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彝族婚俗之永善篇

閱讀99次2007-09-01 彝族婚俗之永善篇 陳永發   發布時間:2003-4-12 13:29:34  原出處:《昭通日報》   永善向為彝疆,系土司土目掌管之地。置縣前,永善之疆域時劃雲南、時歸四川。雍正年間,雲貴總督鄂爾泰平定烏蒙(今昭通),推行「改土歸流」。雍正五年設昭通府,六年二月於米貼設一知縣、教諭、典史,分駐昭通右營游擊,撫馭烏西一帶。此後一直隸屬雲南,轄於昭通。  永善是彝族的發源地之一,作為土著居民,彝族自古在這裡繁衍生息,有著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整個彝族文化的浩瀚長河裡,也彙集了永善彝族的心血和汗水。四川涼山出版的《曲湟》、《古侯》兩大彝族史書多收集於永善。  戰爭導致人口的劇減,漢、回、苗等民族的遷入、相互學習與交融,統治思想的灌輸,對永善彝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永善彝族漸漸形成了既有別於四川大涼山,又不同於東部方言區的昭通、昆明、貴州等地獨具特色的生活風俗習慣。其中,婚姻習俗就有明顯的特徵。  一、定婚  永善彝族的婚姻,基本上有婚約,這被稱為「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約定,從今天的法律眼光來看,不具備法律效力,但已約定俗成,是彝族大家庭信守的準則,一諾千金,即使一兩歲就定親的娃娃親,也是很少毀約的。婚約的締結,一般遵循以下過程:  提親。男方相中了誰家的姑娘,首先由父母提談,探聽女方父母的口吻,如果口風好,有締結婚約的可能,再請媒人(彝語府嘎)到女方家去議親。其中有一種特殊情形,那就是舅舅家有優先權。舅舅家開口(彝語懇抵)要娶的,其它人家不得再提親。彝族有句名言:「喔呢啊門止」意思是「舅舅當母親」,因此很尊重舅舅,多數姑娘會為嫁到舅舅家,尊養舅舅而自豪,其父母也因能報答後家兄弟而高興。  說親。即男方請人帶上一壇酒、九個熟雞蛋,到女方家商議締結婚約的有關事宜。包括是否應允這樁婚事,商議聘金(彝語府者,俗稱彩禮銀子)及送聘金的時間。聘金多少不等,多則上千元,少則幾百元,尾數為「八」或「九」,一般分三次送,不能一次送完。  燒雞(彝語者灑)。第一次送聘金叫燒雞。即選取吉日後,由媒人帶領求婚的男孩及其長輩、親友數人(必須是奇數,多為九人)帶上一壇酒,九個熟雞蛋、一對小雞(一雌一雄)和約定送呈的聘金,到女方家舉行正式定婚儀式。女方親友數人(多為女性)在大門口往男方前來之人身上潑冷水,以示迎接,進屋乃止。進屋後媒人將酒和雞蛋放在一堆裝滿穀物的升子旁,再將聘金放在升子里,一起交給主人。寓意財谷豐盈,最後將小雞交與主人餵養,寓意這對小鴛鴦從此相依相伴了。隨即殺豬宰羊以待,主人一般要請親友與近鄰作陪,一是告知大家,雙方聯姻之事;二是共同慶賀。當夜,雙方親友拉家常、敘親情,多道祝福之辭,對酒當歌,通宵達旦。天明道別,女方父母還要打發一點錢給未來的女婿,以示接納。隨後,女方將禮節性地回訪男方,男方隆重接待。燒雞表示婚約的正式締結。  二、結婚  和定婚一樣,結婚也要經過幾個過程。  擇期。男女雙方到一定的年齡,女方年齡為奇數(多為十七、十九、二十一、二十三)時,由男方找「畢摩」先生測算,選擇吉日良辰。測算依據是男女雙方及父母生辰八字。主要看女方家是不是「出人年」,男方家是不是「進丁年」,其次看有沒有其他「相剋」。  送期。擇好婚期,男方請媒人帶好一壇酒,九個雞蛋,去告知女方。  接親(彝語下母)。婚禮分二天兩地舉行。第一天女方家為主,男方組織迎親隊攜帶一壇酒,九個雞蛋和為新娘準備的衣服、頭飾、氈衣、裙子、腰帶、鞋襪到女方家迎接新娘、搬運嫁妝。迎親隊除媒人外全為男性,由媒人領頭,一定要有新郎一名弟弟參與,沒有親弟弟,堂弟弟也是可,其他人員不僅要年青力壯,而且能歌善舞、能言善辯,否則女方親友會小看男方,甚至嘲笑男方親友無能人。  潑水。迎親隊到大門口時,新娘的女友姊妹們使勁地往他們身上潑冷水。  抹花臉。吃過晚飯,待夜幕降臨,女方的姑娘們以水調勻鍋煙煤、陽塵,先抹新郎之弟(彝語下母北,俗稱花臉頭),再抹到部分迎親隊員的臉上,花臉不能全部抹完,且必須奇數個。抹花臉後來不能再洗臉,要回到新郎家一起洗後將水潑到新娘床下。  對歌。抹花臉後,女方兩名女歌手開始挑戰,迎親隊的兩名歌手迎戰。形式兩人對兩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首我一首,同曲同詞,邊舞邊唱。內容或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竟比知識淵博;或互相戲謔,引親友開心、愉快;或表達傳統、倫理與先哲,教誨後生晚輩;或述說人間至純至真的親情。舞姿古樸,曲調優雅,詞意華美,回答往返,蕩氣迴腸。雞鳴時改唱留親歌(彝語仍得格)。形式由二對二改雙方集體對唱,各自由一名歌手領唱,用同一曲調,各用各的唱詞;內容一是女方對迎親隊的調侃、鞭撻,二是對新娘的挽留,三是迎親隊表達一定要接走新娘的決心和對後家的安慰,幽婉的曲調,感傷的詞句,把新娘與親人之間的依戀和離愁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新娘已梳妝打扮穿上嫁妝。  扯耳朵(彝語撓北克,俗稱搶親)。黎明將至,女方的年青男女一層又一層地把新娘圍護在中心,迎親隊則一次又一次地保護新郎之弟沖入人牆去扯新娘的耳朵,直到扯著為止。  哭親。扯了耳朵,新娘已成別家之人,開始哭別親人。首先是父母,往下是兄弟姐妹等,內容曆數父母的養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以及難以報答的憂傷。  背新娘。哭親後即發親,由新娘之弟將新娘背出門交予迎親隊,新郎之弟背著新娘往男方進發,婚禮主場也是由此轉到男方。接親的人一部分抬嫁妝,一部分輪流背新娘,一直背到新郎家。新娘不能著地,中途換人背時,先墊上草席供其踩踏,送親的人中專門負責拿草席的是新娘的小表弟(彝語席帖)。也只有草席這東西是由送親人拿。  送親(彝語府母)。女方要派親友護送新娘至男方,願意前往的都可以參加送親,一般數十人不等。還要從中挑選兩三個姊妹陪伴新娘。  進親棚。新郎家在大門外適當的地方搭一個簡易露天棚子迎接新娘,謂之親棚。將至新郎家,迎親隊將新娘背入親棚,送親的人們圍坐兩側,新郎家抬出酒,每人斟一碗,賓主相互勸飲,氣氛熱烈。  梳頭。親棚里,仍由在後家給新娘梳頭之姑母(新娘父親之姐妹)將來時的一股辨子分梳為兩股,寓意此青絲已分屬娘家與婆家。彝語有句話「外侄100根頭髮有50根是舅舅家的」根源於此。  入房。斟酒梳頭完畢,仍是新郎之弟將新娘背入新房。送親的姐妹與新娘同卧,直至三天後回門,此期間,新郎不得與新娘同寢。  是夜,再次對歌,風格一改女方的婉約,以高亢歡樂為主旋律。  送客(彝語嘎灑)。第二天早飯後,男方為女方送親的人餞行。先把客人招呼在頭天搭親棚的地方坐好,再用簸箕抬出羊卦、豬苦膽、豬連貼及感謝媒人、孝敬長輩的謝媒錢(府嘎者)、舅爺錢(喔呢者)、伯父錢(拋喔者)、姑母錢(啊伯者)以及打發兄弟、表弟和其他送親小孩的兄弟錢(麻之者)、表弟錢(席貼者)、小孩錢(確渣革渣),每份錢物搭一瓶酒。每組錢都不多,只是禮節性的。媒人看了豬苦膽、豬連貼,祝福說:「苦膽亮汪汪,苦膽把把長,兩家親情地久天長。」  回門(彝語約哪古)。三天後,新郎新娘及陪同的兄弟姐妹一行,多則十餘人,少則幾人,帶上一壇酒,有的還要牽一隻羊回謝後家。後家再次殺豬宰羊以待。此後三五日,新郎獨自將新娘接回圓房,正式成為夫妻。  送清凈菩薩(彝語寫俄布)。婚後,男女雙方都有要請畢摩先生送清凈菩薩,解除污穢,驅逐鬼怪。清除口舌是非,以圖全家清清凈凈、和睦安康。  三、婚後拜年(彝語角古)  結婚後,每逢過年,夫妻都有要回家拜年,所帶禮物主要是一壇酒、九個熟雞蛋、半邊豬頭。  四、婚配禁忌  永善彝族乃至整個彝民族都很尊崇血緣和宗法制的家族關係,嚴禁家族內通婚。解放前多禁等級外通婚,禁與外民族通婚,現已開放。故有人稱永善彝族的婚姻為「等級內、家族外婚姻」。姨媽、姨娘家子女互稱兄弟姐妹,一般不相許配。  五、常用數字  永善彝族婚姻過程中多用「三、五、九、十一」等奇數字,偶數字僅有「八」偶爾用一兩次,最喜歡用「九」。「九」彝語讀「固」,「固固口口」表示牢固久遠之意,這是父母希望子女感情久遠,婚姻美滿,家庭穩固、幸福,可謂用心良苦。忌諱「四、七」。 本文源自彝學網[彝學網<*>網聚彝學] http://222.210.17.136/mzwz/news/20/z_20_1578.html
推薦閱讀:

潮汕婚俗中的「食甜」禮儀
侗族婚俗,純愛無華
傳統典雅的嵩山婚俗(2)
【蘇丹】你所不知道的蘇丹婚俗
【婚俗囍慶】家有喜事的千萬注意,婚房喜字別亂貼!

TAG:彝族 | 婚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