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蔡文姬與抒情詩《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與抒情詩《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蔡琰(字文姬)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所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

蔡文姬,陳留人。蔡琰之父蔡邕,為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音樂家。蔡邕所著《琴操》一書,曾對《高山流水》、《廣陵散》等名曲在後世的廣為流傳貢獻甚巨。《後漢書·列女傳》稱蔡琰「博學而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在父親的熏陶下,蔡琰自幼愛好音樂,並有較深的造詣。《後漢書》李賢注引劉昭《幼童傳》中說,「邕夜鼓琴,弦絕。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斷一弦問之,琰曰:第四弦。並不差謬。」

  蔡琰的一生十分悲慘。早年其父蔡邕因上書抨擊朝政獲罪而被流放。遇赦後,由於宦官仍然把持朝政,蔡邕擔心被陷害,不敢回洛陽。就這樣,蔡琰隨著父親亡命江湖十二年。蔡琰十六歲時嫁給河東衛仲道,不幸丈夫早死,蔡琰只好回到娘家居住。董卓被誅後,蔡邕由於嘆息董卓的命運,為司徒王允所不容而被殺。

興平年間(公元194—195 年)天下大亂。戰亂之中,蔡琰為匈奴所擄,身陷南匈奴,為匈奴左賢王妻達十二年之久,並生有兩個小孩。由於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因而她通曉胡音樂。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得知早年的好友蔡邕之女蔡琰在匈奴,便派使臣用重金將蔡琰贖回。這段史實,被後人稱為「文姬歸漢」。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蔡琰歸漢後,悲嘆自己命運多舛,如今雖然安定,母子卻天各一方,畢生不得相見。因此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離鄉背井的凄涼中夾雜著別子後思念,如泣如訴。這就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根據匈奴樂器胡笳的特點而創作的樂曲。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音樂基本上用一字對一音的手法,帶有早期歌曲的特點。從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兩拍,都有一個相同的尾聲,有受漢代相和大麴影響的痕迹。全曲為六聲羽調,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進中形成的高音(升1)作為調式外音。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她在該曲中將漢、胡音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從而使《胡箔十八拍》成為古代少有的中外結合的結晶。蔡文姬之所以達到這麼高的文學造義,是與她生逢亂世,早年家門不幸,再加上自己一生三嫁,其命運甚為坎坷。也許苦難是產生偉大藝術作品的源泉,正是這些旁人不曾有過的經歷,使得蔡琰給後人留下了傳世傑作。

郭沫若這樣稱讚《胡笳十八拍》,「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噴發著熔岩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吐訴出來的絕叫。」郭沫若還稱《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而《悲憤詩》,近人以為這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可與建安七子的作品相提並論。

在曹操的安排下,蔡琰後來再嫁屯田都尉董祀。不久董祀犯了死罪。時值嚴冬,蔡琰「蓬首徒行」(即赤足),登門丞相府向曹操請罪。她言辭清辯而哀楚,當時滿堂公卿名士,無不為之動容。曹操說:「我很同情你,可是判決文書已經發出,該如何是好?」蔡琰說:「明公有良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曹操聽了很受感動,派快馬把判書追回,免了董祀的死罪。並命人取過頭巾鞋襪為蔡琰換上。

曹操曾問蔡琰,「聽說夫人家早年藏書甚多,戰亂中都已丟失,不知還能回憶起來多少?」蔡琰答道:「早年先父留下的典籍有四千餘卷,經過變亂,都已損失,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大概只有四百多卷了。」蔡琰回家後把能記起來的各卷書親自寫出來,送去與曹操的藏書核對,結果基本沒有錯誤和遺漏。可見蔡琰才情之高。

介於幾千年男尊女卑的陋規,《後漢書》中蔡琰不被單獨列傳,這使得她無法與同期其他歷史人物並列。她的事迹也不入《儒林》、《文苑》等列傳,而是被列於《後漢書·列女傳》,篇名為「董祀妻」。《後漢書·列女傳》中關於蔡琰的文字不多,但評價極高,說她「端操有蹤,幽閑有容。區明風烈,昭我管彤。」在這種處境下,蔡琰寫下了流傳於世的《胡笳十八拍》。

  

推薦閱讀:

19位作家推薦最喜愛的情詩 你喜歡哪一首?
李白 讓我替你寫一首情詩
古代愛情詩詞名句精選
[原創]情詩三百首賞析(連載尋求出版) 【貓眼看人】

TAG:情詩 | 蔡文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