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女論語·教子篇第十二

新女論語·教子篇第十二

溫信子著

〖本篇導讀〗

《新女論語》的第十二篇,是「教子篇」。說起教育和培養子女,古今中外的家庭都有很好的經驗。子女就像一棵棵小樹,在父母這對「園丁」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著。

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子女。」教育有方,是人們培養下一代的必然追求。然而,大多數家庭在教育子女上,又多是「摸著石頭過河」式的,往往是當事者迷,事後諸苟亮者頗多。

在本篇中,讓我們集中來討論一下教育和培養子女之道吧!

————————————————————————————————————————

【教子篇·原典章】

易女說:「人的一生,要經歷許多事。其中教育和培養子女,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子女生活的好壞,是父母最大的牽掛。子女的人生,往往寄託著父母的殷切願望。那麼,如何教育和培養好子女呢?」

耳順者說:「教子之事,人們都在認真而為,然教育有方者,卻不多見。從教育學和社會學角度而言,教子之道,始於胎育。然良好的胎育之道,源自父母的通力配合。以真善美為教材,施與善良教育。以假惡丑為戒律,不與之為伍。有道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父母對兒女,不嬌慣,不溺愛,不縱容,鼓勵他們從小就艱苦樸素,善於以人為師,不恥下問,愛學習,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不嫉妒,不傲慢,不騙人,不奸詐,不貪婪,不吝嗇,謙虛謹慎,自強自尊,學而不厭,不驕不躁,講究禮數,通情達理,養德養身,志慮清純,與人為善,從善如流,清正廉潔,清白為人,誠信於人,盡心和人,認真做事,知足常樂,奮發有為,實實在在地活著。兒女如此做到了,便是教育有方。

父母應當是子女最好的榜樣,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朋友。為父母者,面對子女的缺點、錯誤和逆反情緒,應當不急不躁,批評他們時要和顏悅色,啟發他們掌握和踐行"遷善之道』。」

【女學書院】

第十二課 教子修養篇

易女說:「通過剛才的學習,使我知道了許多關於教育和培養子女的知識,您是否再仔細地講一講呢?」

耳順者說:「好的。」

一、教子五法

《戒子通錄》說:「人生至樂無如讀書,至要無如教子。父子之間不可溺於小慈。自小律之以威,繩之以禮,則長無不肖之悔。教子有五:導其性,廣其志,養其才,鼓其氣,攻其病,廢一不可。養子弟如養芝蘭,既積學以培植之,又積善以滋潤之。人家子弟惟可使覿德,不可使覿利。富者之教子須是重道,貧者之教子須是守節。子弟之賢不肖系諸人,其貧富貴賤系之天。世人不憂其在人者而憂其在天者,豈非誤耶?

《戒子通錄》,為南宋進士劉清之所輯。這段話中有一個生字:「覿」,音dí讀「敵」,意思有:見,相見;觀察,察看;顯示,顯現。在這裡的意思是「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人生最大的樂趣,不如讀書;最為重要的事,就是教育和培養子女。父與子之間,不可沉溺在小愛當中。對孩子,從小就要用威嚴和禮義準則來要求他,這樣長大以後,就不會有不賢無能而後悔了。

教育孩子,要從五個方面做起:一是引導他養成純真而善良的本性;二是開闊他清純而殷實的志向;三是培養他一專多能的才華;四是鼓勵他果敢而堅強的膽略;五是糾正他的毛病和差錯。這五個方面缺一不可。

培養子弟,就好像植養芝蘭一樣,既要積累學識來培植他,又要用善良而美好的情感來滋潤他。

對於人家的子弟,只可以使他看到美好的道德,不可以讓他過多地看到世俗功利而受到誘惑。

有錢人家教育和培養子女,必須重視道義教育;貧窮人家教育和培養子女,必須重視守節教育。

子弟賢與不賢,是由人的修養決定的;而他們將來是否貧富貴賤,卻由自己的客觀努力決定的。

現在的人們,不去擔心那些由人決定的事情,卻操心那些成事在天的事情,這難道不是錯誤的嗎?

二、孟母教子的故事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編有一本《列女傳》。該傳的第一卷中,收有《鄒孟軻母》的故事。該故事的原文講到:

鄒孟軻母,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於廝役,而無以離於禍患也。何以異於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於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詩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

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婦人之義,蓋不客宿。請歸父母。」於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今子不察於禮,而責禮於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於姑母之道。

  孟子處齊,而有憂色。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孟子曰:「不敏。」異日閑居,擁楹而嘆。孟母見之曰:「鄉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苟得而受賞,不貪榮祿。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今道不用於齊,願行而母老,是以憂也。」

  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冪酒漿,養舅姑,縫衣裳而已矣。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君子謂孟母知婦道。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此之謂也。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這幾段故事是用古漢語言寫成的,其中有幾個生字:「其嬉戲為賈人賣之事」中的「」字,音xuàn讀「絢」, 同「炫」,本義為「沿街叫賣」。

俎豆」中的「」字,音zǔ讀「組」。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時盛食物的禮器。引申為祭祀、奉祀。

這幾段故事用現代漢語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故事:

1、孟母三遷

鄒孟軻母」,指的是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省鄒城市)人孟軻的母親,人們敬稱她為孟母。

孟軻的家最早是在一個墓地旁邊。在那時,小孟軻很淘氣,經常和鄰居家的小孩兒一起學著大人們的樣子,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先是跪拜,接著就哭嚎起來,最後也堆個墳頭什麼的。孟母看兒子在玩這樣的遊戲,心想:「如此下去怎麼行呢?看來這裡不大適合我們居住了。」於是,搬了家。

新家靠近一個集市。不久,孟母又發現了一個新情況:調皮的小孟軻很快就和新鄰居家的孩子們混熟了。他們學起集市裡的小商小販叫賣來,有時還做起沿街叫賣的遊戲。孟母心裡想到:「看來,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們居住呀!」於是,又搬了家。

這個新家靠近一所學校,小孟軻被學校傳出來的朗朗的讀書聲吸引住了,孟母便送他進了學堂。經過老師的教育,小孟軻漸漸地變得喜歡讀書,更加文明禮貌,能守秩序了。這時做的遊戲,有作揖等進退之禮,也有正正經經的祭祀之禮等,都是有意義的活動了。孟母心裡想:「這才是小孟軻應當居住的地方呀!」於是,就長期居住下來。

孟軻長大以後,學成了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這個「六藝」,也叫孔子六藝和古代六藝。禮,就是周公主持制定的周禮為中心的為人處世的禮數;樂,是指音樂、詩歌、舞蹈等;射,是指射箭技術;御,是指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是指書法(書寫,識字,文字);算,是指演算法(計數)。孟軻成為戰國時期最偉大的儒家,被敬稱為「孟子」和「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稱為「孔孟之道」。

古代的君子們認為:孟子的偉大,都是他的母親循循善誘的結果。《詩經》曰:「彼姝者子,何以予之?」「彼姝者子」,原指「那個美女」。全句的意思是說: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麼來相贈呢?這句話說的正是孟母啊!

2、斷織教子

孟軻在少年的時候,有一天從學校回到家裡來,見到母親正在織布。小孟軻說:「媽媽,我放學了。」孟母應到:「軻兒辛苦了。你先喝一點熱開水吧。」小孟軻說:「好的。」孟母看著兒子喝完了水,便把他叫到身邊來,問:「軻兒呀,你學習得怎麼樣了?」小孟軻說:「跟過去一樣呀。」,孟母聽他這樣說,又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便拿起一把剪刀把已經織成的一段布剪斷了。小孟軻驚慌地問:「媽媽,您這是為什麼呢?好端端的一塊布多可惜呀。」

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塊兒布一樣。有德行的人,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那些君子,只有通過學習,成為社會和國家中有用的人,才能夠樹立起自己的名聲;勤學多問,才能使自己的學識淵博起來,這樣才能安寧地生活下去,做起事來就可以遠離危險和禍患。如果你小小的年紀,現在就不好好地讀書,荒廢了學業,德才智慮等方面沒有什麼高度,大事情做不了,就不得不做一些小事,用笨力氣去應對勞役的簡單活計了,而且很難遠離禍患的。怎麼能夠和我這樣以織布為討生活的辦法不同呢?中途荒廢學業,怎麼能夠繼承孔老夫子的衣缽,而確保長有俸祿呢?如果是女子的話,這樣做就是斷了生計之食;如果是男人,則會有損於進修道德的啊。如此下來,不是做了強盜,就會成為俘虜去服苦役的。」

小孟軻聽了母親這樣的一席話,嚇了一跳,不免恐懼起來,有了危機感。打這以後,他從早到晚勤學不止,後來有幸拜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為老師,終於成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史書記載:子思受教於孔子的高足曾參,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給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給孟子。後人把子思、孟子的學術圈子,並稱為思孟學派,因此子思上承曾參,下啟孟子,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當時,有德行的君子們,認為孟母懂得為母之道。《詩經》曰:「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意思是說:那位美好的賢人,該拿什麼來訴與?這句話說的正是孟母呀!

3、孟軻休妻

相傳,孟軻娶妻成家以後,20歲的他一次外出回來,沒有敲門就進了屋。他看到妻子一個人在屋裡,伸開兩條腿坐著。

孟軻為此非常惱火,便轉身就走,不再進屋了。他的妻子向婆婆辭行,請求允許她返回娘家,說:「我聽說夫妻之間的禮數,在私房當中是可以寬鬆一些的。今天,我在自己的房裡,有違禮的舉止,夫君見到了非常不高興,這是沒有把我當作家裡人看待。為婦之義,不能生活在拿自己當外人的家裡。為此,我請求您允許我回歸娘家。」

孟母把兒子叫到身邊,問他是怎麼一回事?他和母親說:「這個婦女不守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吧。」孟母說:「休妻是什麼原因呢?」孟軻說:「她伸開兩腿坐著。」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呢?」孟軻說:「今天我沒敲門就進屋了,我親眼看見的呀。」孟母說:「這就是你不講禮儀在先了,不是你媳婦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應當先有禮貌地問清屋中有誰在,這是尊敬之禮。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報告,讓裡面的人知道你來了。要進屋的時候,眼睛必須往下看,這是唯恐自己看到不應該看到的情形呀。《禮經》這樣講,為的是讓室內的人有所準備,也為的是自己不失禮呀!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不依照禮儀規範行事,進屋沒有通報,又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這是你的不是,你還用禮法來責怪妻子,這不是離禮法更遠了嗎?」

孟軻聽了母親的教導,認識到自己錯了,便向母親謝罪,挽留了妻子。君子們知道了此事,都說孟母真是知書達禮,懂得怎樣去做好母親和婆婆。

4、孟子之憂

孟子在齊國的時候,經常面帶憂慮的神情。孟母看見他老是這個樣子,便問他:「你好像有愁慮的事情,為的是什麼呢?」孟子告訴母親:「沒有什麼。」

有一天,孟子在家閑來無事,不由自主地扶著屋前的柱子唉聲嘆氣(原文說「擁楹而嘆」,其中的「」字,音yíng讀「迎」,指堂屋前部的柱子),又被他的母親看到了。孟母問道:「前幾天看到你在憂愁著什麼,問你,你說沒事。今天為什麼又扶著廊柱子嘆息呢?」孟子說:「我聽說君子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不因為眼前利益而求取封賞,不去貪圖榮華富貴。如果諸侯不採納自己的主張,就不再向他們解說什麼了。如果諸侯聽從了,卻不去實踐它,就不再他的國家繼續做官了。如今,我的學說和主張不能在齊國踐行,就想離開這個國家。然而,又惦記著母親年紀已大,不適合長途跋涉了,我為此而憂慮呀。」

孟母回答說:「婦女之禮,在於精通飲食烹飪的學問,在於贍養公公和婆婆,在於縫製衣裳而已。所以要在閨閣之時,知道這些道理,練就相關的才藝,並沒有理政之義。《周易·家人卦》說:"無攸遂,在中饋。』這句話已經給婦女指明了要做什麼,即準備家中的飲食,籌辦祭祀的事情是主婦的職責,行事不擅自作主。這裡所說的"中饋』,就是婦女要在家中主持家務。"饋』就是飲食。《詩經·小雅·斯干》說:"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意思是說:長大端莊又無邪,料理家務你該忙("無儀』中的"儀』字,讀作"俄』,指邪僻。後面的"議』字,指謀慮、操持)。看來,都在說婦女不要擅自作決定,要遵守三從之道。所以要求女子在閨閣中聽從父母的話,出嫁後聽從丈夫的話,丈夫死後聽從兒子的話,這才是符合禮法的作為呀。如今,你已經長大成人,而我也已經年邁。你遵循你的道義,我遵循我的禮法吧。」

君子們認為孟母深知為婦之道。《詩經·魯頌·泮水》說:「載色載笑,匪怒伊教。」意思是說:和顏悅色面帶笑,不發怒氣耐心教。這句詩用於描述孟母正合適。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此頌是在說:孟子的母親,善於利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方式方法,教育感化他。未出嫁的女子(古稱為「處子」)選學生存和生活技藝,都是依照「中饋之道」這個大原則著手的。孟軻不好好學習,孟母就以剪斷新織的布來警示他。在母親的教化下,孟軻漸漸地長大成人,德才兼備,成為當時的大儒,和孔聖人相提並論了。

註:版權所有,歡迎收藏。

推薦閱讀:

《論語 》菁華選粹 (1)
日課 |《論語·為政》8
《論語》半部可治天下,讀懂這12句則受益終身
細講《論語》菁華錄
論語註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卷十四·憲問第十四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