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訪---人物傳記4
周訪---人物傳記4
周訪字士達,本(本來)汝南安城人也。漢末避地(1.亦作"避墬"。2.謂遷地以避災禍。3.猶言避世隱居。)江南,至訪四世。吳平(吳國平定),因(就,於是)家(名詞作動詞,安家)廬江尋陽焉。訪少(年輕時)沉毅(沉著剛毅),謙而能讓(辭讓),果(果斷)於斷割(1.砍截切割。 2.裁決。),周窮(救濟窮人)振乏(賑救不足。振:通「賑」),家無餘財。為縣功曹(工作相當於現代的秘書和助理),時陶侃為散吏(閑散的官員),訪薦為主簿,相與(副詞。表示同時同地做某件事。可譯為「共同」。舍人相與諫。 卒相與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平原君竟與 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結友(結交成為朋友),以女妻(以女嫁人 黥布歸芮,芮妻之。——《漢書·吳芮傳》。注:「妻,嫁女與人也。」)侃子瞻。訪察(考察後予以推舉,舉薦 察臣孝廉。——晉·李密《陳情表》又如:察舉(選舉,選拔);察廉(舉廉);察選(察舉。選拔))孝廉(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孝廉是察舉制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除(任命官職:~拜(授官)。~授。~書(授官的詔令)這裡是「被任命為」)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到官,就任的意思)。
及元帝渡江,命參鎮東軍事。時有與訪同姓名者,罪當死,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數十人皆散走,而自歸(投案自首)於帝,帝不之罪(賓語前置句)。尋以為(以之為)揚烈將軍,討(征討,討伐)華軼。所統(所統帥的,所字結構)厲武將軍丁乾與軼所統武昌太守馮逸交通(勾結往來),訪收(收捕)斬之。逸來攻訪,訪率眾擊破之。軼將周廣燒城以應訪,軼眾潰(潰敗),遂平江州。
帝以訪為振武將軍,命訪與諸軍(各路大軍,各軍)共征杜弢。弢作(製造,製作)桔槔(桔槔:俗稱「吊杆」,是一種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它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槓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當人把水桶放入水中打滿水以後,由於槓桿末端的重力作用,便能輕易把水提拉至所需處)打官軍船艦,訪作長岐棖以距(通「拒」,抵禦)之,桔槔不得為害(不能造成危害。為,造成)。訪復以舟師(水師)造(抵達,到)湘城,軍達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地名)。訪步(徒步,步行)上(進入)柴桑,偷渡,與賊戰,斬首數百。賊退保廬陵,復圍弘於廬陵。弘大擲寶物於城外,軍人競(競相,爭著)拾之,弘因(趁著)陣亂突圍而出。訪率軍追之,獲鞍馬鎧杖不可勝數。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擊(迎戰。逆:迎),又破之,奔於臨賀。帝又進(晉陞)訪龍驤將軍。
訪既(後來)在襄陽,務農(從事農業勞動)訓卒,勤於採納(採納建議)。王敦患(意動用法)之,而憚其強,不敢有異(別的舉動)。訪威風既著(既已顯著),遠近(形容詞作名詞)悅服(心悅誠服),智勇過人,為中興名將。性謙虛,未嘗論功伐(功勞,功勛)。或問訪曰:「人有小善,鮮(xiǎn基本字義少:~為人知。屢見不~。詳細字義〈形〉1. 非常少,很不多。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詩·大雅·盪》以約失之者鮮矣(由於儉約而犯過失的人很少)。——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宋· 周敦頤《愛蓮說》鮮不疫矣。——清· 方苞《獄中雜記》2. 又如:鮮薄(微少);鮮言(寡言);鮮胄(後代少);鮮淺(淺鮮);鮮乏(缺乏);鮮少(很少)〈動〉1.缺少;不足。既無叔伯,終鮮兄弟。——李密《陳情表》)不自稱(自我誇耀)。卿功勛如此,而無一言,何也?」訪曰:「將士用命(聽從命令),訪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於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恆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選自《晉書·周訪傳》,有刪改)
訪練兵簡卒(挑選士卒)/欲宣力(宣示威力)中原/慨然(激昂慷慨)有平河洛之志(壯志)/善於撫納(安撫將士,接納賢士)/士眾皆為致死(獻出生命/奮不顧身)/聞敦有不臣之心(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後也指犯上作亂的野心。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會中不忠君。)/訪恆切齒(牙齒相磨切,表示極其憤恨。使人非常憤恨)/敦雖懷逆謀(叛逆的陰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周訪字士達,本來是汝南安城人。(他的祖先)在漢朝末年躲避戰亂移居江南,到周訪時已是第四代。吳國平定,就在廬江尋陽安家。周訪年少時沉著剛毅,謙遜而辭讓,處事果斷乾脆,周濟窮困賑救不足,家中沒有富餘的錢財。擔任縣功曹,當時陶侃是個閑散的官員,周訪推薦(他)擔任主簿,(兩人)結為朋友,(周訪)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陶侃的兒子陶瞻。周訪被察舉為孝廉,被任命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就職。
等到元帝渡過長江,命他參鎮東軍事。當時有一個和周訪同姓名的人,因犯罪被判處死刑,差吏誤抓周訪,周訪奮力打退來抓捕他的人,幾十人都四散逃跑了,自己便到皇帝處投案自首,皇帝沒有加罪他。不久授為揚烈將軍,征討華軼。所統領的厲武將軍丁乾與華軼所統領的武昌太守馮逸勾結往來,周訪收捕丁乾並斬了他。馮逸來攻打周訪,周訪率兵擊敗了他。華軼的部將周廣焚燒城池來響應周訪,華軼眾兵潰敗,於是平定了江州。
皇帝任用周訪為振武將軍,命令周訪與各軍共同征討杜弢。杜弢製作一種吊杆打官軍的船艦,周訪製作長棒來抵禦他,吊杆不能為害。周訪又率領水軍進逼湘城,部隊到達富口,而杜弢派遣杜弘出兵海昏。周訪的軍隊徒步行進到柴桑,偷偷渡河,跟賊兵交戰,斬敵數百人。賊兵後退保守廬陵,周訪的軍隊又在廬陵圍住了杜弘。杜弘把許多寶物扔到城外,士兵爭著拾撿,杜弘趁著官兵隊伍混亂突圍出來。周訪率軍追趕他,繳獲的戰馬鎧甲兵器不能數得清。杜弘進入南康,太守率兵迎擊,又打敗他,杜弘奔逃到臨賀。皇帝又提升周訪為龍驤將軍。
周訪後來在襄陽,督促農耕訓練士兵,勤於採納建議。王敦憂慮他,但害怕他力量強大,不敢有別的舉動。周訪的威風既已顯著,遠近之人心悅誠服,他智謀勇敢超過常人,是國家復興的名將。性情謙虛,從未居功而誇耀。有人問周訪說:「常人有點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稱揚。您的功勛這樣(顯赫),卻不說一句話,為什麼呢?」周訪回答說:「我的將士盡死效力,我周訪有何功勞!」士人因此敬重他。
周訪練兵選卒,想到中原顯示威力,激昂慷慨有掃平河洛的壯志。善於安撫將士接納賢士,士眾都為他奮不顧身。聽說王敦有不忠於朝廷之二心,周訪常常恨得咬牙切齒。王敦雖然心懷反叛的陰謀,但因周訪在,一直不敢為非作歹。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周窮振乏,家無餘財 振作 B. 吏誤收訪,訪奮擊收者 收留 C. 訪復以舟師造湘城 前往 D. 訪威風既著,遠近悅服 愉快 〔命題特點〕 這道題主要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對常見文言實詞的理解,是讀懂淺易文言文的基礎與前提。此試題四個句子的 「振」「收」「造」「悅服」皆常見實詞,設題形式與前幾年基本一致,稍有變動的地方是要求選擇解釋正確的一項。對雙音節實詞的考查是廣東命題的第一次。 〔解題思路與方法〕 首先根據已積累掌握的實詞做出判斷選擇;其次是聯繫以往學過的課文知識來辨別;再次運用替代法,將提供的詞義置於句中,然後根據語境判斷。 A項的「振」,常用意義為「揮動」「振作」「整頓」等,但均與原文不符。根據上下文,周訪好周濟窮困之人以至家中無多餘的錢財,由此判斷「振」應為「賑」的通假字, 「救濟」之意,此義項曾出現在《論積貯疏》「大命將泛,莫之振救」一句中。 B項中的「收」,常用意義有「逮捕」「收取」「結束」等。根據原文,差吏誤抓了周訪,周訪擊退來抓捕之人,由此「收」應解為作「逮捕,拘押」,此義項在《張衡傳》「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一句中出現過。 C項的「造」,基本義是「至,到」。根據周訪率舟師進攻湘城,應理解為「前往」。該義項曾在《促織》「徑造廬訪成」一句中出現。 D項的「悅服」,據原文語境,應該翻譯成「心悅誠服」而不是「愉快」。這一雙音詞雖未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過,但從語境中可推出它的含義。 〔參考答案〕C 2.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 因家廬江尋陽焉 弘因陣亂突圍而出 B. 時有與訪同姓名者 與賊戰,斬首數百 C. 軼將周廣燒城以應訪 訪作長岐棖以距之 D. 弘大擲寶物於城外 又破之,奔於臨賀 〔命題特點〕 本題是對常見文言虛詞意義及用法的辨析能力的考查。8個例句皆出自選文,與2007年設題的形式一致。所涉及的文言虛詞均在《考試大綱》範圍內,所考用法皆為常見用法,廣東版或其它版的教材中均有大量實例。 〔解題思路和方法〕 A項的兩個「因」字,第一句的「因」 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譯為「於是、就」。該句意思是「就在廬江尋陽安家」。 第二句的「因」是介詞,有「趁著」之意。該句意思是「杜弘趁著官兵隊伍混亂突圍出來」。 B項的兩個「與」均為介詞,譯為「和、跟」。第一句的意思為「當時有一個和周訪同姓名的人」 ;第二句的意思為「跟賊兵交戰,斬敵數百人」。 C項的兩個「以」均為連詞,表目的,譯為「來」。 兩句的意思分別為:「華軼的部將周廣焚燒城池來響應周訪」;「周訪製作長棒來抵禦他」。 D項的兩個「於」均為介詞,譯為「到」。 兩句的意思分別為:「杜弘把許多寶物扔到城外」;「又打敗他,杜弘奔逃到臨賀」。 〔參考答案〕A 3. 下列各句中的「之」,屬於代詞作前置賓語的一項是(3分) A. 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 而自歸於帝,帝不之罪 C. 訪率軍追之,獲鞍馬鎧杖不可勝數 D. 將士用命,訪何功之有 〔命題特點〕 此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句式的理解。本題要求選出「之」屬代詞作前置賓語的一項。文言文中,賓語前置的情況常見的有三種:(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謂語之前;(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置於謂語前;(3)用「之」或「是」將賓語提到謂語前,以加重語氣。 2008年的《考試說明》沒有對上述三種情況作區分,這與近年來淡化語法,增強對語言運用的考查相符。而此題,「代詞作前置賓語」的提法高於《考試說明》的要求,另以D項為賓語前置形式的句子作干擾項,增加了解題的難度。此外,此題除考查賓語前置句式外,也考查了虛詞「之」的用法。 〔解題思路與方法〕 A項中的「之」是動詞,意為「到」,此義項在粵教版必修5《鴻門宴》「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一句中曾出現。本句的意思是「(周訪)被任命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到任就職」。 B項中的「之」屬代詞,在否定句中,作「罪」的前置賓語,該句的意思是「自己便到皇帝處投案自首,皇帝沒有加罪他。」故正確選項為B。此用法在粵教版必修4《寡人之於國也》的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中出現過。 C項中的「之」為代詞,解為「他」,指代「杜弘」。本句的意思是「周訪率軍追趕他,繳獲的戰馬鎧甲兵器不能數得清」。 D項的「之」為助詞,是賓語前置的標誌,此用法較常見於中學教材中,如《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本句的意為「我的將士盡死效力,我周訪有何功勞!」 〔參考答案〕B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周訪功績卓著,曾先後被朝廷授予揚烈將軍、厲武將軍、龍驤將軍等職務,成為一代名將。 B. 周訪性格剛強,一旦蒙冤決不會忍氣吞聲。為此,他深受皇帝賞識,並得到了獎勵提拔。 C. 在討伐敵人的戰鬥中,周訪親臨前線指揮。他既英勇果斷,又能隨機應變,因而屢戰屢勝。 D. 在襄陽時,周訪重視生產、軍訓,勤於收集糧食等軍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輕舉妄動。 〔命題特點〕 本題考查對相關文意的綜合理解和分析。這道題將傳記內容從周訪的四個方面概括,分別是「功績卓著被授職」「性格剛強受賞識」「屢戰屢勝的原因」「令王敦害怕的原因」。要求考生從閱讀材料著手讀懂全文。設題形式較過去不同的是「選出正確的一項」,題目中錯誤信息增多了,題目較往年難度增大。 〔解題思路和方法〕 從全文篩選與選項相一致的信息。錯誤項大都是信息皆在文中,但對彼此關係分析並非正確,這就要求考生閱讀文言文時,務必採用 「字字落實」的方法,不能用跳讀瀏覽的方法。 C項能在原文中找到明晰完整的表述,故為正確的選項。 A項把 「厲武將軍」說成周訪,是錯誤的。 B項的「蒙冤決不會忍氣吞聲」是出自原文的 「訪奮擊收者,數十人皆散走」一事,帝只是不加罪於他, 而非「賞識」。 D項中對 「採納」理解有誤, 它應是「採納意見」的意思。而非「勤於收集糧食等軍需品」。 〔參考答案〕C 5. 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斷句。(4分) 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於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恆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命題特點〕 給文言文段斷句,其實是考查考生文言閱讀理解能力。斷句離不開對古漢語知識以及古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的運用。這在廣東高考中是第三年考查了,此題是之前傳記內容的延續,信息量雖大,但難度不大。 〔解題思路和方法〕 首先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梳理文段的思路,把握內容要旨。該文段並承上文寫王敦對周訪的畏忌。掌握了本文段的大意,斷句就有了保證。其次,要確定詞的含義,注意句式和語義。本題中大量出現的動詞最應關注,由動詞關聯前後的主語、賓語,斷句基本就解決了。本題中出現的動詞有:練、簡、欲、有、撫納、致死、聞、有、切齒、懷、為。最後,對可斷或不斷的地方,如沒有把握,不斷比斷開更易得分。如 「故終訪之世」和「未敢為非」之間就屬斷與不斷均可之處。 〔參考答案〕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於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恆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時陶侃為散吏,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鮮不自稱。卿功勛如此,而無一言,何也? 〔命題特點〕 將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是考查考生文言水平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手段,與往年的試題形式相同,都採用主觀題的形式。 〔解題思路與方法〕 翻譯時一定要根據原文內容,盡量直譯,對文句準確翻譯,不能任意擴充或想像。而且要抓准考點,考點一般為關鍵詞。由於文言文的翻譯有一定的主觀因素存在,允許語言轉換的多樣化。 ①句中「妻」是關鍵詞,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嫁給」。譯為「嫁給……為妻子」「給……做妻子」也算對。其餘,則譯對大意即可。但要把握 「時」「薦」「相與」「侃子瞻」,4個主要考查點。主要虛詞是「以」,介詞,可譯為「把」。此句話是省略句,有較多的省略成分。但在設計得分點時,沒有把虛詞、句式作為得分點。 ②句中的關鍵實詞是「鮮」,意為「少」。譯為「很少」「極少」也算對。該義項曾出現在《陳情表》「既無伯叔,終鮮兄弟」中。主要虛詞是「而」,連詞,錶轉折關係,譯為「但」。其餘譯對大意即可。要注意 「善」「自稱」「卿」「無一言」 4個主要考查點。此句無特殊句式。設題沒有把虛詞作為得分點。 〔參考答案〕 (1)當時陶侃是個閑散的官員,周訪推薦(他)擔任主簿,(兩人)結為朋友,(周訪)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陶侃的兒子陶瞻為妻。 ② 常人有點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稱揚。您的功勛這樣(卓著),卻不說一句話,為什麼呢?附錄
手把手教你學斷句
一、什麼叫斷句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其句讀」,就是教學生斷句。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寫下來的,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dòu)。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 二、考點解析 2004年,斷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作為一項能力來考查。北京卷的《考試說明》古代詩文閱讀的第3項是:文章內容的理解(包括翻譯、斷句等)。2005年復旦自主招生試題中也出現了給文言文加標點的題目。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誌。古人之所以重視斷句,是因為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斷句失誤,必然誤解古文原意。古書中就有一些記錄斷句不當而造成理解錯誤的材料。《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一足,一隻腳。筆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這個小故事,對於人們認識斷句的重要性,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試題回放 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語文試卷(北京卷) 11.將下面文言文中畫線的部分用斜線斷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參考答案: 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③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④ 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據2004年北京高考語文試卷分析數據,文言文斷句題的得分統計如下:難度0.61,區分度0.57。全市84531名考生,平均得分3.04分;滿分15216人,佔18%;0分的4044人,佔5%。以上統計數據表明,做好這道5分的題,對我們語文總分的得分是很重要的。從試卷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較差,這實質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語感。缺乏語感的原因無疑是平時只做題不讀書,誦讀的太少,而沒有必要的積累。語文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積累、靠感悟、靠熏陶,對文言文的學習更應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那麼,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在我們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關鍵,就會給文言斷句帶來方便。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查閱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章法內容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反覆練。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學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覆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比如北京卷的試題,我們經過通讀,就能了解文意及層次:該段文字講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馬、得馬和兒子墮馬的事,告訴人們不要孤立地、靜止地看待「得」與「失」。「好事」與「壞事」,「福」與「禍」,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後,斷句時,就可抓住「失馬——得馬——兒子墮馬」這一發展過程,抓住人們的看法和「塞翁」的態度,去逐層、逐句點斷。
2.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今年北京卷的讓我們給畫線句子斷句,也就暗示了畫線部分前後可以斷開,這就為我們理解文段內容和斷句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我們也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誌(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比如學生在做北京卷文言文斷句題時,①②句得分極低,這主要是受「胡人」、「歸人」的干擾,其實只要聯繫下文的「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就很容易了——畫線部分後面應斷開,「其父曰」前面也應該點斷,所以「人皆吊之」應該斷在一起,再看①②句中的「人皆吊之」「人皆賀之」,形式與之相同,而且都是寫人們的看法,所以斷句時就不會出錯了。 3.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現的「其父曰」「此何遽不為……乎」。 4.常用虛詞是標誌,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係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重要標誌。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誌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誌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係,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比如北京卷中的「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兩題,找到動詞「亡」「入」「吊」「將」「歸」「賀」,根據語法知識,仔細分析,便不會將「入」之後的處所「胡」斷為「胡人」,將「將……而歸」誤斷為「歸人」。 另外,主語之後一般不斷句(「……者……也」式判斷句的主語之後應斷句)。謂語之後如果沒有賓語、補語就要斷句;如有賓語、補語一般不斷句,但「曰」「雲」「言」等字作謂語時,要和它的賓語斷開。賓語之後一般應斷句,定語和其修飾的中心詞之間一般不斷句。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覆,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覆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北京卷中的「其父曰此何遽不為……乎」反覆出現了三次,對我們理解內容和斷開文句都有很大的幫助。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北京卷中的「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又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8.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藉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9.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反覆練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文言句法、詞法,培養紮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古人云「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多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五、鞏固練習:用斜線給下面兩段文言文斷句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世說新語·方正第五》,1983年高考語文文言標點題)) 2. 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世說新語·品藻第九》) 3.宋人有得玉者獻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搏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觕其取彌觕子罕之所寶者至矣(《劉向新序·節士第七》) 參考答案: 1.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2.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 3.宋人有得玉者/獻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與我者/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故宋國之長者曰/子罕非無寶也/所寶者異也/今以百金與搏黍以示兒子/兒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與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賢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彌精/其取彌精/其知彌觕/其取彌觕/子罕之所寶者至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