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微言夜讀 | 一顆高貴的心,終將點亮世界

勤奮向學、一絲不苟

節儉一生卻撒播大愛

92歲的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被譽為「鋼鐵院士」。他一生節儉:一件襯衣可以穿30年,對家庭困難的學生卻非常大方。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將全部積蓄420萬元捐出,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每年資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恪盡職守、無聲無息

一生用慷慨為別人積攢能量

他叫趙家和,1934年出生在清華園,1951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此後留校任教。在事業上,他兢兢業業,在生活中,他投資也有了不菲的收入,但這位教授最大的特點卻是「摳門」,他生活過得很拮据,癌症晚期捨不得用進口葯,卻傾盡畢生積蓄,資助了兩千多名寒門學子完成學業。2012年7月22日,趙家和去世,他捐掉了所有,包括自己的遺體。

自己在生活上平淡

對別人卻是惜才又大方

85歲的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方敬,他把每一筆講課費都存了下來。1993年,方敬在家鄉宋庄中學正式設立了以自己恩師名字命名的「景清獎學基金」。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已85歲的方敬傾盡自己200餘萬的積蓄,資助了家鄉260餘名寒門學子從沿海的小漁村,走進全國的高等學府。

他們的一生,勤奮、淡泊、大愛。在很多人看來,物質上,他們過得平淡無奇;但在精神上,他們卻建造了一個美好的家園。他們用一生塑造美麗的心靈,用自己的光,點亮了千萬人的心——

《堅守精神的家園》

文/周國平

現代世界是商品世界,我們不能脫離這個世界求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這是一個事實。但是,這不是全部事實。我們同時還生活在歷史和宇宙中,生活在自己唯一的一次生命過程中。

所以,對於我們的行為,我們不能只用交換價值來衡量,而應有更加開闊久遠的參照系。在投入現代潮流的同時,我們要有所堅守,堅守那些永恆的人生價值。一個不能投入的人是一個落伍者,一個無所堅守的人是一個隨波逐流者。前者令人同情,後者令人鄙視。也許有人兩者兼顧,成為一個高瞻遠矚的弄潮兒,那當然就是令人欽佩的了。

在如今崇拜金錢的氛圍中,我又想起了這句話,並且給它加上新的註解:人不該只求物質奢華,把自己的靈魂淹沒在花花綠綠的商品海洋里。

即使歲月的洪水終將盪盡一切生命的痕迹,閃光的精神將超越時間的判決。

世事無常,潮流變遷。相同的是,凡潮流都可能(當然不是必定)會淹沒人的那一顆脆弱的靈魂。因此,願我們投入任何潮流時都永遠保持這一種清醒:「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天下滔滔,象牙塔一座接一座傾塌了。我平靜地望著它們的殘骸隨波漂走,慶幸許多被囚的普通靈魂獲得了解放。

可是,當我發現還有若干象牙塔依然零星地豎立著時,禁不住向它們深深鞠躬了。我心想,堅守在其中的不知是一些怎樣奇特的靈魂呢。

休說精神永存,我知道萬有皆逝,精神也不能倖免。然而,即使歲月的洪水終將盪盡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痕迹,羅丹的雕塑仍非徒勞;即使徒勞,羅丹仍要雕塑。那麼,一種不怕徒勞仍要閃光的精神豈不超越了時間的判決,因而也超越了死亡?

所以,我仍然要說:萬有皆逝,惟有精神永存。

既然世上還有如許關注著精神命運的心靈,精神何嘗無家可歸?

世紀已臨近黃昏,路上的流浪兒多了。我聽見他們在焦灼地發問:物質的世紀,何處是精神的家園?

我笑答:既然世上還有如許關注著精神命運的心靈,精神何嘗無家可歸?

一個精神貧乏、缺乏獨特個性的人,當然不會遭受精神上危機的折磨。可是,對於一個精神需求很高的人來說,危機,即供求關係的某種脫節,卻是不可避免的。他太挑剔了,世上不乏友誼、愛和事業,但不是他要的那一種,他的精神仍然感到飢餓。這樣的人,必須自己來為自己創造精神的食物。

在一顆優美的心靈看來,整個現代商業化社會就像一個鬧哄哄的大市場。人們匆忙地活動著,聲嘶力竭地叫喊著,——為了賺錢和增殖財富。無頭腦的匆忙,使人永是處在疲勞之中,獨處時不復有靜謐的沉思,人與人之間也不再有溫馨的交往。他望著這些忙碌奔走卻又麻木不仁的現代人,只覺得他們野蠻。

來源| 央視新聞、人民日報、現代快報


推薦閱讀:

世界第八大奇蹟
毛主席時期,我國造出的三大世界級工程,至今仍在使用,現在有錢也造不出了
和世界各地商人打交道的方法
李光耀臨終前對國際形勢的預判,大都應驗了
如何在無趣的世界裡,做一個有趣的人?

TAG: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