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學】之六:謀糊篇
【糊塗學】之六:謀糊篇
一、謀糊塗
謀事公道 人我不二
謀人事如己事,而後慮之也審;謀己事如人事,而後見之也明。——清·金蘭生《格言聯璧·處事》
1.糊塗夜話
常言道:人到七十古來稀。人生不過百歲,就應該做個好人,存著好心,多行善積德。有什麼利益可以超過百歲,能帶到棺材裡去呢?有的人為了蠅頭小利,於最起碼的仁義道德都不顧,喪盡天良,為所欲為,被世人痛罵。一個重視道義的人,能把千輛兵馬的大國拱讓人,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連一分錢也要爭個你死我活。為了謀求天下人的幸福,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人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
法然《勒修御傳》:「一念尚且可以得逞,何況乎多念!」
這則名言的意思是:對要乾的事就算沒有把握,也不妨假裝有把握,而對自己則要不斷地說一定可以完成,這樣在無形之中,原以為做不成的事也可以完成了。
就大多數人而言,當眼前的工作若無百分之百的把握,那他開始就會放棄。實際每一個人都在工作之初會產生「自己恐怕辦不成」的不安感覺。此時,如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拿出勇氣,來進行一番嘗試的話,也許效果大不相同。
曾有人這樣說:「雖然有人說,人要有自知之明,明知困難就不要去動它,要不然就很難有成功的一天,但這種觀念實際上是大錯而特錯的。其實,一個人遇有困難,就越能夠發揮出他的潛在能力的。」
一件事當你自己還不知道能否成功,不妨自認為做得成,然後全力以赴。畢竟,「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功夫不負苦心人」。
宋代文學家蘇洵在《審敵》中寫道:「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
為個人謀利益思維狹隘,為天下謀利益則思維開闊,它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一己私利考慮得多,就必然將一己的利益凌駕於許多人的利益之上,思維基礎的變化必然導致思維結局的變化。
所以,只有思維開闊,不受私利的狹隘思維所限制,才能使一個人的思維清醒、正確、明智。
劉邦登上漢王朝開國皇帝的寶座後,傲視群臣,目中無人。
有一次,他患了感冒,於是傳下聖旨,「任何人不得人宮進見」。許多事情連續幾天都得不到奏報,地方上的官員叫苦不迭。
大將軍樊噲是一個粗人,十分惱怒,他闖進皇宮,來到劉邦榻前,高聲說道:「想當初,陛下在沛縣起兵時,何等英雄氣概,如今天下安定,您怎麼就變得如此萎靡不振?您患病,不與文武大臣商議國家大事,成天與太監呆在深宮裡,難道不回想秦始皇當年病死時,宦官趙高假造遺詔,殺害公子扶蘇與忠臣良將,禍亂天下的事情嗎?」
樊噲越說越激動,劉邦原本是輕感冒,聽了將軍的陳辭,深受感動,翻身下榻,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共商大事。
2.糊塗典例:他亦糊塗我亦糊塗
武將王德用和善的態度對待下面的官員,他的相貌壯偉,頗為動人,即使是住在深巷裡,大山裡的小孩、婦女,外面以至少數民族,都知道王德的姓名。
御史孔道輔等人,因為一件事向皇上奏了王德的過錯,於是罷免了王德的樞密院官,趕出京城,鎮守著邊關;後來又貶官,任隨州的知府。
官員們都為他感到恐懼。而王德自己卻如同沒事一樣,神情不變,只是不交賓客朋友罷了。
一段時間以後,孔道輔因戰死於沙場,有一位官員對王德說:「這就是害你貶官的人的下場!」而王德卻傷心地說:「孔道輔在其位說其事,怎麼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中又損失了一位直言忠誠的大臣了。」
說話的人為此終身感到慚愧,而上下官員都認為王德很有度量,是一個大公無私的好官員。
3.糊塗公案:肉食者的糊塗
艾子的鄰居們,都是齊國粗俗的人。
艾子聽見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和齊國的公卿大夫,都是人,也都稟受了天、地、人三才的靈智,為什麼他們都有智慧,而我就沒有呢?」
另一個人說:「他們天天吃肉,所以有智慧;而我平日盡吃些糙糧,所以缺少智慧呀。」
那個問話的人說:「我恰好有賣粟得來的錢數千,姑且和你一起天天食肉試試看。」
過了幾天,又聽見那兩個人對話說:「我看自吃肉以後,心志清楚、聰明通達,遇事有智慧,不僅有智慧,而且還能研究清楚,弄懂其中的道理。」
其中一人說:「我觀察到人的腳面,向前伸出甚為便利,如果向後伸出,豈不要被相繼跟隨而來的人踩著嗎?」
另一人說:「我也發現人的鼻孔向下長著甚為便利,如果向上長,豈不要被天上落下的雨水灌進去了嗎?」
兩個人便互相稱頌起他們的才智來了。
艾子聽後感嘆地說:「唉,吃肉人的智慧,不過如此罷了。」
二、學糊塗
實難亦易 似易亦難
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之爾。」——《論語·述而》
1.糊塗夜話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可見,孔子後來高深的學問都是從十五歲立志於學習開始的。
在談到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時,孔子說:
如果一個人愛好智慧而不愛學習,那他將被放蕩所蒙蔽;
如果一個人愛好信實而不愛學習,那他將被戕害所蒙蔽;
如果一個人愛好直率而不愛學習,那他將被偏激所蒙蔽;
如果一個人愛好勇敢而不愛學習,那他將被禍亂所蒙蔽;
如果一個人愛好剛強而不愛學習,那他將被狂妄所蒙蔽;
孔聖人說的六個「如果」,說明即使你具有仁德、愛智慧、為人直率、處事勇敢、遇事剛強,但若不愛學習,所有這些好的品質都可能向其反面發展。可想而知,那些心術不正,本身品質就卑劣的人,若不學習就更可怕了。
日蓮和尚《十八圓滿抄》:「凡是我弟子都要像我一樣修行正理。身為智者學匠而墮入地獄,又有何益。」
曾有學者指出:「欠缺宗教心的教育,將塑造有知識的惡魔。」今天,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教育就有欠德育,只注重智育,讓人感到教育目的完全變質了。
今天,人類不但捕捉其他動植物來食用或作標本,還無所顧忌地破壞大自然,生態平衡嚴重破壞。有科學家預言,照此下去,人類遲早必會自食惡果,遭受宇宙大自然的反擊。所以,人類現今考慮的,不是科技萬能的問題,而是我們在將來或是我們的子孫後代是否能繼續適應環境,是否能夠被容許繼續生存的問題。
所以,日蓮和尚的名言,達到了一種糊塗狀態,他真正的內涵就是:為學問而學問毫無意,只有在為世上而派上用場時,才能稱之為真正學問。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在《進學解》中只用了短短十四個字,就準確闡述了學業的「精勤」與「荒嬉」,德行的「行思」與「毀隨」的辯證關係。更難能可貴的是,韓愈深刻地提出,學業的「精」與「荒」,德行的「成」與「毀」不是靠天資,而是憑後天的主觀努力。
智慧是人類文化的集中表現,智慧來源於學習。一個人只有勤學好問,才能成為有智慧的人,而好學精神最集中表現在「不恥下問」上。
孔子進太廟後總是不停地問這問那,而且每事必問,有人說道:「誰說那個鄒縣縣官的兒子(孔父曾為鄒縣令)懂得禮義?你沒看見他進太廟後,每事必問。」孔子說道:「我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向別人請教,這正是知禮的表現。」由此不難看出,孔子對學問的勤奮好學的精神。
王安石有一篇流芳百世的傑作《傷仲永》,他描寫的是一個少年的悲劇故事。
古時候,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五歲時,居然能寫詩,別人指著什麼事物叫他作詩,仲永當即完成,文采道理都有可取之處,遠近的人都知道他,都稱他為「神童」。
逐漸地,有人諫請方仲永的父親帶他去作客,並即席作詩,有的人還贈些銀兩,以示獎勵。父親看到有利可圖,於是天天拉著他去拜見縣裡的大戶人家,不讓他安心學習了。
十三歲的方仲永,別人叫他寫詩,已沒有從前的那麼好了,二十歲時,他已經變得默默無聞,與一般人沒什麼兩樣。人們都為他惋惜起來。
2.糊塗典例:吃虧是糊塗
周文煒說:夏國的彭君宣在一位姓氏很古老的人家裡,看到一幅裱得不怎麼樣的字,上面書寫著:「學吃虧」三個大字,是出自順文康公的手筆。
最近又聽說敏公的曾祖父智奄先生曾經把這三個字拿給別人看,所以鄉親們就稱他為「學吃虧先生」。睿宗的祠堂里也寫著這三個字。唉呀!做官的人和住在鄉里的人們如能夠一直以這三個字為準則,那麼天下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沒有不好相處的人。
智奄先生把這三個字傳給燕公,又傳給萬公,後來傳給現在的敏公。敏公一直都以文字著稱,都是「學吃虧」這三個字教育培養出來的。虧損不可以不吃,吃虧不可以不學。
學吃虧,即學糊塗。
3.糊塗公案:一魯儒的糊塗
莊子去見魯哀公。哀公說:「魯國有許多儒士,學習先生的道家學說的人卻很少。」莊子說:「魯國很少有儒生。」哀公說:「整個魯國的人都穿著儒生的服裝。怎麼說儒生少呢?」莊子說:「我聽說儒生戴圓帽子的,必須懂天文;穿方頭鞋的,必須懂地理;佩帶五色繩系的玉鏈,處事一定決斷。但有學問的人,不一定穿著儒生的服裝;穿著儒生服裝的,不一定懂得儒家的學說,如果您一定認為我說的不對,何不在全國發布命令說:"不懂得儒家學說,卻穿著儒服的,一定判死刑。』」
於是哀公便公布命令,五天以後,在魯國沒有敢穿儒服的。只有一個男子,穿著儒服,站在魯哀公宮門口。哀公立即召見他,拿國家大事詢問他,他回答起來,千變萬化,無窮無盡。莊子說:「這麼大的魯國,只有一個儒生,能說多嗎?」
三、思糊塗
運用之妙 存乎一心
怵惕惟厲,中夜以興,思免厥愆。——《書·同命》
1.糊塗夜話
宋代朱熹說:「我年輕時做學問,十六歲就喜歡理學,十七歲就有象今天學者這般的見識。後來得到謝顯道《論語》這本書,特別高興,於是就熟讀它。先用紅筆把語句好的地方划出來,再讀後,又覺得紅筆太煩再用黑筆抹去,再讀後,又用青筆抹出來,再讀出要領,才用黃筆描出來。到這個地步,那麼理解的地方就很多,最多只留一兩句,然後就在這兩句上反覆體味,心中自然洒脫。」
大凡讀書,就要提出疑問,大的疑問就有大的體會,小的疑問就有小的體會,沒有疑問就沒有體會。也就是說,如果能在沒有疑問的地方讀出了疑問,這就是進步。
道元和尚在《普勸坐禪儀》中有言:
「兀兀然而坐定,將不思量地加以思量。然則,如何思量該不該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禪之不二法門也。」
道元這句話就是勸誡人們:始終「保持非正經的態度」。他認為:應當對人的主觀思想進行修正,使它符合自然,使這種主觀思想不偏於標準,也不傾向不標準,而應當超越陳舊而固定的觀念,把合乎自然的自由的目光投向生活的深層,尋找生活的真諦。
超越合乎標準的想法(思量)和不合乎標準的想法(不思量),並且探尋追求介於這二者之間的思想(非思量)的整個宇宙的行為,這就叫做「坐禪」。
周穆王任命伯同為太僕正時訓誡說,害怕公務出錯誤,半夜起來思考如何得以免除過失。孔子的「三思而後行」更成為後世之名言。
一個人只有在平常的一事一情中不斷總結應對的經驗,才能使思維方式愈來愈精要,也才能應付各種複雜多變的局面及情況。
宋朝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飛,原是宗澤帳下一員戰將。對於岳飛,宗澤很欣賞他,只要有機會就指點他,並希望岳飛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一天,宗澤把岳飛召來,說道:「岳飛,你有超群的勇氣與出眾的才能,然而,你愛好野戰,對戰前籌劃則不屑一顧,這不是一件好事。」語畢,宗澤便拿出一張布陣圖給岳飛觀看。不料,岳飛將陣圖掩了起來,堅決地說:「大帥言之有理,布陣而後戰是常用的戰術,也是非常好的作戰方法。但是,您知道嗎,運用的巧妙,完全在於將領的一念之間。」宗澤聽了岳飛的話,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點了點頭。
這之後不久,宗澤不幸在戰場上殉難,岳飛銘記他的遺志,逐漸成為一代抗金英雄。
2.糊塗典例:六條妙計不糊塗
陳平,西漢開國功臣,小時候家裡十分貧寒,但他十分愛讀書。有一年村裡舉行社典,陳平幫助屠戶分肉,分得很公平。鄉親們都說:「很好,姓陳的小子可以當屠戶。」陳平說:「唉,如果讓我宰割天下,天下也會像這肉一樣處理得好。」
陳平開始為魏王做事,由於有錯而不受重用,離開後又為項羽所用,結果犯了罪,逃脫了,通過魏無知介紹見到漢王劉邦。最初,劉邦封他為都尉參乘典護軍。周勃對漢王說:「我聽人說,陳平年輕在家時曾與大嫂有曖昧關係,跑到魏,魏拒絕他;跑到楚,楚又拒絕他。現在又跑到漢來。如今您封他為典護軍,希望您認真思考。」漢王因而責怪魏無知。魏無知說:「我講他可以,是指他的才華,您要了解的是他的品行。現在若有象尾生那樣講信義,象孝已那樣有德行的人,但對您的事業沒有什麼幫助,你怎麼去用他們呢?」劉邦點頭稱是。接著,任陳平為護軍中尉,各路將領都受他監護,將領們不敢再說什麼了。
在征討過程中,陳平先後獻出六條妙計:拿金子反間楚國;拿飯招待楚國使者;請求假裝游雲夢;拿美女獻給單于,解了平城之圍;輕手輕腳在耳邊說話;晚上放出美女二千,讓楚兵去圍攻,使劉邦跑到西邊。這些計謀無不成功,幫助劉邦打下了天下,平定了內亂,立下汗馬功勞,後官拜右丞相。
3.糊塗公案:詹何釣魚的糊塗
詹何用單股蠶絲做的釣魚絲,用尖細如芒的針做釣鉤,用楚國的細竹做釣魚竿,用剖開的米粒做釣餌,從百丈的深淵、滾滾的急流中,釣上可以裝滿一輛車子的大魚,而釣魚絲不會斷,魚鉤不會拉直,釣魚竿不會彎曲。
楚王聽後感到很奇異,就把詹何招來,詢問原因。
詹何說:「我聽已去世的父親說過,蒲且子射鳥,用拉力很小的弓和細小的絲繩,順著風勢把箭發射出去,在青雲的高空中一箭射中兩隻黃鶯。這是由於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我照著他射鳥的方法,模仿著學釣魚,經過五年,才完全掌握他的方法。當我在河邊拿著釣魚竿釣魚時,心無雜念,一心只想釣魚,拋出釣魚絲,讓釣魚鉤沉入水裡,手不會時輕時重,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魚兒看見我的釣餌,還以為是沉於水中的塵埃和泡沫,就毫不懷疑地吞下去。所以我能用弱小的東西制服強大的東西,用輕的東西得到重的東西。大王治理國家果真能像這樣,那麼天下就可以在你的掌握之中,運轉自如,有什麼事做不到呢?」楚王說「好!」
四、求糊塗
生有涯 知無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1.糊塗夜話
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苦讀的精神是很難讀好的。韓愈曾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什麼事想干好,沒有一種精神是不行的。就讀書而言,家庭富有,則會因財富而喪失了學習的意志;家庭貧困,則會因生活的貧因而改變了學習的方向。
「知識是一筆無形的財富」,富有的生活並不意味著學識、知識的富有,生活的貧困並不意味著學識、水平的貧困。關鍵在於能否苦讀,虛心求取知識。
有的富家子弟綾羅綢緞,花里唿哨,這必定學不好。所以凡有大成就的人都以知識為樂,而不以財富為樂。就此而言,這些人是糊塗,是傻氣十足,但真正富有的卻正是他們。
蓮如《御一代記聞書》說:「若想了解佛法,就多向別人請教。若想知道事理,也多向別人請教。」
有所不懂,我們會向有關專家求教。不可否認,專家也有弄不清的地方,有時他們教與你的,或許荒謬可笑。
近年來,由於科技、醫學的高速發展,人們總認為太空或人體的奧秘已被揭開,實際不然。如草履蟲是沒有腦細胞和神經組織的單細胞動物,但為什麼又具有喜歡明處而不喜歡暗處的向光性呢?人類的身體患的癌症,及感冒為什麼沒找到根治的方法?就這兩個問題,人類還有什麼可以自吹自擂的?
所以,「對自己所不懂的事,就應虛心一些,向別人請教。」
人生下來,頭腦一片空白,宛如一張白紙,除了本能外,其他的知識都沒有,什麼都不會做。因而有不懂的問題並非怪事,也不丟人,只要不斷學習,這張「白紙」上自然能繪出迷人的風景。一個從小就不願學習,或者不認真學習的人,可能一生愚昧,一個人從小失去學習機會的人,可能終生是白痴、傻子。
因此,人生最怕既沒有知識,又不知道學習,那將一輩子愚昧無知。苟子說:「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後為德。」
李相,五代時任大居太守,一天,他讀《春秋》時,誤將「叔孫姑」中的「姑(chuo)」讀成了「chui」。旁邊有一位地位很低的侍從聽到後,臉上禁不住露出了不以為然的神色。
李相看到侍從的臉色不對,便責問他:「你也常讀這本書嗎?」侍從趕緊答道:「是的,大人。」李相又問:「你在聽我讀書時,為什麼不時露出沮喪的神色?」侍從答道:「因為在下當年隨師學藝時,所學不精,今天聽大人讀"姑(chuo)』為"chui』時,才知自己從前讀錯了。」
李相聽後,立即坦誠地說:「說不定是我錯了。我讀成"chui』,並非老師那兒學來的,而是自己根據關於讀音的訓詁書《釋文》確定的。所以,很可能是我讀錯了。」說著,李相拿出《釋文》給侍從看。看到李相態度誠懇,虛心好學,下屬如實指出了他的錯誤。
李相十分感動,同時深為自己所學不精而感到慚愧。他請侍從面北而坐,深深地對他施了學生敬師之禮,稱之為「一字師」。
2.糊塗典例:糊塗君王納賢才
戰國時,燕國被齊國打敗,國庫空虛,國勢衰落,百廢待舉。正在這時,年輕有為的昭王登上寶座,他發誓,重振國威,報仇雪恥。
昭王意識到,唯有廣納賢才,放寬政策,國才可興,恥才可雪。於是他密召大臣郭隗共討招攬賢才之計。郭隗說:「從古至今,帝王都有良師,王者都有良友,霸者都有良臣。然而一個國家瀕臨滅亡的君主,在他手下儘是一群無用的酒囊飯袋。大王如果想招攬人才,微臣倒有幾條笨拙的方法:竭力禮待他人,恭敬受教,如此即可聚集比自己勝幾百倍的人才;對人表示敬意,傾聽他的意見,如此即可聚集比自己勝幾十倍的人才;若只以平等的方式待人,則只有與自己能力相當的人才到來;若手握權杖,吹鬍子瞪眼使喚人,則只會有一些小吏;若不分黑白是非,隨意呵斥人,則身邊只會有奴僕了。大王,上述五條僅為招攬人才的才識。當務之急是挑選國內的賢者,加以禮遇,廣泛向他們請教,如果這個消息傳開,天下的仁人志士定會蜂擁而來。」
燕照王連連點頭稱是。
接著,郭隗說了一個故事:「古時有位國王,他不惜千金去求取千里馬。使者四下打探,三年後才打聽到一匹馬的下落。待使者趕到時,那匹千里馬已病死了。怎麼辦?使者決定以五百金買下這匹馬的屍骨,帶回復命。國王見帶回的是一堆骨頭,勃然大怒:"本王要的是會跑的馬,你為何花五百金買一堆骨頭回來?』使者沉著冷靜地答道:"大王,您想一想,一匹死馬都值五百金,活馬的價值又有多大呢?若天下人知道這件事,何愁好馬不送上門來。您說,對嗎?』果不出所料,短短一段時間,國王得到了好幾匹千里馬。」
昭王聽完問道:「那我該向誰請教呢?」郭隗撩衣服跪倒,「大王,恕臣無禮,您若真心攬才,就從微臣開始吧。若連我這樣無能之輩都會受到重用,則天下許多賢德之人自會不遠萬里來投奔您。」
昭王大喜,於是採納郭隗的建議,厚待於他,並拜為國師。各地的賢才良將聽說後,紛紛前來投靠。昭王廣納賢才,禮賢下士,國庫充實,兵強馬壯,幾年後終於一洗國恥。燕國從此威名大增。
3.糊塗公案:學舟的糊塗
楚國有個練習駕船的人,在他初學那會兒,無論轉折迴旋還是快慢緩急,都嚴格按著船師的教導去做。後來,他張開白帆,提槳擊水,那小船就像行雲流逝、飛鳥掠空一般,瞬息之間,一瀉千里。
在這個時候,船師便帶他到沙洲較淺的水域進行試航。這一天,天氣晴和,浪靜水淺,水面平坦如鏡。楚人駕著船隨心所欲地航行,十分愜意。他不知道自己能夠做到這樣,主要是由於恰好碰上了好天氣,卻以為自己完全掌握了駕船的技術。
於是,他很快辭退了船師,驕傲起來,自以為了不起。他把大海看成是個小水塘,把江湖看成是一杯水。他擊鼓直進,急不可待地獨自駕船闖人水勢兇險的河道。正當他得意地航行時,天氣驟變,狂風以排山倒海之勢,掀起萬丈波濤,吞沒了天日;巨浪互相撞擊,發出震天動地的轟響;驚得鯨魚狂奔亂竄,駭得虯龍潛人海底。楚人望著四周的可怕情景,不知所措,膽戰心驚,手中的槳掉落了,船舵也丟失了。最後,船翻了,他自己也葬身魚鱉之腹。
五、勝糊塗
勝非其難 持之難者
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列子·說符》
1.糊塗夜話
古人說:「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豈及乎圓融。」它的意思是:常看到當牙齒都脫落的時候,舌頭卻還在口中,可以看出剛強終不如柔弱來得長久。當門戶已經腐朽的時候,門軸卻未被蛀蟲所毀壞,可見執偏總比不上圓通。
在狂風吹過草原時,最先倒下的往往是參天大樹,而大風過後,絲毫沒有受損傷的則是那些地面上柔軟的小草。大樹雖然堅硬,但遇上比它更強硬的東西,它就只能折斷了;小草雖然柔弱,但它卻能順著風向調整自己的形態,所以得以保全。
同理,當取得某項事業的成功,若要讓它永久輝煌下去,這就很困難了。當遇到這種情況,只有師法自然,順風調整自己,否則,只會使自己處於挨打的被動局面。
兼好《徒然草·一一〇》:「不可為求勝利而戰,應為求不敗而戰。」
兼好法師推崇「不求勝,只求不敗」的下棋方法,看起來似乎消極,其實是克敵制勝的最佳辦法。因為,如果求勝心切,只顧一路殺進敵陣,往往會造成自己的後防空虛,反而容易被敵方乘虛而人。
有一位著名的足球教練指出:「踢足球,當然是要進攻、再進攻,這是足球的魅力所在。但是,如果一支球隊只重進攻,而輕防守,最終必然導致失敗。」
列子以「齊、楚、吳、越皆嘗勝矣,然卒取亡焉」為例,告誡人們說:取得勝利並不難辦到,但要保持勝利成果,才是最困難的事。說明勝利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兢兢業業,卻是不容易的。
在《東譬喻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一條蛇,頭和尾經常互相爭吵,頭對尾說:「我有耳能聽,有眼能看,有口能吃,走路又在你之前,因此我應算老大。」尾回答說:「是我讓你走,你才能走,如果我不讓你走,你走走看?」於是蛇尾就在樹上繞了三圈,三天都不肯動,蛇頭無法動,餓了三天之後只好對蛇尾說:「請你放開吧,讓你做老大!」蛇尾聽了很高興,興奮地朝前走,才不幾步,就掉到火坑裡去了。
這個頭尾相爭的故事,對於我們現在社會的每個人都是一個很好的告誡。在現代這樣一個人員、關係高度密集的社會,頭與尾都同樣重要,人們應各盡所能,若如那條蛇一樣,頭尾都想爭大,不但容易滋生憤懣,而且會把自己引向死亡。只有大家互相謙讓,多做奉獻,人們生活的社會才會充滿慈愛和智慧,才能在生命之中找到真正的快樂,而並非怕別人超過自己而產生怨恨。
2.糊塗典例:糊塗妻勸糊塗夫
樂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誰家的女兒。
有一天,羊子趕路,在路上拾到別人丟失的一塊金子,回家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之士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接受施捨的食物,況且象這種走路拾到的金子,更容易玷污人的行為。」羊子十分慚愧,將金子扔到野外了。
羊子曾經到遠處尋師求學,只一年工夫就回來了,他妻子跪著問他什麼原因,羊子說:「出門久了,思念家中的事,沒有其他的原因。」妻子於是拿了一把刀走到織布機旁說:「這織物出自蠶繭,最後在織布機上形成,一絲一縷積累起來才有一寸,一寸不停地積累,才有一匹一丈的布。現在如果把這織物弄斷了,就損壞了它,浪費了時間。人求學問應當有所成就,不能半途而廢,和剪斷這一匹布有什麼區別呢?」羊子被妻子的話感動了,再回去拜師學藝,七年沒有回家,直到學業有成。
3.糊塗公案:紀昌的糊塗
甘蠅是古代一位射箭能手。他一拉弓,野獸就中箭倒下,飛鳥就中箭落下。甘蠅的學生名叫飛衛,跟著甘蠅學射箭,技巧超過了他的老師。有個叫紀昌的,又跟飛衛學習射箭,飛衛說:「你要先學會不眨眼,然後才可以談得上學射箭。」
紀昌回到家裡,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面,眼睛盯著腳踏板。這樣練習了兩年,即使錐尖刺到了眼眶,他也不眨眼。他把這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還不夠哩,第二步你還得練好眼力才行。要練到看小東西像看大東西一樣,看不明顯的東西就像看明顯的東西一樣,然後再來告訴我。」
紀昌用一根氂牛毛,繫上一隻虱子,掛在窗上,朝著南面,目不轉睛地望著它,望了十天,覺得虱子漸漸大了;三年之後,看到虱子就像車輪那麼大。再看其他東西,都跟山丘一樣了。於是他用燕國牛角裝飾的弓,北方的蓬竹造成的箭,來射那虱子,一箭就穿過虱子的中心,而懸掛虱子的那根細毛卻沒有斷。他把這情況告訴飛衛。飛衛聽了,高興地跳了起來,拍著胸脯說:「你學到射箭的本領了!」
六、成糊塗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
1.糊塗夜話
漢朝討伐匈奴的名將李廣,是一位匈奴人聞風喪膽的虎將,有「飛將軍」之美稱。但是,他是一位木訥剛直的人,遇到皇帝的賞賜時,他總是毫不吝惜地與將士們分享。吃飯時,等將士們到齊吃上飯後,李廣才開始用餐。行軍途中,到泉水井垣處,待全體部下解渴後,他才飲用。總之,一切以部下為先。
司馬遷評價李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桃樹李樹雖默默無語,但是它會開出芬芳的花朵,結成甜美的果實。所以人們自然而然地會聚集在它們周圍,開出一條道路。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與這句話意思相近。
可見,一個人要想有良好的人緣,就要如李廣將軍那樣,處處以人為先、以己為後,自然受到人們的景仰。這也是聰明人應明白的處世態度。
《大智度論》有言:「世間的人愛好福之果報,卻不愛好福因。」
就功成名就而言,常人只羨慕其成功,卻很少去理會他成功之前,究竟盡了多大的努力以及吃了多少難以言狀的苦頭。有些人認為他是交上了好運,時來運轉而已。
古今中外,被譽為天才的人絕沒有一個是抄捷徑而來的,「所謂天才,乃是指百分之一的靈感與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言』,「天才就是努力之意」,這些可謂至論。
世間的人偏愛幸福的結果,卻不理會獲得幸福的原因,這是世人的通病,亦是真糊塗。
荀子說:「道路雖然很近,不前進不會到達;事情雖然很小,不去做不會成功。」
司馬遷在評論李廣時說:「《論語》上說:"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正當,不用命令,人民也會照著去做;如果本身行為不正,即使下令,人民也不願聽從他。』這不正是指李將軍嗎!我看到的李將軍,誠懇忠厚,就象個鄉下人,嘴裡不善於說話。在他死的那天,天下無論認識他的和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哀悼。這正是因為他那忠實的本心,真正的感動了士大夫們。俗話說:"桃樹、李樹不會自我吹噓,可是因為它們花朵好看、果實好吃,自然而然人們就會到這兒來,日子一久,樹下就被人們踏出了一條路!』此段話雖短,倒也不妨用來比喻李廣人格的偉大。」
漢武帝時的名將李廣,他之所以被許多人敬仰愛戴,除了他有超人的武藝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在做人方面自律自愛,深得廣大中下層官兵與百姓的欽佩。在金錢方面,李廣看得很淡泊,漢武帝賞賜給他的財物一點不留地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宿同飲。有一次在大漠中行軍,天熱,好不容易找到一汪清泉,李廣一定要士兵喝完他才喝,此舉令部下打心裡仰慕他們的將軍。
2.糊塗典例:糊塗國君賞糊塗禮
戰國時,魏國國君令大臣樂羊率領大軍去攻打中山國。眾所周知,中山國重臣樂舒正好是樂羊之子,為此,朝廷中議論紛紛,認為樂羊雖會帶兵攻城掠地,但這次不大可能為國盡忠了。
樂羊率軍抵達中山國後,也經過了周密而詳細的計劃,最後決定用圍而不戰的戰術攻城,一連幾個月,不肯動一兵一卒。這下子,許多大臣認為樂羊真的不進攻中山國,因而彈劾他的奏章似雪片般飛到魏文侯的案前。當然,對大臣私下的議論,魏文侯並非不知,他不動聲色,反而派遣特使攜帶禮品、酒食遠道犒賞慰勞樂羊及他指揮的軍隊。
流言蜚語越來越沸騰,魏文侯索性大興土木,為樂羊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別墅。終於,樂羊按原計劃攻下了中山國,凱旋迴歸。魏文侯大喜,特意為樂羊舉行盛大的慶功宴會,共賞給了樂羊一個密封的錢箱。樂羊回到家後,打開箱子不禁感慨萬分。
原來,魏文侯賞給樂羊的不是金銀綢緞,而是滿滿一箱攻打中山國時大臣們彈劾他的秘密奏摺。樂羊這才明白,若非文侯的全力庇護,若非文侯的超常信任,不要說攻打中山國的任務不能完成,就是身家性命恐怕也不保了。
3.糊塗公案:鮑君神的糊塗
有個人在野外捕捉到一隻麂,他沒敢立即牽回家。用繩子拴住後先離開了。剛好有一行十餘輛經商車隊經過這片沼澤地,人們望見這隻麂拴著繩子,就牽著走了。可是心裡又覺得不正當,有人便拿了一條鮑魚放在原處。過了一會兒,捉麂的人返回來,見不到捉到的麂,反而看見一條鮑魚,想到沼澤地不是人們走的道路,非常奇怪這件事,心中肯定這是神跡。這事輾轉相傳,於是有人來此治病和求福,居然多有效驗。於是替它修建了一座祀廟,廟中巫祝有幾十人,帷賬鐘鼓齊備。方圓幾百里地的人們,都來祈禱拜祭,尊稱為鮑君神。此後過了幾年,放鮑魚的人又來了,經過祀廟打聽到事情的緣由,說:「這是我的魚,哪裡有什麼神呢?」上堂抓起鮑魚走了。於是禮廟從此破敗了。
鮑魚本無意稱神,卻糊裡糊塗地被人們供養祈禱。實可謂糊塗中的「糊塗」吧。
七、算糊塗
了心悟道 神機聖算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開。——清·金蘭生《格言聯璧·處事》
1.糊塗夜話
在還未遇到突然的變故,形勢對自己不利時,應當採取怎樣的手段應付呢?這就需要人們有反應靈敏的頭腦,要求對外界發生的一切及時作出適當的反應,諸葛亮可謂「神機聖算」的老手。
一個無知、無才,又無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斷然不能做到臨危而不懼,處變而不驚,更不可能隨機應變,巧作應對,化險為夷。這就需要我們居安思危,提高應變能力,防患於未然。
「神機聖算」的關鍵就是要巧裝糊塗,而且要裝得恰到好處,不露痕迹,以應付各種突如其來的事變。當然,這需要有智慧的頭腦。
《中阿含經》:「平常心在遇有異常時必亂。所以必須學習如何在異常時,亦能保持平常心。」
一個人不會料事如神,未卜先知,在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時,常因未做心理準備而慌亂不堪。所以,我們應首先在心理上作好準備,遇到異常情況也就不會六神無主,束手無策了。
生活有規律的人,常常物有所歸,他並且懂得這個道理,事先整理自己身邊的事,不一定只為預防不測而做,即使在平時遇到意料不到的事,找起來也非常方便。
所以,什麼事情預先要有所準備,到時即使發生意外也免去許多憂患,做到「防患未然,有備無患」。
辦事能力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能否在辦事的全過程中始終處於清醒、明確的意識謀劃中,和在實施的過程中是否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處事既要敢於承擔,又能將事情料理得圓滿周到。諸葛亮素有「神機妙算」的美譽,他的故事被人們競相傳頌。
諸葛亮率軍平定了南中的叛亂後,準備在當地人中任用一批官吏。此時,有人向他進諫說:「南蠻之人心懷叵測,今日降服,明天又會反叛,最好是乘他們降服時,委派漢人為官。」
諸葛亮一擺手,說道:「若委任漢人作官,那麼就要留軍隊,軍隊留下了,糧草從何而來?這是困難之一;南中剛剛經過戰爭的破壞,許多人父死兄喪,對漢人十分仇恨,委任漢官而不留軍隊,勢必釀成禍患,這是困難之二;再者,當地許多官吏犯有罷官、該殺之罪,若任漢人為官,他們絕不會相信漢官的,這是困難之三。現在我要任當地人作官,就可以避免上述三方面的矛盾發生,使南蠻人與漢人相安無事,還有什麼辦法比這更好的呢?」
果然,待當地的官員上任後,避免了諸葛亮說的三方面的矛盾發生,南中百姓相安無事,安居樂業。
2.糊塗典例:坐禪不能成佛
馬祖和尚與南嶽和尚在修行時發生了一件意味深長的事。
傳說有一次,南嶽和尚來拜訪馬祖和尚,問道:「馬祖,你近來做什麼?」馬祖答道:「我每天都在坐禪。」
南嶽問道:「哦,那你每天坐禪的目的是什麼呢?」馬祖說:「當然是為了成佛呀!」馬祖認為,坐禪是為了觀照真實的自我,久之,從而悟道成佛。
南嶽聽到馬祖的話後,當下找來一枚瓦片,一聲不響地在馬祖面前磨了起來。馬祖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奇怪地問:「你這麼做,究竟是想幹什麼?」南嶽平靜地回答:「你沒看到我正在磨瓦嗎?」「你磨瓦又做什麼呢?」
南嶽樂呵呵地答道:「做鏡子。」馬祖愈加不可思議,「大師,瓦片是無法磨成鏡子的。」南嶽說:「馬祖啊,坐禪是不能成佛的。」
南嶽和尚就是想告訴馬祖,雖然坐禪很有意義,但若被坐禪束縛,心的自由就會受到制約、控制,也就無法悟道成佛了。
3.糊塗公案:鄒穆公的糊塗
鄒穆公下了一道命令:「今後餵養鵝鴨,一定要用秕谷,不得再用粟米。」當時官倉沒有儲備秕谷,只好去跟老百姓交換。這樣一來,兩石粟米才能換得一石癟谷。官吏們認為這樣花費太大,請求穆公允許他們仍然用粟米餵養。鄒穆公說:「去吧,這不是你們所能懂得的。百姓想法餵飽了牛去耕田,背上頂著太陽去除草,他們不知疲倦地勞作,難道是為了餵養鳥獸嗎?粟米是人的上等食糧,為什麼要拿它來喂鳥呢?再說你們只懂得算小數,不懂得算大數。周的諺語說"從袋子漏出來,積蓄到倉庫中了,』你們難道沒有聽說嗎?君主是百姓的父母,把官倉的糧食取出來,轉給老百姓,這不等於還是我的糧食嗎?鳥如果吃鄒國的癟谷,就不會糟塌鄒國的糧食。糧食儲在官倉和放在百姓手裡,這對我來說又有什麼區別呢?
八、易糊塗
駕馭時機 把握主動
順風而呼者易為氣,因時而行者易為力。——漢·桓寬《鹽鐵論·論功》
1.糊塗夜話
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世上的事情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情況、形勢的變化,及時掌握有利時機,把握主動,靈活應付,這是一個人立身處世建功立業不可或缺的本領。
在生活中,我們必須處處、時時以應變的心態看待社會、人事,首先要做好應付變故的思想準備,並機動靈活地運用應變之術,以使自己永立不敗之地。
所以,駕馭時機在許多場合中都是靠糊塗才會成功的,這種裝糊塗有進攻型的,也有退卻型的,不同的場合要靈活運用,以謀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臨濟《臨濟錄》:「有一人,論劫在途中而不離家舍。」這句話是說:對悟道之人而言,進行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
無論是求學還是勞動或運動,通常我們都以為這樣做,只不過是獲得某種好處的手段,如果一味這樣想,則難免我們自己變成一種手段的危險。
近代國際奧運之父庫貝丹指出:「奧運大會的意義,並不在於成功,而是在於參與。」同理,人生的目的似乎也並不在於成功,而在於努力本身吧。
如果把人生當成達到某種目的為手段的話,那麼為那些在人生過程中常見的看起來無用的事物而花費金錢與體力,則是件毫無意義的事情。這種人,只會糊塗地了卻一生。
適當地把握時機,適時掌握主動權,就會變不利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這是為人處世立於不敗之地的要旨。
做好一件事情,客觀條件極其有限,但只要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善於動腦,主觀能力自然會是無窮無盡的。
浙江以東的裘甫起兵叛亂,已攻佔了幾個城池,朝廷任命王式為觀察史,鎮壓動亂。
剛上任的第一件事,王式命人將縣裡糧倉中的糧食發給饑民。眾將官迷惑不解,都說:「您剛上任,軍隊糧餉又那麼緊張,現在您把縣裡糧倉中的存糧散發給百姓,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式微笑著說:「叛賊用搶糧倉中存糧的把戲來誘惑貧困百姓造反,現在我向他們散發糧食,那麼,貧苦百姓就不會當強盜了。再者,各縣沒有守兵,根本無力防守糧倉,如果不把糧食發給貧苦百姓,等到敵人來了,反而會用來資助敵人。」
王式的話在各位將領聽來,的確言之有理。果然,叛軍到達後,百姓紛紛抵抗,不到幾月工夫,叛亂被平定。
2.糊塗典例:糊塗崇禎斬草除根
明代宦官之禍慘重之極,到天啟年間魏忠賢更是橫行無忌,他排除異己,把持朝政,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魏忠賢網羅了一大批宦官閹黨,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此時的明王朝已江河日下,矛盾加劇,危機四伏。年僅17歲的朱由檢登上帝位,是為崇禎皇帝。他決定狠狠打擊閹黨,撥亂反正,重整河山。
崇禎繼位之初,朝政均由魏忠賢等人主持,包括大臣進宮,魏漸有獨攬大權之勢。面對咄咄逼人的閹黨勢力,崇禎深思熟慮,煞費一番苦心。一方面他對魏氏加官進爵,以免打草驚蛇;一方面他不露聲色地對其他閹黨黨羽各個擊破,斬除了魏氏的爪牙,遏止了其勢力的發展。許多大臣上書彈劾,不少問題涉及魏忠賢或矛頭直指魏忠賢,各方面的支持,增強了崇禎徹底剷除魏氏的信心。而魏忠賢對這些一概不知,根本不知道有一張大網將其嚴嚴罩住了。
一天,魏忠賢被召人宮,內侍向他宣讀了朝臣的奏章,他聽後嚇出了一身冷汗。他身邊已沒有多少人,只好重賄受寵的太監徐應元,欲以辭去東廠印為代價,換回身家性命,以圖東山再起,崇禎恩准了。接著他大規模地清洗閹黨,罷官人獄處死的不計其數,閹黨勢力嚴重受創。又下諭旨,貶謫魏忠賢到安徽風陽祖陵司香,籍沒了魏氏家產。崇禎決心一勞永逸,斬草除根,下令錦衣衛抓獲所有魏氏奸黨。此時,魏忠賢正在去風陽的途中,得到崇禎的密諭,深知敗局無法挽回而上吊自盡了。
魏忠賢一死,樹倒猢猻散,餘黨群龍無首,七零八落,崇禎進一步剷除余患,最終以嚴厲的手段結束了明代歷史上最黑暗的宦官執政的時代。
3.糊塗公案:宋玉的糊塗
宋玉侍奉楚襄王,不被楚襄王了解,很不得意,在臉色上流露出來。有人對宋玉說:「為什麼先生的言談這樣平常,計謀策劃又老是受人懷疑呢?」宋玉回答說:「不是這樣,您難道沒有見到過黑猿嗎?當它居住在桂樹林中,在密葉上從容遊戲,跳躍往來,像蛟龍一樣翻騰,像飛鳥一樣棲停,悲嘯長吟。在這個時候,即使是后羿、逢蒙這樣的神箭手,也不能夠正面盯住它們。等到它在枳棘叢中的時候,恐懼得發抖,驚懼地張望著,小心地踩著腳印走路,人們可以因能捕捉到它而得意。不是它的皮肉筋骨變得僵硬,身體更加短小了,而是因為所處的環境對它不利的緣故啊!所處的環境不平等,怎麼可以衡量功勞和比較才能呢?」
九、爭糊塗
尺璧非寶 寸陰是金
江上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增廣賢文》
1.糊塗夜話
古人說:「耳目寬則天地窄,爭務短則日月長。」如果耳目用得太多了,就覺得天地很狹隘;而少於爭權奪利便會覺得日子清閑而漫長。
許多事情,聽了還不及不聽,許多世態情狀,看了不及不看。「耳不聽,心不煩』,「眼不見為凈」。我們要有盲者和聾者的智慧,去聽那無聲之聲,看那無色之色。
待人處世是「爭一世而不爭一時」,還是「爭一時也要爭千秋」,究竟是爭一時還是爭千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凡事斤斤計較,必然會招致他人的不滿。人在世上,只有多做好事,才會遺愛人間而為後世之人永遠懷念。「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就是這種道理。
道元《寶慶記》:「真可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歲月不等人。」
大家知道,歲月不等人,如果不能及時地利用時間,它就會不知不覺地從你身邊溜走。道元和尚的名言,要求人們好好把握時光,把一切可能做好的事都儘力去做好,免得後悔。
東晉都城建康的一個寺廟裡,慧安大師有一天由他的弟子陪著散步。天忽然颳起了風,於是慧安邊散步邊撿地上的落葉。
弟子看見了,忙說:「師父,您先別忙撿,等會兒我來掃。」
慧安責備他說:「你等一會兒再掃的落葉已不是現在落葉了。我不願看你什麼事都拖!」
慧安大師的一席話,給我們以很大的啟示:歲月流逝,一去不復返,這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此,我們不要白白浪費了時光,那就將耽誤自己的一生。
子日:「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孔子認為:年輕人值得敬畏,怎麼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歲時還默默無聞,那他就沒有什麼敬畏的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生自水而寒於水」;「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換舊人」,社會在發展,人類在前進,後代一定會超過前人。學問、才能只有在競爭中才可得到發揮,人才也只有在競爭中才能成長得更快,事業,也只有在競爭中才能更快地發展。反之,在競爭中,一個人的才能、智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也只有通過競爭,才能提高人的才能,開發人的智慧。
春秋戰國時,孫臏曾在齊國的宗室大臣田忌家中作客。田忌常與齊國宗室中的公子們下賭注舉行馬賽。公子們的馬比田忌的馬強些,因而田忌屢屢失敗,每次要輸掉不少錢。
孫臏看到雙方的馬足力相差不大,都分上中下等,當然田忌上對上,中對中,下對下必輸無疑。於是他對田忌說:「您只管下注,我這一次保您准贏。」
田忌不知孫臏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反正都是輸,下了注。比賽時,孫臏對田忌說:「用您的下等馬去對付對方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對方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去對付對方的下等馬。」這個辦法,田忌從未想過,他依此而行,三場下來,取得了兩勝一負的優異成績,並獲得五千金的賭注。田忌方發現家中有一塊發光的金子,便向齊王推薦了孫臏。
2.糊塗典例:讓他一牆又何妨
鄭板橋老家與鄰居的房屋共用一堵牆,乾隆年間,鄭板橋在外地做官,弟弟鄭墨想將老房子翻修一下,鄰居出來干涉,說那堵牆是他們祖上傳下來的,鄭家無權拆掉。其實,在契約上寫得清楚明白,牆是鄭家的,鄰居家借光蓋了房子。為此,兩家各不相讓,官司打到縣裡,尚無結果,雙方於是四處求人說情。鄭墨粗識文墨,亦非惹事生非之徒,這次明顯受人欺侮,心中的怨氣實難下咽,提筆給哥哥寫了一封信,要求出面打贏這場官司。
鄭板橋接信後,弄得他左右為難。思慮再三後,給弟弟回了一封勸他息事寧人的長信,並且寄去了一個上書「吃虧是福」的條幅,同時另附了一首打油詩。詩中說道:
千里告狀為一牆,讓他一牆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何處去找秦始皇。
鄭墨收到了哥哥的回信及條幅,讀後羞愧難當,立即撤回了上訴,向鄰居表示不再相爭,一堵牆算得了什麼呢。鄭氏兄弟的一片赤誠深深打動了鄰居,他們也表示不再鬧下去。於是兩家重歸於好,仍然共用一堵牆,和好如初了!
3.糊塗公案:昭奚恤的糊塗
秦國準備攻打楚國,派使者到楚國去看寶器。楚王聽說秦國使者要來訪,便召見令尹子西,問道:「秦國要看我國的寶器,我們的和氏璧、隨侯珠能讓看嗎?」令尹子西回答:「我不知道。」楚王又召見昭奚恤詢問,昭奚恤回答說:「秦國使者來是想考察我國的得失,打我國的主意,目的不在於寶器,而在於看我國的賢臣。珠玉玩好的東西,不是國家所應珍重的。」於是,楚王派昭奚恤去應付秦使者。
昭奚恤調動精兵三百人,布列在西門裡,築了一座朝東的壇,四座朝南的壇,一座朝西的壇。秦使者來了,昭奚恤對他說:「您是客人,就請上位——朝東的壇。」又叫令尹於西坐在朝南的壇上,依次是太宗子敖、葉公子高、司馬子友。昭奚恤自己坐在朝西的壇上。昭奚恤對秦使者說:「客人要看楚國的寶器,楚國最寶貴的是賢臣。治理百姓,充實糧倉,使人民都各得其所,有令尹子西在這裡;捧著圭璧,出使各諸侯國,排解兩國的怨恨,使兩國交歡,沒有兵革相見的憂慮,有太宗子敖在這裡;謹守邊境國界,不侵犯鄰國,也不受鄰國的侵犯,有葉公子高在這裡;治理部隊,整頓軍械,抵擋強敵,拿著鼓槌擊鼓來鼓舞百萬軍民,使他們都敢於赴湯蹈火,敢於踩著白刃,不顧九死一生的危險,有司馬子友在這裡;胸懷先代霸王的正義,吸取先賢治亂之遺教,有昭奚恤在這裡。請貴國盡情地看!」秦使者心中敬畏,無言應對昭奚恤於是行禮送行。
秦使者回國後,對秦王說:「楚國有許多賢臣,還不能打它的主意。」於是秦王不打算攻打楚國。
十、時糊塗
適時應機 當為俊傑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漢·劉向《說范·談叢》
1.糊塗夜話
太平天國時的洪仁軒在《資政新篇》中提出:「天事有常度,理有窮通。故事有今天不可行,而後預定者,為後之福;有今可行者,為後之禍。其理在於審時度勢與本末強弱耳。」這段話的大意是:事物是經常變化的,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理解的。今天看似不可行的事物,能夠預見其日後可行的人,日後可以得到好處;而那些今日可行,但不能維持長久者,必定成為日後的禍患。認識其變化的規律,在於能審時度勢和分清本末強弱。
審時度勢,主要是要求人們認清形勢,明察事物發展過程中顯露出來的時機。審時度勢僅僅是一種認識,運用這種認識的目的是為了「把握時機」。
「適時應機,當為俊傑。」行事處世,不僅要善於捕捉時機,而且要善於變通。因循守舊,墨守陳規,則必須成為時代的棄兒;因時而動,銳意革新,則事業必然有成。所以,聰明的人之所以取得成就,最重要的還是深諳適時應機之道。
《道元正眼法藏隨聞記》:「學道者均需愛惜寸陰,即使在暫存問,無需多管閑事,只須多學習佛道。」
古人說: 「年少當及時,蹉跎日就老。」這句話的意思是:青少年時期一定要抓緊時間,如果任由時光白白流失,那麼成為白髮人不過是一轉眼工夫的事。
抬頭向前看,來日方長路漫漫;回首往後觀,時日不見一瞬問。古往今來多少人感嘆青春易逝,後悔當年讓時問從自己身邊白白走過。但消失的時光永遠消失了,後悔莫及。後來之人尤其是青少年應記住前人的經驗,以免重蹈「蹉跎日就老」的覆轍。
所以,一心求道的人應珍惜每分鐘的時間。即使只有一剎那間,也要把心放在學習佛道上。
善於審時度勢在為人處世中占極重要的地位。人生總難免不出現難於應付的局面,關鍵是如何學會保全自己。糊塗學不主張遁世逃避,而要看透世事發展的趨勢,並能從中總結出順應時事發展的經驗。
當初,武則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因曾經講過馴服烈馬一用鐵,二用刀的話讓李世民對她刮目相看。李世民病危時,武則天非常年輕,太宗很有一些讓她同去的意思。武則天說心裡話不情願,她一方面除了及時與准皇帝——當時的太子後來的高宗皇帝李治建立兒女私情外,一方面主動選擇了當時盛行的一種衍罪修身的方式:削髮為尼。
武則天的行為舉止,一則以表示對太宗皇帝的忠貞,二則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她的這種選擇,滿朝文武自無可非議。這樣,為她以後廢中宗把握大權,建立後周政權奠定了基礎。
2.糊塗典例:裝瘋假糊塗
明代書畫大家唐伯虎被江西寧王宸濠聘為上賓。這個寧王,陰謀造反奪權,網羅天下奇人異士收歸旗下。唐伯虎開始還以為他是謙恭下士,十分高興。
半年過去了,唐伯虎發現寧王背著人做了許多違法之事,並有謀反之舉。然而,走又走不得,留又留不得,如何是好?寧王老奸巨滑,誰知道了秘密就甭想活著走出寧王府。唐伯虎計上心來,他假裝瘋狂,每晚去妓院尋花問柳,痴痴癲癲有如色情狂,見了丫環婆子就追,在王府的嬪妃面前解褲脫衣,無故哭笑,污言穢語。寧王啼笑皆非,說:「誰說唐伯虎是個賢德之士,他只不過是瘋子而已。」就這樣,宸濠吩咐,把唐伯虎逐出寧王府。
幾年後,寧王舉兵謀反,事敗寧王死。那些被尊為寧王府上賓的名人異士,均排在逆黨之列而遭朝廷誅殺。唯有唐伯虎,此時正在名山勝水樂逍遙呢!
3.糊塗公案:醫緩的糊塗
趙王的太子生病了,請來醫緩。醫緩來到後,說:「病情危急,菲價值萬金的藥物不可治好。」問他要哪些葯,他說:「這一定要找到代地產的赭石,荊地出的美玉,岣嶁峰產的硃砂,禺同、青嶺產的空曾青,昆崙山產的紫白英,合浦產的珍珠,四川產的犀角,韓地產的甲骨,醫無間山產的捶詢哥琪,加上汞和鉛一起煉。要煉一年才能融合,兩年成形,三年煉成光閃閃的傑米似的金丹。再從爐中取出埋到土裡,又等上三年才服下去。這樣可以起死回生。」淳于髡聽到後大笑著說:「不錯,這才是名符其實的醫"緩』啊!」
十一、見糊塗
曲折多 見識廣
山之妙在峰迴路轉,水之妙在風起波生。——《幽夢續影》
1.糊塗夜話
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時,在陳被人圍困,吃的東西都沒有,連續幾天動彈不得。子路忍不住大叫:「君子也會遇到這種悲慘的境遇嗎?」孔子對子路的不滿視而不見,他回答道:「人的一生都會有好有壞的境遇,最重要的是處在逆境中如何去排遣它。」
任何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遇到挫折。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有和預期相反的結果。長時間下來,誰都會產生悲觀情緒,然而,人生並不儘是曲折,當雲開日出時,前途自然光明無限。所以,凡事須耐心等待時機的來臨,不必驚慌失措。當然,身處順境亦不能得意忘形,應該謹慎小心地生活著。
身處順境而不驕矜,身處逆境而不頹唐,這才是聰明人所應採取的生活態度。
一遍《語錄》中說:「稱呼佛的名號就叫做念佛,念佛並非指固執己見,乃佛之名號。就像物名中有松樹,有竹一樣。」
據說,一遍和尚念經,不喜歡稱之為「念經」,而稱作「名號」,顯然有極力避免使用念佛中的「念」字的用意。根據他的意思,若稱之為「念佛」,則極可能流於心中常記掛佛祖的那種觀念上的念佛行為,所以一遍和尚崇尚那種只在口頭上反覆不斷稱呼神佛名號的念佛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右」,他卻說是「左」,明明是「左」,他卻說是「右」,固執己見,唯我是真,這種人只會是孤獨,而我們與之毫無爭論的必要。
一遍和尚的名言就是勸告人們:多聞多見,打開眼光,充實自己的人生。
《論語》中有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它的意思是「看見有才德的人就考慮如何向他學習,看到不講道德的人就要在內心自我反省,想想自己的行為有無和他相同之處。
每個人的身邊,都會有各色各樣的人。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善於見人之短,引以為鑒,這樣的人才是善於修養自己品德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孔子認為,在學識上見多識廣,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要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對於世人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戰圓時期,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從荊山得到一塊玉璞(含在石頭裡未經過加工修琢的玉),他恭恭敬敬地把玉璞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匠鑒定。玉匠看了看說:「這是一塊石頭,不是玉。」厲王認為卞和欺騙他,下令砍了他的左腳。
厲王死,武王繼位。卞和拄著拐杖到宮中將玉璞獻給武王。武王命玉匠鑒定。玉匠看了看,說:「這不是玉,是一塊石頭。」武王認為卞和欺騙他,下令砍了他的右腳。
武王死,文王繼位。卞和是一個殘廢人,他抱著玉璞在荊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流出血來。文王聞聽後,派人把卞和請到宮中,問他:「天下被斫足者甚眾,為何你單獨哭泣?」卞和說:「我不是痛心自己被砍掉了雙腳,而是痛心寶玉被人稱為石頭忠貞之士被看成騙子呀!」
文王對卞和的事早有耳聞,於是請來玉匠,將玉璞仔細加工,果然是一塊金石。他欲對卞和大加封賞,然而卞和悄然離開了楚國。後來,文王便將這塊寶玉取名為「和氏璧」。
2.糊塗典例:糊塗庄王賤人貴馬
楚莊王在位時,有一匹心愛的寶馬,庄王對這匹馬情有獨鍾,這匹馬身上披著錦繡,養在一間雕樑畫棟的華麗房間里,墊在地面的是設有帳幔的床,吃的是棗脯。不想這匹寶馬命中注定是短命鬼,得了肥胖症死了。楚王十分傷心,命文武大臣為馬披麻戴孝,並用棺槨盛殮,依安葬大夫的禮制來安葬這匹馬。大臣們哭笑不得。
這時,有個叫優孟的人出現了,他本是一個藝人,身高八尺,擅長辯論,常用幽默詼諧的故事進行諷刺勸諫。當他聽到庄王厚葬寶馬的消息後,就跑進宮廷,號陶大哭起來。
楚莊王大吃一驚,忙問個究竟。優孟說:「寶馬乃大王心愛之物,堂堂大楚有什麼辦不到的?僅按大夫的禮制安葬寶馬,未免太小氣。臣懇請大王按人君的禮制去厚葬它!」楚莊王聞言,樂了,「愛卿之言當作何解?」優孟大聲說:「請大王用雕花的美玉做棺材,漂亮而耐朽的梓木做外槨,楓、豫、樟等各色上好木料做題湊;派兵士挖掘墓穴,老弱背土把墳修;齊國、趙國陪祭在前,韓國、魏國守衛在後;給寶馬蓋祠堂,用太牢來祭祀,再撥萬戶城邑供奉享受。這才是上上之策。」
楚莊王一拍腦袋,說道:「寡人的過錯競到了此種地步,笑話笑話。真那樣做,諸侯們不要說我賤人而貴馬嗎?又該怎麼辦呢?」
優孟湊上前來,笑道:「依我看,請大王用對待六畜的禮制來安葬這匹馬,堆個土灶當作槨,用個銅鍋當作棺,佐料用姜棗,調味用木蘭,祭品是粳稻,衣著是火光,人的肚子是它的歸宿。要知道,為臣好久沒吃過馬肉了。」楚莊王哈哈大笑,「好,一切依愛卿之言,這匹馬交與御廚去辦吧,以免笑貽萬方!」
3.糊塗公案:潮聲的糊塗
海上每逢八月問,潮聲夜中大作,震撼了整個城市。
元末至正年問,有一個蒙古官員名叫達魯不花的初次來到這裡,聽見海潮聲,夜裡不敢睡覺,就把看門人叫來問問。看門人從夢中驚醒,失口笑道:「是潮水湧上岸來了呀!」達魯不花驚恐地跑進內室,對他的妻子說:「原本希望作官光宗耀祖,想不到,今夜要共同去當水鬼了!」一家老小抱頭痛哭。
院子外面巡夜打更的人聽見哭聲,以為發生了什麼變故,立即報告主管官員和各副職官員。各位官員急忙胡亂地穿上衣服跑來救援。達魯不花恐怕海水湧進房間,緊關大門不讓進來。同僚們只好踢破門扇推倒牆壁進去,看見達魯不花夫婦和奴婢們都爬到房梁頂上大呼救命。同僚們問清了實情,都忍不住笑悄悄散去。
十二、疑糊塗
疑行無成 疑事無功
多疑之人,不可與共事;僥倖之人,不可與定國。——明·劉基《郁離子·虞孚》
1.糊塗夜話
喜歡懷疑的人,不可以和他共事;抱著僥倖心理的人,不可以和他一起處理國家大事。
歷史上君臣之間互相猜疑引起的悲劇太多了。只要有一方產生了懷疑,就會有毒害一方的心靈,小則丟失良才,大則釀成大禍。
諸葛亮終生鞠躬盡瘁,最後亦因人懷疑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終於隴勞成疾而病死軍中。他如此盡忠尚不能倖免,何況他人。所以善於作戰的將領,幾乎都有用計使敵人互相懷疑,自相殘殺後一舉取勝的經歷。
心胸狹窄,疑神疑鬼的人不是可能辦成大事,成就大事業的,許多人就是敗在自己胡亂猜疑之上。
洪應明先生的曠世奇書《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音,其知始真。」
人類的知識是從疑問開始,然後被瞳得分析解決這些疑問的理性所克服。幼童在見到新奇事物時,便會問身邊的人,「這是什麼」「為什麼」等等。好奇心,使兒童的知識日益增多。疑問,也是做學問的開始,也是研究科學的基礎。沒有疑問,什麼道理也都悟不出來。
當然了,只是一味地疑惑也無濟於事,在疑惑之餘,要思考如何解開這個謎團,這才是至關重要的,這在佛教中;就叫做相對於「人世智」的「出世智」。
學者應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求知必須經過疑惑,才能達到信任,在懷疑、反覆考證中得到信任,才是真正的知識。
對已經確定要做的事,在沒有什麼特殊變化條件下,就要堅定不移地去完成。在行動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意想不到的事屬正常情況。正確地處理的辦法是克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而不是因而對行動本身產生疑問,如果對已確定要做的事,依然猶豫不決,甚至在行動的過程中還一味地思前想後,那就很難辦成大事。正所謂「疑心生暗鬼」。
「疑則勿用,用則勿疑,」這是用人的一條原則。如果對某個人還有懷疑,那就是對他不了解,這樣暫不啟用,要深入細緻地考察他,待考察清楚了再用。如果已經考察清楚,覺得在各方面都很可靠,就要在實踐中放心大膽地使用,不要疑神疑鬼,否則,只會損害事業的發展,導致人心的背離。
諸葛亮在指揮戰鬥中,很少遇到對手,可一個司馬懿,倒讓他費了不少神。
諸葛亮第六次率蜀兵伐魏時,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他派使者屢下戰書,甚至送上一套婦女的衣裝來羞辱司馬懿,可對方就是堅持屯兵,堅守不出。原來,司馬懿早就從種種跡象判斷,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他計劃趁蜀軍撤退時再出兵追殺。
過了一段時間,蜀軍率先拔營而去。司馬懿大喜,帶領大隊人馬追殺蜀軍,待趕上之際,猛聽一陣鼓響,只見蜀軍的後隊變為前隊,直向魏軍衝來。這是怎麼回事,莫非諸葛亮沒死,司馬懿頓時懷疑起來。就在這時,魏軍被突如其來的攻擊嚇得亂了馬腳,四處逃散,自相踐踏,死傷無數,司馬懿方知上當,但為時已晚。蜀軍已安然撤退。其實,諸葛亮已於前幾天病逝了。
司馬懿敗就敗在疑心太重。可見,過於懷疑事物的本身並非好事,往往適得其反。
2.糊塗典例:砍伐樹林是糊塗
春秋時,隰斯彌在齊國被人們稱為智者。當時,執掌朝政的大夫田成子,極想竊取王位。
一天,田成子邀請隰斯彌遊山玩水,兩人一起登臨高台觀賞美景。眼底下,東西北三面平原廣闊,唯南面有一片隰斯彌家的樹林蓊蓊鬱郁,擋住了二人的視線。
回到家後,隰斯彌立即命家僕帶上斧鋸去砍樹。可是才砍了幾棵,他又叫停下,不要再砍了。家人被隰斯彌搞糊塗了,問他為什麼反反覆復?隰斯彌說:「國之野唯我一片樹林突兀而列,從田成子的表情看,他面帶慍色,所以我回家就趕忙來砍伐樹木。可又轉念一想,當時田成子並未說過任何表示不滿的話,相反則十分地拉攏我。田成子頗有心計,他正野心勃勃欲竊取王位,很怕有比他高明的人看穿他的陰謀。在這種情況下,我若把樹砍了,就表明了我有知微察著的能力,無形中他就會對我有戒備。所以,不砍樹,表明不知道他的心思,如此尚可遠禍;若砍樹,表明我能知人所不言,這個禍,闖的可就太大了!」
3.糊塗公案:龐蔥的糊塗
魏臣龐蔥陪太子到趙國邯鄲作人質。他對魏王說:「如果現在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不相信。」龐蔥又說:「如果有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我還懷疑。」龐蔥再說:「如果有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說:「那我就相信了。」龐蔥說:「街市上明明沒有老虎,但有三個人說有老虎,就真的有虎了。現在邯鄲距離大梁比這裡到街市還遠,如果背後非議我的超過三個人,希望大王明察。」魏王說:「我自己會知道。」
於是龐蔥向魏王告別。人剛走,向魏王進讒言的就來了。後來太子解除人質回來了,果然魏王不接見龐蔥。
十三、斷糊塗
當斷不斷 反受其亂
不能獨斷,以人言斷者,殃也。——漢·劉向《說苑·君道》
1.糊塗夜話
榮辱觀是一個人人生觀、觀世態度的重要體現。在榮辱問題上,做到「難得糊塗』、「去留無意」,這才叫瀟洒自如,順其自然。
一個人,當你憑自己的努力、實幹,靠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了應得的榮譽、獎賞、誇耀時,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應有自知之明,切莫受寵若驚,飄飄然,自覺毫光萬道。所謂「給點光亮就覺燦爛」,無可無不可,寵辱不驚,當如漢代阮籍所云「布衣可終生,寵祿豈足賴」,一切都不過是過眼煙雲,榮譽已成為過去,根本不值得誇耀,更不足以留戀。
大丈夫立世,對外界的寵辱榮祿,當斷則斷,乾淨利落,決不可聽信他人,模稜兩可。否則,吃虧的還是自己,因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就是最好的說明。
臨濟《臨濟錄》中說:「欲用則即用之,更勿遲疑。」這句名言的意思是:什麼事,如果總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的話,那就必然失去機會,做不成一件事。
俗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事情的結果未出現之前就切斷它,必能徹底地了斷;如果在事情剛剛發生,但已發現不足之處時不能及時住手,等事情發展下去,往往最後想收手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當斷則斷,當斬則斬,丈夫所為,猶豫不決,兒女情長,又哪是成事氣象?做事亦如此,名利頭上急流勇退更難,又有多少人能像陶淵明那樣不戀功名而毅然回歸田園?他在《歸去來辭》中吟道:「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張良因勇退而全身,韓信因戀功而被殺。後人欽佩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欣賞張良看得破眼前而退隱山野的選擇,但輪到自己又何如?得休便休,當機立斷;猶豫留戀,了時無了。做人,有時應抱著糊塗的態度處世。
周武王禮賢下士,但還是不能治理好國家。於是請教姜太公,太公回答說:「不能獨自決斷,別人怎麼說就怎麼裁決,這是災難。」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中評說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眾所周知,抓住有利時機,當機立斷,事情就會取得成功,相反,只會遭受失敗,遺恨千古。袁紹可謂一典型例子。
袁紹和曹操在官渡擺開陣勢,一決雌雄。雙方相持數月,曹操的糧草用完了,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飯,兵士如何上陣打仗。曹操於是派人前往許昌,要求苟攸趕快籌集軍糧並連夜押送到前方來。
哪知,送信人才離開曹營三十里地,被袁紹的人抓住了,五花大綁來到謀士許攸帳前,許攸搜出了曹操送往許昌的書信,大驚,趕忙來見袁紹說:「曹操在官渡駐紮軍隊很長時間了,許昌城內肯定空虛,我們不如派一支部隊星夜偷襲許昌,操了曹操的老窩,讓他無家可回。」袁紹—擺手,說道:「曹操素來奸詐,這封信定是他的誘敵之計,不可輕舉妄動。」許攸一跺腳,汗都急出來了,說道:「主公若此時不攻許昌,只怕後悔也來不及了。」袁紹不聽。
後來,袁紹聽信讒言,未發兵偷襲許昌,許攸流著眼淚離開了他。不久,袁紹只率數百人在官渡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袁紹從一條小道逃走了。
2.糊塗典例:蹇叔斷糊塗
僖公三十年,秦王派杞子幫助鄭國戍守京城。三十二年,杞子派人送信給秦王,說:「鄭國對我很信任,讓我掌握了北門的鑰匙,如果大王能將軍隊神不知,鬼不覺的運來,我打開城門,來個裡應外合,鄭國便可一舉拿下。」秦穆公拜訪蹇叔,請求建議。蹇叔說:「以疲勞的軍隊遠征他國,是兵家大忌,不可以。」
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告,召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大元帥,共商計策。部隊剛走出東門外面,蹇叔哭著說:「孟明視啊,我今天見你領兵出征,卻見不到你領著他們回來啊。」僖公三十三年,秦軍到達鄭國滑地,不料事情暴露,杞子逃往齊國。孟明視說:「鄭國已經得到消息,一定有所防備,倘若攻它不下,又無後援,這對我們不利,我們還是撤退的好。」於是在消滅掉滑地鄭軍後,開始撤退了。
晉國大將原軫說:「秦穆公不聽蹇叔勸告,逆天行事,使老百姓受苦,這是天賜良機啊!機不可失,違反天意沒有好處,更不能放虎歸山,禍害百姓。」四月份,晉軍在崤地大敗秦軍,活捉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三人。
後來,由於文贏的請求,晉國放了捉到的三員大將。秦穆公穿著白色孝服,在廟中祭祀死去的士兵,哭著對孟明視三人說:「我違背了蹇叔的忠告,使你們幾位受此大辱,這是我的罪過啊!」於是又重新讓孟明視輔助執政。幾年後,孟明視終於一洗舊恥。
3.糊塗公案:吳起進諫的糊塗
從前,魏武侯在朝廷議事時主意很恰當,朝中群臣沒有比得上他的。退朝以後,他得意洋洋,面帶著喜色。
吳起進諫說:「剛才有人把楚莊王的話說給你聽了嗎?」武侯說:「沒有,庄王的話是怎麼說的呢?」吳起回答說:「楚莊王在朝廷和群臣一起議事,他的主意很恰當,眾大臣沒人比得上他。退朝以後他面帶憂色,申公巫臣問楚莊王說:"您上朝後為什麼面帶憂色呢?』庄王回答說:"我聽說:諸侯自己選擇老師的可成王業,自己選擇朋友的可成霸業,自滿自足,群臣沒有比得上他的就會滅亡。現在,憑我這樣的不賢能,在朝中議事,眾大臣還沒有趕得上我的,我的國家大概快接近滅亡了吧!所以我才憂慮。』庄王正凶此感到憂慮,而您卻偏偏面露喜色,為什麼呢?」
武侯聽了,頓時舉止無措,對吳起表示感謝說:「這是上天讓先生來補救我的過失呀!」
推薦閱讀:
※17歲歐陽娜娜與33歲張儷同台,小16歲,氣質卻輸了一塌糊塗
※愛上已婚上司我輸的一塌糊塗
※《不是難得糊塗而是難得明白》
※2018年貨!糊塗爺爺給你介紹手工南瓜子酥糖!
※半俗半禪半隨緣,半聾半啞半糊塗
TAG:糊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