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玄宗時大宦官」高力士的故事

唐朝玄宗李隆基時期有一位與主子一同沉浮的「老奴」大宦官,名叫高力士(684—762)唐朝玄宗時大宦官。本姓馮,名元一,高州良德(今廣東高州東北)人。幼時被嶺南地方官閹割,後貢入宮廷,因宦官高延福收其為養子而改姓高。玄宗李隆基未立時,高力士即「傾心奉之」,並隨其參預宮廷政變。玄宗即位後,高力士知內侍省事,進封渤海郡公,四方奏事都經他手,權力極大。  高力士,他的家族,是極為顯赫的大家族。原居住在北方。五胡十六國時期,社會大動亂,馮家輾轉遷徙,最後託身于越族聚居的嶺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他的曾祖馮盎,在隋文帝時先後任過縣令、刺史和太守等職;在隋煬帝時曾隨駕征伐遼東,升任左武衛大將軍,成為皇帝的近臣。隋末天下大亂,英雄豪傑乘勢而起。馮盎也乘機擴展勢力,在嶺南擁有「二十餘州,地數千里」,成為雄視一方的霸主。  唐王朝乘隋末亂世起兵建國後,首先致力於削平北方各地的割據群雄,到武德四年(621),以大將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招撫嶺南各州。次年7月,馮盎歸服。唐朝廷將馮盎所獻地區劃分為八個州,授予他上柱國、高州總管,封為越國公,仍由他管轄這些地方。同時,馮盎的兩個兒子也被任命為刺史。馮氏父子,以隋朝遺臣而搖身一變,又成為唐王朝的新貴。  在馮氏家族的女性先祖中,有一位聲名威揚的洗夫人(民間傳說本名阿英),即馮盎的祖母。洗夫人的母家,世代為南越族的首領,跨山據洞,其部落之眾多達十萬餘家。這家族在南北朝時的嶺南少數民族中,勢眾財雄,有威望。這位洗夫人,至今在海南島和她的家鄉湛江地區,仍被民間尊奉為「婆祖」、「姑太」。史書記載,洗夫人聰慧賢明,富於謀略,長於籌劃。成人之後善於約束撫慰部眾,並具有出徵用兵的軍事才能,是位勇謀兼備的少數民族女英雄豪傑。  洗夫人在母家的志行美名,被當時的羅州(今廣東化州縣)刺史馮融所熟知看重,便禮聘娶她為兒子馮寶的妻子。馮寶任高涼(今廣東陽江縣)太守。馮洗兩姓聯姻,是嶺南地區漢、越民族融合發展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  馮氏家族遷至嶺南後,雖然幾代都擔任地方長官,由於是羈旅他鄉,因而號令難行。馮融洞察情勢,巧妙地運用聯姻策略,打破了長期相持的僵局。洗夫人由越族女兒變成漢家之婦,這特殊身份和家族關係,使她在民族團結髮展的事業中,發揮了獨有的傑出才能。洗夫人卒於602年,享壽達91歲。她生前被隋文帝冊封為譙國夫人,死後賜謚號誠敬夫人。洗夫人及其後代,自南朝梁、陳至隋、唐,統治管理廣東南部地區達百年之久。  馮氏家族的聲威勢力,在隋唐之際達到了最盛期。馮氏勢力的擴展,其一是與嶺南越族的其他豪強大姓發生矛盾衝突;其二是與唐朝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國策相衝突。馮盎據八州之地,野心勃勃,高祖李淵在位末年,就以武力反唐。唐太宗即位後,以軟硬兼施之策對付馮盎,暫時緩和了幾方面的矛盾。貞觀五年(631),在唐王朝的恩威並用下,馮盎入京朝貢。  統一全國日益強盛的唐朝,不允許地方割據勢力分割國家的土地、人口,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局面存在。唐王朝一再採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據力量。貞觀初年,唐太宗下令依天下山川形勢,劃分全國為十道(監察區)。其中嶺南道包括五嶺之南73州及安南都護府,即包括今廣東、廣西一帶地區。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唐王朝開始直接選派官員到嶺南任職,逐步代替「土官」(即就地任命地方豪強和種族首領為政府官員)。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對南方地區的直接統治,對地方割據勢力的削弱打擊,馮氏家族的勢力一直是受到唐王朝密切關注。貞觀二十三年(649),馮盎去世。次年,唐王朝將高州都督府的轄地分割為高、恩、潘三州,以馮盎的兒子和侄子分任各州刺史。馮盎兄弟三人,他們的兒子輩多達數十人,仍然具有雄強威勢。馮盎的幾個兒子都任刺史職務,其中有一人娶禮部尚書許敬宗之女為妻。但從馮盎的孫輩開始,馮氏家族的勢力急劇衰落下來。  馮君衡是馮盎的孫兒之一,就是高力士的父親,曾任潘州刺史。馮氏家族遭受嚴重打擊的「家難」,就發生在馮君衡這一代。史書記載他本人於武則天稱帝初年身亡時,馮君衡因犯罪被籍沒抄家,女兒馮嬡被俘沒入宮,後來為尼姑;幼子被送往京城,入宮當了宦官。  高力士的生母麥氏,是隋朝將領麥鐵杖的曾孫女。麥鐵杖在隋文帝時為驃騎將軍,後來戰死於「渡遼之役」。他的兒子麥孟才,死於隋末的「江都之亂」。  馮氏遭遇「家難」,高力士年約10歲。母子被強行分離,麥氏撫高力士痛哭道:「這次相別,不知何時能再見面。你胸前生有七個黑痣,別人說你日後必定顯貴。你愛為娘手上這雙金環,我會留著它,等到相見時讓你辨認。兒啊,娘若不死,再能與你相見,你千萬不要忘了娘的話!」從力士母子骨肉離散不能相顧的情狀,可想這場「家難」的悲慘。  高力士被籍沒入官府後,即受閹割,後由嶺南討擊使李千裡帶到洛陽,貢入皇宮。女皇武則天見他生得面貌端正,性情機敏,便留他在身邊聽候使喚。後來,力士因犯下過失被責打一頓趕出皇宮。宦官高延福將力士收為養子,從此便改姓為高。  高延福出自則天女皇的侄子武三思之家。武三思受封為梁王,受到姑母的重用。高延福與武三思家有什麼往來之事,都讓高力士傳遞話語,他得以經常進出武三思的府第。過了一年多時間,高力士就又被召回宮中聽差。高力士在宮中逐漸長大,成人後身高六尺五寸(合1.73米)。長期在宮中供奉聽差,高力士養成了謹慎細緻,穩重忠誠的奴僕性格。他生性機靈,反應敏捷,勤於學習,能擔當傳達詔令敕書,被授予宮闈丞之職。  古代的宦官(太監),其身份地位從實質上講,就是皇帝的「家奴」。宦官制度,是專制皇權的附屬物。宦官身為「刑餘之人」,要想爬上高位,作威作福,必須緊緊依附於皇權。而封建時代的皇宮中,圍繞著最高統治權——皇位,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始終存在著錯綜複雜、尖銳激烈的鬥爭,經常發展到你死我活的血腥程度。在宮廷鬥爭的漩渦中,宦官是必定要被卷進去的人物。他們是皇帝的近臣,身不由己。如此一來,要想在宮廷鬥爭中避禍就福,宦官們善於觀察風向勢頭,及時把握機會,以身投靠。若是選擇得當,就會顯貴加身,福榮盡至;如果暈頭轉向,不辨事態,輕則斥逐,重則喪生。而高力士,就是這樣一位三者兼備的人物。自唐玄宗(李隆基)取得皇權的歷史陳跡,來看高力士從一個身份低賤的小人物,逐漸爬上宦官首腦、皇帝寵臣。  唐朝建後,定都長安。從高祖、太宗到高宗(李治)當政時期,是穩定政治、經濟逐步恢複發展的階段。從武則天稱帝到玄宗當政之初,經歷了一個政治上的多事之秋。玄宗在位的四十多年間,是唐朝的繁榮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繼西漢武帝之後出現的又一個強盛時期,史稱「盛唐」。  一代女皇武則天於神龍元年(705)11月,在洛陽的上陽宮壽終正寢,享年82歲。她的兒子中宗(李顯)複位。李顯性情庸懦,他的皇后韋氏卻是一個權欲強烈的女人,一心想學婆母武則天的樣子來行事。還有韋後所生的安樂公主,聰明漂亮,也想學祖母。糾纏廢掉皇太子李重俊(中宗的庶長子),立自己為皇太女。中宗對這種荒唐要求沒有怪罪發怒。皇太子李重俊遭受排擠,忍無可忍,率領一群禁軍將士衝進皇宮,準備殺掉安樂公主及其黨羽。但由於起事倉促,再加上禁軍臨陣反戈,政變未成反遭殺身之禍。李重俊兵敗身亡,並未使韋後和安樂公主有所收斂。朝中大臣不斷有人上奏中宗帝,揭發韋後一夥的逆亂行徑。韋後與安樂公主察覺中宗已生疑心,便在公元710年6月,合謀在食物中下毒,害死了早已患病的中宗。  韋後在中宗死後,秘不發喪,隨即扶立中宗的第四子、16歲的溫王李重茂為傀儡皇帝,自己以皇太后身份臨朝攝政。韋後將自家的兄弟子侄安排在重要職位上,掌握朝廷的軍政大權。讓黨羽們鼓吹「韋氏宜革唐命」,準備重演武則天稱帝代唐的故戲。唐代江山社稷又一次面臨危急之中。  韋後及安樂公主一夥的對手,中宗的胞弟相王李旦、胞妹太平公主等人。一場更大的政治較量展開了。  李隆基(李旦第三子),年方26歲,封為臨淄王,任職為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中宗被毒殺時,李隆基已於先一年冬天回到京城。韋後臨朝攝政之日,正是李隆基暗中加緊準備政變之時。  李隆基早就暗中招募的私兵,在禁軍中結交的豪傑人士。太平公主對侄兒的行動表示贊同和支持,還讓兒子薛崇簡任衛尉卿協助他。李隆基的秘密活動,被兵部侍郎崔日用所察知,崔日用原是韋後黨羽,但他審時度勢,決定投向李隆基。他將韋後一夥準備殺害相王和太平公主的密謀,通報給李隆基。  李隆基得此密報,決定提前行動,先下手為強。6月20日深夜,李隆基喬裝潛入宮苑,親自指揮政變。二鼓時刻,禁軍將領葛福順、內苑總監鍾紹京等人,帶領禁軍和花木工匠,高呼「誅殺韋後,擁立相王」,攻擊皇宮北門。守門禁軍殺死他們的將領,開門接應李隆基。韋後在宮中驚聞事變,匆忙披衣奔往飛騎營避難。不料飛騎兵士也已倒戈,一齊湧上將她殺死,砍下腦袋去向李隆基請功。正在房裡照鏡畫眉的安樂公主,被衝進來的軍士砍倒在血泊之中。她的駙馬武延秀沒跑多遠,也被殺死。天亮之後,政變大功告成。李隆基去向父親稟報。相王擁抱兒子,流淚說:「宗廟社稷沒有失墜,全靠你的力量啊!」兩天之後,太平公主請少帝重茂讓位給相王,少帝不肯。太平公主發怒道:「天下人心都擁護相王,這皇位不是你坐的。」太平公主伸手將少帝從皇位上拉了下來,然後受朝臣拜賀,登坐了皇位。  平定韋後的政變中,高力士的表現,史書上沒有多少文字,李隆基為臨淄王時,高力士就已「傾心奉之,接以恩顧。」這時高力士的地位尚不重要,他也沒有參加6月20日的宮廷夜戰。  平定韋氏之後,高力士受到李隆基信任,被奏請隸屬太子內坊局,又升任內給事(宦官機構內侍省官員)這時高力士已經27歲,而李隆基還年長一歲,高力士對當時複雜險惡的局勢,及時觀察把握得清楚。  李隆基平難建功,因之被立為皇太子。其父李旦(睿宗)是個性情恬淡,不戀帝位的人,登基一年多後,李旦便下詔傳位,自己甘作逍遙太上皇。李隆基於先天元年(712)8月,接班稱帝。此時他並未完全掌握政權,朝中的七個宰相,竟有四個是投靠在太平公主的門下。太平公主的性情,與哥哥李旦截然不同。他遇事沉敏,胸懷謀略,富有政治野心,與母親武則天極為相似。她仗著身為太上皇之妹,參與政變有功,多方干預朝政。先天二年(713)6月,太平公主與她的黨羽宰相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浞以及禁軍將領常元楷、李慈、李欽等人密議,準備於7月4日舉兵,廢掉李隆基。宰相之一的魏知古將太平公主一夥的密謀,立即稟報給李隆基。李隆基與嫡親的伯母韋皇后刀兵相向的血腥未散,又與嫡親的姑母太平公主展開了鬥爭。  李隆基召集自己的兄弟岐王隆范、薛王隆業、宰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和親信大臣姜皎、李令問、王守一、宦官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人,商議剷除太平公主的具體方案,決定對太平公主提前一天,立即行動。  就在7月3日,王毛仲奉命調集300人馬,率領李令問、王守一、高力士等人,以突然襲擊方式,先殺掉了宮衛禁軍中的太平公主親信常元楷和李慈。接著又在朝堂上捉拿宰相蕭至忠、岑羲等人,當場斬首。另一宰相竇懷貞外逃後自知難免於死,遂自縊而亡。太平公主聞後,急忙逃入山中寺院,三天後回到自己府宅,也被賜死於宅中。宰相崔浞先被貶官,後賜死於荊州(今湖北江陵)。她的兒子以及黨羽受牽連數十人被處死。  這年12月太平公主的勢力被消滅後,朝政大權完全集於李隆基手中。唐王朝動蕩了七年之久的政治局勢,至此安定,改年號為「開元」。  高力士在唐玄宗李隆基誅滅太平公主的鬥爭中,參預了謀劃和具體行動,成為玄宗「休戚共同」的政治夥伴,因功得到升遷。高力士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  高力士一躍而成宦官首領,受到玄宗李隆基信任和器重,而王毛仲是玄宗控制禁軍的親信人物。在平定韋後和剷除太平公主的兩場事變中,玄宗都是依靠宮衛禁軍取得成功的。對禁軍的重要地位早就十分清楚。王毛仲系出身微賤的高麗人,是李隆基當臨淄王時的家奴。他生性明悟,做事幹練,深受主子信任。另外,還有一個背主逃亡的賤人李守德,身手矯健長於騎射,李隆基花費5萬錢為他贖身,收為心腹幹將。削除太平公主時,王毛仲表現奮勇立下大功,玄宗對他越發寵愛信任。如果幾天不見王毛仲,玄宗就感到若有所失。君臣相見,常常飲宴通宵,歡洽異常。王毛仲因功授輔國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檢校內外閑廄兼知監牧使,封霍國公,實授封戶500戶。他得到賞賜的庄宅、奴婢、駝馬、錢帛不可勝記,兩個夫人同時被封為一品命婦「國夫人」,幼小的兒子也被封為五品官。開元十三年(725),王毛仲為人威嚴,忠心維護皇權,又被加授開府儀同三司,獲得了最高的功勛。  朝中權貴和禁軍將領對王毛仲也畏懼三分。另外,王毛仲還與龍武將軍葛福順結為兒女親家。禁軍將領唯王毛仲之令是從。王毛仲確實是炙手可熱的實權人物。  王毛仲得到如此恩寵和高位後,卻是小人得志,日益驕縱起來,常干一些越軌不法之事。他控制的禁軍將領竟然無故白晝殺人,事後用錢買通法官,讓兇手逍遙法外。起初,玄宗李隆基予以寬容而不責備,這也助長了王毛仲的張狂氣焰。禁軍在中宗時多以官奴充當,被人輕蔑地稱為「北門奴」。北門奴大受寵幸,胡作非為,時間一長,引起了宦官們的嫉妒和憤恨。玄宗時常派宦官去慰問王毛仲等人。而王毛仲恃寵倨傲,對高力士這樣的親信宦官不放在眼中,對一般的小宦官,稍不如意,便是臭罵毆打,恣意凌辱,就象對待自己家中的奴僕。這樣必然激起宦官集團的不滿和仇視。高力士、楊思勖等大宦官,對王毛仲一夥尤其恨之入骨,暗中伺察找機會進行報復。  開元十八年(730),王毛仲伸手向李隆基要兵部尚書的職位,李隆基沒有答應,他便形於詞色,口出怨言。玄宗之所以將王毛仲當作心腹委以重任,是因其出身低賤,沒有什麼社會勢力,易於控制和指揮。如果讓王毛仲職掌兵部,握有實權,將會產生什麼惡果?李隆基心中的警覺和憂患意識,對王毛仲的信任發生轉變。經這一次,不再是漫不經心,而是龍顏不悅了。  高力士對這些事態變化,看在眼中,預感到出惡氣報夙仇的時機將要來臨。不久,王毛仲的妻子生了兒子。三日後,李隆基命高力士前去祝賀,按照慣例賞賜酒饌、金帛,並授這個新生兒五品官。高力士回宮後,李隆基問:「王毛仲高興滿意嗎?」  高力士回答說:「臣下去了之後,王毛仲抱著他的兒子說:『我這個兒子難道不能做三品官嗎?』」李隆基一聽,頓時滿面怒氣。高力士又進言道:「這些北門奴官位太高,而且他們上下勾結,抱成團伙。陛下如果不預先處置,早晚會弄出大禍事來。」  高力士的話帶有幾分推論,打中了李隆基的心病。寵極生驕的王毛仲卻不知禍將臨頭,竟私自向太原軍器監調取兵器鎧甲。這事被擔任少尹的嚴挺之立即上報給李隆基。問題的嚴重性,促使李隆基採取了果斷措施。  李隆基在開元十九年(731)正月,詔書急下,貶王毛仲為瀼州(今廣西南部,靠近越南)別駕;其他禁軍將領葛福順、李守德、王景耀、盧子龍等人也都解職貶往邊遠之地。被牽連的還有王毛仲的四個兒子和黨羽數十人。當王毛仲行至永州(今湖南零陵)時,李隆基又下了一道賜死的詔書,以謀反的罪名將王毛仲一夥貶逐後,對宮廷禁軍進行了整頓。曾參預平定韋後的陳玄禮,淳樸忠誠,升為龍武大將軍,擔負宿衛宮禁的重任。高力士掌握皇宮仗內衛隊飛龍禁軍。這樣一來,宦官的地位得到提高,越來越盛,成為李隆基重用的內廷力量。高力士在天寶年間的職銜勛位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驃騎大將軍。  唐太宗貞觀年間定下制度:宦官機構內侍省不設三品官職。武則天執政後,發生了變化,宦官人數開始增加,超升七品以上官位的多達千餘人。這時宦官當中品級較高的很少,沒有染指朝政事務。李隆基即位後,宦官日益重用。只要有才能得到信任授予三品將軍的職位,家門前可擺設油漆的木戟。這種木戟,在漢代原是官員出行時作為前導的儀仗用物。唐朝時規定,官階勛位三品以上者,私宅前設立油戟,以表主人高貴身份。  李隆基執政朝代最為顯貴的宦官人物,是高力士,其次是楊思勖。楊思勖從小就當宦官,參加過玄宗發動的宮廷事變,因功升為左監門衛大將軍,深受玄宗信任。楊思勖為人勇武,生性兇猛殘忍,殺人不眨眼,常年受命統軍在外征討,先後帶兵平定南方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叛亂,戰功顯著。楊思勖後來升至輔國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他的私宅也有兵將防守,所得賞賜無數。  另外,顯貴的宦官還有黎敬仁、林招隱負責出使傳宣詔命;尹鳳祥掌管書院;其餘孫六、韓庄、牛仙童、李大宜、袁思藝等人,也都身受重任。他們出使監軍,權力超過節度使,經過郡縣,地方官戰戰兢兢,絲毫不敢得罪。這些顯貴宦官,如楊思勖死於開元後期,其餘也有因罪被罰而榮寵不過一時的。唯獨高力士長期居於內宮,深得李隆基信任眷顧。  高力士對玄宗棋影響也最大,他的顯貴,大約從開元十年(722)前後開始。李隆基吸取祖母武則天代唐為周和韋皇后擅政的教訓,於開元十二年(724)7月廢掉他的皇后王氏之後,不再正式冊封皇后,目的是不讓皇后插手朝政。把朝政大權交給外朝宰相,總覺得不能十分放心。於是,李隆基便挑選身邊的親信宦官來協助處理軍政事務。這就使高力士有了適逢其會。史書記載:全國各地呈上的奏章,都先經高力士審閱,再轉呈玄宗批示,小事有高力士直接處理。高力士經常住在宮內,李隆基常說:「有力士在這裡值班,我才睡得安穩。」  宦官執掌中樞機要,在皇帝身邊形成了與外朝宰相相對抗衡牽制的「內朝」。原先內侍省長官「內侍」的官位是四品,這時升為正三品級的「內侍監」,地位和外朝宰相相同的級別。  唐朝歷史,自高祖李淵稱帝後,身邊創業開國的元勛之臣,稱作「太原元謀功臣」,無需另外再培植親信。太宗李世民登基後,身邊是參與過「玄武門之變」,幫他奪取皇位的功臣,以及秦王府的舊人,輪不上宦官來參政效忠。高宗李治即位後便有所不同了,宰相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都是先帝的舊臣,不好使喚,為奪過權力,只好依靠多智多計的武昭儀(即武則天),在自己身邊形成與宰相抗衡的「內朝」。武則天當政的晚年,以自己的男寵為「內朝」。中宗複位,韋皇后擅權形成「內朝」。而玄宗李隆基稱帝後,又與以前各不相同,充當內朝的角色也就不同了。  高力士的地位,自從掌管內侍省事務後,日益顯赫,權勢令人側目,前來巴結附會的人,也就多得不可勝計。他手下的那些宦官,受命出使監軍、辦理拜佛誦經及布施恩惠一類的功德事務,到各地去採買珍奇鳥獸等,都是可以藉機招賄勒索錢財的差事。至於派誰去干這些「肥差」,全憑高力士一句話。自然,高力士少不了從中「坐收漁利」。朝臣中那些希圖早日升遷的,以及投機鑽營的人物,如官至大將、宰相的宇文融、李林甫、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琪、楊國忠、安思順、高仙芝、安祿山等人,雖然都是有才幹而得到玄宗寵幸,先後被委以重任的,文武官員都巴結討好於高力士,請求高力士在皇帝面前為他們揚功美言。  高力士少年時因「家難」與生母別離。高力士顯貴後,嶺南節度使派人尋訪到麥氏,接生母麥氏來。別離三十餘年,麥氏問:「當年分別時,我說的話你還記得嗎?」高力士回答:「你說過兒胸前有七個黑痣。」麥氏急問:「還在嗎?」高力士連忙解開衣服,讓母親認看。這時,麥氏也拿出保存下來的一雙金環,讓兒子辨認。至此,母子二人方才相互確認,悲切流淚,抱頭痛哭。  李隆基聽說此事後,立即傳命召見麥氏,恩封她為「越國夫人」,並追贈高力士亡故多年的父親為廣州大都督。麥氏便住在兒子養父高延福家中。高延福也享受和麥氏同樣的侍候奉養。宰相張悅(封燕國公)為麥氏作墓志銘中有「驗七黑於子心,辨雙環於母臂」,說的便是這段故事。  麥氏來到長安備受奉養時,左金吾大將軍程伯獻與少府監馮紹正,同高力士結拜為兄弟。麥氏去世後,程、馮二人披麻戴孝,在麥氏靈前跪拜並接受賓客弔唁,二人悲哀號哭的模樣,甚至超過送葬自己的雙親。儘管高力士勢傾朝野,程、馮二人認乾親攀權貴的做法,便是受到人們恥笑的故事。  宦官雖然會受到皇帝寵信,但也受到耿直人士的鄙視。宦官以「刑餘之身」還要結婚娶妾,就更是一件不倫不類的畸形事情。開元初年,呂玄晤河間(今河北獻縣)人在京城當小官吏,他有個女兒長得很漂亮,被高力士聘娶為妻。因為這層裙帶關係,呂玄晤後來官位升到岐州(今陝西鳳翔)刺史,他的子弟中還有擔任皇族宗室王傅的。更引人注目的是,高力士的這位呂氏夫人去世時,朝廷上下爭著贈送財禮和參加送葬的人,從高力士的府宅排列到京城東面的墓地白鹿原,絡繹不絕。還有一事可見高力士的地位之顯要。修建寶壽寺大鐘鑄成後,高力士設宴請客,朝廷大小官員都前往祝賀,規定凡敲鐘一下,要捐獻禮錢十萬。有人為討好巴結高力士,一氣敲了二十幾下,還感到不夠;敲得少的也在十多下。所收捐獻禮錢歸已所有。  高力士在京城的來庭坊修有佛祠,在興寧坊建有道觀,這兩處的殿堂樓台,與官修的寺院道觀不相上下。高力士還在京城西北的灃河上攔水築壩,安裝了五座水磨,每天可碾麥300斛(10斗為1斛),收取工錢。史書記載,由於玄宗寵信宦官,京城中最好的房宅,京畿一帶最肥沃的田地、果園、池沼,有近一半是宦官所有。高力士身居高位,享有優厚俸祿,更有玄宗給予的大量賞賜,再加上廣納賄賂禮物,他的家財十分殷厚。  高力士多是在宮中侍奉玄宗。李隆基寢殿旁邊有一座專為高力士修造的小院,房舍精緻考究,其中還有專供念經拜佛的安靜場所。李隆基稱他「將軍」而不呼名,皇太子稱他為「二兄」,宗室諸王和公主稱他為「阿翁」,駙馬輩稱呼他為「爺」。高力士在宮中的地位越來越高,不同一般。  高力士在開元末年,曾向玄宗李隆基說:「臣生於邊鄙蠻荒之地,長在昇平盛世,身受皇上恩寵三十多年,常心懷粉身碎骨,竭盡忠誠,報答皇上的願望,以有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李隆基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勤於政事。首先致力於革除武周以來的弊政,仿效太宗當政時的「貞觀故事」。在史書上盛稱的「開元之治」突出表現,就是選任賢能。李隆基先後重用久負盛名的姚崇和宋璟為宰相。姚崇閱歷豐富,明於吏道,理政果斷,很有魄力,被譽為「救時宰相」。宋璟為官重「守法持正」,敢於犯顏進諫。姚、宋二人將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  在姚崇擔任宰相職務的第二天,李隆基從打獵的渭川回到京城,姚崇就幾個郎官晉陞的事向李隆基請示。他連奏三次,李隆基卻仰視殿堂頂上,不予答理。姚崇不明態度,心中不安,急忙退出。這時,高力士在場,輕聲進諫道:「陛下剛剛總理萬機,宰臣前來請示,陛下應表示可否,為何一言不發呢?」李隆基回答:「朕任命元之(姚崇的字)為相,如果有關國政大事,他自然應當奏聞,與朕共同商議。可象郎官升遷這類小事,他自己決定就行,為何還要來麻煩朕!」  高力士在幾天後遇見姚崇,向姚崇傳告了李隆基的話。姚崇心中明白。感到非常激動和高興。  高力士對李隆基是胸懷忠誠的。古代的軍國大事中,皇太子也就是皇位繼承人問題,關係國家根本。而歷代皇帝處理此事,總是不免波折。自秦始皇統一天下,確立了皇帝制度後,在天下百姓心中,皇帝君臨萬民,主宰一切,威權至高無上。每當世亂動蕩,總有英雄豪傑四方而起,爭奪天下統治權。就是在統一的王朝中,心懷二志企圖篡奪皇權的臣子也不乏其人。而在皇室內部,儘管早有歷代傳下來的嫡長子繼承皇位制度,具體執行起來,並不順利的。其中有三方面原因:一嫡長子未必個個都是聖明君王的材料;二皇帝一般都是兒子眾多,被立為皇太子的未必就合皇帝老子的心意;三皇子們最容易不安分守己,爭奪皇位以至骨肉相殘勢所難免。唐玄宗李隆基本人,論其聖明,可與曾祖太宗相比;論其殘暴,可與前朝隋煬帝相比。在冊立太子一事上,他的作為就是後世指責的話柄。  李隆基的后妃們共生育了30個皇子,30個公主。皇長子李琮的生母劉華妃,身世事迹史書上沒有記載,可見並不得寵。而且,李琮本人在打獵時被野獸抓傷破相,不適宜當太子。開元二年(714),次子李瑛被立為太子。李瑛的生母趙麗妃,容貌美麗,能歌善舞,是玄宗李隆基稱帝前在潞州任職時所納。李隆基特別喜歡音樂歌舞,對趙麗妃深受寵愛。李瑛能立為太子,正是子以母貴,母寵而立其子。李隆基的皇后王氏,生於官宦人家,曾參預李隆基發動的宮廷事變,兩人可謂患難夫妻。不幸的是,王皇后一直不育。於是,她將李隆基另一個妃子楊氏所生的兒子(即肅宗李亨,排行老三)領養過來,關懷慈愛,如同親生。但冊立太子時,王皇后的心愿卻未能實現。這使得王皇后心中常懷不安,對李隆基稱帝後寵愛武惠妃也是憤然不平,時有牢騷。李隆基內心不悅,但因王皇后處事謹慎,待下有恩,一時不便廢掉。王皇后之兄王守一見妹妹失寵,便暗請僧人明悟為之祈神求子,並畫寫木符佩戴於身。這種迷信做法,在古代屬於皇帝最為忌諱的。開元十二年(724)7月,此事被人告發,李隆基立即下令廢王皇后為庶人,貶入冷宮。王守一被貶官賜死。10月,王氏憂鬱而死,之後,武惠妃得寵。她是武則天的侄孫女,與李隆基是表兄妹,從小在宮中長大,十五六歲時被納為妃子。武惠妃頗能生育,生二子一女,接連天亡。及至壽王李瑁出生,李隆基讓送到大哥寧王府中撫養。李瑁在皇子中排行為十八。  武惠妃雖沒有皇后頭銜,而禮遇實同皇后。壽王長大後深受李隆基鍾愛,非其他皇子所能比。開元十四年(726),李隆基想立武惠妃為皇后,但遭到朝臣的反對:「武氏乃不共戴天之仇,其後代豈能為國母!」李隆基心裡明白,若強行其事,就會引起政局波動,其因是祖母武則天代唐為周留下的政治陰影太深。十年光景又過。這時太子李瑛已近30歲。另外兩個皇子老五鄂王李瑤,老八光王李琚,都富有才識,得到父皇喜愛。這哥仨的生母,都已被父皇疏遠。因此遇到一起時,總免不了發泄幾句埋怨牢騷話兒。而武惠妃早就指使她的女婿、咸宜公主的駙馬楊洄暗中監視太子等人。開元二十四年(726)歲末,太子等人相聚,被楊洄探知後密告武惠妃。於是,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訴道:「太子他們私下勾結,企圖加害臣妾母子,他們還大膽指責陛下。」李隆基聽了大怒,立即召來宰相張九齡、裴耀卿、李林甫,商議廢掉太子之事。  張九齡忠耿正直。他明白玄宗李隆基的心思。他堅持說道:「陛下三子都已成人,未聞有過大的錯失,為何要聽信傳言,憑一時喜怒而廢掉?太子關係國家根本,切不可輕易動搖!」李林甫這時的地位,排在張九齡之下,當著李隆基的面,他沒有明確表態,但退朝後卻對高力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張九齡之所以陽奉陰違,早已暗中巴結武惠妃,表示願意儘力扶持壽王。武惠妃得知張九齡態度堅決,悄悄派宮奴牛貴兒前去拉攏疏通。張九齡將牛貴兒大罵之後趕出家門,立即面奏李隆基。李隆基深受感動,廢立太子的風波暫時停止。  不久,張九齡和裴耀卿相繼被借故罷免,由李林甫接替了張九齡的職位。開元二十五年(737)4月,武惠妃又指使楊洄誣告太子等人企圖謀反,李隆基再次召宰相商議。這回李林甫還是那句老話:「這是陛下的家事,非臣等所宜干預。」這促使李隆基最終橫下決心,立即派宦官於宮中宣旨:將太子及鄂、光二王廢為庶人。隨即,將這三個親生兒子賜死於京城東驛。  「三庶人」事件之後,武惠妃總是惡夢纏身,心驚膽戰,恐懼成疾。李隆基命巫士於宮中祈神驅鬼,仍無濟於事。12月,武惠妃暴病身亡,享年只有39歲。  武惠妃死後,李林甫幾次勸李隆基立壽王為太子,李隆基猶豫不決,一拖就是半年多。  開元二十六年(738)5月,54歲的李隆基心力交瘁,愁容滿面。謹慎機靈的高力士覺得是自己發言的時候了,便道:「陛下寢食不寧,是否因膳食不合口味?」  李隆基長嘆一聲道:「力士,你是朕的老奴,難道也不明白朕的心思!」  高力士忙道:「陛下憂心傷神,可是為太子的人選?」  李隆基說:「是啊,是啊。」  力士又道:「陛下何必如此虛勞聖心,推長而立,誰還會有異議!」  李隆基聽了高力士的話,有所醒悟地說:「你說得對,你說得對。」頓時他愁容舒展,定下了主意。三皇子忠王李亨被立為太子。一場宮闈廢興的軒然風波在6月終於平息下來。  在太子廢立一事上,高力士表現出與李林甫不同的性格特點。李林甫善於察言觀色,揣測皇上的心意,專以阿諛逢迎為能事,處處將個人權位得失置於國家安危之上。高力士也是善於順從李隆基心意,但他卻是「順而不諛,諫而不犯」,很會選擇時機提出有益的意見,遇到李隆基不高興時,便不去犯顏進諫。廢立太子,高力士的建議最終起了作用,這反映內朝宦官與外朝宰相之間相互抵制爭奪,統治集團內部的互相傾軋。出現分歧鬥爭,明爭暗鬥愈演愈烈逐步轉入惡化狀況。  李隆基當政的開元、天寶之際,是唐朝開國百年來最繁盛的時期。當時的米價,長安和洛陽兩地是一石(120斤)不到200錢。行人萬里遠途,不用帶兵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旅野宿,社會安定,風俗淳厚。京城和各地州縣的倉庫中,都存滿著糧米布帛。詩人杜甫就生活在這個時期,對當時社會的興旺繁榮景象,他是目睹耳聞過的。在《憶昔》詩中,杜甫曾讚美道: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李隆基在天下大治,欣欣向榮的太平盛世面前,並不是百尺竿頭再進步,而是陶醉驕傲了,憂患意識鬆懈。隨著年歲增高,進取求治的精神日漸衰退。開元後期,他倦於日理萬機,將朝政事務交給宰相李林甫,自己懶得上朝聽政。  李隆基作為皇帝,可主宰天下。作為人,難免生老病死。乞求長生不老的心愿,是每個皇帝都孜孜不忘的。李隆基即位之初,求治心切,思慕長生。史書記載李隆基精通醫藥,講求養身之道。他是熱衷於江湖方士的養生術和仙藥。  李隆基在開元二十二年(734)時,行幸洛陽,將著名的方士張果召入宮中,禮遇很重。此後,李隆基對神仙一類荒誕事情頗為相信,帶頭搞崇道的熱潮。全國各地新修了許多道觀,方士道人成為皇宮中的座上賓;道教的始祖老子(春秋時思想家李耳)被追尊為「玄元皇帝」,老子及李隆基本人的「真容」畫像、玉雕像、銅鑄像,供奉於全國各地的道觀里,受人膜拜。篤信神仙,由明而昏,導致荒政誤國,這是玄宗李隆基從開元後期所走的一條昏庸之途。他醉心於煉丹、禮拜,每天四更起床,對老子像焚香頂禮。興慶宮中設有道壇,各地名山中有道士和宦官立灶煉丹,祈求蒼天使他「聖壽延長」,意味著他已把享樂養生放到了國事之上。自從開元二十四年(736)10月李隆基從洛陽返回長安後,便不復東幸。十年後的一天,李隆基在大同殿思念神仙道術,只高力士一人侍奉在側。李隆基問:「朕安居長安一晃十年了,百姓豐足安樂,朝廷內外無事。朕想居於金殿之上,修學道家吐故納新的養生之術,軍國事務,全憑李林甫作主處理,你覺得如何?」  高力士叩頭答道:「這些年來,陛下多次賜酒給臣,因而縱飲過度,患了風疾,時常言語錯亂,多有失禮之處,所以不敢談論國家朝政。陛下不以臣微賤,向臣垂詢,我心裡想啟奏,但恐對陛下沒有什麼補助。不過,就我所了解到的,不能不盡忠上言。臣以為,軍國大權,不可輕易全委別人。如果有人威權太重,朝廷內外人人懼怕的話,那麼,朝政的得失,還會有誰敢上言議論呢?望陛下深思。」  李隆基面有不悅之色,說道:「十年來你對朝政沒有多說話。今天說的這些,不合朕的心意。」  高力士急忙又叩頭道:「臣常想如何盡心效忠,報答皇恩。方才說的話是些胡言亂語,都因風疾困擾,所以言語顛三倒四。臣未能領會陛下心意,罪該萬死,頓首頓首。」  李隆基見力士惶恐不安,撫慰道:「朕和你休戚與共,不必為這點小事憂心害怕。來人,立即擺設酒宴,演奏歌舞,不要讓高將軍心裡憂慮。」高力士拜伏謝恩,連呼「萬歲!萬歲!」以後,高力士再很少進諫,只是朝夕在宮內陪伴侍奉李隆基的起居生活。  李林甫執掌朝政後,當權行事,斥逐異己,口蜜腹劍。由於皇太子不是他支持擁立的,便屢次興起獄案,企圖動搖太子地位。朝臣中有御吏中丞楊慎矜、戶部郎中王珙、酷吏吉溫、羅希奭等人,阿從李林甫,充當爪牙。先後被李林甫一夥借故貶官害死的人中,有皇太子妃之兄戶部尚書韋堅、太子少保李適之、皇太子的兒時夥伴,身兼河西、隴右節度使的王忠嗣等。李林甫病死之後,楊國忠接任其職。他是李隆基寵愛的楊貴妃的本家堂兄,是靠裙帶關係而暴發的權貴。楊國忠淺浮輕躁,不顧國家前途和身後名聲,只圖眼前快活。他一身兼任四十餘職,權勢熏天。天寶十載(751)和十三載(754),楊國忠主持官軍討擊南詔的戰事,損兵折將達20萬眾,但他卻假造捷報上奏矇騙李隆基,一面繼續派兵南征。楊國忠恃寵擅權,肆無忌憚,朝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李隆基深居內宮,求神學仙的李隆基被蒙在鼓裡,不知外情,還在沾沾自得。對高力士說:「朕漸漸老了,心力有限。朝廷事務,交給宰相;邊疆軍情,由節度使處理。如此太平無事,朕感到優閑自在,你說怎麼樣?」  高力士回奏道:「這些年來臣住在宮內,聽不到外面的議論。近日我在宮門外見到各地來京奏事的人,聽他們說,雲南的戰事接連失利。陛下想到如何抵禦南詔嗎?北部邊疆節度使權力太大,兵力強盛。陛下想過如何控制他們嗎?憑皇上無比的威勢和浩蕩的恩澤,足以消滅異族的入侵,平息可能發生的變亂。至於其餘的小事,就更不值一提。我擔心長期這樣下去,對意外變故不做防備,等到那時才去禁止,就太困難了?」  李隆基聽罷點點頭說:「看來我的病情近來好多了,你說的話,很合朕的心意。朕對這些事也有疑慮,所以才問你。你千萬不要說出去,防止泄露。等到合適的機會,朕會調整改變。」  高力士伏地叩頭回答道:「陛下英明神武,臣魯鈍無知,臣的話能合聖上的心意,就感到無比快慰。」  天寶十三載(754)秋天,陰雨連續兩月不止,長安的房屋大量倒塌;洛陽河水暴漲,淹沒了十幾個坊區。莊稼受災,李隆基心中憂患不已。而楊國忠卻派人選取一些受災較輕的禾苗,送給李隆基觀看,並上奏說:「雨水雖多,但沒有危害莊稼,請陛下不必過分憂勞。」與此同時,他又壓制地方官員不許報災。扶鳳太守房房上奏報告轄區災情,楊國忠立即派御史去整治,嚇得其他州縣長官都不敢如實言災。但是,久雨不晴,楊國忠也沒有遮天的本領,李隆基即使再昏頭,也不會沒有察覺。在高力士一人陪伴的時候問:「從天寶十載以來,朕有幾次對朝政心生疑慮,現在果然出現了天災,使百姓們遭殃。左相陳希烈已被免職,由韋見素接任。李林甫、楊國忠處理政務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始終不太合朕的心意。你總是不肯對我明言,你是怎麼想的呢?」  高力士這一次感到可以暢所欲言了,他說出久蓄於心的話:「開元二十年以前,陛下授於宰相職權,但一直親自處理朝政,不使宰相專權行事。邊疆大將接受任命,都是盡職效力。自從陛下將威權都委託給宰相以後,便搞得法令不能很好施行,災害異常每年都有發生,天時不順。縱然陛下經常深為憂慮,但天下總是難免不安。臣一直不敢多說話,早就大有原委的。」高力士的話,李隆基聽後沉默了許久,沒有再問下去。  唐玄宗李隆基晚年所乾的荒唐昏暴事情中,留給後世的責議最多的是專寵楊貴妃。  楊貴妃小名玉環,生於四川,父親是一名品級不高的地方官員。她10歲時,父親去世,由在洛陽任小官員的叔父撫養長大,17歲時,被選冊為壽王李瑁的妃子。  李隆基開元二十五年(737),宮闈廢立,一日殺三子。不久,武惠妃病亡。這場親父殺子的風波,使李隆基心緒懊惱異常,直到立忠王為太子,才算去掉了一塊大心病。李隆基在感情上所受打擊可謂沉重,但傷天害理卻是自己所為,惡果自種又自食,使他的精神狀況急轉直下,幾年不能振作,心情鬱鬱寡歡。  內心孤獨,感情空虛的李隆基,一想做個長生不死的方外神仙,又丟不開俗世皇帝的威權和享樂。繁忙的朝政令他心中厭倦;京城內外的名勝遊樂之地也已興味索然;武惠妃去世留下的感情空缺無人能夠彌補,後宮粉黛成千上萬,沒有一個賞心中意。從小酷愛伎樂,精通音律的李隆基,此時雖已是五十多歲的老翁,一雙眼睛卻仍在尋覓國色天香,召至身邊侍奉承恩。  替代武惠妃的人物,竟是她生前為兒子選的王妃楊玉環。楊玉環因何被皇帝公爹所中意。而楊玉環不僅長得模樣標緻,更優越的是精通音樂,善於歌舞,還能演奏各種樂器,技藝精妙,就連李隆基養在宮中的專業樂工——梨園弟子,也沒有能比得過的。李隆基看中兒媳,僅用「好色」是解釋不通的。人的相貌美醜,是爹娘生就的,而優美天賦和藝術才能,從卻是千百人挑選而出。  李隆基看中兒媳楊玉環,這個餿主意是誰出的?史書上只是含糊其詞地說「有人進言」。至於這個人是誰,沒有明文可查。後世便有人猜測這是高力士出的主意。玄宗傳記中也多持這種看法。稍作分析,便會覺得這種看法欠妥。這時,高力士追隨李隆基已有三十年,身為宦官首領,已是顯貴至極;掌握禁軍護衛皇帝,可謂任當親重。離間皇家骨肉,違背人倫道德,這種惡名罪過,以高力士謹慎精明的處世準則,是絕對不會去做的。高力士沒必要以這種作為,向皇帝討好邀寵。  李隆基看中兒媳,本是自己的主意。再說,唐玄宗李隆基之前,已發生過太宗將弟弟齊王李元吉的楊妃收為己有;高宗將先父之妃武氏(武則天)納入宮中立為皇后。李唐先世源出「夷狄」,此類亂倫之事。  再如何想方設法,將壽王妃納進皇宮。高力士要幫李隆基出主意。開元二十八年(740)正月,李隆基頒下一道《度壽王妃為女道士敕》,用為他的亡母竇太后「追福」的名義,允准楊玉環「自請」出家入道,道號「太真」。便堂而皇之地解除了楊玉環與壽王的夫妻關係,同時也解除了公爹與兒媳的親屬關係。然後,時年22歲的楊太真住進了宮中的太真觀里。為壽王另選了左衛勛二府右郎將韋昭訓的次女作新王妃。  楊太真於天寶四年(754),受冊為「貴妃」,代替原先的婆婆武惠妃而成為無冕皇后。楊貴妃得寵,楊氏一門立時顯貴,她的亡父亡母被追贈官爵封號,三個姐姐同日受封為一品國夫人,其餘叔伯兄弟也入朝任官,還有娶公主當駙馬的。楊國忠也就是從這時開始走運,成為政治上的暴發戶。  楊太真入宮,李隆基如得「至寶」,整日沉溺在歌舞宴歡之中。楊貴妃乘馬,都由高力士牽馬執鞭。楊貴妃,是個傑出的藝術家,她沒有熱衷政治權力的慾望,但也不免寵極生驕,對李隆基同時愛幸別的妃嬪,時常妒嫉不滿。天寶五載(746)7月。楊貴妃的妒心醋勁,惹得李隆基大發脾氣,下令將她送回宮外的哥哥楊銛家裡。  李隆基有一天,心神不寧,直到中午也不想吃飯。高力士明白其中情由,就試探著提出將貴妃院的器物用具裝車送到楊銛家中。李隆基覺得這是個下坡台階,便同意了。天晚時分,高力士又提出迎貴妃回宮。李隆基等待的就是這個保全自己體面的建議,立即命人打開宮門,接回貴妃。第二天,李隆基心情愉快,大擺宴樂,對楊貴妃的寵愛更加隆厚。  李隆基專寵楊貴妃,荒怠政事,帶來嚴重的政治後果。丟掉了禁止后妃與外戚干政的戒心,對楊國忠加以信任重用。楊國忠恃寵專政。他打擊異己不擇手段,擔任宰相,搞得朝政更加腐敗。朝中大臣離心離德,唐朝的政治軍事出現了嚴重危機,邊疆節度使手握重兵成為混亂趨勢。  唐朝在天寶初年,邊疆設置了10個節度使,負責軍政事務。隨著手中權力的增加和長時間任職,這些節度使便成了所在地區的土皇帝。安祿山在這種局勢下,逐漸羽翼豐滿,野心膨脹,最後起兵叛亂。  安祿山在天寶十年(751)時,身兼任三節度使(平盧、范陽、河東),統轄15萬軍隊。朝廷的禁軍不過12萬人。李隆基對安祿山,一再用賞賜、加官籠絡,收買其心,使之效命。對安祿山的狼子野心,完全喪失了警惕性。高力士對朝中和邊疆情勢瞭然於心,找機會提醒李隆基:「北方節度使權大兵強,陛下準備如何來控制呢?」  李隆基未想出什麼有效的控制方略,安祿山便舉起叛旗。在天寶十四年(755)冬天,安祿山以「討伐害國奸相楊國忠」為名,從范陽(今北京)起兵南下。只用了一個月時間,叛軍就佔領東都洛陽,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然後派兵西進,直指潼關。急警傳來時,李隆基正帶楊貴妃在臨潼華清宮尋歡作樂。他匆忙返京,調集兵馬,拒守潼關。如果官軍拒險固守,定能扼制叛軍兵鋒。可李隆基昏庸糊塗,聽信楊國忠的建議,一再催促潼關守將哥舒翰出關迎敵。哥舒翰難違君命,時在天寶十五年(756)6月4日。開關出戰,大敗於靈寶。  安祿山叛軍在6月8日,打破潼關。消息傳來,長安一片驚慌,楊國忠奏請李隆基「西幸」避難。6月13日,在高力士和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率領的2000名禁軍保護下,悄悄出了京城,向西倉惶而去。第二天,隊伍行至金城縣(今陝西興平)西二十餘里的馬嵬驛,發生了兵變。宰相楊國忠和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御史大夫魏方進,被亂兵殺死。禁軍圍驛不散,李隆基無奈之際,下令縊殺楊貴妃。  此時,兵荒馬亂,李隆基需要的是高力士和陳玄禮帶領的禁軍護衛逃命,所以,也就顧不上楊氏兄妹了。縊殺楊貴妃,就是由高力士親自監督執行的。兵變之時,楊國忠之妻裴柔,楊貴妃之姐虢國夫人等已先行到達扶鳳,被地方官員追捕斬殺而亡。  究竟這場兵變的主謀是誰?從表面看,有的認為是禁軍首領陳玄禮;有認為是皇太子李亨的。其實都沒說准要害。皇太子與楊國忠勢不兩立,他卻無權指揮禁軍。陳玄禮可以指揮禁軍,但他與楊國忠並無直接的矛盾衝突,殺死宰相,圍驛逼君,這是誰幹的呢?冒著殺身滅族的風險。  很明顯,事變的主謀,就是高力士。他長期以來,實際上控制著宮衛禁軍;他長期以來,內心反對李隆基委權於宰相,並幾次進諫;他明白楊國忠要讓李隆基入蜀避亂,而楊國忠身兼劍南節度使之職,蜀地實際上是楊國忠的勢力地盤。所以,為了不受制於人,必須在入蜀之前,除掉楊國忠。而縊殺楊貴妃,是為了斬草除根不留後患。在兵變中,陳玄禮是從謀和實施者。至於皇太子,頂多只是預聞並贊同。  李隆基在6月15日,準備繼續西行時,百姓攔皇駕,請求留下皇太子,統帥軍民東向討賊,收復京城。李隆基同意分給太子一半兵馬,急速西行,經過四十多天的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到達成都。李隆基在四川安全地躲避了兩年時間,後在高力士和陳玄禮的護衛下,又返回已經收復的京都長安城。  李隆基在馬嵬事變後與皇太子李亨分兵分途,李亨會合從潼關敗退下來的部分兵馬,兼程北上,趕到朔方節度使的治所唐朝精兵集中的地區靈武(今寧夏靈武)。7月13日,李亨在靈武即位稱帝(肅宗),改年號為「至德」,然後調集部署各路軍隊,一路進兵河北,一路收復長安。8月12日,靈武派來的使臣到達成都。李隆基得知太子即位,尊自己為太上皇,對高力士說:「吾兒繼承大位,順應天意民心,改年號為至德,是孝而又孝的意思。你和朕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高力士心情沉重地說:「陛下親理朝政四十多年,天下太平無事。突然之間兩京失守,百姓流離,西蜀和朔方成為兩個皇帝暫居之地,黃河南北直至漢水的大片河山變成戰場,天下臣民,無不痛心疾首。而陛下卻對臣說還有什麼可憂慮的!臣實在不敢贊同。古人曾經說過皇上憂愁是臣子的恥辱,皇上蒙受恥辱臣子就該身死。為皇上之憂而恥,為皇上之恥而死,是做臣子的本分。微臣不孝不忠,枉活到今天,聽了陛下剛才的教誨,臣深感不安。」隨駕在蜀避難期間,李隆基封高力士為齊國公。返回長安後,又授開府儀同三司。  肅宗指揮大軍於至德二年(757)9月,收復了長安。隨即派人入蜀奉請太上皇返京。當高力士和陳玄禮護衛李隆基沿舊路於11月返至鳳翔時,隨駕禁軍只剩下約600人。肅宗派親信宦官李輔國帶3000精騎迎駕。稍作休整後,李隆基在騎兵簇擁下,三天後進入長安。肅宗為太上皇組織了盛大熱鬧的迎接儀式,讓他仍居於興慶宮。  這時的李隆基,已是73歲的老翁了。宮殿依舊,人事已更,他真正成了「高居無為」之人,不再管理天下事務了。次年冬天,李隆基與高力士來到臨潼華清宮重遊,昔日的繁華景象,已變成滿目凄清。對楊貴妃的思念,使李隆基的清靜日子過得不快樂。  雖然,安祿山已被兒子安慶緒殺死,但叛亂並未平息。肅宗忙于軍政,還不時前往興慶宮看望李隆基。為了讓他過得快樂,肅宗命女道士玉真公主(李隆基之妹)、舊宮女如仙嬡、內侍王承恩和魏悅,一些梨園弟子,同高力士、陳玄禮一起陪伴侍奉在興慶宮內。興慶宮南面的長慶樓,下臨大道。過往的百姓,看到太上皇在樓上時,總要參拜歡呼「萬歲」。李隆基也常在樓下設宴招待這些臣民。有一次,遇到四川來京奏事的官員,就由玉真公主和仙嬡作主接待,賞賜酒飯。在受到太上皇接待的人當中,有羽林大將軍郭英義。這件事引起了性情多疑的肅宗的敏感。特別是乾元二年(759),官軍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吃了一個大敗仗,叛軍重佔了洛陽,形勢不容樂觀。於是,李隆基的這些舉動,使得肅宗心疑他與外人交往,將有所圖。宦官李輔國也乘機進言道:「南內(興慶宮)可能有別的圖謀。陳玄禮和高力士會利用太上皇的威望,不利於陛下。」接著,李輔國又鼓動禁軍將士叩頭號哭,清將太上皇安置到西內(太極宮)。肅宗心中憂慮而傷感,沉默無言。  李輔國以肅宗的名義,於上元元年(760)7月18日,將興慶宮中的300匹御馬撤得只剩下10匹。李隆基也無可奈何,對高力士說:「吾兒被李輔國所迷惑,不能盡孝至終了。明早你與我一起到北內(大明宮)去。」  高力士次日一早,陪著李隆基來到大明宮。肅宗派人傳話:「近幾天患疹病,不能親起拜迎。請太上皇在這裡吃早飯。」飯畢,肅宗又傳話:「請太上皇先回興慶宮。」  李隆基士一行出了大明宮,沒走多遠,身後傳來急促的馬蹄聲。回頭一看,只見李輔國帶著幾百名鐵甲騎兵,手持白刃,衝過來將他們四面圍住。李輔國大聲喊道:「皇上覺得興慶宮地勢低下狹窄,讓我迎太上皇遷到西內去。」說著上前來抓李隆基的座馬。事態突然,差點跌下馬來。高力士急忙喝道:「李輔國不得無禮!」  李輔國對高力士罵道:「你這老傢伙還不知趣,給我閃開!」說著手起刀落,砍了高力士身邊的一個隨從。而高力士畢竟是經歷過大場面的人物,他奮不顧身衝上前去,抓住李隆基的馬韁繩,大聲爭執道:「李輔國,你怎麼可以如此驚嚇太上皇!不管有什麼變化,也不能不講朝廷禮儀。你趕快下馬,高力士對李隆基說。」李輔國本是出身低賤的飛龍小兒,在老皇帝和老上司面前,還未曾敢有半點張狂,只好下馬行禮。  高力士又轉身對騎士們說道:「太上皇讓我向大家問好!」騎士們一齊收起刀劍,下馬拜伏,高呼「萬歲」。接著,高力士又叫李輔國和他一起為太上皇牽馬,來到太極宮。  李輔國走後,李隆基老淚縱橫,對高力士說:「今日要是沒有你,我就成了刀下鬼啊!」直到天快黑時,才有十幾名老宮女帶著李隆基的日用起居衣物,其他的隨從一見,都哭了。  李隆基當晚,就在甘露殿安歇。他睡不著,嘆息了幾聲,對高力士嘮叨:「興慶宮是我做藩王時住的地方,我幾次讓皇兒去住,他仁義孝順,不肯接受。今天雖說是被李輔國逼著離開了,也正合我的本意。力士,你吩咐管膳食的,從明天起,不要再做肉食葷菜,斟酌做些清素飯菜就行。」  高力士第二天起來後,讓宮女們打掃殿庭,清除雜草,收拾清潔之後,陪著李隆基談論佛教與道教的經義,免得他感到太寂寞。高力士想法子找些雜七雜八的話題,希望他能夠高興,不想遷居不愉快的事情。  高力士在幾日後,患上瘧疾,搬到不遠的功臣閣去養息。有天傍晚,門外傳來人聲,高力士隔門一問,才知是宦官啖庭瑤,聲稱是皇帝傳喚力士。高力士忙問:「你見過太上皇了嗎?」啖庭瑤回答說:「剛見過了。」  高力士不敢怠慢,跟著啖庭瑤來到宮門外,等了一會,一名宦官拿出一卷文書遞給他。高力士一看,上面寫的是應該免職的文字,不等他看完,文書就被要了回去。高力士心中早就有所預料,就求那個宦官傳話給肅宗說:「臣早就罪該萬死了,只因皇恩浩蕩,才活到今天。不過文書上所列罪狀,我實在不知道。臣只有一個心愿,就是能親自向太上皇告別,然後受刑,死而無怨。」  肅宗在第二天,頒下詔書,嚴詞斥責高力士:「私通逆黨,暗助兇徒,懷無君無父之心,應處殺頭之刑。姑念其長期在宮中侍奉,效有勤勞,且免死罪,削去官爵,流放巫州。」  儉樸忠厚的禁軍老將陳玄禮與此同時被迫退休回家。原來在興慶宮侍奉太上皇的宦官王承恩被流放播州(今貴州遵義),魏悅被流放溱州(今四川綦江),如仙嬡被流放歸州(今湖北秭歸),玉真公主被令重返道觀。可憐垂暮老弱的李隆基身邊,連一個相伴的舊臣也沒有留下。隨後,肅宗另派了百餘名老弱宮女,擔任太極宮的洒掃雜役;讓兩個妹妹(太上皇的女兒)萬安公主和咸宜公主,負責照料飲食住行。  李隆基被遷居西內,實際上是被軟禁起來。高力士等人被貶逐之後,李隆基的精神也垮了下來,他的心情抑鬱,自然積成疾病。在太極宮住了一年又八個月後,李隆基於寶應元年(762)4月5日,病逝於神龍殿,享壽78歲。過了十三天後,4月18日,長期染病的肅宗皇帝也追隨其父之後駕崩,享年52歲。兩天之後,新皇帝代宗即位。  自上元元年(760)7月28日高力士被除名流放。從京城長安到巫州(今湖南黔陽境內),行程3100里,一路涉水渡河,爬山越嶺。上元二年(761)10月。黔中道巫州。南國的秋色,草木蒼鬱蔥蘢,生機盎然。在州城外的一道山坡下,走著幾位信步踏游之人。其中一位年邁的老者,步履沉緩,面含沉思。他就是太上皇(李隆基)李隆基在位時的宦官首領高力士。  走在前面的一個隨從叫道:「高公,您看,對面像是來了幾騎人馬。」  高力士舉目望去,確有幾騎人馬踏起塵土賓士過來。說話間,來人已到跟前,為首一人大聲喊道:「請問高公在此?」  來人原是去年2月貶官流放夷州(屬黔中道,今貴州鳳岡)的第五琦(字禹諝)。他兩年前官居宰相,因為得罪了當朝皇帝(肅宗)的親信宦官李輔國,被貶流到這荒涼邊遠之地的。  第五琦勒馬下鞍,一邊施禮,一邊問安:「高公,這一年來身體可還康寧?」  高士力還禮答道:「垂垂老暮,一日不如一日啊。」  兩人相見,同是天涯淪落客,不由得引起心中萬千感慨,遂與從者來到城邊酒店,且飲且聊,消解愁腸。幾杯水酒下肚,高力士對同座眾人說道:「小人當道,賢良受讒。以第五公宰相之高位,尚且不能倖免此難,其餘官職低下者,就更不必說了。」  第五琦關切地探問道:「高公,近來有京城方面傳來的消息嗎?」  高力士長嘆道:「這巫州之地,蠻荒僻遠,交通阻塞,京城消息傳遞到此,少說也得兩月時日。老朽日夜翹首盼望,度日如年!」  「煙熏眼落膜,瘴染面朱虞。老身已是來日苦短,看來真的是要客死於此了。」  第五琦說了許多寬解撫慰的話,觀天色不早,這才與高力士相揖而別。  秋去冬來,冬盡春至。山野田間,滋長出一片片嫩綠色彩。一天,高力士偶爾在園中看到長有許多薺菜。當地居民,尚不知曉這野生植物可以食用。他讓隨從采來做成粥湯。許久不吃薺菜,其味格外新鮮,高力士乘興賦詩一首:  兩京秤斤賣,  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  氣味終不改。  詩中文字雖是吟詠薺菜,實則是他的心中慨嘆。不論是在京城還是在巫州,他效忠大唐和太上皇(李隆基)李隆基的赤誠之心永不變。  年近八旬的高力士,身衰力弱,老態龍鍾。以待罪之身,心懷憂愁,登山遠望,臨水閑步,消磨時日。遠離京城,就遠離權利爭鬥,早已是無職無權之人,何必再為國事憂勞。可高力士,身處靜地心中卻未安然。回首往事,高力士晚年貶流後處在悲慘苦難的生活之中。高力士身邊從者不過10人,所帶衣物糧食只夠數月用度。歷經兩月之久,於9月30日才到達巫山。  高力士在巫州首尾三年時間中,憂懼度日,強打精神,期盼著赦令下達。早在官軍收復長安之後,李輔國就已蒙蔽肅宗,專權胡為。凡是被李輔國一夥整治的人,先抄沒其家財,不判死刑就被流放。五六年間,先後被流放到黔中道各州的人,上至郡王,下至州縣官吏,多達兩千餘人。等到代宗即位後大赦放還的人,只剩下十分之二三了。古人有言道:一朝天子~朝臣。不信任並排斥前期舊官,是新老皇帝權力交替之際的一種普遍現象。高力士等人就是其中的犧牲者。在巫州期間,與其他被流放的人同病相憐,來往頗多。時過境遷,高力士將親身經歷過的事情,講給大家。曾經在史館供職的柳芳,將高力士所談,編寫成《問高力士》。太原人郭浞獲赦後,在代宗朝任過大理寺直和戶部員外郎,他將高力士敘述的舊事,撰成《高力士外傳》一書,流傳後世民間。  肅宗在寶應元年(762)3月28日,頒下一道詔令:所有貶官流放的一律放還。肅宗還在駕崩的前兩天,又因改年號(寶應)再次大赦天下。到了6月,皇帝的詔令傳到巫州,高力士,驚喜之後,立即起程北歸。7月,當他行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市,距京城2000里)境內時,才得知二聖(李隆基、肅宗)已經相繼駕崩。  在流放期間高力士一個重要精神支柱,是有朝一日赦歸京城,與他一生忠心侍奉的太上皇李隆基相見。滿懷希望和喜悅的高力士,得知李隆基仙逝而去,難以承受的迎頭打擊。他面向京城,號天哭地,幾次哭得氣絕昏倒在地。  高力士的唯一心愿,就是早日回歸京城,在李隆基的靈前哭祭亡魂。高力士抱病趕路,日夜兼程。他的垂暮之身和哽咽感傷的精神,難以再支持下去了。高力士一行於8月18日宿於朗州開元寺西院,他感覺大限已到,便強打精神對同路的郭浞等人說道:「我今年79歲,已算是長壽了;顯達時官至開府儀同三司,也算是貴極人臣了。既顯貴又長壽,死去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唯一的抱憾就是不能親臨二聖靈前號哭祭拜。現在,我要成為這荒遠僻地的野鬼遊魂,孤獨無依,不知要飄泊到何時……」高力士說著老淚長流,呼出了胸中最後一縷氣息而病亡。  高力士病死的消息,由當地官府奏報到京城。高力士的靈柩於9月從朗州起運。11月,到達襄州(今湖北襄陽)時,代宗特下的詔書傳至:念高力士是先朝的耆宿忠臣,今恢復其生前官職爵位,並追贈揚州大都督;靈柩運回京城,陪葬於李隆基陵墓;朝廷供給支付喪事等費用。  長達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之後。唐代宗在廣德元年(763)3月,為他的爺爺李隆基舉行了安葬儀式。李隆基的泰陵在同州奉先縣東北20里的金粟山(今陝西蒲城境內),冷清的墓地旁,陪葬著畢生忠誠的「老奴」高力士。  代宗又在大曆十二年(777)5月,又命為高力士鐫立墓碑,全碑高約4米多,寬約1.4米,碑文共1600餘字。碑上銘文最後寫道:「惟公之葬,泰陵之下,存歿義同,忠貞無舍,書詞刊世,永示來者。」
推薦閱讀:

職場必學,田令孜是如何從小宦官變成專權大宦官的?
皇帝、內閣、宦官:明代「三駕馬車」與上層建築
中國歷史第一位權傾朝野的宦官,他讓明朝由盛轉衰
為什麼唐朝的太監敢殺皇帝?士兵不都聽從皇帝的命令么?
唐僖宗(李儇)——宦官擁立數度外逃  

TAG:故事 | 宦官 | 唐朝 | 高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