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

編輯詞條普世價值

目錄[隱藏]

含義
基本內容

  1. 「普世價值」的來龍去脈
  2. 對於普世價值在中國的爭論

  [編輯本段]含義  在哲學上,普世價值指一些有限的、所有人類都認同的觀念集合在一起。普世價值泛指那些不分畛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任何一個自詡文明社會的人類,只要本於良知與理性皆認同之價值、理念。  代詞。「民主,自由,法制,人權」的另一種說法。天賦人權: 「人」的位階在「國家」之上;「人」才是國家存在之目的,而非「人」是為了國家而存在。因此,國家有義務捍衛人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集會遊行的自由。這是國家存在的目的。若做不到的政府,人民得以隨時更換或推翻。  根據討論普世價值的立場不同,普世價值可以分為「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兩個不同的類別。  客觀主義認為,普世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共同價值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們必須認識、接受和實踐這種價值觀,而不能隨心所欲的挑挑揀揀,對客觀普世價值的拒斥和反對,是一種落後和不開化的表現。  相對主義則認為,人類沒有絕對的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也是相對的,每個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遍價值觀念。堅持價值觀念的相對性和多樣化,本身就是普世價值的體現。在近代東方民族反抗西方話語霸權和文化侵入時,常常採用這樣一種相對主義的普世價值立場。[編輯本段]基本內容  人道: 四海一家,每個人都跟我一樣是人類兄弟。因為如此,所以無法坐視擁有同樣血肉的人類兄弟同胞活在痛苦、不幸、不公義之下。 人本: 以人為目的,而不以人為手段。 平等: 人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平等與自由,都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之自然權利,而非國家、元首、君王或宗教領袖所恩賜才擁有。只要是人,不分種族、膚色、貧富、性別、宗教、國家、民族,大家都享有同樣身為人的尊嚴。 尊重: 每個人都有跟我一樣的尊嚴;將心比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追求自由時,須以不侵犯他人為其界限。 法治: 人民為國家的真正主人,此為民主的基本定義,而政府只不過是人民之仆;執政者乃受人民所暫時委託而賦予暫時權力,並非國家真正的主人。正因如此,執政者必須依大家所公認之法律為標準來治理國家,而不能依個人好惡隨意變更標準,而令國家的主人──人民感到無所適從。 多元: 每個人、每個族群、每種觀點、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質,也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因此沒有誰比誰更正確或高一等。即使目前某一方居於主流,也應尊重與包容其他不同的存在與聲音。即使不同意對方的意見,也應該捍衛對方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普世價值」的來龍去脈  張維為  2008年09月16日 來源:《學習時報》  西方現在的主流話語稱:西方一直致力於推動「自由、民主、人權」這些普世價值。不少人也以為,當年歐洲的啟蒙運動、美國《獨立宣言》和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確立了「自由、民主、人權」這些普世價值。這是有悖於歷史事實的。1789年的法國《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就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確切地說是男性白種人,不包括婦女、不包括有色人種、不包括華人、不包括窮人。在這個《宣言》通過兩年之後的1791年,一位名叫德古吉的偉大法國女性,駭世驚俗地起草了一份《女人和女性公民權利宣言》,但她卻被送上了斷頭台,她所希望的婦女投票權,直到她死後一個半世紀才在法國實現。  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也一樣。美國的國父們確實是一批很受尊敬的人,但他們也都是歐裔男性富人,不少還擁有黑奴。《美國獨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指的是有地位的、男性白人之間的平等,不包括婦女、黑人、華人,也不包括白人中的窮人,保留奴隸制也是美國國父們經過辯論後做出的選擇。  從17世紀開始的兩個世紀中,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是西方推崇的「普世價值」,他們談的自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包括了販賣奴隸的自由,包括了對印第安人進行種族滅絕的自由,包括了向中國傾銷鴉片的自由。美國的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值得肯定,但戰後雙方還是做了政治妥協,認為美國「統一」的價值高於黑人「自由」的價值。美國不久又頒布了法律,建立了一整套種族隔離的制度。這套踐踏人權的制度在美國又持續了近一個世紀。  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歐洲各國都迷信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迷信以惡報惡,最終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西方的有識之士終於開始了深刻的反省,對歐洲的很多主流價值重新做了評估、做了篩選,把壞的剔除,把好的留下,並與國際社會的其他代表一起,努力把好的那部分打造成普世價值,這才有了1948年聯合國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這個《宣言》確認了人人「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見解」應該享受人權的原則。至此,我們才可以說國際社會真正開始了使「自由、民主、人權」成為普世價值的偉大進程。  但歷史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在《世界人權宣言》誕生之後,種族主義理念還是繼續主導著西方的國內外政策。比方說,為了維護其殖民統治,法國又發動了極其殘酷的越南戰爭和阿爾及利亞戰爭。被西方奴役的各個民族也奮起反抗,為自己的自由、獨立和尊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馬丁·路德·金在1963年大聲疾呼:「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膚色深淺,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而這離美國通過載有「人人生而平等」的《獨立宣言》已是187年之遙。  追溯這些歷史並非要貶低西方一些重要文獻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的關鍵作用,也無意貶低西方文明本身已經取得的進步,而是要準確地找出今天普世價值的來龍去脈,澄清某些認知上的盲點,確認「自由、民主、人權」成為普世價值的過程並非是西方的自覺自愿,而是世界上所有被西方奴役的民族經過長期英勇的抗爭,並和西方有識之士共同努力,才逐漸把這些本屬於世界上少數人的特權變成了西方國家不得不接受的普世價值,其內涵也在不同文明的互動過程中被大大豐富了。  促進普世價值的過程本應繼續是一個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取長補短的互動過程。但是西方主要國家總想壟斷這些價值的解釋權,搞「話語霸權主義」,為自己的戰略利益服務。例如,他們把本應該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操作精緻的民主簡化為一人一票的「程序民主」,還編造了一個神話: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創造了西方今天的財富。實際上,西方今天的一切是建立在其人均消費的資源比發展中國家多30多倍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去掉這30多倍的差距,再看看西方的人權會是什麼水平?而西方的財富中又包括了多少不義之財?光是根據那幾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當年被迫支付給英國的戰爭賠款就足以在當時的英格蘭建立一個完整的養老保險體系,而西方列強在那個時代強加給中國的可是1000多個不平等條約呀!問題是西方在推銷自己「自由、民主、人權」話語的時候,很少提及自己財富積累的真實過程:主要發達國家在其資本迅速積累的百年間,對外奉行的是野蠻的殖民主義,對內有選舉權的人幾乎從未超過本國人口的5%。當然,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心甘情願地接受別人的話語壟斷,於是就有了蘇聯的解體(也有了俄羅斯後來的頓悟),就有了南斯拉夫的崩潰,就有了第三世界的眾多劣質民主和混亂動蕩。  但是,西方謀求話語霸權面臨著三個困境。一是國際政治中的困境,中國、俄羅斯等有影響力的國家都堅決拒絕西方的話語霸權,並積極發展自己的話語權。二是實際操作中的困境,美國入侵伊拉克,推銷「大中東民主計劃」,結果陷入泥沼、騎虎難下。西方在烏克蘭、喬治亞、吉爾吉斯坦推動的「顏色革命」也陷入困境,使這些國家更加動蕩不安。三是在全球治理問題上束手無策。面對棘手的全球性挑戰,如貧困問題、戰爭問題、恐怖主義問題、文明衝突問題等,西方價值觀拿不出有效的對策。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及「民主輸出」模式使多數發展中國家繼續貧困、世界更加動蕩不安。  這一切困境的背後是全球化環境下西方政治話語的蒼白。西方文明有其長處,值得我們學習,但也有其短處,特別是過多的自我中心,過多的對抗哲學,過多的好為人師,缺乏一點中國文化中的「整體觀」、「辯證觀」和「天下觀」,怎麼能指望這種狹隘的政治話語來解決今天這麼複雜的世界性難題呢?倒是中國的崛起,特別是中國政治軟實力的崛起,為解決世界性的問題帶來了一些希望。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和消除貧困的經驗廣受好評,中國在對外關係中奉行的「平等互利」理念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中國「和諧包容」、「和而不同」的思想為解決世界「文明衝突」這個難題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在這些問題上,不是中國接受西方話語的問題,而是西方如何克服自己話語僵化的問題,是西方最終可能要接近、甚至接受我們話語的問題。  普世價值是個不斷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因為人類所面臨的新問題層出不窮,需要更加豐富的價值觀來引導和處理,中國應該為豐富普世價值做出自己的貢獻。在今天這個世界上,「自由、民主、人權」這些價值已顯然不足以應付人類面臨的諸多挑戰。為什麼「和平」不能成為普世價值?沒有和平,還能剩下多少「自由、民主、人權」?為什麼「良政」不能成為普世價值?民主是手段,最後應落實到良好的政治治理。為什麼「和諧」不能成為普世價值?以強調「對抗」為特點的西方文明難道不能從講究「包容」的中國文化中受到啟迪嗎?為什麼「消除貧困」不能成為普世價值?現在世界上饑民人口超過發達國家人口總和,「消除貧困」應當成為普世價值。總之,普世價值的探索和發展正未有窮期,一旦超越西方話語,我們就海闊天空。  法國政治學家多米尼克·馬綏2007年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上撰文,稱當前世界存在著「三種情緒」:一種是歐美國家的「憂心忡忡」:他們憂心恐怖主義,擔心經濟衰退,害怕失去競爭力,也害怕失去影響力。一種是伊斯蘭國家的「屈辱之感」,他們感覺自己受到了以色列和西方國家過多的欺辱,這種深深的屈辱感已轉化為對西方的仇恨。另一種是中國等亞洲國家的「充滿自信」。他認為中國今天的特徵是:避免國內外衝突,專心致志地發展自己,綜合實力迅速崛起。這使我想到了一些西方人士揚言要抵制奧運會。其實,中國對此不必太擔心。2006年曾在北京舉行過一次中非高峰會,來了40多位非洲國家首腦,西方世界當時驚呼自己被中國邊緣化了。西方目前對中國在第三世界影響的擴大憂心忡忡,因為他們也意識到今天的第三世界意味著資源、市場和機遇。如果西方領袖不來赴會,北京奧運會成了亞、非、拉、俄羅斯和中國領袖的盛會,這才是西方更為擔心的事情。真正害怕抵制的不是中國,而是西方國家自己。  我們珍視與西方的關係,也願意學習其一切長處,但我們拒絕傲慢與偏見。我們對西方話語的態度既不是俯視,把西方話語看得一無是處,全盤否定,也不是仰視,把它奉為金科玉律,全盤接受,而應該是平視,用中國人「實事求是」的核心價值觀對其逐一加以審視,一部分要學習、一部分要借鑒、一部分要反詰、一部分要揚棄。中國是世界上唯一維繫了數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偉大文明、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超大型國家,其真正崛起必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具震撼力的事件。在這個歷史性的進程中,「失語」的不會是中國,而應該是「話語霸權主義」。對於普世價值在中國的爭論  關於普世價值在中國,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基本上認為普世價值的突然興起實際上是西方對東方傳統價值觀的入侵。  對於西方普世價值的討論,不論是中國最敢講真話的《南方周末》,還是中國體制內報紙人民日報旗下環球時報,都做了專門的討論。但是在基本的認識上卻存在著比較大的分歧。  所謂右派認為普世價值確實存在,是人類從古至今一直遵守的基本道德理念。而所謂左派則認為普世價值不存在,其所為普世性是人們一廂情願相信的。爭論的焦點在於中國政治制度是否要按所謂普世價值來改變。  右派學者提出人權高於主權,認為「你不民主,我不愛國」,相信所謂普世價值的力量,並且批評民族主義,認為民族主義給了中國威脅論以證據;但是左派學者認為普世價值是西方陰謀之一,並提出了鄧小平理論作為反駁的理論依據,同時舉出各種例子說明普世價值是一個美麗的謊言,認為這是西方的新的意識形態鬥爭。  這種爭論在網路上十分激烈,眾多學者都參與進來,引發了社會大討論,但是結果未定。  普世價值  pussy價值pussy價值是普世價值的一種戲謔的說法。有些朋友很受刺激,因為pussy這個詞本身在英語俚語中是不雅的稱呼。不過呢,其實這個詞正式意思是cat(貓),而且在英語中這個意思使用很常見,人們並不是自動將其聯想到不雅的那個意思,例如美國的Pussycat Dolls group,荷蘭的Pussycat女子樂團。  pussy價值也可以解釋為貓咪價值,意思是說你按普世價值這一套做的話,只會成為一個乖乖小貓咪,不會成為令「友邦驚詫」的大老虎。  然而今日的中國,不需要做乖乖小貓咪,也不需要做威脅其他國家的大老虎,只要做一頭強壯而善良無害的大象,才是既順應中國自古以來中庸包容的傳統,又能達到國富民強的現代和諧之路。  Wiki的解釋:  Pussy is an English word meaning cat. It may also refer to the female genitalia in slang, or be used as a pejorative term that implies cowardice or weakness.
推薦閱讀:

帝國,墮落的左派,人本與希望:普世價值(2)
王鈞林:儒家倫理的普世價值
張維為:從國際政治實踐看「普世價值」的多重困境
儒家的「普世價值」:仁義
儒家「中道」的法思想及其普世價值(下)

TAG:價值 | 普世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