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三字經(含譯文)

國學經典——三字經(含譯文)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譯文】人剛剛出生的時候,稟性原本天真無邪、善良。由於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譯文】如果對孩子不進行良好的嚴格的教育,孩子會遷善為惡,改變稟性。教導孩子的方法,還應專心致志,堅持不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譯文】從前,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孟子能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學習成,曾經三次搬家。一次,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以些告誡孟子不要自棄其功、半途而廢,只在經年累月,不斷努力,才能有進步、有成就。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譯文】五代時竇禹鈞棄惡從善,中年得子,他積功累德,以「義」訓教,使五個兒子個個成材成器,五子登科,美名遠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譯文】生養子女卻不加以教誨,這是做父親的過錯。教育學生卻不嚴格要求,這是為人師的懶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譯文】小時候不經過玉匠的精心琢磨,就不可能成為精美的飾物玉器。人如果不努力讀書學習,就不能掌握知識,懂得道理,成為明理知義的正人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譯文】玉石如果不經過玉匠的精心琢磨,就不可能成為精美的飾物玉器。人如果不努力讀書學習,就不能掌握知識,懂得道理,成為明理知義的的正人君子。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譯文】為人子弟,正值少年之時,應當親近明師良朋,習得做人的基本禮儀。香姓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譯文】黃香才九歲的時候,就懂得孝順父母,在寒冷的冬天,他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褥枕席溫暖之後,再請父母睡下。孝順父母是兒女們應該做的。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譯文】孔融才四歲,就懂得遜讓之禮,把大梨讓給哥哥,自己留下小的。做弟弟的對於兄長,應該懂得這個道理。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譯文】孝順俸奉父母、敬愛哥哥是小孩子首先要做到的,然後才談得上追求學問,增長見識。知道十、百、千、萬之數,了解古今聖賢這理。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譯文】數字從一開始,十個一為十,十個十為百,十個百為千,十個千為萬。不論多大的數字,不論多麼複雜的計算方法,都是這十個數字的變化運用。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譯文】古書記載:上為天,下為地,人在中間,三者息息相關而形成整個世界。一切事務,皆始自天、地、人,故稱之為「三才」。太陽、月亮、星星能帶給人以光明,故稱之為「三光」。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譯文】古書上所說的「三綱」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指君臣有忠愛之義,君明則臣忠,臣子要服從國君;父子有天性之親,父慈子孝,子女要服從父母;夫妻有和順之義,夫唱妻隨,妻子要服從丈夫。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譯文】萬物生機盎然之時為春天,萬成長茁壯之時為夏天,萬物收穫之時為秋天,萬閉藏之時為冬天。春、夏、秋、冬四時運轉循環,綿延不斷,寒暑交替,夫窮無盡。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譯文】在方向的劃分上,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四方與中央相呼應,才能分辨方向。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譯文】金木水火土是五行,它是萬事萬物的本源,包含了無限的哲理。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譯文】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事的標準,它左右著社會的秩序,必須遵守,不容許疏忽紊亂。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譯文】稻米、高粱、豆類、小麥、黃米、小米這六種穀物,都是人婁主要的食糧。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譯文】馬、牛、羊、雞、狗、豬這六種牲畜,都是人類飼養用來食肉或使用的家畜。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譯文】高興、生氣、憂傷、害怕、喜愛、憎惡、慾念是人類具有的七種情緒。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譯文】用匏(pao)、土、皮革、木頭、石頭、金屬、絲、竹這八種材料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八種樂器,叫「八音」,也是樂器的總稱。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譯文】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我生兒子,兒子生孫子。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譯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重孫,這是「九族」,表示著親族之間的親疏、遠近、尊卑、老幼關係。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譯文】兒子要報答父母的恩情,妻子要順從自己的丈夫,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要恭敬。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譯文】要遵守長幼之序,朋友之間要守信用,講義氣。君主對臣子要尊重,臣子對君主要忠誠。此十義,人所同。【譯文】這十種大義,人們都應當共同遵守。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名句讀。【譯文】凡是對孩子進行啟蒙老說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要詳細解釋字詞意義,教會他們知道應該在哪裡停頓斷句。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譯文】求學讀書的人,必定有一個開端,學完《小學》,然後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部書。 論語者,二十篇。講道德,說仁義。《論語》這部書,共有二十篇,寫的都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下來的有關孔子一生有價值、有意義的話。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譯文】《孟子》這部書共有七篇。它的核心內容就是宣揚以仁義道德作為做人的根本。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譯文】寫《中庸》的是孔子的孫子子思。「中庸」的意思是待人接物處理事情不偏不倚,高發調和折中。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於賓士。【譯文】寫《大學》的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大學》主要講了怎樣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管理家庭乃至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方法和道理。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譯文】讀通了《孝經》,讀熟了「四書」,奠定了求知、做人處事的基礎之後,才能進一步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譯文】《詩經》、《尚書》、《易經》、《周禮》、《戴禮》、《春秋》號稱「六經」,應當認真研究、閱讀。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譯文】夏代有《連山》,殷代不《歸藏》,周代有《周易》,合稱「三易」,應當詳細地知道。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譯文】典、謨(mo)、訓、誥、誓、命等是記載虞、夏、商、周四代的政治歷史文獻資料,都屬於義理深奧的《尚書》。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譯文】周公姬旦寫了《周禮》,記載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朝廷各部門的情況,保存了當時治國的大禮。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譯文】「大戴」戴德和「小戴」戴聖,兩人整理彙編注釋的《禮記》,記述了先聖之言,後世才得知上古時期的典章制度和禮樂的情形。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譯文】《風》、《大雅》、《小雅》、《頌》是詩經中的四種體裁,這些詩讀書人都應當背誦詠吟。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譯文】《詩經》在傳世過程中遺失不少,孔子於是編寫了《春秋》這部史書,他將對歷史人物的褒貶寓含在史實的記載當中,以使人們分別善惡。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譯文】三本解釋春秋之義的書,是公羊高的《公羊傳》、左丘明的《左傳》、榖梁赤的《榖梁傳》,稱為「春秋三傳」。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譯文】經與傳讀懂了之後,就可以讀諸子百家的著作了。必須擇要而讀,了解諸子的學說,記熟其中的事例。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譯文】子書中的「五子」是指荀卿的《荀子》、楊雄的《法言》、王通的《中說》、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周的《莊子》。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譯文】經書和子書通曉了,就讀各種史書,從中得知歷代帝王相承的世系及興衰的原因,了解歷史事件的始末。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譯文】伏羲(xi)氏、神農氏與黃帝號稱三皇。他們都是上古社會的皇帝。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譯文】唐堯和虞舜號稱「二帝」,他們相互謙讓,把帝位傳給賢人,他們統治的時代天下太平,國泰民安,被稱為太平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文王,稱三王。【譯文】夏吉時明的開國之君是禹,商朝是湯,周朝是文王武王,這三朝開國之君都德才兼備,被人們尊稱為「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譯文】從夏禹王開始將帝位不傳賢人而傳給兒子,使天下成為一家的天下。夏朝延續了四百三十二年,在桀王時滅亡。湯代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譯文】湯王討伐夏桀王而推翻了夏朝,建立新國號稱商。前後延續了六百四十年,到紂王時滅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譯文】周武王殺掉商紂王建立周朝,周朝延續了八百五十五年,是歷史上最長久的一個朝代。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遊說。【譯文】周朝自平王東遷之後,朝廷綱紀不修,各諸侯國不聽周王命令,互相發動戰爭,說客們持各種主張到處遊說而受到推崇。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譯文】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代先後有五個強大的霸主(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稱霸諸侯,號令天下;戰國時代出現了燕、韓、趙、魏、齊、楚、秦七個強國爭雄的局面。贏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譯文】秦王贏政吞併六國統一了天下,建立了秦王朝。然而當傳到他兒子二世皇帝胡亥時就被推翻,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開始爭奪天下。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譯文】漢高祖劉邦興起,建立了漢朝的基業,傳至平帝劉衎時,政權被王莽篡奪。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譯文】漢光武消滅王莽中興漢朝,稱為東漢。漢朝包括西漢、東漢兩個時期共四百多年,到漢獻帝時滅亡。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譯文】曹操的魏國、劉備的蜀國、孫權的吳國形成三雄鼎立,爭奪漢室江山。這個時期號稱三國時代,司馬炎滅掉了三國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西晉和東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譯文】劉裕篡晉改國號為宋,稱宋武帝,宋傳國六十年,被權臣蕭道成的齊國所代替,然後是蕭衍建立的梁朝和陳霸先建立的陳朝。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統稱為南朝,它們的京城都在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譯文】與南朝同期的所謂北北主要是指魏朝,魏朝又分為東魏、西魏。以後高洋滅東魏建立北齊,宇文覺奪取西魏建立北周。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譯文】到隋文帝楊堅興起,消滅了南方的陳朝和北方的北周,統一了天下,建立了隋朝。他的帝位只傳了一代,便因其子煬帝楊廣荒淫夫度而亡國了。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譯文】唐高祖李淵起義兵,推翻了隋煬帝的統治,戰勝群友雄,平定了天下,建立唐朝,開創了大唐王朝的基業。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譯文】唐朝帝位共傳了二十代,立國近三百年,後被梁王朱溫篡位,改國號為後梁。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譯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這五個朝代統稱為「五代」,它們的建立都各有由來。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譯文】宋王朝的興起,是它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皇帝的禪讓而建立的。宋朝共傳了十八代,它又可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譯文】與宋朝同時存在的還有北方的遼國與金國,他們的首領也都號稱皇帝。元朝興起滅亡了金國,宋朝也相繼被元朝消滅。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譯文】元朝的土地疆域之廣,超過前代,但因根基薄弱,法令紊亂,傳國僅九十年就走向了滅亡。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譯文】明太祖朱元璋征服群雄建立明朝,太祖年號洪武,建都金陵。迢成祖,遷燕京。十主世,至崇禎。【譯文】燕王起兵造反繼帝位,為明成祖,他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明朝帝位共傳十六世,到崇禎帝朱由檢時明朝滅亡。閹禍後,寇內訌。闖逆變,神器終。【譯文】明末宦官專權,殘害忠良,地方流寇掀起內亂,闖王李自成入京推翻明王朝,終止了思宗崇禎的帝位。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譯文】清順治帝進入中原,號大清,建都北京,共歷十個君王,至宣統三年滿清被國民革命軍推翻,宣統讓位。歷代史,會在茲。載治亂,知興衰。【譯文】二十四順記載了我國上古以來的歷史,記敘了各個太平盛世和亂世的史實,從中可以明白各個朝代興盛和衰敗的原因。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譯文】研讀史書的人,必須要考究歷代史官所記的史實,這樣才能通曉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就像自己親眼所見的一樣。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譯文】凡是求學問的人,在讀書時,要做到熟讀成誦,並能在心中思悟其道理;要不分早晚地勤奮攻讀,時時把心思用在求學問上,才能達到融會貫通。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譯文】聖人孔子曾虛心向七歲的孩子項橐(tuo)請教,古聖賢都能如此勤學,不恥下問,我們就理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行。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譯文】宋朝趙普官至中書令,一生三讀《論語》,他任宰相之後,不僅繼續學習,而且十分勤奮。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譯文】西漢時期窮苦少年路溫舒,幫人放羊時,剖開蒲草編成席子,把借來的《尚書》抄在上面學習。他們雖無錢買書,卻能勤苦自勉刻苦學習。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譯文】晉朝孫敬刻苦學習,每天讀書到深夜,為防止打瞌睡,將頭髮用繩子吊在樑上。戰國時期的蘇秦發憤讀書,讀書睏倦了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神。他們都沒有人來督促,卻能自覺地勤奮學習。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譯文】晉朝的車胤家貧,沒有燈就捉熒火蟲裝在透明的紗袋裡,借光讀書。同時代的孫康,在冬天下雪時,利用雪的反光,晚上讀書。他們家境雖然貧寒,但從不停止學習。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譯文】漢代的朱買臣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代的李密一邊放牛一邊讀書。他們的身體雖然很累,但他們還能做到發憤苦讀。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譯文】宋人蘇洵,號老泉,二十七歲才開始下決心發憤讀書,經、史、子、集無不研讀。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譯文】蘇洵到了老年還後悔自己學得太遲了。你們這些小孩子,應該及早努力讀書學習,用心思考問題,否則後悔莫及。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譯文】宋代的梁灝(hao)八十二歲高齡,在殿試中,戰勝了所有應考的人,終於獨佔鰲頭,中了狀元。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譯文】梁灝八十二歲中狀元,眾人都稱這是了不起的奇事。你們這些小孩子應該向他學習,趁著年少,立定志向。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譯文】北齊的祖瑩八歲就能背《詩經》,唐朝的李泌七歲就能按玄宗皇帝的要求當場吟出寫棋的詩句。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譯文】祖瑩和李泌自幼都有過人的智慧,尚且努力不懈,使人們稱奇羨慕。你們這些年幼的學生,應當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學習,奮發圖強。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譯文】漢代蔡文姬博學多才,能辨識琴音。晉代女子謝道韞幼年曾吟出描繪大雪的絕妙詩句,令人拍案叫絕。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譯文】蔡文姬、謝道韞都是女子,尚且這樣聰慧,你們作為男子漢,更應當以她們為榜樣提醒自己勤奮學習。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譯文】唐代的劉晏剛七歲就能吟詩作文,受到玄宗皇帝的稱讚,被推舉為神童,授予翰林院正學的官職,負責勘正文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譯文】劉晏年紀雖小,但已身居官位。你們這些年幼的學生,只要為國為民勤勉學習,就能像他一樣做出成就。有為者,亦若是。【譯文】凡有所作為的人,都與上面列舉的這些古聖先賢一樣。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he)為人。【譯文】狗能為人守夜看家,公雞知道按時打鳴,負責報曉。一個人如果不讀書學習做事,怎麼能做人呢?蠶吐絲,臨釀蜜。人不學,不如物。【譯文】蠶能吐絲做繭供給人們最好的絲綢原料,蜜蜂能採花釀蜜,供人食用。一個人如果不學習,不能做一些有利於他人的事,就連動物也不如了。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譯文】年幼時讀書學習,長大了才能幹好事業,將所學到的知識用於社會,對上正忙輔助君主治理國家,對下可以給百姓帶來恩惠。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譯文】為社會做出成就,自己就能聲名遠揚,使父母甚至榮耀和驕傲,並能光耀祖先,造福後代。人遺子,金滿籝。我教子,惟一經。【譯文】人們習慣給孩子留下許多金錢,我教育孩子只希望他們能精通經書,使之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勤有功,戲無益。戒這哉,宜勉力。【譯文】勤勞上進,立志於學,就一定能獲得成功,貪玩蹉跎,必定無益。我們要時刻警惕呀!一定要勤奮、努力地學習。
推薦閱讀:

《名賢集》原文、譯文(2)
《茶經》及譯文 十之圖
心相篇正文和譯文-陳希夷
呂氏春秋·覽·審應覽譯文
論語譯文

TAG:經典 | 國學 | 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