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四次 研討會發言摘編
【舞蹈中國】讀者可在本文最右下方進行評論!
舞蹈藝術的盛會 人民群眾的節日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第四次研討會發言摘編文/中國文化報記者-羅群 整理
圖/舞蹈中國-劉海棟
由文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部藝術司、湖北省文化廳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2016年9月5日至9日在武漢舉辦。為充分發揮展演的導向示範和學術交流作用,演出期間,首次開展了「一場一評」,即為每一台節目舉辦一次研討會。國內藝術界知名專家、藝術家齊聚一堂,對舞蹈創作的觀念和方法進行集中研討。
互動交流大家都可以在我們平台最右下角點擊
「寫留言」
留下您的寶貴觀點,
您的觀點也會被各位專家評審所看到!
白 淑 湘(中國舞蹈家協會名譽主席)
我曾參加過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從前十屆的比賽到第十一屆的展演,轉型非常順利,這也是一個新的嘗試、新的開始。我們這次展演可以歸納為16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也就是說,先認識自己的美,經過了各美其美階段,才能夠美人之美,最後達到文化的自覺,讓展演進一步為發展民族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次展演在美學層面奉獻了優秀的藝術作品,它們是為關心和喜愛舞蹈藝術的廣大觀眾而存在的。這些作品不僅包含著歷史積澱,也體現著當今的時代特徵。希望藝術工作者能夠堅持文化自強、文化自立,把更多好作品奉獻給大家。
群舞《圍屋·女人》
編導:張媛 演員:閆一研 陳璟 李曉錄等
李 承 淑(延邊歌舞團國家一級編導)
我今年74歲,是地地道道的朝鮮族,一直關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看了4天的演出以後,我感到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走進了新的時代。比如說《雞公欖》結構完整,手法巧妙,很好地完成了主題;《哥哥》的主題開門見山,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用細節抓住觀眾。
讓觀眾感動,對舞蹈來說非常重要,否則舞蹈便沒有什麼價值。一定要高度重視民族舞蹈的抒情性。不同民族的舞蹈有不同的文化內涵。編導在創作少數民族舞蹈的時候要注意抓住內涵和特色。比如朝鮮族舞蹈,一個動作里就包含著喜怒哀樂的情緒,就像張開雙臂表示振翅欲飛,這個動作是從鶴身上學來的,做這個動作的時候要有飛翔的心情和感覺,觀眾才會感動。
群舞《沙海老兵》
編導:蔣玫 演員:蘆陽 丁世哲 李劉振等
舒 巧(著名舞蹈藝術家)
我想談談創作者和評論家的關係。我是舞蹈演員出身,從十八九歲開始創作、編導,現在已經84歲,激勵我堅持下來、不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舞蹈評論。舞蹈創作和舞蹈評論好比人的兩條腿,雙腿健全才能走路。創作者和評論家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舞蹈評論家重視理性、理論,條分縷析,關注縱向的歷史發展和橫向的比較觀照。而創作者的思維很重要的是「我」,一秒鐘里閃過許多想法,越深入地思考和發現「我」,創作就越有個性。當我們那麼自我的時候,必定需要另外一雙眼睛來使我們更加健康地往前走。
我看了4天的節目,坦誠地說,比10年前提高並不太大。今天的創作者不能盲目樂觀,要把老一輩藝術家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傳統繼承下來。理論家不要淡化自己的功能,要多為藝術水平提高貢獻力量。我年輕的時候開研討會,總是先由編導彙報自己的創作思想,這種彙報就是帶著自我批評的心態,逼著編導自己進行一番理論梳理,與會的評論家和其他的編導再指出問題、提意見,這樣才能激發創作者的反思和好奇心,才能實現從高原到高峰的飛躍。創作和評論的更高一個層次是形成文藝辯論,創作者首先要本著虛心接受的態度聽取意見,但如果沒有聽懂、或者自己有想法,也要坦誠地說出來,形成創作與評論彼此交流、共同進步的良性互動。
三人舞《初蓮》
編導:胡筱西 演員:陳曉亮 王鈺婷 榮傑
王 舸(國家一級編導)
就我的思維方式和創作方式而言,哪怕編一個很簡單的節目,也會把它當做一部作品。我也創作了一些參加展演的作品,每次都在進行不同的嘗試,最早做情緒,後來轉到做現實題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然後做帶有文學色彩的作品。我搞創作總是刨根究底,往「死」里思考一些問題,我覺得這是做編導特別需要的。
舞蹈作品的選材非常重要。我選擇文學作品《長恨歌》作為舞蹈的靈感和素材,它的難度係數很高。但是當我把作品做出來後,我就比別人站得更高。讓人在看這個作品的時候產生思考很重要,展演中的一些作品還缺少這樣的力量。我們選材的時候還是應該多思考題材的價值,多創作這個時代所需要的東西。
群舞《情深誼長》
編導:沙呷阿依 沙呷俊楠 楊紅 演員:李美靜 倪馨 蔣醫韓等
張 萍(《舞蹈》雜誌常務副主編)
談藝術創作,一定會談結構問題,比如王舸編舞的《長恨》,我看過之後在想,作品會不會存在一個未知結構,即作品能留給觀者多大的想像空間。藝術創作不是簡單地圖解一個歷史事件,藝術家不能用歷史眼光或者道德眼光、世俗眼光直接進行舞台轉化,而是要用藝術眼光,創造獨屬於創作者的故事。舞台上的形式、手段相對於獨特的藝術眼光來說,是相對低層面的問題。
再談談《初蓮》這個作品。在舞台上表現蓮花和蓮葉之間的結構關係,首先要把這樣一組形象變成可感的形式,而不一定是真實的形象,就像中國的水墨畫,靠墨的濃淡表達荷葉的意境,它不是真實的,但是是可感的。《初蓮》的表現更容易讓人想到魚戲蓮葉間,把技術置於創作之前,實際上就是技術的敗筆。
舞蹈編導應該學一點哲學。有理論家說,中國傳統藝術的本源是哲學,我特別認同這句話。拿了一個技術、素材,腦袋一拍就去做,那就只能是一個匠人。
群舞《月牙凈語》
編導:華毛措 尕藏 演員:任珎等
左 青(原總政歌舞團團長)
我先談兩個作品。《沙海老兵》選材很好,感情真實,謳歌為建設新疆奉獻了青春和終身的兵團老戰士,為他們立傳,讓我很感動。在舞蹈創作多元化的時代,反映現實生活、關注民族命運、弘揚時代精神,應該是舞蹈創作者的職責。但是我看完這個作品仍有不滿足,作品的細節深挖不夠,如果作品圍繞茫茫沙漠中唯一的一壺水來層層推進,會產生更感人的力量。群舞《花帽子》以花帽為道具,內容主要是通過女孩子相互比美表現生活的美好。但是生活有很多層面,作品的表現很單一,如果能從不同的角度一層一層深入,會更加精彩。
4天的展演看完以後,總的感覺,讓人眼前一亮、心靈一動、情感一振的作品還不多。許多作品為舞蹈而舞蹈、為技術而技術,缺少舞動的靈魂或者靈魂的舞動。全國舞蹈比賽改為展演和研討,對舞蹈創作的觀念和方法進行深入交流和討論,必將推動舞蹈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雙人舞《西施吳王雙人舞》
編導:潘家斌 演員:上官玉婷 廖凝
歐 建 平(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
這幾天有很多作品給大家帶來享受,但是有些選送單位提供的音樂很嘈雜,不理想的音色把美感破壞了,還有的音量過大,這個分寸一定要把握好。另外,節目單上一定要把創作團隊所有人的名字都寫上,這是對創作者的尊重,我們要養成這個習慣。
談一下《西施吳王雙人舞》,這是舞劇《西施》的片斷。舞劇的服裝、燈光、布局很簡約,但是把片段抽離出來作為一個雙人舞,就顯得比較突兀,缺乏情節交代,沒有我們所習慣或者期待看到的人物形象。要表現西施複雜的心理矛盾,舞者的身體就要有起伏,起伏的動力則是感情,人物塑造應該有這個動力在其中。我對服裝也有點意見,太過抽象、概括,可以適當用服裝表現人物的身份和地位。
群舞《裕固族盛裝舞》
編導:索卓瑪 演員:李靜 屈慧 郭潔等
許 銳(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系主任)
我覺得現在的一些作品真的是不如從前,比不上過去作品的那份純粹。原因之一或許是今天舞者對「人」本身的關注少了一點,而是流連於舞美、服裝甚至一些花里胡哨的手段。
《航飛計劃》演員的功力毋庸置疑,題材我也很欣賞。一開場三個人圍繞長桌通過肢體語言表現激烈的交鋒,很吸引我。同時我也提一點建議,這個節目缺乏變化,從頭到尾一直在一個節奏、一個調調上重複,應該有進一步的結構處理,劇中人一開始冥思苦想,突然一下子突破了,可能作品節奏就會隨之變化,給舞蹈更大的空間,也是對精神世界的一個突破。
獨舞《心有翎惜》
編導:王鵬 演員:徐夢迪
劉 晶(南部戰區陸軍文工團副團長)
過去的比賽和現在的展演都給演員和編導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平台。舞者和編導一定要明白,在舞台上出現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瞬間都是神聖的,絕不是隨便一跳就行了。
我比較喜歡《圍屋·女人》這個作品。它比較乾淨,一開始的造型營造了圍屋這樣一個特定的場景,後來通過隊形的變化和舞蹈的展開,讓我看到一群在田園耕耘的客家女人,她們刻苦耐勞的形象和自立自強的品質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但我仍覺得不滿足。首先這個作品的地域特點還不夠濃,還有點大眾化,語彙提煉還不夠獨特,可以再深入挖掘它的個性。《花帽子》的編導用了廣東涼帽這個獨特的道具,但是沒有完全展開,可以再挖掘一下,可能會更有色彩、更有特點。我非常欣賞《雞公欖》的編導從這樣的視野去開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開掘得還不夠,人物的內心世界沒有通過舞蹈語彙體現出來,顯得不夠高級。
群舞《青花賦》
編導:吳婷 盧濤 演員:謝麗雯 黃雪菲 霍欣楊等
劉 江(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國家一級編導)
搞民族舞蹈要了解相關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其中的細節。有些節目思路很清晰,但呈現很雷同,像過去的同類作品,視覺衝擊力不夠。但這些年輕編導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們在努力把獨特的民族題材挖掘出來,整理好介紹給大家,難度很大,但很有意義。
小舞蹈也有大文章。我們很多前輩創作的小舞蹈獲得過世界大獎,它們未必都有情節,但是都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蘊。抒情性的舞蹈一樣可以承載文化內涵。
三人舞《航飛計劃》
編導:田棟棟 演員:王圳冰 李松霖 趙家熠
盧 慧(湖北藝術職業學院舞蹈系主任)
《情深誼長》的結構很完整,畫面調度很乾凈,但它的演員不夠成熟。核心道具鞋子年代感比較模糊,如果換成草鞋,就能進一步調動觀眾的情感。《裕固族盛裝舞》是一個非常樸實的民間舞蹈,服飾承載著民族歷史文化,在其誕生的環境里肯定是群眾很喜歡的作品。但作為藝術作品,其節奏始終沒有變化,過於平淡,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特徵也還需要進一步提煉。否則,就看不出它跟其他作品的差異。
群舞《我從草原來》
編導:李少丹 武帥 田石傑 演員:路曉磊 鄭雨晴等
李 麗(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國家一級編導)
我認為現在的舞蹈趨於平面化、一體化甚至雷同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在生活富足、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文化上出現了斷層,精神世界不夠豐滿。
《青花賦》的編導用了飽含中國文化特徵的青花瓷作為創作元素,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但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只是靚麗的服裝和道具,缺少文化的厚重感和讓人寧靜的力量。作品的音樂不對味兒,花腔、高音的激情與青花瓷內斂、含蓄的特點存在錯位,大量的鼓點甚至讓人有點躁動。舞蹈語彙缺乏根脈和積澱,表達趨於單一。《我從草原來》是蒙古族舞蹈,根脈非常清晰。我非常敬佩編導的擔當精神,頂碗舞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典,挑戰這種題材需要勇氣。傳承經典和開拓創新都很重要,要潛下心去了解蒙古族舞蹈和各民族舞蹈的脈絡和核心,這樣民族民間舞才能百花齊放。
獨舞《雞公欖》
編導:楊洪濱 演員:李正石
田 露(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小題材有大智慧。不能說題材小,編導的智慧就弱一些或者小一些。現在的藝術家,真正有藝術個性或者特殊能力的很少。藝術家的修為非常重要,這4天展演讓人感到不滿足的作品,我覺得都是因為做這個作品的藝術家修為不到——包括編導也包括演員。
《心有翎惜》是一個虛實結合的舞蹈。它用抽象的肢體語言來表現具象的、觀照現實的主題,運用了適宜的創作手段。開頭運用羽毛的想法是好的,但是還不是特別巧妙。舞者還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羽毛以及人體與羽毛的空間關係。
群舞《花帽子》
編導:白金峰 楊藝 楊小強 演員:張鈴榕符櫻櫻
羅 斌(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副主席)
《劉胡蘭》是展演的最後一個節目,我覺得彷彿所有理論上的誤區和問題在這個節目里都出現了。劉胡蘭對於山西來說是永恆的題材,在當代中國歷史上也是永恆的題材,但是《劉胡蘭》的結構特別不專一,似乎想表達很多,但是都沒表達出來,有點可惜。其實「跑」是特別好的切入點,堅守這個切入點,以相關的形態構成作品,就不會那麼突兀。苦心孤詣於某一個點的生髮,形成作品獨特的邏輯和形象構成,觀感會好很多。
今天舒巧老師的發言讓創作者明確了自己的擔當。對於理論工作者來說,主體責任也更清楚了。舞蹈界需要理論成果、學術成果來為整個行業和事業的發展服務,這是我們的任務。理論和實踐有各自相對的獨立性,二者的價值就在於保持各自的獨立性,然後在某一個點上相遇。
群舞《劉胡蘭》
編導:侯建軍 演員:徐曉燕 劉利東 程勇等
馮 雙 白(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
我把這四天研討的核心點總結一下:一是當今中國的舞蹈創作一定要講好中國故事;二是要抓住民族根脈,跳好中國舞步;三是要堅定信念。真誠地做藝術,虔心地生活。舞蹈工作者要多讀書、提升藝術修養,勤奮探索、跟上時代。四是要理論實踐、雙腿並立,演出研討、比翼齊飛。同時,我們也指出了一些問題:有些作品關注外在、忽略靈魂,千人一面、模仿雷同,不求甚解、音樂躁動,風格俗氣、精神缺失。總體上,4天的研討會可以用8個字概括:良藥苦口,百利一弊。
這屆展演是成功的。成功在於演出的豐富,在於研討會的真誠。大家懷著對藝術的愛,表達著對藝術的愛。正因為愛,我們更要一直探索下去。
往 期 回 顧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一場 劇照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二場 劇照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三場 劇照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四場 劇照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一次 研討會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二次 研討會
第十一屆全國優秀舞蹈節目展演 第三次 研討會
舞蹈類最具人氣的微信公眾平台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的舞蹈資訊
您的分享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微信】dancecn 或搜索「舞蹈中國」
【微博】@舞蹈中國網(新浪及騰訊)
【官網】www.dance-china.com
點擊下方
推薦閱讀:
※關於舞蹈與生活的感悟
※你確定自己沒有舞蹈天賦?
※如何評價中美舞林對抗賽?
※拉丁舞五個舞種的感覺是什麼?
※金星的舞蹈水平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