服。陳子善覺得,張愛玲有強烈的貴族意識,這使得她寫家族的時候和同樣也寫過自己家族的巴金給人感覺迥異。在陳子善看來,就對家族的刻畫表現而言,張愛玲比巴金深刻。正是這種對於家族的愛恨糾纏,使得張愛玲從小就喜歡《紅樓夢》,到了晚年還花很多時間在研究它。  大家族對張愛玲的影響是深刻的。由此,我們才能理解張愛玲小說中那麼多的嘲諷和調侃,她語言的殘酷和某種程度上的虛無,正是被家族塑造了,「在這樣的一個家族中長大,她只能是這個樣子」。  《小團圓》的價值,還在於它對時代的刻畫。陳子善又找了一句小說里的話,「現在的年輕人正相反,家裡的錢要的,娶的老婆可以不要」。這是對當年很多年輕人在學校畢業後一心闖蕩世界的嘲諷。張愛玲的妙處,就在於她的小說中充滿「高明的影射」,表面看來寫的都是「男女情事,家庭糾纏」,但是她的深層的思考其實都隱藏在文字的背後。小說里九莉曾經說起了弗洛伊德,這預示著她性意識的覺醒。到後來,張愛玲用自己有史以來最為大膽出格的筆調描寫性,這就體現了一種變化。首先是九莉這樣的女子,她的情感,她的性,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就這樣成長和成熟起來,陳子善覺得,因此這本書可以視作不只是寫了張愛玲本人,還具有了時代的共性。並且,這本張愛玲中年以後開始寫作的小說,在對待性的看法上,自然要比她少女時代更加直接大膽,汪洋恣肆。經歷和心態到底都不同了。所以,張愛玲的《小團圓》,比蘇青的《結婚十年》「精彩得多」。  張愛玲被大家誤讀,幾乎是肯定的。因為大家只能靠小說來認識她,而小說和真實生平,文學作品和文獻資料,到底是不一樣的。張愛玲自己卻似乎將小說當作自己的文獻在寫作。《小團圓》中很多篇幅寫到了姑姑,陳子善揣測,張愛玲當初蟄居美國,肯定沒有料到有一天竟然和在中國大陸的姑姑恢復了聯繫。這也許使得她對小說中這般描寫姑姑產生了一些猶疑。如此種種的因素,曾使她有過銷毀《小團圓》的念頭。而且到了晚年,她曾經動手修改這部小說。陳子善看到過如今出版的《小團圓》的手稿影印件,「字跡工整,深思熟慮」,而她未及完成的修改本,則比較凌亂。「要是她完成了修改,也許這部小說就真的不能出版了」,陳子善認為這未嘗不是幸事。  張愛玲和胡蘭成,這一段情緣糾葛,結束已經大半世紀卻依然沒有塵埃落定。雖然張愛玲說:「我現在的感覺不屬於這個故事」,但有多少人願意將她的遺作看成對於一個時代的刻畫呢。60年後,常德路這個可以「逃世」的公寓,張胡戀情的發生地,成了上海最為繁華的市中心。不遠處的靜安寺和各種奢侈品牌專賣店構成了今天上海的風景。公寓底層的防盜門上,貼了一張「私人住宅,謝絕參觀」的字條,以阻止張愛玲粉絲們窺探的慾望。  胡蘭成在《今生今世》里曾這樣描述張愛玲生活的空間:「她房裡竟是華貴到使我不安,那陳設與傢具原簡單,亦不見得很值錢,但竟是無價的,一種現代的新鮮明亮斷乎是帶刺激性。陽台外是全上海,在天際雲影日色里,底下電車噹噹的來去。」  
推薦閱讀:

讀了白先勇先生的《樹猶如此》你有什麼感受?
第二節 陷阱邏輯
《安娜·卡列尼娜》的寫作背景是怎樣的?
王小波是一個怎樣的作家?
作家抄寫講話是一種人格自殘

TAG:學術 | 作家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