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育兒焦慮症」,你有嗎?
我在和網友交流中發現一個共性的東西,就是家長普遍存在的焦慮情緒。媽媽帶孩子缺乏一個平和的心態,在網上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有一些很簡單,有一些是正常現象,家長常常焦慮地表達他的困惑。我覺得這種焦慮情緒會感染給孩子,對育兒是不利的,希望媽媽們用放鬆的、平和的心態,用愛心養育自己的寶寶就足夠了!
現在養個孩子為什麼這麼難?這是80後的年輕父母們普遍感嘆的問題。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怎麼辦?上了幼兒園受欺負怎麼辦?別家的孩子都會認字說英文,我家孩子就會成天瞎玩怎麼辦?……從吃喝拉撒到選什麼特長班、上什麼幼兒園,父母們成天要面對這些煩惱。80後父母很多本身就是獨生子女,「4+2+1」家庭結構,但由於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互相攀比,或者遇到教育問題無所適從,父母對孩子如此的高關注以及由此帶來的高壓力引發了一個越來越普遍的問題——「育兒焦慮症」。
是如今孩子的問題多,還是父母自身的心理太脆弱?現在的父母自媽媽一懷孕,就開始了漫長地焦慮和期待,期盼著生兒或生女,矛盾著是自己生,還是剖腹產,焦慮著是否生出一個健康的寶寶。待寶寶出生後,月嫂、婆婆、媽媽一干人日夜侍奉在身邊,就這樣一家人還是會被小祖宗折磨得手忙腳亂、精疲力盡。
有個媽媽講述:寶寶滿5個月這天,我照例按照育兒書籍上的描述對孩子進行測試。書上明明寫著:「仰卧時,小兒會舉起伸直的兩腿,看自己的腳,能從仰卧位翻滾到俯卧位,並把雙手從胸下抽出來。」可是孩子死活就是不能把雙手從胸下抽出來。我有些不甘心,隔壁的小寶寶不到5個月就會做這個動作了呀!於是我連著又測了兩天,第3天終於學會了這個動作。我的心裡稍微輕鬆了點,不過,還是覺得有些不開心。我的寶寶是不是有些笨呢?他可是比發育指標晚了整整2天,比鄰居家小寶寶晚了十多天呢!寶寶這麼小就落後了,以後長大了,與別的寶寶的差距不是會更大嗎?
有些媽媽讀了好多育兒的書籍,常常搬著書本對照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如果離標準差一點都會焦慮不安,不是「斤斤計較」,而是「兩兩計較」了,有時讓人感到啼笑皆非:寶寶哭多了,吃少了;寶寶體重少半斤了;大動作落後2天了;9個多月未出牙了;孩子打噴嚏、流眼淚了;寶寶3~4天未大便了;今天吐了幾口奶了;臉上出了小痘痘了;發熱2天不退了等等,大大小小的「不正常」揪著父母那顆焦慮的心,讓他們緊張不安,經常求助於微博或其他人。 想想這些需要如此緊張和焦慮嗎?哪個孩子沒有經歷過這些微不足道的「小患」!
寶貝各項本領的獲得與後天的環境和訓練關係極大,加上寶貝發展的彈性十足,所以今天看起來發育比別的寶貝慢,也許到了明天就會比別的寶貝超前。只要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多學習。多掌握一些訓練寶貝的技能,就會發現寶貝在這種訓練中的進步出乎意料的明顯,於是焦慮也就因此煙消雲散了。
當然,有些問題貌似嚴重些。
孩子不好好吃飯,家長要焦慮。有些為了孩子辭職的「全職媽媽」,光是孩子不好好吃飯,就讓媽媽頭疼焦慮不已,經常擔心孩子營養不夠,想起來連覺都睡不著,倍感失敗;許多家長追逐在孩子身後,一口口地追著喂;
孩子生病了,家長要焦慮。一個患兒的家長因為對我比較信任,孩子生病必來找我。我見到的幾乎每次都是姥爺、姥姥先來挂號排隊,奶奶、爺爺攜寶貝孫子隨後「駕到」,爸爸媽媽鞍前馬後地繳費取葯。孩子被包裹成「小粽子」般不說,每次來,四個老人會各自拿出自己記錄的孫子或外孫的詳細記錄(經常分別在奶奶或姥姥家住),體溫、進食、睡眠、排便、活動等,其詳細度絕不亞於一個實習大夫的病程記錄。如果開了三種葯,必定會問要不要再加點別的葯。4歲的孩子常年地服用所謂的「營養葯」或「補藥」,很少出門,在家裡由老人教給識字、計數、學英語、背三字經等,常引以為豪地讓孩子說英語單詞給我聽。孩子養得雖然白白胖胖,但身體卻虛弱的很,三天兩頭地來醫院,簡直和醫院結下了「不解之緣」。
前幾天,我認識的一個家長帶兒子看病,是較重的肺炎,我建議輸液治療。家長聽說是「肺炎」,緊張地聲音都變了,緊緊地抱緊孩子,搖晃著說:寶寶不哭,寶寶不怕!其實,這種失控地情緒和聲調寶寶會感受到的,越哄孩子越是哇哇大哭。輸液第二天,給我打電話,說孩子仍然咳嗽,情緒不好。試想一下,家長的頹喪情緒下,加之肺炎的影響,孩子能歡快起來嗎。我告訴她不必如此緊張,肺炎需要治療過程,自己心態放鬆一些,對孩子有好處。第三天複診,果然看到媽媽的笑臉了,說孩子的咳嗽和情緒好多了。這位媽媽,家裡有保姆及母親看著寶寶,還要不辭辛苦地每天中午跑回家裡看看孩子(開車還要20分鐘),這不是育兒焦慮的典型表現嗎。
攀比早教成果,家長感到焦慮。悅悅才幾個月時,悅悅媽就已開始選擇早教,幾乎把本地的大型親子機構試聽了一遍,選擇了一家較為滿意的。悅悅1歲多的時候,又增加了音樂課和繪畫創意課。最近悅悅媽又焦慮學英文的事情。看到有的孩子兩歲多就能看懂英文繪本,還有一些媽媽在博客上曬孩子的英文說聽,悅悅媽很著急,「現在基本不操心吃喝拉撒,又開始考慮教育。我覺得很累」。
孩子性格內向,家長常感到焦慮:「孩子在家可活潑,可出去玩的時候不愛說話。別的小朋友拿他的玩具,他也不爭不搶。人家推他,他也不知道保護自己。我發愁,上了幼兒園,沒有大人在身邊,受欺負可怎麼辦?」
父母為何如此焦慮
1.養育經驗匱乏引起父母焦慮
類似上面這些父母的敘述,新爸爸新媽媽在養育寶貝過程中產生的這種焦慮情緒幾乎與寶貝的誕生一起降臨。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旦寶貝哭鬧不休,他們就會懷疑他患上了十分嚴重的疾病,一旦寶貝安靜熟睡的時間長了一點,他們就會緊張地湊上去探探寶貝的小鼻子,看他是否還在喘氣。因為缺乏實戰經驗,新父母常常對自己缺乏足夠的信心,總擔心自己為人父,為人母的技能不夠嫻熟,並因此影響到寶貝的健康發育。這種焦慮的情緒在新媽咪和新爸爸之間不斷蔓延,彼此影響,甚至進入更惡性的循環。
2.教條地依賴書本導致認識偏差
現在不少人在懷孕期間,甚至準備懷孕的時候就開始閱讀大量的育兒書籍,或者參加各種新媽咪的培訓班,他們對那些來自書本和教師的知識深信不疑,並在寶貝降生後身體力行地依照這些書本知識來實施他們的養育方案。因為懂得太多,他們反而束手束腳,經常小題大作,恨不得用天平與遊標卡尺來精確地衡量寶貝成長過程中的一切,並因此很容易主觀地誇大各種問題,導致認識上產生偏差,引起不必要的焦慮情緒。
3.因盲目攀比而產生過高期望值
有了孩子之後,父母之間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很自然地更加緊密了。幾位媽咪湊到一起,一開口就談寶貝,一談起寶貝,大家便有聊不完的話題。聊著聊著,問題就來了:張家的寶貝會這個了,李家的寶貝會那個了,偏偏自家的寶貝這些都不會,於是擔心寶貝這個方面發育落後啦,那個方面發育延遲啦,滿心都是焦慮。似乎只有自己家的寶貝方方面面都遙遙領先,父母才可以安枕無憂。
給父母的心理鬆綁
放寬心,寶貝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
嬰兒滿足自己生理需求的能力不一般,如果他吃不飽,他會哭鬧,直到吃飽;如果燈光太強,他會不停地眨眼來減少光線對眼睛的刺激,並表現得煩躁不安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他沒睡夠,他一定會不管不顧繼續美美地睡下去;如果他想玩,多優美的搖籃曲也無濟於事……
寶貝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嬌弱,他有自我調節自我保護的生存本能,我們沒必要遇到針尖大點事情就自亂陣腳。
儘管不是育兒專家,你也會成為優秀父母
正如自然界其他動物具有哺育幼仔的本能一樣,人類也一樣有著這種養育寶貝的本能。做父母的技能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父愛與母愛卻永遠無法用其他任何情感來替代。父母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寶貝,因此,一對雖然育兒經驗不足但是很快樂的父母,與一對育兒經驗豐富但是經常內心焦慮的父母比較,快樂的父母帶給寶貝的正性影響對他的成長更為有利,而內心焦慮的父母帶給寶貝的負性影響卻會更多地抹煞他們養育經驗豐富的優勢。
如果家長太緊張,孩子會受影響,即使你認為自己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直克制自己的焦慮,但實際上還是會第一時間傳遞給孩子。克服焦慮,要順其自然。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最忌功利心理。真正愛孩子的母親,要除去自己的焦慮。父母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很容易傳染給孩子,長期處於父母這種消極情緒影響下的孩子會出現抑鬱、暴躁、不合群等問題。俗話說,「三分養育,七分等待」,家長一定要有平和的心態,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成長,多欣賞鼓勵你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放鬆。「首先要有自己的空間和生活,講究有質量的陪伴,放鬆一下再去陪伴孩子會有更好的效果。
寶貝的生長發育存在差異不足為怪
每個寶貝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各方面的發育會受到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同年齡段的寶貝身高胖瘦會有差別,長牙會有早晚,動作發育的程度也參差不齊,或者寶貝在某方面發育超前,另外一些方面的發育則顯得有些滯後,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能過度迷信育兒書
育兒書刊上列出的各個年齡段寶貝的發展水平,只是研究人員經過對大量樣本的研究、觀察與測定得出的平均值,僅僅是個參考數值,並非每個寶貝的發育都會嚴格遵循這個數據。作為父母應該用一種比較放鬆的心態來對待寶貝的發育狀況,一旦寶貝的發育比參考值超前,沒必要沾沾自喜,比參考值落後,也無需憂心忡忡。
寶貝的進步常常出乎意料
寶貝各項本領的獲得與後天的環境和訓練關係極大,加上寶貝發展的彈性十足,所以今天看起來發育比別的寶貝慢,也許到了明天就會比別的寶貝超前。只要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多學習。多掌握一些訓練寶貝的技能,就會發現寶貝在這種訓練中的進步出乎意料的明顯,於是焦慮也就因此煙消雲散了
推薦閱讀:
※梁啟超:好的教育,就是得拼爹
※老師應該如何幫助「後進生」?
※「縮寫」2017教育行業這一年,赴美上市、虐童、大額融資……
※楚風:談談中國文化、中國教育和中國前途的問題
※如何寫出一個給自己的十八歲祝福語?