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中的官服大體形制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洗禮與傳統文化中,中國的官服在每個朝代都留下深刻的印記,且根據皇帝的喜好憎惡和穿著時尚的不同而形式各異。然而,皇帝的冕服歷代沿襲,大體形制並未更易。
商代和西周時,皇帝的冕服開始形成。按照禮儀規定,凡戴冕冠者,必須身著冕服。按冕服的質地、顏色和圖案的不同,有等級區別。帝王在最隆重的場合穿繪有十二章紋的冕服,其他場合按重要程度而遞減章紋,冕旒的數目也一樣相應遞減。諸侯、卿大夫隨同帝王參加祭祀大典,冕服所用章紋要隨帝王所用多少章紋而遞減。如帝王用十二章紋,公卿只能用九章,以此類推。這樣,從服裝中就可以判斷出一個官員的大小。同時,由於中國的政權主要是由文人掌管國家和地方的管理,所以文官的地位高於武官。上朝時,文武百官分列兩廂,文左武右。官職上,左丞相比右丞相高,而且文武官員的服飾也不相同。
從隋唐開始,官服的色彩被定型下來,以至影響到清代。唐代的官服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要漂亮,且自成體系,頭上戴的是冕、冠、笄、幘。官袍服用綾做成,以不同顏色花紋做等級區分。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青,婦人從夫色。腰間束帶,腳登烏皮六合靴,把帛布結成魚形,魚即被作為皇室的標誌和官員的標誌。這些綉紋圖案相傳是由武則天創立的,她賞賜綉上鳥紋的袍服給文官,綉上獸紋的給武將,使官服從此變得絢麗多彩,並且影響到明代和清代補子和補服的出現,使中國的官服融入了秀美與高雅。
明代的官服,除了面料本身的紋樣外,還分別用方或圓補子,在胸背各一塊。尺寸比清朝的大衣。一般是直接織在料上的,而清朝則是先織好補片,再縫到衣服上,所以叫「補子」。明代的文武百官的服裝,在唐、宋、元的基礎上更加細緻:穿盤領右衽袍,用沙羅絹製成,袖寬三尺。一品到四品緋袍,五到七著青袍,八品九品著綠袍。
清朝的官服,將數千年的官服制度濃縮到一個朝代中體現出來,又加上滿族的特色,因而做工精緻,裝飾繁複,禮節眾多。除了滿族特有的箭袖、蟒服、披肩、翎領事王公大臣朝服必備,而且四季各不相同,外套所用的皮毛不同、頂子材料不同、翎子眼數不同、當胸補子、朝珠數量也不同,區別分明,明眼人一望便知官員級別。另外,一個重要的服裝是黃馬褂,是皇帝封賞給下屬的,穿上它便擁有特殊權利,即使犯了罪也不用杖刑,因為打黃馬褂等於打皇帝。
在當下,人們享受著民主與自由的新鮮空氣,遠離了專政獨裁的皇權。但是,回溯到諸如烏紗帽一類的中國古代衣冠服飾中,一切服裝流行和規則都是從宮廷分流出來的。惟有皇家服飾、官員服飾最為精彩,因為它集中了全國的能工巧匠、服飾精華,從染紗織紗到縫衣刺繡,耗費了大量金銀珠寶和名貴材料,每道工序都可以說是最一流的。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在漫長的服裝發展史中,惟有這些封建社會的皇家等級服裝,才能最充分地反映傳統服飾的精華,最具有研究價值。
推薦閱讀:
※千萬別帶這些中國常用藥入境紐西蘭
※目前中國的19個稅種
※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中國繪畫郵票圖錄(7-17)宋代花鳥畫·文同、易元吉
※第二課 中國古代雪景圖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