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古玉器之美

高古玉器之美——台北故宮的新石器時代(8)

新石器時代晚期 齊家文化 素璧。墨綠、白色相間的大理岩,不透明。全器尚稱圓整,中孔單面桯鑽,孔壁磨飾過;外緣可以看到多個磨面,有幾處敲擊傷缺。表面光素。直徑12.5×12.1公分孔徑5.31-5.12公分厚0.8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璜。灰青色帶黃質,外緣石質成分的褐黃色。三分之一璧的扇面形,外輪廓整齊,厚薄不一,一面有一道斜刀切割痕,兩側各鑽一孔,單面鑽。長14.3公分寬5.6公分較厚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末期 齊家文化 玉琮。青玉泛黃,上下兩端皆有深赭色。全器內圓外方,四面平直,上下端有射,射頸略短,頸內圈、外圈圓整。附木座,座底有陰刻圓形雙龍「≡」(乾)字款。口徑6.5公分底徑6.5公分高4.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琮。灰青色帶綠玉質,半邊出現紅絲條沁斑或盤斑,全器顏色斑雜,斷裂處有舊補。內圓外方琮形,製作不工整,一端較寬一端較窄;射頸較長,射口切斜,豎立時傾斜一邊;孔壁中間出現對鑽錯階痕。附:此器可能原是齊家文化風格的玉琮,器面花紋為後代所加刻。(此花紋初步推測是宋代加琢,惟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期 齊家文化 素璧。暗褐色石質,不透明,有濃淡不一的褐色雜斑。非正圓,厚薄不一,一面有較深的切割截口,截口由兩個檯面構成;中孔為單面桯鑽,孔壁斜而留有旋轉紋,上口大,底口小且有毛邊;器外緣有敲擊傷缺。表面光素,未經拋光。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之環形石、玉器,一般而言均有上述之特徵。直徑15.18×14.94公分孔徑5.24-4.77公分厚0.72-0.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 玉璧。此璧顯得大而粗獷,除了厚薄不勻,圓周不正,表面留有一道近乎直線形的切割痕。 附木座,座底陰刻隸字填金「靜怡軒珍玩」款。徑36.2-36.9公分厚1.4-0.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雙孔玉刀。暗墨綠色,帶有珊瑚蟲以及海生生物化石沉積結構的玉質。不對稱梯形,一個端孔,一個背孔,兩邊刃,一為長邊凹弧刃,一為寬端斜刃。刃緣有細微的崩傷,似為使用傷。長17.5公分最寬 8.2公分較厚 0.5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琮。灰青玉質,帶藻絲團包裹體沉積結構,一邊帶白褐色石皮,表面已經盤紅。內圓外方琮形,製作工整,射頸略長,射口內圓外不圓,射口切斜,四面平整,中孔為兩面對鑽,孔內壁尚殘留錯階,從兩端看此錯階,如新月形。高12.4公分最邊寬 7.0公分孔徑 5.2公分較厚 1.0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琮。灰青帶暗褐色玉質。器面小裂痕密布,裂縫兩側皆呈暗褐色。內圓外方琮形,射頸甚短,四方體寬窄不一,射口內、外圈圓整,孔壁拋磨光滑。加一銅膽,器外一面墨書「汗玉槓頭筒一件同膽」,概為清代典藏者所書。此琮加銅膽,膽蓋亦為銅質。口徑7.1公分底徑7.1公分高7.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璧。灰青帶褐黃玉質,器面兩端出現糖包白玉料的規律性變化,呈色極深,分布較廣,玉質溫潤泛光澤。圓璧形,厚薄不一,最厚端對著最薄端,薄端一面邊緣切一斜面;單面鑽孔。直徑11.4公分孔徑4.3公分較厚 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琮。灰青帶黃玉質,器表一側密布褐紅色絲沁斑。內圓外方琮形,厚實,切割不甚整齊,射頸較長,射口內圓外不圓,鑽孔兩面鑽,孔壁尚留錯階。器表陰刻蟠虺紋,射頸外圍刻蟬紋,皆為後代所加,器中孔加紙膽。口徑9.4底徑9.4高26。國立故宮博物院。.1

齊家文化 玉璧。灰青玉質密布碎屑結構,或經沁或再經盤紅,全器大部分器面呈不均勻的褐紅色。圓璧形,器面不平整,厚薄不勻,單面鑽孔,一面有一道略經拋磨的切割疤痕,外緣有多處崩傷。直徑13.0公分孔徑5.3公分較厚 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琮。材質狀況不清楚,現呈半邊白褐色半邊焦黑狀,然全器已經盤磨光潤。內圓外方琮形,四面平直,射頸略短,頸內圈、外圈圓整,孔內壁拋磨平滑,射口切斜,全器豎起時略傾一邊。射口切斜,或為祭祀或墓葬疤記,全器似乎經火燒過。寬5.7公分高5.5工分孔徑4.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琮。灰青色帶褐色玉質,器身布滿褐絲,盤紅光澤。內圓外方琮形,四面平直,射頸略短,頸內圈圓外圈不甚圓,孔內壁拋磨平滑,射口切斜,造成相對邊不等高。或為祭祀或墓葬疤記。附祇膽,鏤孔銅蓋。高5.3公分寬5.7公分玉重226.1公克銅膽及蓋49.1公克。國立故宮博物院。

馬家窯文化(國立故宮博物院。) 玉琮。白色玉,多處有裂紋,一端有兩處傷缺,另一端黏附淺褐色物質。琢作方筒形,整體觀之,甚歪斜。中央有大圓洞,孔璧微向內凸出,孔之一端,有半圈台階式的凹下。古拙樸實。應屬甘肅地區馬家窯或齊家文化的原始型玉琮。寬9.1-8.5公分高約6.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晚末期 齊家文化 玉琮(後世加雕仿古花紋) 。灰白色玉,夾雜大片黑褐斑。全器雕琢成內圓外方之玉琮,上射頸較短,下射頸較長,射頸內緣圓整。外壁之四角分別雕飾兩節人面紋,上下端各飾一節幾何紋,隙地飾幾何紋。帶有六孔之銅膽及木座,有標籤「重二百廿九號」。帶木座。高11.1公分長5.7x5.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璧 。糖包白青玉料,表面受沁後盤紅。圓璧形,厚薄不一;一面微起伏尚稱平整,另一面兩側帶嚴重崩傷。中心一孔,單面鑽,孔徑較小。平整面左右兩邊刻有高宗題詩、璽印文,背面僅於上下刻璽文各一。(詩文見附錄九)帶方形檀木座。最大徑28.4公分孔徑 5.4公分較厚 1.9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半璧 。青玉質帶有藻絲團包裹體沉積結構,器表盤磨呈褐紅色。半璧圓整,外緣有一處崩傷,器兩面各有一道直線切割痕,單面鑽孔,中心的半孔弧似乎非正半圓,推測其鑽孔不在中心,或原本非圓璧,而僅作半璧。器一面刻有清高宗題詩,以及「半規韞彩」題辭,另一面刻有印文及「天然同德」的題詞。直徑39.7公分孔徑 6.8公分較厚 1.6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璧。灰青色玉質,「糖包白」玉料的顏色變化,由裡向外依序:灰青色--暗褐色--白褐色(石皮部分),溫潤泛光澤。圓璧形,一面平整一面略伏鼓,兩端白褐色石質的部分斜薄。孔緣及璧外緣多處崩傷後磨平。玉色的變化可能被用來體現天象或對月的信仰。器兩面陰刻雲氣紋,可能為漢代所加。外緣一圈乾隆題刻,詩文因璧外緣多處崩傷及蝕傷,故文字殘損或磨蝕,不易辨識的頗多,此處不擬錄下。附木座。直徑21公分孔徑 6.7公分較厚 0.7 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

齊家文化 玉系璧。灰青色帶黃玉質,「糖包白」玉料,顏色變化的規律與圖三-5、6之璧同,惟其器小,不取邊緣的石質部分。圓璧形,器一面平整,另一面有一道直線切痕,厚薄不勻,外緣有幾處小崩傷,孔壁整齊。玉色的變化可能被先民想像成一種天象的體現。直徑6.9公分孔徑 3.0公分較厚 0.6 公分。

齊家文化 玉琮。全器盤色甚深,呈斑雜的深褐紅色,器面散布白色絲網紋,似屬西北地區的緻密結構的蛇紋石,溫潤泛光澤。(玉料與上圖的璧同)內圓外方琮形,四面平整,射頸略短,射口內圓外不圓,射口切斜,全器略傾斜,孔壁直而平滑。一端射頸外圍陰刻清高宗題詩。(詩文參見附錄十四)附:此琮與上圖玉璧為同料、同工,後經盤工亦同,兩器上同時有清高宗的詩題,由題詩內容看不出清高宗曾意識到,兩件器曾是成對器。而器緣上所刻之詩題,是否為高宗為該器而作,似乎亦值得商榷,或為宮中之人取其詩集中與此器相關的刻上,終不是為此器而作之詩。長7.1公分寬6.9公分高12.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玉圭。對稱長梯形,寬端直刃不利;窄端頂緣一側有崩傷後磨平,鑽一孔,兩面對鑽。兩面琢刻花紋,花紋為清代所琢。刻御題詩及璽文。(詩文見附錄五)加穗、玉勒、玉珠,有長方形木盒。長31.3公分寬8.5-6.8公分厚1.2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玉璧。青白玉,多細長裂痕,有濃淡不一的赭斑和墨斑,局部泛白色。器略厚,外緣有傷。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文化 玉璧。綠色玉,有濃淡不一的赭色雜斑。中孔較大,器外緣有缺。表面光素。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玉璧。墨綠色玉,有白斑和濃淡不一的褐色雜斑。非正圓,器外緣有缺,一面有切割截口。表面光素。15.4公分x14.8公分x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三聯璧。綠色玉,局部有淺黃或墨色。環形等分三等分,每一片作彎月形璜,每一片璜兩側各鑽一孔。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玉璜。青綠玉,邊緣作大片不透明灰黃色。琢作一扇面璜形,或為多璜聯璧中之一片,二側邊各鑿一單面鑽成的圓穿,一穿已連至器緣。最長13.8公分肉寬7.7公分最厚0.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玉琮。灰青帶暗褐色玉質。內圓外方體,上寬下窄,方體傾斜,上下出射極淺,僅於四角淺切小角。此琮加木膽(頂蓋銅所作)、木座。寬5.5公分高2.7公分孔徑4.2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三聯璧。灰青帶綠色玉質,局部有暗綠或褐色。環形等分三等分,每一片作彎月形璜,每一片璜兩側各鑽一孔,單面鑽,個別單片有缺傷。最大徑8.4公分孔徑 4.3公分較厚 0.5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壁。暗褐色石質,不透明,有大塊墨黑色斑。非正圓,厚薄不一,兩面有較深的切割截口,截口由兩個檯面構成;中孔單面桯鑽,孔壁斜而留有旋轉紋,外、緣孔有敲擊傷缺。表面光素,拋光。直徑15.58×15.65公分孔徑5.64-5.44公分厚0.78-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玉璧。青玉,褐黃色,雜布深淺不一的褐藻絲紋,半透明。全器非正圓,自一端向另一端漸薄;中孔為單面桯鑽,孔壁斜而留有旋轉紋,上口大,底口小而留有毛邊。直徑14.27×14.16公分孔徑4.97-4.59公分厚0.62-0.1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三聯璧。深淺不勻的灰玉,散佈藍灰色斑點。由顏色分布觀之,似為由一塊較厚的扇形玉片,橫剖為三片,再經修整而成。併接後,雖厚薄不勻,但大致尚稱圓整。每一片扇形玉的兩端,各鑿一單而鑽成的小孔。有明顯的直條切割痕。徑11.5公分厚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三聯璧。灰青色玉質,三片為同一玉料疊切而出,玉色變化的規律一致;單片璜製作工整而秀氣,厚薄略均勻,兩側邊各鑽一小孔,圍成一圈幾近正圓,可能原為由一較厚的璜形玉片,平剖成三片,再修整拼成。直徑10.1公分孔徑4.86公分厚0.31公分單片外弧長10.7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五聯璧。紅褐色玉質中密布內碎屑體結構,透,邊緣有白色石質不透部分。五片中三片屬於前述的玉料狀況,其餘二片質地略不同,製作工法亦不同。前三片的形制基本上作不對稱的扇面形,兩側邊一作垂直邊(簡稱直邊),一作斜邊,鑽孔則三片各不相同,1-1、1-2、2-2 三種情況,然皆屬單面鑽;其他二片,一作對稱而略窄的扇面形,一作不對稱的扇面形。深淺交雜的褐色玉局部灰白。五片大小不等,厚薄不勻。都有直條切割痕。每片的兩端,分別鑽鑿一至二個小圓孔,應是用以綁縛繩索。多處小傷缺。直徑23.5公分肉徑約7.7公分厚度每片不一,約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廟二—齊家系三聯璧。青灰色夾雜褐色玉,局部泛綠色,雖有大片綹斑,但尚稱溫潤。由顏色分布觀之,似為由一塊較厚的扇形玉片,橫剖為三片,再經修整而成。拼接後,稍有厚薄不勻,亦非正圓。每一片上都有直條切割痕,與多處傷缺。每片的兩端,分別鑽鑿一個與兩個單面鑽成的小孔,應用以綁縛繩索。璜片長20.6公分18.7公分21公分寬8.0公分8.8公分8.4公分厚0.6公分0.6公分0.6公分公分重243.1公分230.3公分圍圈外徑24.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紋玉器。青綠色玉,但大部分深沁為牙黃色,局部褐斑。應是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神祖面紋玉飾。正面雕一抽象的面紋,有一雙大漩渦眼,左右向外凸出似牛角形物,耳戴圓耳環,約臉龐中央有一圓洞,或曾嵌松綠石。高3.5公分殘長6.5公分厚0.4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石家河文化晚期 玉鷹紋笄。玉質,灰白泛褐色。長條圓錐形,器首以立鳥為形,紋翅以淺浮雕琢出,器中央偏上有一孔。長11.45公分寬1.95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石家河文化晚期 舊玉笄。白玉,周身滿帶白色瑕斑及褐黃烤色。器作笄形,雕作一隻棲息鳥形,上圓下微尖。器身中段有一穿孔。長11公分寬1.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石家河文化晚期 鷹紋笄。青白玉,表面滿布沁斑。琢一柱形笄,斷面略成菱形。上端站立著一有勾喙與冠羽,雙翼交疊於後背的鷹鳥。長13.4公分厚1.3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石家河文化晚期 神祖面紋玉器。瑩透溫潤的半透明青黃玉,局部表面微帶赭沁。雕一戴帽人首像。背面光素平坦,正面微凸,人的雙眼、咧口與外露的獠牙,都以細陰線琢成。鼻頭淺浮雕一圓凸,左右腮旁,各有一圓耳環。所戴的帽子,應屬石家河文化中常見的帶「介」字形冠頂,左右兩側凸出飛簷狀裝飾的特殊冠帽。但已簡化甚,帽之上端有一圓凹,是供插飾其它質地裝飾品,如羽毛或茅草用。長頸下端有一寬橫帶,最下方還有一小圓凹,可知此玉飾可以插嵌於其它物體上方。半透明青黃玉,局部表面微帶赭沁。雕一戴帽人首像。背面光素平坦,正面微凸,以細陰線琢人的雙眼、咧口與外露的獠牙,,鼻頭淺浮雕一圓凸,左右腮旁,各有一圓耳環。所戴的帽子,應屬石家河文化中常見的帶「介」字形冠頂,左右兩側凸出飛簷狀裝飾的特殊冠帽,但已簡化甚。帽之上端有一圓凹,是供插飾其它質地的飾(可能是羽毛或茅草)用的。長頸下端有一寬橫帶,最下方還有一小圓凹,可知此玉飾是可以插嵌於其它物體之上方。這類石家河文化風格的玉飾,是當時神祇祖先的雕像。高4.38公分寬2.2公分厚0.7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客省莊文化 玉璧。灰青帶黃玉質,溫潤泛光澤,一端玉色變化即屬糖包白玉料的規律性變化。圓璧形工整。器面最厚端與最薄端相對應,單面鑽孔。直徑20.4公分孔徑 5.9公分較厚 0.9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陶寺文化 玉琮。青白玉質,白泛黃局部有暗紅褐色條絲斑,玉質溫潤。則內圓外方琮形,四面略外鼓,中孔徑雖比一般陶寺琮略小,然全器形制風格仍屬陶寺者。射口僅出一端,另一端切平,出射口的一端,射口上曾經改作過,即在原來的射口上重新作出一射口圈,形成兩圈口的現象,惟肩仍保持其原來的形態。附鎏金銅膽、木座。附:此器可能原為一陶寺文化風格之玉琮,傳至後代為套緊於一附加物上,而將圈口加以修改,並將另一端的射頸磨去。口徑5.8公分底徑6.3公分高2.6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陶寺文化 玉琮。灰青微帶黃玉質,上下口褐紅色,或盤或沁之色,不甚知,溫潤泛光澤。內圓外方琮形,全器渾圓溫潤,孔徑較大,器壁較薄,而一端射口切斜,射頸略短,射口內、外圈圓整;琮體四角渾圓,刻平行線槽,每一根線槽兩端帶尖,中間寬深。長7.1公分寬7公分高5.7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陶寺文化 玉琮。灰青帶暗褐色玉質,溫潤泛光澤。內圓外方琮形,壁薄孔徑較大,射頸極短,射口內、外圈圓整;四面中央刻劃兩道平行線槽,四角微渾圓。內壁拋磨光滑。高4.1公分最寬邊 7.2公分孔徑 6.3公分較厚 0.4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陶寺文化 玉琮。灰青帶綠色玉質,一邊呈褐紅色。內圓外方琮形,壁薄孔徑較大,射頸極短,射口內、外圈圓整,內孔壁磨飾光滑;琮體四面中心略鼓,中央刻劃兩道平行線槽。附鎏金蓋銅膽。高2.9公分寬邊 7.1公分孔徑 6.2公分較厚 0.6 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紅山系 人面玉珮。灰玉。琢作人臉龐形的片狀掛飾,背面光素而微凹,有一隧孔,正面淺浮雕人的五官,線條簡率。額頭上與下巴處,各有橫線數條,似表現一老者。可能有護身符的巫術意義。高6.1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紅山系 玉龍形佩。質似為葉蛇紋石,受沁又盤摩而呈赭、棕等色。龍形佩,琢作英文字母「C」形,鼻吻突出,凸眼,頭後有鬣,體軀中段有圓穿,兩面對鑽,由中孔吊起時,平衡美觀,圓穿上方尚有久磨之凹槽。高10.8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紅山系 獸面玉飾。全沁為或淺或深的牙白泛黃色玉。正面似為一獸面,以兩道橫向的凸弦紋,將面紋分為上下兩半,上一半有淺浮雕棗核形眼,左右上方有凸起的鋸齒狀角;下一半,除了一對大而明顯的鼻孔外,沿著下巴,還加飾了一道弧狀弦紋。小巧但淺浮雕的紋飾頗為複雜。背面可能原有兩道垂直的厚凸脊,在其中段處,有一橫向穿孔,但或因久戴磨損,左邊的厚脊被磨去,故又將原有的穿孔,鑽鑿到正面的一側。寬3.4公分高3.0公分。國立故宮博物院。
推薦閱讀:

和田玉的產地那麼多,如何分辨?
薄胎玉器:工巧無比 精美絕倫
石頭叔談玉石(翡翠和田玉)與中華文化——道家
【如何買和田玉第1期】如何挑選一塊材質工藝俱佳的和田玉陰刻意境牌
翡翠身上帶-手印心中留

TAG:玉器 | 高古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